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脈絡圖常出現的問題

幼兒園課程脈絡圖常出現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53:08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是什麼他們分別解決了幼兒園課程中的什麼問題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
基本知識體系:
課程的基礎,是指影響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主要因素。幼兒園課程與一般的學校課程相比,有其特殊之處,主要表現為:
1、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個體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強調社會需要和知識體系;
2、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獲得,而不是間接知識的傳授;
3、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整個兒童」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展。
一、幼兒園課程的心理基礎
(一)心理學流派與幼兒園課程
1、認知心理學與幼兒園課程
(1)皮亞傑理論與幼兒園課程
① 皮亞傑知識建構理論概述
皮亞傑感興趣的是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新皮亞傑主義者凱斯(Case,R)在論及皮亞傑理論對兒童認知發展研究所作的傑出貢獻時,將皮亞傑理論的核心思想歸納為五個方面:
A 對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往往在不同領域中獲得形式上相似的理解,可解釋為:因為這些理解都需要使用同樣基本的邏輯結構;
B 對智慧發展的確定順序具有普遍性,可解釋為:較高層次的邏輯結構是通過較低層次的結構組合而成的,因此它遵循著某種邏輯順序;
C 對未成年的兒童尚未表現的某種理解力,可解釋為:只有當一定的邏輯結構水平建構完成之後,兒童才能獲得這理解,而這種邏輯結構的建構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
D 嬰兒最早的動作學習與以後出現的比較復雜的學習形式間存有平行現象。
E 最後,對於兒童在能得益於某種經驗之前必須獲得一定的准備,可解釋為:在兒童尚未獲得適當的邏輯結構之前,不可能得益於某種經驗,因為他們尚無同化它的內部機制。
② 皮亞傑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啟示
皮亞傑對教師提出了三條相互關聯的建議:為兒童提供實物;讓兒童自己動手去操作;幫助兒童發展提出問題的技能以及應該懂得為什麼運算對於兒童來說是困難的。
凱斯根據他對皮亞傑理論的理解,提出了皮亞傑理論在教育中運用的一些要點,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A 兒童接受的教學應同他們能夠達到的智慧機能的類型相適應;
B 教學採取的一般方法應當能夠促進自我調節或建構的過程。
從皮亞傑理論中得到啟示,許多學前教育工作者開始強調兒童的自主活動,強調為兒童提供實物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強調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兒童的自我調節和反省抽象。皮亞傑理論使許多學前教育工作者主張教育應適合不同水平的兒童的發展,教育要促進兒童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2)維果茨基的理論與幼兒園課程
① 維果茨基理論概述
維果茨基理論的核心是「無論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還是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發展應被理解為對心理機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和運用各種符號系統對心理機能的間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
② 維果茨基的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啟示
近些年來,維果茨基學派的理論已對幼兒園課程的編制和實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維果茨基的理論獲得啟示,幼兒園課程應該既能適合兒童發展,又能對兒童的認知具有挑戰性;幼兒園課程應該能夠幫助兒童獲得智慧的和社會交往的技能,特別重要的是獲得語言的技能;幼兒園課程應該能夠通過提供支持,對兒童的思維提出挑戰,並使兒童獲得成功;幼兒園課程還應該為兒童提供文化工具,幫助兒童適應所處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③ 維果茨基理論與皮亞傑理論的比較和整合
A 邏輯思維的兩個方面
福門等人曾對皮亞傑理論和維果茨基理論進行過一些整合,他們提出,邏輯思維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發明,其二是證實。
B 動手操作的經驗
皮亞傑理論和維果茨基理論都強調動手操作的重要性。但是,維果茨基認為,動手操作首先是一種接受文化影響的模仿形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習者逐漸掌握前口頭語言的象徵意義。
C 外部規則與邏輯運算
維果茨基等人強調通過操作形成技能。在此過程中,有許多外部規則,這些外部規則以語言為中介,由專家傳遞給兒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專家控制這信息。
④ 文化工具與物理知識
維果茨基認為,知識來自成人已經發明的工具,諸如語言、玩具、電視等,其中主要是語言。兒童開始根據他所聽到別人在過去的活動中所用的語言來規范自己的行動。一旦思維建立了,兒童就會通過某些過程將語言的一些方面進行內化。認知發展的方向首先來自文化工具,然後到達兒童。這個過程並非只是簡單地記住工具特徵的過程,而是一個在自己心理水平上將外部工具重新建構的過程。
⑤ 歷史——文化學派理論與社會建構理論的異同
維果茨基與杜易斯等人的社會建構立場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A 維果茨基並沒有提出,在同伴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一個知識水平較低的兒童有可能幫助另一個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去理解一個概念。
B 維果茨基認為,學習者經過一個由符號——指示物之間的關系逐漸到符號——符號之間關系的轉變。
C 與維果茨基相比較,杜易斯等社會建構主義者對「建構」概念的界定更為深刻。
2、成熟理論與幼兒園課程
成熟理論主張人類發展過程主要是由遺傳決定的,人類的基因以系統的方式按一定的規律發展,雖然環境會影響自然的發展,但是不可能根本改變這些發展模式。
被稱為兒童研究運動之父的霍爾,在兒童發展方面所作的研究,反映了發展是基於遺傳的這一觀點。霍爾的研究繼承了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發展復演種系發展的過程」。霍爾被認為是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驅,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張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天性和發展規律,而不是去遵循來自外部的規則。
3、精神分析理論與幼兒園課程
精神分析理論是弗洛伊德首創的一個心理學流派。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源於有關無意識的早期論斷。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區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格結構說。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是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急切的尋找出路,要求盡快得到滿足;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主要是對本我的控制和壓抑;超我則是人格的最高層,它指導自我,限制自我。
4、行為主義理論與幼兒園課程
(1)理論概述
行為主義理論家反對內省,否認意識,認為對人的心理研究應當集中於可觀察的行為,主張運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
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斯金納在許多方面堅持華生的早期行為主義立場,認為行為科學家的任務就是在實驗者所控制的刺激條件和有機體的反應之問建立函數關系。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原理,並根據強化原理設計了各種應用性技術。
(2)行為主義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行為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曾是心理學界的主流,它曾對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教育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幼兒園課程編制的目標模式的依據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從行為目標、課程內容到課程的評價,構成目標模式的經典性程序,特別是行為目標的確立成為目標模式的邏輯起點。
(二)心理學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1、把發展理論等同於教育理論,把「是什麼」的問題等同於「應當是什麼」的問題,實際上降低了發展理論作為科學的客觀性;
2、把發展作為教育的結果,強調了兒童能做什麼,而不是兒童應該做什麼,而兒童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上來闡明,而不是發展理論所能解決的;
3、過分依賴發展理論,就會使教育者將社會價值的問題擱置一邊;
4、依賴於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會模糊教學內容的政治傾向性,意在指出課程的選擇應由發展的適宜性來確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優先性來確定;
5、任何發展理論都有兩種假設,一是可以用發展理論來解釋和預言的有關兒童發展和行為的部分要多於任何其他理論要解釋和預言的部分,二是認可那些由系統的理論來解釋的行為,而否認那些不可用理論來解釋的行為;
6、發展理論的研究多以對白人兒童研究所得的結果來衡量所有種族、民族的兒童,將不符合理論結論的兒童都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這是不公正的。
二、幼兒園課程的哲學基礎
(一)哲學流派與幼兒園課程
1、經驗論和唯理論
經驗論者的基本立場是,在人的頭腦之外,還存在一個現實的世界,它完全獨立於人的認知過程,主體通過感知,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知識。
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國近代哲學家洛克,他提出了徹底經驗論的「白板說」,即兒童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的」,他認為,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知識歸根到底是來源於經驗的。
洛克的「白板說」源於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當亞里士多德說,心靈對金戒指的反應,就像蠟塊上印上了金戒指的圖紋,而不是黃金本身時,這種論調雖有質與形相分離之嫌,但其中卻包含了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
唯理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畢達哥拉斯的神秘的「數」觀念和柏拉圖的理念論,但是,作為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白板說相對立的唯理論,則主要是由笛卡兒、萊布尼茨和康德加以繼承和發揚。
笛卡兒認為,人的觀念有三個來源,這就是天賦的、外來的和虛構的。天賦觀念是人的一種能力,來自自己的本性。在笛卡兒看來,認識自然的唯一途徑是理性的演繹,而演繹要求一些普遍的概念或公理作為其出發點,這些概念和公理是天賦的。
康德在認識論上的基本傾向是想要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白板說」和「天賦觀念」,他一方面不滿意唯理論和「天賦論」的專制和獨斷,另一方面,他又覺得經驗論和「白板說」過分淺薄,他把認識看成是從感性到悟性,再由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
福祿貝爾的哲學觀是唯心主義的,他相信,沒有經驗,理念也能被抽象地確證,經驗僅能表明理念,而不能創造理念。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統一體,其中心是神,人和宇宙萬物普遍具有神的本原。他認為,兒童具有活動、認識、藝術和宗教四種本能,其中活動的本能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為創造的本能,教育就是要促進這種本能的發展。他強調教育游戲是兒童早期教育的基礎,他為兒童設計的名為恩物的游戲材料均具有象徵意義,旨在通過恩物開發兒童的發展潛能。
福祿貝爾積木是由圓形、三角形和四角形三種基本形狀組成,基於顏色、形狀及數量都是上天賜予的想法,這些玩具稱為「恩物」。
蒙台梭利設計的課程反映了相當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她強調兒童的感官訓練和肌肉聯系,設計了一整套訓練感覺活動的教具和發展動作的器械、設備,讓兒童在教師創造的環境中實現自我教育。
2、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杜威站在經驗論和唯理論之外,把經驗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產物,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而教育機構為他們提供的各種學科卻將他們的世界割裂和分解了。
(二)哲學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為什麼說哲學作為幼兒園課程的基礎之一?
作為幼兒園課程的基礎之一,哲學為課程提供有關知識的來源、知識的性質、知識的類別、認識過程以及知識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認識,所有這一切,對於幼兒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對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的判斷、幼兒園課程設計模式的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和選擇等都會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從不同的哲學立場出發,會有不同的知識觀,就會對兒童早期的生活和未來生活的成功需要什麼知識持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對如何編制幼兒園課程有不同的做法。盡管在考察幼兒園課程基礎時,似乎有偏重於心理學的傾向,但是,正如埃爾金德所言,「考慮兒童發展理論對於確定我們如何去教兒童是重要的,但是,兒童發展理論不可能單獨就為我們應該教些什麼提供指導」。
三、幼兒園課程的社會學基礎
在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特別是20世紀初教育社會學從社會學中分化出來以後,研究者們開始在社會背景下從不同的角度透析社會與課程的關系,形成了功能理論、沖突理論、解釋理論等不同的流派。社會學提供社會發展、政治經濟變革、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思想,社會學的研究指出,課程是受社會各種因素影響,並受不同社會觀支配的。
與學校課程相比較,幼兒園課程似乎較少受社會因素影響和制約,但是事實上,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社會因素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幼兒園課程。例如,政治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幼兒園課程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文化不僅決定了個體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培養人的教育機構的發展方向。課程以及構成課程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價值體系等,在每個社會中都是由社會文化衍生出來的。
布魯納曾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和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課程改革運動的失敗發表過意見,他說:「離開了社會背景,課程爭論的意義也就黯然失色了。」因為「不顧教育過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來論述教育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淺薄的,勢必在社會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視」。
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早期,一批對跨文化研究有興趣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曾對美國當今社會主要的文化組成群體在家庭組成、家庭成員的角色、家庭成員期待、兒童培養和訓練、親戚關系、價值觀和信仰、人的內在特徵、教育和學習特徵、對文化的認同、態度、問題解決的方式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對比研究。
研究者們相信,家庭文化上的差異與兒童的學習背景、發展變化和社會調整是緊密相連的,為兒童編制的課程是不可能脫離這些文化背景的。
在對社會文化強調的呼聲中,全美早期教育協會在1997年新版的指南中,對於在知識體中充分考慮兒童生活和學習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作了強調,並將這一點與修改以前的「發展適宜性課程」的另兩個方面(適合年齡和適合個體差異)並列,作為該組織對發展適宜性課程概念的基本陳述:
1、關於兒童發展和學習的知識,即與人類年齡特徵相連的知識,允許人們在兒童的年齡范圍里對什麼樣的活動、材料、交互作用或經驗是安全的、健康的,兒童對此有興趣的、可完成的,並對兒童有挑戰性的等作出一般的預測;
2、關於群體中每一個個體兒童的長處、興趣和需要的知識能被用於適合個體差異和對個體差異作出反應;
3、關於兒童生活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的知識能保證兒童的學習經驗對兒童本人及其家庭是有意義的、有關聯的和受到尊重的。
所以,為什麼說社會學也是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呢?因為,幼兒園課程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會因其保存、傳遞或重建社會文化的職能而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產生作用。即使是為學齡前兒童編制的課程,其背後也隱含著與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制度等相適合的基本假使和價值取向。

㈡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版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權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

㈢ 當前幼兒園繪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諸多的問題,筆者主要是從美術教育的內容、教學方法、作品評價三個方面來論述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幼兒園美術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偏重繪畫的現象嚴重

  2.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個方面的內容。筆者通過在幼兒園的實地觀摩發現現在諸多幼兒園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存在著教育內容單一,偏重繪畫的現象。在筆者去過的幾所幼兒園中,幼兒園展示出來的幼兒的美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很少有幼兒的手工作品,還存在著很多幼兒園將美術教育活動等同於畫畫課。兒童繪畫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兒童用各種筆、紙等工具和材料,運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創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活動。

  3. 幼兒園存在著城鄉差異、區域差異,不同的幼兒園軟硬體條件差異很大,但幼兒園中美術教學活動內容單一,偏重繪畫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4. 2、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單一

  5.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教育方法單一,主要是採用示範法、範例法。例如:筆者在山東省濟南市某十佳幼兒園大班觀摩了一節美術教育活動(日常的美術活動並非公開課),用墨和中國畫顏料畫公雞吃蟲子,完全是教師先示範,之後幼兒自己畫。再來看一個關於範例法的例子,筆者在四川省南充市某公立幼兒園觀摩了一節大班的美術活動--畫螃蟹。帶班老師首先在網上搜到各種螃蟹的圖片讓幼兒們觀察欣賞,隨後讓幼兒總結螃蟹的基本特徵,幼兒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螃蟹有六根腿,橢圓形的身子,兩只鉗子,兩隻眼睛以及這些身體部位的分布。最後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將螃蟹畫出,並將整幅畫賦予情境性畫上了幾只蝌蚪、水草還有水面,幼兒們開始按照教師的範例作畫。幼兒很快就忘記了自己觀察的到的螃蟹的樣子,只是不時的抬頭去看教師出示的範例畫,有的幼兒連螃蟹游動的方向也要和示範畫的一樣。

  6.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主要採用示範的方法來教授幼兒作畫的,畫螃蟹的例子多了一項畫前的欣賞可是最後還是難以擺脫示範方法。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方法

  7. 一,依舊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8. 3、幼兒園美術作品的評價缺乏多元性

  9. 幼兒園的美術作品在評價上還是以幼兒畫的像不像,整體構圖是否合乎邏輯,用色是否符合事物的特徵等來評價幼兒的作品。筆者在幼兒園觀摩時看到了很多教師幫助幼兒畫或者手把手教幼兒畫的現象,更有甚者讓班裡畫的好的幼兒幫助畫的不好的幼兒作畫,就是為了讓幼兒家長看到幼兒作品時不發出牢騷不抱怨自己孩子什麼都不會畫。為了迎合家長的心理,為了讓幼兒的成長檔案完善,為了不被家長責備,有不少的一線幼兒教師們竟然採用這樣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不良現象的出現呢?

  10. 幼兒園美術作品的評價方法單一,缺乏多元性,導致了很多惡果這也是目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正是因為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缺乏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多元的評價體系才造成了上面種種不良現象的發生,這也警示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

  11. 二、策略

  12. 針對於上述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克服上述各項問題是重中之重,針對於筆者上文列舉的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解決策略。

  13. 1、多種美術形式並行

  14. 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對於幼兒園美術教育有一個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幼兒美術教育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個方面的內容,幼兒教師應該不斷拓展自己的有關美術這門藝術的認識,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根據自身以及教育對象的特點,密切的聯系實際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美術教育內容,打破傳統的美術教育只是局限於紙筆繪畫的局面。美術教育追求的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追求的是幼兒從中獲得樂趣,從中獲得發展和進步;而不是單單看看哪個幼兒畫的最像實物,哪個幼兒整體構圖最好,亦或者是哪個幼兒色最准確!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充分體驗各種的美術形式的機會,讓幼兒在繪畫、手工齊頭並進,同時要認識到美術欣賞的重要性,作為繪畫和手工的前提和基礎美術欣賞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幼兒教師要兼顧幼兒美術教育三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中都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內容組織。

  15. 2、採用多元的教育方法

  16. 幼兒園美術教育要採用多種教育方法,打破僅僅局限於示範法、範例法的局面。筆者不否認示範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為了提高美術教育的有效性幼兒園應該採用多種教育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美術教育。幼兒園美術教育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採取多種教育方法,例如游戲法、觀察法、親近自然法、參觀法等。

  17. (1)、示範法

  18. 幼兒教師應該不斷優化示範法的實施過程,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有關畫螃蟹和畫公雞的兩個案例,教師可以給幼兒示範作畫的步驟和要點,在示範每一個要點時要反復強調"小朋友們,認真想一想還可以怎麼畫啊?待會我就來看看那個寶貝可以和我畫的不一樣呢",改變以往的"看看誰和我畫的最像"。教師做完示範後可以將自己的示範作品移走,給幼兒留下實物或者其他圖片作為模型,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只是臨摹教師的作品的現象。

  19. (2)觀察法

  20. 觀察法:是指讓幼兒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通過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種方法。在幼兒開展每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時,都可以結合觀察法。例如:在畫螃蟹和公雞時,教師可以提前一周或者兩周的時間將和父母一起觀察螃蟹或者公雞的任務下達下來,讓幼兒在生活中先去接觸並觀察所要畫的或者要手工製作的實物。在開展美術活動時盡可能的講實物展示給幼兒集體觀察,幼兒通過觀察將實物的直觀形象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更利於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 (3)參觀法

  21. 組織幼兒對一些美術工藝品進行實地的參觀對於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意義重大。每個地區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民俗和傳統文化,藝術作為其中一部分也同樣有著地方特色,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藝術作品值得幼兒參觀欣賞。例如:上海地區的東方明珠這一建築物,在進行相關的繪畫活動時可以組織幼兒參觀東方明珠,通過參觀法來協助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觀藝術畫廊、博物館等。

  22. (4)游戲法

  23. 游戲法:游戲法就是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中運用美術工具和材料進行美術活動。運用這種方法,幼兒學習起來毫無思想負擔,能輕松自然愉快地獲得知識和技能。游戲法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即運用游戲方法達到美術教學的要求,又用美術活動的成果開展游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幼兒提高對美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像力等。

  24. 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有機的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只有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才能促進美術教育更好的開展。

  25. 3、構建教師幼兒共同評價的評價體系

  26. 幼兒園美術作品在評價時主要是以成人評價為主的。成人在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時主要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有很多幼兒園開展完美術活動後根本就沒有作品評價這一環節,只是將幼兒的作品做一個簡單的展示而已,針對於這一問題筆者有以下幾個建議。

  27. (1)、不斷完善幼兒教師的評價標准

  28. 讓幼兒教師認識到美術作品評價的重要性。一線教師在開展完美術活動之後要組織幼兒進行作品評價與欣賞,作品評價的過程不僅是對幼兒的肯定同時通過欣賞同伴的作品讓幼兒加深對美術活動的印象,提高美術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幼兒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綜合評價幼兒的作品。

  29. (2)、讓幼兒參與評價

  30. 幼兒的美術作品要讓幼兒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去,幼兒可以在作評價中得到發展。幼兒通過對自己的作品的介紹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的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並說出為什麼選擇。讓幼兒積極的參與到作品評價中來。

  31. (3)構建師幼共同評價的評價體系

  32. 教師和幼兒要建立共同評價的體系,幼兒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幼兒評價過程,不斷地總結幼兒的評價特點不斷地改進幼兒參與評價的不足,通過不斷地評價總結構建出科學的師幼共同評價的體系。

㈣ 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遇到了哪些問題

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教師的要求太高,許多教師不能用好課程。例如:課程中的許多活動設計涉及的領域多,往往在各領域跳來跳去,沒有主次之分,使教師在教學時很難把握。又如多數活動設計忽略兒童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階段水平,實施時不得不由教師重新調整設計,極大地挑戰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由於把握不當而出差錯,特別是新手老師。 2、對幼兒園各項設施的要求太高:課程強調兒童的自主學習、區域活動,本來是很好的事。可是農村幼兒園班級規模過大,場地和教育資源有限,使區域活動很難得到真正有效的開展。本課程的編制者只將關注點放在城市示範性幼兒園之上,不了解農村幼兒園的實際。

㈤ 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精字的音節是[jīng]
精的解釋
[jīng]
1.
上好的白米:「食不厭~」。
2.
細密的,與「粗」相對:~密。~細。~確。~制。~讀。~選。~心。~研。~雕細鏤。

㈥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考慮哪些方面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考慮方面 課程結構與設置。課程結構清晰、課程理念和辦園特色,體現發展需求一份完整的課程方案應該包含幼兒園發展現狀,課程方案的實施與發展也需要教師全力以赴,提升課程品質課程實施方案的研發與制定需要教師共同傾注熱情。理想的課程實施方案既應契合課程改革的主流價值觀 既...要契合主流,又應充分展現幼兒園自身的特點;同樣、課程目標,奉獻智慧、課程內容。研發與實踐互動、課程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評價建議等內容,又要富於個性幼兒園課程方案是對幼兒園課程的預設性規劃、同舟共濟。

㈦ 幼兒園公開課中常見的幾點問題及處理辦法

每當新學期開始,就會有一批孩子進入幼兒園,而正在這個時候,就會有許多孩子哭著鬧著不願意上幼兒園,即使是強拉硬拽勉強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孩子也不會安心在幼兒園待著,要麼哭鬧不止、要麼獨自一個人在一邊,不參加集體的活動。經過幾年的觀察,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探究。 一、入園前的准備。 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當先了解孩子。孩子從小在家長的身邊長大,突然要離開家長到一個對他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環境中去,孩子就會產生一些不情願、不安和恐懼。新的環境、新的教師、新的夥伴都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和害怕。再者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教師又會對孩子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規定,這就會使孩子更加不適應幼兒園這個新的環境,從內心產生比較強烈的排斥情緒,從而不願意待在幼兒園。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孩子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環境,熟悉教師和同伴,熟悉幼兒園的建築和環境,盡快地融入到幼兒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園教育的順利進行。對於新入園的幼兒的教育我們要做好以下工作: 1、裝扮環境,做好迎接准備。 新生入園,前期准備工作很多,也分好多的方面。其中幼兒園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把幼兒園裝扮的多姿多彩,能在第一時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是孩子成功入園的第一步。 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家長可以先帶孩子熟悉一下環境,比如幼兒園內有滑梯、鞦韆等孩子不常見的大型玩具,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保護下玩一玩。教師也可以先帶孩子做做游戲、畫畫等,還可以唱歌、跳舞給他們看,和幼兒多交流,讓他們對老師產生親切感,這樣,孩子們對於幼兒園的陌生感就會大大減少,就會產生一種對幼兒園的好感,嚮往上幼兒園,這里有他們想要的小夥伴,有許多好玩的玩具,他們會主動的要求上幼兒園了。 2、進行家訪,掌握孩子特點。 教師最好是先進行家訪,了解幼兒的身體、智力、性格、興趣、愛好、習慣等各方面的情況,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對於單親家庭、弱智兒童、殘疾兒童以及家庭關系復雜,家長關系不和等等特殊情況的孩子,更要有比較深入細致的了解。 3、家園配合,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思想准備。 家長和教師要密切配合,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思想准備。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一些不正確的信息,常聽到不少家長對孩子這樣說:「聽話,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幼兒園。」這樣一來,無形中使得孩子產生了一種害怕上幼兒園的心理,他不喜歡幼兒園,害怕在幼兒園里,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孩子一到幼兒園大哭大鬧的情景。家長一定要多陪孩子多看幼兒節目,告訴他們,那些好看的節目都是幼兒園的教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創作和表演的。如果你上了幼兒園,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和他們一樣的優秀。家長要讓孩子多與外界的人接觸,讓他們慢慢的在與外部世界接觸中學會與人接觸、與人交流。 二、豐富多彩第一天。 孩子入園的第一天是最關鍵的。往往是孩子第一天在幼兒園適應了,以後也就沒多大問題了。因此,在孩子入園的第一天,家長和教師一定要齊心合力,讓孩子在幼兒園有一個美好的開始。 1、以笑容迎接每一個孩子。 笑容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眼裡,笑容能使陌生的教師變得象媽媽一樣的親切。教師的笑容能使得孩子消除恐懼,一下子拉近了教師和孩子的距離。教師不僅要面帶笑容做好迎接工作,而且還可以親切的摸摸孩子的頭,或者擁抱一下孩子,或者說些鼓勵和誇獎的話,給他們以親切感和安全感。給他們一個信息,幼兒園歡迎你,幼兒園是一個快樂的大家庭。 2、講究方法、重點呵護哭鬧的孩子。 入園的第一天,哭鬧的孩子總是少數,正是這些少數的孩子將成為入園第一天工作的重點。教師應特別關注的是那些哭鬧的孩子,與他們接觸一是要講究方式方法,二是要注意進展的速度。一方面要示意家長堅定地走開,一方面要悉心安慰孩子,哄孩子融入集體中。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叫王思雨,他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第一天,一直不捨得離開,王思雨就是不肯進幼兒園,抱著媽媽的腿就是不放鬆。看到這種情形,我告訴家長可以放心離開,我們會照顧好孩子的。結果那位家長一走,我順勢拉著他的手。邊哄著他邊走進了教室,並當著許多小朋友表揚王思雨是最勇敢、不好流淚的好孩子。得到了大家掌聲的王思雨很快安靜了下來。我還告訴他,家長會很快來接他的,並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參加游戲、活動。於是王思雨不再哭鬧著找媽媽了,並且逐漸的和其他孩子玩了起來。 作為教師,在孩子剛入園時一定要全面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給他們以媽媽般的安慰與呵護。讓自己成為孩子感覺到教師就像他的媽媽一樣愛護著他們,成為他們眼中的保護神。 3、保障新入園孩子的一日安全。 入園的第一天,孩子對幼兒園里的玩具功能還搞不清楚。他們見了好玩的玩具又禁不住去玩,因此常常會有不安全的事情發生。所以,孩子必須在教師的保護下玩耍。室外游戲或活動時,由於孩子的協調能力不強,經常會出現摔倒、碰倒等情況。因此,教師應根據孩子的身體發育水平進行適量的游戲活動。 同時教師要讓幼兒了解一些安全常識,不能把危險物品如:小刀、玻璃球、小棍等帶到幼兒園來。另外,幼兒在離園時要排好隊,家長也要做到按時接送,以免孩子等不急了而哭鬧。 4、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全托幼兒園安排孩子午睡。但是,有的幼兒剛開始對幼兒園的環境不熟悉或者沒有午睡的習慣,就會一直吵著鬧著不睡。這時,教師可以允許一部分孩子不午睡,等到孩子適應這個環境之後再慢慢培養他午睡的習慣。吃飯時很多小朋友需要教師來喂,這些都是在家養成的習慣,教師要允許幼兒先保留他原來的生活習慣,得慢慢改,不可過急。一定要讓他在愉快的環境中進餐。讓孩子慢慢適應在幼兒園的生活。 5、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孩子年齡小,游戲活動要多種多樣,富有吸引力,這樣才能符合剛入園幼兒的心理特點。使他們產生愉快的情緒,更樂於上幼兒園。在幼兒園內設置幼兒活動區域如:娃娃家、醫院、商店等,多找活動材料,讓孩子在活動區內自由活動。教師也要參與到角色活動當中去,同幼兒一起開展游戲。 剛入園的孩子對集體生活要慢慢適應。讓幼兒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見面要問老師好,回家說再見,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等等。在家時養成的不良習慣如:挑食、咬人、打人、獨占玩具等等,教師要耐心的給以矯正和引導,使他們漸漸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對於在園表現特別突出的幼兒要用表揚、獎勵和帶小紅花的形式激勵其他孩子向他學習,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樂於入園的情感。 新入園孩子的教育確實是一項非常細致而又復雜的工作,幼兒園在工作安排、幼兒園教師在接觸新入圓孩子時,都需要細心、耐心的對待,從實際出發、從新入園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引導每一位孩子,了解他們的身心發育特點和生活習慣,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到「幼兒園像我家」,使他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㈧ 幼兒園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方面

1、追隨新編教材,常換常新,教師無所適從。一個幼兒園往往同時用好幾套教材,教材經常更換,教師也跟著教材團團轉。如此下來,教師只能永遠跟著教材走,而不能真正領悟到教材所蘊含的課程實質。

2、幼兒園課程綜合化的趨勢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以往的分科教學,在活動中只需要完成該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即可,但綜合性課程推廣以來,課程目標要從多個維度去實現,因此其難度也就有所加大,需要教師具有綜合的素養和能力。習慣於分科教學的老師在開展綜合性課程時,容易將不同領域的內容生拼硬湊在一起,從而失去整合的意義。

3、課程實施者即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超過了兒童。老師對課程具有絕對的掌控權,教師往往決定著孩子學什麼玩什麼,在課程方面,孩子很少有自主權。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多元化自主化,強調課程應當以兒童為中心,以滿足兒童的目的為需要。

4、教學與游戲之間的矛盾加劇。在教育理念上,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認為兒童的主要活動應該是游戲。然而,一些教師在操作層面上泛化了游戲,將由教師發起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都稱作為游戲,模糊了兒童自己生成的活動與教師預設的活動之間的界限,結果使「兒童游戲」變成了「游戲兒童」,這樣不僅難以獲得兒童游戲的教育價值,也難以獲得教學活動應有的教育價值。

5、過於追求園本課程的開發,盲目跟風,園本課程的質量與水平得不到保障。幼兒園作為課程的實施場所,對於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幼兒的具有最好的發言權,然而這並不代表每個幼兒園都具備開發園本課程的水平和能力,一味追求開發新課程,可能會使園本課程的質量得不到保障。盡管近年來幼兒園師資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開發課程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即使是水平較高的教師和園長,也不能輕易開發和把握好課程

6、課程評價依然重結果輕過程。

雖然新課改認為課程評價應該一改過去的終結性評價,多進行過程性評價,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們還是更多的去關注教育目標的完成度,如孩子是不是已經掌握了5以內的點數,是不是能夠完整地說出一段故事,是不是能夠連續拍10個球等,而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其實,在幼兒教育中,只要孩子與以前相比有所進步,我們就應該予以鼓勵,不應該以同樣的標准來要求所有的孩子,對孩子的評價也應該以過程性的評價為主,鼓勵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㈨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