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課程有效實施的策略的認識
❶ 在新課程下怎樣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2004年秋季以來,全國各省先後推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2010年秋,四川省全面實施高中課程改革。而我校作為成都市課程改革樣本校,在新課改推行之際,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也在思考著,數學——一門學生又愛又恨的學科,該如何趁改革之機,在教學教法及評估等多方面推陳出新,旨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質量,關繫到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內涵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或是教學內容,而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學到什麼或是學生學得好不好,有沒有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工作是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課堂教學作為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難以改變。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管理創新的實質,也是其終極目標。長期以來,高考備考壓力、升學壓力等導致了眾多學子不得不陷入題海戰術,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無奈。在這其中,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受到壓抑,並未得到真正、真實的發展。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妥之處、許多不良的教學行為、思維習慣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在現在及可預見的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論題。研究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有力推動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層面,指導課堂教學走向理性化,實現全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高效率。我們提出《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課題,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課後評估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裡表徵的過程,古寧漢(D. J. Cunningham,1991)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要建構關於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徵,但它並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高中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①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概念;②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基礎;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原則;④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程序;⑤預防和克服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最優化措施;⑥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有效教學理論
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高中數學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❷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過關寶典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最終是在課堂,而課堂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教育前輩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故在地理(必修二)模塊的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是我關注的重點。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取決於:
1.是否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建構?
2.是否有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
3.是否有利於教師揚長避短?
4.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5.教學效果將如何?
新課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且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教師教學方式引領。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
1.知識是學習者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的。
2.學習是意義的生成過程。
從這些觀點來看,教學不僅要提供信息和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教師提供的信息,而且還要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各種情境,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獲得自己個體意義的建構。
從這些觀點來看,要使教學有成效,教師需要去了解學生的建構狀況。這可通過創造激勵學生身心活動的環境和提供能夠彼此交流的社會氛圍來實現。這種安排有: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合作解決學習問題,並與他人交流、分享。
依據這些教學理論,在地理(必修二)模塊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策略主要有:
1.師生共構式教學。
2.課堂小組討論式教學
3.課外探究式教學。
一、師生共構式教學
師生共構式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建構知識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一方面,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學習問題,通過情境引導,促進學生在類似實際的情境中解決問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師生對話,了解學生的原有經驗和建構狀況,合理利用學生在課堂中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
在地理(必修二)的模塊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師生共構式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36課時中的7/9,即28課時)。學生在精心設計的課堂情境和學習問題的引導下,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確有所提高,課堂學習也比過去更活躍。但有時課堂的發展和效果與課前預設相去甚遠,這引起了我對下面這些問題的思考:
1.師生共構式教學法有何特點?與傳統講授式教學法有何區別?
(1)建構性。在師生共構式課堂中,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是為學生建構知識服務的。而在傳統講授式為主的課堂中,教師追求的是把知識點講明、講透。不錯,大多數教師的確能做到這一點,但教學效果卻不很理想,不少學生還是一頭霧水,這一點令許多教師苦惱不已。原因何在?關鍵是課堂主體的錯位。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持課堂,那麼即使教師把知識講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改變舊經驗,建構新知識,教學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2)情境性。學生知識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故師生共構式課堂強調教學情境的設計。目的有三,一觸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領學生進行新舊經驗的互動,建構新知;二暴露學生原有認知中存在的問題;三應用新知於社會實際實踐中。
(3)對話性。師生共構式課堂中的對話以師生對話為主。通過師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新問題的原有經驗和認識狀況,從而引導學生拋棄舊知,建構新知。這種師生對話不同於傳統課堂中的師問生答,而是平等對話,互相質疑,共同探究。與生生對話相比,師生對話的優點是,教師可利用其經驗和知識調控對話,發現學生現有知識存在的問題,引領學生從低層次認識升華到較高層次認識。
2.師生共構式教學法適合什麼目標和內容的課堂教學?
在地理(必修二)模塊教學中,對其中難度較大且是學生建構新知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和核心知識,如工業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和城市空間結構模式等,我選擇師生共構式教學。
3.創設什麼樣的教學情境?
為實現上述教學情境創設目的,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必需具有沖突性、實踐性、生活性、探究性。所謂沖突性指學生利用舊知解決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時會得到一個明顯的錯誤結果,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建構新知的動機。同時暴露學生在建構新知時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從而可引領學生認識到自身認知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建構新知。
教學情境的實踐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應來自於社會實踐和學生生活。一方面,學生容易從一個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將新知應用於社會實踐中。
探究性指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必須經過探究才能解決。
❸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
朱熹的一首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這首詩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彌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意境深遠,以源頭活水比喻為讀書學習,告誡我們: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人要進步就得看書,我有幸看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接下來我淺淺地談談我看書後的體會。
書中的第一章節,引用了蘇格拉底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明確了有效課堂的教學的基本理念。本書分六個單元、28個章節來闡明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若干問題。共闡述了四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理念,第二個知識點是本書的重點部分:新課程有效課堂行動策略,分別從課前、課堂和課後三方面20個行動步驟進行的闡述。第三個知識點是有效課堂的教學評價行動策略。第四個知識點介紹了保障行動效果的策略。
通讀一遍後,對於有效課堂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新課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一種新的教學行為,也就是一種「行動」。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愛、全、活、新」四大行動原則。本書中,引起自己感興趣的是關於多維度備課的環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自己寫教案,一般就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准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去撰寫,備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對新課程理念認識還不夠深入,面對新教材、新課堂、新學生感到彷徨;教學信息資源有限,備課視野狹窄;課時多,備課時間有限,備課不夠深入,讀後感《《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而細讀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後,卻發現這樣的備課,這樣的設計只是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中的多維度備課的一個方面。多維度備課包括備學生、備課程、備情景、備自己、備設計。其中「備自己」這個片語引起了我的關注。那什麼是備自己呢?說白了就是備課時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一個過程,說具體點就是備自己的教學策略,升華教學,追求美的境界。備自己的教學風格:弘揚個性,培養機智,塑造特色。備弱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備自己就是認識自我,長善救失。還要備期望:關注差異,全面發展。備自己的形象:有效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觀念,認真對待,在教學意識上高度重視三個問題:穿什麼衣服貼近新課程的意義?理什麼發型更能體現教師的個性?課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師行為規范?當然行動上更要精心准備。更重要的一點是還要備自己的課堂話語,包括語言風格、話語技巧等。
最後,我想用我們新時代的教育家魏書生先生的話語來結束:一個教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這種教法去否定那種教法,不是證明多種教學沒有道理,更不是糊塗地照搬某種教法到自己的課堂上,不加任何改變就用,我們應當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激勵策略
一、要發自內心,充滿真情 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心理學認為,人的任何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是在情感的影響下進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被賞識的渴望。在課堂上,教師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語,熱情的鼓勵來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不僅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激勵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也能更好的激勵他們的質疑與探索精神。因而,它要求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不能僅僅是以"對"或"好"來做簡單的評判,必須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的。 二、要體現公平 保護自尊 公平公正幾乎是每個學生對他們所信賴的老師在工作上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每個學生在班集體中對維護自尊的渴求.新課程的實施中,老師們在激勵評價方面用了好多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熱鬧而具有活力.然而,當一堂課結束後,常常會聽到孩子們津津樂道的不是學過的知識,而是獎品的多少及老師獎勵"不公平"的牢騷. 三、要多種方式 避免生厭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許多老師毫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與激勵,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自尊和自信,鼓勵學生持續發展。但在具體的操作中,不少老師的激勵性評價方式單一,一段時間後,學生也就有了厭倦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多種方式來實施激勵性評價。激勵主要有語言激勵和物質激勵。物質激勵是課堂上最盛行,花樣最多的激勵方式,主要有標志類型和實物類型,它是特別容易產生效果的激勵措施,但又是費力低效,層次比較低的激勵方式.因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能否產生積極的效果為出發點來考慮激勵的方式。當語言則語言,當實物則實物。 四、要恰如其分 莫搞點綴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願意積極參與其中,甚至願意展示自己,但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擔心自己不能完全理解所學的內容,害怕自己出錯招來同學們的嘲笑,顧慮自己不能取悅於老師,因而,學生的注意力總是關注回答問題的對與錯,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應運用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根據其具體情況給以恰如其分的激勵性評價,使學生獲得安全的感覺,獲得情感的補償,獲得自信的力量,獲得取勝的勇氣。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激勵性評價,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信,促進了學生的持續發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過多的誇獎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起不到鼓勵作用。對教師而言,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對學生而言,教師應讓學生在認識到自己優勢和進步的同時,也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激勵,也才是成功的激勵。
❺ 對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認識.
1:端正思想,明確反思目的。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反思中談到的優點與不足,都是積累的資料、研究的素材,不應該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依據。教師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反思課堂,並且要用學而不厭、從善如流的態度聽取同行的意見,收集教學信息,將同行的意見和自己的感悟一並寫入教學反思中。
對策 2:提高認識,勤於反思。
首先,要提高認識。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發展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師反思能力的養成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基本條件。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個人或他人的優缺點,從而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動機。另一方面,新課程本身的發展需要教學反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實驗、不斷完善的體系。教師是改革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過程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
其次,要勤於反思,堅持反思。目前,農村教師的課業負擔普通偏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名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同時任教幾個學科的情況還比較普遍,但這不是迴避教學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業務上有所進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時間進行反思。教師不僅要有反思的意識,還要經常性地認真總結經驗,把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做法、體會、感受等用反思日記或問題單等形式及時記錄下來,逐漸積累資料便於今後對比、分析、總結。
對策 3:加強學習,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師的反思能力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自我監控能力,就是對專業的自我檢查、判斷、評價、設計的能力。二是教學監控能力,就是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對象和過程進行計劃、安排、評價、反饋、調節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當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要求,並採用合適的方法。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有:( 1)最優化原則。看課堂教學是否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目的性原則。看教學過程是否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標准優化課堂結構,認真落實各學段、年段的課程標准。( 3)整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各種教學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既考慮到對教材、教師、學生的優化,又考慮到對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的優化,使系統的各個要素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合理結構。( 4)教學和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看實際教學中的教與學是否處於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中,兩方面是否和諧互動。
反思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秉承新課程理念,形成反思參照標准。第二,要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捕捉反思對象。有問題、有障礙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教師要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捕捉稍縱即逝的問題。第三,聯系已有經驗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個人化思考。反思是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的,但並不意味著反思就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引申開來,在思維深處將自己以往的經歷包括他人相關的經歷聯系起來,或者將已有的理論知識與當下的問題思考聯系起來,這樣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四,要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持續地、系統化地思考。偶爾的反思並不困難,但持續不斷的系統的反思卻不是每個人輕易能做到的。作為研究的反思,應該是持續的、系統的。第五,要把反思結果運用於實踐。反思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只有伴隨行為的跟進才有意義。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 1)自我提問法。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2)教學診斷法。即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自我反省或小組「頭腦風暴」,收集各種教學「病例」,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行動研究法。即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後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4)交流研討法。即教師間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產生思維碰撞,以促進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發展的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法。即教師在了解當前教學大背景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以促進教學行為跟進的研究方法。( 6)觀摩分析法。教師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比較「我」與他人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方法的異同,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的研究方法。
對策 4:掌握多種反思形式,明確具體寫作要求。
一是問題單一。問題單一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有關實踐方面的內容。如有關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自己的長短處等個體內差異問題;自身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式與方法上與他人的差異等個體間差異問題。第二,對活動的性質與任務的認知等有關實踐材料、實踐任務的內容。第三,有關實踐策略方面的內容。如進行某個實踐活動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優點與不足是什麼,它們應用的條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反思設計表,由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順序、教學組織、總體評價五部分組成;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記。交流反思札記是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的某些方面,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從而實現自我監控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教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學習過程、學習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問題:( 1)成功之處。如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等。( 2)失誤之處。如是否落實了「三維目標」、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是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流於形式等等。( 3)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碰撞,往往會產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並利用教學反思記錄下來。( 4)學生創新。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5)「再教設計」。通過教學反思及時記錄課堂教學的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方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寫反思札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有感而發。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
對策 5:掌握有效反思的幾個要點
要解決好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反思的內涵。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但反思不等於回顧,反思需要結合回顧與思考。反思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教學反思是理性揚棄的過程。
(一) 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這里的「物」,來自於教學實踐的過程。經歷教學實踐後,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可以通過自問獲得。
一問:「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特色蘊含於教學評價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落實,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材處理上,看教材特點的把握,知識間的溝通與聯系;在教學方法上,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問:「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得心應手的教具使用、畫龍點睛的難點突破、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韻味無窮的課尾總結等等。
三問:「偶得」有哪些?教學偶得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獲。它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對;面對學生的偏差理解,教師如何引導等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思維火花的捕捉:學生發現問題的獨特視角,提出問題的獨特認識,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
四問:「缺失」在何處?上完一節課後,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得不合理;哪個重點不夠突出;哪些問題設計得不科學;小組合作學習還需哪些改進;哪句評價語點評不得體等等。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據」。
教學反思有價值還需要思之有「據」,可以為教學反思提供「據」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標准。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是現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離開了這一點的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二是學生發展。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是否有所收獲並得到發展是我們始終要關注的問題,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末」。
三是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優秀教師往往是具有大量實踐經驗,並能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表率。以他們的教學活動為依據和參照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和課程標准,並改進我們的教學。
(三)有效反思不可拘泥於形式。
教學反思的價值在於「思」的內涵,反思的形式則應該適應並有助於「思」的內涵,而不是束縛之乃至損害之。有許多教師之所以會以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來對待學校的教學反思要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反思的形式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一些學校規定了教學反思的許多要求,使許多教師誤認為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的撰寫是一樣的,存在畏難情緒。其實教學反思與教學論文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更強調時效性,往往剛上完課我們對這節課會有許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時候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思考,對於這些思考來說,及時的記錄就顯得十分重要。脫離了時效性的教學反思往往不能把教學過程中清晰地表現起來,反思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應當以便於及時地記錄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旁註。旁註就是在教案旁邊的空白處寫反思。旁註一般記的是教學的「細節」所引發的點滴感受: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知識點的展開、某一處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開始的誘導提問、某一道練習的設計等等,都是旁註的對象。
點批。點批是在教學環節的中間處寫的反思。點批的重點是教學的「片段」: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令人難忘的東西,如典型的經驗或深刻的教訓等,進行深層的剖析。
總評。總評就是在結尾處寫的反思,總評教學的「整體」。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回顧,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設計等等,從多個角度去透視教學實踐。
串析。串析是在章節設計的結束處寫反思。串析的重點是「歸納」:對一階段積累的教學反思進行系統地歸類、比較、分析,從多個特殊的現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質。
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據」,而反思的形式則可以不拘一格。只有這樣才能既提高教師撰寫反思的積極性,又使廣大教師通過有效的反思獲得專業發展。
❻ 如何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一、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學校管理,提供相關保障 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管理。 1、調整管理結構,轉變職能,落實責任 (1)調整管理結構,提供組織保障 學校新成立了「課改」領導組、課題研究組;再加上原有的教導處、教科室、學科組、年級組、年級備課組,形成了學校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套組織結構。每一個層面的組織都明確的職責,上一級組織督促下一級組織履行自己的職責並查檢評價。 (管理結構如圖所示)。 在組織結構圖表中,學校教科室的職能已發生了變化;課題組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 (2)合理配備人員,提供人力保障 由校領導班子制訂人員篩選標准,面向全校公開選拔了教科室人員,精選課題研究組成員;挑選課改年級組成員。 (3)加大硬體投入,提供物質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學校在推行新課程改革時,學校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制定了實施新課改的五個制度,五個制度要求明確具體,切合實際,從制度上來排除實施新的課程改革遇到的各種阻力,強制所有的教師參與到新的課程改革之中,強化了新課改工作,使新的課程改革實施有了制度保證。 3、強化管理措施 (1) 委以重任,制定方案,保證「課改」工作的針對性 學校對教科室委以重任,制定了《宜賓市人民路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對學校課程改革作總體的籌劃;每學年,又制定《宜賓市人民路小學新課程改革年度計劃》,認真地實施《宜賓市人民路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細致地推進「課改」工作,做到了長計劃,短安排。這樣,每一階段的工作的目標更明確,工作的內容更具體,工作重點更突出,使學校「課改」工作的針對性更強。 (2)探索改革辦法,推行改革工作,保證「課改」工作的堅實性 學校是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借鑒,教科室擔當起「探索改革之路」的重任。學校「課改」工作的每一步,都由教科室組織課題組研究人員先在課題組內進行研究。再由教科室提交給學校課改領導組。學校課改領導組審查、確定是否在全校推廣實施。學校課改領導組同意實施的改革辦法,由教科室與教導處一起推行到學科組、年級備課組。 在學科組和備課組實施改革時,教科室又加強對學校改革工作的指導和調控,讓學校「課改」工作邁著堅實的步子,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保證了課程有效實施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3)化檢查為參與,保證「課改」工作的實效性 「課改」是一項非常艱巨而細致的過程性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教科室把檢查化為參與:在檢查學校「課改」工作時,教科室把檢查人員分到各課題組、學科組、備課組,參與到整個「課改」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他們既是工作過程的檢查者,更是工作過程的參與者。在他們的參與中,把對工作檢查與調控結合起來。這種管理更具有人性化,也更具有實效性。 (4)促進發展,獎勵先進,保證「課改」工作的持續性 我校一方面堅持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進行「促進提高式」的評價。在這樣的評價中,教師們不管自己在量化打分式的評價中獲得的是中國分,他們都能看到自己在近段時間內工作的成績及進步。他們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能得到學校、同事、學生、家長各方面的承認,樹立了繼續發展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我校還結合對教師進行的年度考核,制定了詳細的《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細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考核細則》《班主任工作考核細則》《年級(學科)組考核細則》等獎懲條例,對教師各方面的表現給予量化打分,評優、選先、晉職。 4、有效地利用課改的外部資源 (1)請進來 學校聘請省市區各級專家組成課改顧問組。邀請全國各地的「課改」專家到校給我們的教師和家長作報告。 (2)走出去 學校非常重視「課改」先進的經驗對學校課改的借鑒作用,選派教師走出去學習,讓教師直接去吸取豐富的營養,帶回學校,通過寫匯報、座談、上課等方式,傳輸給全校教師,讓這些外部資源在我校的「課改」實踐中生根、開花、結果。 (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新型教師,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我校實施新的課程改革,我們主要抓了:第一,組織教師學習,讓教師理解、接受新課程;第二,改革教育教學策略,提高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技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轉換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把新課程推向班級課堂層面,把理想課程轉變為現實課程;第三,引導教師較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地實施課程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們的具體操作辦法如下: 1、有效的教師學習,促進教師理解新課程的理念 有效的教師學習,就是要讓教師盡快地理解、接受、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在理論的引領下,讓教師意識到需要且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1)組織教師參加「通識性」培訓,認識新的課程改革 (2)調查分析教師現狀,形成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3)根據課改的需要,確定學習內容,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4)開展多樣性、科學性的學習活動 2、有效的教師培訓,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1)制定新的《課堂教學評估表》 評價標準的變化,必定引起教師行為的變化,我們又通過「實施《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教學研討活動」促使教師從理念向實踐迅速轉化。 (2) 改革教學方式,制定、推行實施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倡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來學習,那麼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的教學策略也必須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改革教學方式中,課題組指導教師探索、總結實施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形成新課程需要的教學方式。 改革教學方式的措施: 首先,教科室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確定各階段研究重點,讓我們的研究在螺旋上升式的前進中,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每一個段的研究中,學校教科室根據研究內容提供理論學習資料,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組教師根據學習的理論,制定教學策略,再到教學實踐中去實施、調整、完善。 然後,教科室根據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總結實施各種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形成研究成果,並在全校推廣實施。 制定、推廣實施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在近三年中,學校教科室組織課題組研究並推行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策略。課題組試圖在小學低年級激發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興趣,中段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高段能熟練地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 (3)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技能的方式 「案例分析」式培訓 「案例分析」式培訓主要指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的培訓方式。我們強調:教學水平的提高,要在一節課一節課中去提高,要「一課一得」。同時,我們還強調:教學水平的提高,還要不斷地進行階段小結,要把一課一得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得得相連」的有機整體。 具體做法為:有計劃地組織教師觀摩分析優質課;每月進行教學設計討論、上對比課;每周進行課堂教學分析,學校教科室制定了課堂教學分析記錄表《「實施〈課程標准〉有效性研究」實驗課題課堂情況分析一覽表》。填寫內容為:只要是自己在教學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所悟,只要是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都可以記。 為了增強教師對自己課堂分析的有效性,學校要求每周星期二教研活動時,每位教師交流自己上周寫的教學分析,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把個人反思成果變成共享資源。 「案例分析」式培訓強調案例中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於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教師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 「定點追蹤」式培訓 對重點培養對象或者學習進度稍慢的教師,我們則採取「定點追蹤」的辦法。方法是:聽課→分析評價→交換意見→學習→提高→再聽課→再評價。如此循環,逐步提高。 「促進提高」式培訓 在培養新型教師的研究中,怎樣使教師的有效教學與實踐從被動變為主動,學校還利用評價的「改進提高」和「激勵督促」的作用,促進教師迅速提高。具體操作方法為: A、自選發展目標:教師通過自修自研,專家指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尋找出其中「最關鍵、最有價值」的問題,制訂學習計劃及努力的目標,並提出實施步驟。 B、自評自結:教師對照發展目標,採取積極的行動,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體驗後而進行自我評價、總結。 C、教師互評:在自評基礎上,以年級組或教研組為單位,採用「換位思考,角色轉換」的方式進行互評,應特別注意發現老師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變化都應加以保護,不求全責備。 D、校長導評:由校長組織評價小組對教師是否達到發展目標給予評定,對教師下一步發展指明發展方向。 以學生的學,促進教師教的改變 課題組進行的教學改革是否有效,制定的教學策略是否適用於全校各學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用,這還得以學生的發展來決定。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教科室組織課題組調整、總結適合學校各學科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在全校推廣實施。這樣以學生的學來促進教師教的改變,有效地促進了課堂向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實現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的核心理念。 (4)把握教材,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文化 讓我們的教師掌握學科文化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科文化,讓語文課姓「語」,數學課姓「數」,讓課程得到有效實施,保住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用體悟學習來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整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科文化。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學科文化的基本因素,把握教材;其次,讓學生體悟學科文化。學生操作體驗、感悟、試悟、頓悟以及整體感知等方法和策略,是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獲得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體悟學科文化,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悟學科文化,在生活中體悟學科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3、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我們建立具有激勵、評價、學習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學生成長記錄袋》。 其次,我們在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基礎上,我們還設立了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總評為主要內容的《小學生全面素質評價冊》。 再次,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檢測模式。檢測分為書面檢測和非書面檢測。 最後,我們還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 (三)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結構 我們採取措施,形成以學校為中心、以家庭為環境、以社區為平台的工作運行機制,為「課改」提供社會保障。 二、學校實施新課改取得的教育教學效益 (一)學生獲得了較為和諧的發展 我們學校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了差異發展。調查顯示,我們的學生100%的都喜歡上學;他們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從教育局督導檢查認可的學校教導處存檔的學生成績檔案中,同樣可以看不出:我們的學生的差異性的發展。我校的教學成績是讓家長滿意的,讓社會認可的。 我們不僅關注了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還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他們的素質得到均衡的發展。他們的良好品行在逐漸形成;習得終生學習的能力,他們正在用自主、合作、探究、體悟等學習方式方式來學習;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不只是教材,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利用資料的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能自覺地融合學科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他們能自己設計並組織班隊活動的,就連區級示範性班隊主題活動,也是學生自己設計、組織的。我校《星光電視台》和《星光校園報》的播出與出版,突出地表現我校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增強;他們的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我校的一批特長生脫穎而出。 (二)新型教師在茁壯成長 1、教師教學理論修養明顯進步 我們的教師在理論學習中,不斷地把學到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發生了變化。這是他們提高教學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的教師用他們內化理論指導教學,他們的教學過程,是新課程的教學觀所需要的教學過程;是他們的理論素養與職業素養外在表現的過程。 2、一些教師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初顯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校一些教師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已經初步顯露出來。這從同一內容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就可以看出來。 3、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 我校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老師以通過溝通與合作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 4、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在增強 課題組的研究帶動了學科組和備課組的研究。因此,學校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教師在這樣的研究氛圍中研究,他們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也在增強。 (1)研究的內容系統化。 隨著教學的深入、新課程教學的技能的成熟,他們進行的是系統的研究。他們在教學策略上分專題研究,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體悟式學習等,在教學內容上,他們還分課型來研究。 (2)不同層面的教師都在探索、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他們的研究能力明顯提高,已經成長為一批具有教改能力的教師。課改年級的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明顯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我校課改起始年級的語文、數學教師9人,撰寫論文等達109篇,平均每人達12篇,撰寫論文最多的人達29篇,獲獎的檔次國家、省、市、區的都有。上研究課、公開課等課的人最多達6節,獲獎的最高檔次為省二等獎。全校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明顯增強。 (三)學校的社會聲譽在迅速提升 在有效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管理的革新,教師素質的提高,使學校的育人環境再上一個新台階。我校創辦了星光電視台、星光校園報、星光藝術團;建立「中國少年報記者站」;2003年學校獲「中國名校」的稱號;連續三年獲督導評估一等獎、教學成績第一名。三年來省內外到校參觀交流的團體達50餘個,學校的工作及組織的各種活動分別在省、市電視台和各級報刊上相繼進行了新聞和專題報道,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我校校長邱清緒作為學校管理的優秀人材,在全國正式出版的《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二期)上作為封面人物進行介紹,這在社會上引導了極大的反響。我校的課改成果《有效地培養新型教師》在《四川教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上發表,在「全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與課程管理」研討會上交流並榮獲一等獎,在四川省首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實施新課程標准有效性研究」階段研究報告》在四川省首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4年4月,人教社教材調研會在我校召開。2004年9月,四川省第六屆中小學音樂課比賽在我校進行,一位教師參加比賽,獲二等獎。2005年1月「西師版」數學教材教學研討會又在我校舉行。 2005年12
❼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意義有哪些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鑽研文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這『火葯'就是興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潛意識里消除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討問題的小夥伴,從而形成相互尊重與信任的支持型氛圍,讓學生真正擁有一個「能學」的環境,才會有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學習中,「說」是學生學習思維外顯性行為。那麼,教師就可以以「說」為突破口,在課堂中創設民主的范圍。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敢說,大聲說,人人說」。提倡「敢說」主要為性格內向的學生、為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打開「放膽」的通道;對學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見,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勵他們敢於表達。「大聲說」旨在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究的精神;「人人說」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正確地說,流利地說,愉快地說」,促使學生不但樂於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要求趨於正確、完善。為達到通過「說」使學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探索、研討與創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如我教學《三打白骨精》,上課剛開始,我就忍不住給大家唱了幾句「猴哥,猴哥……」學生們一下子來了勁紛紛講述他所了解的孫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孫悟空形象。於是准確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學生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
「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
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
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
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
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
四、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新課程理論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的過程,師生間、學生間可以進行動態的對話交流。
進行有效的對話交流,首先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對話慾望。在《愛如茉莉》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多媒體的運用和教師適時的語言渲染讓學生如臨其境,置身於文本所描繪的平淡而又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會如茉莉般淡淡的卻又真真切切的親人之間相如以沫的愛,在本節課的對話中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質疑。問題是理解的開始,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交流,構成對話。在《夾竹桃》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主動對課題產生了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寫夾竹桃,夾竹桃有什麼特點……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然後再組織班內交流,真正實現多元互動。對話教學的實質是溝通與合作,可以說沒有溝通與合作,就沒有真正的對話教學,只有溝通與合作才能體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社會交往。
以上實踐證明,只有師生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課堂有效對話,才能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五、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與其相適應的語文組織形式——小組學習,被廣泛的引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作。那麼,如何讓合作學習有效呢?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組建?我想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同時還要考慮到成績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組織者、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並在一定的時間後要進行角色的互換,以便每個成員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2、選擇恰當的時機、內容
①在體會文本有困難時開展合作學習
蘇較版教材有許多課文蘊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對我們山區里的孩子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在獨立探索中出現困難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學生自己品讀、發現、總結、提煉,這樣習得的知識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記憶持久。在教學《嫦娥奔月》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鄉親們為什麼非常想念嫦娥呢?淺層次的初讀表現在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誇贊嫦娥如何美麗善良,樂於接濟窮人的品德上。對於嫦娥在遇到險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學生讀不透,理解膚淺。這個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追問:「鄉親們,你們想念嫦娥僅僅因為她美麗善良,常常接濟你們嗎?」再組織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給足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時間。經過思維的碰撞,學生們深深認識到嫦娥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在逄蒙搶奪仙葯的險情下她還那麼勇敢、機智,以至於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葯,舍下了和睦美滿的家庭生活。這些情感體驗,都是學生在充分閱讀、思考、合作交流中產生。
②在課堂生成問題時開展合作學習
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整個過程應該是富於思維的靈動的。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認識能力和相關經驗的缺乏,對一些教學中的問題個人認識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學生之間認識問題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這時可以考慮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組內成員充分發表意見,通過有意義的協商和共享,相互補充,並不斷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形成辯證統一的認識,從而對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豐富和全面。我教到《莫高窟》時,有位學生當堂質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為什麼文中用『她』來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對於學生參與學習生成的疑問,我沒有急著給以正確的解釋,而是將小問題「擴大化」,引導全體學生來探究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有人說「她」是與「明珠」 這個詞搭配使用的,有人說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為女性的,有人說這是約定俗成的——因為「祖國」、「柳江河」等都用「她」來指代,還有人說這個詞是書印錯的……在意見的交鋒中,再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論證觀點收集充足的論據。最後,大家達成共識:敦煌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還有重要的藏經洞。她精美、高貴、神聖,如同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莊、美麗的女子,用「她」來指代,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為自己的「偉大」發現而鼓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不僅進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結構與脈絡,又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作出了完美的解釋,完善了認識結構。
3、教師要進行恰當的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合作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每一個步驟該怎樣做,目的是什麼。還應該通過適當的示範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採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性學習。
❽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策略
黎奇主編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正適應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專革日益深入發展的實際屬需要。本書根據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一方面,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入手,對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過對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總結出實踐教學中的成熟經驗等,將促進廣大初中教師通過學習,使他們的教育理論素質、尤其是課堂教學技能得以提高。
第一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第三篇:實現有效課堂教學准備的三個維度
第四篇:超越傳統課堂形態的組織策略
第五篇:擴大課堂教學評價正向價值
❾ 談談您認為什麼樣的課堂是有效的以及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我認為有效的課堂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內容 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太深聽不懂,太淺沒興趣;2.教學方法 要生動有趣,不要照書本念,多利用課本以外的教具3.課堂管理 要有秩序,紀律要抓好,表現好的要多誇獎或獎勵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尊重人(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學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和教師得到更多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積極探索的課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下面從三方面簡要談談如何實施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備課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證,備課要以人為本,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差異,分層次、分類型、分程度進行備課。有專家建議備課必須做到「十備」,即備課程標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師本身、備教學方法、備學習方法、備涉及問題、備關鍵詞、備板書、備作業設計、備教具准備以及備估計的反饋信息。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層面:知識,技能和情感。 我們尤其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即教師在目標確定上要更新觀念,重視情感培養、態度轉變和價值觀教育。具體做法就是激發學習內驅力,增長學生的見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 培養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培養健康的人格。2、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及其他課程資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教材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詳細的解讀教材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證。一節課的目標要把它放在一個章節或一個單元甚至整個學科中去定位,讓學生明確這一知識點在學個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其他的資源(如遠程資源)我們要細細解讀,弄清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圖片、每一個活動的作用,並且還要弄清他們之間的聯系。這樣我們才能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3、注重教學的生活化。解讀課程資源固然重要,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也很重要,回歸生活化的教學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於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多呈現豐富多樣的生活情境,如提問多涉及學生的生活體驗,多組織實踐活動,多涉及有關生活體驗的練習題試題。 二、有效的教學現代課堂倡導生成。生成的課堂需要教師根據學情變化,及時接納彈性、靈性的成分。打破了傳統教學的預設性、計劃性地執行教案的教學模式,採取有效的調控措施,推動更高層面的互動,讓課堂充滿生活的真情,煥發生命的活力。應做到:1、 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放在指導學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鼓勵積極參與,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要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真正擺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導應貫穿「三講三不講」原則,即所謂「三講」就是重點、難點、疑點,這三個點我們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講;「三不講」就是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永遠也不會的不講。2、合理安排課堂流程。教學流程有許多環節組成,各環節互相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後次序,各環節可以預設 。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課堂有生成性,因而往往會出現一些變化的情景。所以我們在精心預設教學流程時,也要考慮到可能變化的突發情況。課堂千變萬化,有著強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學生一旦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要及時採取巧妙的應急措施,調控課堂教學向著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3、 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學方法可以預設但不一定要格守,隨著課堂教學流程推進,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只有教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的可行的方法,學生的學法主要有三種形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而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去選擇學法指導,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4、 分類分層作業。 學生層次的不同決定了鞏固練習的不同。現在提倡的精心設計板演作業、基礎訓練作業、拓展提高作業等這樣幾種作業是很有必要的。 教師在作業的選擇上一定要有分類。批改作業中要仔細分析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如是共性問題,就要集中講評;如是個別問題,就要個別當面輔導。當前很多教師缺乏作業選擇,往往通過資料、電腦照搬別人的資料。不選擇作業就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和負擔,課堂的有效性就無法實施。 三、有效的反思反思三年成名師。新課程把教學反思提高到了教學行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或一個單元後要及時地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反思,將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記錄在案。這樣不斷積累,克服不足發揚優點,教師的教學經驗就會越來豐富。課堂的有效性就會越來越提高。1、成功經驗的總結。新穎的課堂設計,巧妙的課堂引言,直觀形象的演示,熱情激昂的講解, 適時巧妙的設問, 妥善處理突發事件等,這些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課後將這些課上發生的點滴記錄下來,進行整理歸納,經驗就會越積累越多,教法會越來越靈活,駕駛課堂的能力也會有很大提高。2、失敗教訓的反思。不合理的教學設計,處理不妥的教學重點,沒有突破的教學難點, 鏈接語言的不準確,總結言語的不精煉, 解答問題的不嚴謹,言語中傷了學生等等,後教學應吸 。這些鮮活的實例積累以後會不斷的鞭策自己以後的教學。這樣就會克服以後在教學中的不足。3、 課後學習升發。課後,教師反思的同時要不斷學習。查找相關的課後反思和相關的課堂實錄,通過比較借鑒,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積累。另外,也可以查找相關的資料,從理論上進一步提升。這樣就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 總之,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只有師生心靈的不斷撞擊,才會產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師生情感的不斷交流,才會激發人性的快樂。課堂教學只有回歸到人性、回歸到生活才會真正達到時效。教無定法,學無止盡。只有通過我們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尊重教育的發展規律,轉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