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生態課程
1. 幼兒園綠色生態課程建議怎麼寫
給小朋友觀看綠色植物的圖片或視頻,給小朋友一個直觀感受。其次,向小朋友介紹綠色植物對我們的好處,使小朋友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讓小朋友說一說我們身邊的植物,身邊的人人是怎樣對待的。最後啟發小朋友以後怎樣對待植物,,老師總結綠色生態的意義。
2. 幼兒園綠色生態課程建議怎麼寫
首先給小朋友觀看綠色植物的圖片或視頻,給小朋友一個直觀感受。其次,向小朋友介紹綠色植物對我們的好處,使小朋友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讓小朋友說一說我們身邊的植物,身邊的人人是怎樣對待的。最後啟發小朋友以後怎樣對待植物,,老師總結綠色生態的意義。
3. 幼兒園生態教育理念
青島開發區山水幼兒園的辦園宗旨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培養有道德,有素質,有能力的合格公民。理念是自由、民主、愛。園訓是我能行,我最棒.
4. 如何確保幼兒園生態種植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大自然幼兒農場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秉承著這樣的理念,縣幼分園在開園之內初就將教學樓容後的閑置空地規劃成了一個種植園,為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做好鋪墊。經過近一年來,幼兒與教師的共同努力,種植園變成了既是幼兒接觸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教育場所,又是幼兒享受自然親情,享受親身體驗自然的快樂的自然場所。
5. 如何構建生態式養成教育的課程新模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曾接連頒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的兩個意見,國家教育部也陸續頒發相應的配套文件,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這些給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幼兒階段如何培養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而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現代化教育水平和獨特個性、面向世界和未來的幼兒教育新課程的有力支撐。為此,我們廣泛吸納先進課程理念,認真分析幼教課程模式的特點,立足園本,博採眾長,提出了以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模式,探討將道德教育和環境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以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 一、課程的構建 幼兒園課程是一個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幼兒園課程是理性化、科學化、個性化的結合,它以最簡約的方式反映出課程所特有的基本理念。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的構建,體現了以下觀點: 1、教育價值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的構建,將幼兒教育所追求的價值定位於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這一觀點揭示了幼兒教育的實質就是為了孩子的繽紛人生積聚可持續發展的內動力,使他們成為自己的幸福人生主動建構者。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將培養目標概括為:以幼兒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交往行為、安全保護為核心內容,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為重點;使幼兒善於運用自己的感官主動從周圍世界獲取知識,具有獨立思考、好奇、好問的精神;能識別、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富有同情心,合群,同伴關系良好;講禮貌、關心集體和周圍的人和事,學會生活、關心、學習的基本方法,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據此,我們建立了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體系。這四方面內容既是目標領域,又是活動領域,它無形中將目標與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有效地淡化了學科的界限,這種架構較好地體現了培養完整兒童的幼兒教育整體觀。 2、教育內容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倡導在幼兒時期,我們的教育應順應幼兒的發展趨勢,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為此,我們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教育內容。課程摒棄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在課程內容的編制上強調幼兒的後繼學習及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其特點之一是採用組合模式這一新概念編制課程內容,整個課程內容體系以學期為單位,編制小、中、大各年齡段共6個組合模式。特點之二是特別強調幼兒生活在課程設計中的重要性。我們遵循陳鶴琴先生凡教材以兒童經驗為根據、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就可取為教材、幼稚園的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的主張,選擇和自編了大量鮮明地服務於兒童本年齡段生活需要的、具有時代性和人文內涵的教材,使課程內容成為充實幼兒生活、引發幼兒主動探究式學習的活教材。同時,該課程內容系列的編制為教師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並鼓勵教師根據幼兒發展實情創造性地編制組合模式和充實、調整改編教材,保持課程內容體系的相對動態性,使課程得以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3、教育實踐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就是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和心理健康。在課程實施中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以幼兒評價為標准來衡量自身教育行為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適應性,逐步形成新的課程目標意識,強調認知和情感的協調,促成外鑠因子與內生因子的整合,凸顯道德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統攝性、時空性、滲透性和內在性,促進教育實踐的返魅。教師的教育行為由過去的程式化逐漸趨向多元化,並總結出目標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協同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等符合課程要素的教育原則;推陳出新,形成具有該課程特點的操作法、情境法、觀察法等形式新穎生動,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基本教育方法,進而構建以幼兒主體性學習為特徵的相應的教育模式。 二、課程的實施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過程,是教師新舊觀念相互碰撞,教育行為不斷調適的漸進過程。由新觀念所引發的課程實踐模式,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兒童發展和教師成長走向雙贏。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體現了如下的變化: 變化一: 活動類型的多樣性 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課程開發了一批富有該課程特點的活動。如:學會生活指導活動、品行輔導活動等。這些活動一方面拓展了教育途徑,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原有活動的種類,使課程相關的育人目標有了明確的實施途徑和活動類型。 變化二: 活動模式的創新性 在養成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設計了我愛、誇誇自己、誰最棒、有趣的公園、開汽車、我有一雙小巧手、我喜歡的小區等活動。這些活動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多向釋疑、信息交流等典型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利用幼兒生活中的學習資源,讓幼兒在經歷收集資料、交流信息、想像創新等活動流程中,逐步培養起自主學習的積極態度,積累主動學習的方法與經驗,拓展相關的知識。在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以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對幼兒發展做出客觀科學的分析,為設計後繼的教育方案積累資料。 變化三: 指導策略的靈活性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踐模式的多元化對教師指導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把握指導策略的能力來源於平時對課程實踐經驗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課程意識和組織應變能力。以往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往往關注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忽略幼兒自我建構知識的需要,如今,教師開始關注課程實施中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並能支持孩子開展動態的探索活動,使教育資源得以發揮並起到開發幼兒學習潛能的作用。 三、課程的展望 幼兒園課程研究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課程的個性才能得以凸現,課程的建設才能不斷提升。為此,我們將作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1、繼續深化課程實踐模式的研究。在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踐過程中,我們將深入研究該課程多元化的指導策略和支持性環境的構建,並不斷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建立與完善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課程評價體系,不斷提高課程實施的效益。 2、嘗試將此課程模式作遷移。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施的相關模式在幼兒園其他教育領域同樣具有適用性。為此,在繼續該課程研究的同時,我們擬將此課程模式作必要的遷移,以使該課程模式的收益最大化。 3、積極啟動幼兒園研究型教師特徵與培養途徑研究。在課程實施的同時,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探索幼兒園研究性教師的特徵、培養目標與途徑、評價方式與和體系,加強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個案研究,實現對教師個性化的培養。 目前,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研究依然在延續,我們相信該課程研究將成為幼兒園新一輪教育改革強大的動力,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形成幼兒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的同時,也推進幼兒園向更高層次發展。
6. 幼兒園中班課(植物和自然的關系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知道環境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 2. 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特性。 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能力培養 1. 通過觀察、比較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對觀察和研究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 2. 對身邊的事物及自然有著探究的慾望。 3. 願意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喜歡研究有關植物的知識。 重點難點 分析植物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 教學准備 實驗准備:對比實驗(仙人掌與萬年青的耐旱情況)所需器具與材料; 植物:仙人掌、萬年青、透明塑料袋等; 圖片:沙漠、高山、草原、熱帶雨林、池塘生態圖; 視頻:有關的生態系統介紹; 文字資料:溫室的環境條件等。 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比較兩種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外形特徵,課本第27-30頁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環境,課本第31-33頁的內容;第三課時,觀察身邊的植物,課本34-35頁的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生物包括哪些種類。 2、復習植物生長的需要。 提問:生物生長需要什麼? 3、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意圖:由於上一單元與這一單元沒有聯系,生物的知識學生是在五年級時學的,時間隔得比較久,教師通過復習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為這一單元的學習做准備。】 二、 觀察仙人掌與蓮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幾種環境中的植物。 2.對比觀察仙人掌和蓮生活的環境條件和外部形體特徵, 並把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3.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4.試著分析仙人掌和蓮的形態如何適應各自的生存環境? 先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一起匯報。 (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植物葉子的蒸騰作用不是很明白時,教師可以展示課前做的仙人掌和萬年青的對比實驗。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課後回去做這個實驗。) 5.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對調,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匯報、交流。 小結:植物的外部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意圖:通過對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形態結構及其生長環境的觀察比較,將植物的外形和它們的生活環境聯系起來。】 6.鞏固 小組交流:選擇一種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態上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匯報交流 三、拓展 思考: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嗎? 1、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2、交流。 四、作業 1. 是否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為什麼?
7. 淺談幼兒園如何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創設良好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環境,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啟蒙教育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對幼兒實施科學啟蒙教育,良好的教育環境必不可少。幼兒只有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得到發展,一個充滿科學信息、引人入勝的良好環境,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興趣,發展其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8. 我們可以選擇那些重點內容來完成幼兒園生態教育的目標
那你們可以選擇幾個幼兒出去外面遊玩的活動,作為幼兒園生態教育的目標。
9. 什麼叫做幼兒園生態美術教育
聽說過美術教育,幼兒園生態美術教育還挺新鮮的。應該是一門創設豐富的自然社會和心理生態環境,引導幼兒主動地與環境互動、與人交往,愉快健康地成長的課程。旨在讓兒童通過具體活動表現主體性,讓兒童在與生態環境(自然、社會、精神文化)互動的過程中表現出獨立自主性、主體能動性和探索創造性。還有一個概念是「生態式」藝術教育,意在通過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造等多種學科之間的生態組合,通過經典作品與兒童、作品體現的生活與兒童日常生活、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幼兒園與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互生和互補關系,提高兒童的藝術感覺和創造能力。
10. 請問誰有一節有關幼兒園生態教育課程的公開課教案
用簡明的文字概括起來或是用圖表示意,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楊樂院士介紹學習方法的第二句話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多積累」。這一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它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促進對知識的積累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