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提出的應用審美探究能力目標

新課程提出的應用審美探究能力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3-16 07:14:30

① 如何在教學中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發揮出閱讀的功能。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深入挖掘潛藏在文本中的一些道理,一些對自己成長、對自己學習有所幫助的見解。同時,教師要保證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真正地讓學生在體會文本、和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知識外,還可以讓學生向外進行拓展學習,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作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而且培養學生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也可以使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如在欣賞《蘇武傳》時,讓學生感受蘇武為了對大漢朝盡忠,為了保留自己的民族氣節,寧願經受刺骨的寒風,寧願飢吞氈,寧願牧羊北海,也不願投降匈奴的精神。所以,他是美的,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千古英雄。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蘇武,感受到了他身上的美。
三、利用語文知識調動學生的探究意識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過程,逐漸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敢於提出問題,並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將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提升。還以上面的《榮譽與愛榮譽》一課為例,教師在設計了一些問題之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電視上報道的事件等等,舉出一些反面的例子,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舉反例的過程中,積極地探索對榮譽和愛榮譽的理解,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什麼是榮譽,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會到榮譽的重要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加強學生對語文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願意去學,願意在語文世界裡探索,最終使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的發展。

②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
1.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
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容,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需要美,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根據課程目標,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並形成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學校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幫助教師提高水平、發展特長,開發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路,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

③ 新課程標準的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學習獨立識字。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用音序檢字法查字典。 (部首)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原10條,現7條,更緊湊)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改「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原: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減少2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5條,現4條)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原屬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原10條,現9條)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原第3條)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原8條,現6條)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刪:努力用語言打動人)(原4條,現3條)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識字、寫字中的目標,調整)(原4條,現5條)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調整,原第8條)
3.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調整)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刪原第6條: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原11條,現8條)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刪:學寫讀書筆記)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調整:不提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原7條,現5條)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④ 新課程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

引 新課改100問之 96、新教材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教材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新的較高的要求。首先,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由過去「教師對教材的忠實取向」向「教師與教材的互適」轉變,即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教法,不關心為什麼教、教什麼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運用只是全部的接受、執行,不存在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增添的權力。因此,僅僅是教材的就極大的束縛著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教材運用靈活性,強調了教材只是材料或範例、只是師生展開活動的中介與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刪減、增補教材,從而達到教師與教材到互相適應。這種教師與教材的關系轉變自然涉及到教師專業知識的延伸問題,即教育再也不能象過去那樣局限於教材的知識視野、滿足於教學參考材料的知識范圍來完成教學,相應地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教育環境的許可與限制等因素,恰當的選用教材、靈活地增刪教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拓展知識視野。因此,新教材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專業知識要求。主要包括通過繼承、批判,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提高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當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學人文主義」觀念;確立環境意識,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懷來尋求人類與環境的和諧,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具體性的專業知識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課程理論,諸如課改中涉及的課程種類(如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或活動課程與隱性課程)和課程層次(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知識都需要教師重新學習;課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體驗式教學、探究性教學、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實踐、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也是在過去教師作中提及較少的,需要教師重新學習,並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引入教學。

97、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哪些新的教學思想和策略?

新教材「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了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新教材從以往單純規定和建議教學方法,發展到引導教師形成開放的、創新的教學方式,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想,那就是主體性教學思想和反思性教學思想。以此為指導,教師應該運用新的教學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四種:

⑴主動參與教學策略

主動參與教學策略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引導下,主動積極地置身於教學活動中以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策略。教師激勵、引導的含義應該是: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動機、指導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保證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面性、為學生提供在參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必要的參考意見等。

⑵「探究--發現」教學策略

這種教學策略是關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事物現象的探素研究,獲得該事物現象的本質及關於現象間規律性聯系的知識,發展智力能力,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的教學策略。這時特別注意探究教學也必須一定的程序。學生的探究活動始於問題,而問題產生於學生對教師創設的問題的仔細觀察。這就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對學生具有符合教學活動要求的認知意義,即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具有與問題相適應的觀念,而且學生的已有觀念又不能對問題情境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釋。

⑶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是以小組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通過小組內成員分工協作去達成小組共同目標,並以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區別是: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小組合作目標是組內成員合作的動力和方向;組內成員之間分工協作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活動形式;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是合作學習活動的主要評價指標。

⑷聯系生活教學策略

聯系生活教學策略是通過教學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生活或通過對生活的模擬以實現學生知識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的策略。

98、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表現在哪些方面?

⑴對教材的靈活運用。

主要指的是教師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處理,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比如,更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等。

⑵對課程資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表現為教師對教輔、教具的自主開發。當教師的教學成為極富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活動時,教材出版單位及市場所提供的教輔、教具必然不能滿足真實的課堂需求。適合自己課堂教學法的教輔、教具的開發就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表現還在於要求教師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學需要,因地制宜地開發,製作簡單的教輔、教具,尤其是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輔和適宜學生交流感受、動手操作及在小組合作中使用的教具。

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資源共享,是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對教師來說,教師之間及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善於了解、發現學生及家長的情況、變化,即時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育教學資源,還可以請他們一起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過程成為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由師生甚至是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創造、建構的過程。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個終極表現就是開創適合自己學校(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因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教師,一定有其獨特的教學風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學校、班級的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是優秀教師的共同追求。

⑤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要點及其特點

一: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要點及其特點
2、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要點:
① 公民意識專;
② 價值觀念;
③ 社會責任屬感;
④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⑤ 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
⑥ 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⑧ 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點
① 著眼學生個性的整體性發展。
② 強調終身教育的基礎性。
③ 突出素質教育的重點。
④ 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⑥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使每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成功。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國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這意味著教育民主是本次課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重建高中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系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增設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課程領域或課程門類,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理想的課程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發展功能。
(3)建立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分制管理制度,為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提供製度保障。
(4)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5)完善校本評價,優化外部評價,合理處理高中課程評價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6)賦予每一所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權,使課程改革建基於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⑦ 新時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探索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

⑧ 如何理解新課改的六大具體目標

我對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理解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內容:

⑴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

⑵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⑶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才觀、價值觀。

⑷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⑸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⑹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⑺ 、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以上內容含概了以下要點:

① 公民意識; ② 價值觀念; ③ 社會責任感; ④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⑤ 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 ⑥ 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⑧ 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課程培養目標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養,提出了適應終身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點:

第一:著眼學生個性的整體性發展。培養目標的七條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第二:強調終身教育的基礎性。基礎性是基礎教育及其培養目標的根本性,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為人的發展、終身學習打基礎。

第三:突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新課程把「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敢於超越的精神,積極進取、求實、求是、頑強的品質,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習慣。

第四: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 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聖使命。新課程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健康,讓學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動活潑地成長,是新課程的追求,是新課程的目標。

⑨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觀點的主要內容
1.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
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學習)D引導者(學習),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新課程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A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B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准」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准」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准」做出的規定應具體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課程標准」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范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標準是「羅馬」,教材是「道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