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我國幼兒園的課程目標

我國幼兒園的課程目標

發布時間: 2020-11-27 23:02:34

『壹』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

『貳』 我國幼兒園園本課程開設數據統計

現今,全國各地都在倡導創建「和諧」 社會,社會和諧意味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家庭和睦,其樂融融,政府部門能夠「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和諧是整個社會趨於完美的表現。教育理念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緊緊相扣, 那麼在幼兒園里,我們怎樣為社會和諧做自己的貢獻呢?構建和諧社會,首先必須使婦女兒童的身心和諧,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諧,才能使未來的社會和諧;只有使婦女的身心和諧,才能使每一個家庭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的基礎啊。因此我們打算通過親子園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 (一)對0--3歲兒童早期關心與發展的研究,是當今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它對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它是社會需要、家長需要、兒童發展需要的結合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並確立了 「兒童優先」的原則。我國也明確提出:「發展0--3歲兒童早期教育」、「建立並完善0--3歲兒童教育管理體制」、「十五期間,全國幼教事業階段發展目標是:到2005年,全國學前三年幼兒受教育率達到55%,學前一年受教育率達到80%,,大面積提高3歲以下和5—6歲兒童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這說明:開展0—3歲嬰幼兒的科學研究,是我國早期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必然趨勢。這既是中國政府對世界做出的庄嚴承諾,也是對家長的應盡之責任,更是對中國0--3歲兒童的尊重與許諾。 家長們則在對「社會發展對未來人的要求」的體驗與思考中、在自己成長與發展的親身經歷中,感到孩子的發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 0—3歲嬰幼兒各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成人切切實實的關心,並使發展得到落實。人類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而潛能能否轉化為現實,則依賴於社會對嬰幼兒施加的早期關心的情況。 其次,它是對當前廣泛存在的問題的應有回應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對0—3歲嬰幼兒關心方面存在關心不夠和關心不當的問題。教養機構內也存在許多問題。兒童在發展方面存在各種新老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迫切需要關注。 再次,相關研究已為0—3 歲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最近20年來,兒童發展心理學揭示出嬰幼兒在語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豐富的知識和巨大的潛能。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人出生頭四年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四年內獲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後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現代教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潛藏著令人吃驚的智慧才能,對普通人來說,一生僅僅運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開發人的潛在智能,必須盡早進行,如果錯過了最佳機會窗口或者說關鍵期,將會造成終身不可逆轉的、難以彌補的消極影響。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關注嬰幼兒的心理世界、促進他們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我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後,幼兒園作為早期教育的正規機構,使社區每個兒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權利,是幼兒園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社區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觀和教育組織形式,在我國 2 於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區教育曾被簡單的理解為校外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社區教育偏重於理論的研究,實踐剛剛起步,而幼兒園又普遍存在著注重本園幼兒的教育,極少關注社區兒童的家庭教育。社區機構普遍不重視早期教育,社區中的0-6歲兒童的家庭極少得到專門機構的教育指導,如何突破原有的辦園理念和模式,探索適應新時期符合中國特色的幼兒園教育目標、課程模式是幼兒園面臨的新挑戰! 幼兒園作為早期教育的正規機構,有著其師資、場地等諸多的教育資源優勢,支持和關注社區早期教育,使社區每個兒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權利,是幼兒園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充分利用幼兒園在社區早期教育服務中的作用,開展以幼兒園為中心的社區早期教育,優化教育影響、減少教育浪費、提高社區兒童家長科學教育幼兒的素質與水平,加強家庭對兒童潛能開發及教育過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區,充分發揮幼兒園在社區早教服務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讓每一個兒童都擁有最佳的人生開端。」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講過的一句話。兒童從一出生就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發展的權利。孩子從0歲開始,各方面發展為迅速的時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夠充分挖掘兒童發展的潛能,為他們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這段話集中體現了開展早期教育活動的重要性。我園為更好開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兒園親子教育課程及家長指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組。在研究中我們將注重提高服務品質,擴展服務范圍,向家長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動了解社區兒童及家長對早教的需求,針對我園所處社區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早期教育工作,從而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幼兒園親子教育之路。 我們的工作在實踐中還是缺乏系統性、科學性,缺乏積累從而失去可行性,為此,我們決定確立該課題作為我們的新課題,期待以科學、規范、系統的科學實踐研究,來實踐我們對我園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實現我們對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學前教育是0-6歲的教育,立足於社區,服務於社會,是我們的己任;滿足社區對學前教育的不同需求,關愛每一個孩子是我們辦園的根本方向。為此,我園將早教工作目標確定為「探索多種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區早教資源共享平台,成為社區早教基地」。 我們希望藉助該課題組的專家資源、信息資源、管理資源等,深化我園的嬰幼兒教育研究。以各種方式實施早期教育並向社會全面開放。宣傳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為創建學習型城區、構建和諧的社會提供實踐經驗,打下基礎。

『叄』 在幼兒發展的諸方面,幼兒園課程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幼兒的

感覺應該是全面發展 而並不是學會算數寫Zi這些的

『肆』 幼兒園教材如何選擇課程怎樣安排比較合理

什麼是課程?1983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把課程解釋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課程表」 ①。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第1卷)把課程解釋成是「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②o我國學者鍾啟泉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現代課程...論(新版)》中指出,「傳統的課程是分別以各自學校的所有年級的各科時間表的形式表現的。但是,現在所用的『課程』這個詞,不但指這種外部輪廓,指教學的內容——教材的劃分與構成,而且還包括了計劃化的教學活動的組織乃至評價在內,其范圍大大擴充了」。 可見,課程的涵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既包括教學內容,又包括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了解課程的涵義及其變遷對於我們理解幼兒園的課程是十分有益的。 一、幼兒園課程編制模式 (一)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即:課程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學習經驗的組織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它以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為其基本立足點,反對「形式訓練說」嚴重脫離社會與兒童實際生活的傾向,確定對社會有實用價值的目標,並在此基礎上選擇、組織和評價學習經驗,就這一價值定位而言,是基於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特別是他的工具主義知識觀。 泰勒認為,在課程編制過程中,編制者必須回答四個問題,它們是:(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這四個問題解決的正是課程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學習經驗的組織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這四個問題。 泰勒建立的目標模式被不斷的修正和改造。惠勒對泰勒模式的課程編製程序的排列方式予以改造,將直線型的目標模式改為圓環型的目標模式,即確定目標——選擇學習經驗——選擇學習內容——組織、統合學習經驗與內容——評價——調整目標、確定新一輪目標。 目標模式採用行為目標的方式設置課程目標,並以此為出發點編制課程,使整個課程的運作成為了一個具體化的和結構化的操作程序,這樣做能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的計劃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正是目標模式的這種特徵,會使依據目標模式編制的幼兒園課程由此而產生很多弊病: 1、課程目標是由課程編制者確定的,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兒童的發展水平、學習規律以及他們的興趣和需要還認識甚少,特別是兒童富有創造性的行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預知性。 2、課程目標以兒童行為來確定,課程就會自然地強調那些可以用兒童行為明確識別的方面,而忽略那些難以轉化為行為的方面。 3、按行為目標的方式確定課程目標,使課程目標被分解成了各個獨立的部分,這種將兒童的學習經驗分割成「碎片」的做法,強調的是通過訓練而達成預期的目標,這與學齡前兒童從其自身已有的經驗出發,整體的學習知識和獲得經驗的學習方式之間存在距離。 (二)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是建立在與目標模式完全不同的教育觀、知識觀以及方法論原理的基礎之上的。 斯坦豪斯反對目標模式的工具主義的教育觀和知識觀,倡導一種立足於教育內在價值的,旨在培養兒童智慧、教養和自由品質的教育觀,以及注重理解與思維的價值的知識觀。 斯坦豪斯認為,教育最終目的在於增進人的自由及創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機制在於引導人們探索知識。他認為技能、信息與知識不同,它們是工具性的東西,是在某些知識背景中學到的,對這些淺表層的東西的掌握可以單純依靠講授加以完成。 過程模式吸收了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理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斯坦豪斯並沒有絕對地反對目標,但是,他所提出的過程模式的目標與目標模式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過程模式的目標只是總體教育過程的一般性、寬泛的目標; 第二,這些目標不構成評價的主要依據; 第三,這些目標是非行為性的,可以依此為依據確定課程編制的指導性原則和方法,使教師明確教育過程中內在的價值標准及總體要求,而不是課程實施後的某些預期結果。 從幼兒園課程編制的角度評價過程模式,能夠從該模式的長處和不足中發現很多與幼兒園課程編制和改革有關聯的啟示。 二、幼兒園課程目標 (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取向及其表述 1、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以兒童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表述的課程目標,它指向的是實施課程以後在兒童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行為目標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2、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是在教育過程中生成的課程目標。如果說,行為目標關注的是結果,那麼生成性目標關注的則是過程。以生成性目標為取向的學者認為,教育是一個演進過程,課程目標反映的應是此過程的方向的性質,而不是此過程某些階段或外部東西的性質。生成性目標反映的是前者,它反映的是兒童經驗生長的內在要求,反映的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 生成性目標取向在人本主義課程理論中發展到了極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就認為,凡是可以教的東西,相對而言都是無用的,對人的行為基本上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而真正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並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課程要為兒童提供有助於個人自由發展的學習經驗,應強調兒童個人的生長、個性的完善,而不是關注如何界定和測量課程本身。 3、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艾斯納提出的一種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多被運用於藝術領域中,它強調的是個性化,指向每一個兒童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及反應的多元性。 表現性目標的目的:艾斯納認為,只要兒童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那麼他在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和所學得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追求的不是兒童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 表現性目標和教學性目標的關系:艾斯納在闡述教學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關系時指出,教學性目標針對的是表現所必需的某種技能的發展,這些技能一旦得到,便可用於表現活動之中。 (二)課程目標取向在幼兒園課程中的互補作用 各種課程目標取向各有其長處,也各有其短處。應該說,從行為目標取向發展到生成性目標取向,再發展到表現性目標取向,體現了課程發展對人的主體價值和個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時代精神的發展方向。但是,這並不是說,後者可以取代前者,每一種目標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幼兒園課程的編制中,應兼容並蓄各種課程目標取向,以每種課程目標取向的長處,彌補他種課程目標取向的短處,為達成學前教育的目的服務。 行為目標適用的方面: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和評價。在幼兒園課程中,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行為習慣的訓練可以運用行為目標的方式表述課程目標,期望通過課程的實施過程,全體兒童或大部分兒童都能夠發生行為目標所規定的行為變化。對於一些非高智能性的認知活動、文化傳遞性質的活動以及養成性的習慣,等等,採用行為目標取向編制課程,往往能收到較為直接的、理想的效果。 應該看到,生成性目標或表現性目標創導者也並不主張完全取消行為目標,或者說都注意吸收行為目標中的合理成分,只是他們認為行為目標只能指向人的較低層面的教育要求,而不能反映高層次的教育要求。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取向 1、課程內容即教材 將課程內容看作教材的取向,是與將課程內容看作為向兒童傳遞的知識這一基本點聯系在一起的,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 2、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 將課程內容看成是學習活動的取向,把其關

『伍』 幼兒園項目課程的含義是什麼

一、教育的途徑
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多層面面的運作過程,包括顯著性課程、理想課程、潛在課程和隱性課程,顯著性課程是指幼兒園在實際中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飲食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或策略,教材內容、物資環境、管理、規章制度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可以隱性在課程標准、大綱之中;理想課程是顯著課程的理論應該努力的方向。隱性課程所蘊涵的教育觀、兒童觀、知識觀、學習與發展觀等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取向,並制約著整個課程的運作。潛在課程是指學習者從學校的組織形式,學校環境及教師教學方法中得到的經驗,包括一系列的態度、感覺、傾向和價值。隱性課程是指有意識地迴避那些不符合教育目標、不能教給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或過程。這四個層面的課程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沒有理想課程則教育過程無統整和方向,」流於雜亂縣城支離破碎;沒有顯著性課程則原則和計劃變得好高騖遠,不能實現;沒有潛在課程則課程變成一個愚人天堂,只有學習活動,而沒有人在接受教育。
因此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多種形式的,並縣城有機地整合在教育過程之中。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教育的基本途徑有: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這些活動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起著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戲反映生活,反映學習,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組織好幼兒一日生活是招待教育方案、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方案中體現的觀念、教育要實現的目的、任務、內容和要求,主要是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來實現的。
1、教學活動
我們強調教育過程中幼兒的主動性,但並不能削弱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幼兒由於其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使得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教育兒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幼兒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根據幼兒園教育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綱要》提出的教育內容和基本要求,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向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幼兒雙主體作用,主張教與學、活動與指導的有機統一。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不敢提教學,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既不考慮哪些知識是幼兒必須掌握的,也不考慮如何幫助幼兒整理、擴充、提供其自然、零散的日常經驗,使之概括化、系統化。雖然幼兒園課程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不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但一些生活必需的知識還是需要掌握的,幫助幼兒將其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系統化。
2、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入園、進餐、睡眠、盥洗、間歇活動、自由活動、離園等與幼兒的生活直接相聯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講,身體的發展、基本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生活活動在幼兒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活動中飲食了多領域的豐富的教育內容。生活活動是幼兒獲得經驗、體驗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五一節。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很多是通過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各種生活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等。幼兒在園的生活必須使幼兒感到安全、快樂。
3、游戲活動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這是幼兒教育區別於學校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於幼兒來說游戲不僅是玩,也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生活。幼兒通過各類游戲,不僅可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能力、解決總是的能力以及想像和創造力,而且游戲時是幼兒感到最快樂的時候,在游戲中幼兒可以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系,緩釋情緒,促進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對兒童的發展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游戲中幫助幼兒,成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幫助他們做出恰當的選擇,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和游戲空間,為幼兒良好的游戲條件,使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自我的發展。
4、學習環境
環境的教育作用是潛在的,兒童的發展是在其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對於兒童,環境是會說話的,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模式,「環境是我們的第三位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環境對於幼兒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誘發幼兒積極的行為。
5、家庭與社區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物,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發揮優勢互補,充分調動家庭的因素以補充教育資源。使家長和教師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接受教育。
二、活動形式
1、集中性的活動
主要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依靠教師通過教學把內容傳授給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解釋、演示、表演等形式,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展現給幼兒。
2、分散性的活動
分散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分散性的活動,而根據《綱要》精神要把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要發揮各領域之間的事例作用,還有幼兒的養成教育、習慣的培養,對幼兒好奇心的滿足,能力的培養等,單靠集中性的活動是秀難做到的。要對兒童進行個性的培養,我們更應該發揮分散活動的作用。分散性的活動更能體現幼兒的個性,更能發揮教師對幼兒的個別指導作用。
3、獨自活動
當幼兒自己在一個他認為安全的狹小空間里,他會發揮自己自言自語及想像的能力,做著自己最高興的事情。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也體現出對幼兒的尊重。
4、區角活動
為了幼兒的充分活動,在區角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在幼兒自願的情況下自主選擇,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學習、去發展。在活動區里,幼兒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容易形成對未知事物積極的探索態度,有利於幼兒形成自信心,讓幼兒的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5、自由活動
為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孩子自由交往的需要,對於成長中的幼兒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三、教學方法
「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而且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人的各個方面。在這樣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生,改變過去教育「無人」,而重視人在教育過程中地位,人的感受,人的收獲,怎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培養學生把學習當成對知識的征服,而不是記憶那些符號。過去我們研究教學方法更多的是研究教師如何教,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的要領應該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應該站在兩個角度去研究教學過程。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組織的程序
找到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法與幼兒的發展切合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需要、幼兒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幼兒的教育內容以實現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我們的教育要通過幼兒真正參與社會生活來進行,在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習慣,鍛煉思想,並激發他的情感和情緒,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使幼兒逐漸積累經驗並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跳出過去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好像只有孩子正襟危坐,老師將一知識內容在課堂中向幼兒講清楚才是教育。
首先,教師要把幼兒的發展目標融化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理解,有自己對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對教育持久的追求,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其次,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將幼兒的興趣與我們的教育建立連接。引導幼兒主動地去探究、去發展,當幼兒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興趣時,不要因為計劃里沒有,而漠然視之。應該把幼兒隨時表現出來的興趣作為教育的契機,進行有利的引導,並根據幼兒的需要設置情境,發揮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
再次,教師要根據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尋找有效的組織形式,使教育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最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形成和總結他所獲得的經驗,教師的畫龍點睛往往會幫助幼兒提升他的收獲,並將零散的知識納入他的認知結構之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實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不論怎樣去劃分幼兒在園的活動,最終是要作用於幼兒身上,幼兒在園的每一個五一節都會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經驗,我們應當有效地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合理而科學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並將我們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陸』 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

一、教師因素:學前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執行者
學前教育課程實施效果的衡量標準是課程活動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教師作為學前教育課程的主要執行者,在幼兒課程實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園課程設計與課程目標實現等多個環節的重要聯結者。幼兒教育的理念必須通過幼兒教師進行實踐,幼兒教育的目標也必須通過教師的努力得以實現。一般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更容易實現園本課程的開發。所以,幼兒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等都是影響課程開發成功和實施的重要因素。
然而,幼兒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課程實施有效與否的重要因素。由於目前國家對幼兒園課程沒有頒發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組織編寫統一的教材,幼兒園在確立了本院所開設的課程後,主要是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目標劃定、選擇課程內容與方法等。因此,幼兒教師在課程上的時間安排、課程計劃、教學方法上的選擇都有著相當大的自由度。
當前,我國幼兒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偏低。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理論水平不足日漸顯露出來。因此,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切實提高幼兒教師入職前的教學質量,二是強化教師入職後的職業培訓,幫助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成長。
二、幼兒因素:課程實施的重要參與者
幼兒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實施對象,所以幼兒對課程實施的參與度直接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果。一個真正符合幼兒發展規律、滿足幼兒需求的課程,必然能夠吸引幼兒參與其中。幼兒是一切課程設置和實施的基礎與目標,也是最佳的課程設計者,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生成性與多變性是課程發展的重要源泉。
傳統教育強調家長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十分低下表現為教學圍繞教師展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幼兒在教學過程中則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常常被當做是知識傳輸的客體,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常常被忽略。在現代幼兒教育中,我們應鼓勵從「教師中心」到「兒童中心」。所謂「兒童中心」就是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境遇出發,引導兒童熱愛和參與生活,激發兒童潛能的全面發展,啟發兒童的智慧,培養兒童的生活實踐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的種種機遇、挑戰、挫折等。
三、園長:課程實施的關鍵指導者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園園長作為課程領導的第一負責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園長對課程質量的把關,是決定課程活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對幼兒、教師和幼兒園都起著長遠發展的影響。
首先,幼兒園的領導者要有獨特的教育理念。目前,國家對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都有統一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只是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千篇一律的培養目標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各地、各類、各級學校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幼兒園的關鍵領導者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要根據自己幼兒園具體的師生特點、教育資源與環境,確立獨特的幼兒園發展方向。例如,有的幼兒園是以突出身體鍛煉為辦園宗旨;有的幼兒園則強調文藝,發展兒童的個性與特長為主;有的注重興趣培養等等。我國有些地方的幼兒園在辦園特色方面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但還不成熟。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國的幼兒園還是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窘境,「灑向孩子的都是愛」「一切為了孩子」等,都顯得十分空洞,讓人產生空中樓閣之感。這樣延伸到幼兒園的課程開發,就會顯得沒有特色。
另外,園長作為幼兒園的主要領導者,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還要把握科學的課程觀,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決策者和引領者。課程的實施必須是根據國家和地方的規定,並結合學校的本身特點,由眾多的參與者共同完成的,而非決策者的個人行為。這就要求幼兒園的管理者有民主、開放的組織結構,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或「閉門造車」,它需要幼兒園園長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來協調,不僅需要幼兒教師廣泛積極地參與,同時力邀家長們的配合和社會的有力支持。
在面對幼兒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園長應該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通過組織教研活動,與教師們共同探討實施課程的有效途徑,真正參與到學前教育課程的實施中。
四、家長因素:課程實施的重要支持者
家長在幼兒園教育的中一直扮演支持者、配合者的角色,而今,教師們需要轉變這個觀念,真正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實施中來。為了讓家長了解現代幼兒園的管理制度與家園合作的相關信息,我園通過結合實際來達成共識,使教師與家長之間能夠分享新的理念。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廣泛徵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家園合作的效應。同時,讓家長參與到課程教材的選取,認真聽取他們對幼兒園課程的意見,讓家長代表參與幼兒園課程的決策,這都能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幼兒園課程實施是復雜、動態的過程,幼兒園應該配有相應的制度和人員對其進行管理,監督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目前常見的情形是,雖然園長會定期查看各班課程實施的情況,但更多的是只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地從教師、園長、幼兒、家長的層面深入分析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柒』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取向主要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也是歷次幼兒教育改革的熱點。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價值取向更是幼兒教育改革的關鍵。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幼兒園課程的改革更是多采紛呈,百家爭鳴。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應該學什麼,怎麼學,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什麼樣的課程對幼兒的成長最有價值?或者說,幼兒園的課程改 革應持怎樣的價值取向,關繫到如何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的實現,應當引起幼兒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視。 一、 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目標是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幼兒園工作規程》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即「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這一教育的總目標,是在確定幼兒園課程目標時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層次。要將教育目標轉化為明確的課程目標,首先要對教育目標做出正確的解讀。誰都承認幼兒要全面發展,但具體到每一個幼兒身上,如何才為全面發展,有時看來沒有爭議的教育目標,一旦具體化,卻看法不一。為此,幼兒園課程目標以及展開的教育活動常常五花八門。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可以理解為:全面、和諧、高質量、多角度、可持續的發展。即「全面是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多方面發展,以避免今天中小學生中存在的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和諧是一種均衡;兒童發展既不是失衡性發展,也不是平均式發展,而是均衡發展、和諧發展;單項發展、特長發展在兒童早期是容易做到的,只要重視、只要努力就能達到一定結果,但全面、均衡、和諧的發展是有難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高質量是兒童的每個面都要發展,全面了如果每個面都發展得不好,就不是高質量;多選擇,對於兒童來講,就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她)局限化,應把他(她)塑造成像鑽石一樣,有不同的切面,閃爍不同的光芒。可持續就是今天的這種教育能否為他(她)未來的發展打好一個基礎,非常關鍵」。基於這樣一種價值理念,幼兒園需要什麼樣的課程、其課程目標又該如何確定,應該是比較明確了。我們應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闡述的各領域目標(第二層次),制定出具體的處於第三個層次的操作性課程目標,用於指導自己的課程實施過程。保證所制定的課程目標,能切實促進幼兒全面、和諧、高質量的基礎性發展,而不是片面強調特色發展或特長發展。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媒介。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及各種課程模式的嘗試,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不斷的吐故納新,如一些幼兒園進行的全球教育、環保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迎合時代發展所作的調整。我們不反對將以上內容引為課程內容。在知識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是應該不斷的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所提出的要求。但當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存在著為了求新而求新的現象。為了在各項評比活動中突出創新,獲獎奪冠,有的教師刻意搜尋新內容,挖空心思創新教法。把選擇教學內容的重心放在了如何突出教師的素質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基點上。創新是教育發展永恆的主題,我們不反對追求創新,但創新一定要站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我們應當認真思考,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對幼兒成長是否必要? 對幼兒成長來說,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我們在選擇教材內容時,不應該以該項內容是否新奇來取捨,而應該從要素建構論出發來組織選擇課程內容。要素建構論認為:在環境影響要素中,不是所有的因素對孩子都產生同樣的影響,有些因素的影響要大一些,有些因素的影響要小一些,真實的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關鍵要素,即對兒童未來發展產生深遠而又可持續性影響的要素,才是我們所應該選擇的教學內容,將這些關鍵要素以增加權重的方式加以建構,才能更好的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幼兒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即基礎性原則、啟蒙性原則、興趣性原則、人文性原則、情境性原則、活動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要求,所選取的課程內容必須有利於促進學前兒童基礎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於為其以後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把那些涉及人生價值與人發展最基本的問題選作課程內容,使學前教育課程內容成為課程內容整體系統必然的基礎部分。? 啟蒙性原則要求,學前教育課程內容必須能啟迪學前兒童心智的功能,打開兒童心靈之窗。能促進學前兒童各種心理現象和心理機能的最佳產生,萌生其善良德性、探索精神、求知慾望、進取心,引發其創造興趣,使其由他人啟蒙走向自我啟蒙,形成持續性發展的能力。興趣性原則要求,要根據學前兒童的興趣、需要選擇課程內容;所選內容應有利於發展學前兒童廣泛的健康的興趣,並由直接興趣、短時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和長久興趣,由外部興趣轉向內部興趣;使興趣成為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真正動力,但不是遷就其興趣。課程內容具有興趣性,目的是為了引發兒童自覺地學習與發展,使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快,讓兒童在自覺自願積極主動中獲得健全發展。? 人文性原則要求,課程內容要充分照顧學前兒童主體性和個性發展,有利於發展其自我表現、創造的價值;要特別注意把學前兒童作為核心,選入那些適宜於發展學前兒童人文特性的文化內容,尊重兒童人格和人權,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合作意識與態度的建立,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和民族心理以及初級的人道主義精神。? 情境性原則要求,應從學前兒童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社會情境)中選擇那些具體、形象、直觀、或能引起學前兒童想像、聯想的事物、材料、活動等作為課程內容。內容具有感染性和陶冶功能,適合兒童感受、操作,使其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充實其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的情境聯系。? 活動性原則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能激發學前兒童積極充分地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與發展,實現由外顯活動到內隱的心理(思維等)活動的轉變,形成良好的內部活動結構和活動能力,引導兒童進行自由自發的創造活動。活動的目的是促進發展。? 整體性原則要求,所選內容能有利於學前兒童整體健康發展,內容之間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具有整體教育功能;內容全面,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和層次;整體地看待兒童發展,實現內容結構的整體優化。? 發展性原則要求,必須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展順序與特點選取內容;所選內容有助於所有兒健全人格和主體性的發展;要著眼於未來,形成兒童長久發展的能力,促進兒童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的轉化。因此,內容不能遷就兒童已有水平,要稍有超前性。? 選擇學前教育課程內容,要充分依據這些基本原則,同時也要適當注意內容的科學性、審美性等,運用系統觀點,綜合地進行。需要說明的是,選擇課程內容不僅僅是教師的專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要求學前兒童自主選擇,教師予以指導。?? 三、課程類型的安排幼兒的發展不只是在我們安排的課程內發展,而是在全天候時間段里接受各種影響並發展著。因此在幼兒一日流程中課程的類型應多種多樣,相互結合。一般可分為四類課程:即潛在課程、微型課程、領域課程與生活實踐課程。潛在課程又稱隱性課程,是指環境中那些潛在的對兒童的成長施加影響的因素,潛在課程利用兒童無意注意與模仿習得能力強的特點往往發揮著巨大作用。如道德、態度、行為、習慣、觀念等單靠領域課程是不容易實現目標的,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微型課程是指時間單位非常短,約在一到三分鍾,最長不超過五分鍾的短小課程。在一天之中,有效利用許多小的時間段設計課程也會起到不可估

『捌』 什麼是回歸生活的幼兒園課程目標

回歸生活的幼兒園課程 一、讓幼兒教育關注幼兒真正生活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根本特徵,幼兒教育應該回歸幼兒的生活世界,關注幼兒真正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的蠱惑下,形形色色的幼教課程、方案層出不窮,珠心算、讀經等許多並不是幼兒真正生活的內容也進入到課程之中。這樣的幼兒教育是...遠離幼兒真正生活的。就像陳鶴琴先生所說的那樣:「五指活動的五指,是生長在兒童手掌上的,如果把這只手掌當成成人的,那麼兒童的身心發展就不能依據正常的途徑前進,而每次活動也因此變成枯燥乏味,脫離兒童實際生活。」幼兒園課程要積極理解和關注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根據社會要求,積極營造適宜挑戰的環境,讓幼兒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獲得充分的發展。 二、讓幼兒用適宜的方式學習 幼兒園課程是生活化的,一日生活都有教育意義。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和困惑就是幼兒的學習機會。讓幼兒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任務,而且這些任務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並能在生活中得到運用的。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有情境性的,幼兒的發展特點也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需要情境性。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實習場」的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情境性學習方式。實習場不是一個情境,而是情境脈絡,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情境。幼兒在實習場中的學習是整體的、綜合的、操作的學習。一個扎染布匹的實習場,除了扎染外,對材料的認識、測量、計數,對晾曬場的美化,同伴間的合作等工作,都能發展幼兒多方面的智慧。幼兒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練習了各種技能,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因此,幼兒園課程要能提供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在情境中帶著任務去操作、學習,獲得生長、生活所必須的一些經驗。 三、讓幼兒園關注課程文化建設 幼兒園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我國幼兒園在課程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如幼兒園課程建設跟風情況較為嚴重,自我定位不清楚,課程建設處於「高原期」,不知如何轉向。這些問題都是和缺乏課程文化建設有關系。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幼兒園會形成一定的幼兒園課程文化,只是園長和教師尚未注意。我們現在就要把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行為。文化看似無形,但是可以通過許多有形的東西反映,如園長和教師的信念、教師知識、行事方式、物質環境,等等。我們要在了解自己的課程文化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傳承原有的課程文化,並不斷改造課程文化,改善我們的課程,最終達到促進幼兒園課程建設也就是促進幼兒生命成長的目的。

『玖』 國家頒布的幼兒園課程標準是什麼

我國先後頒布過三個幼兒園課程標准: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以下簡稱「《暫行綱要》」)頒布。《暫行綱要》以前蘇聯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模板,初步確立了新中國幼兒園課程的框架和內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以下簡稱「《教育綱要》」)。《教育綱要》以各種先進的兒童發展理論、教育理論為指導,力圖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課程理論影響,2001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本文擬分析建國60年來幼兒園課程標準的文本變化及其意義,藉此梳理建國60年來我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變化,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不同時期我國幼兒園課程標准文本內容的比較 1課程目標 有學者指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內涵不斷豐富,其中一條明顯的軌跡是從最初的偏重「雙基」,即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強調智力和能力的培養,再到重視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質教育。我國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演變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暫行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獲得健全發展、減輕家庭特別是母親就業負擔的雙重任務以及教養並重的特點,強調了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以及各科教學的系統性。《暫行綱要》初步確立了幼兒園教學的目標系統,它既包括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齡班和各科教學所要達到的中期、短期目標。還包括每一次活動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教育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的性質與教育任務。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初步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成長,為人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教育綱要》明確了小、中、大各年齡班在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的具體教育內容與要求,並且規定後一年齡班的教育必須繼續鞏固前一、兩個年齡班的教育成果,體現了目標的層次性和銜接性,使得課程目標更為全面和系統。 新《綱要》沒有細分小、中、大各年齡班的不同目標,而是針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提出了總括性的課程目標,既講情感、態度、能力。又講知識技能。 以語言方面的課程目標為例。《暫行綱要》中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使用新詞句的習慣,豐富語匯,發展想像力、思考力以及表達能力」。《教育綱要》對中班的語言教育要求之一是「繼續豐富詞彙,能掌握運用更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學會使用常用副詞(如現在、還、非常等)和連接詞(如和、跟、同等),能理解詞義」。新《綱要》關於語言教育的目標是: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從中不難看出,《暫行綱要》和《教育綱要》規定了具體詳細的目標,著眼於「雙基」,重視顯性的知識技能層面目標的達成,忽視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新《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更看重非智力因素,重在培養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的性格、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等。 2課程內容 《暫行綱要》將幼兒園教學內容分為六個學科,包括語言、計算、音樂、美工、常識、體育。它詳細規定了六科教學的綱要,每科綱要均由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要點和設備四方面內容構成。這一時期沒有課程內容一說,只有教學內容。《暫行綱要》統一而詳細地規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強調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可見,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唯智主義色彩。 《教育綱要》把20世紀50年代的幼兒園教學改為幼兒園教育,將教育內容由六科拓展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並且按小、中、大三個年齡班詳細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內容與要求。 新《綱要》沒有對課程內容做統一、具體的規定,也沒有羅列出課程內容的清單,而是通過對教師提出要求——做什麼、怎樣做和追求什麼。將課程內容融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活動之中。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類經驗: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經驗,關於基本活動方式(包括認識活動)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關於發展智力、提高各種基本能力的經驗,關於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態度,即情意方面的經驗。 一方面,新《綱要》把課程內容重心放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經驗的獲得上。完全拋棄了過去「學科說」把課程內容看作具體的知識或學科的做法。新《綱要》根據新知識觀來理解課程內容,突出內容的過程性、活動性、經驗性及情境性。例如,新《綱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當然,這種課程內容取向沒有否定知識的價值。沒有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只是強調知識來源於活動和經驗,知識反過來又成為幼兒進行活動和獲取經驗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新《綱要》也改變了過去統一規定課程內容的做法。因為全國統一的、單一的課程內容不適合我國地域廣闊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新《綱要》在課程內容的編排和選擇上賦予了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更多的權利,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一時期園本課程的大量出現就是課程權力下放的具體表現。 3課程組織與課程實施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直採用從前蘇聯引進的「幼兒知識系統化教學」的課程理論與實踐。該模式強調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和教育任務的連續性。突出系統化知識在幼兒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讓幼兒掌握系統化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學——上課。《暫行綱 要》規定採用作業教學形式,並規定每周必修作業項目和時間,輔之以選修作業。必修作業佔用的時間遠多於選修作業,而必修作業的實質就是開展集體教學。《教育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內容與要求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各種活動完成的,不可偏廢」。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尤其受教師整體素質的影響,端坐靜聽式的上課形式依然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新《綱要》則明確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這些規定不僅大大擴展了課程實施的路徑,而且體現了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充分尊重。 4課程評價 20世紀50年代的《暫行綱要》和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綱要》雖然都沒有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指標,但是毫無疑問,其評價標准就是看目標是否達成,考察大到幼兒園全年的工作計劃。小到每個班每一天、每一個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這種單純分等鑒定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相應地也造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進行評價。園長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進行評價。總之,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片面,評價重結果而非過程。以對幼兒的評價為例。直接對幼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的指標是顯性課程目標,評價的內容是幼兒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價的功能是甄選優秀幼兒。 新《綱要》將教育評價作為與總則、教育內容

『拾』 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了哪些發展趨勢

當今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 一 ) 幼兒園課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國幼兒園課程的管理已經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會進一步朝這個方向發展。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這種發展趨勢,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趨勢和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方向,影響著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幼兒園課程在管理層面上必須而且應該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國地域廣大,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均等,全國范圍內課程的統一性和標准化不切實際; (3) 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導向強調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讓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課程管理才能保證課程改革朝此方向發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