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要素
① 幼兒園課程設計包括哪些要素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由目標決定的,而目標的達成又離不開內容,沒有課程內容,目標也無法實現.
(一)課程目標規定了內容的范圍與要求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依據課程目標來選擇和確定的.幼兒園課程目標反映了社會對幼兒發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及規律、特點,因此,幼兒課程的內容必須適合幼兒的學習,同時還要有利於他們朝著社會的期望發展.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選擇哪些內容才有可能滿足幼兒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呢?顯然,單純地依賴一兩個內容領域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但要把人類所有的文化積累都納入內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標所包含的幾方面發展要求,來確定內容的范圍,選擇對幼兒發展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既使他們終身受用,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和實際生活需要.如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包括日常生活、體能鍛煉、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習范圍,也可以把它們歸納為健康、語言、認知、社會、藝術等領域.每一個學習范圍或領域,既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共同的意義,又對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② 幼兒園簡述規則游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課程內容解決的是「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往往取決於怎樣理解課程。關於課程本質的認識,大致上可以分為「學科中心」和「經驗中心」兩大類,相應地,對於課程內容也有兩種理解。「學科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法則等,它們主要體現在教材當中;「經驗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是指學生通過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應該獲得的認識、態度、行為方式等,它們存在於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當中,存在於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問題領域、課題和科目中。綜合上述兩種觀點,可以將課程內容理解為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社會為學校制定的目標而設計的。 課程基本內容: 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並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具體說來,幼兒園課程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認知經驗。 知識具有多種價值,它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具有發展價值,是智力發展、能力提高和情緒情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生命活動必須的知識,如與幼兒健康、安全相關的知識。有利於幼兒解決基本的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如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規則的意義等。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如自然和社會中常見的事物的名稱、屬性,幼兒能理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等。為今後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如基本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為成長為未來社會的高素質公民奠基的知識,如簡單的環保知識等。 ②關於基本活動方式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 人類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產勞動、社會交往和科學實驗。每一類活動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的原理原則。這些基本的活動方式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掌握的,掌握它們不僅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可以讓人體驗到活動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幼兒的基本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活、交往、學習等,細分可以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例如如何參與到同伴的活動中去,採用什麼方式能夠讓別人接受自己,如果這種方式不起作用怎麼辦等,都屬於這—類。 ③關於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經驗。 發展幼兒智力和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課程內容中必須包含這一部分,而且應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常常表現在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上,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得到發展。解決問題一般要經歷以下階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線索——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幼兒的問題解決也經歷這幾個階段,需要綜合運用觀察、分析、批判、動手操作等能力,幼兒有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對幼兒來講,驗證假設需要靠「做」,如果一個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設,再次進行校驗,如此循環,直到得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應該包括那些對幼兒而言「成問題」的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提高。幼兒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生活、游戲、交往中,如起跳點不一,如何比較誰跳得遠;魚缸里的水變少了,是不是被魚喝掉了等等。這些「問題」就構成了幼兒學習的內容。因此,利用幼兒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或者感興趣且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既有利於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能力。 ④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伴隨著活動過程而產生的體驗,類似的體驗積累多了,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傾向性。從根本上講,情感態度不是「教」出來的,它的形成更多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屬於隱性課程的范疇。情感態度形成的途徑主要有環境的同化作用、經驗的情緒效應和理智的分析。環境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現在周圍人對事物的評價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幼兒,使幼兒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就經驗的情緒體驗而言,幼兒對那些使自己體驗到愉悅、幸福、自信、滿意的事物或者活動會抱有積極的態度,反之亦然。當幼兒認識並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者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對這些事物形成特定的情感和態度,這就是情感態度形成途徑中的理智分析。根據這些途徑,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以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例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幼兒有機會探索他們感到好奇的事物,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選擇的學習內容要有趣、有懸念,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如有趣、驚訝、興奮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感到周圍的人都對學習抱有非常積極的態度。 課程內容分類 目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分類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按照活動對象的性質劃分或者按照學科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式劃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把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健康、自然、社會、語言和藝術5個領域,這是以幼兒活動的對象及其所規定的活動類型為標准來劃分的。日本1998年修訂的《幼兒園教育綱要》將課程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現,結合了學科的邏輯順序與幼兒的心理發展順序。 ②按照基本學習課題或者問題領域來劃分。 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一份重要報告中明確提出,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4種基本的學習——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來重新設計、組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有人將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學生活、學學習、學做人等。 ③按照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或者圍繞關鍵經驗的活動來劃分。 歐美一些國家的幼兒園課程根據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把內容分為游戲、工作、唱歌、律動、感覺訓練、故事、實物觀察、烹飪等。一些以皮亞傑理論為指導的學前教育方案,把課程內容視為能給幼兒提供「關鍵經驗」的各種活動。比如凱米課程以皮亞傑對經驗的劃分——物理經驗、社會經驗、數理邏輯經驗,將包含著3類經驗的日常生活、傳統活動和來自皮亞傑理論啟示的活動作為課程內容。 ④按照幼兒心理發展領域劃分。 英國的《學會學習》課程的內容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角度劃分的。具體分為7個發展領域:自我意識、社會能力、文化意識、交際能力、動作與感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感與創造意識。 圍繞上述領域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和游戲並加以組織,就構成了幼兒園課程。有關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劃分方式還不止上述這幾種。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課程內容如何分類,而在於各種課程框架之下的內容是否可以保證幼兒的基本學習,是否能夠為幼兒的發展提供適宜的學習經驗.
③ 幼兒園活動設計的要素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般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都需要考慮教什麼,、為什麼教和怎樣教等等這樣一些問題,這就涉及到課程的要素: 一、課程目標 通過教育活動所要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目的,這是應當首先加以確立的。目標的確立通常要依據兒童——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其發展的需要與可能性,包括兒童一般年齡特點及具體教育對象的實際,考慮社會的要求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結合活動內容確定課程目標。 二、課程的內容 選擇什麼樣的內容,豐富兒童哪些方面的經驗,如何加以編排組織。在選擇確定課程內容時,一方面要依據教育目標,同時考慮幼兒年齡與發展特點、能力水平及其已有經驗,還應適當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考慮其間的(邏輯)關系等,按一定規則合理組織起來。幼兒園課程內容範圍依教育目標應包括兒童發展的多個領域而非單一領域,因此在計劃時應考慮選擇全面多樣性的內容。 三、方法的設計 這一步是課程設計最具體的一環。即採用什麼方法途徑與活動方式,什麼時候和怎樣進行,程序步驟如何?如何組織活動過程等等,從而使幼兒獲得有關的經驗。不同的敦育目標和內』容,適用於不同的方法,方法的選擇設計還應考慮幼兒實際以及環境材料等條件,加以靈活選用,合理結構。沒有固定不變普遍適用的方法。教師應對整個課程設計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確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了解,發揮能動創造性,進行課程設計。應注意選擇既適應於內容又富於吸引力的活動方式,同時認真考慮和設計活動過程開展的每一個環節,使教育活動順利進展。 四、課程評價 課程的設計從擬訂目標選擇內容,到活動的設計,以及計劃的實施,不一定都能產生實際教育效果,達到預期目標。為此,就須對課程作適當的評價。這是完整課程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是使教育過程連續不斷運轉,促進課程不斷創新、完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的重要環節。
④ 幼兒園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些內容
課程內容解決的是「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往往取決於怎樣理解課程。關於課程本質的認識,大致上可以分為「學科中心」和「經驗中心」兩大類,相應地,對於課程內容也有兩種理解。「學科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法則等,它們主要體現在教材當中;「經驗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是指學生通過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應該獲得的認識、態度、行為方式等,它們存在於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當中,存在於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問題領域、課題和科目中。綜合上述兩種觀點,可以將課程內容理解為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社會為學校制定的目標而設計的。 課程基本內容: 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並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具體說來,幼兒園課程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認知經驗。 知識具有多種價值,它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具有發展價值,是智力發展、能力提高和情緒情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生命活動必須的知識,如與幼兒健康、安全相關的知識。有利於幼兒解決基本的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如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規則的意義等。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如自然和社會中常見的事物的名稱、屬性,幼兒能理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等。為今後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如基本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為成長為未來社會的高素質公民奠基的知識,如簡單的環保知識等。 ②關於基本活動方式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 人類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產勞動、社會交往和科學實驗。每一類活動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的原理原則。這些基本的活動方式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掌握的,掌握它們不僅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可以讓人體驗到活動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幼兒的基本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活、交往、學習等,細分可以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例如如何參與到同伴的活動中去,採用什麼方式能夠讓別人接受自己,如果這種方式不起作用怎麼辦等,都屬於這—類。 ③關於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經驗。 發展幼兒智力和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課程內容中必須包含這一部分,而且應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常常表現在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上,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得到發展。解決問題一般要經歷以下階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線索——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幼兒的問題解決也經歷這幾個階段,需要綜合運用觀察、分析、批判、動手操作等能力,幼兒有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對幼兒來講,驗證假設需要靠「做」,如果一個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設,再次進行校驗,如此循環,直到得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應該包括那些對幼兒而言「成問題」的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提高。幼兒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生活、游戲、交往中,如起跳點不一,如何比較誰跳得遠;魚缸里的水變少了,是不是被魚喝掉了等等。這些「問題」就構成了幼兒學習的內容。因此,利用幼兒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或者感興趣且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既有利於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能力。 ④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伴隨著活動過程而產生的體驗,類似的體驗積累多了,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傾向性。從根本上講,情感態度不是「教」出來的,它的形成更多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屬於隱性課程的范疇。情感態度形成的途徑主要有環境的同化作用、經驗的情緒效應和理智的分析。環境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現在周圍人對事物的評價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幼兒,使幼兒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就經驗的情緒體驗而言,幼兒對那些使自己體驗到愉悅、幸福、自信、滿意的事物或者活動會抱有積極的態度,反之亦然。當幼兒認識並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者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對這些事物形成特定的情感和態度,這就是情感態度形成途徑中的理智分析。根據這些途徑,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以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例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幼兒有機會探索他們感到好奇的事物,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選擇的學習內容要有趣、有懸念,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如有趣、驚訝、興奮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感到周圍的人都對學習抱有非常積極的態度。 課程內容分類 目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分類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按照活動對象的性質劃分或者按照學科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式劃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把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健康、自然、社會、語言和藝術5個領域,這是以幼兒活動的對象及其所規定的活動類型為標准來劃分的。日本1998年修訂的《幼兒園教育綱要》將課程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現,結合了學科的邏輯順序與幼兒的心理發展順序。 ②按照基本學習課題或者問題領域來劃分。 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一份重要報告中明確提出,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4種基本的學習——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來重新設計、組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有人將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學生活、學學習、學做人等。 ③按照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或者圍繞關鍵經驗的活動來劃分。 歐美一些國家的幼兒園課程根據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把內容分為游戲、工作、唱歌、律動、感覺訓練、故事、實物觀察、烹飪等。一些以皮亞傑理論為指導的學前教育方案,把課程內容視為能給幼兒提供「關鍵經驗」的各種活動。比如凱米課程以皮亞傑對經驗的劃分——物理經驗、社會經驗、數理邏輯經驗,將包含著3類經驗的日常生活、傳統活動和來自皮亞傑理論啟示的活動作為課程內容。 ④按照幼兒心理發展領域劃分。 英國的《學會學習》課程的內容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角度劃分的。具體分為7個發展領域:自我意識、社會能力、文化意識、交際能力、動作與感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感與創造意識。 圍繞上述領域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和游戲並加以組織,就構成了幼兒園課程。有關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劃分方式還不止上述這幾種。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課程內容如何分類,而在於各種課程框架之下的內容是否可以保證幼兒的基本學習,是否能夠為幼兒的發展提供適宜的學習經驗.
⑤ 以不同要素為起點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程序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也是歷次幼兒教育改革的熱點。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價值取向更是幼兒教育改革的關鍵。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幼兒園課程的改革更是多采紛呈,百家爭鳴。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應該學什麼,怎麼學,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什麼樣的課程對幼兒的成長最有價值?或者說,幼兒園的課程改 革應持怎樣的價值取向,關繫到如何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的實現,應當引起幼兒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視。一、 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目標是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幼兒園工作規程》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即「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這一教育的總目標,是在確定幼兒園課程目標時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層次。要將教育目標轉化為明確的課程目標,首先要對教育目標做出正確的解讀。誰都承認幼兒要全面發展,但具體到每一個幼兒身上,如何才為全面發展,有時看來沒有爭議的教育目標,一旦具體化,卻看法不一。為此,幼兒園課程目標以及展開的教育活動常常五花八門。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可以理解為:全面、和諧、高質量、多角度、可持續的發展。即「全面是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多方面發展,以避免今天中小學生中存在的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和諧是一種均衡;兒童發展既不是失衡性發展,也不是平均式發展,而是均衡發展、和諧發展;單項發展、特長發展在兒童早期是容易做到的,只要重視、只要努力就能達到一定結果,但全面、均衡、和諧的發展是有難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高質量是兒童的每個面都要發展,全面了如果每個面都發展得不好,就不是高質量;多選擇,對於兒童來講,就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她)局限化,應把他(她)塑造成像鑽石一樣,有不同的切面,閃爍不同的光芒。可持續就是今天的這種教育能否為他(她)未來的發展打好一個基礎,非常關鍵」。基於這樣一種價值理念,幼兒園需要什麼樣的課程、其課程目標又該如何確定,應該是比較明確了。我們應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闡述的各領域目標(第二層次),制定出具體的處於第三個層次的操作性課程目標,用於指導自己的課程實施過程。保證所制定的課程目標,能切實促進幼兒全面、和諧、高質量的基礎性發展,而不是片面強調特色發展或特長發展。二、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媒介。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及各種課程模式的嘗試,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不斷的吐故納新,如一些幼兒園進行的全球教育、環保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迎合時代發展所作的調整。我們不反對將以上內容引為課程內容。在知識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是應該不斷的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所提出的要求。但當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存在著為了求新而求新的現象。為了在各項評比活動中突出創新,獲獎奪冠,有的教師刻意搜尋新內容,挖空心思創新教法。把選擇教學內容的重心放在了如何突出教師的素質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基點上。創新是教育發展永恆的主題,我們不反對追求創新,但創新一定要站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我們應當認真思考,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對幼兒成長是否必要? 對幼兒成長來說,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我們在選擇教材內容時,不應該以該項內容是否新奇來取捨,而應該從要素建構論出發來組織選擇課程內容。要素建構論認為:在環境影響要素中,不是所有的因素對孩子都產生同樣的影響,有些因素的影響要大一些,有些因素的影響要小一些,真實的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關鍵要素,即對兒童未來發展產生深遠而又可持續性影響的要素,才是我們所應該選擇的教學內容,將這些關鍵要素以增加權重的方式加以建構,才能更好的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幼兒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即基礎性原則、啟蒙性原則、興趣性原則、人文性原則、情境性原則、活動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要求,所選取的課程內容必須有利於促進學前兒童基礎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於為其以後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把那些涉及人生價值與人發展最基本的問題選作課程內容,使學前教育課程內容成為課程內容整體系統必然的基礎部分。? 啟蒙性原則要求,學前教育課程內容必須能啟迪學前兒童心智的功能,打開兒童心靈之窗。能促進學前兒童各種心理現象和心理機能的最佳產生,萌生其善良德性、探索精神、求知慾望、進取心,引發其創造興趣,使其由他人啟蒙走向自我啟蒙,形成持續性發展的能力。興趣性原則要求,要根據學前兒童的興趣、需要選擇課程內容;所選內容應有利於發展學前兒童廣泛的健康的興趣,並由直接興趣、短時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和長久興趣,由外部興趣轉向內部興趣;使興趣成為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真正動力,但不是遷就其興趣。課程內容具有興趣性,目的是為了引發兒童自覺地學習與發展,使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快,讓兒童在自覺自願積極主動中獲得健全發展。? 人文性原則要求,課程內容要充分照顧學前兒童主體性和個性發展,有利於發展其自我表現、創造的價值;要特別注意把學前兒童作為核心,選入那些適宜於發展學前兒童人文特性的文化內容,尊重兒童人格和人權,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合作意識與態度的建立,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和民族心理以及初級的人道主義精神。? 情境性原則要求,應從學前兒童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社會情境)中選擇那些具體、形象、直觀、或能引起學前兒童想像、聯想的事物、材料、活動等作為課程內容。內容具有感染性和陶冶功能,適合兒童感受、操作,使其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充實其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的情境聯系。? 活動性原則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能激發學前兒童積極充分地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與發展,實現由外顯活動到內隱的心理(思維等)活動的轉變,形成良好的內部活動結構和活動能力,引導兒童進行自由自發的創造活動。活動的目的是促進發展。? 整體性原則要求,所選內容能有利於學前兒童整體健康發展,內容之間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具有整體教育功能;內容全面,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和層次;整體地看待兒童發展,實現內容結構的整體優化。? 發展性原則要求,必須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展順序與特點選取內容;所選內容有助於所有兒健全人格和主體性的發展;要著眼於未來,形成兒童長久發展的能力,促進兒童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的轉化。因此,內容不能遷就兒童已有水平,要稍有超前性。? 選擇學前教育課程內容,要充分依據這些基本原則,同時也要適當注意內容的科學性、審美性等,運用系統觀點,綜合地進行。需要說明的是,選擇課程內容不僅僅是教師的專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要求學前兒童自主選擇,教師予以指導。?? 三、課程類型的安排幼兒的發展不只是在我們安排的課程內發展,而是在全天候時間段里接受各種影響並發展著。因此在幼兒一日流程中課程的類型應多種多樣,相互結合。一般可分為四類課程:即潛在課程、微型課程、領域課程與生活實踐課程。潛在課程又稱隱性課程,是指環境中那些潛在的對兒童的成長施加影響的因素,潛在課程利用兒童無意注意與模仿習得能力強的特點往往發揮著巨大作用。如道德、態度、行為、習慣、觀念等單靠領域課程是不容易實現目標的,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微型課程是指時間單位非常短,約在一到三分鍾,最長不超過五分鍾的短小課程。在一天之中,有效利用許多小的時間段設計課程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領域課程是指有目的有計劃設計的
⑥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一般包括那三個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有智力開發,身體體能鍛煉,陌生環境的適應力,家庭到集體生活的過渡,自主獨立性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開發以及團隊合作的訓練等,其中智力開發是最為重要的。
語言表達能力的開發,團隊合作的訓練:在智力開發,體能鍛煉,以及適應獨立能力的培養的過程中,也要不忘培養孩子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自主表達情感。與此同時,也要引導孩子之間的互幫互阻,互相合作的團隊精神,協助他們從身心上逐漸強壯起來。
因此,教育要從幼小階段抓起。幼兒園教育雖然不屬於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其重要性遠遠不會低於九年義務教育。重視幼教,重視抓基礎,未來孩子才能更優秀,更具競爭力!
⑦ 幼兒園主題課程設計月計劃怎麼寫
一、明確主題選擇方向,尋找恰當的主題源 主題式課程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不同的課程設計者因價值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主題選擇傾向。因此,明確教育價值觀是明確主題選擇方向的首要任務。一般來說,主題式課程存在兩種主題選擇傾向。 1.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主題式課程大多是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的。因為兒童的興趣和求知需要是主題式課程得以生發和開展下去的保障。從兒童興趣出發選擇主題,可以較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探究興趣。這種選擇傾向演繹了新的教育觀和課程觀。 從兒童自身興趣出發選擇主題源,有以下方法和策略: ①從兒童關注的話題(談話或疑問)中尋找主題; ②從吸引兒童的事件中尋找主題; ③從兒童的角色行為中尋找主題; ④從兒童感興趣的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尋找主題。 2.從教師的興趣出發。這里的「教師興趣」並不意味著主題的選擇純粹是教師的意志,而完全不顧及幼兒的學習興趣。從教師的興趣出發,是指在選擇主題時,教師對於主題的系統性、邏輯性以及方向性的設想較多,主題的選擇往往帶有某種課程改革的意圖和科研目的。例如,有些幼兒園依據本園的特色或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尋找和確定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內容,開發適合幼兒學習、探究的園本課程。 二、尋找合適的展開線索,擴展主題源 主題源一般要通過一定的線索層層展開,從而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主題網路。到底從哪個角度,按什麼線索展開主題源才是較恰當和合理的呢?目前,教師在擴展主題源時,較多採用兩種展開線索。 1.分析主題源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並將這些信息要素作進一步的分解,找到次一級的主題要素,以此類推,層層分解,如: 以這種方式展開主題源,各主題要素彼此關聯,可以構成一個網狀結構。但次一級主題分層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偏離主題源的價值追求,也易造成各主題要素展開層次的懸殊,如一個主題要素展開了四層甚至更多,而另一個主題要素只展開了兩層甚至更少。 2.分析主題源所涵蓋的學科或領域傾向,設想兒童可以從這些學科或領域中獲得哪些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由此形成具有學科或領域傾向的主題要素網。如: 利用這種線索展開的主題要素與主題源的聯系較緊密,容易實現主題源的教育目標。但是,由於主題內容的完整性和綜合功能被打破,易使原本綜合的活動還原為單一的學科或領域活動。很多幼兒園教師的疑問和困惑也是從這里產生的,似乎從主題出發,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學科或領域教學。 選用主題源展開線索的依據是: ①主題源的教育價值定位,是強調情感、能力方面的價值,還是較多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要求; ②主題源內涵的大小,即所包含的主題要素的多寡; ③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 三、分析某一主題要素的內容性質,確定學習活動傾向 主題網路構成之後,教師要分析主題要素的內容性質,確定其學習活動傾向。這方面一般可採取兩種策略。 1.對網路中所有主題要素的內容性質進行分析。不同的主題要素,其內容性質不同,它所具有的學習活動傾向也不同。這里的學習活動傾向不是特指社會、語言、數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或領域活動的傾向,而是指專門的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或游戲活動。在開展主題式課程時,要求幼兒在一定時期內沉浸在一個主題中,使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活動都與這個主題相關,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主題式課程的教育優勢。因此,主題網路經過教師的分析和整理之後應將主題要素網路轉變成活動網路。教師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求知興趣確定某一主題要素和活動形式作為展開此主題式課程的生發點。 2.對網路中某一確定的主題要素的內容進行分析、確定其學習活動傾向,並據此開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師幼互動的情況和幼兒活動的興趣,不斷生發新的主題要素,使整個主題式課程靈活、自由地以各種活動形式得以展開,構成一個動態的系統,使幼兒的生活、游戲和學習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統一的整體。 四、挖掘主題要素的網路價值,確定活動目標和要求 主題式課程關注的是整體的、有聯系的經驗,追求對幼兒具有「完整」意義的教育價值。主題要素是主題網路中的一個點,是整體的、有聯系的經驗中的一個點,具有整體主題網路所蘊涵的價值特徵,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主題要素所隱含的網路價值,是開展主題式課程的關鍵。也就是說,從某一主題要素著手設計課程時,活動目標和要求所體現的不應僅僅是某一主題要素本身的價值目標,始終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來體現主題網的價值追求。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的生成性活動與教師的預定性活動相統一,使目標的系統性與生成性相結合。例如,在「熱鬧的大街」這一主題網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談話熱點開展了「行車交通標志」這一游戲活動。活動本身的目標非常清晰:認識各種行車交通標志,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但是活動所具有的網路目標還包括街道建設與美化、街景裝飾與布置、角色行為扮演……因此,教師在設立活動目標,為幼兒准備活動材料時,就要考慮更多潛在性的情境要求、物質要求以及幼兒可能出現的種種興趣要求。 五、根據活動目標,設計活動方案 主題只是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是教師定位和設計一個具體活動方案的切入點。主題式課程的特點在於其教育內容的生活性和綜合功能,其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並不具有一定的模式。因此,在預成活動具體目標和要求之後,應根據活動目標在完成整體主題網教育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動要求的高低,本園本班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及環境、材料狀況,採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設計活動方案,開發課程。各種課程內容的組織都可以採用主題的形式,但具體的教學和活動模式可以各不相同。 主題式課程由於它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我們期望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教師們能更好地理解幼兒園課程中的主題,能更有效地運用主題設計策略開發幼兒園課程,組織幼兒的各項活動,使我們的孩子在一個更為適宜、更具有生活意義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⑧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要素
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主要以思想開發與交流能力為主要!
⑨ 幼兒園課程設計包括哪些要素
一般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都需要考慮教什麼,、為什麼教和怎樣教等等這樣一些問題,這就涉及到課程的要素:
一、課程目標
通過教育活動所要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目的,這是應當首先加以確立的。目標的確立通常要依據兒童——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其發展的需要與可能性,包括兒童一般年齡特點及具體教育對象的實際,考慮社會的要求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結合活動內容確定課程目標。
二、課程的內容
選擇什麼樣的內容,豐富兒童哪些方面的經驗,如何加以編排組織。在選擇確定課程內容時,一方面要依據教育目標,同時考慮幼兒年齡與發展特點、能力水平及其已有經驗,還應適當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考慮其間的(邏輯)關系等,按一定規則合理組織起來。幼兒園課程內容範圍依教育目標應包括兒童發展的多個領域而非單一領域,因此在計劃時應考慮選擇全面多樣性的內容。
三、方法的設計
這一步是課程設計最具體的一環。即採用什麼方法途徑與活動方式,什麼時候和怎樣進行,程序步驟如何?如何組織活動過程等等,從而使幼兒獲得有關的經驗。不同的敦育目標和內』容,適用於不同的方法,方法的選擇設計還應考慮幼兒實際以及環境材料等條件,加以靈活選用,合理結構。沒有固定不變普遍適用的方法。教師應對整個課程設計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確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了解,發揮能動創造性,進行課程設計。應注意選擇既適應於內容又富於吸引力的活動方式,同時認真考慮和設計活動過程開展的每一個環節,使教育活動順利進展。
四、課程評價
課程的設計從擬訂目標選擇內容,到活動的設計,以及計劃的實施,不一定都能產生實際教育效果,達到預期目標。為此,就須對課程作適當的評價。這是完整課程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是使教育過程連續不斷運轉,促進課程不斷創新、完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的重要環節。
⑩ 幼兒園課程的要素有哪些求解啊
幼兒園課程的四要素: 1. 幼兒園課程目標 2. 幼兒園課程內容 3. 幼兒園課程組織實施 4. 幼兒園課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