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幼兒園課程內容時經常採取
❶ 幼兒園課程內容安排由淺到深,由近到遠體現課程內容組織的什麼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要發揮其診斷、改進課程的作用,而不宜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以免使被評價者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和應付行為,產生不良效果。 2.評價中需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幼兒發展知識、學前教育原理等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應強調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其他教師參與評價,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調動和發揮教師、園長和其他有關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是課程評價的總原則。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4.評價應該科學、有效。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幼兒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課程的評價要講求實效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並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和運用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園長、教研員及有關人員的合作,才能達到改進課程及幫助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
❷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來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源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幼兒園課程是根據3~5歲兒童的學習特點、發展特點來設計並編輯成教學活動的內容。幼兒園課程結構是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
從教育體制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❸ 在組織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時,怎樣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各類資源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我們提倡的理念是:以幼兒發展為本,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為核心,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一位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那麼在體育工作的具體實施中如何貫徹這一理念呢? 一、結合幼兒的特點開展體育活動 1 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適合於他們的學習、活動的方式方法,吸引、鼓勵幼兒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成為體育活動的主人。例如:體育活動的環境可以與幼兒共同布置,布置前與幼兒商量拿取怎樣的器具,布置時提倡多樣性、個性化,形成師生共同構建體育活動課程的開放式、多元化的活動狀態。 2,尋找「發展關鍵期」。3歲~6歲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期,科學的運動對他們終身的身心健康都會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 幼兒教師在體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中只有抓住「發展關鍵期」,並通過科學的內容和方式來實施,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3,充分利用環境開展幼兒體育活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利於引發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作為幼兒教師通過對戶外、室內運動環境的創設來引發幼兒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引導幼兒自己去建構多樣化的運動游戲,促進大腦功能和運動能力的提高。 二、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制定活動目標——從教師教的目標轉變為幼兒學習發展的目標。以往我們在制定體育活動目標時,都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提出發展幼兒某一方面的動作技能和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表述內容上經常出現的詞彙是「教給、教會、培養、促進、提高」,等等。新《綱要》則在目標表述上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因而在表述內容上常見的詞彙是「體驗、感受、嘗試、參與(動詞、動名詞),願意、樂意、喜歡(形容詞),等等。 2,制定活動內容—— 根據幼兒發展現狀及要求選擇活動內容。過去我們在制定體育活動計劃和案例時一般都是根據固定的教材來安排的,備課只備教材而不備幼兒。幼兒教師必須根據本園的條件,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內容。 3,制定活動組織形式——從教師高控制式集體活動轉變為集體與分散相結合的多種活動組織形式。幼兒園過去往往只重視集體體育活動,因此,教研活動、學習觀摩展示活動都以集體形式的早操活動、體育課(教學活動)以及戶外體育活動為主,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進行活動評價——把評價重點從教師的教為主轉變到以幼兒學習發展為主。過去在評價體育活動時主要以評價教師的教為中心,看教師場地器材布置、准備得怎樣,教師講解示範好不好、教師組織指導得怎樣、教師的教態怎樣,等等,而幼兒在運動中的情感、他們在運動中出現的各種狀況等卻得不到重視。由此便出現了一次體育活動「教師忙得一身汗、幼兒圍著團團轉」的現象。提倡以幼兒發展為本,就應把體育活動中幼兒是否發展作為評價的最重要方面,主要看制定的計劃(案例)是否體現幼兒經驗的階段性、連續性;教育觀念和教學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教學方法手段是否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靈活性、恰當性。
❹ 怎麼樣在幼兒園課程組織時考慮幼兒的心理順序和邏輯順序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❺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原則及組織類型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❻ 幼兒園課程 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❼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有哪些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❽ 選擇和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❾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❿ 幼兒園課程基本以什麼為主要形式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