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懂一點新課程

懂一點新課程

發布時間: 2020-11-28 00:16:36

⑴ 我現在上高一,感覺新課程有點難。上課能聽懂,但是題目不會做這是什麼情況我們班是學校唯一一個重點班

先這么說吧高中生活,學業難度是有的,但是你上課可以聽懂,而且又是重點班,那麼就證明你是一個學習很好且聰明的孩子。上課能聽懂不代表就會做題,一是聽懂了卻沒有真正理解,二是聽懂了卻沒有記住,做題的時候先做一些簡單的,然後再做難的,這樣有助於知識的理解和信心的增加。
還有你說班裡有同學天天玩,成績卻很好,一點是他們的確很聰明,是學習的料(重點班這樣的孩子很多),二是他們在製造假象,回家拚命學習(有這樣的,迷惑別人和他一起玩,我認為此類學生很傻)。
加油吧,天道酬勤,會成功的。

⑵ 如何上好新課程的幾點看法

課程標准》的改革即將走進千千萬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了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自己不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們這些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就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永做「新時代」的 教師。
通過深入學習新課程的有關理論之後,筆者感悟最深的一點就是:教師的角色的轉變是很重要的。下面淺談幾點看法。
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者,傳統教育認為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為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有的「學富五車」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是比不上文憑不如自己的老師;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出校門卻比不上「差生」。這是因為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幾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所以我們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合作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二、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過去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教書育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范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是一名好老師,學生考試成績好,行為規范好,就是好學生。教育科研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不主動參與,不願參與,甚至不想參與,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脫節,這些都是片面的錯誤做法。今天看來,那種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老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憑自己固有的經驗辦事,雖然工作起來「輕松無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卻完全是「事倍功半」,等著「專家們」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簡單機械地照搬運用確實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中、老年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由「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三、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傳統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就是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離開了教科書,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參考,不知怎麼樣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不知怎樣去檢測學生。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缺乏自主與創新。但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多樣化課程理念,例如:思想政治這門功課吧!內容枯燥。篇幅短,學生不喜愛。導入束手無策,分析無步驟等等。我們就應該進行開放教學,如讓學生扮演小品、聽音樂談啟示、還可以採用對聯、精彩片斷、組織生動材料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新課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既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教師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觀望,而應努力做到:
1、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保持教育教學的 「新」
學習、培訓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在教育教學方面,使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學中分析學生發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簡單地憑主觀願望去分析處理問題;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驟;懂得了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習信息技術的緊迫感;深刻領悟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內容;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開了一扇門,並作了初步嘗試,加深了對新時期育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為今後教育教學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做法。所有這些,對自己的啟發很大,為今後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打好基礎。
2、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成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師
過去那種不敢參加、不願參加、不想參加教育科研的思想應該拋棄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不斷學習教育科研理論,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成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師」。
3、深入鑽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努力參加開發校本課程,成為新課程的「排頭兵」。
4、力爭成為社區型與開放型的「新教師」
過去由於「安全」等因素,教育教學局限於校園內,教師們不敢過多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想、學校的教學條件也要跟上,符合新課程教學的要求。我們教師應多參加教研活動,走出去,請進來,讓教師與學生在社區活動、實踐活動中都得到鍛煉與發展。
五、關於今後發展方向的建議 (主要針對學校和教科研部門而言:理論指導應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把握、教學方式、方法的應用、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加以指導和培訓;本人認為培訓方式應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
1、注重專業引導與專題實驗的實效性
提供需要針對性的結合教材的理念指導,如怎樣寫「教學案例」新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等專題培訓。提供新課程課堂結構框架的幾種模式。提供最新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方面的信息。出一份內參,內容由每一所學校分別承辦,介紹各個學校的好的教學方法,優秀教案、教學反思等,這種做法有助於全區教學的突破,打破各校保守、保密、故步自封的局面。給教師提供新「課程標准」更多的參考資料和教材相相聯的教具或輔助性用品。希望每隔一段時間,要與教師座談,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問題,並及時給予解答指導。希望教研室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主要以解決具體問題為主。例如:多提供觀摩課、展示課、錄像課,介紹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介紹小組合作學習的幾種有效途徑,批改作業、課改與評價等幾種形式。
2、師資培訓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
教師需要定期、有效、周期性地培訓、學習和研討。如把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統一起來,大家坐下來好好研究,討論幾種解決的辦法。希望學校能請有經驗的老師和專家經常傳授經驗或能專門指導幾節課。希望教學權威人士多親臨教學第一線指導教學實踐,使教學改革穩步、踏實地進行。希望學校加強教研功能,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希望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層次清楚的、個性鮮明的優質課,而不是表演性質的課,這樣,大家才能從中學到東西,得到啟發。
3、良好教學環境的建設與教學設施的投入
教研室要提供所有學科與新課程教材配套的教輔材料,如:教學設計、具體的活動指導書(如一本活動集錦)、課改經驗、案例、課堂實錄資料、活動方法、掛圖、圖片、投影片、錄像帶、模型、課件等等,要求這些材料與教材同步或提前提供。希望教研室學校提供進行課改實驗的技術、輔助設備,每個教室都應配備專用多媒體數學設備,特別是實物投影儀。希望學校對教師工作量大的問題給予考慮,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教學。希望主管部門能給學校適當的教科研經費,解決教科研的實際性問題,滿足教科研工作正常進行。
4、考試評價方面要結合實際並做到統籌安排
希望提供全新的、符合課改要求的各科考試題、考查題,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教研室在確定了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之後,要檢查和指導各個學校的貫徹執行情況,以免他們換湯不換葯,從而保證課改精神落實到位。
總之、教師不僅僅是年齡問題,更重要是在於觀念的更新,教法的創新。由於觀念陳舊教法傳統,即使你有三寸石爛之舌,橫眉瞪眼,課堂控制能力如何強,你上的課也是不受學生歡迎的,最終也會被課程改革的潮流所淘汰。雖然經驗不足,理論不豐富,但喜歡學習,勇於進取,作為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保持活力,永遠做「新的教師」。

⑶ 我國中小學新課程設計有哪些特點

以數學為例說明,各個學科都是各自的特點
第一部分 前 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 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 、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 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 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 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設計思路
(一) 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 《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 關於目標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認識)

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 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

理解

能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靈活運用

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

過程性目標

經歷(感受)

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

體驗(體會)

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

探索

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對象 的區別和聯系。

(三) 關於學習內容
在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 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准》在內容標准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願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同時,《標准》並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種編排方式。

(四) 關於實施建議
《標准》針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出了建議,供有關人員參考,以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
為了解釋與說明相應的課程目標或課程實施建議,《標准》還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參考。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

第一學段(1~3年級)

第二學段(4~6年級)

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分數和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數、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 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 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 、作圖等技能。
●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 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基本性質、變換、位置關系的過程,掌握三角形、四邊形、圓的 基本性質以及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的基本性質,初步認識投影與視圖,掌握基本的 識圖、作圖等技能;體會證明的必要性,能證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從事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作出判斷並進行交流的活動,感受 抽樣的必要性,體會用 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進一步豐富對概率的認識,知道頻率與概率的關系,會計算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 ,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字母和圖表描述並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 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 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 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刻畫事物間的相互關系。
●在探索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換以及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 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並作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
●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 翻猜想。
●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
●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
●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結果 的合理性。
●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與態度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 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對周圍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 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 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 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 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 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驗數、符號和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學是解決 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認識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體驗數學 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以及結論的確定性。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第三部分內容標准

本部分分別闡述各個學段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標准。
「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准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 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⑷ 新課程背景下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課就是好課——高效
我們經常可以在報刊上看到「有效學習」的提法,我覺得這個提法不夠確切,因為任何一項學習活動都可以稱得上是「有效學習」。既然稱得上學習,怎麼會無效呢?關鍵是學習效率的高低之別。也就是說,我們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高效。在原有基礎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稱為高效;只要一堂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標明確是指:這節課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學會哪些技能,通過哪些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課堂上的情感體驗等;重點突出是指:這節課哪個知識點最重要,每節課只能有一到兩個重點,其他知識可用「講授式」或「學生閱讀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節課的重點有三個以上,那就無所謂重點可言了。一些老師總認為,什麼都要老師講,講了就心安理得,沒有講就不踏實。實際上,有些知識的鞏固可以通過學生自學、練習、測試等形式來實現。如果一堂課什麼都要講得那麼細,那麼「清楚」,那學生就「不清楚」了。因為,老師所能佔用的課堂時間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課堂時間應當還給學生去學習、去討論、去思考。
二、課堂指令清晰氣氛活躍的課就是好課——默契
一堂好課應當是課堂教學節奏明快、師生配合積極默契的課,而這樣的課一定是有經驗的老師上的。如果一位老師無法發出明晰的課堂指令,那麼師生默契的配合無從談起。如果一堂課老師不斷地發出模糊不清的眾多指令,那麼久而久之這位老師的「課堂指令」就慢慢變成「課堂紙令」——無人遵從的一紙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師的課堂指令「要求明確、時限清楚、落實到位」,那麼這種老師所主持的課堂(主持課而不是上課,上課有上講台居高臨下的感覺)就一定是師生配合默契的課堂。在這種課堂上,師生的思維活動一定是活躍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躍的課堂。
三、能夠充分利用課堂資源的課就是好課--智慧
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託於課堂,把希望寄託於學生」的思維。也就是說,他一定會把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的希望寄託於課堂之內,寄託於學生身上。誇美紐斯建立班級授課制時就強調,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勢就是集體性。這也正是課堂授課製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把班級課制與因材施教對立起來,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課堂的第一資源就是學生的差異性。如果一位教師至今還不能認識到學生差異性所蘊藏的巨大作用,那他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利用這一課堂第一資源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學科小先生、建立靈活的學習小組(不要長期固化)、讓學習小組長幫助教師進行學習管理,讓學科小先生協助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下,教師活得「很輕松、很瀟灑、很有成就感」。因為,當你看到「學科小先生們」嫻熟的講課技巧時,你會為所培養的學生中有人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讓學生感到終身受益的課就是好課--難忘
2500多年前,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涼亭歇息,看到一個老人拿著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他的技巧非常好,百發百中,簡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問老人:「您捉蟬的本領真高明,有沒有什麼秘訣?」老人微笑說:「蟬是很機警的昆蟲,一有動靜就會飛走。因此要先練習拿竹竿時能聞風不動,甚至在竹竿上放兩粒彈珠也不會掉下來,就可以開始捉蟬了。如果練到放五粒彈珠而不掉下來,捉蟬就象伸手拿東西一樣容易。所以我捉蟬的時候,專心一意,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個地步,還怕捉不到蟬嗎?」孔子聽了頻頻點頭,轉身對學生說:「聽明白了嗎?只有鍥而不舍,專心一意,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
對於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的「這節課」只用了幾秒鍾,但這是一節讓他的學生終身難忘的課。真可謂世界最短的「名課」。對於安南來說,黑人老師用「白紙與黑點」來讓學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課讓他終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師都要爭取上「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課」。這是眾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在他的教學生涯中上一堂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課,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啊。
五、思維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課就是好課--慾望
記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的話:一堂課可以用四個量來衡量——信息量、思維量、媒體使用量和延伸量。這四個量顯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很有道理。雖然那位教師沒有給我解釋這四個量的含義,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所有信息的總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師生的口語信息、老師的肢體信息等,內容不限於課本與練習,還應當是教材之外、校園之外的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信息;
思維量——是指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的時間與深度,是大腦的活動總量。思維量決定於教師或同學所提出的問題的質量。過難的問題與太淺的問題都會讓學生的思維量減少,教師有意無意的替代,無疑也會減少學生的思維量。
只要堅持我所倡導的兩句話就可保證思維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學生能夠辦到的事教師決不替代;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去「自由地」學習;延伸量——是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的量。通過課堂教學,當學生走出課堂時帶著多少問題,帶著什麼問題,還有多少繼續學習這門學科的慾望。如果能夠有足夠的、學生能夠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實現新課程所提出的「保持學生學習慾望」的目標
六、提供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的課就是好課--滿足
我認為,判斷一堂課是否好課,主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而非老師的課堂表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把「聽課」改為「看課」。在新課程所強調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需要得到老師有意識的落實。實現課堂學生情感培養的最佳途徑有兩個:一是個體表現,二是成功體驗。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要有意識地多安排部分學生個體表現的機會,盡量多地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創造成功體驗的機會。要知道對於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來說,一次課堂上個體表現的機會也許就會有助於樹立孩子的學習信心;一次成功的課堂體驗經歷,就可能幫助孩子獲得學習信心。如果一堂課上,能有一兩位學生得到個性張揚的機會,並得到老師、同學發自內心的掌聲與贊嘆聲,你能說比老師多講一道題目效果差嗎?讓孩子的望得到滿足的課就是好課。
七、多種媒體創設學習情景問題情境的課就是好課--直觀
這里所提到的多種媒體並非指「多媒體」,而是教學中老師所使用的多種媒體。包括電腦多媒體、黑板、影音資料、文字資料、教具、掛圖、圖表、圖片、實驗器材、小黑板;還有教師的表情、姿態、服飾、手勢;學生的大腦、手、口、耳等多種感官。凡是可以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東西都可稱為媒體。如果老師能夠充分恰當地利用多種媒體,哪怕是女老師得體的淡妝與漂亮的服飾,都可以影響課堂學習情景的創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應當成為教師的教學目標;雖然這只是過渡性目標,不是最終目標,卻顯而易見地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環境。同樣,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慾望,創設解決問題的較為直觀的問題情境,也是有經驗教師的主要課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的課就是好課--輕松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必須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認為,這種改變主要應當表現在課堂結構的改變上。沒有課堂結構的根本改變,就談不上教學方式的改變。一節課如果還是老師從頭講到尾,這樣的課只會把理解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希望寄託在課外練習上。這是最令學生討厭的經典老課的普遍情形。改變的辦法很簡單:盡量壓縮課堂授課時間,擠出時間讓學生有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的機會。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課堂論」——每堂課教師持續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鍾,學生合作學習質疑釋疑的時間不少於15分鍾,學生當堂訓練的時間保證15分鍾。這並非機械的劃分,而是一種課堂結構的大框架。只有保證課堂時間的大部分是學生學慣用的,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才會減少,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這樣的課你能說不是好課嗎?
九、能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的課就是好課--自信
我曾多次強調過,學校德育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困難,及時解決他們不會做的題目。在公開課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在課堂中巡課,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課過程中沒有發現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問題,這種巡課很有「假巡」之嫌。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設法利用「學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師個人的力量,來化解學生個性化的問題。也可以把學生的個體問題通過學習小組解決,通過教師的個別指導解決。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樣的課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課。
十、能響起笑聲掌聲歡呼聲的課就是好課--快樂
一位有經驗的教師會不放棄任何一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調整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機會。哪怕是課前一句「請同學們看看老師今天的穿著與往常有什麼不同」的無聊話語,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調整課堂氣氛的作用。如果在一節課上能夠響起哪怕是一次的笑聲、掌聲都可以算是好課,要是有歡呼聲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課了。因為,你的這節課至少給予學生一次體驗快樂的機會。課堂是青少年成長的地方,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無法擺脫學習壓力的今天,能夠產生課堂「三聲」的課是難能可貴的。

⑸ 音樂新課程標准

就一句話「以審美為核心」。你就化簡為難吧。教學的時候不要太強調知識點,注重讓你的學生在聽賞荷參與中體驗、探索、感知音樂。

如果你要具體的就是這些

第一部分 前 言
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美育被列為教育方針的內容之一,音樂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師資隊伍不斷擴大,後備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樂教育科研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隨著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國外一些可供借鑒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被系統介紹和引進;教學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這一切都為我國音樂教育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著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標准》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4.文化傳承價值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二、基本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3.面向全體學生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個性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5.重視音樂實踐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6.鼓勵音樂創造
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對音樂創造活動的評價應主要著眼於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7.提倡學科綜合
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8.弘揚民族音樂
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利於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10.完善評價機制
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應包括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三個層次,可採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等多種形式。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應善於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完善教學管理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標准》的主幹是分層面、分領域、分學段呈現的,體現為從課程目標到內容標準的外化過程。如圖所示:
課程目標(體現在三個層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

教學領域(包含四個領域)

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內容標准(分布為三個學段)

1~2年級3~6年級7~9年級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課程目標內含在以下三個層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2.模仿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5.綜合
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三)知識與技能
1.音樂基礎知識
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音樂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2.音樂基本技能
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
3.音樂創作與歷史背景
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作常識和技能。通過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4.音樂與相關文化
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徵,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二、學段目標
上述課程目標,將分為3個學段,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1~2年級
應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於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採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音樂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
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於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活動。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二)3~6年級
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的能力。
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培養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三)7~9年級
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要適當減少唱歌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
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
豐富和提高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增進群體意識,鍛煉合作與協調能力。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本部分內容的表述框架
領域一:感受與鑒賞
音樂表現要素
音樂情緒與情感
音樂體裁與形式
音樂風格與流派

領域二:表現
演唱
演奏
綜合性藝術表演
識讀樂譜

領域三:創造
探索音響與音樂
即興創造
創作實踐

領域四:音樂與相關文化
音樂與社會生活
音樂與姊妹藝術
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
分學段的內容標准
一、感受與鑒賞
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內容】音樂表現要素
【標准】1~2年級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聆聽歌聲時能作出相應的情緒或體態反應。
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聲。
感受樂器的聲音。能聽辨打擊樂器的音色,能用打擊樂器奏出強弱、長短不同的音。
能夠感受並描述音樂中力度、速度的變化。
【標准】3~6年級
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並能聽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標准】7~9年級
具有聆聽和探索各種音響的興趣與願望,能夠用不同物體探索不同聲音。
加深對歌聲、樂器聲的了解和體驗。能夠說明人聲和常見樂器的分類及音色特點。
能夠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表現要素的過程中,了解並評價其音樂表現作用。
感知音樂的結構,能夠簡單表述所聽音樂不同段落的對比與變化。

【內容】音樂情緒與情感
【標准】1~2年級
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作出體態反應。
體驗並說出音樂情緒的相同與不同。
【標准】3~6年級
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能夠體驗並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標准】7~9年級
能夠主動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並能運用音樂表情術語進行描述。
能夠感知音樂情感的發展變化,並能簡要地表述或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內容】音樂體裁與形式
【標准】1~2年級
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通過模唱、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能夠隨著進行曲、舞曲音樂走步、跳舞。
能夠區別獨唱、獨奏、齊唱、齊奏。
【標准】3~6年級
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能夠初步分辨小型的音樂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每學年2~4首。
【標准】7~9年級
聆聽大合唱、組歌、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歌劇、舞劇音樂及其他體裁的歌曲和樂曲,並運用各種形式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通過聽賞音樂分辨不同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每學年2~4首。
能夠結合所聽音樂,簡單評析音樂體裁與形式對於音樂表現的作用。

【內容】音樂風格與流派
【標准】1~2年級
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及小型器樂曲或樂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風格。
【標准】3~6年級
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
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感受一些國家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
【標准】7~9年級
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
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並能對其風格特點進行簡單評述。
聆聽世界各國優秀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 現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內容】演唱
標准】1~2年級
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照節奏和曲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
能採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現歌曲的情緒。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標准】3~6年級
樂於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並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准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標准】7~9年級
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
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並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
了解變聲期嗓音保護的知識,懂得嗓音保護的方法。
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3~5首。

【內容】演奏
【標准】1~2年級
學習常見的打擊樂器。
能夠用打擊樂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為歌曲伴奏。
【標准】3~6年級
樂於參與各種演奏活動。
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
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並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簡單評論。
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首。
【標准】7~9年級
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奏活動,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
能夠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演奏進行評價。
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首。

【內容】綜合性藝術表演
【標准】1~2年級
能夠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
能夠配合歌曲、樂曲用身體做動作。
能夠在律動、集體舞、音樂游戲、歌表演等活動中與他人合作。
【標准】3~6年級
能夠主動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並從中享有樂趣。
在有情節的音樂表演活動中擔當一個角色。
能夠對自己、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的評論。
【標准】7~9年級
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
能夠結合所學的歌曲、樂曲創設簡單的表演情景或做形體動作。
學習表演簡單的歌劇、戲曲、曲藝片段,並能對自己與他人的表演作出評價。

【內容】識讀樂譜
【標准】1~2年級
認識簡單的節奏符號。
能夠用聲音、語言、身體動作表現簡單的節奏。
能夠用唱名模唱簡單樂譜。
【標准】3~6年級
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標准】7~9年級
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學唱樂譜。
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
鞏固、提高識讀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三、創 造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於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其中第二類內容與音樂創作有關,但區別於專業創作學習。

【內容】探索音響與音樂
【標准】1~2年級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能夠用打擊樂器或自尋音源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
【標准】3~6年級
能夠自製簡易樂器。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標准】7~9年級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現一定的情景。
能夠對自己或他人的聲音探索活動作出評價。

【內容】即興創造
【標准】1~2年級
能夠將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用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現。
能夠在唱歌或聆聽音樂時即興地做動作。
能夠用課堂樂器或其他音源即興配合音樂故事和音樂游戲。
【標准】3~6年級
能夠即興創編同歌曲情緒一致的律動或舞蹈,並參與表演。
能夠以各種音源及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即興創編音樂故事、音樂游戲並參與表演。
【標准】7~9年級
能夠即興編唱生活短語或詩詞短句。
能夠依據歌曲、樂曲的內容及情緒,進行即興創編活動。

【內容】創作實踐
【標准】1~2年級
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音源,創作1~2小節節奏或旋律。
【標准】3~6年級
能夠創作2~4小節的節奏短句。
能夠創作2~4小節旋律。
嘗試用電腦創編音樂。
(註:" "有條件的地區可選用)
【標准】7~9年級
能夠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創作8小節左右的短曲。
能夠為歌曲選編前奏或間奏。
嘗試用電腦創編音樂。
(註:" "有條件的地區可選用)

四、音樂與相關文化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於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它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又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為此,這一領域教學目標的實現,應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完成。
【內容】音樂與社會生活
【標准】1~2年級
感受生活中的音樂,樂於與他人共同參與音樂活動。
能夠通過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媒聽賞音樂。
能夠參加社區或鄉村的音樂活動。
【標准】3~6年級
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
喜歡從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播媒體中收集音樂材料,並經常聆聽。
主動參加社區或鄉村音樂活動,並能同他人進行音樂交流。
樂於聽音樂會或觀看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
【標准】7~9年級
養成關注音樂的習慣,能夠用實例說明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喜歡並能夠從傳媒中聆聽音樂,了解和積累音樂信息,願與同學交換所收集到的音樂材料,交流音樂感受。
在出席音樂會及參與社區音樂活動過程中,能夠觀察和了解音樂家或民間藝人的活動,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內容】音樂與姊妹藝術
【標准】1~2年級
能夠用簡單的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
能夠用簡明的表演動作表現音樂情緒。
能夠用色彩或線條表現音樂的相同與不同。
【標准】3~6年級
接觸與了解戲劇、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認識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能夠結合所熟悉的影視片,簡單描述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標准】7~9年級
通過藝術作品,

⑹ 新課程理論

新課程理論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項經費。
為使新課程體系在實驗區順利推進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實驗區給予政策支持。對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單位、集體、個人所取得的優秀成果,予以獎勵。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
學生評價: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公民所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能承擔起學習的責任;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提高學習水平,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學科知識聯系救民於水火,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析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等。
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個性與情感:對生活,學生有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擁有自尊和自信;能積極樂觀地對待挫折與困難,表現出勤奮、獨立、自律、寬容和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個性品質、學科學習目標以各課程標准為依據。
教師評價:
職業道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具有奉獻精神,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隊合作的團隊精神。
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贏得學生的尊敬。
教師設計與實施:能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於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
交流與反思:積極與學生、家長、校長、同事交流和溝通,能對自己地教育觀念、教育教學進行反思,並制定改進計劃。
此外,評價標准應用清楚、簡煉,可測量的目標術語加以表述。
參考題
一。試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實現哪些轉變?
答案要點: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教師角色的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從教學瑕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教師行為的變化:
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二。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答案要點:
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責權主體。
三。闡述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如何落實學習方式的轉變?
答案要點:
要明確教師的職責:
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2)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
(4)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2.要開發和提供充分的課程資源:
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精神、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典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常的表現)等等。
3.確立新的教學觀:
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那種通過嚴格程式化的規則、過程、步驟進行監控的系統方法並不適應這項工作。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的「八個具有」,即要使學生:①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②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③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④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⑤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⑥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新課程要求我們建立怎樣的學習方式?
第一、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
第二、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求人類文化知識,積極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發現為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麼、何時學、何處學、為什麼學和怎樣學的問題,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嶄新課題。
第三、人類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潛能,絕不是課堂上講出來的,新課程努力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寫作能力搭建舞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創設相互協作、共同參與的環境,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讓學生通過參與式的交流,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4.新課程新在哪裡?
一是確立了新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將育人為本,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念體現在課程標准之中。
二是著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所要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是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新課程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體現了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的素質教育觀念。
四是確立了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
五是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
六是調整了現行的課程管理政策。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合理設置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課程結構從整齊劃一走向多樣化,從分科走向綜合,體現了給基礎教育注人生機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間的素質教育觀念。
七是強調合作與對話。

5.新課程倡導的重要觀念有哪些?
(1)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這是解決「是誰學習」的問題)
(2)探究性學習的觀念(這是解決怎樣學習即學習方式的問題)。
(3)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的觀念。(這是解決學習途徑的問題)
(4)注重情感教育的觀念(這是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
(5)教學目標觀念(這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6)遵循教學規律的觀念(這是解決教的措施與途徑問題)
(7)終生學習觀念(這是解決學習目的的問題)
(8)揚長教育的觀念(這是教育策略的重要調整)

6.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
第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第二、新課程從開發、實施到評價的每一個環節都建立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之上。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是讓學生去被動適應預先規定的課程。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習者為自己完成上級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和諧民主、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充分運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作用,運用熱愛和尊重的行為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不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尊,促使學生產生最佳學習心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調控,培養學生"學"的能力。

7.「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師」。這一理念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對每一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通過保證每個人的利益,來保證民族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們只抓少數尖子生,忽視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違背了教育的原則和國家的利益。
第二,教師要正確把握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沒有全面發展就沒有教育方向,沒有個性發展就沒有創新能力。所謂個性發展,就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使所有學生都能成才,以適應各個領域發展的需要。

8.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二者是什麼關系?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具體地說,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於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為使「研究性學習方式」盡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設置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再者,即使各門學科有效滲透了「研究性學習方式」,也有必要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9.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要做到哪三個統一?
⑴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統一;⑵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機統一(激勵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緒狀態,交往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的協調統一。

⑺ 如何理解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3學生是獨立意義的人。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5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⑻ 新課程學習是正規期刊嗎

期刊名稱 新課程學習
期刊CN號 14-1353/O1
主管單位 山西省新聞出版局
主辦單位 山西省期刊協會
文種
發行范圍 公開
出版狀態

請參照上面的信息,如果是就是正規的期刊

⑼ 課程改革新理念新在哪些方面

課程改革新理念「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教學評價「新」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評價教師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等教學常規以及學生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等量化指標,並通過檢查監控將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納入統一的規范中,將教師「管住」。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進教師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水平,評價的性質是積極性的,評價的特點是發展性的,評價方向是面向未來的。其重點不在於評價教師的運動能力,也不在於鑒定某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二、不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不是好課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學校的電教設施越來越完備,這就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容置疑,多媒體可以增強動作直觀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不用多媒體就不是好課的「浮誇風」現象,把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作用弄顛倒了。體育課怎樣創新?怎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形輕實的情形。在很多示範課中,經常會發生與日常體育課教學嚴重脫節的現象。個別學校和教師為了體現教學中的新技術應用或是教學的新形式,把電腦搬到操場上,配合體育老師進行課堂教學。諸如此類現象的出現,恐怕又要回到「體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上來。只有展現事物本質的東西才具有生命力,無論多麼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都只能是體育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且其價值在於看是否在現實條件下解決學生體育發展的實際問題,收到的實際效果。當前,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已廣泛地運用於體育課堂教學之中。這些現代教育手段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它擴充並且延伸了教學內容:直觀的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優化了教學情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但是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手段必須服務於目標,不能以手段來代替目標,不能認為現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傳統教育手段優越。任何媒體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過分地依賴現代教育手段,會使體育教學流於形式,削弱體育教學的應有價值。我們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遵循「用簡不用繁,用易不用難」的原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要與體育學科教學特點相結合,輔助於體育教學,而不應喧賓奪主。
三、身體活動多少≠評價課好壞的標准
體育課中的「動」,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腦動」、「身體動」這兩個方面。「動」的核心是思維活動,身體活動是「動」的外在表現。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不但要看學生身體的「動」,更要看學生內在的「動」。而我們不少體育教師不是為了學生的學設計教,而是為了教而設計教,為了使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為了使學生動起來,設計了不少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人把「智力大沖浪」、「實話實話」、「幸運52」等搬上課堂,這些東西以表面的熱鬧、預先設計好的表演,換來的是大多數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被扼殺,這樣華而不實地體育教學是嘩眾取寵的典型表現。還有,體育新課標強調合作學習,不少體育教師以為合作就必須分組,分組後就自主活動。這種做法則極不可取。事實上,體育教材中絕大多數內容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這樣表面上的生動活潑、熱熱鬧鬧,違背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規律。殊不知,有時候體育課堂上暫時的沉默,恰恰是思維的緊張與活躍,迸發出來的往往是富有個性的見解與獨具創見的觀點。特別強調的是,體育課中的「動」,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場面上的活躍,而是需要使學生的情感、思想一直處於躍躍欲試之中。
四、課堂激勵性評價≠多多益善
體育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把評價活動和過程當作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滿足和喜悅。體育新課程課堂評價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的微笑多了,對學生的表揚、鼓勵多了。這是好事,體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應該「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問題是,微笑、表揚、鼓勵並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對學生明顯錯誤的動作應予以否定,不能動輒表揚,要值得表揚才表揚,同時要讓學生知道體育教師所表揚的是什麼。其實,激勵也好,批評也好,只要適時適度,都能恰到好處。有時體育教師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由衷的微笑,一個親切的動作,其所蘊含的表揚、鼓勵更充滿感情,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體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體育課程評價「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體育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表揚學生在於努力挖掘學生的全部潛力,促進它們的發展,「只有對學生有深刻的了解,『讀懂』學生,才能真正地煥發出表揚的強大力量。如果體育老師能夠讀懂學生,即使批評指正,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困難」。可見,體育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應是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雖然廉價的表揚、鼓勵比批評、訓斥要好得多,但如果過分地、鋪天蓋地地表揚,是起不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的。
五、量化評定≠科學合理
體育教學評價中的很多指標是不能量化的,如師生情感的交流,如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如對於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否能妥善處理等,用這種量化的標准去界定體育教學就顯得機械呆板。不符合體育學科本身特點的。新課程的多元化目標當中有諸多目標(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是模糊的,是無法或者說是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的。為了評價的可操作性,當前的某些體育教學部門卻採用純客觀的量化指標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顯然,這樣的評價結果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來自課堂主體的師生雙方的活動,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關系,進行課堂評價應該指向課堂的整體情境,而不是指向教師或學生的分離行為。在進行評價時,我們不能拿著一張寫滿條條框框的課堂質量評價表去評課,也不應該有這種表格。新課標中「好課」的評價標准只是給我們教學評價工作提供一個參考框架,我們不能將它絕對化、教條化。同時,課堂教學的絕對量化評價對於體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
六、「放任自流」≠「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標准十分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但並不等於讓學生隨意練習。但有些體育教師誤解了自主學習的本意,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淡化教師的主導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過分地依從學生的興趣選擇,出現教師跟著學生走的現象。如有的教師上課時,拿出幾個排球和足球後,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練習,教師則「蜻蜓點水」式地到各組指點一下,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和反饋,學生一「玩」到底。在這里必須明確的是:體育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不等於不引導、不指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們,同時教師對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教學的火候要到位,對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到底有沒有思,有沒有悟要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否則很可能將體育課變成放羊式的教學,表面上學生嘻嘻呵呵,好不熱鬧,但教學效果就會十分遭糕,學生受害不淺。
七、「完美」的課≠實用
在新課程標准下的體育教學評價中還是不免俗套的出現許多這樣的例子:先向參賽選手下發比賽細則和具體的量化標准,參賽選手在賽前「千錘百煉」,嚴格按照「標準的上限」進行准備,以求得課的「完美無缺」。評課者見課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種理想化的模式,含笑點頭:「好課好課」。其實好課的基本要素應該是:常態、真實、普適性。它不是擺設,更無須粉飾,是常態下平實的課,具有普遍適用性;是「有待於完善的課」,側重於課的「真實性」。真正的「好課」不會完美無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暴露出來,從而我們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討和研究,並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有問題的課並非都不是「好課」,一節「好課」無須完美無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點上有所突破、有所收獲、有所啟發、有所創新,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好課」。
八、合作學習≠學生能力提高
體育課中合作學習要避免「有形無實」。新課程標准非常強調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麼?為什麼探究?如何合作?有些體育教師因為課前沒有認真設計,或鑽研得不深,在教學時顯得信心不夠,因此有時將學生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宣布進行合作學習後便草草了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並不等於就是合作學習,教學中決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計學習和鍛煉就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比如,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後仍由教師來嚴密控制整個學習過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組學習任務後,由運動技能好的同學去教運動技能差的同學,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學習。學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的,而且有的學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學生在這種錯誤的合作教學情境中只能跑跑龍套,敲敲邊鼓,充當著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觀者。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真正得到體現,學習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九、中看的課≠好課
中看的課不中用的課不算好課,這種課雖然教案規范,備課認真、詳細,課堂組織嚴密,學生遵守紀律,隊伍調動井然有序,但中看不中用。這種課其實質是教師在唱主角,是教師的思想意識在課堂上的體現,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意志方面的培養。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一堂好課應該符合兩個要求:一是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應該是興高采烈、情緒高昂、積極投入,活動方法多種多樣,活動方式不是「流水作業線」上的統一產品;二是能使學生多方面受益,體育運動中蘊涵的多種價值和精神,如果遷徙到日常生活中,會使學生終身受益。所以在體育教學的同時,應該融入思想教育,使體育課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⑽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