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使用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使用

發布時間: 2021-03-14 02:15:14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江津 李市 黃平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學反思的涵義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 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 (一)及時性原則 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二)持久性原則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 (三)簡約性原則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則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五)探究性原則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 (六)發展性原則 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 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 (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動研究式 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2)敘事式 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 (1)對比式 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參與互動式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觀摩式 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 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 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 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 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 (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 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 (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 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 (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 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 開設「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 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 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 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 如何實施新課標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每一位教師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課堂教學探索研究和實踐。《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保證學生有效地數學「活動」,必須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此,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核心,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師,要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方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主,對此,筆者擬就新課改下的數學應用題教學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增強自信,激發興趣
筆者從事小學教學工作十年整,任教過小學低、中、高年級的數學,在以往的應用題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味追求公式化、典型化、結構化過程的趨勢,只要求學生「明確數量關系,掌握題型結構」,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應用題學習感到枯燥無味,情緒低落,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學生把應用題學習作為一種沉重的負擔,更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教師首先必須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應用題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題的興趣。實踐發現,激發興趣,不僅可以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而且還能增強其學好數學的信心。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四(1)班有很多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學習非常厭惡,他們只要見到有文學說明的數學題就感到頭昏腦脹,往往瞎做一通。於是,筆者就採用由易到難,多出一些學生生活中常遇見的數學問題,讓他們多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班上的王俊、王永明等同學,原來對數學學習很不感興趣,往往不能按時完成布置的作業,對此,筆者常與他們交談,並鼓勵他們說:「我相信你們,只要肯努力,你們一定能學好數學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漸漸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時,筆者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則新聞:某公司在報刊上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本公司欲招聘3名員工和1名部門經理,平均每人月薪1800元。」被錄用的四人,經過一個月的辛勤工作,終於領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而3名員工每人只領取了900元。這是為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一下子活躍起來了,經過熱烈的討論,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最後大學一致認為都是「平均月薪」引起的。由此激發了學生學好「平均數」的慾望。由此可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應用題的重要途徑。
二、循循善誘、踴躍參與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皮亞傑的這一觀點,說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真正獲得知識。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多種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循善誘,讓學生踴躍參與,親身體驗應用題中的實際情形,深刻理解應用題中各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把復雜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提示其數量關系,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教學數學應用題時,時常採用「再現法」理解應用題。讓學生通過讀題,用自己的語言再現題意,從而在大腦中呈現生活的畫面,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學具演示題意,再現情景。這樣就能將抽象的數學語言化為形象化的圖像符號,一方面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變抽象為形象;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數學應用題學習的興趣。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提高學生踴躍參與審題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理解應用題的能力,達到解決應用題的目的。
三、走進生活,體驗成功
應用題本身來源於生活實際,因此,就必須服從於生活。現代教科書上應用題的題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有插圖、對話、圖表等形式,更貼近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要按教材的意圖,創設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學習情境。如筆者在教學「利息」一課之前,首先在全班組織了一次存錢活動,同學們在與銀行工作人員的交談中,獲得了很多有關儲蓄的知識,如儲蓄的種類,儲蓄連續幾次降息的原因,以及目前徵收20%的利息稅等。學生有了這些親身體驗,上課時學習熱情很高,思路打開了,學習起來很輕松。再如,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教學的「打折銷售」問題時,通過打折前後本金的變化情況,從中發現一些不法商家掀起的欺騙顧客的「打折熱潮」,從而要求學生清醒地認識「打折熱」,並提醒家長要正確對待商家的促銷活動,謹防受騙上當。
在教學應用題時,筆者還注重讓學生解決身邊的一些數學問題,如讓學生計算家裡每月的水費和電費,知道每月的水費=每噸水的錢數×用水的噸數;每月的電費=每度電的錢數×用電的度數。又如,針對室內裝修問題,筆者讓學生回去測量室內的長和寬及所用地面磚的邊長,使之明確通過測量室內的長和寬,可以計算室內所鋪地板的總面積;通過測量地面磚的邊長可以求出每塊地面磚的面積。同時,還認識到要求鋪地所用地面磚的塊數,只要把所要鋪地的總面積除以每塊地面磚的面積就可以了。在學生進行實際測量、計算的同時,筆者還讓他們了解自己所算的理論數據與實際數據是不是一樣的。學生通過了解,發現自己所算的數據與實際用磚的塊數有出入。於是,筆者便要求學生找出其中的原因。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他們所進行的測量、計算出的結果僅僅是就理論而言的,而在實際鋪地時,牆與磚,磚與磚之間都有一定的間隙,從而出現了以上問題。與此同時,筆者又讓學生了解每塊地面磚的價錢,並通過計算和實際鋪地各用的地面磚塊數,要求學生算出所鋪地面磚花多少錢,進而知道用每塊磚的價錢乘以用磚的總塊數,就得到總共花的錢數。總地來講,在應用題教學中,凡是有助於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筆者都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會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思路和解題過程,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新課改下的應用題教學中,必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學習興趣,循循善誘,讓學生主動參與,踴躍、積極地進行學習,為他們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造機會,多讓他們在生活實際中學習應用題,使其產生成功的體驗,從而使應用題教學得以優化,思維得以訓練,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㈢ 怎樣進行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摘 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應在課堂教學氣氛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獲得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並形成知識技能。實施新課程以後,許多教師都自覺反思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內涵,更加關注數學課堂中教的行為和學的方式的有效性。也就是如何以師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內化數學精神等方面得到盡可能多的實際效益。那麼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呢?這是在實施新課程幾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下是結合這幾年來實踐新課程的經歷,談談我對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教學的一些看法和體會。【關鍵詞】 含義 有效性 數學課堂教學一、課堂有效教學指什麼?怎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會到會,從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從不會學習到會學習、會反思,相應的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提高;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被動學到主動學。所以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一種教學模式。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師的教是以學生學得好不好為標准。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有效的數學教學更應體現數學的本質,以挖掘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揭示數學規律的形成過程、提煉數學的思想方法、體驗數學的理性精神為核心,強調對更多學生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的關注,數學課堂的學習活動應充分體現數學味道,以智力活動反對形式主義,已有經驗的簡單再現和低水平重復很難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進步不能僅限於知識的掌握,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二、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應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實施教學,設計和創設出有效的數學課堂活動,以促進學生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一)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中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 ,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對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上「互動」。當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要及時用微小的動作去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膽怯、畏縮時,用目光去鼓勵、支持,使他們產生被重視、被關注感,以縮短師生間心靈的距離,使活潑的學生更自信,令內向的學生更大膽,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二)創設豐富的課堂內容,精美的課堂設計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而,教學是否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所以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才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前設計好教學的內容及流程,既要考慮學情,又要考慮活動的有效性,使得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激發學習興趣。因而教師在課前就要做好如下准備:1、仔細研究學生、搞好學情分析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作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本人備課及實施所用。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好的構思和創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如: 在「切線長定理的基本圖形」這節課中,首先復習圓的一條切線的性質、兩條平行切線的性質,然後提出兩條相交的切線會有什麼性質呢?然後再進一步追問(圖片展示實際問題):如何用一把直角角尺測量一圓柱橫截面半徑呢?所以對學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追問,把問題引向深入,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認真鑽研教材
教材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目標,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出發點——讓學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活動平台上展開學習。採用由淺入深、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滲透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給學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探索式學習方式: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學會思考,形成提出問題的習慣。(三)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教學隨著學習的加深,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覺得數學越來越難學,從而影響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因而在進行教學時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讓學生能更好的學習數學,而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並不只指多媒體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學情境與生活緊密聯系,把生活引進數學課堂:例如在傳授求圓錐的側面積時,很多學生對於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因而可以採用一些相對具體形象的材料來進行教學,我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拿了一個學生最熟悉的冰淇淋的外殼,然後用剪刀沿著母線剪開,打開圓錐就是一個扇形,再讓學生理解扇形的弧長就是圓錐的底面圓的周長,通過具體的實物,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從而覺得數學並不是那麼的難學,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再聯系實際讓學生做一個煙囪帽,要求他們求煙囪帽的面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有的教學情境與實踐活動相聯,從活動到數學:例如在講解概率時,讓全班同學以前後兩桌為一個小組,每組同學課前發給4個黑牌和2個紅牌,讓學生把牌的背面朝上,把牌打亂,隨機抽取一張,看摸到這個牌是黑牌還是紅牌,把摸到的牌的顏色填到設計好的表格,每組摸牌20次。然後匯總全班同學摸牌的結果,讓學生得出結論,摸到黑牌和紅牌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樣大。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很容易得出結論,並且印象深刻。同時通過活動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絕不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採用了多媒體技術,採用的內容是否新穎時尚,營造的氣氛是否熱烈轟動等。而是應該突出數學學習這樣的主題,為了對學生理解新的數學概念、數學原理、數學公式或數學思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或數學背景,更能激發起由情境引起的數學意義的思考。所以數學情境的創設應以能否引起學生主體的數學思考,能否有利於數學本質的揭示及凸顯數學本質之實為基本標准。(四)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促成學生的成就感有效的數學活動應設法促成學生的成就感。周玉仁教授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活動時教師應明確表現出對學生的積極期待,及時發現並肯定學生的成功,尤其是給予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因為教師的鼓勵,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所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身上隨時閃現的閃光點,給予及時、恰當的肯定與激勵,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不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還要承認學生數學學習的個體差異,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每一進步。學生只有對於先前活動有過積極、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體驗,才會使他們在心理上再期待參與這類活動,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五)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模式對教師的素養及課堂管理監控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因而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做到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教師要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服務意識,時時刻刻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把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放在首位,還應學會尊重學生,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教師要有全學科融合的知識儲備,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對於這種多維、動態的課堂的監控能力,保證教學結構的嚴謹性和數學教學環節的緊湊性,實現數學課堂的快節奏、大容量、高容度的教學模式,通過優化教學時間,達到提高教學實效,解決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教學氛圍中展開,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誠的民主的課堂互動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戰性智慧活動為載體的,師生愉悅、積極地心理狀態下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得到的是知識建構,還是內心精神世界的建構。從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有效教學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准備時需要研究學生原有的認知准備和情感准備;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學習的興趣、動機的激發以及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的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實施,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等無不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其次有效教學充分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地位和角色。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明確了教師在教學中起激勵、組織、引導、評價的角色。

㈣ 新課程背景下,應該樹立怎樣的教材觀你在這方面具體是怎麼做的 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在貫徹新課程的評價

1、學生是課程的主體
2、 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3、 關注數學的文化價值
4、教與學之間,更能體現創生性

㈤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哪些關系

三亞一中 張雪蓮【摘要】新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在新課程背景下,由於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致使教學設計不自覺地走入一些誤區。為此,老師們務必深入學習理論,以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以教學目標支配教學行為,同時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 【關鍵詞】 新課程 教學設計 關系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前,預設的教學活動方案。任何一位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都務必做好兩項最基本的工作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前者比後者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高效率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的誤區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如教師由過去的傳道、受業、解惑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又如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質疑、探究的學習習慣逐漸形成;再如老師把成功帶進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應該說,這些變化是可喜的,教育觀念的更新使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反思,學會了重新認識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對象,於是一些設計獨特、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的教學設計出現在我們面前。你看這邊,語文課變成了模擬法庭,小法官們正在唇槍舌劍地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你看那邊,講台上站著的,不是老師,是學生,他們在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老師,成了學生中的一員,正熱情洋溢地參與小組討論。新的教學行為讓學生開闊了視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然而,靜下心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讓人憂患的東西: 實例一:教室里一片熱鬧聲,原來這節公開課上的是《孔雀東南飛》一課,學生們在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師生情緒是高昂的,可令人不解的是,整堂課,除了演課本劇,就是討論、辯論,卻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根本沒有打開課本。 實例二:不少公開課,學生除了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整堂課閱讀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鍾,往往是學生要讀書了,又被老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或活動給打斷。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老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一知半解,是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勇於創新卻糊塗地割斷了傳統,於是在茫然、困惑中不自覺地走入誤區:過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的主導性地位;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過分強調師生間的對話而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分強調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而忽略其僅起輔助性作用。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 課程改革帶來的正是這樣一種半是歡喜半是憂的局面,喜的是老師們有了要更新教育觀念的意識和行為,憂的是我們的教學行為詮釋的卻是被誤解了的教育理念。對新理論的一知半解、片面理解或全然不解致使教學行為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如上述案例,倘若以三維目標來檢驗,便會發現其設計者對三維目標的理解並未到位,《新課程標准》指出,三維目標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且三個方面相互滲透,注意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維目標一改過去的單一式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這給了我們教學設計正確的導向。我們不但要以目標來指導實際的教學行為,還要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不能人為地將其割裂,亦不能厚此薄彼,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三維目標的整合,應該是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的。 以教學目標指導教學實踐,同時從教學實踐反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以教學理論支撐教學設計,同時從教學實踐中領悟教學理論的可行性,勤於反思,這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為避免教學設計再步入以上誤區,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1、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兩者均不可偏廢,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過去語文教學中以工具性為籌碼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機械化、技術化的訓練,它使語文的情感因素和價值因素被淡化或削減,缺少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生命意識。這種舊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千人一版,缺乏靈動和個性化。也許我們以前太過於偏重語文的工具性,所以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就對其棄之如敝履,而把語文的人文性抬到無與倫比的地位甚至唯一性的地位。上述案例中學生一味地討論而將課本棄之一邊就是典型的重人文輕工具的表現。倘若任其發展下去,也許若干年以後,當我們的學生寫字時錯字滿篇,造句時語法漏洞百出,寫作時結構混亂不堪時,我們又要反過來對語文的人文性教學進行批判了。其實,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一樣,都屬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者缺一不可。語文課既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2、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地位,更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我們既反對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僵化式教學,也反對教師一味追求表面化、形式上的教學。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強調自主探究,突出了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學生自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表現欲都被激發出來。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變。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一分憂慮:學生活動成為一種時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讀,便左鄰右舍或幾個學生合圍而坐,展開討論,還有當堂辯論,動作演示,聲樂熏染等等,課堂變得熱鬧起來,而教師卻退縮到旁觀者的地位或盲目地跟著學生走,完全放棄必要的講解和傳授。這不禁令人深思:這種過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主導性,甚至否定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這應該是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嗎?不是,斷然不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滿堂鬧的狀況,是我們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認識和做法出現了偏差,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解讀導致的教學行為。應該說,過度地突顯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完全放棄教師自在教學中應有的主體性,都無法實現教學的最好效果,也無法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任何教學活動必須體現二個主體,且教師要非常貼切地處理好二個主體的位置和距離,教師的主導性要體現在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發展訓練上,要導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紀律、注意力、興趣、意志、情緒情感、智力活動、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提高上。學生的主體性則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討論和質疑,體驗和表達,實踐和操作,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自主這二個主體的積極性,才能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3、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 語文教學離不開一篇篇的文章,稍用心的語文老師都會知道,真正會學語文的人應是會讀書,能思考的,而思考的過程,便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過去滿堂灌的語文教學野蠻地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權利,而只是把教師的閱讀思考強加給學生,這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提出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是一種教育進步,老師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教育對象,開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又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滿堂灌忽而變成滿堂鬧,師生對話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課堂熱鬧起來了,讀書聲卻少了甚至不見了。學生們感興趣的是老師設計的一個又一個活動,一個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而課本卻被棄之一邊。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在給予學生民主互動的同時是否又剝奪了他們閱讀思考的權利呢?新課程理論提倡互動學習,然而我們是否將互動單純地理解成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呢?筆者認為,所謂互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憑借教材這個載體,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言語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意義。在敞開心靈的真誠對話中,品嘗教材的滋味,呼吸教材的氣息,把握教材的價值,感受語文學習的內在樂趣,享受燦爛豐富的文化精神。在這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僅為一種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完成閱讀與思考的任務,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研究文本,完成與文本的首次對話與交流,並在課堂上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走入文本最終完成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並獲得知識、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升華的過程。這當中,默讀、朗讀、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領悟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架空文本,僅憑粗略的閱讀印象就進行沒完沒了的討論,看似熱鬧,形似生動,其實是粗淺、浮躁的教學行為。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展示課,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沒有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就不能算是一節完美的課。有的老師要准備一節公開展示課,首先考慮的是哪一節課做課件方便,哪些素材好找,利於課件的設計和製作。倒是把鑽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等備課內容放在了製作課件之後;有的老師為了讓課件更漂亮,把課件的背景做得花里胡哨,學生在課堂上純粹是欣賞風景,心思根本不在教學內容上。其實,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已,內容與手段,孰主孰次,不言自喻。誠然,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延伸了教學空間,同時,運用集音響、文字、美術、動畫、影視等於一體的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可化抽象為形象,有利於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又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但是,多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的,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為了操作課件,組織課堂教學,只能拘於三尺講台,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另外,教師圍繞課堂教學設置問題在學生思考或探究後答案會在屏幕上顯示,所以有時學生因怕回答錯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終會顯示參考答案而不願主動思考問題,等著接受屏幕上所傳達的信息,這樣教師手不離滑鼠,學生眼不離屏幕,師生面對面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大減,使課堂教學模式變成一種藉助於高科技的變相的滿堂灌。此外,插圖、動畫或影片容易讓學生分心,關注課堂之外的東西,出現捨本逐末的現象。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同一個讀者,反復品味揣摩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會有所變化。這正是語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體現。如果播放電視連續劇,讓演員的形象來代替語言的描述,那就大為遜色了。由此可見,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是利弊共存的。我們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語文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盡量避免它的缺點帶來的不良後果。多媒體教學只能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代替教師進行全程教學。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最好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製作一些花費精力少、內容簡單、短小精悍的課件。這樣在應用時不但能夠靈活自如,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且也能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達到傳統語文教學無可企及的教學效果。 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計劃、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是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觀念, 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地避免那些不該出現的錯誤傾向。 1、《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解讀》(《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語文課程標准研製組組編) 3、《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㈥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備課

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想備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備課准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 教師備課時應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而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標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並重」。傳統的知識點、能力點要求仍然是教師備課中必須重視的,同時需要考慮另外兩個目標,一是過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須重視設計每個學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問題,對定理的掌握應用,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的平面幾何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法指導,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好,每節課的學習都要讓學生學會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師將作怎樣的指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方面下些功夫,學生就能學會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習的效率就體現出來了。 二、備課應考慮師生雙邊互動式 新課標強調「教」服務於「學」,教師通過與學生合作,依靠學生自主動手活動、實踐、合作與交流去實現教學任務;新課標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路,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並設計相應對策。這就要求我們讓學生參與課前的准備,自己收集製作有關資料(如實物、圖片、數據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然後嘗試研究它的性質。這個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課堂教學作很好的鋪墊,還能使教師預測到學生的需要,掌握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情感狀態,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使教師在備課時,更多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教學方案,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三、備課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新課程倡導打造教學基礎,做好教學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學對象的差異——學生差異。備課時,我們應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找准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設計課堂教學,把握學習的鼓動點;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差異,根據對象確定分層施教,架好學習的橋梁,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吃得進,消得了」,使學有餘力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 只有這樣,在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體需求的前提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使每個人都獲得身心的愉悅和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發展。因此教師精心地選擇例題和學生的訓練題至關重要。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 代表性. 思維性.特別要注意例題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和一圖多用。學生的課內訓練題和課外作業題,要避免大量的機械模仿性的題目;要緊扣重點,有利於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規律的掌握,要注意題型的多樣性,要重視變式訓練和探索性的訓練,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對於課外作業可布置適量,選做題,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四、根據教學情況進行課後備課,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思想、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一旦放開,真正活起來,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 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則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本領。

㈦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策略

黎奇主編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正適應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專革日益深入發展的實際屬需要。本書根據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一方面,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入手,對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過對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總結出實踐教學中的成熟經驗等,將促進廣大初中教師通過學習,使他們的教育理論素質、尤其是課堂教學技能得以提高。
第一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第三篇:實現有效課堂教學准備的三個維度
第四篇:超越傳統課堂形態的組織策略
第五篇:擴大課堂教學評價正向價值

㈧ 通過學習,您認為在新課程下, 教學方法需要哪些更新

在這里我粗略的回答一下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來展開的,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1)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
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楊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2)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教在學後,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一般可採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訪談法」等
(3)變「鞏固知識」為「自我表現」
這一階段,要在「動」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可以採用模擬表演、對抗辯論,或演講朗誦,或趣味游戲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動。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4)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
在教學中學生解答了一個問題後,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最佳辦法?此題是否還有其它解法?換一種說法是否效果更好?這里是否有錯誤或漏洞?以此鼓勵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突發奇想,動手實踐,身體力行。
(5)變「檢查知識」為「互相交流」
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這么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㈨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東方市鐵路中學語文組吳小清 【摘要】 近一段時期以來,語文界談論最多的話題是關於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程背景下,究竟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我們的課堂應擺正語文教學心態,有效的設計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關注內容的合宜性,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參與,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上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讓語文走出現實泥沼。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下語文教育陷入一種低效,被遺忘的境地,被多數學生無辜地視為眾多學科中的「雞肋」。眾所周知,學生語文整體素質提高,主要依賴平時積累,厚積薄發,循序漸進。因付出的熱情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回報,再加上社會普遍功利意識負面作用的影響,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語文沒有了情趣、文學、審美、情感的「追求」,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由於學科特點,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語文在考試中爭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學數理化學科見效,而真正熱愛的語文學生不多,難於持之於恆堅守,導致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上的地位堪憂,語文課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衍生出當前語文教育教學突出的弊端現狀: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差,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和審視這門母語,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一個現實難題。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學走出尷尬的一條途徑。 有效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高效率地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的教學過程。那麼到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共同預習,教師靜心閱讀裁剪教材,讓學生溫書明確方向我們老師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主體是學生,引導是老師,倘若不屬於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在課堂上,不是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而是現在我們要去適應學生,服務於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學行為取決於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情,以學定教。備教案,備學生,備學情,做到心中有數。備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資源,創生開放性的語文課程。我們知道,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應該跳出教材,對教材做靈活變通的重組或增刪。可以在宏觀上駕馭課程,構建自己的閱讀教學系列,寫作教學系列。還可以選用文化內涵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從課內聯系拓展到課外,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一個語文教師自身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影響,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課標落實到實處,首先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多讀點書,多點文化沉澱,超於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選擇,而有了一股風力氣勢,抓得住學生,吸引的了學生,然後才能談得上真正有效。當然,教師也要給學生一個方向,課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備。我一般會在上新課前,參考教材與教輔,依據我教學設計,拋出課文的重難點,提出一二個大問題,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先走一步。避免課堂變成教師一言堂,讓學生能夠和教師一起合作探究。二、大局著意,教學目標與環節相輔相生,讓學生漸次有整體感自身准備好,備好學生之前,一堂優質有效課還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設計好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整體感,漸次形成作品和學科的系統。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所要達到的標准、規定和設想它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激勵學生學習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應圍繞目標進行。可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與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成兩張皮,形同虛設。猶記第一次公開課,我上的《短歌行》,本設計重點是誦讀並想像詩歌的畫面,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慷慨胸懷,這設計本來很好,後來我卻在誦讀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延展,為了追求課堂的風趣變成天南地北,不著邊際的「侃大山」,甚至為了取悅學生和增加表演性質而「大放羊」。這在目標中根本沒有涉及,況且後面還有很多詩歌分析,關鍵句子分析,由此耽誤。結果這些淪為低效的廢話,浪費學生的時間,耽誤了其他目標的完成。所以教師當講則講,一篇文章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麼,如果要幾課時教完,每一課時都要相對獨立完整,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自成體系的教學內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學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學生呢,才有實實在在的知能收益。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發揮不宜做作,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整體的才能牽一發動全身,提綱挈領。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都有其系統和結構,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每一節課,幫助學生去梳理建構知識的內在層次和邏輯感,確立整體感。完善全面的語文能力建構,避免出現殘缺,支離的、隨意的、功利性的教學環節,讓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不脫節,做到相輔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三、問於當問,問題設計相機穿插課堂,讓學生進入文本要領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態,一個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進行問題設計。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挑戰性問題就是有效問題,能夠迅速引起學生思考,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激活課堂,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而無效的問題一易重復,令人生厭;二易主次部分,無效、零碎、突不出重點;三易學生來不及思考,沒辦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沒有懸念和情趣,胡亂設疑。本人在引導學生鑒賞魯訊先生的《祝福》時,可考慮提出系列問題:① 祥林嫂叫什麼名字?小說中有沒有寫到魯鎮的人們對她的稱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現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請大家找出並作簡要分析;② 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運的動詞嗎?祥林嫂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後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麼問題?祥林嫂為什麼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祥林嫂不是改嫁給了賀老六,為什麼沒有改稱「賀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終稱為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的疏漏?還是他的有意之筆?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通過創設如上系列「小步距」問題富有激活性,積極引導學生談看法、擺見解,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與遐想的空間,引導學生相互啟發,尋求言之有理的見解。如上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會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發揮其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自覺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實現讀文—品文—賞文。在教授《沁園春·雪》下闋中我設計了一下幾個問題:⑴ 下闋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麼共性?⑵對這樣傑出的歷史人物,毛澤東用了一個怎樣的字對他們做了總評價?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評價?⑶ 你認為誰是真正的英雄?請說出你的理由。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僅有利於學生「相悅以解」、「從容盡其聲」,還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難點,並能從對文章的實際探究中,悟到閱讀文本的要領,舉一反三,跨進閱讀文章的大門,形成較強的感悟能力,建立閱讀方法,培養了濃厚的探究思考的興趣,課堂教學目標完成自然事倍功半。四、教學環節、交互激發,引導合作,讓學生由內而外感悟《新課標》「教學建議」一節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還是看教師的引導,引導藝術是否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思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能產生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並升華新的認知。初為人師那會,上過一些「受益一生」的公開課,那次笑容滿面、聲情並茂,開始學生確實被我吸引住了。課堂依然在延續,教師嚴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設計好的步驟,站在講台上講得滔滔不絕,可能是擔心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有些問題就自問自答了。此時,我往學生當中看去,發現學生那股新鮮勁已經過了,課堂氣氛也沉悶了許多。學生們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議論著什麼,有的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突然,下課鈴聲響了,我從教師的臉上看到了沮喪。這時,一位教師走上去安慰說:「你的教案設計的很好,上課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學生沒有跟上你的思路。」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聽到這話,我沉思了很久,心裡在想:課堂教學活動,是誰服務誰?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還是老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學生思維呢?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該導向時導向,該啟發時啟發,該設疑時設疑,該鼓勵時鼓勵,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學勢」而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課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樣教的,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從中去發現學生好的想法和錯誤想法,及時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們在處理思考這一環節,我們有時不自覺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兩三個學生回答不出來,老師就自己講解。在整二個探討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可以偷懶,只要有學生回答正確,問題就會被認可。至於其餘的學生真會還是假會,就不得而知了。再比如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是一些毫無探究價值的問題都要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探究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就怎樣;一旦發現時間很多,就讓學生「充分」探索來拖延時間;一旦發現時間不夠,就匆匆走過場,往往是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探索就已終止。進行小組合作時,也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整個教室就沸騰起來。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有些學習小組的學生搶著各說各的發現,人人都急於表述自己的思想,結果導致誰也不在傾聽;有些學習小組中,發表意見者往往只是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常常會為某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而其他學生則端端正正的坐著,一言不發,冷眼觀戰,還有的甚至做起與課堂無關的事。長此下去,必然課堂渙散,難有學習效果。如果換種解決 方式,這種現象就會被杜絕。教師將課前精心設計的問題投影在黑板上,每個學生將思考的結果寫在課堂筆記本上,小組內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小組解決不了的,師生再共同解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有學生有合作學習中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慾望。探究合作要有問題空間。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及時了解合作的情況,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引導。這樣學生不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興致高漲,參與的願望也非常強烈。教師真傾心語文,真愛學生,真受到課文中優美的景物、高潔的思想,精闢的文理,珠璣的語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擻,真情真意伴隨語言流淌,叩擊學生的心扉,彈奏出學生的心靈之音,而教師的語言是否簡潔,清晰,聲音高低是否適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對教學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語文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課堂教學回歸到自身,與教師的設計和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擺正語文教學心態,有效的設計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關注內容的合宜性,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參與,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上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讓語文走出現實泥沼。 參考文獻: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蘇教育出版社2、 鍾啟泉等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3、 高萬祥《語文的詩意》 教育科學出版社4、 薛貴亮《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淺說》《中學語文》2005年10期5、 焦名海 《語文「生命」 課堂的建構》中學語文教學 2003年7期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