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
1. 什麼是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
中班整合教案 活動名稱:帶眼鏡的小貓咪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有關眼睛的常識。 2、學習保護眼睛的方法 活動准備:圖片,小貓頭飾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戴眼鏡的小貓》 故事講完了,好聽嗎?(好聽)我們現在來回憶一下故事講了什麼。 ——在一座房子里住著誰?(老奶奶和一隻小貓) ——老奶奶每次看報紙都要戴什麼?為什麼?(眼鏡 因為老奶奶年紀大了,眼睛不好) ——小貓看見老奶奶戴眼鏡很羨慕,有一天它戴上眼鏡高興地跑到大門邊,發生了什麼?(門檻變高,被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小貓肚子餓了,它跑到老鼠洞口又發生了什麼?(看見一隻很大很大的老鼠,嚇得掉頭就跑) 2、了解有關眼睛的常識,學習保護眼睛的方法。 ——現在我們來摸摸我們的好朋友眼睛長在什麼地方。(小朋友們摸,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說「上邊毛,下邊毛,中間黑葡萄」) ——好朋友眼睛每天都要做一個動作,是什麼動作?(眨眼,如小朋友們有困難,老師可做動作 ,閉眼幾秒鍾再睜開)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一次眨眼動作。 ——小朋友們看,老師戴著什麼啊?(眼鏡)小朋友們齊聲說。為什麼要戴呢?大家想5秒鍾。(老師可輕聲數 一、 二、 三、 四、五)眼睛不好。(小朋友們可能說不出,這時老師可摘下眼鏡作摸的動作)老師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可沒戴眼鏡,後來自己不好好愛護眼睛,眼睛就不好啦!小結:要好好愛護我們的眼睛。 ——小朋友們,你們的眼睛什麼時候不舒服啊?(讓小朋友們思考5秒鍾,老師可輕聲數 一、 二、 三、 四、五) 眼睛飛進蟲子不舒服 、戴爸爸(媽媽等)的眼鏡不舒服、戳到不舒服———— ——我們怎樣保護自己的眼睛?(如小朋友們說不出,老師可引導) 老師站在電視機前,問這樣看電視好不好?不好,眼睛會壞的。(小朋友們想不到其他方法時,老師可將其他方法當作秘密告訴他們) 小結:看電視要離電視遠一點,看的時間不能長;不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地方看書、畫畫、寫字;使用的時間長了要休息一下,看看遠方。 3、學做眼球操 小朋友們,我們的眼睛要休息一下了。我們一起來做做眼睛運動吧! 揉一揉,捏一捏,刮一刮,我們的眼睛真舒服!(第一遍睜著眼做,第二遍閉著眼做) 4、小結
2. 淺談如何探究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
鼓勵分享交流,引導幼兒多方式表達發現
科學活動中的交流既是幼兒對探究過程和結果的表達,也是幼兒通過與同伴分享經驗、傾聽同伴意見或進行討論,從而梳理經驗、形成認識的過程。可以說,它也是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因此,教師要提供機會,創設條件,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想法、交流意見。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尚欠缺,語詞相對貧乏。因此,每當幼兒有了想法且願意說給大家聽時,教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可適當用他們能理解的簡潔的語言幫助他們梳理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樣既是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表達,又能鞏固他們活動中獲得的經驗。中班階段,幼兒語言能力逐漸提升,也能夠用圖畫和符號進行簡單的記錄了。教師可引導幼兒用繪畫、拍照等方法記錄他們探究的過程與發現,以豐富幼兒的經驗,幫助幼兒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鼓勵他們和同伴進行分享交流。
3. 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注意小朋友的合作關系
然後在教師講解的時候
要有一定的示範和欣賞
再來,就是小朋友進行探究的時候
教師要參與其中進行適當的引導
4. 幼兒園小班客家文化主題教學活動總目標
摘 要:鄉土文化是培養幼兒鄉土情感、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素質、構建特色園本課程的重要途徑。河源地處客家地區,有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鄉土文化――客家文化,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主要結合我園開展課題研究,從收集資料、開展活動、完善課程、加強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闡述了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河源;客家文化;幼兒教育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與實踐的不斷深入,開發特色教育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是現代幼兒教育的新趨向。鄉土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步滲透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為幼兒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作為「客家古邑」的河源,客家文化絢麗多彩,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綜合交錯,慢慢地,許多人就淡忘了河源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優良傳統。為了弘揚和發展河源客家文化,讓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及客家人的優良傳統、風俗代代相傳,如何將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中,便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最近兩年,我園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結合本園實際,開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研究,通過開發鄉土課程,既彌補了目前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又通過各種活動,讓孩子發現家鄉的美麗,了解家鄉的客家文化,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家鄉之情,而且能使幼兒從小萌發學好本領、長大建設家鄉作貢獻的願望。下面就結合課題研究的實踐,談談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一、通過創設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為了發揮環境創設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為幼兒創設相應的環境,營造出傳統的文化氛圍。
例如,在幼兒園外牆上噴繪各種蘊含教育意義、體現河源客家文化的圖案,掛上一幅幅體現客家風情的藝術品,如河源客家古屋、河源客家女、恐龍等。在幼兒園的走廊、各個活動室內外,可以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以此營造出濃厚的客家傳統文化氛圍,使幼兒如置身在客家文化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深受感染熏陶。
二、根據教育目標選擇活動內容
綱要要求「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所以,要把豐富多彩的客家鄉土文化真正融入幼兒教育中,就必須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可通過采訪、參觀,從幼兒的視覺、教育價值方面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易於被幼兒理解和接受的內容,並根據各年齡段制訂目標。
例如,在小班,可選擇朗朗上口、趣味性強的童謠和生動活潑有趣的游戲等內容進行教學,通過學習,教育幼兒要講文明、講禮貌、有愛心、孝心,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掌握游戲的一些動作技能,增進身心健康。在中班,可讓幼兒了解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東江鹽�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而在大班,可讓幼兒認識客家山歌的特點,感受其唱腔、曲調和風格,初步學習節奏明快、簡潔易學的客家山歌等。
三、將活動內容跟主題探究有機整合
綱要中提到:「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以本土資源內容為載體,將河源客家文化滲透到主題探究活動中。河源客家文化豐富多彩,為了切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各級各班可以根據本班特點選擇適合本班孩子探究興趣的主題探究活動。
例如,大二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形式多樣、五顏六色的客家衣服產生的濃厚興趣,生成了主題探究活動《衣服》。整個主題探究活動從欣賞客家服飾開始,層層拓展,到幼兒了解衣服的演變過程和生產加工過程,學會染布、設計衣服、設計未來的衣服、動手量衣、裁剪、走模特秀等,既培養了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識,感受服裝的美,又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幼兒樹立了從小學科學、用科學的志向。
再如,小一班老師通過孩子們對「河源客家美食」中的五指香雞、東江鹽�雞、白切雞等客家菜餚中的主材料「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生成了探究主題《雞》。利用兒歌、故事、歌曲、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小雞出殼、製作彩蛋、離群的小雞、各種各樣的雞、雞蛋真好玩等活動,與孩子們一起了解了雞的基本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了它們與人類的關系。如小雞究竟是從哪兒來的?雞蛋怎樣才能變成小雞?知道了如何用多種方法區分蛋的生熟。培養了孩子們認真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等方面的習慣,發展了幼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學會了用繪畫、折紙、手工製作等方法表現小動物的特徵,激發了幼兒願意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
四、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活動形式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為了讓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將客家文化滲透到一日活動之中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活動開展客家文化課程,是一種隨機的、潛移默化的、在真實現場展開的活動形式,通過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其中體驗發現、探究客家文化,感知客家文化的學習快樂。在時間上,為確保鄉土課程的開展,我們緊扣綱要的目標,將鄉土課程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每天早上,老師們用客家方言和幼兒問好,並帶幼兒一起玩客家游戲如跳繩、打石子、跳格子等,利用早午飯後和幼兒玩手指游戲和朗讀客家童謠。為了讓幼兒直觀地了解河源的客家歷史文化,我們帶幼兒參觀了恐龍博物館、客家文化風情館、鱷魚湖等,還請了劇團的客家山歌老師來園教老師和幼兒學唱山歌,並在幼兒園一樓創設了一個「每日之星」的舞台,讓幼兒輪流在每天下午家長接人的時間段在舞台上大膽地展示自己會念的童謠或山歌,不僅鞏固了幼兒對童謠、山歌的掌握,而且激發了幼兒學習客家童謠、山歌的興趣和表演的慾望。每天,幼兒們充滿天真、甜美的聲音里朗讀或演唱出來的客家童謠和客家山歌美妙地回盪在幼兒園里,讓家長們聽著、看著,形成了我園的一大特色。這樣將鄉土課程靈活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2.結合節日開展活動,感受客家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
例如,在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為了引導幼兒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幼兒園開展了慶「三八」河源客家美食節活動。活動首先通過老師與幼兒一起探討河源客家美食,讓幼兒與家人共同參與製作美食。然後活動當天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將幼兒與父母一起製作的美食帶進幼兒園,與大家共享。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知識,而且幼兒與媽媽在愉悅、輕松的活動氛圍中加深了母子之間的情感,充分感受了集體活動的樂趣和節日的快樂。
再如,為了慶祝中秋佳節、迎接國慶節的到來,讓幼兒感受客家人過中秋的文化習俗,我園開展了「慶中秋・迎國慶」親子燈謎會暨月餅品嘗會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客家傳統中秋節的認識,了解了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體驗了過中秋節的快樂。
實踐證明,通過兩年半來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幼兒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將愛我河源、愛我家鄉的情感植根於幼兒心靈。我們將充分利用課題的研究成果,力爭把成果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教材和資料,為幼兒園本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同時著力打造幼兒園本土特色課程,努力創建具有現代化教育水平的客家古邑品牌園。
5. 幼兒園主題式課程
幼兒園課程是以主題作為教育活動組合的裁體每個教育活動都體現各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強調每個教育活動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歌曲等作為教育活動的材料,准確地確定每個教育活動的目標,清晰得表述能達成活動的活動過程。幼兒園課程即要利益於促進幼兒發展,又要能傳成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活動過程要貫穿課...程的內涵,每個教育活動都充分體現各個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教育活動中要體現健康,語言,科學,社會和藝術五個學習領域。 我在研究主題《多樣的服飾》時,首先讓幼兒了解我國56個民族各民族的服裝,各個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感受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美。在每個分主題上,我利用幼兒教育的理論過程中,建構理論,豐富理論,發展理論,讓理論發揮功能,讓理論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實踐指引方向。我注重幼兒的心理發展,而心理發展來於動作,讓主體與於客體的相互作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例如指導幼兒利用廢舊碎布,塑料,毛線,樹葉編制編織各種服飾和帽子,讓幼兒初步學習編織的技能。大膽的設計製作富有創意的服裝商標。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注重了教育策略,利用心理動作和操作性學習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使幼兒發揮了獨特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使幼兒從動作過程解決問題過程,促進了幼兒思維水平發展。 為了促進兒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指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如講故事,念兒歌,講解,做游戲示範動作,討論與交流,行為練習,模仿學習,具體幫助與指導,情景演示,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實踐活動,觀看音像資料,圖片展示等。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通過選擇上述的幾種方法綜合的加以運用,達到了活動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6. 幼兒園主題我愛我家五大領域課程有哪些
《我愛我家》是小班多元整合活動課程中的一個分主題,它涉及到幼兒園教學的五大領域,讓幼兒在各領域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家,對年幼的孩子來講永遠是一個甜蜜而溫馨的地方,而父母是孩子永遠的依靠。成人要有意識引導幼兒體驗、理解家人之間的親密與關愛,並可由此擴展,幫助幼兒萌發親近、關愛周圍人的情感。 「...我愛我家」這主題正是基於上述理念而確立的。其教育價值主要是親近、關愛父母和長輩,願意幫助、關心他人,樂於與自己熟悉的人交往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感受家人之間的親情,由此萌發愛父母、愛家人、愛周圍親近人的情感。愛祖國其實是從愛家開始的;愛他人其實是從愛父母開始的。主題單元我愛我家由兩個專題組成,專題一親親爸媽;專題二我家的周圍。通過專題一讓幼兒去愛爸爸媽媽,理解家人之間的親密與關愛,然後延伸到專題二,幫助幼兒萌發親近、關愛周圍人的情感。 主要通過教學活動,配上小班配套的操作材料4和掛圖、CD、幼兒讀物4等物品,創建相應的主題區角,布置我愛我家的主題環境,讓幼兒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愛,愛父母,愛長輩,願意與身邊的人相處、活動。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健康教育是教育行業不變且不能變的主題。它不 僅關繫到幼兒的身體健康,還關繫到幼兒的心理健康。新《綱要》中也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深感其重要。通過對健康領域的學習,已經明確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我認為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因為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所以健康教育也應該把握時機。例如:在幼兒進餐環節中應該為幼兒創造一個溫馨的進餐環境,教師的語言要少,語調要輕柔。而不是迫切希望幼兒快速改變壞的進餐習慣,就餐時斥責幼兒。又如:生活中的危險場所,教師或家長以威嚇的方式提醒幼兒不要接近,使幼兒產生恐懼的心理。而是應該利用講故事或學習兒歌的正面教育下懂得不能接近危險的地方。再如:成人用糖果或巧克力作為獎勵給幼兒,這樣不僅助長了幼兒不良的飲食習慣,而且也有害幼兒的身體健康。 對於以上的現象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家庭教育做起;從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做起。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一名身心健康的祖國接班人!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幼兒語言的發展是隨著神經系統和發音器官的成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它既受年齡因素制約,又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 3歲-4歲的幼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的調節、控制能力還相對較差,所以他們發出的語音有些不夠准確和清晰。他們雖然掌握一些常用詞,但對詞意的理解較膚淺和具體。他們已能聽懂簡單的句子,並能用簡單句表達自己的基本意思,但語言不夠完整,有時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 4歲-5歲的幼兒基本上能夠聽清和發清楚全部語音,已能聽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話的意思。掌握詞彙的數量和種類在迅速增加。在使用簡單語句的基礎上,語言逐漸連貫起來。 5歲-6歲的幼兒在成人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下,能夠發清楚全部語音,並能聽懂一些較復雜的句子,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能夠掌握表示類概念的詞彙以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語言的連續性有所加強。 幼兒時期是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期。語言教育不僅對幼兒一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起重要作用,而且對幼兒的認知能力、社會性及情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2歲-3歲幼兒開始具有最初步的對社會規則、行為規范的認識,能作最直接、簡單的道德判斷;喜歡與人交往,特別是開始喜歡與同伴交往,對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觸者都能形成親近的情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能區分「你」、「我」、「他」,但不會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同時,他們的情感、行為的沖動性強,自製力差,往往不能與人友好、合作,常發生糾紛,需依靠成人的指導以協調交往。 4歲-5歲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明顯提高,懂得更多的社會規則、行為規范;具有初步的道德感;對主要接觸者有進一步的親近情感,能關心他人的情感,出現最初步的關心、同情反應,友好、助人、合作行為明顯增多,在自我意識方面,他們開始能體驗到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情緒情感和行為反應,能依賴外在成人的要求調控自己的行為,自製力開始發展。 在良好的環境、教育影響下,5歲-6歲幼兒能較好地建立起社會規則與自己行為的聯系,建立自身行為與他人反應的關系,發展起行為的內在調控系統,並且在與同伴交往中實踐、練習著各種積極的交往方式,運用、掌握著為社會和他人所許可的社會行為,發展著社會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同時,他們能進一步意識到並開始理解他人有不同於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視成人、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被同伴群體接納,並開始自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步實現的。由於每個幼兒和所處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們社會性的發展既受年齡因素影響,又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 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他們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集體的關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因此,它對幼兒的一生都有影響。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主要通過對物體的看、聽、摸、聞、嘗等操作活動進行,它與「玩兒」往往是同一過程,其活動的目的性、順序性、細致性、有意性均較差。 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3歲-5歲幼兒往往只能直接、簡單、表面化地認識事物,他們通過對事物的大量感知積累經驗,這些經驗是幼兒今後進一步理解周圍事物及相互關系的基礎。 5歲-6歲幼兒在感知大量單個事物的基礎上,逐漸能夠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且語言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明顯增強。 幼兒對數的感知是從對量的感知開始的。3歲左右的幼兒能准確感知物體的大小、長短等量方面的特徵,然後學會按量排序,5歲-6歲的幼兒開始理解量的相對性。 3歲左右的幼兒能籠統感知元素較少的集合,但多數幼兒還不能手口一致地點數。4歲左右的幼兒能手口一致地點數至4,並說出總數。5歲左右的幼兒能正確點數至10,並說出總數。部分5歲半至6歲的幼兒能理解10以內的數守恆。 科學教育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
7. 如何將幼兒園主題教育與課程進行整合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新《綱要》精神,我園於2001年起開展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課題研究,該課程貫穿了綜合、主題、多元等思想來進行幼兒園教育教學,能進一步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的發展,為新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效的途徑,這是一個頗具理論價值、現實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的課題。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將如何體現新《綱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戲、學習為一體的整合課程做為課題研究的重點。 一、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背景 第 一、順應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的潮流。 近十多年來,國外學前教育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如美國的「早期開端」、紐西蘭「新課程方案」,特別是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它強調的是從兒童出發,選擇符合兒童天性的主題來實施活動整合課程,並在預設的計劃中,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允許生成課題。國內如南京、上海、台灣在幾年前就開展了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是以「活動」、「整合」來建構課程的主要形式,依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主張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獨特性,而不能將他們單一化。在新教材實施近兩年來,各地幼教研究會及幼兒園也紛紛對「主題活動課程整合」進行探討與研究,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點就是「以兒童發展為本」,將課程改革的研究視為教育研究、視課程為聯結實踐與理論的一個橋梁。偉大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我們不能把幼稚園里的課程象大學的課程那樣獨立,什麼音樂是音樂、故事是故事,相互間不發生影響。應把幼稚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的組織。」因此,為順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於國際視野,推動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園不失時機地提出「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 第 二、符合新《綱要》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應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以上論述反映了幼兒教育課程整體觀的導向。而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強調的是健康、語言、社會、認知、藝術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樹立一日活動都是課程的整合觀,將課程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學習之中,使幼兒在學習、生活、游戲過程中整體、和諧、全面的發展。
8. 如何開展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ppt
幼兒園主題活動是一種研究型的課程 ,是幼兒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 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它的特點是有核心、有主體、有連續性和發展性。通過閱讀教師用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