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改革准備工作
Ⅰ 當前新課程改革,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或方法是什麼
進入 21 世紀以來, 新的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展開。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新的課程評價方式, 正在逐步的改變著傳統的高中教育。另一方面, 盡管這一輪的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進步, 但同樣也是問題重重, 其成效性遭到了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專家的質疑。
一、當前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 嚴重脫離我國的教育實際。新課程是針對我國傳統課程 「 偏、難、繁、舊」的弊端, 並在借鑒國外先進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編寫的。它強調課程的時代性, 師生雙方的互動性、合作性、創造性、探究性及現代化教學媒體對教學的支持。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過傳統課
程的不足, 有利於促進高中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但是,我國是一個各地教育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大國, 比如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盡管目前開發的教材種類繁多,但教材 「 城市化」現象嚴重, 脫離了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實際。如某些落後地區現代化教
學媒體、實驗設備的缺乏, 難以完成新課程規定的要求;一些實踐活動受到當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開展等等。
2. 新的課程不但沒有真正減輕學生負擔,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負擔。新課程實施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實施素質教育, 但是由於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對滯後, 使得學生在全力備考高考科目以外,還得學習各種新課程規定的選修課, 如科技活動、技術、
藝術、社區服務等等, 實際上是使學生的負擔加重了。而近幾年各省紛紛實行高考科目 「 3+大綜合+1」的改革, 使得高考科目由原來的五門變成了更多門, 無疑是使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加嚴重了。
3. 新課程使得教師無所適從, 難以適應。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給地方和學校充分的自主權, 強調 「 給教師和學生留下充分自由發揮的餘地」 , 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和靈活性。然而, 由於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准對學科目標的實施過於宏觀化, 不如以前的教學大綱具體、細
致, 缺乏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的具體指導, 再加上當前高中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不能有效的應對新課程, 這使得教師難以把握新課程的內涵和外延,產生迷惑, 難以適應。以至於出現 「 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的傳授灌輸為主, 新課程要求的新的教學理念難以得到貫徹。
4. 課程版本過於繁多, 難以實現統一要求。為照顧不同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新課程一改原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課程教材 「 獨霸天下」的局面, 大量版本的課程教材在全國各地實行。這一做法使得課程體系過於混亂,難以實現統一要求。僅山東省, 就使用著四種不同版本
的課程, 而最終的高考卻是全省一張試卷, 這使高考命題的難度增加, 更容易導致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不公平。另外, 教材版本的混亂也不利於各地高中教學的評價與考核、交流與合作。
二、解決當前高中課程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 充分考慮各地教育的實際, 穩步推進高中課程改革。課程改革要充分考慮各地的教育實際, 通盤考慮各地的財政投入, 各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及師資狀況, 慎重穩妥的進行, 絕不可搞 「 一刀切」 , 盲目追求課程的多、新、奇。我們要因地制宜, 把新課程的內容、教學
要求、評價標准跟當地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切實聯系起來, 將課程的中央、地方和學校三級的開發和管理有效的結合起來。
2. 加大高考制度改革力度, 使其適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高考制度的徹底變革。盡管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革, 但仍然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但當今的高考仍然是側重考查學生的知識, 大部分地區
仍然是 「 一考定終身」 。至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實際操作技能、情緒情感、價值觀等方面仍然是考查的盲區。同時, 由於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評價的主要依據仍然是升學率, 所以不少學校在實施新課改時不得不 「 陽奉陰違」 , 教學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高考科目上,對於新課改中的選修課進行應付甚至取消。高考是高中
教學的指揮棒, 現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推行課改的最大障礙。所以只有徹底改革當前的高考制度, 加強高考和新課程的銜接與融合, 才能使新課改落到實處。
3. 整合課程科目, 減少課時數量, 減輕學生負擔。現在高中的課程科目過多過繁, 分科過細, 使學生在正常的上學時間內難以完成學習任務, 不得不在課下加班加點, 苦不堪言。現在高中教育中的一大奇怪現象是,高考考文綜、理綜或大綜合, 但高中學校的新課程卻依然是分科編制的教科書。這直接導致了高考的綜合考試成了各門具體學科試題的堆砌, 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綜合考試。既然現在的高考是朝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我們的課程也必須加以整合, 設立綜合課程, 盡量減少科目。
4. 加強對高中教師的培訓, 為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指導。要使新課程的要求落到實處, 最終需要每一位高中教師的實踐。但是, 現在的教師由於受其專業水平的限制, 在面對新課程時, 大多數是束手無策, 很容易走彎路。因此要全面貫徹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加強對高中教師的培訓, 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各師范院校,地方師資培訓機構, 教育行政部門與各高中學校要加強合作, 作好新課程的師資及幹部的培訓工作, 並定期到學校進行檢查與指導。總之, 高中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有復雜的工作。無論是政府、社會各教育機關, 還是各高中學校, 乃至每一位教師, 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場改革中所
有有關人士都應積極努力, 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新課改中存在的問題, 更應盡量找出解決策略, 從而使我們的高中教育盡快走上更加健康更快發展的軌道。
Ⅱ 高中新課改,你准備好了嗎
1、高考改革抄方案目前還沒有在全國全面鋪開,目前只有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海南省已經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教學或考試了。其它省份還沒有開始實行。
2、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又會有17個省份從高中一年級新生開始實行高考改革,也就是說,從今年九月份高一新生入學開始,高考改革的省份會大幅增加。
Ⅲ 高中生如何適應新課改
高中生如何適應新課改?
從2004年開始,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改」)。對即將或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而言,該如何應對新課改的挑戰?為此,記者專訪卓越教育教學總監兼卓越教育高四學校校長、原廣東省新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林文女士。
記者:高中新課改,對學生提出了什麼具體要求?
林文:高中新課改以學生的參與程度為高效課堂的核心、以師生的互動程度為高效課堂的關鍵,在學生層面上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課前老師會布置任務給學生,需要學生自己上網查閱資料,學習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課堂上,老師會更多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學生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上處於更加主體的地位。布置作業時,老師也會將作業分為必做、選做兩類,將研究型探究型的學習方式,帶到高中課堂。
記者:作為一名普通的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新課改?
林文:新課改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作為學生首先要有一個理念的改變,其次就是在探究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比如參加了一次活動,學生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學到什麼,並且突破自己的思維方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做練習題,鞏固基礎知識。而是要在把握好基礎的同時,掌握自主探究、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老師的引領下,更高效更愉快地學習。懂得自學,懂得歸納,掌握多種科學的學習方式。
記者:高中生面對的最後一關還是高考,如何協調應試的目標與新課改的素質教育實踐?
林文:新課改從一開始就沒有淡化或忽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只不過是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位。隨著新課改,高考試題有了很多變化。比如高考的主觀題比例加大,許多題目需要動筆寫,靠碰運氣是撞不到的。這些變化無形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目前的高考題更加貼近生活,比如政治地理歷史科目的考試,加大了材料分析題的比重。英語考試,取消了單選題,增加了大量的主觀題,考察學生應用語言的實際能力。理科的題目也是與生活相關的。
記者:高中三年很緊張,新課改要求學生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習和發散思維上,會否影響成績?
林文:高中生研究性學習的真正含義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和提升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這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反而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獲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新課改模式,就是將原來的中學教育同大學教育相連,起到一個過渡和銜接的作用。從2004年起,廣東省就已經啟動新課改。通常來看,學生在高一時會按照新課改的模式走,高二會側重新課改與高考的銜接,高三就是高考的一個沖刺。總體而言,新課改比舊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學,與世界更加接軌。
Ⅳ 如何應對高中新課程改革
隨著《國務院關於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正式發布,上海、浙江兩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出台,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點逐步明確。面對高考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新變化,高中教育究竟該如何應對?高中教育該做好哪些相應的准備?
其一,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勢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個較大轉變。高中教育要從過於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礎轉變,切實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礎,並不意味著學生回到以往所有學生都學同樣課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總體思路,學生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礎上,選擇三門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學科計入高考總分,也就是從原先基於文理分科的「3選1」變為如今的「6選3」、「7選3」,既兼顧到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同時也顧及到了學生個性成長的需求。
高中教育理念的這種轉變應當得到全方位體現,既要滲透到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之中,也要落實到高中教育的整體教學安排之中,還要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之中。為了配合高考改革,目前上海市正在對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進行調整,重新設計高中各學科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內容及其相應課時,這意味著高中各學科基礎型和拓展型課程的內容可能會減少,學習難度可能會適當降低,這也是順應高考改革的一種現實要求。可以說,高中教育理念的轉變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使高考改革帶動高中教育朝著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方向發展。
其二,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勢必要求圍繞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相關改革同步跟進。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強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是為引導學生認真地學習每一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也是為高校科學選拔人才創造條件。學生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礎上,選擇三門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學科計入高考總分,學業水平考試要求每門課程學完即考,「一門一清」,同時鼓勵為學生提供每一個科目兩次考試的機會。遵循這樣的改革思路,高中教育勢必需要做好相應准備。
一方面,伴隨著學生選擇權的增加,要求進一步深化高中課程改革,逐步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尤其要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合理確定必修、選修課程比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畢竟有了很好的「選課」基礎,學生的「選考」也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值得關注的是,不論是三門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的選擇,還是考試時間的選擇,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學生自身的選擇能力,而學生選擇能力的培養,對高中課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來,高中學生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主要依據考試分數,「高考無意識」問題始終困擾著高中畢業生。對於今天的高中課程改革而言,增加「生涯教育」的內容也就顯得非常必要。高中「生涯教育」應當基於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對自身的認知,逐步形成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但「生涯教育」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專業或職業定向,也與當前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教育內容的寓意並不相同。對於高中學校而言,如何將「生涯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學生發展指導有機融合和滲透,有待深入探索和實踐。
另一方面,伴隨著學生選擇權的增加,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推進分層教學和走班制。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勢下,不同學生選擇的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會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班級可供選擇,實施分層教學和走班制勢必成為高中教育面臨的一個新的改革課題。應當看到,實施分層教學和走班制對高中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師資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如:短期內一些選課人數劇增的高中科目,可能產生教學場地和師資不足的狀況。因此,各高中學校需提前做好教學方式改革的相關准備,其中包括教學場地和師資的准備,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可在鼓勵高中學校做強特色學科的基礎上,探索區域內緊缺學科教師「走校教學」,即不同學校的教師進行置換、交流,實現教師資源共享。
其三,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勢必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勢下,開展綜合素質評價至關重要,畢竟除了考試分數之外,價值觀、批判性思維、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對人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影響。綜合素質評價突出強調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綜合素質評價情況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參考,有利於改變用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招生錄取的唯一標准。
同時應當看到,實施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面臨較大困難,其主要難點在於如何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透明度。從實際操作看,由於高中學校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使用高中學校各自提供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情況,存在著可比性不強的問題。特別是在目前誠信意識相對薄弱的社會環境下,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參考,極易受到種種不誠信行為的干擾,影響高校招生錄取的公平公正。因此,推進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並使之成為高校招生錄取的參考,需要增強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客觀性和透明度。在考查內容上,重點看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在考查方式上,重點看學生成長過程中能夠集中反映綜合素質評價的一些具體活動和相關的事實,如: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參加志願服務,強化事實性材料、寫實性評語在高校招生錄取中的作用。此外,為了保證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可靠,強化監督機制至關重要。如:對活動記錄和事實材料要進行公示,做到陽光透明;通過建立省級統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管理平台,切實加強監督。
Ⅳ 面對新的高考改革高中教研員要做好哪些准備
將在全國范圍內漸次鋪開的高考改革,是當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變革。實行「新高考」後,高中怎麼教?學生如何才能進入心儀的高校?教育整體鏈條是否能環環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顯四大變化自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各地開始陸續出台本地區改革實施方案。記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發現,高考計分方式、高校招生錄取方式發生明顯變化,科目設置和招生批次成為改革重點。——不分文理,變為「3+3」模式。廣東、遼寧、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實行「3+3」的考試模式:前一個「3」指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後一個「3」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由考生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外語等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確定,英語聽力考試從筆試中分離,一年兩次實行機考,上海、吉林、遼寧等地也規定,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學生選取較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廣東省除外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外,還將給學業水平考試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一考定終身」變為「多元錄取」。各地規定,改革統一高考招生錄取機制,實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即俗稱的「兩依據、一參考」。——「本科批次合並」。遼寧、福建、四川、廣西等地從去年起陸續取消本科第三批次,與本科第二批次合並錄取。一些省市則提出了合並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將從2016年起合並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並按照學生的高考總分和院校志願,分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和錄取;海南合並一本、二本招生批次,並計劃從2020年起僅設本科和專科兩個錄取批次;山東省也提出,山東高校錄取從明年起將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執行時間上,上海、浙江兩個試驗區明年起執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將於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廣東、遼寧、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為從2018年高一新生開始執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於2019年開始執行。「套餐」變「自助餐」:指揮棒如何帶動學習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發普遍關注。一些業界人士認為,新高考方案總體上以學生為本,為學生、高校提供了選擇機會,考試素質教育導向、公平性更明顯。但與此同時,高考的「套餐」模式變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傳統副科比重增強,各科內容更注重考察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能力,高中教學勢必發生重大變革。——「走班制」必然帶動分層教學。師資配置、課程組織與學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臨挑戰。記者在上海采訪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為高中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目前,復旦附中本部已經對部分高一、高二逾兩百名學生實行全部課程走班,不設行政班級,其餘學生選修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課表前往對應的教室上課,教室門口也貼出課程安排和相應的時段。明年開始實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實行的是「7選3」考試模式,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3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這種考試給浙江省高中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套餐」。實際操作中,由於學生選擇不一,部分學校教室、教師出現一定程度的短缺。——「綜合素質測評」將由雷同到個性。上師大附中校長嚴一平介紹,在相關高校已公布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方案中,高考成績不再是唯一的錄取標准,而是採用「高考+校測+學業考」方式錄取。在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後,高校正在逐步將綜合素質納入到人才的選拔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經歷。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當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對高考錄取影響不大,部分中學做的還比較簡單。自由度增加:做好未來發展「選擇題」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錄取,同時高招將合並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願填報方式和投檔錄取法發生改變。考生在合並後的10個院校志願里填報的自由度明顯增加,原來「從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選擇面得以擴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沖擊,低分考生也有足夠多的選擇滿足志願。復旦大學招生公室對此表示,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長、興趣、理想,從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發展時期來把握自身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熱門專業、分數高低等狹窄視角。這也是考生真正能夠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根基所在。「現在學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學習,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要做什麼?」一些教師反映,在選擇多了、范圍大了的情況下,考生自己也會患上「選擇困難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長春市實驗中學校長遲學為說,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選擇優勢學科,學校也要有這樣的規劃和引領能力。一些基層學校負責人擔心,高考改革開始實行時,對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適應能力是個挑戰。針對「走班制」,武漢市一所中學校長說:「學校教室夠不夠用?如何配備相應教師,走班之後新的班級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過去完全不同,應提前做好准備。」針對高校錄取參加「綜合素質測評」,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讀的家長趙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較繁重的高中課業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業余愛好、社會實踐、志願活動等內容,考驗著學校、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
Ⅵ 32淺談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師應做哪些准備
所謂「教師觀」是指關於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從廣義上看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從狹義上看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並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於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2.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首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於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
其次,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最後,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
Ⅶ 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准備
(一)營造教研共同體迎接新課程教學的挑戰
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在強調個人的修為的同時,更需要放開視野,與周圍的和網路上的同行結成教研共同體,互相啟發,共同提高,以集體的智慧迎接新教材教學的挑戰。例如,華南師大附中信息技術教研室的老師們經常開展教研活動,共同研討課程與教學問題,形成了一個富有強大戰鬥力的群體,在《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必修)》中,該室4個案例入選改書便是其戰鬥力的有力體現。此外,也有很多教師在網路平台上通過與專家、同行教師的互動討論中成長起來,「與你同行」及其他欄目中形成的「1+1+X」的網路教研模式,即一個課程專家加一個教師加若干網友,以教師為主體,通過專家引領和網友互動,促進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素養的提高。相對於校內教研,信息技術教師更具有進行網路教研的天然條件和優勢,但無論是相對封閉、緊密的校內教研,還是開放式的、鬆散的網路教研,都體現了合作共享的精神,都需要進一步發揚和壯大。在這種思維和靈感的碰撞與交流過程中,收益的將不僅是個人,參與交流的教師群體亦得到了春風化雨式的熏染;提高的不僅僅是個別教學案例質量的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合作意識和教學設計能力也將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
(二)創設理想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放在這里同樣適用。理想的情境創設應該有兩項功能,一是引起學生注意,二是激發學習動機或學習需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感官上的愉悅或驚奇,這是教學的第一步,但是,僅停留於這一步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礎上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有質量的學習才能持續展開。當代學習論認為,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激發起學習者的成就動機(獲得某種成就的學習需求),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形成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的良性循環。[①]其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是一種求知的慾望,由於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稱為內部動機,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②]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個體的因自己的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並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學習和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外在動機。到了兒童後期和青年期,附屬內驅力開始從父母轉向同齡夥伴,來自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激發附屬內驅力的因素。當然,同一個情境可能同時具有激發三種成就動機的功效,但無任如何,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教學真正走向成功,在後繼的教學過程中必需不斷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其關鍵就在於讓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如任務的完成、知識的獲得、教師的贊許、同學的關注等等。
Ⅷ 高中新課改的主要內容
課改內容學分制:每學年須參加1周社會實踐解讀:教學時間 每學年40周教育廳相關方案表明,新課改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實行學分制,高中學生在高中3年之內,必須修滿144分才能畢業。據悉,新課改實施後,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11周。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個模塊通常為36個學時,可在一個學段內完成。新課程:新增技術、藝術科解讀:避免「會考不會干」據了解, 與以往相比,新的高中課程最核心的轉變,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即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新課程將改變現行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學校只注重知識傳授,過於強調接受式學習,而忽視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現狀,避免過早分科造成偏科。課程結構:模塊化設計解讀:可按喜好選修模塊方案中,新的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課程結構將分為三個層次:最上層是學習領域,學習領域下設學科科目,科目下設模塊。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構成了高中課程的基礎結構。比如語言與文學這一學習領域下設有語文和英語兩個科目;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下設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科目;科學學習領域下設物理、化學、生物科目;技術學習領域下設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科目;體育與健康學習領域下設體育與健康科目;藝術學習領域下設藝術或音樂、美術科目;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下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科目。
Ⅸ 如何適應2017年開始的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
1、高中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好相關教學及評價工作,為高校選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2、 任何一項改革的推行,觀念的轉變是首要前提。對於一線教師、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轉變那種高考不改革,新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動的錯誤觀念。要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精神,自覺接受新課改的理念,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課程實施方案組織教學工作。摒棄那種高考考什麼就教什麼,高考不考的就不教或不認真教的思想。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與掌握,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為他們今後升學、就業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只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畢竟並非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將來都能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相當一部分人將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落實各學科課程目標。
3、 有一種觀點認為,並不是中學不想按照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而是受現實所迫,很難真正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這里所說的現實,實際上是指那種只以高考升學率作為評價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思想。當前,個別地方領導更多的是關注眼前利益,看重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在本地區的錄取人數,甚至用高考升學率作為衡量地區、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受這種價值導向的影響,學校便出現了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學校的課程設置圍繞高考,教師的課堂教學針對高考,學生的學習、訓練為了高考。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地方領導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應以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而是應以素質教育為准繩,檢查、監督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唯有如此,才可以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4、 此外,為了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多樣性的評價體系,尤其要運用好成長記錄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這些新型的評價方法。當前大家關心的問題是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校錄取中如何使用。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對大多數學校而言,如果高校錄取沒有實質性地採用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他們將不重視甚至應付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楚為何要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實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初衷並不是為了高校選才的需要,而是為了素質教育的需要,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Ⅹ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理念: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
1.使所有學生和學校都成功。《普通專高中課程方案(實屬驗)》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這是我國對高中課程性質的基本定位。這種轉化意味著高中課程不再是為少數精英服務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使所有學生都能成功。這種轉化也意味著,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點、示範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學校都能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成為促進所有學生成功的優質高中。高中課程改革的這種理念旨在滿足社會和個體對高中教育發展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