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程論文
Ⅰ 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論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學數學論文
解題策略
——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
2002年推出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與原大綱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其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可以說是「新課標」中的靈魂」。「新課標」 雖然僅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中提到「重視學生檢驗的習慣」,但我認為,作為數學檢驗習慣和數學檢驗能力的培養,理應貫穿數學教學內容的全部,理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測和檢驗有機結合起來,將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可公式化為: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種解題策略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解題策略中的「猜測」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礎上有一定根據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不一定正確,就有必要進行檢驗。通過檢驗,又必然出現兩種可能:猜測正確和猜測有誤。如果猜測正確(經得起檢驗),則問題獲得解決;倘若猜測有誤,就應分析探索猜錯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徑,並進一步作出新的較為合理的猜測。對新的猜測當然又必須進行新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求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就是「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的解題策略。
試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
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
檢驗1:總足數=4×13+2×15=82
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
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
檢驗2:總足數=4×19+2×9=94。
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
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
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
所以籠中有兔22隻,有雞6隻。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的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並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體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認識特點,對學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真正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選取中間數的方法,蘊涵了「中值」、「優選」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通過這種解題鍛煉,直接使學生掌握了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在實踐中(在數學中當然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這將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
如果對第一次猜測導致的誤差執果溯因,進行分析並稍作邏輯推理,則可快捷獲得正確答案。
事實上通過探索和第一次猜測(13隻兔、15隻雞)並檢驗,得知足數82比實際少了100-82=18。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雖然是猜測的兔子只數少於實際兔子只數。在總頭數28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1隻兔,這時相應地減少1隻雞(或者理解為把1隻雞換成1隻兔),總足數便增加2,要增加18隻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數應為13+9=22(只),從而雞的只數為28-22=6(只),經檢驗,結論正確。
後一解法較前一解法多一點邏輯思維的含量,顯然也是一種優秀的解題方法(策略),如果說前一種解法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那麼後一種解法完全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求解,將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Ⅱ 小學數學論文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
學習興趣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學生 學習興趣
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使他們成為品學兼優、志存高遠的學生,是一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必須存在的話題。而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特別敏感和重要。該怎麼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我認為要切實做到:
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年齡特點、思維特點等所限制,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因而,培養其興趣,就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抽象的數學問題,更是如此。那麼,如何就其特點,結合實際,引發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的橋梁,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二、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學習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無可非議的。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應從教師的自身做起,教師要主動參與其中;其次,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正確引導他們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領悟到自己不僅是學習的主人,更是終身學習的主人;最後,可以通過自辦班級學習報、定期辦好黑板報、組織學生寫好數學日記、開展好數學興趣小組的活動、實施「超市式」數學作業、定期開展優秀作業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數學競賽、做好培優補差工作等形式,為學生創建一個平等、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主動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和興趣。
四、合理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於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准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後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星,多得者為優勝。學生就能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獲取成功喜悅,讓學生體驗學習興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會給學生在學數學時心理求知的厚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表現的機會,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階段型的開放學生的梯級思維。由淺顯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對習題作出正確的解答。學生經過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創造性的思維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績,並為獲取的成功漸進式地感到高興和驕傲,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開啟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如果失敗了,就會加倍努力,直到成功為止。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通過「引發—培養—調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次或多次的成功體驗,會成為學生學習動機和激發興趣的「激活劑」。
Ⅲ 我要小學數學論文一篇100~200
小學數學論文範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與生活的接軌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後,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並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於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後還有剩餘的。於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後還剩餘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餘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准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後,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遊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95元/個,排球50元/個,之後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Ⅳ 在新課程標准下你對小學數學新課程的思考是什麼
<---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指導等幾個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總體上表達了在普及義務教育的條件下,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的核心是,現有的數學課程與教學不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不適應普及義務教育條件下對數學教育的要求。主張在課程設計的總體思想上體現「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即力圖使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面向全體學生。這些新理念是普及義務教育總體目標的需要,也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下面,針對小學數學新課程,我談一談對幾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一、對新課程教學中幾個問題的認識
一是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適當調整,開展教學活動」。這是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提出的要求。教師是課程和教學改革的關鍵,課程改革的措施能否實現,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理解並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改革的思想和內容。
二是對計算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計算能力上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過分追求計算速度和加大計算的繁雜程度,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工具,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和檢驗。雖然新教材在計算要求上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恰當地把握計算教學要求,恰當地處理與計算有關的問題。要承認學生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學生在思維水平上存在差異,在計算能力上也存在差異。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標准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時要鼓勵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進行計算。一般來說得到計算結果的方法並不是惟一的,教材中所用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對此應當允許和鼓勵。
三是「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很豐富的,並且不同背景的學生有不同的經驗。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使學生能比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四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既是數學教育的需要,也是當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求在內容選擇和方法確定上都要為學生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應具有新穎性和靈活性。應選擇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內容,用容易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應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達的餘地,要了解、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展現自己的才能。盡量避免把教師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用統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問題。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師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可以作為解題的一種思路介紹給學生,但不應強求學生用一種固定的方法解題。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自己思考,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有助於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
五是「改進教學評估方法」。教學評估的改革涉及數學教學各方面的問題。明確評估的目的是一個首要問題。「評估的目的不僅在於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能力,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考核學生的成績不是教學評估的椎一目的,應當發揮教學評估的多種功能。特別是教學過程中的評估,應當起到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對教學實施情況的了解等作用。教師應當根據這些方面評估的情況,恰當地調整教學進程,作出繼續或改變教學進程的決策。
二、對新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實施這一環節。所體現的理念和改革措施能否實現,關鍵的因素在於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我認為新課程教學應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轉變教育觀念。
一是關於學生的觀念。教師都有關於兒童學習的常識性的理論,這些理論影響他們如何組織教學,如何解釋關於兒童的信息。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應當提倡以下的關於學生的觀念。
1.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雖然學生的智力水平、經驗背景和學習習慣存在差異,但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可以學習大綱規定的數學內容,都有條件按教學要求學好數學。
2.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
觀存在的,教師應當承認學生的差異,並對不同的學生提出有差別的學習要求。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按同一個水平發展,學習完全一樣的數學知識和達到同樣程度的數學水平。
3.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教學需要按一定的進度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按同樣的速度完成所學的內容。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學習,也允許一些學生用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相應的要求。
4.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認識和理解數學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理解數學問題,同時,教師也應當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決問題。
二是關於教學的觀念。每一位教師都有關於教學的性質和目的的觀念。有的教師認為教學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有的教師認為教學是指導兒童學習的過程。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應當提倡以下教學觀念。
1.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數學這門學科。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來自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把數學教學設計得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氣氛更加寬松和諧,就會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於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實際情境。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他們數學知識更重要。
3.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餘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有機會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不應代替學生思考,也不應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
4.提倡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現代社會所必需的,也是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提倡的組織方式。在設計教學計劃和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成與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三是關於數學學科的觀念。教師要了解數學這門學科是研究什麼的,懂得數學意味著什麼,運用數學能夠有效地完成什麼任務。我們現在常見的對數學的看法是「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這是對數學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是對數學的十分重要的概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認識也在發展,對數學也有一些新的認識。
1.數學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2.數學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客觀世界的規律,也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
四是關於教師作用的觀念。教師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教師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生的責任感對待教學任務。應以現代課程觀和教育觀重新審視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
1.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決策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對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理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成為課程與教學的決策者。課程和教學的決策者可以表現為用自己的專業判斷對教材進行教學法加工,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面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具體情景作出恰當的處理決策。
2.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的同時,還應成為數學學習過程的參與者。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共同探索數學和認識數學。
(二)擴展和更新知識結構
知識領域的擴展,對教師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觀念上的轉變,還需要教師在知識上不斷更新。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具備豐富的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是數學學科方面的知識。從數學知識的角度看,教師不僅需要理解小學數學內容本身,還應從比較高的觀點來看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看這些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的關系。另外,從數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和發展來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和變化。這都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數學知識,不斷學習新的內容和接觸新的領域,以使自己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有關理論方面的知識。有關理論方面的知識包括課程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對學習者認識的知識。理論知識對於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方面需要認識自己
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對課程的理論知識有所了解。三是教學實踐知識。教學實踐經驗也是教師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經驗的教師在頭腦中有許多現存的教學模式,他們在制定教學計劃和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迅速地運用這些模式。教師的經驗是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它構成了豐富的實踐知識。這些實踐知識成為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前提。
(三)全面理解、創造性地執行和運用大綱和教材
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對待大綱和教材,要結合教學實際全面地理解教學大綱,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教師一方面要提高專業水平,應當具有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駕馭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能力,同時也應當認識到自己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對小學數學課程進一步改革的幾點思考
小學數學課程是最具有基礎性的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必需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改革不適應教育現代化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等。在改革教學內容方面,要進一步刪減過時、無用、繁難的內容,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加大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力度,適時引入計算器等等。在更新教學思想方面,一是要重視培養數學意識,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二是要重視培養自信心,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獲得知識,主動參與運用數學知識進行交流、預測、解決問題,得到成功的自豪感,體驗自己能力不斷發展的樂趣,樹立不怕困難、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進而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心;三是要重視培養發展能力,使學生形成一種科學合理且具有發展活力的知識結構,以及具有發展活力的能力基礎,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目的。
Ⅳ 小學數學論文題目大全
學術堂整理了十個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小學數學教師幾何知識掌握狀回況的調查研究
答2、小學數學教師教材知識發展情況研究
3、中日小學數學「數與代數」領域比較研究
4、浙江省Y縣縣域內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差異研究
5、小學數學教師教科書解讀的影響因素及調控策略研究
6、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新課程的比較研究
7、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8、基於教育游戲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
9、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Ⅵ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淺談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近年來,在創新教育理論指引下,在教學實踐中,我盡量注意做到注重自主探究,注重體驗感悟,注重合作研討,注重求異創新,並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但是,經常一節課下來感到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在課後就經常思考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促進發展、減輕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雖然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已經逐步趨於完善,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教教材」。
(一)、對教材加工、歸類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識,有利於學生探索與創新。為了便於小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現一些基本現象和事實,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另外,對教材所呈現的一些知識點,也需要教師進行歸類處理,確定重難點。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一冊教學《9加幾》時,教材中只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演算法,究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裡都是自己不斷地琢磨,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我認為不僅要讓學生經歷探究演算法的過程,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演算法,更要讓學生掌握至少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程度。
(二)、轉化例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
教材中有些例題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學生常常感到這些學習內容與自己無關,因此探索活動顯得不夠主動積極。所以,在設計教學與施教時要從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考慮,注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想素材,為盡可能多的學生提供思辯的機會,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使學生會有理、有據、有序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但這並不意味教學採取純理性的辦法。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一)、激發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直接動機就是求知慾,來源於知識本身。間接動機來源於與學習相關的外部,教學時必須採取適當措施,激發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很有用,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等。
(二)激發興趣
Ⅶ 求小學數學論文一篇,500字即可
走進新課堂的幾點反思
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2003年8月下旬開始新課程培訓到現在,我們逐步走入了新課程。我現在已完成了七年級,八年級的數學教學,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念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教學中反思得到的一些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師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標准從形式到內容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准下,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如在「七巧板」一節中,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副七巧板,並拼湊圖形。學生對動手操作很感興趣,不少同學設計出別出心裁的「七巧板」,並拼出了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像之豐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索並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運算時,設計以下兩組題:
議一議: 猜一猜:
(-3)×4=-12 (-3)×(-1)=_______
(-3)×3=_______ (-3)×(-2)=_______
(-3)×2=_______ (-3)×(-3)=_______
(-3)×1=_______ (-3)×(-4)=_______
(-3)×0=_______
學生在理解到有理數的乘法意義和小學所學一樣時,對議一議能較快算出,然後引導學生觀察,一個因數減小1時,積怎樣變化?從而讓他們自主探索,再通過與小組的交流總結得出有理數的乘法運算。許多新知識,我都先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這樣得到知識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學生也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形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台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講,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具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出來,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在「教育儲蓄」一節中,學生對儲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稅卻相對陌生、抽象。於是在課前,我在教材的基礎知識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讓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體驗了「做數學」的過程,加強他們實踐探索能力。在課上,同學們都踴躍地展開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引出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主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詢問、調查、閱讀,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他們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索「足球」是多面體;並尋找它展開圖時,我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分析、猜測,再從實際操作中歸納、總結。讓學生體驗到實踐的快樂,有自己學習的樂趣,而不是通過聽老師空洞的、抽象的講解而了解。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家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弊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以往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准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法。例如;在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一章中,這一章所涉及的立體圖形接近於實際生活,小學時,學生也許初步涉及了一點,在此知識基礎上,讓他們總結,交流他們對立體圖形的認識、感受。自己動手製作熟悉的立體圖形,並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讓他們親身體驗「學數學」的過程,比老師一味地講解,學生只管記憶,效果好得多,這樣教學,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評價每一個學生
重視教學評價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評價要全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激勵是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始終要堅持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2)數學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全面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
(3)要注意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靈活性,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教師要盡量鼓勵每一個學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以上幾點是我在教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每一名教師都應該認真閱讀新課標,領會其中的精神,改變角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新教育,培養新世紀的學生。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Ⅷ 關於小學數學的教育的論文
在教學時試圖通過「提問——思考——發現」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學生高參與的課堂氛圍。但從課堂實施效果來看,喜憂參半!
一、 快節奏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高參與的基礎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於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願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症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學是門永遠帶有遺憾地藝術。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