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理念
①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概念 相關的也可以
信息技術, 中小學, 課程, 理念一、立足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
信息素養是當今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為每一個學生獲得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對公民信息素養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技術課程要以信息素養的培養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從基礎教育的特點出發,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生活、走向學習化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注重學生信息知識與能力的主動建構,強化學生信息態度與信息文化的有效內化
信息技術課程既堅持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建構,也強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信息意識、感悟信息文化、內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信息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主動建構,注重與信息素養相關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想像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有效培養;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學生對信息道德、信息倫理、信息文化的感悟與內化,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有關信息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網路道德觀念和責任心,養成利用計算機和網路開展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堅持把信息技術既作為學習內容,又作為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信息技術課程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信息技術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的實現,形成與信息素養內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信息技術又是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術課程要在重視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的同時,注重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各門學科的學習活動中去,使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成為課程結構體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信息化學習平台。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體現信息技術的時代特徵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題材和範例組織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與此同時,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活動范圍,促進他們參與信息化社會活動,了解和體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投身於信息化建設和創新活動的願望。
五、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多樣化
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採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歷。
②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哪幾個方面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③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新理念有哪些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設備逐步走入了學校校園,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大面積鋪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及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迅速發展,許多專家與教學一線人士都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這已成為21世紀我國這輪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現狀
我國某著名教育家說過這樣的一席話:「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叫創新?近年來改革與發展大潮中形式主義與浮躁的現象相當嚴重,我們稱之為「浮腫病」和「多動症」,口號不斷翻新、模式層出不窮,仔細去檢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現那一點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戲,其實一切照舊。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信息技術實際不受重視。信息技術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沒有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學活動中去。用起來重要,說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現狀1: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不足
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增加知識傳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甚至將其等同於計算機輔助教學;還有些教師使用的目的不明確,在教學中過多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忽視傳統手段的運用,動動滑鼠、敲敲鍵盤代替了傳統的手勢,課件代替黑板,屏幕主宰課堂,電腦成了課本,課堂成了影院,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觀眾」,把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高速的「機灌」;也有的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技術運用的時機,本可以藉助實物進行操作,卻過多利用動畫模擬和軟體驗證功能,出現小題大作的現象,結果是事倍功半;還有部分教師把課件界面搞得五彩繽紛,喧賓奪主,學生注意力反而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課,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等等問題說明,教師對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存在不足。
現狀2:只重視硬體,輕視軟體,忽視人才培養
硬體設備是以外在的物質形態存在的,易使人在感覺上立即得到一種投入上的滿足,軟體是知識形態的技術,是人類思維程序的外化,軟體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高投入的過程,不能使人在感覺上立即得到投入上的滿足,「潛件」主要是指教師的信息化素質,「潛件」水平的提高也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所以,各級教育部門對硬體設備建設的投入很大,很多學校購買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建起了校園網路和網路教室,再加上原有的錄音機,電視機等常規媒體,學校的信息技術硬體裝備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忽視了對學科課程整合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教育軟體資源的建設和教師的信息化素質的提高。致使很少教師能真正地懂信息技術、會用信息技術,不了解它們的長處、短處何在,在教學中有什麼特長等,因此這些設備和技術教學利用程度較低,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即使少數教師使用這些設備,也只是迫於上公開課需要、或為了運籌教研活動,從而先進的設備最後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園網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現設備閑置及老化等問題。
現狀3: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還達不到整合要求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其他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它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培養而輕視能力、情感的培養,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在心理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作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目前很多學校還都是處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都是由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過程,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來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加之教師提供的教學信息資源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就很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在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和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求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從而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顯然,當前的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還不能達到整合要求。
二、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1、領悟「整合」內涵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本質內涵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認識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並將這些工具全面應用到各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種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焦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具體包含下幾層含義:
(1) 整合的主體是課程,以實現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整合要讓信息技術服務於學科教學,既應用於教師的教,又適用於學生的學,讓學生充分接觸、使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改善學生學習的方法與效率。
(2)整合是有機的融合。信息技術既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又發揮著教學環境的作用。通過創設數字化、網路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最大限度的接觸信息技術,並使信息技術逐步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
④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課堂是教育的「終端」,新課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終落實到課堂教學,體現於課堂教學,那專么,新屬課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從各國課程改革的歷史看,一些重大的課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問題基本上都在此。從理念到實踐之間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如果說專家們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是一種創新,那麼千百萬中小學教師把新的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讓新課程理論走進課堂,走進教育的「終端」,同樣是一種創新,而且更艱巨、更偉大。
通過對新課程標准的學習,要讓教師們做到不但能夠認同和接受新的課程理念,而且要能夠把這種理念變成自己本身的一種教學素質,光有對這種理念的認同和接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對這種理念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和感悟,只有在教學實踐中貫徹這種理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⑤ 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理念包括哪幾部分
一、立足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
信息素養是當今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為每一個學生獲得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對公民信息素養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技術課程要以信息素養的培養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從基礎教育的特點出發,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生活、走向學習化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注重學生信息知識與能力的主動建構,強化學生信息態度與信息文化的有效內化
信息技術課程既堅持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建構,也強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信息意識、感悟信息文化、內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信息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主動建構,注重與信息素養相關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想像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有效培養;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學生對信息道德、信息倫理、信息文化的感悟與內化,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有關信息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網路道德觀念和責任心,養成利用計算機和網路開展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堅持把信息技術既作為學習內容,又作為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信息技術課程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信息技術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的實現,形成與信息素養內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信息技術又是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術課程要在重視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的同時,注重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各門學科的學習活動中去,使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成為課程結構體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信息化學習平台。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體現信息技術的時代特徵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題材和範例組織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與此同時,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活動范圍,促進他們參與信息化社會活動,了解和體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投身於信息化建設和創新活動的願望。
五、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多樣化
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採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