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改革好嗎

幼兒園課程改革好嗎

發布時間: 2021-03-15 08:28:29

Ⅰ 試述張宗麟有關幼兒園社會化課程對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有什麼意義

在幼兒園教育中,需要樹立「師幼共同生活」的理念。教師不是僅僅照護幼兒的生活,而是參與幼兒的生活,與幼兒共同生活,在此過程中理解兒童的生活需求和嚮往,把握幼兒的生活趣味,變審視兒童生活為體會和反思兒童與自己的生活。在與幼兒共同生活中,教師要充實幼兒的生活環境,擴展生活的范圍,創造活動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共同生活意味著教師要感受幼兒的心靈,向幼兒學習,讓幼兒成為課程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其實,《指南》裡面也有許多生活的觀念:第 一,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和資源。生活中有許多生活的事物和資源可以用於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要到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第 二,要努力讓幼兒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這是重要的學習。許多學習只有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的過程當中,才真正是有效的。第 三,要利用生活中的機遇和條件。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機遇,如交往的機遇、操作的機遇等,需要我們去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第 四,形成生活中的習慣和規則。幼兒園里的習慣和規則不是教師給予的,應該是跟幼兒共同商量決定的。 「我們提倡的幼稚園課程,首先應注意的是實際行為,凡掃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養雞、養蠶、種玉蜀黍和各種小花,能夠實際行動的,都應讓他們實際去行動。在行動中所得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在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在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我鄭重地再說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後才可以補充想像。」著名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認為,「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這份課程也和一般的課程一樣,包括了工作、游戲、音樂、故事等材料,然而這完全根據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在今日以教材為中心的氣氛中,我們特別提倡行為課程。」 我曾經在一所幼兒園里看到一片竹林,離竹林很遠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竹筍。一位教師帶了一隊孩子正在參觀。我就問:「竹林在那邊,為什麼這個地方有一棵竹筍?」接下來,他們圍繞我的問題開展了探索活動,他們發現越是靠近竹林竹筍越多,越是遠離竹林竹筍越少。他們把地挖開,挖開以後在地里就看到了竹根,發現原來在地底下有竹根不斷地往前延伸,所以其他地方才會出現竹筍。這些發現是孩子們通過動手、觀察和推理去獲得的。這就是探究式的學習,等他們再去看竹筍的時候,感受就不一樣了。 因此,幼兒教師要充分把握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和條件。鍛煉身體、學習語言、社會性的發展都要通過生活的機會。現在許多幼兒園都有科學發現室,但內容過於規制化,設備過於高檔化,基本上是中學的實驗器材,這些科學發現室是不可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科學經驗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科學發現室和器材,而是生活中的科學我們怎麼去把握,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我們如何去解決。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美的東西,要感受生活中的美。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來源。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直接經驗對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孩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經驗。

Ⅱ 幼教的發展前途怎樣

目前比較好就業的專業,幼師要求學歷不高,中專、大專學歷均可~目前我國民辦學校越來越多,教師比較緊缺,但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民辦學校,這要看個人,其實民辦的學校也是不錯的,就是競爭壓力比較大~幼師專業也是很多才多藝的,發展前途很好!加油啊! www.ylpopo.com

Ⅲ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Ⅳ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Ⅳ 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

淺談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
延安市富縣沙梁幼兒園 爨霞霞
【內容摘要】課程文化是一個對課程全方位透析和關注的視角,也是一個浸潤於整個課程之中的關鍵元素。幼兒園課程文化是幼兒園的精神內核,是幼兒園建設的靈魂。課程文化作為影響幼兒園建設的關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構建園本課程文化,統整幼兒園課程文化資源,培育幼兒園課程文化就必須尊重幼兒文化在幼兒園課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這是促進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 幼兒園 課程文化建設
幼兒園課程文化是幼兒園的精神內核,是幼兒園建設的靈魂。近年來,在學前教育改革過程中,幼兒園課程作為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核心手段,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課程文化作為影響優質幼兒園建設的關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幼兒園課程文化是利用幼兒園主體性文化資源以實現其特有的教育目的,幫劣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迚幼兒全面發展的各種育人性資源的總和。幼兒園課程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文化在幼兒園教育領域中的一種創生。它集中體現了一所幼兒園獨特的底蘊和品質,是幼兒園的精神內核,是區別於其他組織機構的標志。因此,課程文化是一個對課程全方位透析和關注的視角,也是一個浸潤於整個課程之中的關鍵元素。對課程文化的關注,應該成為今後幼兒園課程建設和研究的重要路徑或思想方式。
一、為什麼要關注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
擁有豐富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師,並不一定會帶來理想的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是團體性的,與團體的水平與性質相關。因此,課程文化建設經常與團隊建設 緊密聯系在一起。課程文化的特殊性在於課程文化是圍繞課程生長和發展的,團隊成員是否形成對課程的基本共識,對課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認識是否一致等,直接影響到課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同時,課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於凝聚團隊力量、聚焦課程問題、促進課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關注課程文化,是課程發展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課程文化的完善、更新和發展是課程不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動力。擁有豐富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師,並不一定會帶來理想的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是團體性的,與團體的水平與性質相關。因此,課程文化建設經常與團隊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課程文化的特殊性在於課程文化是圍繞課程生長和發展的,團隊成員是否形成對課程的基本共識,對課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認識是否一致等,直接影響到課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同時,課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於凝聚團隊力量、聚焦課程問題、促進課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關注課程文化,是課程發展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課程文化的完善、更新和發展是課程不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動力。同時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需要。幼兒園課程的改革,應該關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應只在形式和方法上兜圈子。關注課程文化建設的意義在於促進積極向上的良好課程建設和實踐環境的形成,使課程的建設者和實踐者形成關於課程的核心理念和實踐取向,不再使自己的思想飄忽不定,不再為跟風逐異所累。
二、如何建設幼兒園課程文化
每一所幼兒園都有自身的歷史文化,如何建設適合本園發展的課程文化,需要在認真審視社會大環境及幼兒園內部發展狀況的基礎上,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價值觀和教育理念的變革為核心,以幼兒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即幼兒的社會化和文化化為落腳點,實事求是,因時、因地、因事 。園本課程文化是幼兒園的立園之本,是幼兒園形成自身辦園特色的基石,是幼兒園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建設和積淀所形成的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辦學特徵、品質和風貌。歸根結底,園本課程文化是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勱中表現出的不眾不同的風格。文化的發展以繼承性,即以文化的過去狀態和隨後狀態的聯系為前提。因此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地加以組織和實施。
(一

Ⅵ 幼兒園課程採用分科教學好還是混合教學好

幼兒園課程採用分科教學好。 分科課程是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的知識, 按照其邏輯順序組成的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 比如目前我國中小學開設的語文、數學、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美術等。分科課程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本身的發展而產生, 從古代萌芽、近代形成到現代應用, 已有了數千年歷程, 參與並見證了整個人類教育的發展史, 因此是歷史最為悠久、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校課程。然而, 在當代教育中,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 許多人提及分科課程, 大有 「 談虎色變」之勢。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領域中, 面對新面孔的綜合課程、單元課程、主題探究等課程, 分科課程似乎已經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實上, 分科課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教育智慧的結晶, 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 對於分科課程, 應該用時代的眼光科學地審視它、評價它、利用它, 而不是一棒打死。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