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備課
『壹』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江津 李市 黃平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學反思的涵義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 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 (一)及時性原則 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二)持久性原則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 (三)簡約性原則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則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五)探究性原則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 (六)發展性原則 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 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 (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動研究式 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2)敘事式 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 (1)對比式 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參與互動式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觀摩式 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 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 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 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 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 (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 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 (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 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 (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 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 開設「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 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 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 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貳』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怎樣備課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必然引起我們對教學作全面反思。但課改不能僅停留在觀念的變革上,它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完成。對學校來講,對廣大教師來講,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教學創新,改革課程實施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新課程下新老教材的課怎麼上?實行新課程後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核心的問題就歸結到如何備課上。 當前,我校的師資不算緊、課程不算多,教師任務不算很重,教師為應付檢查(教師應付學校檢查,學校應付上級檢查)照抄舊教案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導致教案流於形式,把動態的學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舊備課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奇,但得不到理論支持;骨幹教師雖然走在課改前沿,但他們校內外活動多,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公開課中體現平時亦忙於應付。就是有些教研組組織的集體備課,其實質仍然是應付檢查(教研活動檢查)的個人備課。因為,教研組的做法一般是,把備課的任務分配給幾位教師,每人承擔一定量的備課任務,然後交流(交換)。這種集體備課雖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溝通,缺少爭論,缺少商榷,缺少思維碰撞。這樣備課只是手工勞動;幾乎沒有經過大腦的過濾的教案,只能是財產的浪費,體力的浪費,生命的浪費。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下面就新課改下的備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揚棄傳統的備課觀,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 揚棄意味著繼承和發展。備課的內涵極為豐富,有對教材的鑽研,有對學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設計,有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還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等。直面新課改,我們不能把傳統的備課觀一棍子打死,而要實事求是,科學分析,進行揚棄。如傳統備課中提出的吃透兩頭,掌握雙基和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知識和技能相吻合,並不矛盾。關鍵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創造性的工作,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考慮進去,設計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並在實施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三維目標。 新課程理論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即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上課不再是執行教案者,而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動生成者。因此,教師要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觀。教師的備課,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交往的平台,具體地說:一是能讓學生全面參與學習;二是能讓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三是能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過程;四是要能關注學習的積極評價。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寫成的。能成為教材,自有其價值存在與相應的精神穿透。這就要求我們備課前一定要先對全冊教材內容有個簡要地了解與整理,對整個知識系統有個全面的感知,再針對單位備課內容進行具體設計,最終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記《課標》所指出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牽涉到備學生情況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則需對教學難度予以適度的提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 挑戰;如果對學生來說教材內容比較難,較為抽象難解,則要考慮是否變換設計角度與思路,降低內容的難度與坡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體驗成功,激發良好的學習意願。然而,備學生是一個復雜、難把握、具有較高彈性的問題,為使每節課都能確保順利,遇到問題有個迴旋的餘地,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時的應急預案,也就是盡可能的多想幾種可能。在不斷解決問題,戰勝問題的創造性勞動中逐漸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使用教材還包括揚棄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與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學資源不僅僅包括課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等。資源的外延。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是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應該注意的是,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往往擁有著和教師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們往往有自己不同於成人的獨特的視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備課。這樣課堂的空間將會更加深廣,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四、提倡集體備課,努力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學行為上。 藉助於集體備課加強對課程、對教材、對教學的研究與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課程改革,進而有效的幫助組內每一位教師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上,作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有效的集體備課,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環節: 1、個人預案 集體備課的前提是教師獨自寫出個人預案。每位教師生活閱歷、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師鑽研教材、設計個人預案時,不必寫詳案,而是個人在某個環節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他人教案某些認同章節的摘錄、修補。個人預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獨自的教學風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這正是集體備課的良好開端。 2、集體研討 在教研組里,分單元確定中心發言人、定時間、定主題進行集體討論。採取先逐人談設計意圖、教法學法指導、學生參與情況,即交流個人預案;再共同探討,確立共性的東西,形成共識,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過程及內容作好詳盡的記錄,整理形成材料並作總結發言。 3、整合實踐 中心發言人從總結材料入手,把優秀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融入本單元教案,訴諸筆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詳案,再分發給組內成員。這時的集體詳案,雖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交流與研討已比較合理,但每個教師的觀念與行動間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師要以集體詳案為藍本,根據自身的教學特色,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二次加工,並在實踐中檢驗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而完善。 4、認真反思 新課程對我們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經驗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備課中的反思,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局限性,並經過反思使我們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最終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出發,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 5、實踐成案 每一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上一環節的教學設計的反思稿進行再實踐,即運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級里進行教學,驗證反思後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否切實有效。在這一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從而又進入反思與修正,並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教學案例成案。從以上幾個環節來看,備課確實是一個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在師師、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必然會在思維的交鋒、思維的碰撞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實的缺憾。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激發我們對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分析,進行案例分析,進而面對現實中的真實問題時,能隨時提取移植,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備課也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然而,要備好課並在備課中有效的實施新課程,就得更新備課的概念,懂得備課不等同於寫教案。書寫教案是備課,查閱資料是備課,了解學情是備課,上課後的教學反思、總結更是備課,而且是重要的環節。
『叄』 新課標下教師怎樣進行有效備課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備課是教師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收集材料,研究教學方法,形成教學能力的過程,這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步驟,是形成教學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下的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
學生為主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高效學習活動。
因此,備課是教師學習的過程,備課是教師思考的過程,備課是教師互動的過程,備課是教師成長的過程。我認為有效備課應做到以下幾點:
1.心中有課標
《新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和目標對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個學生在該階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教師是教學方案的開發者,在熟知的基礎上,可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教育教學經驗,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不斷超越課標,使課標精神內化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2.腦中有教材
「教材,教材,教學的素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要從深度和廣度上去挖掘教材。
(1)通覽全局,整體把握。從整體上了解教材分布體系,了解本冊教材目標、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了解單元目標、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了解課時目標、課時內容的地位與作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然後將這些通過分析、理解和消化,內化為教師自己心中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弄清重點、難點和關鍵。
(2)酌取精要,以小見大。教師既要有把教材變厚的本領,又要把教材變薄的本領。教材需要教師去調整、去豐富、去完善,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現實、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我們不在於教材取材的多少、大小,而在於獨特的設計,使學生在其引領下,見識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要做到「以小見大」必須遵循教學規律,使學生產生超出教材之外的遠思逸致,需要師生共譯「文化密碼」,使師生心靈在與教材的對話中得到滋養。
3.眼中有學生
學生是教學工作的落腳點,也是教學設計的服務對象。教師要進行富有成效的教學設計,就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喜歡的聽課方式以及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1)備課時要了解學生需要的現代課堂
①課堂上最快樂的事----交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享受。課堂是學生生活的一個空間,如果課堂教學成為生命體的自主交往活動,那麼學習將是學生最樂意去做的事。
②課堂上最感興趣的內容----新奇而富有挑戰。人生來就有一種探究的本能,獵奇是學生的天性,只有那些處於「最近發展區」的,經過跳躍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學生才有摘取的興趣。
③課堂上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不受學生歡迎,學生渴望「自由」,樂於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設計應該面向學生、適應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因為課堂是學生的,學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2)備課中要滲透的三種學生觀
①要善待學生。備課計劃中不能「只見教材,不見學生」,學生的差異及多樣是一種可貴的教學資源。
②要尊重學生。學生的個性品質豐富多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品質,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③要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教學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設計教學。學習最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應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而不是挖好一口井。
(3)備課中要客觀分析學生的現狀
①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興趣點、最近發展區、思維方式以及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②備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應。
③備學生動態變化。
④備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4.手中有方法
備課中的教法是指教師要藉助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學技能、組織教材、提供素材、組織學習。備課中的學法指導指的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選擇和運用恰當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備教法學法需注意三點: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反映知識的應用過程;呈現內容的素材應貼近學生現實。
總之,真正有價值的備課,不在於你寫了什麼,寫了多少,而在於你想了什麼,備了什麼,心中裝有什麼。
『肆』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該怎樣備課
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出現。這些教學新理念,對我們的備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備課形式,有值得我們借鑒繼承並發揚光大的方面,也有我們必須大膽拋棄的一面。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既要備形式又要備內容
備形式,是指常規的傳統的備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課時安排、教具使用、教學過程等要素,要在我們的備課中能加以體現。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這些形式的東西,未必要在文字上有很多的表述,最重要的是審視這些要素,通過對這些要素的審視,看看我們的教學設計過程,有沒有加以體現。這些「體現」,又有多少內涵反映了課標的要求,體現了怎樣的新課改理念。傳統的備課形式是按照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具使用、教學過程的先後次序在備課筆記上加以顯現的。如果,我們把備形式和備內容,硬性地做個區分的話,備教學過程就是備內容,教學過程前的所有要素的准備過程,就是備形式。實際上,備形式和備內容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是整體中的兩個部分。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可以繼承傳統的方法,按照原來的次序安排備課的過程。但必須要強調的是,當我們把整個教與學的過程設計完成之後,我們還要對照前面的那些備課要素,檢查我們對教與學的設計過程。這種審視與檢查的過程,就是把備形式與備內容有機結合。或者,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直接擺在備課的首要環節,在完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設計之後,再從中提煉出我們課堂教學上應該關注的教學要素。
既要備知識傳授又要備做人道理
備知識傳授和備做人道理,就是在備課過程中,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新課改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知識生成,更注重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就是注重做人的培養。根據教材,依照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生已有的學情出發,設計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是備課時應該要充分注意和必須把握的原則。
其一,注意知識與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在已有知識的支點上,生長出新的知識,便於學生建構起知識體系,掌握系統化的知識,而不是零散的知識碎片。不僅要注意和學科內知識的聯系,還要注意學科間知識的聯系。
其二,注意知識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提取與知識相關的信息,來發現知識,驗證知識,直至達到最高的境界,運用書本上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其三,注意知識與方法的聯系。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與同伴的交流中獲得各種感性的經驗,這是學生獲得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把這些感性的經驗,轉化為理性知識,需要發揮大腦對感性經驗的「加工製作」作用。這,是把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知識的關鍵。此時,教師就要善於運用引導、點撥、提示等等教學手段開啟學生的思維。而且這里的引導、點撥、提示,不僅是來自教師本人的,也可以通過教師組織起來的某種學習形式,比如同伴交流、小組互助。也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中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悟,這更加符合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與創新的教學理念。
其四,注意知識與情感的聯系。新課改所要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注意創設情感氛圍,運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到位的情感渲染,激發學生思考,達到情感的升華。並通過這種情感的雕塑,堅定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既要備教的過程更要備學的過程
新課改理念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既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又是分工合作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既有獨立的靜靜思考,也要有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發揮團隊的作用。新課改理念更要求在以上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發靈感的火花,產生創新的果實。據此,筆者認為此時備課,就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方式,設計教師教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與創新,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傾聽、觀看、回憶和閱讀)。其二,讓學生進行思考(演繹與推理、分析與綜合)。其三,讓學進行交流與表述(這是思維的延續和碰撞)。與其相對應,我們教師教的過程就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溫故復習,出示一段多媒體視頻,講述一個現實案例來引導、設疑,讓學生進入新的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去進行回憶和閱讀,調集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儲備。其二,點撥與啟示。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所對應的則是老師的點撥與啟示。把課堂教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並不是只要老師作為一個冷靜的看客。在學生進行必要的思考或者交流之後,學生仍然不得思維的要領。此時,老師最重要的是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把感性的東西上升為理性的知識,需要老師在思維的方法與技巧上,給予適當的疏導。老師點撥之後,通過學生自我思考,再自我發現,這才是新課改理念所要求的真實內涵。而不是把思考的過程和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其三,概括和總結。概括和總結應該在以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之後,是對學生思維成果進行的綜合評述。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之後,我們還可以把這個過程交給學生,這樣更能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過程中,教師還要發揮組織教學的作用,發揮「情感渲染」的作用,使課堂教學向著有序有效的目標層層推進。
既要備教學的自然生成更要備課堂的節外生枝
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和傳統的課堂相比,由於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知識的在學生大腦中的自動生成,課堂中的「節外生枝」總是要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一些。所以,課堂上總會出現一些我們預設之外的情況。此時,備課就要考慮到各種問題情境設置之後,由於學生的不同視野,不同的成長經歷,可能會出現的不同思維方式,以及這些思考方式所呈現的不同的思維結果。盡可能的讓這些「節外生枝」,囊括在自己「預設」之中。囊括不了,我們也不要盲目地給予肯定和否定的評價,可以將這樣的「節外生枝」留待課下,師生共同研究,共同思考。
如果說前面三點是我們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對傳統備課的繼承和發展。
『伍』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 詳細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 龍口市黃山館鎮黃山完小 王翠萍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有幸在這里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這要感謝市教研室領導給了我這次難得的機會,如有不當敬請各位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學理念轉變了,學習內容、形式也更加豐富了。可是,我們似乎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市教研室每學期舉行的學科質量監測,總不能盡如人意。總結反思,時間、態度我們不缺,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就是我們 40 分鍾課堂教學質量不高。要想教學質量高,就得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細細想想我們的備課似乎存在很多誤區: 誤區一:備課不是為上課服務,而是應付檢查。 曾有專家對「科學規范地寫教案對教學是否幫助很大」做出調查,一半以上的老師認為詳細規范的寫教案對於教學意義不大,一般交上去的教案都是一周以前寫好了。雖然做到了先周備課,但都是一個粗略的設計,等到上課的時候情況早就變了。而老師們習慣了在教材或教學用書上做記錄,或者做一些教學卡片,不喜歡寫備課筆記,備課筆記是抄給領導看的,完全是體力活,浪費了好多時間。很多老師坦然,只有在講公開課的時候才會真正用心進行教學設計,其他時候大多是應付檢查,這樣的備課在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什麼借鑒價值。我們也發現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千篇一律,教師備課簡單化、形式化的問題嚴重。備課對於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誤區二:教師「學生主體」意識淡薄。 我們教師自認為對「學生太熟悉了」,但缺少學習者的分析。我們發現,有的老師把備課筆記寫成了課堂實錄,尤其在新教師中普遍存在,備課筆記寫得十分「詳細」,而前期分析卻很簡單,教學過程幾乎都是採用「師說生說」的方式,把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詳細寫下來。把備課筆記寫成劇本,缺少靈活性,課堂學習很容易就成為教師控制下的表演。原因在於,我們教師更多地考慮自己如何教,對學生如何學、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相關學習策略指導的設計、學生學習動機和情感的激發等深層次問題關注很少,對這些方面的學生情況預設很少,學生的回答只有一個標准答案,整個教學設計只見教師的軌跡,不見學生的個性與變化,這就說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我們老師的意識里還很淡薄。而學習者分析應該是教師備課環節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實質表明,幾乎所有的老師在備課中都沒有「學習者分析」這個環節,偶爾在教學內容分析或者設計意圖處提到「學生已經對……有了初步的認識。老師也自認為對學生都「太熟悉了」,但進一步追問學生都了解哪些知識時,學生就說不清楚了,往往只能提到一些很一般性的、表面的了解。比如「誰很調皮「誰數學成績比較差」等,對於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方面學生的差異性和學習起點就了解很少,或者說基本沒有意識到。由於對學生缺乏正確的分析,導致教學目標定得過高或過低,並且直接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往往使教學設計產生很大的偏 差。 誤區三:課後很少對備課進行反思和總結,年復一年「重頭再來」。 由於日常備課筆記缺乏精心設計和教學反思,只是應付學校領導、上級領導的檢查,全憑抄襲。備課筆記中雖有反思,但也限於「教材分析清楚,把握學生不是很准確」等這樣的套話,備課筆記中沒有任何修改的痕跡。很少有教師去翻閱以前的備課筆記,寫備課筆記成了教師們年復一年的「重復勞動」,就更談不上對備課筆記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備課筆記重復利用率很低。 沒有反思與評價,就沒有積累。因此,我們的備課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層次停滯不前。讓我們一起聽聽我們自己的大實話吧。 問:教學後,你會進行反思嗎? 答:肯定會,上完課後總會想想教學得失。但是不太喜歡寫什麼教學反思之類的東西。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寫多了,大同小異,說一些重復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問:教學完成之後,你會花一些時間去修改和完善你的教案嗎? 答:我腦子會記住一些出現的數學問題,如果上平行班的課,我會調整我的教學,但很少會去修改備課筆記,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問:如果你寫下這些課堂上出現的教學問題,對你以後再教這些內容會是一個參考呀! 答:我很少去翻以前寫過的備課筆記,基本上是重新再寫,沒有什麼意義。 誤區四:教師備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前後教學脫節或重復。 數學課程知識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建構起來的,新課程標准更突出這一特點。同一領域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個主題或單元學習內容的相關度很高,這就要求教師整體備課,去突破教學難點。目前,我們的現狀是很多數學老師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不清楚數學知識體系結構,不熟悉課程內容的前後知識的關聯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學期的教材和教師用書上,僅僅通過教師用書上一些教學建議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各年級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出現要不早已學過,要不很多必要的知識不具備。 深入分析,存在以上誤區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教師對於備課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掌握不足,我們的教學還處在經驗總結階段沒有利用科學理論做指導。基於此,我針對以上存在的誤區,查找了相關的資料,以及名師的優秀做法並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與大家一起分享「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希望多多少少對我們以後的備課有一些啟示。 一、正視問題、轉變觀念、重在落實。 從教十幾年,我在備課方面也存在這樣的誤區:重形式輕實效,重教法輕學法,重課前教案編寫輕課後反思;可謂是十年備一課,一課備十年,備課多數是為了應付檢查。其實,這樣的備課即使書寫再認真、數量再充實,環節再齊全,格式再統一,也只能成為「無效備課」。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教師備課要面向課堂,解決教與學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落實教學理念和指導教學行為 的預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我們先從備課中的「備」來看,它可以理解為「准備」、「預備」和「完備」。備課就可以理解成「為課堂教學做准備」和「使課堂教學更完備」。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准備的一個動態過程。從廣義上講,備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包括課前備、課中備和課後備。備課也是無止境的過程,包括教師的生活、學習、教學等活動以及教師對自己人生的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識增長等理性和非理性思考和認識過程等。我們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就是要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建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備課理念。 首先要樹立角色意識。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獨裁者和傳授者,而是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也就是「教師搭台,學生唱戲」。備課時教師要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著重考慮如何做一名促進者、指導者、激勵者營造者、參與者。 其次,樹立問題意識。新課程有效備課過程中要努力體現「三維」目標,通過文本研究發現問題,重視學生發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對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評價等作全面設計。 再次,要樹立服務意識。教師要從心靈深處走下神聖的講壇,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有效措施,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第四,要樹立對話意識。備課時教師提前與學生與文本與情境進行「無聲」的對話過程。這也是一種具有十分教育意義的對話過程的設計。 最後,要樹立持續發展的意識。教學前並非是備課的結束和終結,僅僅是一個階段,要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備課。教學結束後還要備課,學生的問題沒有解決完,課就還沒有真正備完。 二、讀懂教材、讀懂學生、勤於反思。 讀懂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於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於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 (一)讀懂教材的重要性 如果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那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解讀教材來理解課程標准,同時用課程標准來駕馭教材。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因此,我們要堅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讀懂教材可以說:是教師靈活運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信心的需要。 (二)讀懂教材的方法 1、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解讀教材。 2、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解讀教材。 3、持質疑解惑的態度解讀教材。 4、抓數學本質的問題解讀教材。 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一定是具有學科見識的教師,也一定會從整體上把握教材,讀懂數學的本質,清晰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抓住數學本質,實施教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創造性的,教師要養成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不斷的思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對數學本質的思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考,對促進教師教的能力、學生學的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如何研讀教材 1、開展「聯系性」研讀,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解讀教材,把握知識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數學是一門系統、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組成了一個縱橫交叉、緊密聯系的知識網路。很多知識呈現都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研讀教材時,單元整體性閱讀和同一知識相關單元之間的聯系性研讀顯得尤為重要,要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例如,《除法的意義》這節課,有的教師只滿足於這樣幾點:(課件呈現)而一位成熟的數學教師的腦子里對於除法知識的儲備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知識樹。(課件呈現) 2、開展「多角度」研讀,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研讀。 (1)、「從教師教」的角度研讀(2)、從「學生學」的角度研讀(3)、從「編者編」的角度研讀(4)、從教材對比的角度研讀 「從教師教」的角度研讀要做到四個「結合」: ①、結合課程標准要求,解讀教材的編者意圖和教學目標,領會其精髓。②、結合紅點標示的問題和學生疑難問題的培養能力角度解讀教材。③、結合知識的生活化角度解讀教材文本④、結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從認識規律角度解讀教材文本。 從學生學的角度解讀教材要認真思考以下問題: ①、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是什麼?認知水平如何?提高本節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哪些方面獲得發展。②、學生有沒有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況如何?③、本節知識對學生而言學習的困難時什麼?用什麼方法幫助學生理解?④、學生自己閱讀本節知識會產生哪些疑問?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可以由同伴討論學會?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甚至講解?⑤、學生喜歡怎樣的情境?學生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從「編者編」角度解讀教材要做到: 把握全冊教材的基本結構,主要特點,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做到「胸有全冊」; 把握教材的每個單元教材的內容、特點、訓練點等,做到「胸有全組」;把握教材的每個課時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做到「胸有全篇」。 (四)怎樣讀懂每節課的教材 1、讀懂教材情境圖。 2、讀懂每一道習題。 3、讀懂教材呈現的方式。 如何讀懂主題情境圖呢? (1)、必須讀懂它是以什麼形式呈現的?是怎樣反映本單元要學習的基本內容的? (2)、要讀懂主題情境圖給了我們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本單元教學中起什麼作用? (3)、要讀懂問題情境中體現的知識點,要讀懂問題情境的展開過程,要讀懂「主題情境圖」所呈現的圖形、圖片、場景或情境中滲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讀懂每一道習題? 練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必要過程,適當的練習對增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華羅庚曾經說過「學數學不做題目,等於入寶山而空返。」這說明:①、數學練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邏輯思考的過程。②、思想練習是引導學生有步驟地走進數學的過程。③、數學練習中數學問題直接挑戰學生的智慧。 要使練習有效,教師就要讀懂習題。那麼,怎樣讀懂教材中的習題呢?①、弄清習題目的,分清練習層次。②琢磨習題蘊含的解決問題策略和數學思想方法③考慮習題變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必要性。 讀懂教材呈現的方式 新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為基本敘述模式。從教材呈現方式中可以看到哪些知識是要得出是准確概念描述。如,有些定義是很准確呈現,那麼我們就要讓學生掌握,有的只是讓學生自己在生活實踐不斷地去完善知識內容。 教師讀懂教材,必然要經歷「願讀——常讀——會讀——讀懂——讀深——讀廣——讀透」這樣一個過程。 下面就以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小存錢罐——人民幣的認識》為例,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教材分析: 一、知識點 信息窗一(整理存錢罐):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簡單關系。 信息窗二(購買學慣用品):學習人民幣的簡單計算。 二、具體內容介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人民幣元、角、分,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參與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人民幣的加減計算。 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通過「數一數你存了多少錢」這個問題,認識人民幣元角分,了解之間的關系,藉助自主練習第1 題「認一認,填一填」,認識面值較大的人民幣,會對人民幣進行簡單的兌換;第二個信息窗是 購買文體用品,通過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學習簡單加減計算,通過自主練習提高學生用人民幣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的重點不在背誦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及互化方法,應通過整理存錢罐和購物活動體會人民幣的功能以及使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特點,教材從素材到練習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素材呈現的是一個小學生在整理自己的存錢罐進而去購買學慣用口的情境。這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這一單元的學習可以說學生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經驗,只是沒有作為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所以,我們就要充分喚起學生的經驗讓他們用自己的經驗來解決問題。信息窗一,先認識人民幣元角分,再是兌換活動。這個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中進行模擬,或真實地讓學生進行整理自己的錢。 練習中沒有機械的訓練轉化和計算的題目,而是與應用結合起來。如信息窗一後的練習:第1 題,是認識人民幣知識的拓展,認識大額人民幣,在兌換中鞏固之間的關系;第2 題,是以玩具價錢的形式來鞏固人民幣的認識;第3 題是實用的郵資來呈現出簡單的計算,為下一個信息窗的學習作準備;第4 題是簡單的購物,是學生最常見的遇到一個物品,如何付錢的問題;第5 題讓學生會看價錢,這里出現了小數表示的價錢,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只是讓學生簡單地知識是多少錢就可以了;第6 題是循環題。信息窗二後也是安排的與實際緊密聯系的購物中的問題,如找錢的問題、選擇商品的問題、算計錢數的問題等等。第2 題很有意義,是循環時間的知識,其素材與奧運聖火傳遞聯系。在這些練習題的處理時,我們也需要不違背設計的意圖,組織一些模擬購物等活動,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知識,體會購物中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學生學習的有關計算基礎可能會制約學生錢數的計算,練習時不要增加難度。 三、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討論 1、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基礎差距比較大。 現在小學生因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對人民幣的認識和熟悉程度也不盡相同。認識人民幣存在的問題不會太明顯,但購物時可能有些學生沒有購物的經驗,出現困難。所以教學中,要注意了解到學生之間的差異,組織學生的合作交流時,可以採取互幫互學的方法進行。 2、問題的解決結果不好呈現。 因為本單元的情境或練習都是一些活動,對於活動,學生在其中能學到知識,但問題卻是他們知道可以買什麼東西,能說上來,卻不知如何落到紙上。而一旦讓學生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去呈現出自己的答案。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會有許多類似的情況,學生會說但做不行,所以在課堂中我們要想辦法既讓學生會說,還能會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讓學生把想買的東西圈起來等等辦法,不能光讓他們說,要落實到紙上。 3、基礎知識的落實問題。 在新教材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有一些教師一度地認為新教材就是課堂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精彩的發言。在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之後,我們曾強調,新教材絕不是摒棄基礎,它同樣強調學生的學習基礎要扎實。如人民幣單元,我們就必須讓學生會認識並能使用好人民幣,會進行購物。為了鞏固這些基礎,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讓學生鞏固下來;再如第四單元《綠色行動——100 以內數的加減法(一)》,對於口算,我們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會口算的程度上,還必須要熟練,要有一定的速度。要達到這些,就不僅僅是靠課堂上的講就行的,必須對學生進行反復地訓練,甚至是在一個階段的每一節課的課前幾分鍾進行這種例行的口算訓練,直到學生熟練為止。 4、面向全體的問題。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可能會遇到面向全體較困難的情況,讓每一個學生都會買東西恐怕兩節課是不行的。我想,教材其實給我們提供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思路,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一些小組的作用。如第一個信息窗人識人民幣時,每一個學生都來整理自己的存錢罐,對照存錢罐里的零錢來認識,同桌兩個可以進行一些兌換活動,最後讓學生按書中的表格形式進行整理並數出錢來。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還比較好操作,也有反饋的形式,便於老師掌握了解。對於一些購物活動,同樣可以在全班模擬之後,小組內開展活動,教師輪流地參與到小組中,此外,教師還可以把一些題目放到課外實踐,組織活動,讓孩子跟媽媽一起去購物,提供給他們一些記錄的形式,再組織交流。總之,要考慮組織的形式,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就是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同時還要考慮到反饋,學生的情況老師要有辦法掌握。 以上是借兩節課例與大家交流一些怎樣讀懂教材的想法,希望我們大家能共同地探討與交流,您的意見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大家的關注也會讓我們的一些困惑逐漸地明朗,真誠地希望共同交流。 讀懂學生 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教師講什麼不重要,學生想什麼比這重要一千倍。」 (一)讀懂學生的重要性 讀懂一名學生就是走進一個世界。要走近孩子的數學學習的心靈,就要了解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有什麼思維障礙點,會碰到哪些困難,影響其解決的因素是什麼?孩子們又是怎樣去克服解決心中的困難的?要學會「蹲下身子」「彎下腰來」走進孩子的世界。要明白:為什麼要讀懂學生?教育不是做產品,我們面對的是學生,是一個人。我們追求的不是教師精彩!而是學生的精彩! (二)讀懂學生的策略 1、讀懂學生的已有基礎,找准教學起點。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說:「影響學生學習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的清清楚楚了。不一定是真實起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和經驗把握教學的有 效起點。 2、讀懂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學習重點。教育是生命和生命之間交往與溝通的過程。教師心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讀懂學生的學習需求,就需要關注學生對於新學內容興趣點、難點是什麼?了解學生原有知識固著點與新學知識「潛在距離」,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思考怎樣的方式才更利於他們的學習。基於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我們才能准確定位學生的學習難點,思考促進學生理解的載體是什麼,才能准確定位學生的現實需求,把教學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支持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3、讀懂學生的學習差異,把握教學彈性。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學生之間的家庭背景、學習經驗、學習基礎、學習風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的差異既有顯性也有隱性。教師在關注群體共性特徵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個體,關注學生性別、年齡差異,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的方式等,要把差異作為教學資源。讀懂學生間的差異,才能實行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4、讀懂學生的學習障礙,調控教學難點。所謂學生的學習「障礙」,事實上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教學難點」。我們的教學工作,就是要幫助學生跨越這些障礙。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原本就是為了「解疑釋惑」而存在的。所以,作為教師,在備課時,應當著力於分析學生學習中將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緣何會成為學生的障礙,這些問題對學生造成的障礙有多大等等。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想學生之所想,摸清學生的認知障礙,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過程。這是實現有效備課、有效教學的根本。 5、讀懂學生的學習思路,調整教學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時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懂學生的思路,這樣在講課時才能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讓其思維活躍起來從而一步步引領到教師的授課思路上來。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學生好比是一本書,且是一本時刻變化的書,讀懂學生這本書,教師關愛學生是前提,關注學生差異是基礎,全面了解學生是關鍵,促進學生心智發展是根本。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讀懂學生。可以進行一次心理訪談;可以開展一次課堂前側和後訪;可以進行一次學生訪談;可以從學生一份作業中讀;可以從一份試卷分析中讀;可以是課堂上的一次師生對話;可以是一次次的課堂觀察…… 要真正讀懂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學習;多一些思路;多一些交流。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互動;多一些接納。在備課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情境;多一些變化;多一些策略。 善於反思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於分析自己勞動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優秀 的有經驗的教師。」康德曾說;「越是經常、越是執著的思考、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教師的反思有利於觀念的改變,有利於專業精神的發展, 是形成實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反思的終極追求就是要讓教師在反思中「學會教學」,在「認可」與「開掘」的歷練中,不斷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升自己,克服並遠離職業倦怠從而建構一個積極健康的「教學自我」。 三、整體備課、引入流程、突破難點。 以《認識鍾表》、《時、分、秒》兩課題為例談談在備課中如何把握知識體系結構、課程內容的前後知識的關聯性,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困惑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在一年級下冊安排了《認識鍾表》單元,課時為一課時,主要內容是認識鍾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這一內容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學生都能掌握。在二年級下冊又安排了《時、分、秒》單元,課時為三課時,第一課時《認識時、分》,第二課時《認識幾時幾分》,第三課時《認識秒》。和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單元相比,這一單元內容難度大,多數學生通過三課時的學習不能夠完全掌握,我們可能會在第一、二課時後各增加一節鞏固練習課,整個單元結束後再增加一兩節復習課,即使這樣還有不少的學生不能掌握,需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配合家長才能鞏固。我認為《時、分、秒》單元教學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這一內容知識點多,認讀鍾面時刻步驟多,記憶容量大;二是名師教學導向出現偏差,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沒有用於有效的訓練。 應對策略 我多年執教低年級,這一教學難點也一直困擾著我,為了找到突破口,我對兩個單元的教材進行了整體備課,並嘗試引進「流程」概念,兩年下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策略之一:進行整體備課 我們要樹立整體備課觀。要上好某一節課,不能光備這節課,還要熟悉和了解這節課之前和之後的一系列教材,這叫整體備課。把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單元和二年級下冊《時、分、秒》單元放在一起備課。從系統出發進行備課,這樣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統一看針的順序「先看分針,再看時針。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一課,教材雖然沒有特別說明「先看分針,再看時針」。但從小朋友的中「鍾面上長針指著12,短針指著5。可以看出「先看分針,再看時針」。 而二年級下冊《認識幾時幾分》一課,教材沒有說明先看分針還是先看時針,《教師用書》也沒有告知,我們一線教師大多沿用老教材中教學認識幾時幾分的方法,即「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再看分針」,這種「先看時針,再看分針」的方法和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一課教學的順序是相反的,這就不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看鍾面時刻的方法。所以我在教二年級下冊《認識幾時幾分》時,也讓學生先看分針,再看時針,這樣不僅能與一年級教學的方法統一起來,而且能分散難點,提高正確率。 策略之二:引入語言流程 除了統一看針的順序「先看分針,再看時針」還要統一看鍾面時刻語言流程的表述。這里我受麥當勞等國際著名企業的流程影響,構建語言流程。企業流程的特點是:簡單化、專業化、標准化,
『陸』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這一系統包括了學法、教法、資源、學習方法、條件、情景等要素。教學設計就是要創設這樣一個系統,並利用系統的科學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從學習者的學習目標為出發點,確定學習者的需求和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出滿足學習者需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教學設計需要以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轉變傳統的備課觀,體現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相互作用。 一、教學設計的本質 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亦稱教學系統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分析與設計,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 創設教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策劃,是對學生達成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對上述定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理解∶第一個方面是教什麼和學什麼,回答的是「我去哪裡」的問題,即教學目標的制訂(也叫目標設計),解決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如何教和如何學,回答的是「我如何去那裡」的問題,解決怎樣教和學的問題,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它們都屬於達成目標的各個要素);第三個方面是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回答的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的問題,即教學的評價,解決的是教學效果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分類 一般來說,從現代學校教學活動領域所涉及的問題來看,教學設計可以分為∶課程(學科)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三個層面。 課程教學設計,亦稱為學科教學設計,主要是指對一門具體課程的教學設計。在學校教學活動中,課程教學設計工作一般需要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共同研究完成,如學校的學科教研組。單元教學設計是介於課程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之間的一種階段性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一般是指針對一節課或某一個具體問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活動,所以也稱為即時教學設計,也就是教案,一般由任課教師完成。 (三)教學設計的過程分析 教學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完整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學習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闡述、教學過程分析及教學策略制定、教學媒體運用和教學評價設計。各個環節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一般來說,教學設計過程的共同特徵要素應包括∶ 1.學習對象分析 教學設計過程應該比較全面地分析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和學習風格及認知與發展特徵'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起點水平及學習動機等。 2.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的內容主要應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編排與組織,教學內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3.教學目標闡述 教學目標闡述主要是指教學目標的整體性與層次性分析,教學目標的行為、條件、標准等要素的確定與闡述等。 4.教學過程分析及教學策略制定 現代教學背景與環境的分析,教與學雙方活動特徵的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與綜合應用等。 5.教學媒體運用 教學媒體運用內容主要包括∶多種教學媒體特性與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學媒體的優化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策略與方式的確定等。 6.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教學評價設計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學活動信息反饋方式與渠道的分析,教學效果檢測內容、檢測方式的確定,制定總結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的有機結合策略等。 來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堂教學設計一般模式探討 一、課前系統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A、敘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 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 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1)知識與能力: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學生能了解…..;B. 通過學習,學生能….,形成……能力;學生能運用…..觀點解釋......現象,並將…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的相關資料,編講…..短劇,再現…情景,產生對….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 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六)教學用具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 (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要求.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 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三、教學設計的意義(一)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是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按照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發現(鑒別)問題、選擇和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試行方案及評價與修改方案,可見教學設計和傳統的備課有明顯的差別。在利用教學設計優化學習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一方面要善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謀求解決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設計、試行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思維習慣得以有效地培養,發現、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此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可用於其他相似的問題情境和實際問題。 (二)有利於教師控制整個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和學習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習者要學習什麼內容,學習者將出現哪些學習行為,並為此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和學習者可以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特徵,採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方法,實施既定的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教學設計是以幫助學生的學習為目的,它常以學生學習所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尋找問題,確定問題的性質,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解決的目的。因此,教學設計是以問題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問題,使教學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教學設計應注重調控和教學評價,不斷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修改程序。在設計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不斷地收集、反饋信息,並對教學設計整個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為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供依據。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准確地掌握學習者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便於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通過教學設計,可以優化效果並提高教學績效。(三)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一門科學,是因為教學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是能夠通過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的科學方法——教學設計使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為教師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所展示的人格、語言魅力以及表現出來對課堂的游刃有餘都給人一種藝術般的享受。要掌握這門藝術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卻不是幾年內所能達到的,尤其是青年教師,而通過教學設計則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由此可見,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可促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也為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有效地途徑。
『柒』 如何進行有效備課32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要想真正的上好一節課,備課是關鍵,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與壞。通過備課,你可以查出在應傳授的知識上還有什麼遺漏,該准備的是否都准備好了,然後你才能胸有成竹的走向講台,「傳道、授業、解惑」。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如何備好一節課小學數學課?怎樣才能達到備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1.了解本班的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上課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實際情況,只有深入了解了學生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設計教案時,要真正吃透學生,深入分析學生的基礎,全面了解學生的素質發展狀況。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一樣。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怎樣讓學生自主的學會知識,還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考慮如何設計練習題,不僅要有鮮明的針對性,還要有層次性,能夠照顧到全班學生。尤其重要的是還要想到這節課那些同學學起來有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好在課上作重點地輔導、點撥。只有這樣才能把課上好,上實,才能真正做到促進全班學生的發展,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2.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情況。
教師課前必須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哪些知識學生還沒有掌握,有多少學生已經掌握,哪些知識學生能自己學會,哪些需要教師引導。
3、了解學生的心理准備狀況
了解學生心理是備好課的切入口和關鍵。要獲得成功,關鍵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參加與到整個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備課要把握學生的心理規律、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要求等情況,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容存在的偏見或誤解,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特點,對教材進行重組、加工、再創造,力求使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興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學地確定好教學目標。
備課時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當地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關鍵,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這個環節上,要深入理解這一部分內容和前後的知識是如何銜接的,有幾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是什麼聯系,哪一個知識點最關鍵。只有抓住這些,教師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游刃有餘的駕馭課堂教學。
三、要備重難點
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一堂課有靈魂。
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四、要備交點
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本身系統性很強,章節、例題、習題中都有密切的聯系,要真正搞懂新舊知識的交點,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路,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更有利於靈活地運用知識。
五、要備疑點
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找准疑點,充分准備。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多用啟發,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
六、備課要設計自主探索的環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為此,我們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種資源,為學生設計自主探究的學習環節。備課時應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探索得出的,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凡是學生難於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師要點拔引導,讓學生去主動建構;凡是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可能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互相幫助學習。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的運用」時,可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自主探究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法,開展自主學習。第一層次,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可以自己獨立嘗試進行化簡比。第二層次,認為感到困難的,可以打開課本進行自學,教材是怎麼做的?第三層次,經過自己努力後還有困難,可以請教他人,求得別人幫助。
七、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的開發教材資源。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本人的教學風格等特殊性實現有效的整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要,才能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寫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將平時星星點點的啟發和頓誤、有特色的教學經驗和典型問題記錄下來,既要記成功之舉,也要記「敗筆之處」:既要記學生的見解,又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千變萬化法,更要記下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這樣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更能為寫教學論文提供題材,為教育教學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要備好一節課,必須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找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合理科學的確定探究目標,靈活安排教學結構,採取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拓寬數學知識領域,充分體現數學價值的魅力。我們教師只有不斷地努力,力爭備好每一節課,才能上好每一節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社會所淘汰。
『捌』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有效備課PPT.PPT
首先要清楚上課的內容,其次就是了解以什麼樣的方式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更好,再次就是課件的背景,效果等的設計,當然這涉及個人風格,各有千秋,最後就是熟悉ppt講課的利弊,有老師為了提高講課速度而用課件,這就歪了。呵呵就這樣子吧!!!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