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標准編制的教材應注意什麼

新課程標准編制的教材應注意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3 16:46:16

『壹』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中 教材編寫建議 (是教材)的9條建議

1.教材編寫應依據課程標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並注意體現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現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要重視開發高質量的新課文。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語文特點,內容適量,便於實施。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0.教材編寫應努力追求設計的創新和編寫的特色。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編寫語言應准確、規范。

『貳』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准最主要的載體。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對。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專教材編寫、教學屬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並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2)新課程標准編制的教材應注意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個別化教學的特點就是滿足具有顯著個性差異學生的教育需求,充分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個別化主題教學是常見的個別化教學形式。將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統整形成學期教育計劃,進一步確定教學主題。在主題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將每個學生的教學目標與相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設計,實施教學活動,評估教學成效。

其次是個別化核心課程教學。國內常見做法是將生活適應作為一個核心課程,再將溝通語言等相關目標放置到生活語文,將數量關系目標放置到生活數學等課程中,將動作目標分配到勞動技能,唱遊與律動,繪畫與手工和運動與保健等課程中。

『叄』 新課程標准下閱讀教學應注意什麼

新的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對閱讀教學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注意文本與生活、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系。特別關注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開發課程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大家也比較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總之,欣賞課堂教學的口味在發生變化,不僅要求有新意,還要要求有創意。
然而,大部分教師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識,或者對新理念的支離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與花樣,致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改變了,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卻放任自流;教學形式改變了,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卻沒了合理的秩序。教學手段改變了,信息化技術占據視野,課堂教學卻掩蓋了真實的思考;課程資源開發了,課堂教學的拓展卻漫無邊際等等現象,如何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經常在思索的問題

『肆』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有哪六個方面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

2、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

5、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6、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拓展資料:

一、課程標準的內涵: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准化規定,包括課程的性質(定 位)、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內容。它是政府或學校對課程的基本規 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核的依據,以及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1.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 學內容的確定、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 度、詳細的教學順序、各部分內容的課時、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要求。

2.出發點是直接指導教學工作,從教師 教學的角度出發,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 邏輯關系的嚴密性,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學, 關注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3.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為首要目 功能 標,將發展思維能力作為能力培養的核心。

4.強調「學科知識體系」 ,即重視知識 的傳承,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 而使教師較為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扎實的基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也沒有強調通過課程 教學使學生「能做什麼」

5.教師是「教教科書」,教師是教材的 執行者。 「筆試考核」。 規范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信行為 主體 息單向傳遞、教師單向控制,教學活動以教 師為中心、主體。

參考資料:中國教育信息網

『伍』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陸』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什麼

1.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3.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4.為什麼說「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樣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
6.如何使科學課教學富有兒童情趣?
7.為什麼教師要「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8.什麼是親歷活動?
9.科學探究活動與親歷活動是什麼關系?
10.如何理解「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級學生的探究活動有無差別?有何差別?
12.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上課時數之間的關系?
13.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課程資源的關系?
14.一節課下來教師不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樣好嗎?
15.科學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有哪些指導策略?
16.為什麼要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7.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哪些問題?
19.什麼是教育評價?
20.學科教學評價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21.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如何定位?
22.怎樣理解「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23.怎樣理解「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24.怎樣理解「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25.怎樣理解「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26.「科學探究」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7.「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8.「科學知識」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9.怎樣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觀察與訪談進行評價?
30.怎樣通過學生的作業、作品與傑出表現進行評價?
31.怎樣通過學生學業進行評價?
32.怎樣進行科學課程的測驗與考試?
33.怎樣運用「評定量表」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
34.什麼是科學課程資源?
35.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6.社區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37.如何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的網路資源?
38.為什麼說科學教師是最重要的科學課程資源?
39.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對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什麼要對教材編寫提出一系列的有關建議?
41.依據《標准》所編寫的小學科學教材半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42.《標准》對教材編寫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師在教學中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44.什麼樣的教師才能勝任小學科學教學?
45.科學教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科學知識?
46.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47.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要經過哪幾個方面的培訓?
48.科學教師如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教學水平?
49.在職科學教師的進修學習有效途徑有哪些?
50.為了順利開展科學教學,科學教學必須具備哪些儀器設備和場地?
51.如何布置科學專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學校里的科學活動園地?

1. 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兩種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是指這樣一種教材觀: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傳統教材絕大多數是以知識作為邏輯主線的,至多是結論加驗證性實驗,這樣「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識的代名詞。 現代教學觀強調教學的目標是多樣的。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側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和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這勢必要求教師從「教教材的立場轉到用教材教的立場——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潛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師是這樣設計「抑鬱症」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的: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他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抑抑理論;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他讓學生提出一種自己的抑鬱理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提供了一個抑鬱病人案例,讓學生開治療處方。這是一個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程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展示月相的變化是一回事,讓孩子連續觀察並記錄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後者給予兒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堅持性、客觀性、認真、嚴謹……

2. 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首先看一下為什麼要用行為化動詞來表述教學目標。在教師撰寫的教學目標中,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表述: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②演示熱脹冷縮現象;③學習「物體的沉和浮」。這些表述或失之於過於抽象、籠統,或失之於陳述的是教師行為,或失之於只寫出要學的課題,至使執教者無法對教學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美國學者拉爾夫·泰勒和布魯姆均認為:教學的效果最終應反應在學生的行為變化上,因此主張陳述教學目標時,主語應該是學生;謂語應該是可測量的行為化動詞。這樣,可以避免因目標表述由於抽象、空洞而難以把握、無法測量的弊端。這些主張,為諸多課程設計者和教師認可和接受。
其次再來看一下怎樣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另一位美國學者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顯然,這些學習結果具有不同的特徵,言語信息涉及「知什麼」、態度和傾向性有關,其餘的則和「知如何」關聯。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這些不同類型的目標,可以使教師清醒地意識到教學後學生應發生哪些方面的行為變化,從而考慮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到這些目標。例如,當我們用「會做什麼」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用練習的教學方式;當我們用「意識到……」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創設情境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

3. 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當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個性充分發展的時候,他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及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所追求的不是學生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它不規定學生在完成一項或多項學習活動後准備獲得的行為,只描寫教師提供的情境、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所要從事的工作。而學生在此情境中產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變。
表現性目標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對行為目標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對情意領域目標更高層次思維能力目標這些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很難准確地預設一節課後該發生何種行為變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對大自然美的鑒賞能力。這些目標的敘寫,與其指明活動後的行為變化,不如指明活動本身(學生需經歷的活動)更為有效,何況,活動的收獲完全可能超越預期的。
表現性行為目標的倡導者是美國課程學者艾斯納。艾斯納曾給出一些例證來說明怎樣制定「表現性目標」,如「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展三維形式」;「參觀動物園並討論那兒有趣的事情」。「標准」舉的例子是「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等,這些目標的表述均未指明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能做什麼,但學生行為的變化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可以把表現性目標視為行為目標的補充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