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評價
❶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1)新課程評價擴展閱讀
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
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義務教育
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
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❷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什麼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例如: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提出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出綜合學力考查、質量綜合評定等;並嘗試進行了小學考試取消百分數、實行等級制的探索,部分地區還試行分項、分類考試,加入口試、面試等超越於簡單的紙筆考試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區還嘗試開展了教師自評和學生評教師評價的探索等。這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對於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評價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探索大多是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嘗試,沒有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評價內容仍然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二)評價標准仍然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三)評價方法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仍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採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的評價手段與方法;
(四)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五)評價重心仍過於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這些問題與當前教育評價發展的特點不相符,也是對我國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極大阻礙。因此,有必要開展新課程指導下的教育評價改革,為推動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新課程提出教育評價的改革重點如下。
一、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如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一般性發展目標是融合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實現的。2、重視採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即關注過程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3、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惟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二、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的基礎。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方面,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加強了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旨在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重視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自評與獎懲脫鉤。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這一轉變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新界定、學校教學工作的管理無疑獎帶來巨大的沖擊。
❸ 新課程評價包括什麼
義務教育新課標2011版:
評價建議: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應以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為依據,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並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評價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學生數學學習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進行總結與反思,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
具體包括:
1.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
2. 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評價
3. 情感態度的評價
4.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5. 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6. 恰當地呈現和利用評價結果
7. 合理設計與實施書面測驗
❹ 新課程評價的功能及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教育評價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如「為了改進的形成性功能,為了選拔、鑒定和教學核實的總結性功能,為了激勵和增強意識的心理或社會政治功能,執行權威的行政管理功能」,以及控制手段、政策工具,組織職能、組織學習的工具等等。課程評價改革的目標是「改革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選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充分認識和發揮教育評價的功能,是新課程評價改革的目標之一,為充分發揮新課程評價功能,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正確看待評價的總結性功能,保證教育質量 教育評價來源於教育測量,早期的教育評價關注教育評價的總結性功能。如泰勒認為:在本質上,評價過程乃是一種測量課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育目標的過程。 教育評價的總結性功能是對教育活動的成效優劣進行甄別,並根據鑒定的結果進行分等、選拔。譬如我們通過每學年、每學期各種考試,來區分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和升學資格;教師通過資格考試取得教師資格等等。 由於應試教育過分強化教育評價的總結性功能,因此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阻礙。正如霍爾特的《教育志——為什麼兒童會失敗》指出:從踏進校門之日開始,大多數兒童經歷體驗失敗了。學校不是幫助兒童成長和成功,而是在加深他們的失敗。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一旦沒有失敗的兒童,學校就不能成為學校了。霍爾特從「非學校論」的觀點出發,揭示了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篩選是如何妨礙了兒童的成長。所以新課程評價改革的方向,是淡化教育評價的總結性功能。 我們支持這種改革。但是我們同時認為對教育評價的總結性功能要正確看待,它對教育質量的保證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可以不讓一個不合格的畢業生混入社會;不讓一個不合格的教師站在講台上誤人子弟;不讓一個不合格的學校年復一年地製造人才廢品。新課程教學需要高質量,新課程不能忽視總結性評價「特殊性功能」。因此,我們面臨的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防止過分強調總結性功能,強調甄別;另一方面我們要保證總結性評價在評價中的作用,正確看待評價的總結性功能,保證教育質量。2、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形成性功能,促進學生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克龍巴赫和斯塔費爾比姆等人在對泰勒教育評價理論方法進行質疑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評價觀。 克龍巴赫認為,用於改進工作的形成性評價的作用比總結性評價重要得多,他強調「評價能完成的最大貢獻是確定教程需要改進的地方」;為使人們注意到教育評價的全部功能,克龍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義,認為教育評價是「為作出關於教育方案的決策,搜集和使用信息」。 斯塔費爾比姆強調「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這與克龍巴赫對教育評價的理解有很大的一致性。 1969年他提出教育評價的新定義:「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1985年斯塔費爾比姆在和欣克費爾德合著的《系統的評價》中,進一步指出:「評價是一種劃定、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和判斷性信息的過程。」 以總結性為中心的教育評價功能,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批評。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者布盧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銳地指出:「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教程開始時,總懷著這樣的預想: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將完全學會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學生將不及格或勉強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學生將學會所教的許多事物但還算不上是『好學生' 。」「這些使師生學業目標固定化的預想,是教育系統中最浪費、最具有破壞性的一面。它壓抑了師生的抱負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學習期間,相當數量的學生由於年復一年遭受挫折與羞辱,他們的自信與自我觀念被這些預想有條不紊地摧毀了。」可見,片面強調評價的選拔性功能,不但無助於受教育者的發展,反而會壓抑和摧殘這種發展,這與素質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 形成性評價直接指向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的評價,這更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正如:Catherine, A.P.和Trudy, W.B. 所說:「對結果進行評價意味著終結性;而對過程進行評價則暗示著還有改進的時間和機會。」新課程評價要充分發揮形成生功能的改進和自我學習的作用,不斷提高教育質量。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教育評價出現新的動向,美國教育評價專家顧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評價」思想。他們認為,前面的教育評價是「預定式評價」,即預先陳述目標,再依目標來搜集資料,並對目標與結果之間的差距或吻合程度作出報告。長四代教育評價就建立在建構性探求方法的基礎上,同時強調探求本身是一個不斷協商的過程,一個不斷發現新問題,不斷驗證新問題的過程。他們認為「評價結果是評價者在與評價對象不斷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種看法,評價過程也只能是評價雙方一種不可分離的共構過程。」 這種評價思想強調將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個性的人當作自己的對象,並努力通過評價促使受教育者個性的充分發展。這種評價注重質的分析,不是片面追求量化而排隊了除知識外的難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類成果。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把學生看作評價主體,堅持評價的民主性,注重啟發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對評價的參與感和自我體驗,養成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習慣和能力。傳統評價由教師獨攬,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客體,沒有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新課程評價的功能重在強調「發展」,即從「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轉到「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新課程評價應該為所有學生都獲得良好的發展而創造平等、公正的機會與條件。可見,從「選拔」走向「發展」,意味著教育評價要立足差異性,從思想上、情感上、行動上接納智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個性心理品質不同的學生;意味著不再將評價視為篩選淘汰的工具,而是一種積極而及時的診斷問題,總結成績,改進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評價從「選拔」走向「發展」,也就意味著由「證明」走向「改進」,即由原來的了解現狀,探明價值,轉變為不僅要進行事後評價,評價教育結果是否達到目標,更注重於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活動之前、之中的導向功能,促使教育活動改進,使教育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達成,使受教育者獲得發展。
❺ 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具有哪些功能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評價不再僅僅具有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而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素質的主動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簡言之,新課程的理念的評價功能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
❻ 新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是怎樣的
新課程標準的來價值取向是要求教師成為自決策者而不是執行者,要求教師創造出班級氣氛、創造出某種學習環境、設計相應教學活動並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你最贊賞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啟發式教學法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里要著重說明,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
❼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些什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學課程環境下,教學評價必須改變以單一的學習結果作為衡量教學好壞的惟一標准,評價輕選拔和甄別的單一功能,突出學習的過程和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准,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即對教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談談看法。
一、傳統學生評價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評價目的的片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局限等諸多不足。在實施評價的具體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簡單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評價具體的課程方案優劣的惟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這與多年來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分不開的。在學校的工作緊緊圍繞著「升學」這個指揮棒的氛圍下,就自然地會出現這種以考試代替評價的傾向;並且這種舊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待評價,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進行評價。
二是過多地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略對定性評價的研究。在課程評價上運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說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課程的實質。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說成是簡單化、不科學的方法,勢必會造成評價者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少,而所能得到評價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使評價走進死胡同。
三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對象,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致使評價過程變成只有教師參與的單向評價活動。這樣就使評價的結果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種缺少全面的、客觀的評價結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明確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學生評價的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和發展,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長。
三、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學生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一)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
以往的學生評價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點滴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將評價與記錄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對學生評價真正成為過程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為了更好地遵循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關系,我們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等。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採用的方法、所採取的態度、所引發的情感體驗,這所以的點點滴滴能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更有利。「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它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評價與記錄的管理。
(二)評價主體參與原則和互動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
❽ 你認為新課程評價理念的特點是什麼
一、教學目標制定要准確
所謂目標准確,意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是低標準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內容選擇要合理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前提,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三、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幾乎每節課都有它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方法、經驗、思想)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學生理解存在困難的地方、教學難於實施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四、要全面了解學生水平
❾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在我們所有年級學生中的全面展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更加明顯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出來。部分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不重視或者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評價思想評價體繫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 一、教師的評價要具有發展性 所謂發展,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改變統一的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發展水平,評價的作用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為此,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展」。在評價中主張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觀念的新的評價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進行正確的學生評價。 二、教師的評價要具備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傳統教育教學中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佔有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則是被評價者,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而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要求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是由師生家長學校等方面組成的評價整體,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單一的評價結構。評價提倡的是多元化主體,在這個多元評價中,要求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家長對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等等。提倡把學習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在這諸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評價活動是學生的自評。在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主動評價來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一個新的定位,隨時對照學習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以及不足,評價要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三、教師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多樣化指的是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即在實際評價時,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與在學習過程中進步表現相結合等等。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評價方法應該是:對學生評價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權重」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採用描述性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以動態的評價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視「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為同等重要,最後採用以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評價結果。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亦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建立學生成長紀錄——即學生個案檔案等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步的地方,掌握學生學習的發展空間,便於學生支持發展。 四、教師的評價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全面性指的是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全面、全員和全程(課程和過程)採集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同時獲取與學生各種素質培養及各種技能發展有關的信息,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成長的動態過程。 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意識,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情況等等。 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學習思維策略、學習意識水平、學習思維品質。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看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結合具體的學習情景提出問題;能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主動積極的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能否正確地表達和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總結,並獲取解決同類問題的經驗。 第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自信心、以及解決問題的達成度。對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狀況的評價,要依照標准所列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使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自我認識。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標准需要的評價是:評價功能從甄別選拔轉向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主體從教師一元轉向了師生多元;評價的內容從單一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轉向了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評價的方式方法從單純地「打分」或「劃分等級」轉向了以定性評價兼顧定量量化評價的多種方式;評價的過程從靜態地從結果評價轉到過程評價;由優劣評價走向發展評價;由封閉評價走向開放評價的新的評價方式和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兼顧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著重學生的未來。對學生的評價,要更多的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需要的是一個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全面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