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課程的論文
㈠ 幼兒園環境與課程的關系為主題的論文
園環境與課程的關系為主題的論
這些我懂
㈡ 關於「幼兒園課程」的論文,感謝
大大 培養孩子如何去愛 愛,是世間最美好的詞彙,學會愛,我們才有平和的心態、博大的胸懷,懂得體貼與照顧,知道真情所在; 孩子,是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渴望汲取大地的菁華,吸收雨露的滋潤,茁壯成長…… 懂得愛的孩子更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懂得愛的孩子更能理解同伴的想法和計劃;他們會愛護公園的...花草樹木,會關心生病的小朋友,知道愛護玩具和圖書,給爺爺奶奶捶背;能用行動感謝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孩子膽小,對什麼都感到害怕、畏畏縮縮,原因是他有許多恐懼感。例如: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對痛楚的恐懼,對人的恐懼。這些多源自大人對孩子嚴密的保護,小心呵護、愛護,令孩子覺得自己很脆弱,依賴性強,一旦大人不在身邊,就失去可靠、安全感,感到害怕。當孩子由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就會感到害怕,陌生的幼兒園,陌生的教師,陌生的小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生疏。我們幼兒園的盧健小朋友,曾經在其它幼兒園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他的心底深處產生了一道陰影,再加上父母親工作比較忙,把他托給保姆照顧,而保姆沒有採用一些正面的教育方法,致使他來長頸鹿幼兒園後,因條件反射,產生了害怕上幼兒園,這樣幼兒啟蒙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阻礙,所以家長應特別注重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在幼兒期,多讓孩子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人、事接觸,多帶孩子到公眾場所,例如公園、圖書館、游樂場等,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對人的恐懼,對痛楚的恐懼。孩子最恐懼被遺棄,所以有一會兒離開媽媽的懷抱或一會兒看不見媽媽就會哭鬧不已,如果一個孩子幼年時期父母沒有給他足夠的愛,或長時間與父母分開,他的內心肯定充滿恐懼,日後會變得膽小怯弱。一些恐懼的原因,也可能是平時成人給予孩子的迅息,令他感到害怕,例如:小孩子吮手指頭時,父母為糾正其不良行為時,就會厲聲喝道:再吮,就把你手指頭剁不來,再不睡覺,就把你關在門外,再到處亂跑,就叫警察叔叔來抓你,再不聽話,就要扭斷他的耳朵,趕他出去等等。孩子恐懼被懲罰,被遺棄,被傷害的幻想,就是這樣產生的。對於比較膽怯的幼兒,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懷與愛和溝通,愛可以使孩子感到可靠、溫暖,教師在語調上要注意輕重,態度上的和藹,多給孩子微笑、擁抱、牽手、告靠近等。例如:盧健剛來時,碰一下都害怕、發抖,發展到牽手、擁抱,自己上廁所。現在他已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再害怕上幼兒園。其二,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要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時時細心地觀察孩子的需求與不安情緒,及時給予安撫,並設法解除他的困惑與不安,千萬不要因孩子過分的要求或犯錯誤,用恐嚇的話,這個方法可以一時收效,但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當他做一件事時,有一點點成就,就應該給他鼓勵,微笑等,而後,通過一點一滴成績的積累,讓他明白自己很棒,做了這么多他以前沒做過或害怕做的事,那麼他會越來越有信心,減少了很多的恐懼感。切記不要因孩子偶爾的失敗而責罵,如果孩子因為失敗而不安,必須加以安慰,告訴他失敗是每個人都有的,或創造機會再嘗試,幫孩子找回自信心,切忘不要拿一個比較優秀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也會失去信心,不敢表現自己,父母及教師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鼓勵他也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保留優點,改正缺點,學習別人的優點,不要貶低他的價值與才能,這樣不會使孩子變得消極 都說模仿能力最強的莫過於兒童,其中教師的行為必定會成為他們主要的模仿對象。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教師之間的關愛,孩子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間的。老師之間發生的一件小事同樣可以成為教育內容,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但願每個幼兒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自己愛的榜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愛,感悟愛……
㈢ 幼兒園大自然教育的意義
一、以自然為師,豐富幼兒認知體驗
自然是幼兒生命的搖籃,能夠賦予幼兒無限的生機活力。幼兒投身於自然中並從中吸取經驗;在體驗自然事物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親身感受;在親眼看到太陽起落的過程中感悟世界的變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大自然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源泉所在,通過將自然界絢麗多姿的景色以千變萬化的形式展現在幼兒面前,以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幼兒在探索和感悟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培養他們的探索和思考慾望。比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大自然中,學鄉村孩子用小石頭搭橋、用小木片造房、用碎雞蛋殼拼地圖等,讓幼兒自主發現隱藏在大自然中的操作材料,搜集多種自然材料按照自己的想像力靈活創造作品。比如,教師可以在秋天來臨的時候,讓幼兒到戶外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利用它們不同的形狀和顏色拼合,粘貼出不同的畫面;也可以用不同形狀的葉子當作印模,通過在葉面中塗顏色,將它們印在紙上組成畫面。在探索嘗試中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激發幼兒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大自然是一本書,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幼兒走到大自然中,去喚醒自然生命,享受自然美好,豐富幼兒的認知體驗。
二、以自然為法,順應幼兒天性發展
幼兒的先天本性主要是指人類身上固有的自然本性和生長發展規律,幼兒的發展遵循一定的法則。在成長過程中,學前階段的幼兒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想促使幼兒發展,就要能夠順應幼兒的天性,去發現大自然的奧妙,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感受自然中蘊涵的藝術情趣,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師可以在學前教育活動中給他們營造身體和精神層面的自由生命活動空間,讓他們自由表現他們的游戲、塗鴉,教師要做得僅僅是給孩子們留出充足的自由發揮時間,讓幼兒自主填寫塗鴉,在盡情地嬉戲中展現真實的自我。在幼兒各大領域的主題教育組織活動中,教師要能夠充分關注幼兒的天性發展,讓幼兒在細雨中奔跑,感受雨露;讓他們在與動物的和諧共處中,感受愛意;在陽光下肆意玩耍,感受汗水。在自然回歸中教師僅僅需要保護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過程中迸發生機,實現學前教育的有效性。
三、以自然為體,專注幼兒能力提升
大自然是幼兒進行自然探究主題的活教材,是幼兒成長進步的源泉所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充分挖掘園內或本地的自然資源,引導幼兒在自然主題活動探究中積累有益經驗,幫助幼兒與大自然建立緊密的聯系,引導他們自己去看、去聽、去觸摸,在親歷觀察記錄中實現幼兒自然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相關植物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探究支持和引發幼兒開展操作、探究、實驗和製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去建構相關的知識經驗。比如針對「樹葉里有沒有汁」這個問題,可以給幼兒提供各類探究工具,讓幼兒搗碎葉子後過濾提取銀杏葉,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自主發現其中的奧秘並做好相關記錄,在自主實驗中引導幼兒獲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充分彰顯幼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促使幼兒自然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㈣ 幼兒園園內課程研究論文寫作
幼兒園園內我可以,解決,分析
㈤ 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
㈥ 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論文題目
幼兒園,舊時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周歲以下幼兒的為托兒所,而接納三至六周歲幼兒的為幼兒園。 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 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達等幾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㈦ 關於幼兒園課程的論文
關於幼兒園課程的論文
這個論文你去
591代寫論文網
www.591lw.com
上找找。上面各專業論文案例都有。自己要是湊不出來就請那裡老師代筆。挺熱心的,誠信也不錯
㈧ 請幫忙提供一篇關於「幼兒園課程」的論文,感謝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兒園課程關系的辨析 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的基礎,而且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這本無可非議,而且理所當然,這是由學前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但是,兒童發展理論並不等於學前教育理論。把兒童發展理論當作幼兒園課程的唯一理論基礎,不僅在理論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存在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一切為了兒童發展」這一類的口號,作為一個時期的糾偏政策,尚可被人理解,但是作為永久的行動綱領,就有可能會使教育者出現行為上的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作為對傳統幼兒園課程所存在弊端的反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尚有一些價值,但是作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模式,就有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 兒童發展理論不等同於教育理論 在十多年以前,美國學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闡述了將兒童發展理論作為編制課程的唯一理論依據會產生的問題。古芬的論述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 古芬認為,把兒童發展理論等同於教育理論,是把「是什麼」的問題等同於「應當是什麼」的問題了。兒童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出了某年齡階段的兒童能做些什麼。如果把兒童發展作為教育的結果,等於強調了兒童能做什麼,而不是兒童應該做什麼。事實上,兒童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等方面來闡明,而不是發展理論所能解決的,過分依賴發展理論,就會使教育者將政治傾向和社會價值等問題擱置一邊。例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模糊教學內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傾向性,意在指出課程的選擇應由發展的適宜性來確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優先性來確定。又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誤將「發展目標」作為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而「發展目標」是一個多有歧義的詞語。 古芬認為,每一種兒童發展理論都有兩個假設,其一是,可以用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和預言的有關兒童發展和行為的部分要多於任何其他理論要解釋和預言的部分,其二是,認可那些由系統的理論來解釋的行為,而否認那些不可用理論來解釋的行為,其結果是:堅持某種發展理論的教師期望將那些理論所認為正常的、典型的東西轉變為他們所期望的東西,然後再用這種理想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的行為,同時否認其他行為,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剝奪兒童創造的權力,以及他們以有意義的方式作用於世界的機會。例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往往被教師認定為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動的指南,並以此為標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管他們的行為在實踐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還認為,兒童發展理論基本上是以白人兒童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依據而提出的理論,這樣的理論被用於世界上所有種族、民族的兒童,將不符合這些理論所提出的結論的兒童都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這是不公正的;這樣的理論被普遍地用於編制課程,往往是難以適合特定背景下的這些兒童的。 簡而言之,兒童發展理論不同於教育理論,其理由是: ①兒童發展理論關注和描述的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而教育理論則需解決的是具體的教育問題,兩者不是同一的。 ②兒童發展理論涉及的是對於發展或學習的最低限度的說明,而教育理論要涉及到影響發展或學習的最高限度的說明。 ③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是從「實然」的角度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而教育理論則是從價值的「應然」角度來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針對美國學前兒童教育有小學化的傾向,全美早期教育協會曾倡導過發展適宜性課程(DAP),提出早期兒童教育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他們的倡導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產生過相當的影響,以兒童發展為本,課程要適合兒童的發展,在當時似乎成為了許多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是,發展適宜性課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許多質疑和挑戰。美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認為,兒童發展理論不應該是課程設計唯一考慮的理論基礎,哲學和社會文化對於課程設計同樣重要。柯爾伯格和梅耶(Mayer, R.)則批評發展適宜性課程僅僅根植於有限的兒童發展理論,特別是僅以皮亞傑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基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使全美早期教育協會不得不數次修正其立場,在「發展適宜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適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將家庭和文化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強調,也肯定了教師作為決策者和課程編制者的作用。盡管如此,發展適宜性課程還是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和批評。
㈨ 幼兒園自然角有什麼論文可以寫
要求是什麼,字數多少,什麼時間要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