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0-11-28 03:01:57

A. 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試卷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請網友速傳!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考試試卷

特別提醒:全卷共10道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鍾。

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義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並注意吸收校內外的其他力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校本研究。更進一步說,「校本研究」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核心研究力量,理論工作者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研究制度。
2.新課程中的教學觀的基本內涵
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沒有師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自身得到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建構的過程。

案例的基本結構
答:案例的結構包括:
(1)主題與背景。主題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每個案例都應有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或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時代意義,體現改革精神;應是對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的客觀描述。
(2)情境描述。它應是環繞主題,剪裁情節,引人入勝。是案例的構成主體;撰寫時要注意幾點:描寫要真實具體,有細節,不能從「預設目的」直接跳到「結果」;寫作者要正視自己可能對描述對象存在的偏見,既要反映真情實感,又不能陷於感情宣洩;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案例,反映縱向的變化或橫向的比較。
(3)問題討論。寫作者或研究者根據案例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或困境提問,以使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進而提出基於自己觀點的解決方法。
(4)詮釋與研究。這是案例的評析部分,是案例寫作者或研究者從理性的角度對之進行總結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議供讀者借鑒或參考。應從多角度解讀,回歸到教學基本層面。
4.學生發展的內涵
答:學生發展的內涵是指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這里的發展既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也包括過程方法方面的發展,既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求知與開發智力無疑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但不是惟一任務。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對於哪些因素影響著教師的專業化進程,雖然沒有定論,但是,良好的知能結構、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反思,成為優秀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
良好的專業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結構,一般是「底部寬厚(即有廣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堅挺(即有雄厚的專業功底和優良的從事任教基本功)、頂部開放(即具有良好的開放的觀念意向和學會學習、不斷獲知的本領)」。
而一位新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的專業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專業引領。有一個專業人士進行恰當的引領,更能加速新教師成長的步伐。
反思與交流的習慣、能力和機會,強調有優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對自己做學生時期的體驗的反思,對自己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經驗及教訓的總結與反思等。同時,強調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適當機會,包括對自己在學生時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反思教學。因為:
1.反思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反思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探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3.反思教學中的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法,也就是一種教師通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研究。
4.反思教學也是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過程。
反思教學不及只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
其中,支撐教師不斷對教學反思的,是基於「關懷」的倫理觀、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教學觀等三種基本觀念。
2.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要闡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其核心在於教學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這里,所謂「最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通常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至少不低於同類的一般水平。當前倡導的「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實際上在於倡導教學要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這里,有價值是回答了教學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學的價值體現在是否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學是否做對了應該做的事情,教學的效果體現在達成了學習者所要實現的目標;有效率回答了教學是否做到了盡可能的好,教學的效率體現在學習者用最少的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達成最佳的效果(至少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學是否有長久深遠的感染力、穿透力與親和力,教學的魅力體現在實際的教學能吸引學習者繼續學習。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課堂提問體系,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誘發學生課堂學習的原動力。
強化師生積極互動的層次與 參與的質量,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發展。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時間,減少無效、低效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科思維的層次和水平。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提高。
3.簡要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答:1、 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體現課程的均衡性: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和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果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提倡選修課。
3、 課程內容改革: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打好基礎,注重學習的過程、方法和探究。
4、 學習方式的變化: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 評價功能的變化: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擺正教學與考試的關系,不能以考試來代替評價。
6、 三級課程管理:改變過去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點?
答: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對於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列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案例分析題(每小題16分,共32分)
閱讀下面的案例,回答有關的問題:
有人搞了個別開生面的測試——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請被測試者回答這是什麼。結果,當問到機關幹部時,他們一個個面面相覷,都用求救的眼光看著在場的領導。領導沉默許久,說道:「沒經過研究,我怎麼能隨便回答你的問題呢?」當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時,他們鬨堂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只有傻瓜才回答的問題。當問到初中學生時,一位尖子學生舉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卻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評。最後,當問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時,他們異常活躍地回答:「句號」、「月亮」、「燒餅」、「乒乓球」、「老師生氣時的眼睛」、「我家門上的貓眼」……事後,老人給這次測試起了個題目:「人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
(1)讀完之後,簡單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這樣的結果與我們的教、學方式有關嗎?若有,是什麼?並請思考這份材料對你的教學方式改變的啟示是什麼。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師的日記:
作為一個初中數學教師,我在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 一直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認認真真地教好書,學生在統考中能取得好分數是我的自豪;課本給什麼,我們教什麼,自己並沒有很強烈的創新意識。雖然「歲歲年年人不同」,但卻「年年歲歲花相似」。
但是,課改來了,它以銳不可當之勢席捲了中國教育界;大浪淘沙,我們別無選擇。逃避、應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無法應對。一卷五顏六色的新書攥在手上,很多從未謀面的新角色出現在眼前,有別於從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現方式寫在字里行間……。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組的報告似乎是「洗腦」的開始,也許兩天的講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於激活了很多人對「課改」兩個字的思考;教研員或嚴肅或嬉笑地又具體化了許多的要求,願聽也好不願聽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輪學生活躍在我們的「七年級」課堂上,摸著腳底的石頭試著水深水淺小心翼翼地過河,逐漸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體會新課程的理念,細細地琢磨每一節課的切入點、呈現方式、情景設置,時不時發幾句牢騷同時又甜蜜蜜地享受處心積慮地誘導下的學生們悄然發生的變化。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已投身於中國教育的一場巨大的變革當中,我們一不留神成了可貴的「先行者」。
新課程剛剛實施不到兩個月,實驗區第一次研討會在貴陽召開,作為貴陽地區代表,我帶著自己稚嫩的一節課《從不同方向看》參加了會議,這節課後來進入了教育部北師大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光碟系列,獲得光碟製作評比三等獎。在這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實驗區的老師們談得更多的是教學中的困惑和對課本編寫者的意見和建議,但我相信所有與會者都獲益匪淺;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課改實驗研討會,這一次的規模、深度和收獲確非第一次可比,教師在逐漸成熟,課改在逐漸深化,好多新的思維成果、漂亮的課、成功的做法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專家們的報告又一次給大家「洗腦」,從理論上又「升華」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淺的論文《課改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經歷與探索》在這次會議上獲得了一等獎。在我看來,青島會議較之貴陽會議,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標志著這套新教材已經擁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課改的理念並積極投身於這項事業的日趨成熟的教師隊伍——而這,對於中國教育正經歷著的巨大變革來說,是多麼可貴又是多麼必須呀!
帶著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潛心記錄的東西,平凡的教學工作多了一個心眼,多了幾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點滴總結自己的教學所得,記錄學生的精彩表現(他們的確經常帶給我許多驚喜)。就這樣《意料之外——一堂沒有完成計劃的課》誕生了,這完全是某天一節真實的課堂實錄,是我的學生們的精彩演繹,這篇文章讓我在全市和全國的評比中都拿了一等獎,謝謝我的學生們。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逐漸地摸索到一些經驗,在實踐中鍛煉自己,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積累起一筆可貴的財富。課改給了我們一個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課改是一個契機,當挑戰來臨時,機遇也隨之而來,重要的是迎接挑戰的勇氣和行動;我們不能墨守陳規,我們需要時時更新自己,這樣,當挑戰來臨時,也就不那麼被動了。

透過這個案例,你能獲得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簡要闡述你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認識。

B.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2)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

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C. 教壇新秀理論試題

一、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
1、 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2、國際競爭空前激烈;
3、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困境。
二、為什麼說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 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 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三、各個國家的課程改革有什麼特點?
1、政府參與並領導課程改革;
2、課程改革的焦點是協調國家發展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二者之間的關系;
3、課程改革具有整體性。
四、這次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
2、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五、如何理解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六、課程類型主要有哪些類型?
1、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
2、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4、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七、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
1、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
2、 特點如下: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八、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 研究性學習;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4、信息技術教育。
九、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服務社區 2、走進社會 3、珍惜環境 4、關愛他人 5、善待自己
十、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須遵循哪些原則?
1、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
2、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3、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4、整合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5、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
6、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十一、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有何關系?
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課程也有內在聯系:二者都強調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
二者的終極目的都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盡管直接目的有別。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歸納、整合、開拓、提升;
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則可從學科領域細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題。
十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何不同?
1、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2、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3、從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4、課程管理從剛性轉向彈性。
十三、新頒布的課程標准有哪些主要特點?
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5、為課程是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十四、本次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1、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
2、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3、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十五、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十六、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
1.新課程的推進 致力於建立充分體現著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a樹立教育民主思想;b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c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應該做到:a.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b.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品位教學成功的喜悅;c.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
十七、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變化?
1、從教師和學是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十八、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生哪些變化?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十九、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主動性 2、獨立性 3、獨特性 4、體驗性 5、問題性
二十、當前課程評價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二十一、新課程倡導的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 2、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結合;
3、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4、評價內容綜合化;
5、評價方式多樣化;6、評價主體多元化;
7、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十二、如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1、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 2、選擇並設計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發展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4、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劃。
二十三、如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1、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 2、設計評價工具;
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師教學和素質發展的資料和證據;
4、明確促進教師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劃。
二十四、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帶來了哪些變化?
1、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 2、改變了教師課前准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3、改變了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

D.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E. 新課程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F.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6)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G.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1、提高科學素養------新世紀對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提高和收獲。

3、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為今後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7)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

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

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H.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慧根不同,練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I. 新課程與課程改革試題

課程資源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與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J. 新課程標准選擇教學內容要符合哪些要求如下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准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