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論課程的概念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論課程的概念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2 15:41:17

A. 幼兒園課程論 簡答題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區別

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屬於課程的下位概念,從邏輯學上說,它們在內涵上應該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兩者之和應當等於課程概念的外延。從這一原則出發,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以學生獲得的經驗是學術性的或非學術性的來限定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相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來區分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隱性課程界定為校園文化、未預期的學習結果,則又超越了課程的內涵。因為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不管是學術的,還是非學術的)很難說是顯性課程給的或是隱形程中習得的,人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整體行為,不可割裂的。任何課程都是有計劃的,如果某種東西不可計劃,那麼它至少不被稱為課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響。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結果、計劃性或存在的環境,在於學生的接受機制和教師的呈現方式上。

就學生的接受機制而言,可以分為有意接受和無意接受兩種。對顯性課程來說,學生總是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什麼,明確地知道要往哪兒去,目的性比較強,一般都會採取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斷地調節自己以求得最大限度地獲得各種經驗。而對隱性課程來說,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不知道要往哪兒去,目的性不強,一般都是在無意識中獲得各種教育經驗,是一種自然的習得過程。但對教師來說,則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不管教師所施加的教育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只要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接受教師影響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無意習得的全部經驗,都屬於隱性課程的范疇。

就教師的呈現方式而言,在顯性課程中教師一般都採用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方式來呈現教育內容。所謂明確是指教育的痕跡極為明顯,教師明白自己是在教,學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學。所謂直接是指教師直截了當地把教育內容向學生傳授,明確地告訴學生要達到什麼目標,應該做些什麼,學了之後會有什麼結果等等。所謂外顯就是教育雙方都能明白地看到教育的過程。而在隱性課程中教師則採用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所謂暗含就是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育的痕跡不太明顯,學生並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師的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習(教師可能意識到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教某些東西),也不知道教師在教育自己。所謂間接是指教師不接向學生明示自己向學生傳授哪些知識、技能和價值等,而是通過一定的比較轉的方式向生傳縣信息。所謂內隱是指,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看不見的、隱含在某種客體裡面的。所以隱性課程可以說是學生在課堂外無意間習得的由教師以特定方式呈現的文化序列。

B. 幼兒園新課程理論是什麼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兒園課程關系的辨析 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的基礎,而且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這本無可非議,而且理所當然,這是由學前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但是,兒童發展理論並不等於學前教育理論。把兒童發展理論當作幼兒園課程的唯一理論基礎,不僅在理論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存在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一切為了兒童發展」這一類的口號,作為一個時期的糾偏政策,尚可被人理解,但是作為永久的行動綱領,就有可能會使教育者出現行為上的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作為對傳統幼兒園課程所存在弊端的反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尚有一些價值,但是作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模式,就有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 兒童發展理論不等同於教育理論 在十多年以前,美國學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闡述了將兒童發展理論作為編制課程的唯一理論依據會產生的問題。古芬的論述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 古芬認為,把兒童發展理論等同於教育理論,是把「是什麼」的問題等同於「應當是什麼」的問題了。兒童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出了某年齡階段的兒童能做些什麼。如果把兒童發展作為教育的結果,等於強調了兒童能做什麼,而不是兒童應該做什麼。事實上,兒童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等方面來闡明,而不是發展理論所能解決的,過分依賴發展理論,就會使教育者將政治傾向和社會價值等問題擱置一邊。例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模糊教學內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傾向性,意在指出課程的選擇應由發展的適宜性來確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優先性來確定。又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誤將「發展目標」作為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而「發展目標」是一個多有歧義的詞語。 古芬認為,每一種兒童發展理論都有兩個假設,其一是,可以用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和預言的有關兒童發展和行為的部分要多於任何其他理論要解釋和預言的部分,其二是,認可那些由系統的理論來解釋的行為,而否認那些不可用理論來解釋的行為,其結果是:堅持某種發展理論的教師期望將那些理論所認為正常的、典型的東西轉變為他們所期望的東西,然後再用這種理想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的行為,同時否認其他行為,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剝奪兒童創造的權力,以及他們以有意義的方式作用於世界的機會。例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往往被教師認定為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動的指南,並以此為標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管他們的行為在實踐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還認為,兒童發展理論基本上是以白人兒童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依據而提出的理論,這樣的理論被用於世界上所有種族、民族的兒童,將不符合這些理論所提出的結論的兒童都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這是不公正的;這樣的理論被普遍地用於編制課程,往往是難以適合特定背景下的這些兒童的。 簡而言之,兒童發展理論不同於教育理論,其理由是: ①兒童發展理論關注和描述的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而教育理論則需解決的是具體的教育問題,兩者不是同一的。 ②兒童發展理論涉及的是對於發展或學習的最低限度的說明,而教育理論要涉及到影響發展或學習的最高限度的說明。 ③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是從「實然」的角度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而教育理論則是從價值的「應然」角度來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針對美國學前兒童教育有小學化的傾向,全美早期教育協會曾倡導過發展適宜性課程(DAP),提出早期兒童教育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他們的倡導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產生過相當的影響,以兒童發展為本,課程要適合兒童的發展,在當時似乎成為了許多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是,發展適宜性課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許多質疑和挑戰。美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認為,兒童發展理論不應該是課程設計唯一考慮的理論基礎,哲學和社會文化對於課程設計同樣重要。柯爾伯格和梅耶(Mayer, R.)則批評發展適宜性課程僅僅根植於有限的兒童發展理論,特別是僅以皮亞傑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基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使全美早期教育協會不得不數次修正其立場,在「發展適宜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適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將家庭和文化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強調,也肯定了教師作為決策者和課程編制者的作用。盡管如此,發展適宜性課程還是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和批評。在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學科。發展心理學採用高度實證性、去背景化以及普遍性的方法研究兒童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並據此對教育等問題提出意見。發展心理學對「發展」的假設是兒童的成長是一種由生物本能驅動的包含各個發展階段的線性運動過程。發展心理學運用實證主義的步驟和方法,通過減少復雜性,以使對事物的再現能達成簡化和量化,而對哲學和主觀性持懷疑乃至拒絕的態度;發展心理學對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則抱有堅定的信念,將個體發展看成是可脫離背景的、由生物學次序所決定的階段,認為存在一套獨立的、不帶偏見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幫助兒童得到發展;發展心理學將研究的重點聚焦於個體,而對個體與他人,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則並不十分關注。發展心理學以一種普遍範式下的再現方式,將兒童發展描繪成單一的、與文化、階層、性別或歷史無關系的過程,個體差異往往被看成是失常、背離以及在一個線性量表中的相對發展程度……。 在美國和世界上不少地方,發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許多學前教育研究者是發展心理學專家,發展心理學為學前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許多成果。多年來,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地方,有關學前教育的研究文獻很少有對這個主導學科提出質疑的,在不少場合下,發展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被當作真理或正確理念,並被理所當然地用以指導學前教育實踐。 隨著人們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近些年來,人們開始對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統治地位和主流話語提出了質疑,發起了挑戰。這種質疑和挑戰的聲音不僅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也來自美國本土。可以說,以實證主義為綱領的發展心理學已面臨危機,因為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哪位哲學家是贊同這一綱領的了,「為人類尋求知識建立永久的標准,揭示明確的基礎——這些都已經被證明是無法達到的」。(Schwandt,1996:59) 關注文化的多元性,關注在背景中的教育和教學,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當然,這種質疑和挑戰並不意味著質疑者和挑戰者對發展心理學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這意味著將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納入他們研究的視野,認識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明確其特定的研究假設和對研究結果的理解。不要陷入「技術主義」的泥坑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有三個方面,它們是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幼兒園課程與作為其基礎的每一種學科都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就是說,每一種學科,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幼兒園課程。因此,任何一種學科都不能用來作為編制幼兒園課程的唯一基礎。盡管與學校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有許多特殊之處,例如,會更多地注重個體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強調社會需要和知識體系;會更多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獲得,而不是間接知識的傳授;會更多注重「整個兒童」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展,但是,

C. 簡述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閱讀 1354 收藏 45 點贊 2 分享 13

幼兒園
課程與實施
二、幼兒園課程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定義
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實施並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幼兒園施加教育影響的一種中介,以引導和促進幼兒朝著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發展。這一定義既反映了一般課程的基本特徵,如目的性、計劃性、結構性等,也反映了幼兒園教育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獨特性意味著某些教育任務和要求(身體保育)是幼兒教育階段所特有的,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是必需的;不可替代性意味著其他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功能、目標、內容及方法都不能直接移植到幼兒園教育上。

幼兒園課程的特質
首先,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全面性、啟蒙性。

學前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目標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實現學前兒童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與其他年齡段的學習者相比有特殊之處。在學前兒童發展的諸方面中,身體的發展是首要的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應充分遵循學前教育和保育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教育目標和保育目標的融合。

學前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啟蒙的階段,學前教育的目標應使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鍛煉和啟迪,使幼兒在享有快樂童年的同時,身心得到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和提高。所以,幼兒園課程的目標應是啟蒙性的,不宜追求過高的目標,尤其不應追求過高的認知目標。

其次,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生活性、淺顯性。

幼兒園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學前兒童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維是感性的直觀的。對學前兒童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這種學習內容主要源自兒童周圍的現實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也就越有效。當然,現實生活是多層次的,復雜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經驗,也有無益的或有害的經驗。因此,必須對生活進行過濾,才能使之成為課程內容,且這些內容不應是以知識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嚴格的學科,而應是以生活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多樣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動。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還意味著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並不是嚴格的學科知識的再現,課程內容是隨著生活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幼兒的興趣是確定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再次,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綜合性。

既然幼兒園課程是以生活的邏輯加以組織的,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引導的,那麼,幼兒園課程就不應以至少不應只以成人確定的系統的學科加以組織。生活是整體的,不可能只反映人類知識體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蘊藏了多方面的發展機遇和可能。所以,幼兒園課程不應追求將現實生活割裂的或與現實生活不一致的知識系統;從幼兒的方面看,多個發展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發展整體,所謂發展領域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在現實的課程實施中,兒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是綜合的,應盡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產生聯系,以促進學習遷移。我們主張,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有機的經驗,不要把學科、領域這種人類劃分知識的方式用以劃分幼兒的經驗,並以單一的經驗作為學前兒童活動的起點。

最後,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活動性、經驗性。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特點是由學前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學習的特點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特點所決定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尤其是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學前兒童學習的內容應是直觀的、形象的,因此,學前兒童的學習一定要藉助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物,在參與、探索和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教師的語言傳遞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書本化的系統知識也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端坐靜聽是有悖學前兒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於創設豐富的活動情境,創設有利於幼兒自發主動活動的氛圍,為幼兒提供各種互動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與其發展相應的幫助。

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還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經常需要利用游戲的手段,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由於幼兒園課程是與學前兒童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參與性的,與現實的一日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幼兒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操作、探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獲得知識、體驗。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真誠對話、有效溝通是幼兒園課程實施所不可缺少的。

延伸閱讀: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一、課程到底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二、幼兒園課程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三、幼兒園課程的多元化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四、幼兒園課程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五、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六、關於鄉土特色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一、總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二、教育內容與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三、組織與實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四、教育評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相關文章: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四、幼兒園課程的選擇

2017-10-3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全本閱讀

2020-08-11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三、幼兒園課程的多元化

2017-10-31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五、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2017-10-31
虞永平:如何使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真正落地?

2016-01-25
名家視角 | 朱繼文:課程,就是激發兒童做事

2019-03-25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一、課程到底是什麼

2017-10-31
幼師必讀 | 虞永平教授: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

2019-03-14
《疫情時期學前兒童家庭游戲指南》來了!

2020-02-13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六、關於鄉土特色課程

2017-10-31

D. 學前教育課程論 幼兒園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進了幼兒園,孩子要學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著老師的口令排隊,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裡,什麼時候午餐,什麼時候午睡,什麼時候吃點心。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
再比如,學習怎樣交朋友,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的沖突。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麼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地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於孩子長大之後融入集體大有幫助呢。
還有,學習怎樣獨立做事,學會怎樣說故事,學會請求幫助,學會剪剪貼貼,學會搭積木,學會辨識標記、概念、節奏,學會跳遠、跳高等運動技能,等等。

E. 幼兒園項目課程的含義是什麼

一、教育的途徑
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多層面面的運作過程,包括顯著性課程、理想課程、潛在課程和隱性課程,顯著性課程是指幼兒園在實際中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飲食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或策略,教材內容、物資環境、管理、規章制度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可以隱性在課程標准、大綱之中;理想課程是顯著課程的理論應該努力的方向。隱性課程所蘊涵的教育觀、兒童觀、知識觀、學習與發展觀等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取向,並制約著整個課程的運作。潛在課程是指學習者從學校的組織形式,學校環境及教師教學方法中得到的經驗,包括一系列的態度、感覺、傾向和價值。隱性課程是指有意識地迴避那些不符合教育目標、不能教給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或過程。這四個層面的課程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沒有理想課程則教育過程無統整和方向,」流於雜亂縣城支離破碎;沒有顯著性課程則原則和計劃變得好高騖遠,不能實現;沒有潛在課程則課程變成一個愚人天堂,只有學習活動,而沒有人在接受教育。
因此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多種形式的,並縣城有機地整合在教育過程之中。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教育的基本途徑有: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這些活動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起著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戲反映生活,反映學習,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組織好幼兒一日生活是招待教育方案、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方案中體現的觀念、教育要實現的目的、任務、內容和要求,主要是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來實現的。
1、教學活動
我們強調教育過程中幼兒的主動性,但並不能削弱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幼兒由於其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使得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教育兒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幼兒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根據幼兒園教育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綱要》提出的教育內容和基本要求,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向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幼兒雙主體作用,主張教與學、活動與指導的有機統一。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不敢提教學,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既不考慮哪些知識是幼兒必須掌握的,也不考慮如何幫助幼兒整理、擴充、提供其自然、零散的日常經驗,使之概括化、系統化。雖然幼兒園課程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不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但一些生活必需的知識還是需要掌握的,幫助幼兒將其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系統化。
2、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入園、進餐、睡眠、盥洗、間歇活動、自由活動、離園等與幼兒的生活直接相聯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講,身體的發展、基本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生活活動在幼兒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活動中飲食了多領域的豐富的教育內容。生活活動是幼兒獲得經驗、體驗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五一節。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很多是通過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各種生活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等。幼兒在園的生活必須使幼兒感到安全、快樂。
3、游戲活動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這是幼兒教育區別於學校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於幼兒來說游戲不僅是玩,也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生活。幼兒通過各類游戲,不僅可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能力、解決總是的能力以及想像和創造力,而且游戲時是幼兒感到最快樂的時候,在游戲中幼兒可以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系,緩釋情緒,促進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對兒童的發展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游戲中幫助幼兒,成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幫助他們做出恰當的選擇,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和游戲空間,為幼兒良好的游戲條件,使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自我的發展。
4、學習環境
環境的教育作用是潛在的,兒童的發展是在其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對於兒童,環境是會說話的,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模式,「環境是我們的第三位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環境對於幼兒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誘發幼兒積極的行為。
5、家庭與社區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物,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發揮優勢互補,充分調動家庭的因素以補充教育資源。使家長和教師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接受教育。
二、活動形式
1、集中性的活動
主要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依靠教師通過教學把內容傳授給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解釋、演示、表演等形式,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展現給幼兒。
2、分散性的活動
分散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分散性的活動,而根據《綱要》精神要把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要發揮各領域之間的事例作用,還有幼兒的養成教育、習慣的培養,對幼兒好奇心的滿足,能力的培養等,單靠集中性的活動是秀難做到的。要對兒童進行個性的培養,我們更應該發揮分散活動的作用。分散性的活動更能體現幼兒的個性,更能發揮教師對幼兒的個別指導作用。
3、獨自活動
當幼兒自己在一個他認為安全的狹小空間里,他會發揮自己自言自語及想像的能力,做著自己最高興的事情。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也體現出對幼兒的尊重。
4、區角活動
為了幼兒的充分活動,在區角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在幼兒自願的情況下自主選擇,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學習、去發展。在活動區里,幼兒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容易形成對未知事物積極的探索態度,有利於幼兒形成自信心,讓幼兒的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5、自由活動
為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孩子自由交往的需要,對於成長中的幼兒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三、教學方法
「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而且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人的各個方面。在這樣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生,改變過去教育「無人」,而重視人在教育過程中地位,人的感受,人的收獲,怎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培養學生把學習當成對知識的征服,而不是記憶那些符號。過去我們研究教學方法更多的是研究教師如何教,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的要領應該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應該站在兩個角度去研究教學過程。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組織的程序
找到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法與幼兒的發展切合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需要、幼兒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幼兒的教育內容以實現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我們的教育要通過幼兒真正參與社會生活來進行,在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習慣,鍛煉思想,並激發他的情感和情緒,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使幼兒逐漸積累經驗並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跳出過去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好像只有孩子正襟危坐,老師將一知識內容在課堂中向幼兒講清楚才是教育。
首先,教師要把幼兒的發展目標融化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理解,有自己對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對教育持久的追求,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其次,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將幼兒的興趣與我們的教育建立連接。引導幼兒主動地去探究、去發展,當幼兒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興趣時,不要因為計劃里沒有,而漠然視之。應該把幼兒隨時表現出來的興趣作為教育的契機,進行有利的引導,並根據幼兒的需要設置情境,發揮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
再次,教師要根據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尋找有效的組織形式,使教育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最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形成和總結他所獲得的經驗,教師的畫龍點睛往往會幫助幼兒提升他的收獲,並將零散的知識納入他的認知結構之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實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不論怎樣去劃分幼兒在園的活動,最終是要作用於幼兒身上,幼兒在園的每一個五一節都會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經驗,我們應當有效地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合理而科學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並將我們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F. 幼兒園課程論 名詞解釋: 行為課程

行為課程應該是告訴人們關於人的一些行為的課程!

G. 幼兒園課程論什麼樣的課程是有價值的

徐西周根據孩子的身心規律,為了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潛能,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討,總結出一套「三維立體幼兒教育法」 ,其中包括孩子的性格養成、行為調節和思維激活培養三個部分。 性格養成訓練包括任性、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信息不對稱的訓練,好動、精力旺盛的訓練和敏感、內斂的訓練等。行為調節包括家庭行為調節、社會行為調節、學校行為調節、課外課內行為調節。思維激活培養方式主要以立體中文、邏輯數學、游戲英語為主,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徐西周認為人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綜合體。三維指人的生物性、社會性和人的時空概念,三者有先有後、相互依託,才能孕育出精彩的人生。三維立體幼兒教育其實就是圍繞以上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人的生物性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要注意把握孩子的成長節點;人的社會性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要注意把握孩子的成長方向;時空概念告訴我們,要立足現實,才能有所繼承和發展。

H. 幼兒園課程論 幼兒園學科課程與中小學學科課程有什麼區別

《幼兒園課程論》為指導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系統地介紹了《綱要》所包含的基本框架、知識觀、整合思想、環境創設以及反思性教學和教師成長等教育理念,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回答了幼兒園課程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教得怎樣等問題;在分析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的實質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課程活動組織與指導方式的選擇,並用教育實踐中的實例驗證了教學實施中的經驗和問題,進一步提出了組織課程內容的具體安排要求。另外,教材還詳細介紹了幾種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典型的課程方案(或模式)和「單元主題活動」、「項目活動」、「區域活動」等幾種幼兒園常用的教育活動形式,以及近年來幼教界常常提到的「園本課程」、「生成課程」、「『支架式』教學」。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