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

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

發布時間: 2021-03-14 00:37:18

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是什麼

倡導素質教育,發掘學生潛力,全面發展。

②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

③ 新課程的主要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體現出以下三大課堂教學理念:
1.生活性(——回歸生活,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 追求教學的真實性,淡化教學的純藝術性追求,即教學語言滴水不漏;教學環節天衣無縫;細節處理獨具匠心;時間安排精確無誤;教學運行波瀾壯闊。我們寧要有缺陷的真實,也不要虛假的完美。要回歸生活,強調對話、交往、互動的生成性教學。
2.發展性——發展性教學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 一線教師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反思原有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及造成的原因,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在理論上研究,在實踐中探索,從根本上摒棄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構建新課程精神指導下的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強調課堂上師生互動,關注課堂中愉悅和諧的群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學 要把教學提升到生命層次,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的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生命體驗和感悟,這是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境界。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後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 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過這樣一連串的追問:「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願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也許,還可以再列出一百個這樣的問題,但卻不可能窮盡一個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可能發生的一切。」 這不正是我們新課程苦苦探求的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嗎? 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生活性——體現了對學生的現實關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 發展性——體現了對學生的未來關懷——讓課堂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本; 生命性——體現了對學生的終極關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就會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使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④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⑤ 新課程理論

新課程理論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項經費。
為使新課程體系在實驗區順利推進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實驗區給予政策支持。對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單位、集體、個人所取得的優秀成果,予以獎勵。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
學生評價: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公民所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能承擔起學習的責任;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提高學習水平,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學科知識聯系救民於水火,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析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等。
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個性與情感:對生活,學生有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擁有自尊和自信;能積極樂觀地對待挫折與困難,表現出勤奮、獨立、自律、寬容和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個性品質、學科學習目標以各課程標准為依據。
教師評價:
職業道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具有奉獻精神,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隊合作的團隊精神。
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贏得學生的尊敬。
教師設計與實施:能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於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
交流與反思:積極與學生、家長、校長、同事交流和溝通,能對自己地教育觀念、教育教學進行反思,並制定改進計劃。
此外,評價標准應用清楚、簡煉,可測量的目標術語加以表述。
參考題
一。試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實現哪些轉變?
答案要點: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教師角色的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從教學瑕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教師行為的變化:
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二。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答案要點:
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責權主體。
三。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如何落實學習方式的轉變?
答案要點:
要明確教師的職責:
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2)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
(4)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2.要開發和提供充分的課程資源:
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精神、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典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常的表現)等等。
3.確立新的教學觀:
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那種通過嚴格程式化的規則、過程、步驟進行監控的系統方法並不適應這項工作。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的「八個具有」,即要使學生:①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②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③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④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⑤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⑥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新課程要求我們建立怎樣的學習方式?
第一、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
第二、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求人類文化知識,積極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發現為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麼、何時學、何處學、為什麼學和怎樣學的問題,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嶄新課題。
第三、人類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潛能,絕不是課堂上講出來的,新課程努力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寫作能力搭建舞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創設相互協作、共同參與的環境,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讓學生通過參與式的交流,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4.新課程新在哪裡?
一是確立了新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將育人為本,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念體現在課程標准之中。
二是著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所要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是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新課程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體現了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的素質教育觀念。
四是確立了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
五是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
六是調整了現行的課程管理政策。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合理設置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課程結構從整齊劃一走向多樣化,從分科走向綜合,體現了給基礎教育注人生機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間的素質教育觀念。
七是強調合作與對話。

5.新課程倡導的重要觀念有哪些?
(1)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這是解決「是誰學習」的問題)
(2)探究性學習的觀念(這是解決怎樣學習即學習方式的問題)。
(3)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的觀念。(這是解決學習途徑的問題)
(4)注重情感教育的觀念(這是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
(5)教學目標觀念(這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6)遵循教學規律的觀念(這是解決教的措施與途徑問題)
(7)終生學習觀念(這是解決學習目的的問題)
(8)揚長教育的觀念(這是教育策略的重要調整)

6.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
第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第二、新課程從開發、實施到評價的每一個環節都建立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之上。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是讓學生去被動適應預先規定的課程。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習者為自己完成上級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和諧民主、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充分運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作用,運用熱愛和尊重的行為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不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尊,促使學生產生最佳學習心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調控,培養學生"學"的能力。

7.「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師」。這一理念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對每一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通過保證每個人的利益,來保證民族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們只抓少數尖子生,忽視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違背了教育的原則和國家的利益。
第二,教師要正確把握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沒有全面發展就沒有教育方向,沒有個性發展就沒有創新能力。所謂個性發展,就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使所有學生都能成才,以適應各個領域發展的需要。

8.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二者是什麼關系?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具體地說,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於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為使「研究性學習方式」盡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設置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再者,即使各門學科有效滲透了「研究性學習方式」,也有必要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9.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要做到哪三個統一?
⑴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統一;⑵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機統一(激勵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緒狀態,交往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的協調統一。

⑥ 新課程理念是什麼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在國家層面,嘗試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准;在地方與學校層面,確保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同時,鼓勵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程創新,制定相應的計劃或方案;在課堂或實施層面,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反對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確保課程對學生、學校、地方的適應性。

⑦ 新課改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中國教育報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目前還存在爭鳴,眾說紛紜,但綜合起來看,無外乎以下幾點:
1、新課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論基礎」,應該是課程與教學論層面的理論基礎,它是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基礎上,綜合多學科理論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課程與教學理論。
2、至於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現代西方新理論」在新課改中的地位,以及它們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個人全面發展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這些「新理論」進行解讀、批判、改造、借鑒,既不能採取簡單拒斥,也絕不能簡單搬用、套用,更不能說它們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尤其哲學界,都已經認識到這些西方哲學思潮在反對科學主義的本質主義、客觀主義、理性獨斷的同時,自身又有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和多元主義等巨大局限性。
3、因此這個沒有確定的答案,教育報曾經發表過爭鳴討論的文章。

⑧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1、提高科學素養------新世紀對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提高和收獲。

3、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為今後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8)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

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

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⑨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9)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⑩ 新課程基本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新課程理論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項經費。
為使新課程體系在實驗區順利推進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實驗區給予政策支持。對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單位、集體、個人所取得的優秀成果,予以獎勵。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
學生評價: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公民所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能承擔起學習的責任;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提高學習水平,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學科知識聯系救民於水火,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析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等。
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個性與情感:對生活,學生有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擁有自尊和自信;能積極樂觀地對待挫折與困難,表現出勤奮、獨立、自律、寬容和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個性品質、學科學習目標以各課程標准為依據。
教師評價:
職業道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具有奉獻精神,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隊合作的團隊精神。
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贏得學生的尊敬。
教師設計與實施:能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於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
交流與反思:積極與學生、家長、校長、同事交流和溝通,能對自己地教育觀念、教育教學進行反思,並制定改進計劃。
此外,評價標准應用清楚、簡煉,可測量的目標術語加以表述。
參考題
一。試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實現哪些轉變?
答案要點: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教師角色的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從教學瑕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教師行為的變化:
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二。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答案要點:
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責權主體。
三。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如何落實學習方式的轉變?
答案要點:
要明確教師的職責:
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2)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
(4)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2.要開發和提供充分的課程資源:
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精神、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典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常的表現)等等。
3.確立新的教學觀:
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那種通過嚴格程式化的規則、過程、步驟進行監控的系統方法並不適應這項工作。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