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陶行知的幼兒園課程

陶行知的幼兒園課程

發布時間: 2020-11-28 01:11:36

Ⅰ 杭州培紅幼兒園好還是陶行知幼兒園好

學前教育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進入學前兒童教育的領域,你必須經歷書本和實踐的雙重歷練,技術與藝術的雙重修習,思想和體驗的雙重積淀。你要以哲學和心理學、人體生理解剖學和腦科學作為學前教育的敲門磚,再學習關於兒童發展和兒童教育的基本理念,從而進入一個更為具體的層次,學習如何針對兒童在語言、社會、科學、藝術、身體等方面的特點因循其規律來實施教育,你還需要學習兒童游戲、兒童文學等課程。如果你希望將來成為一個幼教的管理者,或者課程研發人員,也有相應的選修課程來支持你。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我們非常重視實踐性教學,從藝術實踐到科研方法的訓練,從教學實習到科研實習,都有著較為嚴謹和完善的管理。 學前智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學前智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包括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想像力的培養,思維力和記憶力的培養,語言表達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培養等。這些方面是相互依賴而又相互制約的,在整個學前智育過程中缺一不可。 學前教育是就業率排名最高的專業之一,目前幾乎是供不應求,很多幼兒園都需要提前下「定單」。因為目前的社會不是缺少幼兒教師,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這樣的教師,不僅要擁有一定的藝術實踐能力,還要擁有廣博的文化素養和識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銳的科研意識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願意讓你的一生都伴隨著幼小的孩子的笑聲,如果你願意讓你的一生都充滿著無數次激動人心的成長,如果你真的願意來做一做這樣生動的「學問」,那麼就義無返顧地走過來吧。 主要的學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瑞 中國的研究者主要有 ;陶行知,陳鶴琴等 學前教育是不是學得越多越好?部分專家認為,學前教育過度往往以犧牲孩子的情感、社會性以及長遠發展為代價,得不償失,門應該及早剎住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風氣。 山東省幼教專家董旭花說,幼兒園應該開展哪些教學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經作出了明確表述: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如果按照綱要開展教學活動,幼兒園的孩子完全可以度過一段輕鬆快樂的學前時光。但記者調查了解到,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都在「超綱」教學。記者在濟南幾家幼兒園了解到,凡是受家長歡迎、生源足的幼兒園都是開設課程多的幼兒園。 針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有的地方門已經主動開始對幼兒教育溯本清源。青島市教育局前不久對幼教辦學行為進行了規范,禁止進行珠心算、早期識字及雙語等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青島市教育局基教處李世霞接受采訪時認為,在幼兒園階段,能力的培養比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幼兒園更應該注意對孩子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不是以知識學習為主。 有專家認為,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幼兒在入小學前就掌握了小學的知識,所以他們對小學老師講的課根本聽不進去,上課時對重復學習不感興趣,常常開小差、做小動作。這些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對其以後的學習和將來的發展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董旭花認為,以孩子認多少字、會算多少加減法、會多少英語單詞為榮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學前教育首先注重的應該是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其社會適應力。當前一些幼兒園的超前教育雖然能使孩子學會不少知識和技能,但有的卻忽視了孩子情感、社會性以及長遠的發展,得不償失。

Ⅱ 陶行知揭露幼稚園的三大病症是 什麼

民國時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國的幼兒教育犯了 三大病 ,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
他在《幼內稚園之新大陸》中提出的中國幼稚教育患了三容大病,倡導建立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並認為工廠和農村是幼稚園之新大陸,創辦了鄉村幼稚師范和鄉村幼稚園,進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論。

Ⅲ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代幼兒教育的啟示

陶行知創造了豐富的、有中國特色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對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內容、方法、師資,以及對現代的啟示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必將大大有助於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的開展和改革。幼兒教育課程改革, 常常使我們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閱讀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發我們對課程改革理論源頭的探尋。陶行知, 是歷史的, 卻又是現代的、是逝去的, 卻是永遠的。在深人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 我們需要再讀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寶庫中蘊涵的課程思想,來豐富我們課程改革的理論。這次課程改革的許多新觀念與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陶行知的課程理論是獨具特色的、是與是俱進的。陶行知的課程理論啟示我們, 讀陶行知課程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我們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蘊涵很多的新課程內容。陶行知非常明確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責任之最重要且最緊迫者, 莫若利用教育學解決學校課程問題。蓋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課程得有圓滿解決, 則其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由此我們可以這么演繹為幼兒設計課程, 即為幼兒設計教育, 亦即為幼兒設計生活。為了強調課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從反面論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滿足吾人之希望者, 實以根本錯誤之故。根本錯誤之尤甚者, 為小學校之課程。」在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歸結於課程。一個「 中心」 , 一個「 根本」 , 揭示了課程在教育中的地位, 一語中的。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觀點而這也是當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這種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 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的發展, 關注著社會發展中的人的發展。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一些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和課程理論有某種相通之處。可以說,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啟示。我覺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陶行知的兒童觀與現代的師幼觀幼兒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這實質上是一個確立正確兒童觀的問題。兒童觀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 即如何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和如何教育兒童的觀點。在對待師幼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贊賞每一位幼兒的獨特性、興趣和愛好,贊賞每一位幼兒所取的成績。而陶行知的兒童觀在以下幾方面啟發並支撐著當代課程的改革。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 兒童和青年, 在我們的世界裡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要大。」、小孩之大,在於他們在於他們有著無限的創造潛能,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要尊重幼兒, 信任幼兒, 要像陶行知那樣, 與幼兒交朋友,把幼兒當做自己的老師。在課堂上我們要創設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環境。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就有我們因轉換了角色而得到了收獲的喜悅。例如,有一次科學活動時,幼兒在討論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實還是種子的問題。當時我沒有明確的告訴他們,而是請他們回家去尋找答案,可以請問爸爸媽媽,也可以去書上找。比賽誰找的答案最准確。像這樣的活動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現象,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讓幼兒更輕松、更有興趣、更有積極性。同時, 我們又不能只看到幼兒「 大」 的一面, 而忽視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說「 兒童不但有錯誤, 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因此教育者的任務,正是要根據事實, 肯定他們的錯誤, 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走過頭,一味地表揚, 而放棄了引導和嚴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幼兒教育要回歸 「 簡單」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復雜, 同樣, 課程改革也不是讓課程越復雜越好。其實, 高明的教育應該追求簡單。陶行知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點「 兒童社會要充滿簡單之美。」 簡單, 是指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 採用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內容呈現給他們,而不是膚淺和簡單化,其前提是教師准確地認識和把握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特點。新課程就是要求體現簡單、朴實的教育理念。很多時候, 簡單的也是豐富的, 朴實的也是深刻的。教師要向幼兒學習。陶行知說「 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又提出, 教師應該變成小孩子, 「 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 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你立刻覺得和小孩一般兒大, 一塊兒玩, 一處兒做工, 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們新課程提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師生的互動和對話, 在互動與對話中, 學生可能成了教師, 教師反而成了學生, 這種角色的互換,是新型師生關系在課改中的體現。新課程既要解放學生, 又要規范學生。怎樣把握其間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 。他提出了兒童的六大解放觀點,解放他們的頭腦、解放他們的雙手、解放他們的眼睛、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空間和時間。陶行知提醒我們, 當前的課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兒, 即使規范也應在解放的思想指導下規范幼兒。我們對幼兒的解放與規范應相互結合、有的放矢。幼兒的知識經驗必須是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灌輸的,幼兒的發展必須在操作中進行。陶行知提出玩具、學具、用具、工具。新課程就是強調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動實踐, 在「 玩」 與「 動」 的過程中探究、體驗、感悟和提升。(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 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這次新課程改革強調幼兒接觸生活,參加實踐增進幼兒園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強調學科的綜合性,注重聯系幼兒的自身經驗和生活實際。新的課程結構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幼兒經驗的整合。本次課改的亮點是重視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幼兒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從幼兒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 互為作用。 「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 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的思想內涵, 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課堂。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 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園,在新課程中,我們把《幼兒園真好》這一主題放在了最前面。主題中的兒歌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告訴幼兒親親爸爸,親親媽媽,高高興興的離開家,做做游戲,聽聽故事,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在朗朗上口的兒歌里,幼兒擺脫了對家長的依戀。通過活動《我帶寶貝上幼兒園》《阿文的小毯子》讓幼兒輕松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其二,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往我們把課程、教本當做世界, 現在要把世界當做課程和教本。從吃的水果到自然現象到社會上的熱門事如奧運會、世博會只要幼兒感興趣的、能讓幼兒得到發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課程。其三, 生活中的人們應該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向他們學習。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正如陶行知所說「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 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地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地生活。」 課程改革除了在「 事實」 層面上走進生活外, 更要在「 意義」 層面上聯系生活。陶行知說「 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 應怎麼辦要發現、製造和運用生活工具。。為了改造生活, 必須有工具。而與生活相聯系, 則是為了擺脫書本的束縛。陶行知認為, 「 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從狹隘的到廣闊的, 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 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課程改革的實踐已充分證明, 只要我們走進生活, 教育就將變蒼白為豐富,變枯竭為鮮活,變無力為充滿活力。(三)「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與新的教學觀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一理論很有針對性,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主要教師的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學。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幼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學不是機械灌輸式的而是互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幼兒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經歷。陶行知還主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張對兒童因材施教等,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要進行創造教育?陶行知說「 我們要能夠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給學生一種改造環境的能力。」他又說「 檢討過去, 把握現在, 創造將來。……一切為了創造。」這是一種呼聲。在新課程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陶行知的呼喊聲。創造教育的理念是什麼?「 處處是創造之地, 天天是創造之時, 人人是創造之人。」 這種理念基於對幼兒創造潛能的了解和信任,打破了創造教育的神秘感。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創新精神正是面向全體學生和所有教師的。陶行知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創造的特徵。一是「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 敢人未開化的邊疆」 。強調的是「 探索」 與「 開辟」的精神。二是強調創造是「 新價值的產生」 。新價值對不同的幼兒、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含義,因而, 所有的人都能去創造新價值有別於新的科技發明, 因而創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創造從哪裡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認為, 「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 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 。創造的源頭在行動, 實踐是創造的土壤。由此來審視綜合實踐活動, 不難掂量出「 綜合」 與「 實踐」 的創造分量來。我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穩步進行,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我們高興的看到課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希望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在新課改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Ⅳ 怎樣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把集體活動看作是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拓展資料

一、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是一種行為的模式,是在反復「操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就是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由於不斷地重復而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習慣隨著不斷的重復而日益鞏固,越來越不容易改變。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於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習慣體現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還說過:」凡人生所需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絕了,不易變。「美國許多著名的傳記作家分析名人的傳記後得出結論:幾乎沒有一位名人在兒童早期未曾獲得良好的教養。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嬰幼兒時期最該培養的,這才是根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五大領域的培養目標,特別強調幼兒興趣的激發和習慣的養成。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教育,而是養成教育;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養成習慣。 其中,健康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因此,在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時,以」三餐一點加午休「為實踐載體來落實《綱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例如:進餐活動我們會這樣做:充分的准備工作是進行好進餐活動的基礎。首先教師一般情況下會從這七個方面做准備:

1、准備輕音樂。(如:班得瑞音樂)進餐時放輕音樂,營造高雅、輕松的氣氛。

2、准備適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學、利於孩子吃得文明,進餐時盤子碗能夠同時使用,鍛煉孩子用盤子吃菜的能力。幫助孩子學會科學進餐。(如:學會了乾的食物和流質食物同時吃或根據需要吃)

3、積極向上的教師狀態(語言、表情、心理、行為)。教師動作輕、語言柔和,語言起到積極的作用,行為起到榜樣的示範,要給孩子營造輕松的心理環境。

4、物品要定置擺放。桌椅是否寬敞利於孩子進餐,進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備到位,固定位置擺放。

5、設定有價值的教育內容。(飲食、安全、禮儀、主題等)

6、合理的人員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使教育內容更充實、有效、全面,其他教師做好盛飯添飯和環境衛生的維護。

7、教師和幼兒要成為環境的維護者。教師及時擦桌面、掃地面,引導孩子不撒飯,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

二、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教師的保育意識

在過去,一提到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大家就會認為是打掃衛生,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務的機械勞動。通過園級培訓,現場提問,年級每天的督促檢查,每周的班會交流。經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落實,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兒吃喝拉撒睡的同時,是觀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過程,是與孩子有更多交流時機的過程,是給予孩子母親般愛的過程,更是給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過程。因此,教師保育孩子由被動的機械式勞動,轉化為真誠的充滿愛的表達。

三、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關注到了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期,是幼兒身體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作為教師不光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發展。首先在」三餐一點加午休「上,重視幼兒的身心健康。過去,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還沒吃完。「」老師要打掃衛生了,你到那邊吃去。「」快躺下,看誰還沒睡著。「等類似於這樣的催促孩子,讓孩子心裡常產生一種不夠穩定和愉悅的心情。現在,教師通過學習」幼兒的身心特點「,把三餐一點加午休當課程來實施,是教師進一步認識到吃飯睡覺對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兒的三餐一點加午休期間,營造安靜、輕松、愉悅的環境是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

其次,在一日活動的其他教育環節,教師首先做到,讓孩子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獲得自由。教師的語言要能起到榜樣的作用,做到不在群體幼兒面前批評某一幼兒。當幼兒發生不良行為時,單獨查明原因,正面引導。對特殊幼兒做典型案例,做到關注幼兒個體差異。

四、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層級的管理職能

在我園落實」一日生活皆課程「的過程中,實現了三級雙向互動管理模式。過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個單線走的過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引領下,用主題課程統領全部的教育內容,在日核心經驗的落實下,達到人人對教學的有效參與,使教育教學是全班教師共同實施的過程。班主任從過去的主要管理班務,轉變到班主任具有培訓指導本班教師的能力,具有全盤把握和協調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調動和促使本班教師有團隊精神的能力,具有帶動本班教師落實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級主任從過去的主要是傳達會議精神和被動管理,轉變到具有大局意識的管理者,能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能形成橫向互動,三個年級主任之間又形成了縱向互動。

五、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兒園的課程應在三教或兩教一保共同協作下開展,其中,班主任是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同時,班級在形成周、日活動計劃時,是平行班共同研討的過程,日核心經驗又是三教共同研討的過程,班主任能做到實施過程中的指導。達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時時有教研。這樣的過程,是集體智慧的體現,是所有課程能相互滲透補充達到教育內容渾然一體的探討空間,是達到人人對課程了解的時機,是教師共同提高的過程,是課程不因人員問題正常進行的途徑。

六、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實現了大型活動進課程

六一活動幾乎是每所幼兒園上半年的中心工作,過去更多的是老師指定好活動形式及內容,幼兒是被動的實施。我園將」六一「活動以主題的形式,按年齡段做出符合幼兒年齡的主題活動實施計劃,每天的活動賦予教育意義,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並將活動滲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誰的節日?你想怎樣慶祝節日等活動。讓六一真正屬於孩子,讓孩子因六一而快樂,成為了這次主題的真實寫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以上,是我們在實踐」一日生活皆課程「過程中的幾點收益和感悟,我們堅信」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的科學性,我們也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更進一步的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創造屬於他們的樂園,還孩子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Ⅳ 如何在幼兒園教育管理中踐行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復生認為,教育應制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 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教育,貼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於幼兒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 。對於一個人來說,興趣的探索和學習的原動力、內驅力, 它不僅能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快樂的事;一個人如果通過學習科學獲得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他就有可能不斷地運用這些方法尋求尚未知曉的知識,探求解決各種新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的科學教育首先應使幼兒對科學產生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也就是使幼兒學會學習,願意並知道如何去認識事物、獲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的探究動機,也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能使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Ⅵ 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的影響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准。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Ⅶ 如何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中

摘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我們把它理解為:教育源於生活,也是為了生活,所以我們也強調創設生活化的科學環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科學教育的開展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我們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作指導,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同時又將科學知識不斷運用於生活之中,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以此達到幼兒科學教育的最優化。
關鍵詞:幼兒、科學、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教育,貼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於幼兒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現今,幼兒園新《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新《綱要》精神不謀而合,他倡導的教育主張,至今仍顯前衛,可以有效地用於指導當前的幼兒科學教育。因此,我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一、內容選擇「生活化」 。
《幼兒園科學活動》一書中指出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內容具體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人體與健康、動植物、生態環境、自然科學現象、科學技術。但以往的這種「常識課」教育模式常常過於側重於知識面的培養,一般是直接教授幼兒以事實、定律或原理,內容以教師預設的為主,比較孤立,使幼兒很難真正的感興趣,因此科學內容生活化是引發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重要前提與條件。那麼在生活中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去挖掘一些怎樣的真正適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呢?
(一)、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
幼兒的思維是感性的、形象的,幼兒又是具有很大自我發展潛力的個體,對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對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會學得積極主動、效果好。在幼兒豐富多彩的一日活動中,處處都隱藏著知識和道理。我們要樹立「時時處處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學」的觀念,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效組織科學活動。如:在自然角里我們進行了稻穀發芽的實驗,孩子們每天都會去關注稻穀發芽的情況,過了幾天,浩浩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米沒有發芽呢?」我走過去一看,果然,稻穀都已經發出了嫩芽,可有一粒米卻已經被水泡得發胖了,我及時表揚了細心的浩浩,同時也抓住了這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上網查、和爸爸媽媽一起翻閱圖書等)去查找米為什麼不能發芽的秘密,由於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孩子們探求答案的積極性很高,很快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我想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知識,要比我們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要有意義得多。
(二)、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生成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
幼兒由於年齡小,難於理解許多復雜和抽象的科學概念,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能有利於幼兒理解和掌握,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如今,幼兒的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的。不論是周圍日新月異的大環境,還是各自生活的小環境,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而孩子也在有意和無意之中,以他們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靈收集著這些信息,享受著其中的樂趣。孩子們親身經歷的生活是科學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兒感興趣且熟悉的內容,幼兒才有話可講、樂意交流。他們嘴裡源源不斷流露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瑣瑣屑屑。只要仔細傾聽、仔細辨別,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成幼兒感興趣且熟悉的活動。例如:周一早上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幼兒一邊玩著桌面游戲,一邊交流著雙休日在家的情況。一個小朋友說,「昨天爸爸媽媽帶我上動物園。我看到了老虎和獅子,還有猴子,我還給它餵了香蕉。」旁邊的緣緣也興奮的說:「我也去了,我看到了河馬和孔雀,可是孔雀沒開屏一點也不好看,媽媽說等它開屏的時候就很好看,我們等了很長時間孔雀才開屏,真是漂亮極了。」 可見,孩子們對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但對有些動物又不怎麼了解,抓住這一點,我們趁熱打鐵生成了「動物世界」這一科學主題活動,並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由於這些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在交流時自然有話可講。因此,日常生活中如能及時捕捉到幼兒交流中的 「興趣點」,也就意味著找到了開展科學活動的線索和依據。
(三)、反映生活的整體性,強調科學內容的整合。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也是全面的,由此而開展的教育是有利於受教育者的終身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需是整體性的教育。因為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初淺的,表面的,概括能力還很低,對幼兒進行的教育往往不能過於分化。而且,幼兒的科學內容源自於幼兒的生活,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生活不可能只反映人類知識體系中的某一部分而與其他部分無緣,由於幼兒生活經驗的多樣性,自然、社會是以「整個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的,要實現教育的生活化,就不應把整體的生活拆散去追求將現實生活割裂的知識系統。我們嘗試在科學教育活動中,進行多個不同領域內容的整合。如:在「 多彩的秋天」主題中,我們開展了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水果」,請每位幼兒都自帶一樣水果,讓幼兒介紹自己的水果 ,相互比較其顏色、形狀、大小,並將水果分成若干份,進行自由挑選,設計水果拼盤圖案,互相欣賞、相互交換品嘗。在這些環節中,既有語言的鍛煉,又有科學的觀察與比較,美術的設計和拼搭,還有情感交流等,其內容是綜合的,就如同我們日常的生活情景,自然而完整,幼兒在完整的生活情境中獲得經驗。
二、將科學溶入幼兒的生活之中。
在陶行知看來,教育應該與生活完全融為一體,幼兒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生活情境體驗的過程,生活情境體驗是指幼兒的學習和幼兒的生活不可分,是置身於現實情境中的人格化的學習。因而我們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所做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把課程題材原於經驗之中」,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
我們注重通過幼兒的生活實踐,讓幼兒調用自己原有的經驗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瓶蓋打不開了、玩具不動了……其實,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經驗去嘗試解決問題。開始,可以先向幼兒展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過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幫助幼兒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幼兒從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當玩具動不了時,我們可以進行討論,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當幼兒圍著玩具查看時,我們可以提出「這個玩具是靠什麼動起來的」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經過啟發,幼兒可能馬上會想到答案,「是不是沒有電了」「也可能是電裝反了」等,顯然,孩子們對電動玩具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時,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那應該怎麼辦呢?」很快孩子們就想到了重裝電池和換電池的辦法,通過他們的嘗試問題解決了,當孩子們看到玩具又動起來時,他們不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親歷親為的研究過程,幼兒通過感知能發現問題,再分析面臨的問題,調動原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再親身動手驗證,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結論,並能在同伴間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就是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在活動中「玩」科學、「做」科學,萌發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也為幼兒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奠定最初的基礎。
(二)、讓幼兒置身於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
幼兒日常的科學活動不應只局限與我們的教室,我們應該讓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到社會中去,以此來彌補幼兒園科學教育設備和資料的不足,使他們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感性資料,讓各個社會現象來豐富科學教育的內容。例如在開展科學活動:馬路上的車子時,我們就先帶孩子到馬路上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車子,在觀察中讓幼兒隨意的交談,如車子的種類、車子的標志等等,適時的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范圍,而且充分利用了我們我們幼兒園就在馬路邊上這一豐富的資源,讓孩子們去馬路邊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車子,還請司機叔叔做了詳細的介紹,豐富了幼兒關於車子的經驗,了解了車子的組成部分。在進行科學活動:春天的花時,由於我園的花的種類比較少我們帶領幼兒來到了附近的花卉種植場地,在那裡通過花工的介紹孩子們認識了春天裡的各種各樣的花。在探索中我們要抓住幼兒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徵,捕捉點點滴滴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些活動都擴展了科學教學的內容,豐富科學活動課程的教學形式,拓寬科學活動途徑,讓幼兒走出教室、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幼兒園小課堂和社會的大課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學教育任務。
(三)、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
散步是一項較輕松的活動,它不同於幼兒園的各種教學活動,因而師生的心情也舒暢、愉快。雖然,散步活動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所佔的時間不長,但它也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必要環節。如在散步時,孩子們很自然地簇擁著老師慢慢走,如果忽然發現一部分孩子不走了,這時他們一定是有了新的發現。如地上的螞蟻,或者在捉跳躍的蚱蜢。此時,老師就捉抓住時機,走過去與他們一起觀察,共同討論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從而使老師與孩子們達到心靈間的溝通。又如,帶孩子們做操時,突然,這時一架飛機「轟隆隆」地從天上飛過,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了,會不約而同地抬頭望著天空,興奮地揮動著雙手高聲喊「飛機、飛機」,孩子們多麼希望飛機能停下來,可是飛機越飛越遠,直到飛機在空中消失,他們才失望地回過神來。不過,他們又進入了熱烈的討論中,「那是架什麼飛機」「飛機到哪裡去了」「我見過怎樣的飛機」,這時老師可以順應孩子們的興趣點,將早操暫停一下積極加入孩子們的討論中去,並加以引導「飛機為什麼聽不見你們的聲音?」「飛機為什麼不掉下來?」,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開闊了幼兒的視野,而且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除了在散步中可以滲透科學,在其他環節中科學知識也隨處可見,它們都隱藏了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只要老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它、把握它,就能活化我們的教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的內涵是廣博而深邃的,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發揮幼兒的特點,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科學活動中閃爍出自己的光彩!

Ⅷ 一篇關於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於當前幼兒園教育的啟示的畢業論文,誰可以提供有關陶行知教育思想,求求求。。

學弟,提綱正文,發你郵箱吧

Ⅸ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3)幼兒園課程理論:課程的中心——環境,課程的結構——五指活動,課程的實施——單元教學、整個教學法、游戲式的教學。

3、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9)陶行知的幼兒園課程擴展閱讀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里創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

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游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

當時,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於是,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後,在南京創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

有人背後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麼出息?」陳鶴琴卻說:「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

Ⅹ 陶行知幼兒園2018年9月份學費多少錢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快要中考,想自學,老師有沒有權利讓咨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要中考人,本人想自學,可以跟老師溝通,說明原因,只要老師同意,是可以的,至於老師讓你咨詢,是老師建議,給你參考,並沒有硬性規定,不存在有沒有權利的這一說法,祝學習進步!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