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

發布時間: 2020-11-28 02:58:07

㈠ 新課改理念是什麼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內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態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繫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標准」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准」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於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於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於接受學習)。
25、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並重:過程評價主要在於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別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㈡ 初中歷史新課標體現的主要理念有哪些

新的課程標準的理念首先,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

㈢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麼 有標準的統一答案嗎 如有 請給出權威的出處 謝謝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
?? 新一輪課程改革 ,是建國以來第三次大的課程改革。這次課改,不論是改革的力度還是是准備工作,在歷次課程改革它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說它 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次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 1996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1993年義務教育課程的實施狀況作了全國性的調查。這次調查涉及全國9個省市的城鎮、農村的16000多名學生、2000多名教師和校長,以及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的大部分委員,經過調查發現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在課程功能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
?? 課程結構方面過於強調學科本位,
?? 課程內容方面「難、繁、偏、舊」,
?? 課程評價方面過於注重甄別、選拔,
?? 課程管理上過於集中等。
?? 經過認真考察研究全球課程改革的動態和趨勢,教育部認為,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嚴重影響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嚴重束縮著實現高質量基礎教育的發展。必須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培養方式的改變,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答未來的挑戰。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需要一個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綱領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組織力量起草《綱要》,到2000年1月份,逐漸形成了課程改革綱要的基本框架。
?? 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歷經了27稿,僅2000年就舉行了上百次的研討會。徵求意見稿在全國廣泛徵求意見,並召開了有多方面專業人士參加的咨詢會議。
?? 經過進一步修訂,2001年6月7日教育部發出了《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1]17號),將《綱要》以「試行」的形式正式頒布。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成為指導本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課程改革也成為我們基礎教育一項重大的改革。課改實驗 從2001年9月起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對新課程進行實驗。2003年,又將有1072個縣區進入新課程。
?? 這次課改的主要任務:
?? 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設置具有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的課程結構,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探索有利於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課程評價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 六個具體目標:
??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一、新課程的目標定位 。
?? 1、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 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 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關繫到未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課程改革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 為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現行課程體系強調整齊劃一、規模效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差異性。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是發展的、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 2、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 3、新課程總的培養目標。
??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
??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 二、新課程的內容選擇
?? 4、學科課程標準的新特點
?? 語文:培養人文素養 。
?? 重積累,重感悟,重運用。
?? 數學:變得更容易一些。
??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用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基本模式: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
?? 地理:知道學了有什麼用。
?? 應使學生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知識。
?? 物理、化學:激發學習興趣 。
?? 提倡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
?? 科學:從小學會探究 。
?? 讓學生在探究上,不斷啟發學生去猜測、去思索、去動手實驗。
??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改變了以學科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的思路,課程標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使學生全面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備的知識。
?? 外語: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包括情感態度、文化意識、語言能力、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 歷史與社會:體現時代精神 。
??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 美術:設計美的生活。
?? 讓孩子從兒童時代就接觸材料,接觸工具,會動手做出簡單的器物。分為4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
?? 體育:堅持健康第一 。
?? 把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終身鍛煉意識、全民健身意識、與人交往合作意識作為重點。
?? 音樂:以審美教育為核心
?? 強調通過音樂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強調讓學生感悟、理解音樂、喜歡音樂,為學生一生愛好音樂打下基礎。
?? 藝術:情感與審美的教育 。
?? 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使藝術課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
?? 5、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 比如,語文課程標準的設計,突破了學科中心視野,充分考慮與兒童的生活相聯系,強調在生活中、在運用中逐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不死記硬背詞語解釋。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 6、強調課程內容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 三、新課程的結構調整
?? 7、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強調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
??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
??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 第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綜合型」的課程計劃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整合為科學,歷史、地理被整合為歷史與社會,美術、音樂被整合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范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 第三,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 四、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 8、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促進學生能動的發展。
?? 9、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和要素:對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對人生的熱情、熱愛是主動的源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具有內部動機,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主動需要培養。自主性是強調能動的、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自我設計學習目標、學習進度、評價指標,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 策略,對認知活動自我調控,注重情感體驗,
?? 傳統的教育觀往往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老師問什麼,學生答什麼;老師布置什麼,學生做什麼。學生缺乏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阻礙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揮創見,主動發現真理。未來是一個多變、充滿問題的未來。個人的生存、社會的發展要求具有這樣一種素質和能力,即「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以一種全球主義的視野探究問題的實質,自己思考,獨立判斷解決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教應為學服務的新理念,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全程自主學習,讓學生帶著教材、學案走向老師。
?? 合作性是強調小組成員圍繞共同的任務密切的配合、積極的互動,解決問題,共同發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種合作意識,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要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與技巧。
?? 合作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不會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將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幹人或若干單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相處和協作的機會,容易造成孤僻依賴的性格。所以,不論從未來社會還是現實生活都應加強學生合作能力培養。
?? 探究性是強調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實踐、參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不是科學研究,探究更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探究的五個要素:提出一個科學性的問題,搜集證據,處理信息,提出解釋,求證過程,獲得認識並發表探究結果。
?? 小學階段是人才培養的啟蒙時期,是孕育創新意識的重要時期。作為小學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而兒童的創新意識從探究開始。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圍繞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鼓勵創新。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想像,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幹,富有創新精神。
??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聯系的,自主是基礎。
?? 不否定接受的學習方式,兩者要有機地結合起來。
?? 10、倡導學生要富有個性的學習。
?? 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形成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發展的獨特性。
?? 11、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利的學習工具,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 12、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 教師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
?? (一)探求者。
?? 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帶領學生主動認知、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探求夥伴,師生一起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二)合作者。
?? 教育教學活動應該在師生之間,特別是在學生之間產生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在合作對象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師師合作;二是師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 (三)指導者。
??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都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一種激活學生思維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認知、質疑問難,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問題的互動過程,讓學生在主動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獲得研究的積極體驗,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遷移知識和能力的本領,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側重於以下八個方面:
?? (1)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 (2)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3)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
?? (4)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
?? (5)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個性;
?? (6)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 (7)指導學生學會生活;
?? (8)指導學生學會創造。
?? (四)學習者。
?? 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面對新課程全新的設計思路、全新的目標、全新的內容、全新的實施策略,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教師應是一個學習者,並且要善於學習,方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師學什麼?主要有七個方面:
?? (1)學習宏觀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趨勢,將自己從事的微觀教育改革置於宏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觀教學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趨勢;
?? (2)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新領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勝任新課程中的現代科技的教學;
?? (3)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較全面地運用微機,開發、利用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比較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
?? (4)全面深入地學習新課程,能夠熟練地駕馭自己所教學科的新教材;
?? (5)通讀一下中外教育史,對人類教育的發展沿革、各個教育學派的基本主張以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6)系統地讀幾本經典教育論著,如國外蘇霍姆林斯基、布魯姆、布魯納、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國內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從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
?? (7)教理科的老師適當地涉獵一些文科知識,教文科的老師適當涉獵一些理科知識,以適應新課程中文理滲透、學科交融的發展態勢。開卷有益,深入研究一兩個領域,更能受益。
?? (五)反思者。
??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經常反思。教師施教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唯有經常學習、實踐、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心智、能力、方法適應發展變化的教育形勢、教育對象和教改要求。
?? 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大體有五個方面:
??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學思想;
?? (2)反思教學過程;
?? (3)反思教育結果:
?? (4)反思教育整體;
?? (5)反思教育個案。
?? 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經常想一想,寫教學日記、寫實驗報告、寫學術論文等。中學語文界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自24歲至今,寫下了約200多萬字的教學日記,多達60餘本。我們翻開他近幾年出版的專著,可以發現其中許多生動的材料都來自他的教學日記。
?? (六)研究者。
?? 我們教育系統要有一大批學者型的教育改革家,當今中國出不來教育名家和大家,我們應當有做學者型教師和教育大家的雄心鬥志。陶行知、葉聖陶、布魯納、贊科夫、蘇霍姆林斯基等人,原來都是普通教師,後來成了大家。
?? 五、新課程的評價體系
?? 13、評價的目的和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多種功能。
?? 14、建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
?? 15、評價內容、方法、標准、主體多元化。
??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 評價方式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質與量的結合;
?? 評價主體強調教師、學生自評,校長、家長等共同參與。
?? 16、重視評價的過程,強調評價的即時性,提倡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
?? 六、新課程的管理政策
?? 17、教師、學生是課程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著。課程是由各級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決定、共同參與建設和開發的。
?? 18、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的運用教材。
?? 19、實行教材多樣化,地方和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 在時空上,有15%左右的課程是由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和選用的課程。 在管理上,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選擇空間。
?? 20、必須加強外語課的教學。

㈣ 小學英語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㈤ 新課標的理念主要有哪些

新的課程標準的理念
首先,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1、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過於注重的知識和傳授,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觀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和觀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舉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功夫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了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㈥ 體育課新課標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
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

㈦ 說說這個案例體現了哪些新課程理念.教學片斷《丑小鴨》

新課程理念及教學案例分析
新課程新理念之一:
1、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強調「面向學生」包含四層含義: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要求,獲得成功。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2、課程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疑難等。
案例1: 王林平時成績一般,但總想找個機會能一鳴驚人。期末考試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過教導處門口,看到裡面沒人,就走了進去,一眼看到老師放在櫥里的語文試卷。他想,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當他打開櫥門時,教導處張主任突然走了進來。張主任看到瑟瑟發抖的王林,什麼都明白了。張主任嚴肅地對王林說:「平時不努力,現在偷試卷,真丟臉!你等著受處分吧!」臉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請不要處分我。」張主任怒道:「沒門!」幾天後,學校宣布了對王林的處分決定。
請問:張主任的做法對嗎?為什麼?假如你是張主任,你會怎樣做?
案例1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張主任的做法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他的做法違背了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
錯誤之一:是沒有把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看待。王林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學校教師的教育和幫助,作為教導主任不能以這種簡單的方法進行教育,應該與他一起分析錯誤的危害,幫助他,同時指出他在學習上應努力的方向,並相信他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能改正錯誤。
錯誤之二:是沒有把學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學生並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關注學生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抓住教育契機,引勢利導,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假如我是張主任,一定不會這樣做,當我發現了王林的這種不軌行為後,會耐心細致地和他一起分析這種錯誤的危害,指出他學習上的不足,提出應努力的方向,並相信他會改正錯誤。在今後的學習中我會關注他的發展,不斷幫助他,使其健康成長。
案例2:一班的A老師正在上《為你打開一扇門》一課,突然,從窗外傳來一陣急促的「的嘟」——「的嘟」——聲,這聲音猶如一塊巨石落入平靜的水面,教室里頓時喧鬧起來。緊接著,像有誰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齊」,所有的學生都向左邊看去。這是怎麼回事,還沒等老師喊出話來,坐在靠窗邊的同學已經站起來,趴在窗檯上向外張望,其他的同學更是著急,他們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長,平時上課就坐不住的索性沖出座位,涌到窗前。他們你扒我,我推他,爭先恐後地向外張望——原來是兩輛紅色的消防車由南向北從窗前駛過……
教室里恢復平靜後,A老師靈機一動,便放棄了原來的教學內容,而讓同學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寫下來。結果,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說得頭頭是道,寫得也很精彩,樂得老師滿臉堆笑。
二班的B老師面對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維持紀律,讓學生回到座位上,繼續原來的教學。而學生卻余興末止,沉浸在剛才的氛圍中…… B老師不願意放棄原來的教學內容,否則他認為自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請問:A、B兩位老師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贊同哪位老師的做法?
案例2分析:
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之一就是「變課程的預定性和封閉性為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
A老師突破預定計劃而「創造性地教學」,凸現了課程的多元創新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興趣、情感,培養和愛護學生的求知慾。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捕捉了這一偶發事件,把它轉變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了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而B老師的教學是一種「插秧式」的教學,這種教學其實就是試圖維護嚴格的甚至苛刻的課堂秩序,即極端的課堂紀律,通過這種方式來確立所謂的教師權威。
B老師「以知識、學科為本位」,把學生當作「學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長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圖完成教學內容和任務,剝奪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利,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需求、情感,不重視學生的生心發展特點,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活動。
案例3:某中學對每年新入學的學生都要舉辦學習方法、學校課程、研究性學習等內容的講座,並在拓展型、研究型、社會實踐以及部分基礎型課程實行走班教學。根據學生的選擇,學校將4至5個班級的學生作為一個「班級」,分成ABC層,幾個班同時開展同一科目的教學活動,其餘教育教學活動則在原行政班進行。各學習層次和教學班級動態組合,一個學期微調一兩次。

㈧ 小學科學新課標的理念有哪些

學習新課標 樹立新理念
——聽了朱慕菊同志報告有感
聽了朱慕菊同志的報告,受益匪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要求越來越高的。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學習,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完善自我,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一是加強學習,把握新課標。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 應當把握好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科學改革取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改要求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科學要素為宗旨,教師要轉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念,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全面提高科學素養的過程,不僅要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關系。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體驗, 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轉變自己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放棄權威形象,將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積極引導學生的興趣。
三是優化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 學會自由思考,勇於提出猜想,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觀察法、實驗探索法、自學指導法、問題討論法、學生講演法……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優化組合,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是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尊重學生,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和激趣的課堂環境。課堂上要讓學生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要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要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

㈨ 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有哪些變革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三、普通高中新課程與教學改革20.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學應如何適應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 要落實高中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新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主動發展 高中新課程方案,在保證所有學生都達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過課程的設計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它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並把個性差異作為一種寶貴的智力資源,不求所有學生在形式發展上的同一,而求學生內在品質的提高和豐富,為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人生追求,提供盡可能多的可能途徑。因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格式學習,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培養進行人生規劃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2)要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 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也就意味著,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增強「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意識,使學生學會生活,並能積極主動地去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3)要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 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於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我們需要課堂教學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知識、技能甚至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訓,來遮蔽對學生進行人格培育的光芒。(4)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得如何。過去,我們的課堂常常被教師所主宰,導致學生失去親身探究實踐的機會,因而無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 總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要致力於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與全面落實,而不能僅僅是關注於「知識」或「能力」等單維目標的實現。 21.新課程理念下,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2)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3)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學應該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6)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22.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1)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積極正向、溫暖和諧的班級學習團體;(2)豐富的學習機會: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教學管理井然有序;(3)妥善的課程安排: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依據課程綱要與教學目標設立;(4)明確的學習重點: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充分准備;(5)扎實的學習內容:內容充實完整、說明條理清晰,讓學生易懂易記;(6)智慧的教學對話:教師提問精要、創意,學生舉一反三,師生同成長;(7)充分的練習應用:足夠練習機會,即時改正反饋,讓學生多方應用;(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師適時提供引導多樣協助,讓學生積極學習;(9)學習策略的教導:教師以身作則,教示學習策略,讓學生主動自發學習;(10)協同合作的學習:學生成對成組,學習相互協助;(11)目標為本的評量:正式非正式評量考查學生朝向目標,進步的情況;(12)教師的適度期望:教師依教學目標設定學生適切的學習進步的期望。 23.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高中教學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實施中各個學習領域中的模塊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2)模塊背景下,教學內容以模塊為整體,教師要結合整個模塊整體把握,設計模塊的教學實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塊的主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主題開展,避免學習過程過於發散,導致主題的迷失。 (3)在高中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4)以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指導學生選課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內容。 24.為什麼要致力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層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轉變學習的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25.新課程背景下應有怎樣的學生觀?(1)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應該相信學生的確是潛藏著巨大發展能量的,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從教育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成長起來的。(2)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並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學生和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著明顯的不同。(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26.什麼是校本教研?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目的的一種研究形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有如下特徵: (1)中小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中小學校是師生交往、構建知識的場所,也是教育意義生成的場所。在中小學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蘊涵著教師教學的無窮智慧和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學校為基地進行教學研究,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也可以獲得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的研究結論。它可以彌補以高校為基地的教學研究不能關照具體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研究結果的可行性。 (2)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特徵拋棄了專業研究者是教學研究的主體這一傳統假設,賦予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權利和義務。教師作為教學研究的主體,可以將教師從「教學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來,為教育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貢獻。 (3)以提高課程實施與教學實踐的效果為理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教師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展開研究的,它不以構建宏大的教育理論為追求,而是以解決具體問題、提高課程與教學實踐的成效為己任。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致力於促使教師通過研究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斷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最終成功地實施新課程。 27.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有何現實意義?(1)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於讓教師有效實施新課程,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即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讓廣大教師真正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2)它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創造性實施新課程。 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體驗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的過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探究可以體會新課程理念的價值與意義,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重新審視課程與教學問題。通過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可以深入理解新課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調適,提高國家課程的適應性;可以積極參與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建設適合於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學生的學校課程;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層面將新的課程理念貫徹下去,使課堂教學發生新的變化。(3)它可以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這可以促使教師投身於研究活動,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還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高素質的學校教育依賴於高素質的教師,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取決於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教學研究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也能帶動學校的發展。 28.什麼是「課程資源」? 對於課程資源的概念,當前在學術界討論並不多,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一般都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如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國際互聯網路、教師的知識等;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典型的如教材、學科知識等。從課程資源的本質來看,它是課程開發的條件,是課程的來源和構成要素,是課程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課程資源為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資源上的保證,為課程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充分展現提供了背景和基礎。課程資源不是課程本身,但對於課程則意義重大。 我國學者按照不同的標准把課程資源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照課程資源空間的分布,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劃分的。其中,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媒介、場地、設施和環境,以及對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 29.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設計課程及制定教學計劃,有許多種資源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包括目的資源、教學活動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以及評估方案的資源。為了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耷,以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給予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和尚未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並據此確定製定教學計劃的基礎。這些是開發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此外,鑒別和利用外課程資源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各種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資源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關鍵是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拓展開發並利用課程資源的渠道,發掘校內外的各種素材性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課程資源能否在課堂層面發揮作用,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關鍵。課程資源只有進入課堂,與學習者發生互動,才能彰顯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和課程意義,才能最終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 四、普通高中新課程與評價改革30.普通高中新課程評價的定義是什麼? 「評價」原意為評論貨物的價值,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活動。課程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地搜集各種信息,對課程教授效果做出價值判斷,並對課程實施進行必要調整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下列式子進行表述:評價=搜集信息+判斷賦值+改進決策。 評價活動包括三個方面,即價值釐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斷並據此對教學進行調整。 價值釐定就是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給出可操作的定義。因此,對高中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同,價值釐定的結果就必定不一樣。在以追求升學考試為目的的價值觀指導下,高中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完全不同於以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為目的的價值觀下的課程實施與評價。因此,對「什麼是重要的」問題的回答,必然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評價過程需要系統地搜集信息。考試是搜集評價信息的主要方法,卻不是惟一途徑。不同的課程目標,需要使用不同工具來搜集信息。利用多種搜集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評價的結果將更加可信,更為合理公正。 評價活動的目的是根據所搜集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並在此基礎上改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從價值上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即對教學效果是否達成課程目標,做出價值上的判斷,然後根據這個判斷來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 31.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在課程實施與評價方面有哪些要求? 隨著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教學實施要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 教學實施必須要注重基礎性。高中教育屬於基礎教育,高中課程內容的變化也體現了基礎性要求。因而,在教學實施中,應當要強調掌握必須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在評價方面,新課程要培養全面而個性發展的人,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實際上就給高中學生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學生評價改革必須緊緊圍繞著這一核心目標,在評價功能、目標、主體、內容、標准以及過程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做出相應的整:(1)淡化分數與評比,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多主體參與;(3)評價標准與內容多元化,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4)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5)採取多樣化的學生評價方法。 32.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呈現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趨勢和特點:一是在評價功能上,淡化評比與選拔,強調發揮評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與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評價主體上,改變過去教師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面,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並將自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關心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和諧發展;四是在評價標准與要求上,體現靈活性與開放性,弘揚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教學;五是在評價方法上,重視案例分析、課堂觀察和成長記錄袋等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等等。 33.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評價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課程的結構、功能、資源、權利等各個方面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在展開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實現課程變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因此,課程評價改革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體現出以下特點:(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2)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34.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要建立起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建立新課程要求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1)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這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基礎。 (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方面,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加強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旨在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重視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 35.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強調改變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基於這一考慮,學校制定的學生學習目標應包括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兩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方法的探討;考試新方法的探討。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高中新課程評價不能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依據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課程評價在學生發展方面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一般性發展目標和個性化發展目標。 (2)重視課程評價方式方法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多元化。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更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3)考試只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唯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36.學生課堂表現評價的原則是什麼? (1)課堂表現評價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來改進學習。 (2)課堂表現評價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熟悉所學過的內容,熟練已有技能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進行自我評價打下基礎。 (3)具體背景性。每一個課堂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學生、教師組成的課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課堂表現評價也是各異的。它與教師的評價風格、學科特點等因素密切相關。某課堂中一位教師的成功的評價方法和技術如果移用到另外的課堂中,或者由其他學科教師實施則很可能是失敗的。 (4)小組合作評價是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方式。教師很難在短短的幾十分鍾內對所有的學生完成有效的評價,因此,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進行學習,通過互評發現問題。 (5)教師不能僅憑學生在某一課堂中的表現,就對其下結論。教師需要綜合學生在不同課堂中的不同表現,這樣才能保證課堂表現評價的有效。 37.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以後,考試改革的重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1)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以記憶性內容為主的考試;考試命題應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 (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唯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考試的方式應靈活多樣,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如辯論、課題研究、情景測驗等,紙筆測驗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可考慮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考試相結合。同時試行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同一考試也可多樣化呈現,給予學生選擇的空間。考試還可分類、分項進行,加強綜合評價。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一樣,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對考試的結果應加強分析指導,重在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而不應成為給學生「加壓」的手段。 (4)關於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建議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逐步擴大高一級學校的招生自主權等。 38.學生學習成長記錄袋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何意義與作用?成長記錄袋在課程改革中的意義: 成長記錄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評價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評價標准、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工具和評價反饋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它收集了學生方方面面的資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的評價,各次的作業和競賽成績,自己滿意的作品,等等。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成長記錄袋加強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首先成長記錄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特別是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由學生自己負責判斷提交作品或資料的質量和價值,從而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努力情況的機會。其次,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准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成長記錄袋的主要作用: (1)作為教學手段,可以把它作為學生快速參考和階段性復習關鍵知識的個人課本,而非評價手段。 (2)支持職業探索(即特長的發揮),並分析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尤其注意學的實用。(3)用來評價學生對於特定領域(學科、技能)的學習。(4)用來評價學生在各項活動和領域中的學習,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 (5)從小開始,將成長記錄袋的重點放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習慣上,而不僅局限於學校科目。 39.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理念和原則是什麼?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應按照如下理念和原則構建: (1)高中學業成績的評價必須以素質教育的方針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實驗稿)》為依據。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參照,全面評價學生素質。 (2)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說,就是要通過評價確認學生的進步和達到的學業水平,診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反思和發展。 (3)高中學業成績評價的方法應是多樣的,在改革傳統的量化的評價方法基

㈩ 如何理解新課程的理念,目標

您好!

新課程理念包括: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及評價要求,課程管理。

I.新課程目標:新課程目標改變了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俗話說的好「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卻無法迫使它飲水」。積極上進的學習態度,對學習的強烈願望,以及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對學校、學習的熱愛,以上這些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學習山東省茬平縣杜朗口中學的經驗,作到「學生開放,自主,學生的個性真正得到了張揚。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II.新課程設置:新課程設置改變了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和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我們一直在強調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面對過去名目繁多的課程,又何談減負?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傳統科目占據了較大比重,與日本、韓國的課程計劃比較,語文、數學、社會等科目比重高於日、韓兩國,而科學、體育與健康則低於這兩個國家。新課程計劃將語文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24%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降至13%-15%,將下調後積累起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課程和地方課程。我們要學習南京東廬中學的經驗,採取「學教案一體化」,一張「講學稿」取代學生的課堂筆記、課後作業和各種復習資料、練習冊。學生課下的作業就是預習此「講學稿」,找出問題,教師上課主要是解答問題,點撥學生不會的問題。這樣,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另外,精心備課、精留作業,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最直接的方法。

III.新課程內容:新課程內容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IV.新課程學習方式:現代的學習方式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於合作的能力。總地來說,概括為八個字:實踐、參與、互動、合作。
新課稱目標要求我們一定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的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學習目標主要定位在知識掌握這一層面上,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內在素質的提升。新課標向我們提出了「現代學習方式」。現代學習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體的方式或幾種方式的總和,從本質上講,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

V.新課程評價:新的課程評價改變過去那種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在新課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師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學習促進者、組織者和評定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還要作為課堂教學的管理員,家長的代言人,學生心理的咨詢師。總而言之,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當多種社會角色,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不斷進行角色轉換,不斷調整,從而適應不同情境下對我們教師的不同要求。

很高興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