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八年級生物新課程上冊內容

八年級生物新課程上冊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3-13 11:51:50

Ⅰ 初中生物人教新課程教材目錄,急需!重賞!

2013年人教新版 七年級上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第三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第二節 植物細胞
第三節 動物細胞
第四節 細胞的生活
第二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二節 動物體結構層次
第三節 植物體結構層次
第四節 單細胞生物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第一節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第二節 種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第二節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Ⅱ 初二上生物課程都是什麼

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每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上的位置一目瞭然,同時也進一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

Ⅲ 求《八年級上冊生物》所有知識點清單。

1.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兩者的區別在於體內是否有脊柱。
2.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胸鰭、腹鰭和背鰭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決定前進的方向,並產生前進的動力。
3.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被有鱗片,用鰓呼吸(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通過軀幹部及尾鰭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終生生活在水中。
4.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
5.軟體動物:靠貝殼保護身體的動物。
6.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堅硬的甲。
7.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8.海豚、鯨、海豹屬於哺乳動物,龜、鱉屬於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
9.區別蚯蚓身體前端與後端的結構是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剛毛,它的作用是支撐身體,協助運動。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蚯蚓依靠濕潤的體壁來完成呼吸。
10.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蚯蚓的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11.家兔體溫恆定的原因: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呼吸系統的氣體交換能力強;有完善的循環系統,輸送氧氣能力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能通過調節維持體溫恆定。
12.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是恆溫動物。其它動物的體溫會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於變溫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屬於恆溫動物,其他動物屬於變溫動物。
13.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用於切斷食物,臼齒用於磨碎食物這與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屬於草食動物。虎、狼的牙齒分化為門齒、臼齒和犬齒,犬齒發達,用於撕裂食物,這與吃動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屬於肉食動物。
14.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出現分化。
15.飛行的意義:擴大了活動范圍,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16.鳥類用於飛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體表面,兩翼表面,兩翼最多,其結構特點是:羽軸硬,羽片呈平面。
17.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胸肌發達,胸骨有龍骨突,長骨中空;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循環系統結構完善,有獨特的氣囊。
18.鳥類的主要特徵: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
19.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20.昆蟲的主要特徵;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著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
21.外骨骼的作用: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22.昆蟲、蜘蛛、蜈蚣、蝦、蟹都屬於節肢動物;共同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23.椎動物中的青蛙、蟾蜍屬於兩棲動物,其主要特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稱為蝌蚪,蝌蚪經變態發育成為成蛙,此後成蛙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
24.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基本的環境條件(陸地生活的動物)
25.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骼和肌肉組成的。
26.骨在運動中起著杠桿的作用;關節在運動中起著支點的作用;骨骼肌在運動中起著動力的作用。
27.關節的構成:關節囊、關節腔、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
28.關節既牢固又靈活,使關節靈活運動的結構是關節軟骨和滑液,關節軟骨可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牢固的結構是關節囊及韌帶。
29.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縮;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著在不同的、兩根及以上的骨上。
30.屈肘時,肱二頭肌肌群收縮,肱三頭肌肌群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肌群收縮,肱二頭肌肌群舒張;雙手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肌群、肱三頭肌肌群都舒張;雙手下垂提水,肱二頭肌肌群、肱三頭肌肌群都收縮。
31.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運動需要有能量供應,需要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的配合以及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
32.運動對於動物的意義:有利於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33.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如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攻擊行為、貯食行為、社會行為等。
34.從行為獲得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大類。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提供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是學習行為。
35.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是螞蟻、蜜蜂、白蟻、猴、狒狒、羊、象、鹿等。
36.剛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兒袋吃奶、失去雛鳥的美國紅雀喂金魚,屬於先天性行為;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取食物,屬於學習行為。
37.社會行為的特徵: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分工明確、通力合作,有的還形成等級。
38.作為首領的雄狒狒的權利: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對它表示順從,對它的攻擊不敢反擊;責任: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並且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
39.一隻螞蟻找到食物後回到蟻巢,其他螞蟻可以通過分泌物的氣味找到食物。
40.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41.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
42.人類不能隨意滅殺某種動物,因為這樣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響該動物所生存的生態系統,破壞生態平衡。
43.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動物以生物為食,在體內消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排出二氧化碳、尿液等,又回到自然界;動物的糞便、遺體經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回到自然界。
44.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45.仿生就是模仿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如: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築。
46.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菌落中的所有細菌或者真菌為同種細菌或真菌)。
47.細菌菌落的特徵:菌落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乾燥。
48.真菌菌落的特徵:菌落一般較大,較疏鬆,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一般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顏色。
49.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配置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將配置好的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後就可以使用了。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的過程叫接種。通常把接種後的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50.培養用的培養皿和培養基,在接種前必須高溫處理。其目的是將培養皿、培養基內混入的細菌和真菌的孢子等殺死,排出實驗外其他環境的污染。
51.細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即營養),有的需要氧,有的不需氧。
52.17世紀後葉,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最早觀察到了細菌。
53.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否定了細菌是自然發生的觀點。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54.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內容為高溫滅菌。
55.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
56.細菌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
57.細菌是單細胞生物,每個細菌是獨立生活的。
58.細菌細胞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構成。有些細菌還有莢膜或鞭毛,有些細菌則無。
59.細菌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胞壁,沒有細胞核、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60.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61.大多數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因為沒有葉綠體,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極少數細菌的營養方式為自養。
62.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63.饅頭變質長霉,水果上長「毛毛」,那是真菌中的黴菌。
64.真菌的主要特徵:有單細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細胞的(黴菌、蘑菇);細胞內有成形的細胞核;能產生孢子,孢子能發育成新個體,即孢子生殖;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屬於異養。
65.青黴和麴黴的區別是:青黴呈青綠色(因為孢子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呈掃帚狀;麴黴呈黑、黃、褐、綠等顏色,長有孢子的菌絲呈放射狀。
66.釀酒、做麵包、蒸饅頭都離不開酵母菌。
67.酵母菌與細菌的區別是有成形的細胞核。
68.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分解者的作用,把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無機物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對於二氧化碳等物質(即絕大部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69.有些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是利用死的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是異養中的腐生。
70.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共生。有些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
71.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有根瘤,根瘤是根瘤菌與植物的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的無機鹽,植物則提供有機物。
7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小部分細菌和真菌對人體有害,但大部分對人體有益。
73.發酵的演示實驗中,冒出的氣泡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74.制醋要用醋酸菌,制醬要用黴菌。
75.乳酸菌能在無氧的條件下將葡萄糖轉化為乳酸(有酸味),從而使牛奶變成酸奶、蔬菜變成泡菜。
76.保存食品的方法:蘑菇→脫水法;臘肉→曬制與煙熏法;果脯→滲透保存法;咸魚→腌製法;以上方法依據去水抑菌的原理。 袋裝肉腸→真空包裝法;冷藏法;冷凍法;以上方法依據抑菌的原理。 牛奶→巴氏消毒法;肉類罐頭→罐藏法;以上方法依據高溫滅菌的原理。 防腐劑;射線法;依據滅菌的原理。
77.分類等級越大,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分類等級越小,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
78.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79.植物的分類按進化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排列: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80.動物的分類: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排列: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81.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82.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從大的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共同特徵是最多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83.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86.我國的裸子植物佔世界的百分比最多,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於巴西、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中的魚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種數位於世界前列。
88.生物的各種特徵是由基因控制。每種生物所有個體的基因構成一個基因庫。
89.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90.動物的分類除了要比較外部形態結構,還要比較動物內部構造和生理功能。

Ⅳ 八年級上冊的生物知識大全 人教版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二、調查的一般方法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三、生物的分類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6、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一、 顯微鏡的結構鏡座:穩定鏡身;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鏡臂:握鏡的部位;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二、顯微鏡的使用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壁:支持、保護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液泡:細胞液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五、細胞中的物質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二者聯系

Ⅳ 初二生物上冊的重點內容

八年級生物上冊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動物的分類:
(1)根據動物體內是否有脊柱,動物可分為兩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根據動物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動物可分為三類: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和空生動物。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01、魚類:
(1)生活習性:魚生活在水中
(2)魚的形態特徵:
體 形:梭形
體 表:鱗片;分泌黏液
體 色:腹白背暗(保護色)
身體分布:頭、軀干、尾
感覺器官: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運動器官:鰭,尾(控制並保持前進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軀干(產生前進的動力)整體起協調作用
呼 吸:鰓,鰓絲(內布滿毛細血管,有利於氣體交換)口與鰓蓋交替張合
(3)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一是靠鰭游泳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用鰓在水中呼吸。
A、游泳:用鰭游泳(鰭是運動器官)
靠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游泳,前進的動力是尾部的擺動,胸鰭、腹鰭和背鰭維持魚的平衡,尾鰭決定運動的方向;鰓是魚的呼吸器官,鰓絲密布毛細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卵生。變溫動物。
B、呼吸:用鰓呼吸(鰓是呼吸器官)
(4)魚類的主要特徵:
A、體表常被有鱗片,B、用鰓呼吸,C、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游泳。D、生活在水中。
(5)魚離不開水的原因:
魚的呼吸器官是鰓,而鰓中有許多的鰓絲,鰓絲在水中時能展開來,離開了水就不能展開,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死亡。
(6)四大家魚是:草魚、青魚、鰱魚、鱅魚
02、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如:海葵、海蜇、珊瑚蟲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如:章魚、烏賊、河蚌、田螺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較硬的甲。如:蝦、蟹、水蚤等
(4)其他水生動物:海豚、鯨、海豹、龜、鱉等
03、水域環境的保護:
(1)水域環境保護的緊迫性
(2)水域環境保護的成功實例
(3)保護水域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04、陸生動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徵:
(1)陸地氣候相對乾燥;與此相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比如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具有外骨骼。[鱗、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陸地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專門的運動器官]
(3)除蚯蚓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有專門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陸地生活的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作出反應。[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
05、蚯蚓:(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
(1)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葉、朽根等為食。(3)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身體分節使軀體的運動更靈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呼吸。(5)蚯蚓是環節動物,
0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⑴、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⑵、有剛毛和發達的肌肉用以運動
⑶、休表濕潤可以呼吸,無專門的呼吸器官。
▲環節動物:除蚯蚓外,還有沙蠶、水蛭等
07、兔:(兔適於陸地生活的特徵)
(1)前肢短,後肢長,便於跳躍。(2)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發達,無犬齒(撕裂食物),盲腸發達,與植食性相適應。(3)體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臟結構、血液循環與人一樣,是恆溫動物。(4)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
08、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體表被毛;(2)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3)體腔那有膈;(4)用肺呼吸;(5)心臟有完整分隔的四腔;(6)體溫恆定;(7)大腦發達;(8)多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特徵
09、變溫動物和恆溫的區別:
哺乳類和鳥類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它們都是恆溫動物。其他動物的體溫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屬於變溫動物。
10、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1)陸生動物生活的基本環境條件: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
(2)大熊貓瀕危原因:熊貓有棲息地遭到破壞。
(3)動物棲息地為陸地生活提供了足夠的食物、水分和隱蔽地等基本的生存條件,被破壞後,動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我們要保護好生物的棲息地。
第三節 空中飛行的動物
11、鳥:(鳥適於飛行的特點)
(1)有發達的氣囊,減輕體重,雙重呼吸。(2)消化系統發達,直腸短,食物殘渣很快排出。(3)胸骨呈龍骨突,便於著生發達的胸肌。(4)身體成流線型,翅膀羽毛重疊排列,心臟發達。(5)體溫高而恆定,卵生。
12、昆蟲:(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1)特徵: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護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3)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飛行擴大活動范圍,有利於覓食、繁殖。
13、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體表由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常見的節肢動物有:所有昆蟲、蜘蛛、蜈蚣、蝦、蟹等。
14、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等。
▲動物已知150萬種,其中哺乳動物4000多種,鳥類9000多種,昆蟲100萬多種。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於存活和繁殖後代的活動就是動物的行為。
(2)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飛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3)描述動物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15、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
(1)運動系統:骨骼(包括骨和骨連接)、骨骼肌。
(2)關節的結構: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關節囊和關節腔。(關節模式圖參見P29)
▲關節軟骨作用:有彈性,可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面:由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組成
▲脫 臼:關節頭由關節窩中滑脫出來的現象。
16、骨、關節、骨骼肌的協調配合
(1)骨胳肌的結構和特性:
A、結構: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組成
肌腱: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間較粗的部分
一組肌肉附著在兩塊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牽引骨而不能推開骨,與骨相連的總是兩組肌肉配合的。
B、特性:肌肉無論受到哪種刺激(包括由神經傳來的興奮)都會發生收縮,停止刺激,肌肉舒張。
(2)屈肘和伸肘動作:
A、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肘部屈伸由兩組肌肉群共同完成
B、伸肘: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雙手自然下垂同時處於舒張狀態,雙手有重物同時處於收縮狀態)
(3)運動的產生過程: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會牽動骨頭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關節相當於支點。
(4)運動不但靠運動系統來完成,而且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並需要多個系統參與配合。
(5)運動就是骨在肌肉的牽引下繞關節活動,使軀體能夠完成各種動作。
▲動物的運動有利於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7、動物行為:有攻擊行為、防禦行為、儲食行為、繁殖行為和社群行為。
18、區別動物的先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A、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本能行為)。如蜜蜂采蜜、螞蟻築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等
B、學習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動物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後天性)。如鯨的頂球、轉圈和跳躍等表演。
第三節 社會行為
19、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舉例:
A、白蟻,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參見P37倒數第一段)
B、雞、羊、狒狒等(參見P38第二段)
20、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1)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聲音、動作、接觸、氣味等。
(2)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的反應,這種現象就叫通訊。
▲蝶蛾類昆蟲可用性外激素通訊。
(3)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是普遍存在的。由於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綠色植物養育著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1、在自然界的作用(參見八上P45)
(1)動物維持生態平衡;
(2)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3)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2、生態平衡: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動物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於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
第二節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3、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食用、觀賞、葯材、衣服等
24、動物與生物反應器:
A、生物反應器的概念: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
B、目前動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即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葯物和營養物質])。
C、生物反應器應用的是轉基因技術。
D、生物反應器的優點: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減少污染等優點。
25、動物與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2)仿生的應用
A、飛 機——鳥的飛翔
B、薄殼技術——烏龜的背甲
C、雷 達——蝙蝠的回聲定位
D、熒 光 燈——螢火蟲的發光原理
E、宇 航 服——長頸鹿的脖子
第四章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26、菌落:細菌很小,要觀察細菌形態的話一定要藉助於高倍的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 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1)細菌菌落與真菌菌落的區別
比較 大小 形 狀 顏 色
細菌菌落 小 光滑粘稠或粗糙乾燥 白或黃
真菌菌落 大 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狀 紅、褐、綠、黑、黃
(2)細菌的培養步驟:製作培養基→高溫消毒→接種→培養。
27、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在土壤中、水裡、空氣中乃至我們的身體上,在寒冷的極地,在很熱的溫泉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可見,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28、細菌的生活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有的還有特殊條件。
▲不同的細菌和真菌還要求某些特定的條件,如有些細菌和真菌要氧氣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發酵不要氧氣,是無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氣。
第二節 細 菌
28、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者:荷蘭列文•虎克。
(2)法國的巴斯德進行了「鵝頸瓶」實驗,證實細菌的產生。還發現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巴斯德為「微生物學之父」。
▲微生物學之父:法國巴斯德。
29、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A、細菌很小,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只有一顆小米粒大,單細胞。(病毒比它還小)
B、形狀:呈球狀、桿狀、螺旋狀
C、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有的有鞭毛和莢膜。(參見八上P60)
▲一個細菌也是一個細胞。它和動植物的細胞都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它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有細胞壁(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細菌生有鞭毛),卻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並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動物、植物、細菌細胞的對比
比較內容 動物 植物 細菌
細胞壁 無 有 有
細胞膜 有 有 有
細胞質 有 有 有
細胞核 有 有 無,只有未形成細胞核
葉綠體 無 有 無
鞭 毛 無 無 有
莢 膜 無 無 有
30、細菌的生殖:
A、生活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靠現成的有機物來養活
B、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休眠體。
▲細菌分布廣泛的特點:因為細菌具有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細菌的作用:作為分解者促進自然界物質循環
第三節 真 菌
31、真菌的種類:酵母菌、木耳、蘑菇、靈芝、黴菌等是真菌。
32、真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
(1)結構:細胞有成型的細胞核,無葉綠體
(2)營養方式:異養(腐生)
33、真菌的繁殖: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黴菌(青黴和麴黴的區別):
青黴:直立菌絲、營養菌絲頂端孢子囊:掃帚狀
麴黴:直立菌絲、營養菌絲頂端孢子囊:放射狀
▲細菌和真菌的特徵(區別):(八上P64練習4)
A、細菌:個體微小,體內沒有成形細胞核;通過分裂的方式繁殖後代;細胞內沒有葉綠體。
B、真菌:既有個體微小的種類,也有個體較大的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能產生孢子,孢子能夠發育成新個體。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4、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八上P66)
⑴、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⑵、引起植物和人類患病
▲腳氣和細、真菌沒關系(是缺維生素B導致的)
⑶、與動植共生
▲共生:細菌和真菌與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叫共生。
A、與植物:地衣是真菌與藻類共生,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天麻是密環菌與植物的共生體。
B、與動物: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維生素
C、與人類: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製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35、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
A、酵母菌—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酒精、二氧化碳,制饅頭、包子、麵包等。
B、乳酸菌—將葡萄糖轉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C、釀 酒—酒 曲。
D、醋酸菌—制 醋;霉 菌—制 醬
▲發酵食品的製作離不開細菌和真菌。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A、食品的腐敗原因:由於細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長、繁殖活動引起的。
B、食品的保存——防腐:脫水法、腌製法、煙熏法、真空包裝、冷凍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C、防止食品腐敗的主要原理:將食品中的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
(3)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A、利用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製成抗生素,來治療相應的疾病。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叫抗生素。
B、利用現代手段,將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生產葯品(如胰島素)
(4)細菌與環境保護:
細菌凈化環境:厭癢菌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好癢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城市污水處理就是利用細菌來凈化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分類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
基本單位:種
第一節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36、植物的分類:
(1)植物的分類依據:植物的形態結構
被子植物的分類依據:花、果實、種子
(2)植物的主要類群: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7、動物的分類:
(1)動物的分類依據:動物的內、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動物的主要類群: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38、細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類:
(1)細菌等分類依據:形態結構
(2)真菌的主要類群:酵母菌、黴菌等
第二節 從種到界
39、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它們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在等級法進行分類時,分類的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物種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小,親緣關系越遠;分類的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物種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親緣關系越近。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林奈(瑞典植物學家)的雙名法(生物命名法)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屬名+種加詞
第二節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40、生物的多樣性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庫)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我國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魚類、兩棲類,哺乳動物也位於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樣性:
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種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樣性的運用。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
41、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措施是:
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第三章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42、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威脅的原因:
濫砍亂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外來物種的入侵等。
▲我國的特有珍稀動植物:(P94)
金絲猴、白鰭豚、朱䴉、揚子鱷、銀杉、珙桐等。
▲我國面臨瀕危的動物和植物:
A、我國面臨瀕危的動物:
水生無脊椎動物:紅珊瑚、鸚鵡螺
魚 類:中華鱘、白鱘
陸生無脊椎動物:金斑緣鳳蝶
爬行類:鱷晰、揚子顎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藏羚羊、麋鹿、亞洲象、華南虎、白頭葉猴等。
B、我國面臨瀕危的植物:人參、珙桐、水杉、銀杉、桫欏等。
43、建立自然保護區:
(1)自然保護區概念——是指含有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這個區域就是自然保護區。
(2)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3)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天然實驗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館」。(P96)
▲我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P96圖Ⅵ-5、Ⅵ-6)
▲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文件;還最先加入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Ⅵ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學生應掌握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了解人體的功能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