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聚焦核心素養
A. 新課標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有我就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是通過嗯,知識閱讀能力的理解
B.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聚焦核心素養展開教學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
C. 什麼是核心素養,為什麼課改要提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價值定位: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
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3)新課程標准聚焦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性: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2、注重時代性:
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3、強化民族性:
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D. 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是個什麼樣
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是個什麼樣?
□本報記者 胡夢甜
「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並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尋求兒童的核心素養發展。」「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學生學會做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有關「語文立人」的經典語錄和她所實踐的主題教學,給長久以來在「思品課」與「訓練課」間徘徊、教學內容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清、教學方式僵化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上,竇桂梅和來自海內外的教育專家、校長、語文教師齊聚杭州市天長小學,話題正是「聚焦核心素養,變革學教方式」。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研討會上,參會教師對名師所展示的語文課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實」。沒有製作精美的PPT,沒有教師的妙語連珠,有的是教師引導下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林莘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中,林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體味父母情感。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認為文中的父親「太過嚴厲、不近人情」之時,林莘並沒有簡單地給出定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體驗中撥開迷霧。
不僅如此,在林莘的課堂上,課桌被巧妙地擺成U型,學生兩人一組,共同學習、探討,在面對教師提問時一起作答、互相補充。「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張揚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林莘說。
「好的課堂,教師上著上著就『不見』了。」台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教師李玉貴的觀點和林莘不謀而合。談起自己造訪日本濱之鄉小學的經歷時,李玉貴說道:「這是一所參與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小學,作為參觀者,我們被要求一點:不看教師的教,只看學生的學。真正的好課是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聽到學生、想到學生。」
「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這也正是竇桂梅所追求的課堂目標。近30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讓竇桂梅深刻認識到:教師要蹲下身子,把兒童當作學習成長中的夥伴,搭建教師與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與學生一起去探求語文學習的奧妙。在她的主題教學中,學生通過「預學、共學、延學」3個環節,經歷「我學會了什麼」「我不懂什麼」「我還要進一步學會什麼」的學習過程。所有的環節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學生提問的傾聽者和引導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師不無遺憾地對竇桂梅說「課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現了」,竇桂梅反問「那你看到學生的精彩了嗎?」竇桂梅所認為的精彩課堂,不是教師口吐蓮花,而是學生的深刻領悟、智慧表達。
靜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課
「仔細觀察這4幅圖,判斷它們的先後順序。」李玉貴剛拋出問題,無數只小手就舉了起來。面對這些積極舉手的學生,李玉貴詼諧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險的人,就是太快舉手的人。」
這堂沒有課本、沒有文章、沒有朗讀的閱讀課讓在場教師耳目一新。李玉貴先後出示了7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事物中的「變」和「不變」,並對圖片進行排序。7幅圖排序完畢後,李玉貴才亮出了這些圖的出處:原來,這是一本無字圖書《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作者從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20年間的變化。有別於傳統的閱讀課,李玉貴將繪本內容揉碎再整合,讓學生先看圖再講故事。「設計排序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觀察、記錄、推論、歸納資料的能力。」在李玉貴看來,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知識的獲取藉助網路就能實現,能力的培養才是關鍵。
課堂的多數時間,學生都處於一個靜靜思考的狀態。隨著挑戰難度的加大,學生就像偵探一樣不斷經歷著判斷、推理的過程。「安靜的課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學生不要太快舉手,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多安靜思考的時間。」李玉貴道出了初衷。
課堂上,李玉貴還反復提醒,在一名學生發言的時候,其他同學要安靜聆聽。「快問快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只有學會聆聽,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會發生。」
天長小學副校長、省特級教師蔣軍晶坦言,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語文課漸成趨勢。天長小學就曾提出群文閱讀的概念。「這是對精讀單篇課文的補充,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比較、辨別,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蔣軍晶解釋。
「面面俱到」的教學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是把一篇課文『嚼爛』了『喂』給學生,課堂設置了諸多教學環節,知識點密集,可謂環環相扣、『步步驚心』。一堂課下來,學生看似收獲滿滿,但這樣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研討會中,蔣軍晶的質疑引起了教師們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崗丘的野狗》一課中,蔣軍晶抓住故事的轉折點,用3個問題貫穿了整堂課:故事中讓你感到高興的情節是什麼?讓你感到難過的情節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一轉折點,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雖然這堂課設計的教學環節並不多,但課堂上,學生有思辨、有觀點的碰撞,這就是價值所在。」蔣軍晶認為,教師喋喋不休的「滿堂問」很容易耗費學生的精力,問題少而精,學生才有思考的時間。
竇桂梅對此也有相同感悟。談起自己曾在蘇州一所聾啞學校執教的經歷,竇桂梅至今記憶深刻。她所執教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文中多次出現了「好好兒活」4個字,這是肝癌晚期的母親面對自己癱瘓的兒子想要自殺時說的話。整堂課,竇桂梅就帶著學生們反復研究、琢磨「好好兒活」4個字的深意。課後,一名學生這樣說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當這些文字開始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時,真正的教育就開始發生了。」竇桂梅說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學重點,有的側重語言本身,有的側重思維品質的提升,有的側重情感體驗,教師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原生價值。」
論壇中,教師們逐漸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學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時間、空間充分讓給學生,才能發掘學生的巨大潛能。
E. 什麼是核心素養,為什麼課改要提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5)新課程標准聚焦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發展核心素養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2、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3、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F. 如何聚焦核心素養,改進教學與評價
我們的學生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呢?很多人會回答:德、智、體全面的才是優秀的具有良好素質的學生。是的,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在智力、身體、情感與行為等各方面取得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肩頭也同樣擔著培養良好素質學生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