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園課程
A. 文化對幼兒園課程具有哪些影響
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文化與幼兒園課程進行整合,既是對文化的保存、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豐富,同時文化對於幼兒體格、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B. 幼兒園課程
試論幼兒園課程及其特質 虞永平 一、幼兒園課程的界定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內容體系,是構成學校教育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教育是多層次的,從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一直到中學教育、大學教育,每一階段的教育都是針對特定年齡的教育對象而實施的,這些教育對象的發展和學習都有相應的特點和規律,面臨相應的發展任務,因此,特定教育階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規律和任務,且都有相應的課程,這些課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義上的課程定義及相應的研究能說明各類課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說明相異的方面.因此,課程研究還必須關注各個教育階段的課程及其特質,關注其設計、實施和評價方面的特定問題. 學前課程是專為學前教育階段的教育開發和設計的.學前課程的學習者是0~6、7歲的兒童.其中,0歲課程也稱胎教課程;由於l~3歲的兒童主要在托兒所生活和學習,與之相應的課程經常被稱為托兒所課程或嬰兒課程;3~6、7歲的兒童主要在幼兒園中生活,與之相應的課程被稱為幼兒園課程.此外,在經濟較落後或人口較稀少的地區為學前階段兒童開設的學前班課程或混合班課程也是學前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學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之相應的課程也是我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與其他教育階段的課程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與小學教育課程緊密相關.本文主要討論幼兒園課程.我們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地選擇、組織和提供的綜合性的、有益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題、單元、學科、領域等,但它們最終都將轉化為經驗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體的、活動的形式對幼兒的身心產生作用. 二、幼兒園課程的特質 首先,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全面性、啟蒙性. 學前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目標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實現學前兒童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與其他年齡段的學習者相比有特殊之處.在學前兒童發展的諸方面中,身體的發展是首要的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應充分遵循學前教育和保育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教育目標和保育目標的融合. 學前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啟蒙的階段,學前教育的目標應使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鍛煉和啟迪,使幼兒在享有快樂童年的同時,身心得到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和提高.所以,幼兒園課程的目標應是啟蒙性的,不宜追求過高的目標,尤其不應追求過高的認知目標. 其次,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生活性、淺顯性. 幼兒園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學前兒童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維是感性的直觀的.對學前兒童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這種學習內容主要源自兒童周圍的現實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也就越有效.當然,現實生活是多層次的,復雜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經驗,也有無益的或有害的經驗.因此,必須對生活進行過濾,才能使之成為課程內容,且這些內容不應是以知識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嚴格的學科,而應是以生活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多樣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動.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還意味著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並不是嚴格的學科知識的再現,課程內容是隨著生活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幼兒的興趣是確定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再次,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綜合性. 既然幼兒園課程是以生活的邏輯加以組織的,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引導的,那麼,幼兒園課程就不應以至少不應只以成人確定的系統的學科加以組織.生活是整體的,不可能只反映人類知識體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蘊藏了多方面的發展機遇和可能.所以,幼兒園課程不應追求將現實生活割裂的或與現實生活不一致的知識系統;從幼兒的方面看,多個發展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發展整體,所謂發展領域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在現實的課程實施中,兒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是綜合的,應盡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產生聯系,以促進學習遷移.我們主張,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有機的經驗,不要把學科、領域這種人類劃分知識的方式用以劃分幼兒的經驗,並以單一的經驗作為學前兒童活動的起點. 最後,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活動性、經驗性.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特點是由學前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學習的特點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特點所決定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尤其是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學前兒童學習的內容應是直觀的、形象的,因此,學前兒童的學習一定要藉助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物,在參與、探索和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教師的語言傳遞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書本化的系統知識也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端坐靜聽是有悖學前兒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於創設豐富的活動情境,創設有利於幼兒自發主動活動的氛圍,為幼兒提供各種互動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與其發展相應的幫助.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還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經常需要利用游戲的手段,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由於幼兒園課程是與學前兒童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參與性的,與現實的一日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幼兒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操作、探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獲得知識、體驗.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真誠對話、有效溝通是幼兒園課程實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兒園課程與小學課程的差別 幼兒園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機構,學前教育作為一個特定階段的教育,有它們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這種特殊性產生於幼兒園、幼兒教育與其他教育機構、其他教育階段的差異.教育對象的年齡差異及與之對應的身心發展差異是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幼兒園是為3~6、7歲幼兒特設的,這些幼兒身體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統正在發育和完善過程之中,身體發展是學前兒童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幼兒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體智德美,把體放在首位;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處於感知運動思維和形象思維階段,尚不能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作為首要任務,幼兒主要通過游戲及其他感性的活動使身心得到發展;幼兒園有保育和教育的雙重任務,幼兒園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責任,幼兒園工作提倡保教結合.因此,幼兒園不僅不同於其他教育機構,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機構都不能替代的. 學前教育也是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學前教育面對的是身心處於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定對象,需要特殊的課程、特殊的方法,更需要特殊的教師.學前教師是經過專門培養,了解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具有對學前兒童進行教學、引導和管理的專門技能,這支教師隊伍也不是其他機構的教師所能替代的.學前教育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必然也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幼兒園課程是指一種特定的教育機構——幼兒園所使用的課程.這只是從課程採用的機構的角度對幼兒園課程與其他教育機構的課程作了區分,這種區分還沒有真正反映幼兒園課程的特質,對課程特質的分析是了解不同的課程之間差異的關鍵方法,也是我們加深對幼兒園課程的了解、進行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所必需的.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所提供的,課程的最終成效是通過幼兒的發展來衡量的.因此,幼兒
C. 請談談你對幼兒園特色課程的認識_.
任何教育教來學活動,都需要考慮教自育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目前大多數的幼兒園的特色課程發展狀況看,都普遍存在以藝術特長或超前教育作為特色課程的錯誤認識。無論數學領域的俐文教育的《幼兒快樂數學》《三維操作數學》、還是語言類的《經典繪本閱讀》、《互動分享閱讀》等都是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從幼兒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為出發點,保障孩子快樂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學習和認知能力,更在將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獨立性「脫掉」了華麗浮誇的枷鎖,實實在在的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玩,樂在其中、成長在其中。
D. 目標模式對目前幼兒園課程有哪些影響
1996年正式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明確規定: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命題確定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對幼兒園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們開展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依據。 一、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徵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是指使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成為游戲或具有游戲特徵的過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具有如下特徵。 1.游戲性 游戲性是指「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主體性素質(包括動機、情感、能力與態度等)」。「游戲性,也可用來描述和定義活動,這時,游戲性就成為活動的客觀特徵,活動可以被分為游戲性強或弱的活動」(劉焱,1999)。游戲化幼兒園課程關注課程的游戲性(指活動的客觀特徵),體現幼兒的游戲精神。游戲化課程充分利用游戲因素,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習。 2.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游戲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他們在活動中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游戲的這種特徵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以凸現。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富有彈性,為教師和幼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空間,教師和幼兒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性灌輸,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3.開放性 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的。游戲化課程和傳統課程相比,前者是開放的,後者是封閉的。因為前者關注過程,後者更傾向於關注結果;前者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後者常常是預設好的、事先確定的;前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後者對結果的期望常常是確定的。傳統課程的封閉性在游戲化課程中得以改變。游戲的開放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到了正向遷移。比如,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設計者開始關注活動過程,幼兒有了更多到實踐活動中去操作、去體驗的機會,而這種實踐活動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兒選擇的。再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材料提供還是環境創設,都能適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層次的幼兒,體現了游戲的開放性。 4.綜合性 綜合,強調的是聯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戲相對於傳統分科課程來講,各要素及彼此間的聯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為游戲不需要人為地劃分領域;而傳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組織的,它追求的是知識和系統。幼兒在游戲中,無論是經驗的獲取還是能力的表現,都是以「整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游戲是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培養幼兒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游戲的這一特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突出地表現為課程設計中整合技術的運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堅持按生活的邏輯(因為游戲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模擬),用游戲的精神和方式去組織課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從觀念、目標、內容、資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讓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組織策略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在設計 1.游戲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於課程之中 杜威指出:「游戲性是一種精神態度,游戲是這種態度的外部表現形式。」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並不是要幼兒園課程都以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強調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如果把游戲理解為一種精神,我認為最直接的體現是: ①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②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強調兒童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 ③關注活動的過程,將目標隱含在過程之中。用這種精神去設計幼兒園課程,把這些精神滲透於課程之中,既是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思想,又是重要的組織策略。 2.充分開發和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幼兒園的非游戲活動是對幼兒園除了游戲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總稱。如何使幼兒園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許多幼教實踐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 (1)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 幼兒園游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教師常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游戲更多的是指傳統游戲分類中的教學游戲,即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等游戲。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游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某些游戲用於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游戲化程度。 (2)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具有游戲性 ①以游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 ②以假想的方式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進行假想,並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假想一些情節,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組織活動。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小實驗或手工制是幼兒園課程中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又一種策略。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人園後、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這類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鬆散。 ④以比賽的形式組織活動。以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是促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劃船比賽,培養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和疊被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組和組之間進行。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游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3)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 創造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如何使之有機地融入課程,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又一策略問題。 創造性游戲對兒童發展的特殊影響是其他游戲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專門的創造性游戲時間。由於這類游戲的目的隱含在過程中,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一種漸性積淀的過程,不像音樂、體育、語言等游戲的目的來
E. 如何進行幼兒園課程的整合
說到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我們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幼兒園課程整合。即將幼兒園課程的各個部分、要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課程,它更能讓幼兒全面和諧地在自主的活動中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幼兒成為主動積極有效的學習者。其次我們還要明確信息技術的內涵意義,明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為它們的整合打下堅實而牢固的基礎。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性,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基於對幼兒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我簡單地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1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角度的課程整合
1.1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內容上實現整合
課程改革中的幼兒園課程具有兩大特色:一是突出經驗性,強調幼兒更適宜於運用多種感官,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二是強調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幼兒園課程應指向幼兒園的一日活動。
我們的課程活動在內容的整合上也完全體現了這兩大特色。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多樣性的主題教學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是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從事一系列學習活動,更包括以幼兒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所創設的有教育潛力的多媒體情境,讓他們在這種情境下自主生成的各類活動。比如,在「我最喜歡的汽車」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馬路忙碌的場景,讓幼兒身臨其境地觀察畫面中來來往往的各種汽車;利用便捷的互聯網與幼兒一起收集整理各類汽車玩具和圖片資料。通過播放動畫影像資料給幼兒介紹有特殊用途的汽車,如消防車、救護車、警車等。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既幫助幼兒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又擴大了教師教學范圍,使之不局限於書本教材。
1.2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形式與方法及手段上實現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動展開的過程中進行,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的整合。這種整合需要教育實踐的經驗,需要對幼兒活動水平的洞察能力,還需要教育活動組織的應變能力。而這些經驗能力恰恰是確保整個教育整合取得成績的關鍵。
幼兒的一日活動包括了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專門的學習活動、游戲活動以及生活活動。他們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該聚焦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此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即時性、相關性等特點來加強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
2 利用信息技術走進家庭社區,在課程資源上實現整合
幼兒園、家庭、社區都有豐富教育資源,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並進行有機地整合,使他們真正協調、一致地對幼兒成長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首先,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開辟網上家長園地,我園在網站的顯眼位置集中向家長介紹了最新的教學動態,以及對課程改革的精神、具體內容作詳細地宣傳說明,以便家長能隨時隨地地了解到我園發展狀況,而這些說明有助於獲取家長對教學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其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密切家園聯系。通過QQ、家園聯系卡等與家長進行實時聯系、交流,更有利於家長獲取有關的信息,及時反饋幼兒在園學習生活情況,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力量。
再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了解社區,走進社區,融入社區。我們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設計了主題活動「我們的菜市場」。首先,老師在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了解市場買賣的簡單過程,其次帶小朋友去參觀幼兒園附近的菜市場,讓幼兒到菜市場去體驗一下生活,加深對菜市場的了解。對此小朋友感到非常有趣,他們親眼目睹了買主與攤主間的討價還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場面,覺得十分好奇。回到幼兒園後,老師組織幼兒交流,孩子們興奮起來,提議自己動手搭一個「娃娃菜市場」。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創建一個菜場情境,看著孩子們為買賣商品起名稱、搭建賣菜台,設立收銀台,准備商品標簽和模擬錢幣……在這個模擬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並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構建起對社會更深層的認識。
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堅持的四個原則
3.1 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首先,要從互聯網中眾多的日常生活經驗里,選擇出適用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然後進行合理地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電視等各種現代信息手段和渠道,不斷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教育工作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地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能使孩子的語言得到充分發展,而且也會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再次,依靠網路資料庫的力量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3.2 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讓家校間得到即時的溝通,確保家長能夠在空閑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這樣做的話,才能使整合課程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3 整合課程實施要堅持多樣性
幼兒是在自身與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教者從主題選擇、內容規劃到活動設計,必須有機整合集體、小組、區域活動,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發現並學習,在樂趣中得到發展。從而促使我們在實施整合課程時必須改變以上課為主的傳統觀念,而是要以活動為主,以游戲、參觀、製作等多樣性活動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因而,在整合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信息化教學設備,將生活活動、戶外活動、參觀活動、野外活動等都有機結合到課程整合的范疇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創設一些以幼兒為主體的、優化了的活動情境,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驗、探索、發現,全方位地獲取有關物質世界和人際社會的各種經驗,從而使知識在情境中生成構建,社會生活在情境中顯現意義。
3.4 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
現階段幼兒教育的突出問題表現在: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成人把自己的競爭壓力,延伸給了孩子。因此,幼兒不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而是在成人的控制下、以成人社會的需要取代了充滿童真和情趣的需要,「為未來生活做准備」,使得各種訓練顯得那麼名正言順。這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讓幼兒愉快、健康地生活才是整合課程的目的所在。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主要是指:一評價是要適應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二是評價能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新《綱要》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凸顯幼兒「自主、自信」這樣一種主體精神,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這是檢驗整合課程評價堅持主體性的重要標准。面對這種標准,充滿多樣性、趣味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整個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4 引入計算機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引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對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效果等方面也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在當今的幼兒園課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滲入幼兒園的課程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就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而言,對其進行大規模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時間不過是在近二十年,信息技術真正進入幼兒園中參與到幼兒園整合課程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因而其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自覺幼兒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育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我們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夠讓每一個孩子在幼兒階段為以後的長遠發展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F. 早教課程和幼兒園課程有什麼區別
第一:選擇課程的方式不一樣
在早教中心,通過科學的測評方式,可以了解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發育處於哪個階段,父母會有針對性的選擇早教課程種類,有效幫助寶寶均衡發展,幼兒園則不同,所有的課程全部是千篇一律,不能單獨為寶寶開設特色課程,並且幼兒園課程種類相對早教中心來說比較單一,趣味性不強。
第二:年齡不一樣
早教主要是針對0—6歲的課程培訓及家長的一些育兒指導,是從寶寶的敏感期五大能力開始的,通過特別的課程設置來傳遞;幼兒園和早教從經營的體系和模式就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幼兒園針對的年齡段主要是3歲半以上的孩子,早教面對的孩子是從出生一直到6歲之前的教育。
第三:授課方式不一樣
從課程體繫上去分析,幼兒園的課程是大班制教學,每個班差不多20—35人左右,一個主班老師、一個陪伴老師、一個阿姨;早教課程最多不超過12個孩子,主要的是4歲以下,教育的課程是要求我們家長一起陪同上課的,老師、孩子、家長三方互動的一個形式,家長可以在課堂當中獲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您在課程當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孩子在這一節課程當中的一個表現,有哪方面表現好哪方面表現不好的,對孩子的發展狀況可以隨時掌握。
第四:教育方式不一樣
幼兒園主要以保育為主,以看護孩子的安全為主,讓家長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晚上您去接孩子下園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頂多就是和您溝通幾句孩子今天在幼兒園的大體表現,您在早教中心上課,不但孩子五大能力得以提升,課上老師還會有單獨指導的時間,針對每節課的重點操作老師會對每個孩子做出指導和評價,下課之後老師還會跟您溝通,給您一些教育方案包括您在家的時候如何實施家庭教育方案,這些在幼兒園是得不到的。
第五:接送方式不一樣
由於早教針對的是0-6歲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安全一般都由家長親自接送,也是為了讓家長和老師有更多的機會溝通,通過在學校的表現對每個孩子做出指導和評價從而給出科學的育兒方案和家庭延伸服務。而幼兒園一般都有校車接送,相對來說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機會要少些。
G. 你是怎樣去定義課程幼兒園課程又與普通課程有什麼不同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1)幼兒園課程即教學科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我國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幼兒園課程定義。這種課程定義強調系統的知識教學,強調教師應該向幼兒傳授那些必要地有價值的知識,而且,這樣的課程定義其實施容易被教師把握。 但是,該定義相當狹隘,只關注學科知識,容易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同時,該定義對課程的分類人為的割裂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 (2)幼兒園課程即教育活動,泛指為幼兒設置的、並區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活動的總和。 這種定義,不再視幼兒園課程為狹義的教學科目,而把它泛化為對幼兒進行的一切教育活動,幼兒園課程不僅局限於學科教學活動,還包括其他任何類型的教育活動,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運動等。但是,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對活動的經驗也是不一樣的,該定義只注重幼兒外顯的活動,無法顧及幼兒活動中內在的體驗和心理結構的變化。 (3)幼兒園課程即學習經驗,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出現的一種幼兒園課程觀,該定義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兒童在幼兒園環境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幼兒必須通過活動才能獲得經驗,而且提供給幼兒習得的經驗應是經過精選的、有價值的經驗,而不是零散的、雜亂的自然經驗。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提供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經驗。該課程定義對課程的理解由「靜態」變為「動態」,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體驗。但是,經驗具有主觀性,教育者往往很難把握,該課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
H. 請大家解釋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有幾 種主要的觀點
我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專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屬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里的所謂各種活動,是《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說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我認為課程不僅僅是「上課」或集體教學活動,而應包括兒童的生活活動、交往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各種活動。不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通過創設環境誘發兒童的游戲、交往及生活活動,只要能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有助於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都是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們在課程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為本」為主旨,服從於每個幼兒全面地、和諧地、富有個性的發展的學期教育總目標,並將這目標蘊涵於幼兒園課程的一切活動之中。建構課程以主題為單元,並將環境創設、家園共育、活動區域活動和日常活動都視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特點:一日活動皆教育,教育活動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