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台式課程表教案
㈠ 小學創意課程表圖片(畫圖代表文字)
語文用大寫一二三
數學用學過的圖形
英語用字母代替
㈡ 求中國傳媒大學 媒體創意 傳播學 這幾個專業的課表以及教材 都有哪些
下一個課程格子就可以看了,畢竟這些專業課程那麼多。
㈢ 大班小學生課程表教案知識目標怎麼寫
周工作計劃及每日安排
__月__日——__月__日
教育要求 家長工作
時間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上
午
教育
活動
游戲
活動
下
午
教育
活動
游戲
活動
㈣ 博濟中心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有哪些課程表,教案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㈤ 每天都要在黑板的一遍寫當天的課程表,怎麼樣才能有創意,比較有新意!希望有配圖!
天空
㈥ 教學設計 創意
目前教師中有一種流行的說法: 現行的評價與考試體系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應試教育的壓力束縛了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教學與評價存在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許多英語老師也存在這些認識。 新課程還在實驗階段, 有這樣或那樣的認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要進行改革, 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新舊思想、行為的沖突。關鍵是要全面、客觀、准確地對這些沖突進行分析。英語中考、高考一直都在發生變化。總體來講,英語高考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科學, 越來越合理。近幾年來, 隨著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實施, 中考進行了大力改革。2004 年以來, 由教育部統一規劃和指導的初中畢業英語學業考試( 即中考) 改革已經在部分地區實施。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以考查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 單純考查語言知識的試題越來越少。就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而言, 近年的英語中考、高考有兩個特點:第一, 命題指導思想是以考查能力為主。一個重要的證據, 就是考試主要考查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所以說, 至少從考查的內容來看, 英語中考、高考已經不再是以考查語言知識為主, 而是著重考查語言運用能力。雖然有時由於命題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和材料選擇方面的問題, 還有一小部分考查知識的試題, 但它們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第二, 即使是考查知識, 也是考查語言知識的運用能力, 而不是單純考查語言形式的掌握情況。過去很多單項選擇題要求學生判斷選項本身的語言形式是否正確, 有時學生不需閱讀題干就可以排除某些選項。這種試題就是單純考查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 現在已非常少見。需要指出的是, 我們平時看到的教輔材料里的練習題和模擬題, 仍然以考查知識的試題居多。這些練習題在形式上與中考、高考題很相似, 但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今後的中考、高考還要進一步改革, 試題結構和考試形式將進一步優化。有的地區計劃在將來的試卷中只設聽力、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 適當的時候還要進行口語測試。這樣就可以逐步過渡到以考查能力為主的考試體系。英語新課程不主張淡化語法, 只是提出教師不要過於強調單純傳授語法知識的做法, 不要脫離語境講授和記憶語法規則, 學生不要脫離語境去學習語法; 《英語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里專門有一部分就是語法知識的教學目標。有的教師說, 語法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如果不系統學習語法, 就根本不可能發展語言能力。其實, 沒有證據表明系統的語法知識與以考查能力為主的考試之間有必然關系。也就是說, 如果將來學生參加的考試是以考查能力為主的話, 那麼考試成績與系統的語法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 一位高中二年級學生, 英語閱讀能力和聽的能力都不錯, 但考試成績總是中等偏下。查閱他的試卷發現,答錯的主要是語法題, 如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分詞的一般式和完成式、被動語態、must+完成式、虛擬語氣的過去式等問題。這說明, 語法知識掌握得不夠系統並不影響閱讀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由於他的語法知識掌握得不夠好, 導致了考試成績差, 由考試成績差就判斷他學習成績不理想, 這種推理是錯誤的。系統的語法知識本身和能力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一定的語法知識有利於培養語言運考試, 不是新課程的天敵。但是過多、過於龐雜的語法知識就不一定有實際價值。如果一個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很好, 即使語法知識部分得零分也沒有關系。於是又有教師說, 既然考試不考語法知識, 那平時是否就可以不教語法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考試是抽樣的, 不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 所謂考什麼就教什麼, 不考就不教的做法是錯誤的。不考語法不等於不需要學習語法。學習語法、詞彙是為了形成語言運用能力。中考、高考主要考查學習的最終結果, 而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較高的語言運用能力, 就說明他已經掌握基本的語法和詞彙知識。因此, 考試不需要直接考查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這個問題與關於語法的問題非常相似。不考語音不等於不需要教語音。我曾說過, 英語中考命題應避免採用辨音題( 考查學生識別和辨別語音的試題) , 一位教師就問, 難道辨音能力不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 辨音能力當然重要, 但並不是重要的內容都要考試。語音知識和微觀語音技能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音對聽力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尤其重要。語音基礎較差的學生, 聽力一般比較差; 較好的聽說能力的背後肯定有較好的語音知識和語音能力。如果學生在聽力和口語考試中有很好的表現, 就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語音知識, 具備了較好的語音能力。因此, 以考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終結性考試( 如中考、高考) 沒有必要單獨檢測微觀語音知識和語音能力。辨音題實際上是考查微觀語音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 考試取消辨音題並不等於平時的教學可以忽視語音教學。需要指出的是, 語音教學不等於音標教學; 重視語音教學也不一定非教音標不可。現在很多英語教師在教語音時, 往往過於強調學生讀音標和寫音標的能力。其實, 能夠寫音標、識別音標不等於能夠正確識別語音和正確發音。首先, 並非所有地區的英語中考、高考都不考聽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大多數地區的中考、高考都含有聽力部分, 不考聽力的地區( 省份) 越來越少。有些地區的中考已經包括口試, 而且其成績計入總分。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英語學習, 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將來的英語高考也要進行口試。其次, 即使是少數地區( 省份) 暫時不考聽力, 也不等於平時教學就不需要開展聽說活動和培養聽說能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 語言需要在交際中學習。如果課堂上沒有聽和說, 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只有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協調發展, 才能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第三, 課堂上開展聽說活動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練習聽說能力。聽說活動是與讀寫活動不同的學習渠道, 是獲得語言知識和其他方面知識的重要過程。正如我們平時聽報告、談話、討論並不都是為了練習聽說能力一樣, 課堂上的互動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是獲得知識和發展技能的一種渠道。調研中我們發現, 在新課程實驗地區, 仍然有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講解課文, 特別是課文中所謂的語言點。當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 很多教師說, 如果不講解語言點, 學生不僅讀不懂課文, 而且會影響考試成績。他們把課文看作知識點的載體。一些教師認為, 通過課文教授語法和詞彙是英語教學的主要課堂活動,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應用來講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彙和語法知識點。為此,他們還跳過教材中的一些聽說活動內容。然而, 現在新出版的初中、高中英語教材, 不像過去的教材故意「藏有」很多語言點。這給很多教師帶來了困惑, 也給那些習慣於講解語言知識點的教師帶來了挑戰。有的教師說, 現在新教材中的課文沒什麼可「講」的了。從某種程度上說, 新教材可以迫使教師放棄過去那種錯誤的做法。課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 而首先是用來閱讀的;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閱讀能力, 其次是提供語言輸入和文化輸入。因此, 英語課堂上教師沒有必要詳細講解課文中的語言點, 否則, 教師就只起了一個詞典的作用。有的教師擔心, 如果不講解語言點, 考試怎麼辦? 其實, 現在英語中考、高考有多少試題是直接考查課文中的語言點? 沒有證據表明詳細講解語言點與考試成績之間存在必然聯系。考試內容與教材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終結性外語水平考試一般不應該與任何教材內容直接掛鉤。國際上著名的托福、雅思等語言水平考試從來不規定考試范圍, 也不指定教材( 專門為這些考試編寫的應試書籍除外) 。中考、高考命題時, 要求考試內容與教材掛鉤是不合理的。教育部下發的《課程改革實驗區初中畢業英語學業考試命題指導》明確指出, 考試內容不能直接與教材掛鉤, 既不能以一套教材為藍本, 更不能採用多種教材兼顧的做法。教育部還明確規定, 各省初中、高中教材至少得有三套。如果考試與教材內容掛鉤,那麼是否意味著學生每一種教材的內容都要掌握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考試不與教材內容直接掛鉤, 平時教學就沒有必要不折不扣地死摳教材。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捨,靈活使用教材: ( 1) 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確定各單元的重點活動, 給重點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 合理安排其他活動的時間。所謂重點, 既包括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的重點, 還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的重點。確定完重點之後, 把時間充分安排給重點活動, 再根據剩下的時間合理安排其他活動。( 2) 根據可用的時間以及實際教學的需要, 減少某些活動的具體步驟; 由於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把每個活動都做得很充分, 可以減少某些活動的步驟, 其實就是把這些活動處理得簡單一些。( 3) 有些活動可以由學生課後完成, 並根據情況決定課堂上是否檢查。布置給學生做的作業不一定要求學生必須做, 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哪些是課後必須做的, 哪些是建議學生做的。還要講清楚哪些是上課要討論的。這樣就不用在課上把所有的活動一個不漏地去落實。應該承認, 既然考試存在, 就必然有應試的需求。教師和家長都希望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所以應試本身沒有錯, 關鍵是如何有效地應試。需要指出的是, 應試不等於應試教育。在考試之前適當地進行復習和准備, 是必要的應試措施。而完全以應試為目的實施日常的教學, 就成了應試教育。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採用題海戰術是否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考試成績。答案是否定的。種類繁雜的練習題質量沒有保證。各類練習題多圍繞知識點設計, 而不是考查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可以這么說, 大量地做練習題和模擬考試題對提高考試成績並沒有明顯的作用。有的教師問, 如果不做題, 那課上那麼多時間干什麼呢? 個人以為, 可以在閱讀上多花一些時間。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 教師給學生提供的閱讀材料的內容應該盡量廣泛, 能夠讓學生感興趣, 而不應該局限於帶選擇題的閱讀練習材料。目前, 大量地做模擬試題幾乎成為應付中考、高考的法寶。其實, 對一個本身不完善、不穩定的系統反復進行檢測, 實際上會對該系統造成損害。大量地做模擬題也有類似的害處。一位老師說得好, 他說平時學習與考試的關系好比是磨刀與砍柴的關系。磨刀要有耐心, 不能急於求成。如果磨刀時旁邊放一塊木頭, 磨一下, 砍一下, 恐怕刀永遠也磨不好。平時學習就像是磨刀, 最後的考試就像是砍柴。刀磨好了, 砍柴就順利。平時實施有效的教學, 考試就能取得好成績。如果平時不注重積累,而是反復地做模擬題, 就像磨刀時磨一下砍一下,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調研中發現, 在一些高中新課程實驗區, 平時的單元檢測題、模塊考試題的形式、標准和高考試題別無二致, 甚至連「×月×日前絕密」的字樣都要印在試卷上。教師們之所以這樣做, 是為了從高一開始使學生盡早適應高考的要求。其實這樣做是不科學的。高考的形式與標准只適合高考, 不適合其他評價目的。高考的目的是選拔, 這與日常的檢測( 單元檢測、模塊考試) 是不一樣的。高考必須有合理的區分度, 平時的檢測沒有必要像高考那樣講究區分度。高考主要考查綜合語言能力, 平時的檢測主要檢查階段性的學習結果或某一方面的學習結果。由於客觀因素的制約, 高考題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平時的檢測完全沒有必要採用高考的形式且受這種形式的限制。考試本身對促進語言運用能力沒有多大作用; 平時教學中的評價有很多不同的功能, 不能把所有的評價都與升學考試聯系起來。總之, 我們必須明確, 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學與評價之間沒有根本的矛盾。考試不是「萬惡」之源, 它不應該成為教師把學生帶進題海深淵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