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開展課程整合研究活動
㈠ 小學如何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求大神幫助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培養和提高科學素養是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實「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證。科學學科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成為科學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本文主要結合我校的教學經驗,就農村小學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我校是一所具有 24個教學、1200多名師生的規模較大的農村小學。近年來,學校周圍巳成為佛山投資的熱土、公司林立的科技園區。經濟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如何更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以科學教育為突破口,推進獅山一小素質教育」成為獅山第一小學師生的共識。由此,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開展科學課題研究 農村小學如何應對科學課的教學改革,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我校緊密結合本校實際,從2003年起用了三年時間,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從課堂教學、科普活動、校本教材、考察活動等多個角度開展了國家「十五」規劃教育科學重點課題之子課題《農村小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開展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開展課堂教學及其研討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的體驗和真正的探究活動。 通過課題研究, 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課題經過三年的研究,現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較高的可操和性和推廣價值,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評價。課題的研究成果,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課題並於 2006年6月獲南海區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成果一等獎。 二、建設科學實踐基地 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學習實踐的機會,我校投入了9萬多元,建成了佔地14畝的「獅山一小科技園」。請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老英雄葛振林題詞。科技園劃分 10個區域,供學生學習與實踐。其中嶺南百果區,種有60多個品種的果樹;神農百草區,種有150多種中草葯;蔬菜種植區,供全校各班同學實踐種植;科技探秘區,有太陽能、氣象觀測;森林區,種有各種花草樹木,供同學們觀察;綠色走廊,各種瓜果吸引著學生;雙荷疊翠區,荷花池中爭艷斗妍的荷花,使同學們留連忘返,久久不願離開;芭蕉區,婆娑芭葉迎風擺動;玫瑰區,鮮艷的玫瑰花使同學們歡欣雀躍。這里真正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基地。同時,科學觀察實踐課,科學教師組織學生到科技園實地上課,大大增加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三、開展科技製作活動 1、學校成立科技興趣小組,設有科技室,有計劃地開展種類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科技製作能力。如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利用太陽能的機會,增強環保意識,科學老師和科技小組成員共同製作了兩台700W的聚光式太陽灶,並成功地進行引點火,燒水。讓學生認識太陽能的運用原理,提高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2、開展植物標本製作活動。為增強學生科學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我校科技園植物種類繁多的優勢,學校組織了全校同學參與植物標本的製作活動。全校學生踴躍參加,製作了一批質量較好的標本,共收到 1000多件標本作品。學生通過製作活動,學會標本的製作方法,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開展觀測、考察等實踐活動 為了給學生提供親身實踐與體驗的機會,我校進行了觀測、考察實踐活動。 五、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增長學生知識 1、進行科普知識比賽。 七、搞好科學實驗室和儀器室的建設 我校重視實驗室和實驗儀器室的建設。近年來,盡管學校經費緊張,但還是購買了一定量的科學實驗用品和儀器,與新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齊全,為科學教學提供良好條件,使科學課堂教學有更好的保證。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實驗課,老師充分利用實驗設備,設計富有創造性的實驗,讓每一個學生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的探究興起。 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總結經驗 通過課題研究,科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研究等活動,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學生與以往比較,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了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與他人交流時,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有的學生對動植物的觀察與了解非常細致,學生喜歡猜想和想像;比如看到蔚藍的天空,就猜測宇宙上有哪些外星人類;學生學習主動活潑,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做事喜歡標新立異、打破常規,能自行設計探究性研究;在生活中能靈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對所學科目更加喜愛,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對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樂於接受,能與學習夥伴認真合作,積極動手、動腦。這說明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培養與提高
㈡ 淺談小學科學課堂如何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吉林省扶余縣教師進修學校 趙立宏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㈢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㈣ 如何開展實施小學學科課程建設的策略研究
本課題於2008年11月以《構建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的研究》為題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報,同時被確立為晉江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晉教綜[2008]15號文件)。同年11月15日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確立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格局,探究課題研究思路,明確研究方向,精心制訂研究計劃,同時提出各年級的研究子課題,明確課題組成員職責,整個研究步驟井然有序,課題研究有序有效推進。[鑒於2009年8月學校人事變動,課題組重新分工調整。]2009年9月7日課題組重新分工,形成新的課題研究機構,同時報送上級審批。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全體教研組成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今課題研究已開展將近兩年,研究方向有效推進,研究策略初步凸顯,教師業務水平明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效提高。
在研究中,我們以「落實課改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走「求實、求精、求新」的科研之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有效;使教師教得自信、教得輕松、教得有效。以科研求發展,以質量樹品牌,有效調動數學教師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開創我校數學教學研究新局面。
一、加強課題研究管理,圍繞「嚴」字下功夫。
1、建立求真務實的課題研究集體。課題開題初,成立以校長為課題組組長,教研組長、數學骨幹教師為成員的課題研究集體。各成員職責明確,分工到位,充滿很強的科研能力和信心。研究中課題組長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不僅擔任學科教學工作,還能積極參與各項研究活動,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同時還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協調各方面的工作,保證教研經費的投入。
2、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制度。為更好地規范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2010年3月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要求,制定了《課題學習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管理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考核、獎勵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不僅使課題研究工作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還刺激了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激情,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課題研究的落實提供了管理的依據和保障。
二、強化課題研究培訓,圍繞「需」字抓落實。
針對教師的工作實際和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們緊緊圍繞「需」字做文章,想課題教師所想,做課題教師所需。
1、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重新配置電子備課室電腦,充分利用班級多媒體,發揮遠程教育的巨大優勢,讓老師下載課件、教學設計、教育心得等,與全國各地的教師討論一課甚至一題的教法,讓最新的思想佔領陣地,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同時選派陳珊珊、張小林、曾健勇等老師參加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2、加強課題研究新理念的培訓。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學習和培訓,學校在充分挖掘校內資源的基礎上,還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學校充分發揮校內的網路資源和「本土專家」資源,採取網上學習、骨幹教師講座、上示範課、課標知識學習等方式,學習有效性理論及課改環境下的課堂教學。2009年11月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姚永寧副校長到校作課題檢查指導;2009年12月磁灶鎮教委辦張貽發、陳清傳兩位教研員到校指導課題工作。建立外出學習「二次培訓」制度,凡是參加鎮級或以上的研討活動回校必須作主旨發言,時間段主要設置在每周一教師論壇或每周三教研時空。近兩年來,學校共選派課題組成員外出聽課、學習、培訓達50人次。
3、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學校充分利用「本土專家」進行輔導講座,兩年來骨幹教師主持和主講的培訓活動近10次,有張阿育校長主講的「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教學思想」等;吳春燕老師主講的「怎樣參加『UC』網路教研」;組織觀看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主講的《課堂因差錯而精彩》專題講座光碟。
三、豐富課題研究活動,圍繞「精」字促發展。
1、積極承辦各級各類教學研究活動。磁灶鎮開放日教學研討活動;磁灶鎮數學說課比賽;輔導區數學研討活動等。
2、努力參加各級各類數學教學比賽。學校盡其所能為教師創造條件,幫助、支持老師參加各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和交流,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課題實驗教師吳春燕《善用評價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文榮獲晉江市基礎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張阿育《關注課堂生態構建和諧生態數學課堂》一文入選晉江市青陽片論文匯編;張阿育《讓數學課堂盪漾生活氣息》一文入選晉江市教育局論文匯編;吳春燕《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的有效策略》一文入選鎮級論文匯編;吳春燕老師參加磁灶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優觀摩活動榮獲一等獎。
3、積極開展校際教研聯誼活動。積極與張林中心小學開展校際研討活動:朱玉玲老師執教《買玩具》、曾健勇老師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等。
4、扎實開展校內課題研究活動。研究中我們先後開展了「教育技術競賽」、「同備同上一節課」、「教學開放日」等活動。
四、規范課題研究流程,圍繞「實」字作文章。
課題研究工作是一項長期、嚴謹、科學的工作,它需要不斷的努力和開拓。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研究教師要抓好三點:熱點論壇——各位老師均舉行「怎樣構建有序、有趣、有效課堂」的論壇;難點探究——開展「學困生」轉化策略細化探究活動;亮點展示——每學期期末舉行優質教案、優秀學習心語展示活動。做好四項: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達成五度:1、注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2、增強情境創設的有效性;3、強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4、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5、關注學習情感的有效性。完成六種:即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並完成讀後感;寫一份優質教案;上一節優質研討課;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論文,案例或教育敘事;組織和參與開展一次有意義的教研活動;參與一節研討課。按照「整體規劃、專題研究、分項實施、滾動發展、逐步深入」的策略,不斷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㈤ 小學如何開展教研活動的最新相關信息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要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推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不再僅僅作為輔助教或學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線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當前,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已經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於學科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各學科課程改革的深化,給教學帶來了諸多好處,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教師的重要職責,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1、教學設計中具體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也就是怎樣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案。2、怎樣避免應用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3、怎樣組建教學資源庫,使教師從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製作教學課件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程改革實踐中。4、研究怎樣解決硬體設備和軟體資源匱乏的問題。目前,我校已開通了校園網,建起了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室和光碟播放室,同時計劃建立教師電子備課室。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多次培訓,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識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為我們所進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應用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的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教學的優勢,在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變革和建構多媒體學科課堂教學結構,使教師通過自身的課堂教學研究,討論和相互觀摩評議,增強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動機,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師由「教書型」向「研究型」轉變。二、研究目標:1、更新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樹立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的教育信息技術觀,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2、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3、指導教師搜集教育教學素材,開發教學軟體,組建教學資源庫,利用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4、改善學校的硬體環境,創設出適合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嘗試在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5、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6、調整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創設出適應於課改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管理模式。三、研究內容: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1、開展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創設出適合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嘗試在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2、對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技術人員搜集教育教學素材,開發教學軟體,利用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使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3、對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在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雙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4、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門的協調下,改善學校的硬體環境,加大教育教學軟體配備的力度,創設出適應於課改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管理模式。5、對信息技術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及避免措施論證研究。為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課題重點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有效應用,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構建符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與評價方案。具體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和社會(生活)、藝術等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四、研究過程、方法與原則:(一)、研究過程本課題研究時間從2009年1月開始到2011年6月結束,周期為兩年半。階段工作計劃大體如下:1、准備階段(2009年1月——2009年8月)⑴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組建課題研究網路,明確人員分工職責。⑵學習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開展理論學習與交流。⑶以講座、觀摩等形式分層次、分類別對骨幹教師和參與本項目的其他教師進行培訓。⑷對參加本項目研究的學校及教師按照研究內容的幾個方面進行調查,掌握進行項目研究之前的數據。⑸制定《研究方案》。2、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10年12月)⑴開展研討與交流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項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導教學。⑵組織培訓活動。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技術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搜集、整理,為學科教師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保證;利用我校校園網路,達到資源共享;使學科教師具有自己能夠製作簡單課件的能力。⑶參加課題的成員組成一個博客群,便於實時記錄教學心得和成員間交流經驗。⑷由學校協調,對參加本項目研究的以適當的硬體設備和軟體資源支持,調整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⑸採取調查、測評等手段對項目過程及時跟蹤、監控和有效指導。⑹圍繞本項目目標,在各方面開展專題研究。3、總結階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⑴收集、整理、分析有關數據和資料,對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信息素養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系統評價。⑵撰寫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總結報告》。⑶整理教育資源庫。⑷對項目進行終結性測評,寫出本項目的驗證分析報告。⑸總結匯編研究資料,進行成果鑒定,推廣研究成果。(二)、研究方法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將採用調查研究和行動研究等方法。(三)、研究原則1、研究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在項目進行的不同階段進行調查研究,隨時掌握項目研究動態,同時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現狀分析,學習國家課程改革的理論及教育部有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資料,把握新時期教育的原則和規律,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2、「點」與「面」相結合的原則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原有參加項目研究的班級數量、學科數量和年級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研究面,吸納的學科和的年級參與本項目的研究,實現由「點」到「面」,由「點」到「線」的規模發展,在研究過程中採取先對典型學科的經驗教訓進行剖析,然後再大面積研討與操作相結合的原則。採取「邊研製」、邊「推廣」、邊「修改」的方法。3、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研究原則把在實踐中創設的教學模式、教育軟體、教育資源庫經過研討,再回到實踐中進行多次檢驗的原則。4、實踐與協調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在研究工作中,調查與實踐必須是真實客觀而又符合客觀規律的,具有科學性。項目研究的管理也應是科學的,需要各部門團結合作,分工明確。五、組織與領導這項課題在中心校教務處的直接領導下,由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協助,學校各科教研組長直接參加,並具體組織實施,使這項工作得到有效的開展提供保障。
㈥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
一. 研究報告標題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研究報告
二. 課題界定
1. 綜合實踐活動課
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2. 有效開展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注重應用,內容開口要小,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數學現實和教材的進度,易於學生操作。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內容和時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聯系自身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自、自主、主動學習,並在開放的探究學習情境中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從而培養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 理論價值
1. 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推進,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多樣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活動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開放性課程,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殊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有趣、單一向豐富的轉變,為學生開辟了一條開放的學習途徑。
「數學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基於這個原則,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
國內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綜合分析:西方發達國家所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活動領域方面體現了「綜合」的特徵。但「綜合實踐活動」並不意味著任何一項活動都面面俱到,「綜合性」是相對的。國外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 主題探究或課題研究類型
主體探究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為中心,遵循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規范和步驟,展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研究學習與設計學習具有內在的聯系,學生通過對有關問題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策略,如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研究學習,學生一般都要提出解決有關環境保護的對策。
(2) 社會實踐學習類型
社會實踐學習的基本特徵是社會參與性,即,學生作為社會成員參與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成為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徑主要有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考察活動、社區公益活動等。
(3) 生活學習型
生活學習一直是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的基本領域之一。生活學習是與學生生活能力、適應能力相關聯的實踐性學習。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生活學習的領域已報包括生活技能的訓練活動和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
2. 課題研究的意義:
數學實踐活動不是脫離學生所學教材的實踐活動,要使得數學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要使數學實踐活動與平時的數學教學進行整合,服務於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材,數學實踐活動存在於「與教材密切聯系的數與運算和其它概念的發現。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幾何形體的認識.與學習內容密切聯系的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於由生活引發的,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的生活中的問題,說明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精神。
3. 課題研究的目標
(1)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及其實施策略。
(2) 構建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般教學摸式。
(3) 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積累研究經驗,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全面實施打下基礎。
(4)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意識、主體意識、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和諧發展。
四. 研究主要過程
1. 研究時間
(1) 申報階段(2011年8月-9月):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 准備階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相關問卷調查、訪談。
(3) 實施階段:(2011年12月-2011年6月):選一個班級,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採取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多交流與合作的教學措施,實驗一個月,邊實驗邊總結這樣的課堂教學具有的有效性。
(4) 總結階段:(2012年7月-11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2. 研究方法
注重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開發:
(1) 課程內容開發的途徑。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開發.主要有以下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對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進行反思,了解其設計目的,挖掘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及學習過程中能夠體現相類似內容的素材.進行開發和利用;二是研究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數學知識、技能和素質,並鑒別和利用校外「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等資源,加以利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
(2) 課程開發的要求。
① 趣味性。要以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確定數學活動內容。
② 實踐性。要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應引導其廣泛接觸事物、盡量感知事物,使其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充分體現探索、嘗試和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做中學。
③ 啟發性。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能鼓勵學生通過探索發現規律、啟迪思.維,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增長才幹,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策略:
(1) 實施策略的原則:主體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創新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多樣化原則。
(2)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策略的路徑。
① 數學課堂教學。一是日常教學:深入發掘教材所蘊涵的綜合實踐內容。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獲得真實的感受;二是配合教材:配合教材所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認真創設情境,精心安排活動內容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實踐探索的樂趣、綜合應用的價值,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② 學科間的滲透與整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個學科之內,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其他學科相結合。
③數學社會實踐活動。在數學課程安排中.要讓我們的學生突破教師、突破書本、突破課堂,拓寬學習領域,開闊視野。學校、家庭、社區、大自然等,都是學生數學實踐的空間。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般模式: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已有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從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主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一般來說,應經歷以下的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提供時空,自主探究:評價反思,豐富體驗。簡言之,就是「問題一探究——反思」。它們有相對的靈活性。既可以貫穿於整節課之中.也可以體現在某個教學環節之內,多次循環使用。在此模式中,教的活動包括組織數學活動、促進思維展開、喚醒學生潛能等;學生的活動包括觀察、操作、猜測、聯想、推理、交流等。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問題是認識活動的起點.也是研究活動的開始。任何問題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或「沖突」,將他們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問題意識,激發認知沖動。創設問題情境要凸顯以下四點,即:現實性、時效性、挑戰性、學科性。
(2) 提供時空,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空是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中心環節。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活動,以及活動本身質量水平高低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學習的成敗和優劣。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任務是:提供研究材料、確定研究形式、選擇研究方法。
(3) 評價反思,豐富體驗。
① 小組評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經常問學生:「你對其他同學(組)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開展評價和對評價的再評價。這樣,一方面可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在認同、批判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學會欣賞、接納他人、學會評價,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 自我反思。即是學生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審視和反省:我是怎樣進行研究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什麼疑惑?這種審視和反省,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學生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饋,進而根據反饋信息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調節。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於自己深刻認識其所經歷的各個過程和步驟。形成認知結構,總結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3. 研究內容
(1) 根據小學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小學數學教學要求,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滿足學生認知能力、情感態度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
(2) 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策略研究。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雖不同於數學課,但它也存在著一個教與學的問題.也有一個教學過程的問題。在教學中,主要研究如何構建開放性教學,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交流與合作:如何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活動、交流的條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 根據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和小學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序,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般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
(4) 在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探討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研究,以改進教師的教、激勵學生的學。
五. 研究成果
1. 研究結論與成果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成長:
學生方面:
(1) 寫數學日記,做生活的有心人,記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指導學生每周寫一篇數學日記,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敘述生活中經歷的事。
(2) 展示自己的作品,激起學生學習熱情
(3) 開數學班會:提倡「做中學」。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讓學生親自去發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充裕的時間、自我表現的機會,真正做到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做中學、玩中學。也就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方面:
(1) 著眼活動的實踐性,靈活運用實踐課的活動形式
(2) 記錄課堂中學生學習過程及教學反思,進行教學反思交流。
研究成果:
(1)《淺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指導策略》獲浦口區教育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附件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實踐性課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學生主體。本文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需要出發, 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各環節中教師的指導策略,使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 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 開展校級綜合實踐教研課《豐收的果園》(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附件2)
(3) 參加南京市網路培訓課程「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認識與實踐」的學習,經考核成績優秀,被評為優秀學員。(證書附件3)
2. 研究反思與展望
反思本課題的研究過程,我覺得:離理想化、規范化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還有一定的距離,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主要存在三個方面———
1.對活動課組織教學的研究不夠。 實踐活動課更多的是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得、強調學生的合作,加上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 這給教師的課堂准備、組織帶來了困難。如何加強學生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去除「學生鬧而不聽」、「鬧而不停」的現象,我們在實踐中雖然也採取了一定的方法、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不是很理想,我們將在後續工作中將此作為研究重點之一。
2.課時不足的困惑。在實際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也有一些困惑。這種學習方式會受到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局限。由於在課堂上更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用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索活動, 所以使反饋運用的時間相對減少,難以完成課時目標,課時不足將會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個新矛盾;在獨立探究中,有困難的學生還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這也將成為我們後續工作中的研究重點之一。
3、缺乏在互動中共進的意識。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師生雙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學生成為研究的行動者;學生自主地確定研究對象,自主地搜集、整理資料,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分析、探討和論證,進而得出結論。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會獲得一份屬於自己的發現,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合作探究,進而把每一個「再創造」演繹得多姿多彩。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不只是知識傳授任務的完成,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在課堂的多元「對話」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體驗,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相長,在互動中共進。教師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不斷反思、提升的過程。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自己的實際教學感受聯系起來,通過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新思想、新思路和信息,使教學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動態性生成,同時也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提升專業水平。
㈦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一、課程內容上的整合
將科學課程與語文、數學課程在內容上進行有機整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得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將 教學方式有機地整合,相互補充,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加愛學、樂學。
四、科學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㈧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研究策略是什麼要具體點的。要實用的。謝了。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推進策略
1.明確課程理念,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各級教育部門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根據實驗區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習、研究、交流和教師培訓,進一步明確課程理念,樹立起新的課程觀,積極尋求社會各界的多方協作,全面有序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2.重建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管理體系。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納入教學管理的視野,把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學管理的重大主題,將管理目標與管理過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探索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教學管理體系。
3.在課程實施中注重整合。(1)重視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新課程的設計超越單一的學科中心,強調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的關系。因而,在實施層面上要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之間的聯系,注意各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延伸,在體現不同課程獨特價值的基礎上,實現不同課程的共同價值。(2)重視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校本課程的內涵具有寬泛性和豐富性,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一些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內容,如勞動技術教育、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因此,各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挖掘校內外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現實生產、生活中所蘊含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整合與貫通。(3)重視學習、活動方式的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方式。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自然情境、社會情境或特定的活動場所中,開展調查、考察、參觀、訪問、實驗、測量、勞動、服務、製作、資料收集、社會宣傳、表演、總結、交流、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重視個人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合作探究、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學校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方式的整合。
4.培養骨幹教師,構建教研網路。各實驗區在實施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和培養一批骨幹教師,形成由各級教研員、骨幹教師共同組成的教研網路,建立以專業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為基本要素的校本研究制度,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5.加強交流與合作。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可以為雙方提供啟發與幫助,減輕學校和教師的壓力,實現共同發展。一方面在學校內部建立起集體備課組,發揮教師自身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打破學校之間、區域之間的界限,建立中心教研組,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觀摩、研討、成果交流等活動,促進各地區均衡發展。
㈨ 農村小學如何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湖南省華容縣梅田湖鎮中心小學 劉芳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村小學,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們的教研活動與先進地區的學校比起來肯定落後了很多。但我們卻一直在努力。我們不指望能趕上或超過條件好的學校,我們只希望我們的校本教研活動能夠切合本校的實際,能夠切切實實地解決本校師生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校本教研,應該以校為本,以問題為導向,以整合為目標。現分述如下: 一、以校為本 以校為本,就是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劃本校的教研活動,讓教研活動的內容和方法都符合本校的具體情況,使這一活動既具備時效性,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要實現這兩個「性」,有一項工作必須首先做好。那就是對本校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和方法肯定很多,但我們覺得有幾點是必須做好的。 其一,對本校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進行分析。對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將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如何。認清了我們的工作將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及這些影響的程度之後,我們就可以研究哪些是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哪些是我們要加以誘導、轉化或抑制的,哪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哪些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哪些是可以暫緩解決的。 其二,對本校教師中總體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一分析可以從一個比較高的視角認清本校教師群體總的優勢和總的劣勢,有利於確定本校總的教研方向,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抓不到要領的現象發生。就我們學校來說,經過分析,發現教師中除了學歷均達標外,年輕人還比較多。這些年輕教師都很有活力,還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且也具有鄉村教師特有的吃苦精神,還比較能服從組織和領導。但由於年輕,教學經驗相對就少,又由於身處鄉村,各種信息來源少,知識和觀念的更新都顯得稍慢半拍。這就造成了他們在教育教學行為上相對保守,不能敏銳地發現並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有用的、稍縱即逝的信息,而有的發現並捕捉到了信息,卻對這些信息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處理等等現象的發生。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進行教研活動規劃時,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想方設法拓寬信息來源,提高廣大教師知識和觀念更新的速度,二是注重加強發現信息,捕捉信息,處理信息方面的研究。 其三,對本校各學科教師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了教師中總體存在的問題之後,為什麼還要分析學科教師存在的問題呢?我們都知道,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性質特點,都有自己的課程標准,每個學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不盡相同。某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對於甲學科可能很好,很有效,但對於乙學科卻不一定適用。如果我們的教師一概不加辨別地照搬別人的模式,很可能會出問題。有鑒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分析學科教師對本學科課程標準的認識、對本學科教材的研究情況、對本學科性質的把握情況,如何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等,從而發現他們在本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比較適合的、有別於其它學科的教研方向和目標。這也是避免教研活動的盲目和不得要領的重要一步。 其四,對教師個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現在大都主張承認人的個體差異,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教師也是人,他們之間肯定也存在差異。他們是人,就肯定有優缺點。他們之間有差異,那麼他們各自存在的問題就肯定不一樣。對他們個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實有兩個作用:一方面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開展教研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我們給每個教師安排的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以及這樣的工作安排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全校教師的整體優勢了等等。 只有對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後,我們才可能制定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較強的校本教研實施方案來,才可能使我們的校本教研活動真正獲得實效,從而使我們的校本教研活動有意義。 二、以問題為導向 校本教研為什麼要以問題為導向?先看看我們以前是如何搞教研的。記得好多年以前,我們這里的教研活動都是以學區為單位開展的。當時每周都有一個半天是整個鄉鎮所有教師集中到中心小學進行政治學習或者教研活動的時間。單周政治學習,雙周教研活動或者相反。教研組成員是學區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教研活動大多是這么三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由教研組長指定某位教師讀某本書或某相關報刊上的某篇文章,然後大家討論;第二項內容是由教研組長分配任務,各人輪流主講,談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然後大家談談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有哪些教訓值得汲取;第三項內容是由教研組長指派,由某位教師上一節研討課,大家去聽課,然後一起評課,找出這節課的優缺點。這種教研活動看起來熱鬧,但目的不明確,內容分散凌亂,前後兩次教研活動毫無銜接性,上次活動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下次的內容不同便不了了之了。我覺得這樣搞教研沒有多大意義,有點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嫌疑。於是提出教研活動應該以課題的形式開展,使我們的教研活動系列化,讓內容前後銜接,否則我們的教研活動不會有多大意義,甚至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當時不引用了魯迅的一句名言: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結果被當時的學區領導在大會上狠狠批評了一通,以後就不再出聲了。當然,我當時所說的有些話也可能是不對的。但事實是,那樣的教研活動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參加活動的教師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提高,每次教研活動結束後,大家都說不清這次教研活動到底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每位教師參加完教研活動後,幾乎都還跟原來一樣,自己覺得該怎麼做還怎麼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這樣的教研活動沒有經過認真地規劃,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家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參加活動,其他的,根本就不用去想。到了現在,已經有許多專家提出,教研活動應當從問題入手,並且主張把要解決的問題當作相應的微型課題來研究。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本校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的校本教研活動才有意義。 以問題為導向,當然首先就得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並不是某個人的心血來潮,更不是某個人的異想天開。它首先要求所有教師的積極參與,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刻地反思。這樣才能找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其次,也可以通過讓一些教師上課,其他教師進行聽課,然後大家從這些課中尋找出有價值的問題來。找出問題後,接下來大家要研究如何解決。解決的方案可能不止一個,這不要緊,我們可以讓大家分組試驗不同的方案,之後再進行比較,研究形成另外的解決方案,如此循環,直到滿意為止。 如今有一種提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大家稱之為校本教研三部曲。這種提法很不錯,但作為鄉村小學校,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我們都可以做得到,而且已經做了,問題是專家引領。由於規模小,資金缺乏,我們不可能大批量地把教師派出去,也很難請到專家下來給我們進行具體地指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主要採用兩種做法,一是派部分教師外出聽專家講座,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針對已提出的問題,大家一齊動手查找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好在如今信息還比較發達,尤其是英特網上資源非常豐富,許多類似的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的方法。 三、以整合為目標 經過找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幾個步驟之後,我們認為還沒有達到教研的最終目標。因為這些解決方案都還是單一的,零散的,可操作性還是比較差的。因此,我們還要進一步進行研究,要把這些方案與別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在起來,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有機的整體裡面,各種方法和手段互相滲透,互襯互補。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比較清晰的認識,運用起來才能比較容易上手。 以上所述只是我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如有不妥之處,還希望得到高人點撥。
㈩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