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安排
①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1)四川省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安排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② 對義務教育課程規劃的幾點建議
義務教育階抄段課程計襲劃的三個特徵是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
③ 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修訂稿) 根據 《中共中央國家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 《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 意見》、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 號) 和教育部關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01〕28 號)等文件精 神,結合《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試行)》試行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大力推 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 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 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 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 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均衡性原則 根據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 各門課程比例 適當,總課時數和課時比例均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之內,以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 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 教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對 新型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級增加。 2、綜合性原則 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 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 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一至二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課,三至六年級設品德與社會 課, 旨在適應兒童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 把課程內容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 社會,使之生活經驗不斷豐富、社會性逐步發展。 3、選擇性原則 設置綜合與分科相結合的課程,各地根據本地的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 求,可以選擇分科課程,也可以選擇綜合課程;同時,還必須為地方課程與學校 課程留有一定課時,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鼓勵各地發揮創造 性,辦出有特色的學校。 在達到九年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農村普通中學試行「綠色證 書」教育,形成有農村特點的學校課程結構。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 術課程。 三、課程設置安排 1、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 全年 52 周:教學時間 39 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 13 周。 各學年 39 周教學時間安排:一—八年級每學年上課 35 周,復習考試時 間 2 周,學校機動時間 2 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活動、文 化節、運動會、遠足等。九年級全學年上課 33 周,復習考試 4 周(初中最後一 年的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增加 2 周),學校機動時間 2 周; 2、每周活動總量 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學。一、二年級周活動總量 26 課時;三——六年級 周活動總量 30 課時;七—九年級周活動總量 34 課時;每課時以 45 分鍾計。 3、課程計劃表 表一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省級實驗區(按分科設置)課程計劃表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總課 課時比例 時 品德與生活 2 2 2 2 2 2 420 0.044 品 德 (社會) 思想品德 2 2 3 239 0.025 語 文 8 8 7 7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 史 2 2 2 206 0.022 社會 地 理 3/2 2 158 0.017 科 學 2 2 2 2 280 0.029 生 物 2/3 2 157 0.017 科 學 物 理 2 3 169 0.018 化 學 3 99 0.010 體育(初中為體育與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健康) 音 樂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藝 術 美 術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綜合實 信息技術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踐 地方課程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活動、 地 方與學 學校課程 1 1 2 2 2 1 1 0 1 383 0.0402 校 課程 周總課數(節)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節)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展(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活動、眼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果是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保 保健操 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表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級實驗區(按綜合科設置)課程計劃表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總課 課時 時 比例 品德 與 2 2 2 2 2 420 0.044 生活 2 品 (社 德 會) 思想 2 2 3 239 0.025 品德 語 文 8 8 8 6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史與社會 4/3 3/4 3 344 0.036 科 學 2 2 2 2 4 4 5 725 0.076 體育(初中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為體 育與健康) 藝 術 4 4 4 4 4 4 2 2 2 1046 0.110 綜合 信息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實踐 技術 活動 地方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和地 課程 方與 學校 學校 1 1 1 3 2 1 0/1 1/0 1 383 0.0402 課程 課程 周總課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晨(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 活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課間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保 動、眼保健 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操 表三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實驗區(分科與綜合相結合設置)課程計劃 表 總課 課時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時 比例 品德與生 2 2 2 2 2 2 420 0.044 品 活 (社會) 德 思想品德 2 2 3 239 0.025 語 文 8 8 8 6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史與社會 4/3 3/4 3 344 0.036 科學 2 2 2 2 280 0.029 生物 2/3 2 157 0.0165 科學 物理 2 3 169 0.018 化學 3 99 0.010 體育(初中為 體育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與健康) 音樂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藝 術 美術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綜合 信息技術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實踐 地方課程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活動 和地 方與 學校課程 1 1 1 3 2 1 2 1/0 0 403 0.423 學校 課程 周總課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晨(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活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課間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 動、 保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眼保健操 四、課程設置說明 1、表三是「分科與綜合相結合設置」的課程計劃表,與表一比較,綜 合學科增加了「歷史與社會」,該表可以在表一和表二的基礎上生成。以表一為 基礎生成表三的基本思路是:分別用表二「歷史與社會」替換表一中的「歷 史」、「地理」;以表二為基礎生成表三的基本思路是:用表一中的 3—6 年級 「科學」、7—9 年及的「物理」、「化學」、「生物」替換表二中的「科學」, 用表一中的「音樂」、「美術」替換表二中的「藝術」。按照這一思路,可以生 成綜合學科有一門,如只有「歷史與社會」、「藝術」的課程計劃表和綜合學科 有兩門的課程計劃表。 2、綜合課「歷史與社會」,包括了分科課「歷史」的全部內容和「地 理」中的人文地理部分;綜合課「科學」包括了分科課程「物理」、「化學」、 「生物」的全部內容和「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 綜合課「藝術」包括了分科 課程「音樂」和「藝術」的全部內容。 初中階段的學校在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 的課程時,若選擇科學、歷史、地理,可相應減少自然地理的內容;若選擇歷史 與社會、生物、物理、化學,則應參照相關課程標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內容。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 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其中,信息 技術教育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從三年級開始單獨開設,每周 1 課時;其他內容則統整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中學習。各地應根據教育廳的有 關要求開足開好,課時必須得到保證,不得擠占或挪用。 4、地方課程由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關於地方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指導意 見統一安排(見《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學校課程由學校 根據我廳關於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指導意見開發與管理。 5、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 學校在做學年教學安排時,應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內容,統籌合理安排;各門課程 均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 主渠道作用。 6、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一至六年級 設體育課,七至九年級設體育與健康課,其中七至九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 要求的健康知識, 應在學生進行相關體育活動時, 使學生了解, 但不得組織筆試。 沒有體育課(體育與健康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後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 集體體育鍛煉並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 7、小學勞動、初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法制與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綠證教育、 環境教育、 本土歷史與社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 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 也可以利用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 課開設專題講座。 8、小學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一年 級開設外語。其課時從學校課程安排的課程中解決。 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 種。外國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可以開設第二外語。 結合我省正在開展的外語雙語教學的實驗工作,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 加強外語教學,辦出地方和學校的特色。 9、遵循學生的發展的規律,根據需要,學科課程可以進行開設長短課 時的探索,如小學英語可以 30 分鍾為 1 節課。
④ 《標准》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各科的都不一樣,你想問哪一科??
例如語文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⑤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是什麼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⑥ 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各科的周課時量是多少
北京市政府《關於全日制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暫行意見》中規定:中學語文教師每人教兩個班(10課時~12課時);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教師每人每周授課12課時~16課時,平均14課時;其他各學科每人每周授課14課時~18課時,平均16課時。
小學教師每人包教一個班的語文、數學,或每周授課16課時~20課時,平均18課時。其他省、市根據本地區特點,對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均有類似規定。
(6)四川省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安排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⑦ 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生活生命與安全》八年級上教案
我想要啊
⑧ 誰有省部頒的中小學課程計劃(急需)
課程結構的調整
--------------------------------------------------------------------------------
作者:來源:華中教育 日期 2007-05-24 06:44:10 閱讀:56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任務和方向是優化課程結構。
第一節 課程結構的調整
9.為什麼要對現行的課程結構進行調整?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重新認識和確立各種課程類型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
課程類型主要有:①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②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而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③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上述各類課程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以及每組課程類型所具有的價值互補性,意味著它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當是由各種課程類型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我國現行的課程結構,存在著較嚴重的不足。首先,在學校課程中學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經驗課程則微乎其微;分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則微乎其微;必修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選修課程則微乎其微;國家課程備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課程類型的單一使得在注重發揮一種或幾種課程類型價值的同時,忽視或放棄了其他課程類型在學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學生在這種單一課程的「滋養」下,其片面發展在所難免。其次,學校課程中各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失衡,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佔的比重過高,擠佔了其他學科的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現行課程類型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中設計了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經驗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與必修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並為開發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化是全面實現課程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多種課程類型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學生過分追求學業高分、綜合素養低、主動學習能力弱的狀況提供有利條件。針對現行課程結構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狀況,新的課程計劃分別將語文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24%(1992年)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1992年)降至1396一1596,並對其他傳統優勢科目所佔的比重進行了適當的下調。同時,將下調後積累下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擁有了6%一8%的課時,地方與校本課程擁有了10%一12%的課時。顯然,學校課程體系中具體科目比重關系的調整折射出我國開展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本次課程結構的調整將扭轉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的中小學課程類型單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從而實現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10.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綱要》第二部分對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做了明確的闡述。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
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
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11.新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體現在哪裡?
《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可以說,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我們全面領會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結構包容了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同時通過課時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是從課程方案層面體現出來的均衡性。如何在實踐層面上落實?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第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這也就是說,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在學校課程結構中所佔的比重是隨著學校教育層次的變化而變化的。在低年級的課程結構中,綜合課程要明顯超出分科課程。隨著年級的增高,綜合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所佔比重逐漸降低,而分科課程所佔比重則逐漸提高,並最終超出綜合課程。對課程結構進行這樣的調整,不僅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也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師資隊伍的狀況。正是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和師資條件,本次課程結構調整制定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並存的「自助餐」式的課程計劃,供各地選擇。在「綜合型」的課程計劃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整合為科學,歷史、地理被整合為歷史與社會,美術、音樂被整合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范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顯然,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中,綜合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國家積極倡導各地實施以綜合課程為主的課程計劃。綜合課程的開設將會有力地改變現行課程科目過多或缺乏整合的現狀。從實踐層面講,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第三,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結構的選擇性主要涉及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與教師)、學生如何選擇課程,以及我們的教育能給地方、學校與學生提供多少課程以供選擇。選擇性的集中體現是新課程適當減少了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這無疑能夠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的主動性,也有助於真正實現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從而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選擇性還體現在國家課程的變通性上。就課程類型而言,國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選擇;就課時比例而言,國家劃定范圍,供地方和學校選定;就課程內容而言,國家制定課程標准,在保證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反映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特點。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最終必須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上,這就要求地方和學校必須加強選修課程的建設。新的課程計劃倡導適當減少必修課程的比重,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
12.這次課程改革是怎樣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的?
《綱要》第三條明確規定:「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義務教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基於此,本次課程改革將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九年一貫地進行課程設置。實際上,這也正是新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體現。「整體」指將各類課程按橫向關系組織起來,通過課程的橫向組織,使各門課程在差異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來,消除以往學科本位所造成的學科之間彼此孤立甚至壁壘森嚴的對立局面,使各門課程、各個學科產生合力,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整體效應,從而促進學生人格整體發展。「一貫」指將各類課程按縱向的發展序列組織起來。就一門課程而言,要強調「連續性」,使課程內容在循環中加深、拓展,並不斷得到強化、鞏固;就各門課程關系而言,要強調「順序性」,使不同課程有序地開設,前後相互連貫,同時使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從而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累積效應,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基於"整體"和"一貫"而設置的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如表
2.1、表2.2所示。
表2.1 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
表2.2 義務教育課程設計及比例
註:1.表格內為各門課的周課時數,九年總課時按每學年35周上課時間計算。
2.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