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課堂設計
『壹』 新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下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鍾金捷 「三維目標」是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是用以指導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如何設計好「三維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 「三維目標」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課、議課的過程中發現,同一教材內容,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甚至在不同的教學時期所體現的三維目標都是一樣的,這就使得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目標有些過於保守,有些過於牽強。毋容置疑, 「三維目標」 是在課程標准的要求下制定的,而在課標大方向的指導下很多教師忽略了目標設計的靈活性和合理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教學活動。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三維度模型」:即維度一:教學計劃方案評價;維度二:教學指導過程評價;維度三:教學指導效果評價。基於這一課堂評價體系,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設計也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依據科學的原理原則,具有科性、知識性,目標的實現過程要與學生的 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順序相一致。2、 教育性原則:即「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要有利於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是否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身心、拓展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個性。3、合理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遵循合理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計劃所提出的各項指導目標要與新課程教育目標相符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應密切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 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4、 可行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在國家統一要求基礎上考慮了地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要為學生的自主活動准備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動場地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5、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三維目標」的確定應貫徹統一原則。不管其按照「階梯式」還是「螺旋式」都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注意情節的過渡和知識體系的統一。6、 現實性原則: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忽略了教育的現實意義就等於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維目標」的確應反映時代的主旋律,讓學生掌握時代信息,把握時代的脈搏,奏出時代的最強音。7、 過程評價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有利於學生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促進體腦合一, 知行統一;有利於激發雪學生的興趣和內驅動力,使學生態度認真, 積極主地參與實踐活動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有利於個性的發展和整體認知。有利於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生存。8、效果評價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實現後有利於學生集體在知識、能力和情感認識等方面的進步體現,有利於學生個人拓寬知識面,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後的行為表現; 既能體現學生的技能增長, 又能體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既能體現教學活動的直接效果,又能體現學生發展的外顯性效果成長的內隱性效果,體現出良好的課堂教學價值。 總之,「三維目標」的設計既有統一的要求,又有個性的需求和個性的優化,教師在三維目標的設計上要把握好原則與非原則的因素,既要符合課標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教學目標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貳』 如何打造新課程改革的高效課堂
如何打造新課程改革的高效課堂
孫朝暉
摘要:隨著我國知識現代化的發展,英語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基礎教育中一個基礎學科階段,在2003年我國頒布了新課程改革,突出了教育中以學生為主、以人為本的思想核心,讓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得到統一。高效課堂是在一定單位時間之內,以探究、合作、自主的方式進行最大化能力知識,新課程改革和高效課堂的相結合,不僅解決了課堂時間少、知識內容多的問題,還促進了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英語;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3)10-0000-01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需要做到鼓勵、幫助、培養學生實現自我發現、自我探究、自我學習,此外,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教材也需要做到讓學生研究、參與、體驗外語,盡量加強學生的參與數量和參與時間,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在實際應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雖然已經開始實行,並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讓人擔憂的部分。
一、新課程改革下的問題
高效課堂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定單位時間內讓學生達到探究、合作、自主方式的最大化知識能力,最終利用高效課堂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高效學習和終生學習。高校課程在實際應用總會有這樣一個普遍現象,老師在剛開始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很好的遵循新課程改革下的教材來進行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的安排,時間安排比較充裕,並在課堂上注重教學手段的運用、課堂氛圍的創造、教學情境的設立,讓課堂呈現出和諧融洽、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此外,老師還會設計各種精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引導來進行有效的合作式小組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很好的保持了學習熱情以及上課情緒,但是在進行了一段學習後,老師又回到了最初的傳統教學中去,強行把知識塞入學生的大腦中。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問題主要有課堂氣氛沉悶、復習效率低、內容零散、課業負擔重。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課堂氣氛沉悶直接導致學生沒有心情進行學習,覺得課堂十分枯燥乏味,甚至會出現睡覺現象;復習效率低是因為死記硬背式學習方法導致,這是因為死記硬背式使很多學生背了前面忘了後面,即使會寫會聽,卻不會用,語言運用能力和知識學習能力不在一條線上,最終結果是不會實際運用;內容零散導致學生只是記住了語法理論、句型理論、短語理論、詞彙理論,這些知識互相沒有什麼銜接性和系統性,在實際運用中缺乏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課業負擔重是因為老師沒有很好的設計課堂知識,一股腦把大量知識全都講解出來,而學生只能忙於記錄筆記,再加上學生本身學習任務重,需要記這么多東西,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和壓力。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高效課堂
(一)新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學思想轉變。
英語教學的基礎就是教材,因為教材即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內容,也是英語核心部分的課程資源,傳統的英語教材忽視了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作用,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只會寫不會讀,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不僅提升了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作用,還設立了話題的主線,讓活動可以設計成板塊形式、技能和知識可以交叉組合、所有教學環節都有語言項目和重點單元涉及,從而從根本上加強了學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基礎知識。所以,老師需要注意教材是用來教學生的,並從根本上認清教材、理解教材、反思教材、使用教材,在實際使用中還需要注意,當教材和教學出現沖突時,懂得適當的調整和取捨。
(二)加強閱讀水平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目標之一就是重點加強學生的應用語言能力以及獨立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光靠教材是不可能培養出來的,所以需要讓學生在熟讀、熟記教材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英語教材廣泛的閱讀。老師在課堂上應當多收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的話題和生活材料,盡力避免只有自己發言,鼓勵所有學生用英語來進行話題談論、看法表達,這樣既可以鍛煉到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也可以達到英語閱讀的目標。在選擇英語材料時,選擇生動、有趣、有吸引力的材料,並且材料的針對性、新穎性要強,難易程度要適中,這樣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能吸引他們的眼光,如果遇到不懂的就由老師指引進行閱讀,此外,學生也可以自發的進行閱讀,但是必須要有老師指引文章的選擇,因為高中英語閱讀材料設計的范圍比較廣、涉及的題材比較多。
(三)老師從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新課程改革中,學生變成具有主導地位的主題,必須由老師從旁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從而創造出屬於學生自己的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老師從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要有四個步奏,第一,在學習中讓學生發揮出主體作用,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的知識獲取方法是通過和人的接觸、人的幫助、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並藉助一些媒體資料、學習資料,經過全新意義的重組、構建來進行的一種提升學習能力。高中英語其實就是一個知識獲取的過程,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就必須教會他們老師只是傳遞知識的中介,只有通過自己學習才能有好的收獲。只有學生意識到學習成績是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的,才能全面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同時,老師的職責才能發揮到最大化。
第二,學習因素非智力的開發,是指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鍛煉意志、樹立信心、磨練品質,為此,老師需要採取逐個針對學生特徵的方法,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辦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進行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自信心的增強,同時,還需要注意學生恆心、決心的培養,保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及學習動力。第三,擴充詞彙量和閱讀量,高中英語只有對材料理解的又快又多,才是使語言能力提升的又快又好,而背誦是一種既可以強化語言,又可以熟記材料的好辦法。第四,重視交際性和學習效果,英語是一門語言,也是一種交際過程、交際工具,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擁有好的交際運用能力,需要做到重視調查、重視采訪、重視表演、復述課文、重視摘要以及重視討論等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朱彭濤.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J].文教資料.2010(5):60—61。
[2]張銳.對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研究[J].教改聚焦.2012(12):177—178。
[3]席雲紅.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思考[J].教案分析.2009(3):40—42。
[4]張繼.新課程下高中英語復習課的「高效課堂」初探[J].課堂觀摩廳.2011(9):82—85。
『叄』 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是廣大物理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在不斷的思考和總結,進行各種嘗試。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 傳統的教學觀,使教師一直把教學看作「講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簡單合並,在這一觀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是教師教「教案」、教「書本」,教學僅僅是傳授教材、知識搬家。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本,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課程不再是預設的規范性的教學內容,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學要心中有學生,目中有學生,讓學生一點點發現問題、領悟問題、歸納問題,通過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前主席焦塞姆說:「最好的老師,是讓學生知道他們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亦即,老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自己去取得知識,老師教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後不需要老師。 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將永遠勝過責任」。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規律,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實驗等方法來刺激學生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時,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二次大戰時,德國飛行員駕駛飛機在空中執行任務時,他見臉龐有一隻昆蟲在蠕動,他順手一抓,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由此就提出了相關問題,飛行員為什麼能抓住子彈?你能做到嗎?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激發起來,而且很快地得到答案。 三、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中學物理教學服務。教師要學會對多媒體的使用,並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方法指導教學活動及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優化設計,促成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2、重視實驗教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應用學科,初中物理學習最根本的方法是觀察法和實驗法。教師要多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做一些有趣的實驗。教師通過實驗現象來引課,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學生利用身邊的學慣用品進行實驗,例如:利用筆來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塑料尺來研究聲音的特性、摩擦起電等;利用紙來研究流體壓強等。 3、精心設計學習情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時要具有目的性、適應性、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驗能力。同時,設計問題情景使要有目的的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使學生產生質疑、困惑、探索求解的願望。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讓學生回憶騎自行車時,不同情況下的感覺和用力情況,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 4、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索並認識物理規律,同時還應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探究的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在學習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可引導學生分析農村地膜覆蓋是怎樣減慢蒸發的?是什麼時候覆蓋?在使用地膜時,當雨水過後要注意及時揭膜的目的是什麼? 四、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 課堂教學以問題為向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去獲取知識,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引導作用。創設物理情境是營造探究氛圍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物理學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教師營造讓學生觀察與實驗的條件,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例如,教師通過演示不同的電阻絲與小燈泡串聯時,學生觀察的現象是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引起學生的思考:1、小燈泡的亮度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電阻絲的哪些因素能影響電阻的大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探究電阻絲的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五、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的快樂。 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師用「肯定、承認和贊揚」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中努力地去發現學生的優點、長處、能力等,適當地贊美學生,不僅教師可以獲得學生的好感,而且還可以使教學雙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攏,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其次,教師用鼓勵性評語激勵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給出適當的評語,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師的鼓勵、信任、支持是學生成功的基礎。
『肆』 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1、從知識觀上看: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結論性,新課程強調的知識觀是動態生成的,特別是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增加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這樣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思考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思維碰撞點、思維交會點,思考三維目標的緊密結合。
2、從過程觀看:傳統教學教師主宰教學過程,學生變成了陪襯;新課程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突出地位,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升華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樣教師的預設就需要從文本的解讀、學情研究出發,為具體的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學生可能的思維觸角做准備,增加了不確定性。教師預設的寬度明顯增加了。
3、從教學設計觀看:傳統的教學設計是剛性的、靜態的封閉型的,學生孤立於教學設計之外,是教學設計的接受者,對教學設計沒發言權,學生的活動是配合教師的需要。教師預設好流程,課堂按教學流程完成;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求多維、多向、動態的,教師、學生、教學情景都是教學資源,因此教學預設是彈性的、動態的、開放的。
『伍』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什麼
一、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人們對一些基本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些觀念主要包括學習觀、教學觀、教材觀和教師觀。教師構建新的教學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學習觀
一般說來對學習有兩種認識,一種叫作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另一種叫作認知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的學習觀簡單地說就是「學習就是行為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上,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外在刺激與頭腦中反應建立的實質聯系。外在的刺激即是習題、題目。學生的反應就是解題的方法。認知主義的學習觀,用兩個字概括是「理解」,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是學習觀的問題,也是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對學習觀的不同認識。但最近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觀,即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這種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強調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用建構主義的語言來說,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課堂中就是教材,有時不僅指教材,是指更廣泛的對象。學習者在課堂中主要是指學生。學生與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課堂學習的過程。這裡面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交互作用。所謂交互作用,是教材對學生有影響,學生對教材也有影響。這怎麼理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材如果不去讀,就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學生去讀教材,是學生賦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麼學生怎麼激活教材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以原來的經驗來解釋教材中的內容,建立起一個新的概念,這就是建構。建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的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地發生變化。建構主義學習觀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有重要的意義,發揮了一個基礎的作用。
2. 教學觀
教學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老師們都給學生上課,但「什麼是教學」,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說得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教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在這里,我想介紹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學觀發生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作了相當詳細的陳述,我將其概括為:「師生互動,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文本的互動。所以,在教學中有兩個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在這兩個互動中,師生是共同發展的。這種教學觀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相應的變化。
3. 教材觀
現在正在建設新的教材,但對於教材是什麼、教材的作用是什麼這些問題還都正在討論之中。過去認為課本是教學之本,教材是「聖經」,教師根據教材來教是絕對沒錯的。而課程標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縮影,而不是教學的「聖經」,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師有責任進行課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學生的情況。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教材。
4. 教師觀
講到教師,我們想到的總是「奉獻」。「紅燭頌」用紅燭比喻教師是不恰當的。首先,這個比喻沒有看到教師在奉獻的同時自身也在發展,而且奉獻越多的教師發展得越快,奉獻的經歷也是發展的經歷,付出與回報總是結合在一起的,而這種比喻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次課程改革提出,教師要和新課程一起成長,新課程的推廣一定會造就一批名師。要讓教師和新課程一起成長,這是一個新的教師觀。另外,怎樣看待教師的角色、看待教師的發展,怎樣看待教師的作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現在強調的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的領導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著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了呢?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了呢?教師是課堂中的領導者,這是教學工作本身的規律決定的。教師的領導作用沒有發生變化,教師發揮領導的形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教師領導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這一點沒有看到的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的作用。過去過於強調教師作為管理者、講授者的職能,現在是強調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職能。課程標准中提出這一點,意義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領導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國的教學理論上,這四個觀念都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們理解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很重要的。
二、大膽實踐,推動教學改革
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一些研究和實踐。
1. 課程改革的目標
我國目前的課程改革目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對一期課程的反思也使我們認識到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被動接受式的教學。小學數學學科中被動接受式學習有這樣幾個特徵:
(1)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有些教師對學生十分負責,總是教師講授得過多。另外,存在著一種「打乒乓球式」的提問和教學的現象,即類似於打乒乓球,教師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對學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與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課堂上表面是一問一答,而實際上學生真正的想法沒有得到表達,因此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情況也反映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問題。怎樣克服這種情況是值得思考的。
(2)「過度練習」所謂過度練習,是指不合適地安排練習活動。這不是量的多少的問題,而是不合適。講到練習,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這一點是肯定的。但關鍵的是要進行有效的練習,練習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要使練習題發揮作用。第二,「熟能生厭」。即不合適地、過多地安排練習,會使學生形成負面的情感體驗。這種不適當的練習就會使學生形成一個負面的情感體驗。另外,我們的一個調查發現,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普遍比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降低。這是否與我們的練習有關呢?我想是有一定的關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做一些應用題,教師告訴學生數量關系,方法是什麼樣,讓學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這個過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師是讓學生記憶解題方法的過程。而實際上這是模仿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長期下去,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減少學生創造的空間。這樣看來,題海戰術主要是記憶的戰術,而不是思考的戰術。它會使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維能力降低,這就是「熟能生笨」。有這樣一句話:「教學就是講到懂,練到懂,考到懂。」這個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績,但沒有發展思維。過度練習的本質,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動性,這種過度練習恰恰背離了數學的本質。
(3)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展這樣的機會少,課堂活動比較單一。教學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樣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主動的發展。
(4)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意見課堂中學生真正表達自己意見和理解的機會不多,整個課堂的環境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老師說,課堂不是在組織學生討論嗎?我調查過,公開課一般都有許多討論,但它討論有這樣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兩分鍾;討論是被動的討論,並不是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除了被動的討論外,學生在課堂中被動的情況太多了。被動的表揚(「你真棒!」)和被動的接受表揚。在教學中缺少的是教師與學生真誠地交流與合作,真正地把學生作為主體,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真誠的交流。
(5)學生追求唯一正確的標准,開放性不夠學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現成的一些標准答案。
被動接受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很明確的,應對這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使教師成為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被動接受式的教學,使課堂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學生學得很苦,特別是高年級;教師教得很苦;但有時效果不理想。問題症結是被動接受式教學。因此我們提倡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
2. 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研究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是學生學習時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實踐這八個字。因此,課堂教學就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單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實際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現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究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參與」。有效教學不是老師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所以在研究中,我們要研究教師教學策略的改變,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最後再看學習結果的改變。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也就說,要以學生為本。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要求處理好兩個關系。首先是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駕馭教材,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這是校本課程的基礎。其次是教學要處理好教師和備課或者教案的關系。備課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備課是上課的准備和基礎。真正互動式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教學是否有效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
第二,強化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實施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就要把空間和時間給學生留出來,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聽過一節課:復雜分數的比較。這節課可以說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師表達非常清楚,提問非常清楚,板書非常清楚。印象特別深的是這位老師的最後一句話正好鈴聲響。這節課上得可以說是滴水不漏。課後專家討論這節課,認為這節課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活動的空間,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師的。這種表現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學,一個特點是從來沒有界外球。而實際上,上課是看學生的投入,看學生的思考過程,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一節課要有三個「看」:第一是看學生是否被調動起來了;第二個是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第三是看學生思考的層次。教師應該把空間讓給學生,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領導課堂的形式發生了變化。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2)關注發展
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尊重學生的發展」。那麼如何理解發展呢?我們認為,發展就是指全面發展,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是指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性與品德。第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概括說,第一塊叫作「基礎」,這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學生的發展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的發展,是發展的載體。第二塊叫作「品德」,是發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做人;第三塊叫作「思維」,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學生「大智慧」的發展。所謂大智慧是指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大智慧作為一個目標,這已經成為國內外的一個共識。如果所有的教師都關注學生的思考,一定會為教學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風氣。
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所謂情感,就是指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孩子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到動腦筋的快樂。態度,指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指對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很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價值觀與數學教學有什麼關系呢?我們說有密切的聯系。任何一個課程、教學活動都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顯性的課程,與數學知識有關的;第二是隱性的課程,即數學活動背後滲透的價值觀,滲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聽課的一個例子。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我要為媽媽買一束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你們幫我選擇一下。在這個例子中,顯性課程是計算數學問題,隱性課程即滲透了一種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我們社會、我們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時間,這種價值觀似乎是淡化了。但這個價值觀對人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很自然地把這種價值觀滲透進來。課堂中我們應該把一定的價值觀與數學活動結合起來。任何教學活動都是有價值觀隱含在內的。有一個教師讓孩子比較最貴的游藝活動的價格,顯性知識沒問題,但隱性價值的處理是不恰當的。現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隱性價值觀,例如,環保問題、奧運問題、關心他人的問題等,向學生滲透一種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在課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價值觀與數學教育聯系起來。新教材現在有四套,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滲透了價值觀的培養。
關注教師的發展。我們認為教師的發展大體有三個階段,第一叫作「新教師」,在該階段,教師主要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經驗的教師」,是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能夠比較自如地完成教學任務。第三叫作「專家型的教師」。我們調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展為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從有經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一個條件是教師進行研究與反思。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參與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有許多學者提出「反思型教學」,反思型教學就是教師的反思。教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教師開展研究,研究的過程就是實踐與反思的過程。
(3)關注過程
首先要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特別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三個思考層次的合理組合,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什麼創意和困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地講。這樣才能做到「精、准」,這才是有效的教學。這實際上是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
目前對關注過程的教學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動,稱為「動手做」,主要是法國和美國的數學課、科學課中所運用的策略。基本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HANDS ON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於學生開展合作交流。
三、學會研究,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
課程標准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廣大教師加強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動研究,就是從實踐到反思,然後再進行實踐。廣大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實現自主發展。我們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進行研究的角度。
1. 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我們不僅應該為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而教,而且還要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教,為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而教。目前,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一個迫切的任務。21世紀是科學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進,人們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計算技能和解決常規問題為重點的小學數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數學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小學數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數學教育具有時代的特點,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雙基」訓練達到科學的平衡。
2. 如何激勵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他們自己的思維特點。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使學生形成高效、統一的固定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因此,數學學習活動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討論,激盪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獨立運用數學知識思考與創造的意識,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新時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數學學科是理性溝通與思考的重要工具。數學教育對於培養公民的獨立思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如何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
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生活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社會的意義。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
小學數學教學加強應用性和實踐性,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並處理由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的機會,有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討論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參與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簡單的受業者,而是一個積極投入其中的參與者。沒有學生的投入,教學是不會發生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不再簡單地當做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成為學生探索與交流數學、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強調學習數學是一名學生自己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名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應該從他們的經驗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逐步發展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例如,在教學中可以提多一些問題,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少一些現成的結論。教師工作貴在啟發,重在信任,要讓學生有表現自己才乾的機會。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位來加以安排,認為只有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下,學習才會發生。
5. 如何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體會到,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構建讓學生學會學習、善於思考和樂於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會做人,獲得今後持續發展的動力。
學生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本身不僅是重要的學習變數,而且也是重要的學習產物和素質。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行為的改變過程,而且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方式和學習取向形成的過程,這些態度和取向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生怎樣投入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為重要。在小學生的這種學習過程中品質是重要的素質,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學生對學習活動興趣的形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特別是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豐富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讓喜歡數學和數學學習的學生多起來。
我們已經指出,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是緊密結合的。「知」、「情」結合是良好的課堂教學的一個特徵。使學生感到「愉快」並不是指一味地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而是指讓學生體驗數學思考的快樂和克服挑戰性問題後的精神滿足。因此,教師要注意把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達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6. 如何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的課程標准中一個重要領域。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本書也舉出了一些案例。我們認為,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適當開展實踐活動的研究。應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獲得實際經驗,進行數學思維。要把活動和思考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些實踐活動具有廣泛的范圍。如,戶外活動、製作活動、利用實物探索數量和圖形意義的活動、調查活動、應用活動、綜合知識的活動、探究活動、提出新問題的活動等。小學數學教學要加入製作、操作、體驗等活動,理解數量和圖形的意義,豐富學生對它們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兒童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強調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好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7. 如何適當體現課程的彈性
從學生如何學習數學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教學目標的差別化和彈性是目前數學教學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動向。小學數學教學既要體現統一要求,又要具有適當的彈性。學校數學課程要安排多種可供學生選擇的數學活動。例如,探究數學的某個內容或者專題,有關數學的實際活動,應用數學的活動,數學史的有關專題等,都可以是選擇學習的課題。學習的程度也應有一定的彈性。學生的選擇學習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補習、補充、發展、深化,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益,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使數學課程具有彈性。
8. 如何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和實踐的趨勢。這是近二十年來數學教學改革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研究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問題。不僅要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而且要注意加強數學和其他科目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綜合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數學教學設計要從數學應用廣泛性這一特點出發,要注意數學應用具有多科性、數學可以解決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數學與自然、語文等學科有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人為地設置學科壁壘是不必要的。相反,數學可以從這些科目問題中找到應用的廣闊途徑,從而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並從它們那裡吸收豐富的營養,特別是語言發展是理解力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研究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制定工作計劃,通過課程綜合工作,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
另外,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只是涉及數學的一招一式,還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識與能力,應用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數學能力與許多一般能力應該協同發展。如合作、實驗、分析、推理、觀察、交流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在興趣,並適當發展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有機會綜合地運用各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培養他們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調查、總結的方法,培養以問題解決、探究活動為主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對數學的正確看法。
9.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探究
小組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舉出三種。第一種是小組主題討論。在小組主題討論時,每人負擔一項工作,如主席、記錄員、維持活動者及報告結論者。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討論。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課題學習。第二種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針對某一項主題,模擬真實情境,由小組成員分別擔任情境中的各個角色。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通過模擬情境解決應用問題的討論。第三種方法稱為「頭腦風暴」的討論。請各組成員盡量把想到的點子寫下來,越多越好。然後一一討論各組所提出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各種觀點的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引發學生討論的方法。
『陸』 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有哪些變革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三、普通高中新課程與教學改革20.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學應如何適應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 要落實高中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新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主動發展 高中新課程方案,在保證所有學生都達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過課程的設計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它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並把個性差異作為一種寶貴的智力資源,不求所有學生在形式發展上的同一,而求學生內在品質的提高和豐富,為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人生追求,提供盡可能多的可能途徑。因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格式學習,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培養進行人生規劃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2)要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 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也就意味著,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增強「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意識,使學生學會生活,並能積極主動地去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3)要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 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於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我們需要課堂教學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知識、技能甚至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訓,來遮蔽對學生進行人格培育的光芒。(4)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得如何。過去,我們的課堂常常被教師所主宰,導致學生失去親身探究實踐的機會,因而無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 總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要致力於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與全面落實,而不能僅僅是關注於「知識」或「能力」等單維目標的實現。 21.新課程理念下,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2)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3)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學應該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6)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22.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1)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積極正向、溫暖和諧的班級學習團體;(2)豐富的學習機會: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教學管理井然有序;(3)妥善的課程安排: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依據課程綱要與教學目標設立;(4)明確的學習重點: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充分准備;(5)扎實的學習內容:內容充實完整、說明條理清晰,讓學生易懂易記;(6)智慧的教學對話:教師提問精要、創意,學生舉一反三,師生同成長;(7)充分的練習應用:足夠練習機會,即時改正反饋,讓學生多方應用;(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師適時提供引導多樣協助,讓學生積極學習;(9)學習策略的教導:教師以身作則,教示學習策略,讓學生主動自發學習;(10)協同合作的學習:學生成對成組,學習相互協助;(11)目標為本的評量:正式非正式評量考查學生朝向目標,進步的情況;(12)教師的適度期望:教師依教學目標設定學生適切的學習進步的期望。 23.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高中教學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實施中各個學習領域中的模塊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2)模塊背景下,教學內容以模塊為整體,教師要結合整個模塊整體把握,設計模塊的教學實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塊的主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主題開展,避免學習過程過於發散,導致主題的迷失。 (3)在高中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4)以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指導學生選課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內容。 24.為什麼要致力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層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轉變學習的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25.新課程背景下應有怎樣的學生觀?(1)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應該相信學生的確是潛藏著巨大發展能量的,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從教育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成長起來的。(2)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並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學生和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著明顯的不同。(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26.什麼是校本教研?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目的的一種研究形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有如下特徵: (1)中小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中小學校是師生交往、構建知識的場所,也是教育意義生成的場所。在中小學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蘊涵著教師教學的無窮智慧和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學校為基地進行教學研究,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也可以獲得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的研究結論。它可以彌補以高校為基地的教學研究不能關照具體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研究結果的可行性。 (2)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特徵拋棄了專業研究者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傳統假設,賦予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權利和義務。教師作為教學研究的主體,可以將教師從「教學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來,為教育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貢獻。 (3)以提高課程實施與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理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教師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展開研究的,它不以構建宏大的教育理論為追求,而是以解決具體問題、提高課程與教學實踐的成效為己任。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致力於促使教師通過研究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斷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最終成功地實施新課程。 27.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有何現實意義?(1)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於讓教師有效實施新課程,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即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讓廣大教師真正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2)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創造性實施新課程。 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體驗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的過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探究可以體會新課程理念的價值與意義,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重新審視課程與教學問題。通過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可以深入理解新課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調適,提高國家課程的適應性;可以積極參與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建設適合於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學生的學校課程;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層面將新的課程理念貫徹下去,使課堂教學發生新的變化。(3)它可以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這可以促使教師投身於研究活動,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還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高素質的學校教育依賴於高素質的教師,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取決於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教學研究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也能帶動學校的發展。 28.什麼是「課程資源」? 對於課程資源的概念,當前在學術界討論並不多,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一般都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如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國際互聯網路、教師的知識等;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典型的如教材、學科知識等。從課程資源的本質來看,它是課程開發的條件,是課程的來源和構成要素,是課程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課程資源為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資源上的保證,為課程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充分展現提供了背景和基礎。課程資源不是課程本身,但對於課程則意義重大。 我國學者按照不同的標准把課程資源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照課程資源空間的分布,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劃分的。其中,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媒介、場地、設施和環境,以及對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 29.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設計課程及制定教學計劃,有許多種資源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包括目的資源、教學活動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以及評估方案的資源。為了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耷,以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給予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和尚未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並據此確定製定教學計劃的基礎。這些是開發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此外,鑒別和利用外課程資源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各種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資源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關鍵是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拓展開發並利用課程資源的渠道,發掘校內外的各種素材性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課程資源能否在課堂層面發揮作用,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關鍵。課程資源只有進入課堂,與學習者發生互動,才能彰顯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和課程意義,才能最終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 四、普通高中新課程與評價改革30.普通高中新課程評價的定義是什麼? 「評價」原意為評論貨物的價值,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活動。課程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地搜集各種信息,對課程教授效果做出價值判斷,並對課程實施進行必要調整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下列式子進行表述:評價=搜集信息+判斷賦值+改進決策。 評價活動包括三個方面,即價值釐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斷並據此對教學進行調整。 價值釐定就是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給出可操作的定義。因此,對高中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同,價值釐定的結果就必定不一樣。在以追求升學考試為目的的價值觀指導下,高中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完全不同於以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為目的的價值觀下的課程實施與評價。因此,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的回答,必然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評價過程需要系統地搜集信息。考試是搜集評價信息的主要方法,卻不是惟一途徑。不同的課程目標,需要使用不同工具來搜集信息。利用多種搜集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評價的結果將更加可信,更為合理公正。 評價活動的目的是根據所搜集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並在此基礎上改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從價值上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即對教學效果是否達成課程目標,做出價值上的判斷,然後根據這個判斷來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 31.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在課程實施與評價方面有哪些要求? 隨著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教學實施要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 教學實施必須要注重基礎性。高中教育屬於基礎教育,高中課程內容的變化也體現了基礎性要求。因而,在教學實施中,應當要強調掌握必須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在評價方面,新課程要培養全面而個性發展的人,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實際上就給高中學生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學生評價改革必須緊緊圍繞著這一核心目標,在評價功能、目標、主體、內容、標准以及過程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做出相應的整:(1)淡化分數與評比,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多主體參與;(3)評價標准與內容多元化,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4)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5)採取多樣化的學生評價方法。 32.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呈現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趨勢和特點:一是在評價功能上,淡化評比與選拔,強調發揮評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與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評價主體上,改變過去教師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面,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並將自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關心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和諧發展;四是在評價標准與要求上,體現靈活性與開放性,弘揚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教學;五是在評價方法上,重視案例分析、課堂觀察和成長記錄袋等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等等。 33.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評價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課程的結構、功能、資源、權利等各個方面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在展開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實現課程變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因此,課程評價改革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體現出以下特點:(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2)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34.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要建立起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建立新課程要求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1)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這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基礎。 (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方面,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加強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旨在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重視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 35.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強調改變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基於這一考慮,學校制定的學生學習目標應包括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兩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方法的探討;考試新方法的探討。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高中新課程評價不能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依據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課程評價在學生發展方面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一般性發展目標和個性化發展目標。 (2)重視課程評價方式方法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多元化。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更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3)考試只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唯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36.學生課堂表現評價的原則是什麼? (1)課堂表現評價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來改進學習。 (2)課堂表現評價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熟悉所學過的內容,熟練已有技能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進行自我評價打下基礎。 (3)具體背景性。每一個課堂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學生、教師組成的課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課堂表現評價也是各異的。它與教師的評價風格、學科特點等因素密切相關。某課堂中一位教師的成功的評價方法和技術如果移用到另外的課堂中,或者由其他學科教師實施則很可能是失敗的。 (4)小組合作評價是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方式。教師很難在短短的幾十分鍾內對所有的學生完成有效的評價,因此,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進行學習,通過互評發現問題。 (5)教師不能僅憑學生在某一課堂中的表現,就對其下結論。教師需要綜合學生在不同課堂中的不同表現,這樣才能保證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 37.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考試改革的重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1)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以記憶性內容為主的考試;考試命題應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 (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唯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考試的方式應靈活多樣,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如辯論、課題研究、情景測驗等,紙筆測驗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可考慮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考試相結合。同時試行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同一考試也可多樣化呈現,給予學生選擇的空間。考試還可分類、分項進行,加強綜合評價。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一樣,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對考試的結果應加強分析指導,重在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而不應成為給學生「加壓」的手段。 (4)關於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建議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逐步擴大高一級學校的招生自主權等。 38.學生學習成長記錄袋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何意義與作用?成長記錄袋在課程改革中的意義: 成長記錄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評價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評價標准、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工具和評價反饋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它收集了學生方方面面的資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的評價,各次的作業和競賽成績,自己滿意的作品,等等。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成長記錄袋加強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首先成長記錄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特別是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由學生自己負責判斷提交作品或資料的質量和價值,從而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努力情況的機會。其次,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准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成長記錄袋的主要作用: (1)作為教學手段,可以把它作為學生快速參考和階段性復習關鍵知識的個人課本,而非評價手段。 (2)支持職業探索(即特長的發揮),並分析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尤其注意學的實用。(3)用來評價學生對於特定領域(學科、技能)的學習。(4)用來評價學生在各項活動和領域中的學習,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 (5)從小開始,將成長記錄袋的重點放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習慣上,而不僅局限於學校科目。 39.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理念和原則是什麼?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應按照如下理念和原則構建: (1)高中學業成績的評價必須以素質教育的方針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實驗稿)》為依據。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參照,全面評價學生素質。 (2)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說,就是要通過評價確認學生的進步和達到的學業水平,診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反思和發展。 (3)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方法應是多樣的,在改革傳統的量化的評價方法基
『柒』 新課程背景下,你對教學設計有哪些想法
個性化教學,從教師為主變為學生為主,注重「任務型教學」。
『捌』 教育技術對新課程改革會產生什麼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
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台。現代科學技術與教內育相結合,一方容面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另一方面改變著教育的觀念和形態。現代教育技術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的深刻變化,而且改變了教師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教育技術以其特有的魅力,不僅在教育學科中逐漸贏得了相應的學術地位,而且在教育實踐范圍內,已經成為促進教育教學變革的催化劑。
『玖』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設計課堂教學目標
張希彪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實施前必需的准備工作,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又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它關繫到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與環境的合理組合和運用、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也關繫到生物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國家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落實。一、制定教學目標時存在的問題1.在教學之前未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部分教師不理解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意義,認為講完規定的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達到了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僅作為教案中的一種備查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憑經驗和考試的要求操作,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沒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形同虛設。 3.制定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標,即「雙基」目標,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4.制定了很多教學目標,但有些目標超出了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實際上無法達到。 5.只注重少數不太重要的教學目標,忽略了重要的教學目標(例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6.不能清楚地表述課堂教學目標。部分教師仍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含糊、籠統,不便於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因而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師心中無數。在新課程背景下,怎樣才能使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既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具體、明確、具備可操作性,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二、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一)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直接依據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的總目標是最高層次的目標(第一層次的目標)。這些目標被分解到不同的學科中去實現,並由學科專家制定出學科課程目標及不同學段(初中、高中)的課程目標(第二層次的目標)。課程目標既體現國家培養總目標的要求,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社會的需求和學科發展的現狀,體現課程開發的有關價值取向。因此課程目標是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直接依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分解成單元或章的目標(第三層次的目標),並要進一步分解和制定節的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第四層次的目標)。這是一個將宏觀目標(第一、二層次的目標)逐級細化為具體目標的過程,最終要把它們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之中。教師在這一工作中要注意:1.在充分理解第一、二層次宏觀目標的基礎上,依據高層次的目標創造性地擬定可操作、可實現的各層次具體目標。2.在制定第三、四層次的教學目標時,要仔細研讀,深刻領會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總目標和課程的具體目標,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兼顧課程標准中相應的內容標准以及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內容的特點。3.根據學校的現實情況,制定具體的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處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資源條件相對薄弱的學校,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只要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即可,對於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應考慮達到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二)制定教學目標還要依據對學科知識的分析,對學生的分析和對社會的分析 對學科知識的分析主要是依據課程標准提供的教學內容及其要求,結合對學生已學過知識的掌握情況的分析,設計出知識目標,並在對知識內容和實驗、實習等內容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能力目標的分析。一節課的內容可以培養的能力有多個方面,究竟選擇哪一個或哪幾個方面作為本節的目標,還要考慮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和後續課程的需要。例如,生物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而在培養的順序方面,教師往往先讓學生學會按順序觀察,再讓學生學會標記觀察及對照觀察等等。同樣,在知識和能力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適合培養的情感和態度目標,然後根據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的分析,按需求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進行選擇,同時要考慮學校與社會環境中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例如,了解到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比較薄弱,就應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在課上設立相關的目標進行教育;在「世界環境日」或「植樹節」等社會性節日臨近時,應注意從教材中挖掘適宜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教育。總之,要設計好教學目標,做好對課程目標的理解、研究,做好對學科知識、學生和社會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三、教學目標的分類體系我國的教學目標分類採用的是布盧姆(B.S.Bloom)的分類系統,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類,並且對三大類目標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體要求。表1列出的是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生物課程標准》)中三類學習目標的各種水平的要求。它是在布盧姆等對各類目標水平劃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生物教學的實際制定的。表1 《生物課程標准》中各類學習目標的不同水平要求四、教學目標的表述方式——行為目標的ABCD表述法 教學目標應規定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能表現出什麼樣的學業行為,並限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情感態度發展的層次、范圍、方式及變化效果的量度。對每節課教學目標的准確表述,可以充分發揮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向、評估和激勵作用。表述教學目標時一般要慎重考慮以下四個因素。 1.行為主體。根據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在編寫教學目標時,無論是一般的行為目標或是具體的行為目標,在描寫時都應寫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一般不用來描述教師的教學程序或活動的安排,如「使學生……」「讓學生……」「提高學生……」及「培養學生……」等描述,而用「能認出……」「能解釋……」「能設計……」「能寫出……」「對……作出評價」或「根據……對……進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達成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 2.行為動詞。根據《生物課程標准》的要求,教學具體目標應採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而傳統應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幾個籠統、含糊的、難以觀察到的、僅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動詞,往往難以測量,無法檢驗。而「認出」「說出」「描述」「解釋」「說明」「分析」「評價」「模仿」「參與」「討論」「交流」「認同」「拒絕」等詞則是意義明確、易於觀察、便於檢驗的行為動詞。《課程標准》的「學習目標的說明」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識性目標動詞、技能性目標動詞及情感性目標動詞,可作為生物教師備課時的參考。 3.行為條件。有時需要表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或什麼范圍內完成指定的學習活動,如「用所給的材料探究……」「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討論,制定……」「通過自行設計小實驗,體驗……」等。 4.表現程度。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表現水準,用以測量學生學習的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能准確無誤地說出……」「詳細地寫出……」「客觀正確地評價……」等表述中的狀語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標水平的表現程度,以便檢測。上述教學目標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為觀的代表馬傑(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發展來的,又稱為ABCD表述法。它們的含義是:A即「行為主體」(audience),意為學習者,就是目標表述句中的主語。B即「行為」(behaviour),即學習者應做什麼,目標表述句中的謂語和賓語。C即「條件」(conditions),意為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為的標准。例如,一個運用ABCD方法表述的教學目標例句:「通過學習昆蟲的形態特點後,學生能以90%的准確度,從書上的圖中辨認出哪些是昆蟲。」其中,行為主體是「學生」,行為是「辨認昆蟲」,條件是「在本課課本的圖中」,標準是「達到90%的准確度」。五、制定教學目標應注意的問題1.教學目標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要體現多元化。不僅有對知識性目標的要求,還要重視學生操作、能力、情感、態度、意識等方面的發展要求。2.要具體明確。明確的教學目標必須具備兩點:一要表明教師可觀察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如「能認出種子的結構」「能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畫出……的結構圖」等;二要體現上述的教學目標的「四要素」。3.要重點突出。通常每一節課中可以設計多個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目標都代表著一定的學習結果。在進行設計時教師要對各種目標進行權衡,確定主要目標,其他目標盡可能圍繞主要目標設計。這樣可以突出重點,防止由於目標過於分散,影響學習結果。4.要難易適中。目標的難度,要接近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目標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會使學生產生畏學心理,喪失信心;目標過低,學生的學習毫無壓力,目標對學生的發展起不到激勵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群體學習水平有一個科學的分析。5.要便於檢測。編寫具體目標時,教師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它們將被用於編制檢測項目,如果不能根據這些目標測出預期行為,則表明所制定的目標籠統、含糊、冗長、不符合要求。所以應盡可能地用可觀察到的外顯行為來描述,或用可測量的(筆試、口試、動作測驗、心理測驗)語句來陳述目標。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留足檢測目標的時間,要制定與每一個具體目標有相對應匹配關系的檢測項目,以保證實際教學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6.要有彈性。教學目標的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別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統一的目標規定了所有學生達標的最低限,但對於不同特點的學生,目標應體現出有所側重。二是可有一些隱式目標或預期目標,如「願意……」「樂於……」「能堅持……」等便為隱式目標。又如「親自栽培一種常見植物並寫出詳細的觀察記錄」,就不能當堂課完成,便是預期的目標。7.要注意各章節教學目標的互相協調。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都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保證課程目標的最終實現,各章節目標的協調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將各章節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和設計,對各類教學目標進行綜合安排。在針對具體的一節課設計教學目標時,還要結合實際對預先的安排做適當的微調,以保證各類目標的實現和分布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