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園綜合性課程
A. 幼兒園課程綜合性或整合性應該從那幾方面做,咋樣做
不知道你要做什麼綜合性的課程,是針對那個年齡段的幼兒園小朋友做的?對年齡小一點的設計一套感統課程對孩子有很好的反應力,年齡大的設計音樂課程,讓孩子有發揮自己想像的空間。
B. 從幼兒園的學科課程與綜合性課程的內涵,特徵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方面比較兩者課程的優勢與不足
從幼兒園的學科課程與綜合性課程的內案 我知道的肯定還
C. 隨著社會對綜合性人才需求的增強,高校學生對人文社科類課程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選修名師
您好,您是要問什麼問題呢?如果要處理這個問題,不難,拍視頻放學校官網,學生在宿舍也能看,如果要互動,學校應該不差大一點的講演室吧?如果真的沒有條件,那就搭個棚,裝上音響,,,,
D. 幼兒園綜合性課程中綜合的方式有哪些
一)綜合性課程的涵義 綜合性課程就是將課程的各種因素綜合化的課程。 課程的綜合化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學科領域的綜合、發展方面的綜合、通過專題的綜合、通過幼兒園環境的綜合等,但是,最為常見的則是通過主題的綜合。 不管以哪種方式綜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在結構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化程度。 結構化程度高的綜合性課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程的行為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可能成為各學科教育活動的湊合,從而使綜合性課程成為"大拼盆";相反,結構化程度低的綜合性課程,則能比較理想化地反映以兒童為中心,以課程的過程原則為取向,以活動過程為評價依據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打破了學科的界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經驗相符合。 應該看到,綜合性課程的長處在於能夠通過綜合化的方式而實施較低結構化的課程。 1、 學科(領域)的綜合 幼兒園課程若由各學科(領域)綜合而成,那麼各學科(領域)的活動結合成一體,它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減少重復,使兒童的學習活動變得更為有效,更具意義。學科(領域)的綜合可以是兩個學科(領域)的綜合,或者是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綜合,包括全部學科(領域)的綜合。 2、 發展方面的綜合 幼兒園課程若以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活動綜合而成,那麼涉及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活動也會結合成一體。 3、 通過專題的綜合 專題比主題具體,它往往集中於一個范圍狹小的事例上。 例如,鳥類可以是一個專題的題目。兒童可以閱讀鳥類的故事,可以畫鳥或者用不同的材料製作鳥,可以觀看有關鳥類的錄像,還可以練習鳥類飛翔的動作,等等。 4、 通過幼兒園環境的綜合 幼兒園課程也能夠通過室內和室外環境進行綜合化。在幼兒園課程中,游戲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通過對幼兒園室內和室外游戲和學習環境的創設 ,使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內容等得以落實。 例如,在活動室內設置的"娃娃家"中陳放書本、報紙和便條,可以促進兒童語言和社會學習兩方面活動的綜合;又如,在科學角內多種材料的提供,能將兒童的科學活動、語言活動和社會學習活動等綜合成一體。 5、 通過主題(thematics)的綜合 通過主題的綜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是最為常見的。主題可以被看成是一些專題的集合體,就主題而言,也許並不在於達成一個具體的目標,但是,每一個學習的專題都與主題有關聯。 (二)綜合性課程的長處和弱點 (1)綜合性課程是有關聯的課程 對兒童而言,學習應該是有關聯和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以前經驗的延續,並對以後的生活具有價值。綜合性課程以解決兒童真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對兒童提出了挑戰,使兒童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沖突,建構概念。 (2)綜合性課程能促進主動的學習 兒童主動的和個性化的學習常是最有意義的學習。綜合性課程能為兒童提供活動,讓兒童主動地去參與,在與材料和他人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經驗,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或旁觀客觀事實。 (3)綜合性課程由兒童一起參與設計,並能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 在綜合性課程中,兒童積極參與教師設計課程的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的文化背景、發展潛能和興趣,運用多種方式為兒童提供適合不同兒童的各種活動;而兒童則不斷地為教師提供各種信息,使教師能夠根據兒童的個體化狀況設計和調整課程計劃。 (4)綜合性課程能使 兒童發展與知識結合成一體 綜合性課程不只是關注兒童認知的發展,而是充分顧及兒童多方面的發展,使兒童認知、情感和身體各個方面的發展相互支持,相互增強,從而在綜合性的活動中去獲得經驗和知識。 但是,綜合性課程並不是完美無缺的,相反,這種課程也存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不可能達到知識完整性的要求。 二、幼兒園綜合性課程中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一)幼兒園綜合性課程中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 1、 教育活動應與兒童的個體差異相適合 在綜合性課程中,應能為兒童提供多種機會,允許兒童以不同的方式主動地與環境進行交互作用,允許兒童自主選擇和主動生成,使他們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2、 教育活動應與群體兒童相適合 在綜合性課程中,教育活動應與小組的群體兒童的發展水平相適合,使兒童能在與其他兒童一起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分享、商量、妥協等交互作用的方式得到發展, 3、 教育活動應與文化差異相適合 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關注兒童的這些活動是否適合兒童所處的文化背景,使來自不同種族、不同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的家庭的兒童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能從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他的文化中獲得益處。 4、 教育活動應將發展與學習連結一體 教育活動若能將兒童發展與學習連結一體,會使兒童的學習變得更為有意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的發展。綜合性課程中的教育活動有這方面的優勢,應充分給予關注。
E. 綜合性活動課程案例發個給我,重謝
全國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學試題課程代碼:0038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1分,共2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一般衡量社會文化水平的指標是( ) A.人口的性別比例 B.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C.人口的健康狀況 D.人口的平均收入 2.人類自身再生產不僅指人的繁衍生存,還指( ) A.個體社會化 B.人類的延續 C.社會的發展 D.知識的傳播 3.學前教育目標主要為工作的母親照管兒童是( ) A.現代社會 B.工業社會 C.現代社會初期 D.工業社會初期 4.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 ) A.教育 B.政治 C.經濟 D.文化 5.個體發展是由頭到腳,由中間向四周進行的,這表明個體發展具有( ) A.規律性 B.個別差異 C.階段性 D.社會性 6.兒童厭食的起因往往不是因為某一身體部位出現病變,而是因為情緒壓抑或緊張等心理原因,這表明( ) A.身體發育決定心理發展 B.身體發育影響心理發展 C.心理發展影響身體發育 D.心理發展決定身體發育 7.認為兒童是民族和國家的財富,是家族傳承和繁衍的工具是( ) A.人本位的兒童觀 B.社會本位的兒童觀 C.神本位的兒童觀 D.教育本位的兒童觀 8.教育家盧梭提出的教育方法是( ) A.發現式教學法 B.教學做合一 C.整個教學法 D.自然後果法 9.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創立者是( ) A.福祿貝爾 B.誇美紐斯 C.盧梭 D.洛克 10.皮亞傑認為心理特點是「自我中心化」的兒童處於(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思維階段 C.具體運算思維階段 D.形式運算思維階段 11.誇美紐斯的主要著作是( ) A.《林哈德與葛罵德》 B.《童年的秘密》 C.《人的教育》 D.《母育學校》 12.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是( ) A.蒙台梭利 B.杜威 C.維果斯基 D.裴斯泰洛齊 13.提出「教學做合一」教學方法的是( ) A.陶行知 B.張雪門 C.張宗麟 D.陳鶴琴 1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形容幼兒教師勞動的( ) A.純真性 B.教育效果的長期性 C.精神生產性 D.多重角色性 15.拼板,穿珠等材料應投放在( ) A.積木區 B.木工區 C.科學區 D.操作區 16.《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 ) A.基本活動 B.教育活動 C.主要活動 D.生活活動 17.角色游戲中幼兒從獨自游戲發展為平行游戲,主要反映了幼兒( ) A.認識發展水平 B.社會性發展水平 C.情感發展水平 D.身體發展水平 18.發展適宜性的含義:一是個體適宜性,二是( ) A.目標適宜性 B.方法適宜性 C.年齡適宜性 D.課程適宜性 19.在教育實踐中對兒童進行最基本的、入門式的教育,為其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這是學前教育的( ) A.保教結合原則 B.獨立性原則 C.綜合性原則 D.啟蒙性原則 20.教師採用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供兒童直接模仿和學習的方法是( ) A.語言法 B.範例法 C.參觀法 D.討論法 21.兒童通過模擬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景,從而更好地掌握與角色相適應的行為及規范的教學方法是( ) A.發泄法 B.直觀形象法 C.角色扮演法 D.批評懲罰法 22.教師讓違反游戲規則的兒童停玩一次,這是( ) A.自然後果懲罰 B.剝奪性懲罰 C.生理性懲罰 D.體罰 23.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環境,也是親子關系建立與發展的基礎,這是家庭教育的( ) A.率先性 B.豐富性 C.終身性 D.深刻性 24.夫妻雙方和兩代養育者之間互相配合、支持,對兒童進行一致的教育,遵循的原則是( ) A.理智的愛 B.規矩明確 C.步調一致 D.適當迴避 25.教師在一次活動中提出的通過活動計劃或教案體觀的目標是( ) A.近期目標 B.中期目標 C.活動目標 D.遠期目標 26.行動容易受情緒支配,喜歡模仿父母和教師的是( ) A.學前班幼兒 B.中班幼兒 C.大班幼兒 D.小班幼兒 27.精力充沛、社交積極性高,但社交技能差的幼兒,大都屬於( ) A.受歡迎型 B.被忽略型 C.被拒絕型 D.逃避型 28.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托兒所、幼兒園與家庭是( ) A.夥伴關系 B.指導與被指導關系 C.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 D.合同關系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 29.教育者 30.年齡特徵 31.最近發展區 32.教育活動游戲化 33.家長接待日 34.社區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35.我國文化傳統對教育的影響作用。 36.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 37.學前教育的基本原則。 38.家長怎樣做到尊重兒童。 39.簡述幼兒教師的心理品質。 40.如何做好入學教育。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41.結合教育實際,舉例論述游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42.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舉例說明實施批評法應注意的問題。
F. 簡述綜合課程主要有哪些類型
綜合課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來學科的獨立性基礎上,尋找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共同點,使這些學科的教學順序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
二是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也稱合科課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統合兼並於范圍較廣的新科目,選擇對於學生有意義的論題或概括的問題進行學習。
三是廣域課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並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
四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這種課程是圍繞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就象包裹在教學內容里的果核一樣,又被稱為問題中心課程。
拓展資料
綜合課程之所以在各國中小學普遍使用,是因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徵。這些特徵主要是整合性、整體性、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個特點:一是系統或核心統整部分、要素的過程;二是這種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種統攝、凝聚的力量。綜合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體系,它雖然有「聯合」意義上的綜合,但無論哪種意義上的綜合,它追求的是其內容和結構上的最完美的結合,使之一體化。
綜合課程的實質是課程結構的幾個要素的整合,綜合課程的成功與否就在於學科、社會和學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綜合課程總是以追求這幾個要素的完美整合為最終目標。綜合課程的整合體現於相關學科或知識的整合,課程理論的整合,學生、教師及教材的整合。,
2.整體性。綜合課程的理論基礎是赫爾巴持的統覺理論。統覺論認為兒童的認識和理解力不是絕對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聯系中發展理解力。因此、從整體出發,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更有益於兒童的認知發展。這種整體性既體現在融合的課程中,也體現在結構化的課程中。
結構化的課程中的整體性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結構性課程體系是綜合了學科發展、社會和學習者諸多要求而構成的課程體系,其形成的過程也是它自身整體性不斷增加的過程;二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接受結構化知識系統的訓練,最終使自身的素質結構呈現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課程結構要素的統一和兒童認識的統一,同時又是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統一,是學習主體和情景的統一。
3.開放性。開放性是指綜合課程本身的信息與外界的。以及課程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信息能通暢地交流。開放性是綜合課程的重要特徵之一。它改變了學科課程封閉性的缺陷,加強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學科與學習者之間,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
開放性使得綜合課程能及時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識、社會發展的新問題、兒童感興趣的知識和問題,使綜合課程保持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活力,貼近生活和社會。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地開發課程,給課程賦予了新的含義。
4.靈活性。靈活性是開放性派生出來的,是指綜合課程具有自我調節機制,以及時對外界的變化作出反應。靈活性首先體現在結構化課程的聯繫上。「由於構成結構課程體系的關鍵是聯系,盡管各種獨立的知識要素或課程是相對靜止的,但聯系卻是活的,是隨著不同方式、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變化而變化的。
5.適應性。綜合課程的適應性是指結構化了的課程體系依據主體的人和社會的要求,主動地改變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適應外部條件變化的能力。綜合課程適應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小學生和初中生傾向於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於從整體上進行觀察認識。
綜合課程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有利於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G. 我想問一下,關於幼兒園課程的一些相關問題
一、根基性: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定位 幼兒園課程的獨特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在「根基性」這一性質定位上。 第 一,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服從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原則和基本要求,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流和支撐。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呈現著以下特點: 首先,要構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的新體系。...體系的構建必然是一次根本性變革和全面建設,因此,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材的更新換代,也不僅僅是課程標准的研製,而是從培養目標到課程功能、課程結構等具體目標,以及課程管理政策、教師的課程准備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中,要把培養學生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革命傳統和現代意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培養的學生是優秀的世界公民並且是永遠的中國人,「現代傳統」將成為教育追求的目標。還要重視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為學生構建合理的、良好的素質結構。培養目標還第一次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列入其中,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以上這些也應該是幼兒發展的要求,應當成為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新課題。 其次,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六個方面規定了具體目標。一是課程功能。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也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二是課程結構。強調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課程的內容。要更加關注學生生活的經驗、興趣和需要。要與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科技的發展相結合,讓生活進入課程,進入課堂;四是課程實施。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方式,既要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又要關注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五是課程評價。它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杠桿。要確立「課程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促進」等一些基本理念;六是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更多的是管理上的意義地方相學校分享課程管理許可權,為地方和學校留出更多的課程空間。有空間才可能有課程的多樣性,多樣才會有選擇,有選擇才能有發展。 此外,課程改革是一個民主參與、開放的過程,它越來越需要各方面專家、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參與。課程決策的民主和開放必然帶來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必然拓寬課程視野、使課程更加貼近教育實際,更加符合未來的發展。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跳出」幼兒教育的圈子,從更廣闊的視點來審視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先實驗後推廣。課程改革是行政行為,更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和試驗:課程規劃和設計是研究的過程,課程的實施是實驗的過程;真正的課程是在校園里發生的,是在研究和實驗中發展的,也是在實驗中得到論證和檢驗的;實驗的過程也是教師課程准備的過程,是教師課程能力和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 總之,要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則和要求來指導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使幼兒園的課程改革真正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 二,幼兒園課程是非義務教育課程。幼兒教育不具有義務性、強制性、因而它更具有靈活性、豐富性。這不僅表現在辦園體制和管理體制上,也表現在課程上不僅表現在課程的內容上、也表現在課程模式上。 文化是課程的母體。課程凝煉和發展著文化。課程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構建文化、發展文化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課程只是一種工具,而沒有真正成為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有法定的,更多的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因而有著更廣闊的文化構建空間,更可能體現文化的豐富性和發展性。再者,由於幼兒教育的非義務性,因此可以更靈活地引導師生在生活中、對話中學習文化,構建幼兒園課程文化。 第 三,幼兒園的課程是終身教育的根基性課程。隨著終身教育理念和框架的建立,基礎教育將會隨之發生許多變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變革。終身教育不僅影響中小學教育,也影響著幼兒教育,使得幼兒園課程的根基性更為突出。根基性課程是一種「草根性」課程,它需要土壤、水分、陽光和各種營養,同時會在土壤里蔓延、伸展,更顯生機、活力,更具發展性。根基性課程的目標將會從幼兒發展的特點出發,著力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願望、態度和能力。和過去相比,根基性的內涵也將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將會成為幼兒發展的根基,即使是知識與技能也必定會有新的變化。在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根基性課程還要求對基礎和發展的關系,對基礎和創新的關系有新的認識和做法。過去,我們總是認為,要先打好基礎,然後才能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種基礎和發展、創新的簡單的線性聯系,既阻礙著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又阻礙學生「基礎」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兒童打基礎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規范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過程。 二、綜合: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組織的基本原理 課程結構和內容的綜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課程的綜合,年齡段越低綜合性越強。幼兒園課程更要加強綜合性,應以綜合課程為主,以綜合為組織的基本原理。 如何認識幼兒園課程綜合的意義?聯系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它的意義表現為:一是減少課程門類,精簡不必要的重復的課程內容,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二是可以比較好地解決知識發展的無限性和學校教育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主動地應答科學技術發展和時代進步對幼兒教育的新要求;三是有利於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課程從不同學科、不同層面上的綜合,實際上是指導教師,進而指導幼兒去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四是課程的綜合可以指導和幫助幼兒從小去完整地觀察、認識世界,進而去把握整個世界。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各種事物間本來就是彼此聯系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假如我們把一個活人分解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只能算做一具死屍。 「綜合」究竟是什麼?它不僅僅是方法、手段,更是一種觀念、是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因此,增強幼兒園課程的綜合性,不僅是課程專家、教育行政部門的任務,也是每一個幼兒園、教師的任務。每個教師都應該用綜合的觀念來指導自己課程的設計和試驗。綜合的理念確立了,教師就能自覺地進行各種層次、途徑和形式的綜合。課程的綜合性才會真正得到落實。 幼兒園的課程以五個領域來呈現和組織.這給課程的綜合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和靈活性。幼兒園課程綜合的內容包括課程內部諸因素間的綜合,各個領域間的綜合,課程和課程以外的綜合。當前,在領域內的綜合上已取得進展,應著力研究和解決課程與生活的綜合,形成大綜合的大課程。 三、提升理念: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 教育理念是只無形的「手」,它的的確確存在於管理之中,存在於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推動著我們,甚至在駕馭我們。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找到這只「手」,有沒有去建設好這只「手」,有沒有充分發揮這只「手」的積極作用。幼兒園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是否得到了提升。因此,要把教育思想轉變、觀念更新放在課程改革的首位,並貫穿在整個課程改革的過程中。 首先,要提升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的理念。課程到底是什麼?有關課程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對課程的理解應該回到課程原來的意義上去。課程原來的意義是「跑道」。對於「跑道」的理解,如果側重於「道」我們就會更
H. 什麼是幼兒園課程中兩種常見的課程類型
學科(領域)課程和綜合性課程是幼兒園課程中兩種常見的課程類型。
I. 小學階段「綜合性學習」目標是什麼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別有哪些
其目標是:第一學段(一、二年級)1. 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2. 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 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第二學段(三、四年級)1. 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2. 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 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4. 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第三學段(五、六年級)1. 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 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 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4. 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其區別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領域,並滲透信息技術教育。語文綜合性學習屬於「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方案中三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和十至十二年級(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與其他課程一樣,具有獨立的課程地位。它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的,因此,它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而不是其他學科性活動。
J. 幼兒園綜合性課程的設計原則是什麼簡答題
不管以哪種方式綜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在結構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化程度。 結構化程度高的綜合性課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程的行為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可能成為各學科教育活動的湊合,從而使綜合性課程成為"大拼盆";相反,結構化程度低的綜合性課程,則能比較理想化地反映以兒童為中心,以課程的過程原則為取向,以活動過程為評價依據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打破了學科的界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經驗相符合。 應該看到,綜合性課程的長處在於能夠通過綜合化的方式而實施較低結構化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