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食育課程立項
Ⅰ 幼兒園如何開展農業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四、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剛才我們提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採取哪些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選擇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以實驗操作法激發興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學活動如《神奇的泡泡》,活動前,教師問幼兒:「你們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後為幼兒提供了許多他們認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鐵絲網、小鐵圈、筆桿……)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嘗試並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斷地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使幼兒的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快樂的活動狀態。
2、以游戲法激發興趣。
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科學活動中巧妙地將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認識磁鐵》等活動,教師都可以運用游戲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學做操、你追我趕、小貓釣魚……),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中幼兒發現了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隨著我們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也知道了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影子最長(短);磁鐵能吸鐵製品等。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常見、常用的策略。
3、以問題情境法激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幼兒們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啟發幼兒去探索,並激發尋求答案的願望。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中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有步驟地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如大班科學活動《頂紙板》,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在圓柱形積木和鉛筆中,哪種材料能把紙板頂起來?」(幼兒猜想後驗證,發現兩種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鉛筆尖把紙板頂起來嗎?」「為什麼頂不起來?」「將筆尖頂在什麼位置能頂起紙板?」在教師問題的指引下,幼兒感到了探究活動的挑戰性,從而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更加積極地去探索與嘗試,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師的情趣激發興趣。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學習都是動情的學習,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執著的探索。幼兒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點,教師喜愛的,往往也就是幼兒所喜歡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要以對科學活動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式指導幼兒參加科學活動。往往在成人看來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們會覺得無比新奇,因此,我們要盡量滿足和順應他們的這種心理,理解他們,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讓幼兒從教師的表情動作中學到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等。如開學初班上換了新的不銹鋼湯匙,小朋友們都非常興奮,東敲西敲,開始幾聲「咚咚咚」好聽,後來大家一起亂敲時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們停止,但無濟於事。我無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皺起眉頭,一副很痛苦的表情,這時,有的幼兒發現了我的樣子,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趕緊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復安靜後,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幼兒回顧剛才的感受,通過對比,幼兒明白了好聽的聲音能讓人心情舒暢;又吵又鬧的聲音讓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時我們大家都要注意盡量不要發出噪音,以免影響別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樣是這些湯匙,我無意中發現它們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於是,我用很驚訝、很神秘的語氣對孩子們說:「哇,我的湯匙竟然是個魔鏡!」然後,我一邊照一邊說「哎呀,好醜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們也紛紛舉起湯匙照了起來,不一會兒,他們就發現了湯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過來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點變形的,還發現把柄上也能照出細細長長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這樣,我們一邊哈哈大笑地照著自己,一邊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異,為下一步感知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與作用作了很好的鋪墊。根據這次隨機的活動情況,我們科學課題組設計了科學活動《湯匙上的哈哈鏡》,並進行觀摩和研討,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資料,納入了我們的園本課程。
5、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能夠呈現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還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畫面,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演示補充資料(文字、圖片)、插入模擬動畫(錄像)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深受幼兒喜愛。如大班科學活動《動物的保護色》,這是我們課題組根據《動物》的主題,結合幼兒的實際,從安全教育的角度出發而生成的一個知識性較強但操作性不強的活動。教師通過播放一段錄像:在充滿神秘、動感的音樂聲中,一條變色龍被放在桌面上,一雙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紅色、綠色、紫色、黑色的太陽鏡,當它爬過這些阻礙物的同時,身體的顏色隨即變成與之相應的紅、綠、紫、黑色……這段錄像,把變色龍變色的過程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幼兒的面前,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變色龍隨著環境變化而迅速改變身體顏色的特殊本領,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動物保護色的慾望.老師再演示有關的課件,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幼兒知道了像枯葉蝶、竹節蟲、北極熊等動物們是利用保護色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相似的環境中來保護自己,還有一些動物是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身體顏色,把自己隱藏起來,能更好的保護自己。比如變色龍,變色蜥蜴等動物。此外,有些動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斕的外表來恐嚇敵人,達到驅趕、警示的效果,從而保護自己。動物們是這樣利用保護色的,人類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通過課件,展示了軍隊在野外作戰、訓練的場景,不用老師多講,孩子們已經很直觀地了解了軍人是怎樣利用保護色來偽裝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聯系帶實際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衣服比較涼快;環衛工人、交警的服飾、工地上醒目的障礙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們利用保護色的很好的例子。當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裡穿黑衣的蒙面大盜,我們在肯定他的說法的同時,立刻教育他們不能利用保護色來干壞事……因為多媒體課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們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也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像故事講述等等,老師們還可以去歸納和總結。
(二)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數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操作活動被重視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孩子們很忙、很投入、很高興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細地觀察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操作僅僅處於一種表面的形式,老師在孩子操作前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任務,所以幼兒的操作顯得沒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當成嬉戲了。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純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比如:《有趣的聲音》這個活動,老師提出問題:「分別把玻璃珠、積木、回形針、小石子這些材料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呢?你們來試一試吧!」孩子們帶著問題的操作目的性更強、興趣更濃,很快就辨別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問題如同針頭一樣牽引著操作和探索這條「線」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有效。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同樣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於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後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如:「你們還在哪兒發現了凸面鏡?」(汽車的後視鏡,小區的轉角處有凸面鏡) 「你們知道山上的樹木被砍下來後是怎樣運送到木材加工廠的嗎?」「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勵性的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面,逐步培養全體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於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問:「你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是什麼感覺?像你聽過的什麼聲音?」在《認識空氣》的活動中問:「你們知道哪裡有空氣嗎?」這就是一個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3、層次性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就將充當發展的尾巴」。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水平有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體現層次性,比如:《有趣的聲音》的活動中老師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麼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再比如 「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帶來什麼?你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它們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這些數字有什麼作用呢?」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經驗,體現了發展性原則。
4、矛盾性提問
在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幼兒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時需要教師提出矛盾性問題,引起他們的注
意,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塊》的小實驗中,兩個幼兒都認為倒入熱水會很快融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孩子方法一樣但冰融化所用的時間卻不同。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間的認知矛盾提出問題:「你們都用了倒熱水的辦法,為什麼用的時間一個短一個長呢?」這個問題在幼兒的認識中引起了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從而激發幼兒更進一步的去探究慾望,在反復的嘗試河對比中,孩子們發現同樣是熱水,倒得越多冰就會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時間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裡》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中擠壓出的是不是水產生了疑問和爭論,老師及時地抓住矛盾沖突:「到底誰說得對呢?水果中擠出來的是不是水呢?你們去裝些水來比比看。」這樣的指導有利於調動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使孩子的主動探究更加深入。通過對比和討論,孩子們發現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沖突(可能是幼兒間的認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認知與新認知間的矛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捕捉,運用矛盾性的提問及時地引領,有助於幼兒主動的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啟發幼兒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能從多維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獲得發展的有效方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性的想像和創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的問題,它的提問形式多種多樣,如「如果……,那麼……」;「你認為應當怎樣做?」、「關於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動里,老師給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裝了鵝卵石
花生和綠豆,老師問:怎麼樣把這些東西分開?
文文說:用手把「鵝卵石、花生、和綠豆撿出來,放到三個碗里就可以了」
老師問:還有什麼辦法?
亮亮說:先用篩子把最細的沙子篩下來了,剩下的就再撿出來就行了
老師又問:還有什麼和他們不一樣的辦法?
冬冬說:我們三個人合作,一個人撿鵝卵石、一個人撿花生、一個人撿綠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紅紅說:撿的辦法是好,可是綠豆也太小了,不好撿,會很慢,我們用兩個篩子,一個用沙網,篩沙子,再用大一點的篩綠豆,這樣就更好了,
師:哪種辦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說冬冬的辦法快,有的說紅紅的辦法快,孩子們討論的很熱烈,最後老師說你們分組實驗,用你們自己認為最快最方便的辦法來試試吧!
當教師向幼兒提出開放性問題時,會刺激幼兒自己產生具有新意的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教師也能從幼兒的回答和提問中了解幼兒當前的知識經驗水平狀況。
6、積極有效的追問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的問原因、問下落。教師的「追問」,往往是要了解幼兒「為什麼會這樣的想?」、「為什麼會這么說?」、「為什麼會這么做?」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想通過提問,來了解幼兒所思所想而採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粗細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兩個瓶子,分別標號為1號瓶和5號瓶。
教師提問:「你認為哪個瓶子上的小孔噴出的水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1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我認為5號噴得遠!」
此時教師及時追問:「你為什麼認為1號噴得遠!」 「你為什麼認為5號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1號瓶子粗,所以我覺得他會噴得遠。」
幼兒回答:「因為小孔的高度一樣,5號瓶細所以我認為它噴得遠!」
通過教師的「追問」,某一個孩子思考問題的邏輯想法就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孩子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在下一步的活動中,有助於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更加廣闊的探索思路。
總之,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應遵循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應盡量避免向幼兒提出指向明確或有鮮明傾向性的問題,如小班科學活動《給水搬家》,「我們用勺子給水搬家好不好?」(幼兒答:好。)就屬於這類問題。因為幼兒往往會揣摩教師意圖作答,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形成一種依賴教師暗示的不良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並不作積極思考,而是猜測「老師想我怎麼答」、「怎麼答老師才會喜歡」;此外教師也應盡量不向幼兒提出只有兩種選擇答案的問題,如「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這種二者必選其一的問題限制了幼兒的思考,長此下去,幼兒原來活躍發散的思維難免會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為每個幼兒提供真正的探究機會。
根據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科學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尊重、支持的環境,,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嘗試在前,指導在後;活動在前,討論在後;操作在前,結論在後」的原則,先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觀察、動腦、動手,教師不急於告訴方法、答案,讓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發現,在幼兒充分活動獨立思考後,再由教師給予歸納、小結。
例如:在「神奇的電」主題中,幼兒在探究「如何讓電動玩具動起來」,一位小朋友為「小貓釣魚」玩具裝電池時,我發現兩節5號電池中,有一節裝反了,但我並未出聲阻止。果然,開關打開後,「魚兒」卻未轉動起來,她立刻意識到出問題了,翻來覆去不知怎麼辦。我鼓勵她去請別的小朋友幫幫忙,小朋友問她「你裝電池了嗎?」「電池裝對了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有幼兒猜測「一定是電池沒電了」「把我的借給你吧」,一幼兒熱情地想為她換電池時,打開電池蓋一看,立刻發現「哎呀,你的這節電池裝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裝反了!我來裝過……」。當「魚兒」歡快地邊轉邊發出音樂的時候,幼兒立刻歡呼起來。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感知發現問題,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再親身動手驗證,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結論,並能在同伴間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對幼兒來說這就是他們記憶最深刻的生活經驗。如果老師提前插手了,孩子們就會失去這個寶貴的機會。
給每個幼兒充分探索的機會是很重要的,但老師適時的指導更能提升幼兒的經驗,例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我先向幼兒提供了磁鐵、鐵釘、別針、木棒、紙、布等作品,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兒通過操作,直觀地感知了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特點。在幼兒感知了磁鐵的基本性質之後,我又提供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斷裂的磁鐵、消磁的舊磁鐵,讓幼兒了解磁鐵有兩極,磁鐵會斷裂等知識。並向幼兒提出問題:斷裂後的磁鐵有磁極嗎?你怎麼知道舊磁鐵的磁力是不是變小了?然後,告訴幼兒怎樣正確擺放磁鐵,怎樣保護磁鐵,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兒對磁鐵的認識。
2、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經常受舊有教育意識的影響和教學計劃及生活常規的限制,非常殘忍的遏制了孩子們的探究願望,探究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實踐中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機會,更不可能養成執著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時間可以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等科學品質。
比如:在進行「和面團」活動的探究環節時,師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後便將嘗試和面團的過程放置到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探索時間,反復的嘗試,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經歷中,孩子們體驗了失敗,但最終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長時間的反復操作實踐中獲得了和面的經驗,知道了和面時水與面的比例一定要適當,這樣的經驗不是成人給予孩子們的,完全是孩子們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結論,孩子們是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通過真實的實踐探索,自己發現和獲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科學的概念。因此在科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保證探究的時間的意識。
3、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重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教師為孩們提供適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觸摸材料、用眼睛認真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傾聽和感知聲音,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參與到活動中,使孩子們很自然地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4、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慣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賽》《小小裝訂工》的活動中,幼兒單獨操作比較困難,老師就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合作開展探究,並組織幼兒進行小組的交流表達,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而且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新發現與老師、同伴分享,產生思維碰撞;享受發現帶來的歡樂,操作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科學素質的增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5、指導幼兒學會記錄 ,充分發揮記錄表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來教師的實踐探索也更加活躍,開展探究式科學活動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記錄的使用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問題,也是困惑較多的問題。我園科學課題組也針對記錄的問題展開研討。下面我就從幼兒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以及幼兒科學活動的記錄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等談談我們科學課題組的一些做法。
Ⅱ 幼兒園食育課程
兒童食育STEAM課程,一切活動和學習,都在真實的場景,更直接,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和內掌握。
在學科方面容: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語文:聽,讀,說,寫,認,知識,理解,交流,溝通,表達,總結,應變等,加以繪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認知;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數學:數字,稱量,刻度,溫度,時間,幾何,邏輯,順序,空間,長短,等分,增減,控制,平衡,加減,體積,面積等;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英語:場景的英語,生活中的英語,基本的英語單詞來自生活,通過視覺和繪本,更容易記憶和運用;
Ⅲ 幼兒中班食育課香椿炒雞蛋教案
活動目標:
1.模仿有趣的運動,體驗運動的快樂。
2.能根據兒歌內容快速反應做動作。
3.知道運動能使人健康。
活動准備:
音樂《身體妙妙妙》 《火車開了》 鈴鼓一個
Ⅳ 食育課程意義
食育
所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在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劉廣偉撰寫的《食學(第二版)》中,「食育」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中文名
食育
適用領域
兒童
應用學科
教育
起源地
日本
快速
導航
日本訂立標准詳細介紹體現方面中國狀況專家呼籲
起源及發展
「食育」一詞,最早於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說:「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食學(第二版)》(劉廣偉著、線裝書局2020年版[2])中,「食育」被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日本訂立標准
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其作為一項國民運動,以家庭,學校,保育所,地域等為單位,在日本全國范圍進行普及推廣,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來達到「通過食育,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這一目的。
在日本政府每年為食育運動制定的「目標值」中,第一項是提高國民對於「食育」的關心度;而第二項所強調的就是「早餐」了。根據日本內閣府所發布的「食育推進」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關注「食育」的日本國民為70%,2010年要求達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現為4%,到2010年要求減低為「0」;不吃早餐的20歲和30歲前後的成年男子,目前分別為30%和23%,2010年要求減低到15%。
工作「腦力」取決於早餐,不吃早餐等於放棄工作----日本的營養學家們這樣警告日本國民說
Ⅳ 幼兒園飲食安全教育課題
對幼兒有效開展安全教育的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1、現實意義:幼兒的安全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不僅牽涉到幼兒園的穩定,還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幼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在這些事故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於幼兒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常識所造成的。幼兒年齡小,常常不能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也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一些意外事故,往往就是在幼兒的無意識中發生的。因此,加強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和開展幼兒園安全教育,關繫到每個幼兒的安全和健康,關繫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通過文獻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幼兒園沒有完整的安全教育體系和完善的安全教育保障機制,安全教育也處於片面強調成人對幼兒被動保護狀態,並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這就使本課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把《對幼兒開展有效安全教育的研究》作為此次的課題研究內容。 2、實踐意義: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不斷拓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安全教育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出發:幼兒做為弱勢群體,理應在安全的環境中得以茁壯成長。幼兒在園所學習、游戲、生活應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對幼兒實施有效地安全教育,提升幼兒安全防護能力成為幼兒學習的首要任務,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能夠將幼兒園安全教育與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新路子,構築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有效屏障,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國內外同類問題研究現狀: 國外情況: 1、安全教育從小抓起。例如交通安全教育。在丹麥,當孩子兩歲半時,即開始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並被邀請加入兒童交通俱樂部;六歲時,開始在學校接受交通安全教育;8歲時開始知道為實現交通安全目標所應該採取的行動、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瑞典的交通安全教育也是從幼兒抓起,當幼兒2周歲時,幼兒園對他們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他掌握交通法規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識。教師將重要的災難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向幼兒傳授知識與技巧,讓他們學會如何做好防災准備。 國內情況:我國幼兒園比較缺乏系統、分層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各地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在日常教學中穿插一些比較零散的關於安全教育的內容。當前幼兒園安全狀況形勢依然嚴峻,幼兒安全事故較多、種類繁多,引起幼兒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來自幼兒,幼兒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弱。其次為環境不安全和園內安全設施欠缺;幼兒園普遍重視幼兒安全教育,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但經費和相關資源較為缺乏,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有關安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學習。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要求我們充分領會《綱要》精神,真正認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時教育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適合本園實際的安全教育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安全、健康的成長。 (2)幼兒教育學中指出:幼兒園安全教育是幫助幼兒獲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是幼兒逐步懂得愛護自己和他人,不斷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幼兒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3—6歲的幼兒來說,他不具備成人對環境具有的那種選擇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決定了幼兒對環境具有廣泛的接受性和依賴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為幼兒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 四、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 1、全面了解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全面地梳理,制定出關於安全隱患的對策。 2、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開展安全主題活動及學科滲透活動的教育,逐漸形成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3、對幼兒園歷年來所開展的安全工作從幼兒園管理的角度、家長配合的角度、教師執行的角度、社區綜治的角度進行梳理,初步形成幼兒園安全工作的規范的、有效的工作體系,作為幼兒園安全工作的保障。 4、教師在參與課題的研究中,積極探索,挖掘資源,探索安全工作的有效的方法和內容,撰寫出案例、論文、個案觀察、心得體會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成果。 研究內容: 1、環境創設中滲透安全教育。包含安全環境的創設及教職員工的安全意識及安全行為,讓家長和幼兒一進幼兒園就能看見並感受到安全的有形的標志與無形的榜樣示範,使幼兒在耳聞目睹中得到熏陶,逐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 2、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對幼兒進行課堂主題專題教育及五大領域學科滲透式教育活動,涉及的內容有「交通安全」、「飲食安全」、 「用電安全」、「自我防護」「保健自助」「日常活動中的生活環節的安全」等等,以加深幼兒安全意識及規則意識的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3、對幼兒園已有的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對家長、對教師、對幼兒園管理人員的不同層面的問卷調查,全面排查影響幼兒在園中的安全隱患如硬體設備設施中的或是管理人員的操作行為中的問題,並進行梳理,積極尋找消除各種隱患的對策。 4、從幼兒園管理的角度,進行全面地梳理與完善。如針對各崗各位人員的工作職責、安全工作制度、針對自然災害的工作預案、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中的安全細則、管理層面的安全工作要求,家長須配合的安全工作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索與完善,形成幼兒園操作性強、較規范的安全保障機制。 五、課題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幼兒園全體幼兒、家長和教師。 研究方法: 1.調查法:組織負責安全工作的專業人員、教師、家長等成員,開展幼兒園安全隱患調查,了解幼兒園及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形成幼兒園安全隱患調查報告,從而制定安全管理和教育措施。 2.行動研究法:幼兒園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工作體系及制度,落實各類安全責任制。利用幼兒園日常保教活動和安全周教育活動及一日生活各環節滲透安全教育的方法,形成較為系列的安全教育教學課例,以豐富幼兒園教育內容。 3.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收集相關幼兒園安全教育的內容、材料,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安全教育活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本課題研究實施分三個階段,各階段研究的內容如下: 1、實驗准備階段: 成立實驗課題組,制訂實驗方案。採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廣泛收集理論材料,進行本課題的理論分析,召開開題會,對課題人員進行理論培訓。 2、實驗研究階段: 做好前測調查工作,實施課題實驗方案,全面開展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根據不同的幼兒安全教育內容,進行安全教育主題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同時加強課題管理,邊實驗邊小結,注意原始資料的積累,做好階段性總結。 3、總結評估階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 整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匯總相關資料完成結題報告。編輯優秀論文集、案例集等。 (二)課題組人員分工:(表格附後)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形成幼兒園安全隱患調查報告。 2.形成《幼兒園安全教育及安全保障機制》。 3.形成《幼兒安全教育活動集錦》。 4.形成《幼兒安全教育活動論文、案例集》。 5.形成課題結題報告《對幼兒有效開展安全教育的研究》。 八、完成課題階段成果的策略 1.組織負責安全工作的專業人員、教師、家長等成員,開展幼兒園安全隱患調查,了解幼兒園及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形成幼兒園安
Ⅵ 幼兒園食育教育對內願境
兒童食育STEAM課程,一切抄活動和學習,都在真實的場景,更直接,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學科方面: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語文:聽,讀,說,寫,認,知識,理解,交流,溝通,表達,總結,應變等,加以繪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認知;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數學:數字,稱量,刻度,溫度,時間,幾何,邏輯,順序,空間,長短,等分,增減,控制,平衡,加減,體積,面積等;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英語:場景的英語,生活中的英語,基本的英語單詞來自生活,通過視覺和繪本,更容易記憶和運用;
Ⅶ 幼兒園新增試驗課程需不需要教育局備案
幼兒園新增實驗課程需要教育局備案。因為現在國家加強了對教材的監管,包括實驗課程在內的教材都要經過教育局備案,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