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課程文化建設

小學課程文化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8 03:56:23

Ⅰ 中學課程文化特色建設是什麼意思

「課程」是一個具有多層面、多重含義的復雜概念。我們對課程的基本定義是指以給學生獲得體驗為預期的有計劃的顯形或隱形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及學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都可視為課程形態。課程是學校常態工作的中心,學校有責任按國家規定保證開足課程與課時;學校有義務保證提供優質的課程服務。課程是學校的特色標志,辦學思想、校訓口號,終歸要落實到課程設置上獲得支撐。課程方面顯現出來的異同,是學校間的本質差別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校本課程,是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的必經之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持續六年的課程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歷程。
一、課程文化建設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學高標准通過上海市教委專家組對我校創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中期檢查。在此基礎上,建平中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適時制定了未來五年(2002年——2007年)發展規劃。
建平中學的未來發展基點是建立在現代社會整個大的背景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中國入世帶來的教育市場的開放,一方面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我們將遇到更多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對手,迫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優化資源,使我們的辦學達到最大效益,以應對新的形勢對我們的挑戰。
建平中學未來發展基點也是建立在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的,新的課程改革要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我們要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構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我們提出了構建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建平學校文化這一「五年規劃」期間的核心任務,這是一個以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為精神內核的學校文化,這是一個包括組織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在內的學校文化系統,今後五年以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為主題,繼續加大改革實驗力度,深入發展建平中學的辦學特色,把建平中學建設成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在國內基礎教育界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實現「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的育人目標,以我們卓越的努力,在微觀領域,實踐並推進中國基礎教育的深入發展。
為此,我們把「課程重構與課程文化建設」作為規劃重點,力圖通過學校課程建設這一抓手,綱舉目張地推進學校的課程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和環境文化的全面發展,從而構建起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徵的建平文化。
二、對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認識
我們認識到,課程與課程文化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學校文化的真正成果應該是培養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學子,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課程必將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課程問題從基礎層面提升到文化層面來考慮,就是力圖在課程建設、體系確立、評價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夠體現出建平中學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努力。同時作為課程文化建設的支撐,校本培訓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軟體支撐)以及學校環境文化的構建(硬體支撐)也應該在課程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最後作為所有課題建設的紐帶,我們將在未來的五年中對建平中學的管理文化做一個更深層面上的再建構。
為了順利開展這項系統工程,我們經過各個層面反復討論,全體教工統一思想,明確了以下幾個認識:
1、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
「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課程」。因此,我們開展課程建設的目的,就是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重構建平學校課程,即將學校的德育活動、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區活動、體育鍛煉等一系列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統一納入課程管理范疇,構建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學生為課程主體,以活動為載體,以學分制評價為紐帶,以「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為課程文化內涵,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系統。
2、宗旨: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確立課程的服務意識,學校教育的產品是服務,學校應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而不是去「創造」適應「課程」的學生。學校課程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才能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
3、課程觀念:課程不能僅僅視為學科,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教育進程,是一種實踐狀態的教育。課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是課程的開發者、知識的建構者,在師生平等對話、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有效地指導,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地探究,自主地建構。
4、課程文化特性:基礎性、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
所謂基礎性,指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均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准為依據,體現社會化要求,落實合格層面的基本要求,並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打好基礎。
所謂開放性是指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開放。凡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財富都可以選擇作為課程內容,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凡有利於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都可以選擇為我所用,無論接受式的,還是探究式的,無論是文本的,還是網路的;承認個體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評價學生的標准也是多元的,否棄劃一、僵化的評價標准,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性,倡導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統一,否棄「選拔為本」的評價體系,力主「發展為本」,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所謂選擇性是基於開放性形成的,除了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有課程進程中的選擇,教材的選擇,教師的選擇,基礎型必修課不同層次的選擇,拓展型選修課科目、模塊的選擇,研究型課程課題的選擇,活動課程社團的選擇,是否參與某次考試的選擇,考試層次的選擇,考試科目的選擇。給學生自己以充分選擇的自由,就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給學生發展特長的自由。
所謂綜合性是基於未來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所以課程的每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課程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德智體美諸因素的綜合。綜合的另一個含義是改變學科門戶獨立毫不相乾的現狀,學科之間加強溝通,建立學科聯系,組織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課程結構:建立以「領域、科目、模塊」為系列的三級課程結構系統。
學習領域:指根據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全面發展需要而劃分的學習范圍,它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每一個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
科目:指學習領域下相應課程的學科門類,主要有語文、外語,數學,政治、歷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美術、音樂、藝術,社團活動、社區活動、社會活動等。這些科目分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
模塊:指根據學科素養要求,按照學科知識能力的系列和序列而劃分的若干相互聯系的課程體系板塊,這些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每一個模塊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體,也都有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與建議,既給教師提示了教學目的定位,也方便學生拓展自學。因此,每個模塊都是靈活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學習實踐活動。
我們給教研組以模塊設計的自主權,但必須遵循 「基礎性、拓展性、綜合性、體驗性、選擇性」等五個基本原則,並要求逐步實現「大綱、教材、教法、評價」的完整配套。
顯然,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通過這樣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有助於推進現代學校文化建設,有利於落實學校個性化辦學思想,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利於促進學生高中階段的全面發展。
6、課程建構的幾項重要原則:
(1)、德育滲透原則: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強調全員德育,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應該讓每一個教師都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教學步驟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資源,必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教學的德育性。
(2)、自主探究原則:與建平學校文化主體相契合,我們提倡課程建設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學生在課程建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課程建設應該為學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夠的空間。
(3)、合作協同原則:學校課程應該體現出學校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在課程開發上要堅持合作協同的學習原則,提倡課程對於學生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的指導與影響。
(4)、師生互動原則:課程設置應該體現出師生互動的特點,課程不應該是一個單向的灌輸的過程,而應該體現出師生之間,知識與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組織者之間的民主關系。
(5)、前瞻開放原則:知識永遠應該是向未來開放的,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圓融自足的自閉系統,而應該是一個向未來開放的知識生成結構,因此課程的設置也應該體現這樣的特點。
7、課程管理與評價:
在課程實施中關注過程,在過程中關注評價,在評價中關注價值。
成立學校課程規劃小組,負責學校課程設置整體規劃的設計。指導學校課程設置與開發,指導教師編制學科教學綱要。對課程影響績效做出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並將這一管理流程納入ISO9001品質保證體系的管理范疇。
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管理,通過師生共同研討,設立學分標准。完善學分認定機制,繼續研發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網路數據平台。
引進「課程合同」管理機制。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形成課程合同,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學習計劃,使學生明確自己參與的各種活動、學習目標、要領、評價方式。
進一步完善導師制,使學生能夠得到符合其個性發展需求的個別化指導,同時,也在指導的過程中,使教師自身的人格與個性得以完善與發展。
增強診斷性評價、加強激勵性評價。以金蘋果獎、獎勵學分以及課程學習診斷及建議書等為載體構建學校尊重差異、張揚個性、發揮強勢、體驗成功的課程評價體系。
三、課程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
我們統整了原有課程,把原有課程形態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國際課程,分別探索不同類型課程的課堂教學形態。
附:建平中學課程規劃表

課程歸類

國家課程 (地方課程)

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

國際課程

課程形態

必修課程
基礎型課程

選修課程 拓展類課程

活動課程
研究性課程

多樣開放

課程目標

滿足合格要求

落實辦學特色
追求特長發展

與國際教育對話、接軌

1、分步開展模塊課程建設
2003年,我們申報的《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獲得市級科研課題立項,開始著手實施模塊課程建設。整個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4—2005):探路。首先在高一上學期語文學科試行;在高一下學期數學、英語學科同時開展。2005年召開全市語文學科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語文模塊教學成果經驗。
第二階段(2005—2006):鋪開。繼語數英學科之後,綜合文科、信息學科、藝體學科、綜合理科等全面開展模塊課程實驗,並在2006年召開全市數學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數學模塊教學的成果經驗。
第三階段(2007—2008):深化。模塊課程形成校本化,有完整規范的教學大綱、合乎教學實際的校本教材、行之有效的特有課堂形態與教學方法、建立與模塊課程教學相適應的評價方式。2007年12月召開全市英語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5月召開全市綜合文科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12月召開全市綜合理科模塊教學研討會, 分別總結論證這些學科模塊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

至此,經過四輪探索,模塊課程建設已經在所有學科全面展開, 2008年11月,《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順利通過市級科研課題結題驗收。

2、建構校本課程體系——領域、學科、模塊
n 按八個基本學習領域開發校本課程,讓校本課程全面服務
於學校培養目標:
心理健康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側重於共生意識的培養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側重於科學態度的培養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世界
眼光)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側重於領袖氣質的培養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側重於興趣特長的培養
n 學習領域與科目、模塊
學生心理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心理、校班會——主題活動、
學習心理、人格心理……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音體美——雙周音樂會、國慶
通宵、健美操、電腦繪畫……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理化生、政史地——環境保護、社區活動、南京行、長江行……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數理化生、信息科技、勞技(網
絡技術、電腦組裝、機器人)……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語文、政史地——諸子百家選
讀、史記選讀、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外語、政史地——莎士比亞選
讀、歐洲行、美國行、澳洲行……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各學科——學農、學軍、航模
社團、跆拳道社團……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各學科——作文比賽、英特兒
創新大賽、數學競賽、化學競賽……
3、學校課程舉例:德育課程

建平德育課程規劃

學期

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1

選修課程2

社會實踐

綜合性實踐課程

校班會

健康與活動

自主管理

心理健康

學生社團

青年黨校

人文素養

課題研討

高一(上)

社區服務

學軍

升旗儀式專題報告校會班會

廣播操 眼保健操

規范與管理

適應心理

04論壇

黨的基礎知識學習

各科開設人文講座





國慶系列活動





護旗隊





高一(下)

社區服務

南京行

規范與管理

個性心理

"建平之星"網站







五四系列活動





"我們"網站





高二(上)

社會義工

國慶系列活動

服務與管理

學業心理(1)

"陽光新聞"采編社













先鋒論壇





高二(下)

社會義工

學農

服務與管理

交往心理

"紅帆"編輯部

黨的理論學習





五四系列活動





"新生代"編輯部





高三(上)

幹部實習

國慶系列活動

責任與管理

學業心理(2)

"金蘋果"電視台

專題研究











"金蘋果"電台





高三(下)



18歲成人儀式

責任與管理

職業心理

心理成長社 其他社團







德育課程堅持活動德育模式,在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動中健全人格修養的自我塑造。

顯然,我們的課程建設,實質上是一種「課程校本化」建設工程: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引進國際課程也是最終達到校本化。

四、課程文化建設的推進情況
學校繼續不斷推進學校課程文化建設,主要從四方面著手開展:(一)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國家課程的校本化
我們的模塊課程建設,是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推進、深化、提升。
1、總結推進
第一階段展開前,學校在暑假期間,連續召開了三次不同層面的課程研討會(骨幹教師與相關責任部門幹部會、所有教研組長以及全體中層以上幹部會、學校課程改革動員與全員培訓)。經過一系列會議,統一思想,確定方向,為下一階段的學校課程建設做好思想、計劃與方案的准備。
以後每一年,我們都會圍繞前一階段學校模塊課程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研討: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通過教育沙龍以及學科專家咨詢會等形式,對學校已經開設模塊課程的教研組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研究。特別是2008年,所有學科都開展了幾輪模塊課程實踐後,我們組織各學科課改骨幹,分批分學科集中專題研討梳理本學科模塊課程體系,重新審視模塊課程,統一了認識,明確了深化模塊課程的具體任務。

2、實踐完善
經過一系列的研討,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思路更清晰,意見更統一,操作更踏實。無論是模塊課程推進的廣度還是推進的深度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長足的提升。2007年,100%的教研組開始實施模塊課程。到2009年6月,語文、英語以及數學已經連續進行四輪模塊課程的實驗,綜合文科組已經進行了兩輪。綜合理科組也在2006年啟動了模塊課程改革。可以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的課程改革終於呈現出我們所期望的整體態勢,在模塊課程建設方面,我們所期望的建平共同價值觀已經形成。
課程建設不僅在廣度上得到發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斷推進。
在這一方面,語文組連續兩年,從不同角度進行實驗,第一年確定了豐富課程資源,新增課程內容的模塊課程構建思路,另一方面,又從第二年開始在模塊課的學習組織形式上進行嘗試,逐步形成以專題語文活動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模塊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第三年,語文組則開始將語文課程中的必修、選修、模塊課程全部打通,並出版教本,徹底實現校本化、模塊化,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建平自己的語文課程。如今,第四輪語文模塊教材更進一步深化,把教學大綱要求、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評價等要素都編入教材,使教材既是語文讀本,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記錄。
數學組,第一年在模塊設置上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不同發展方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的模塊大受歡迎,有些模塊授課情況不盡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課程設置上,更多考慮到挖掘數學與人文、與社會實踐、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用「源頭活水」使數學的「半畝方塘」呈現出獨特的「天光雲影」。第四輪出版了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
綜合文科組發揮「綜合」的特點,在模塊設計上,追求「哲學的深度」、「歷史的『長度』」、「地理的廣度」,圍繞社會、資源與發展的主題,分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指導學生研究。
綜合理科組第一輪課改從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技術以及科學的前沿發展四個主題來建設課程模塊,第二輪梳理出四大系列:科學概念系列(構建各學科核心概念,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感悟「科學是美麗的」)、科學實驗系列(掌握綜合理科基本實驗的技能與方法,理解「科學是嚴謹的」)、科學人文系列(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理解科學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作用,認識到「科學是有用的」)、自主發展系列(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發現和培養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與發展潛能的學生,感受「科學是有趣的」)。
在課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科知識、生活體驗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從教師的角度上說,一方面教育理念通過實踐有了極大的轉變,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獲得了一個最佳的提昇平台。
3、階段成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模塊課程建設實現預定目標,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形成了各學科的課程模塊綱要。語文、數學、英語、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分別成功舉辦了面向全市開放的學科模塊課程研討會;語文實現了高一高二教材校本化;數學組出版了《情景數學》、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英語組編寫了《英語經典文化讀本》。高二學生自編了以「人格修養」、「自然情懷」等為主題的個性化文本教材,同時也編出了以「科技與文化」為主題的電子教材。《中國青年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和《新聞晚報》等報刊,《上海教育科研》、《語文學習》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現代教學》、《新教育探索》等專業雜志,都對我校的模塊課程建設進行了介紹與評價。從教學實效看,學生們在模塊課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而建平的育人目標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切實的載體。
(二)校本選修課程建設
校本選修課程由特色文化課程與特色德育課程兩大部分構成。
1、綜合性特色文化課程建設。幾年來,我們統整各類特色活動,按照「課程大綱、教材、教法、評價」四項課程要求來規范管理,沉澱了科技節、英語周、學科類校本選修課程和競賽課程,並開發了「4S課程」(即科技人文講座、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項目設計等四項合稱)。每學期常態下的校本選修課程都在一百門左右,其中「智能機器人」特色課程在歷屆國際、國內大賽中屢獲金獎。每周三下午有兩節課時用於「4S」課程(即「項目設計、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科技人文講座」的合稱)。
2、綜合性特色德育課程。活動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積累了豐
富的課程資源。如,一年一度的「與奉節建平希望小學師生手拉手夏令營」活動、社團文化節、國慶「嘉年華」通宵晚會、國際文化節、南京社會考察、學農、軍訓、青年黨校、高三畢業典禮暨成人儀式等傳統活動,都是我們的特色活動課程。我們在新課程建設中,更注重活動德育課程的內涵發展,不斷探尋新形式,挖掘新內涵。2006年起,我們開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動建平」十大校園人物評選活動,把它作為學校精神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新形式。我們注重它的過程教育功能,從11月份啟動,從班級推薦申報、事跡材料網上公布、全校投票評選,到新年1月隆重頒獎典禮,前後持續3個月。周期長、范圍廣,影響大,使這些好人好事成為極好的教育資源,深入到每個師生的靈魂深處。我們還在學生自主管理的傳統德育形式基礎上,創造出「主題值周活動」形式,成為一門開發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德育新課程。我們把學生值周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值周班學生每周自主確定一個管理主題,通過調查研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Ⅱ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屬於什麼課程

不屬於課程 是課余的消遣

Ⅲ 課堂文化的新課堂文化建設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1.在新課堂文化的建設中,教師密切注意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自主性和課堂紀律有效性,教師的有效課堂教學要做到自主與紀律雙贏。
2.正確處理好課堂上學生的各種生成性問題,從學生的突發事件中生成出來課程資源,教師的處理是一種藝術。教師要從突發事件中挖掘出其積極因素用作課堂教學資源,用於課堂教學。注意教師態度要嚴肅,語言要柔和。
3.對學生的評價,尤其是對那些後進生的評價,盡量做到中肯,切勿指責、漫罵。平時,給每一個學生建立起一成長檔案,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對自己作出評價,然後由教師把學生作出的自我評價交給全班同學來共同測評。評出優秀,進步最快的。
六、小結
新課程改革呼喚新課堂文化,在新課堂文化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呼喚生機和活力。新課程課堂教學藝術體現出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尊重生命;體現出重思維過程,重學習方法變革,重性格品德的塑造;體現出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過程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優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只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主體參與學習,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才能使主體得到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教師應當寬容待人,要有愛心、有熱心、有耐心、有恆心、有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放下架子,對學生的表現應始終採用鼓勵性評價,不失時機進行點撥,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面向全體,產生共鳴。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學會發展的需要,是落實課程改革的一種實際行動,是廣大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過程,教師要給學生以最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機會,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在教學中的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
因此,要構建新的課堂文化中,教師就必須以當前教育的神聖使命為依據,對新課程的課堂進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構建平等民主,和諧共處,互動合作,自主探究的課堂文化,以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為此,學校教師還必須重建教師專業文化,必須對現有文化進行取捨、整合與轉化,並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只有做好上述這些方面,學校的教育改革才會曙光在前。

Ⅳ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課程文化建設」

課程是一種文化,課堂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活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組織,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應該是這種文化交流、傳播的主場所,加強數學課程文化建設能充分發掘課堂教學的文化意蘊,弘揚數學學科的人文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小學數學課程文化建設」更被視為一種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發展學生數學觀念、完善學生數學思維的必經之路。所以,在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在教學中關注著數學課堂文化的建設。
一、滲透數學思想,體驗數學
與顯性的數學知識不同,數學思維方法往往隱身於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中,有經驗的教師不僅恩能夠看到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主要思想方法,而且能根據知識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具體又恰當的滲透要求和策略。比如在《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中,一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從一個桃的二分之一→一盤桃的二分之一(一盤蓋好的桃)→如果這盤桃是6個,如果是8個→如果有一筐桃,這筐桃有30個有31個……從一個桃的二分之一到一盤桃的二分之一,學生很容易由「把一個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桃的二分之一」類推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桃的二分之一」,認識得以豐富的同時,也真實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的類推過程。從一盤桃到一盤桃有6個,突出把6個桃看成一個整體,把它們平均分成2份,接著又8個桃,一筐桃,數量變化盡管更大,但只是內在的一致性卻在此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體現。顯然,上述過程也體現了抽象、改過對於建立數學概念的作用,有助於學生提高數學抽象、概括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營造人文環境,感悟數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和諧融洽的氛圍,有利於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使學習在較長的時間內處於一種亢奮、高效狀態。由於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所以這應是小學課堂文化建設的首要內容,是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數學課堂應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交流、對話,在學習中體驗,在探索中進取,在活動中薰陶。如四年級「小數加減法」的教學時,教師創設「藍貓過生日買水果請客」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25.5元+234.7元。接著探究125.5+234.7的演算法,四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下,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簡潔的,也有巧妙的,當然也有幼稚的,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個成功者的地位,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營造人文性的數學課堂環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信任、關愛和尊重,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
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教育,努力營造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構建數學課堂文化,讓孩子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地調動,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喜歡用數學,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Ⅳ 如何建設適合小學生學生發展的課程

課堂文化是對課堂的價值追求,她流淌於課堂之中,隱含於師生之間,是滋養課堂的重要成分,對課堂教學面貌和實效產生著根深蒂固的潛在而深遠的影響.應該 說,從誇美紐斯創建班級授課制,就有了課堂文化.課堂經過幾百年的運轉和錘煉,在不同時代背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長期積淀形成了打上時 代、地域烙印的課堂文化.在「應試教育」時期,由於受「應試教育」文化的影響,課堂文化呈現的是學生要適合教育,這樣的課堂文化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和社會的需求,特別是不利於人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出現,在文化訴求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一個是人的發展的全面關注.

Ⅵ 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檢查哪些方面

學校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學校的師生,更是校園文化的活載體。因此,學校將不僅僅要求每一門課程而是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著文化氣息,都應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活動中,加強農村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課改工作能在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里進行,這將無疑是推動課程改革科學有序健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並且向外延伸的一種群體性的文化。它對學生的知情意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我們完成育人的任務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創設一個良好、和諧、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應該成為課程改革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它將直接影響到課程改革是否能向縱深發展的關鍵。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做為農村小學的我校在重建學校新文化上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創建生命化的校園環境氛圍
1、校園文化環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在一種文化環境熏陶下對人才成長的作用。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師生,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如學校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僅反映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學校的校風,很難設想一個環境骯臟,秩序混亂的地方,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學校文化的今天,做為一個管理者,要善於創設一種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環境文化,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講求環境建設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范性,精心創設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種場所,烘托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此,我校在校門口左右兩邊建造兩個花壇,配合極具個性化的學校大門,給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覺到學校的文化氣息濃厚,校園優美。學校兩個宣傳欄書寫了課改的語絲,向社會、家長宣傳課改。教學樓從左到右設置有祖國版圖、世界地圖、學校規范圖,意在讓學生天天看到三幅圖,使學生放眼世界,胸懷祖國,心中裝有自己的學校,再依次是教風、班風、學風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小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國旗,國旗兩旁寫著熱愛祖國,勤奮好學八個大字,寓示著中華兒女應胸懷祖國,長大為祖國作貢獻。教師辦公室《教師職責》、《班主任職責》等一一上牆,旁邊配有梅蘭竹菊四幅圖畫,不僅明確規定了教師的職責,並要求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具有梅蘭竹菊的品格,把校規、校訓放在最顯著的地方,黑板報內容定期更換,裝貼名人畫像及名言,建設校園文化長廊等,使師生無時無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實現讓學校的每塊牆壁都會說話。同時,學校上下操場栽種芒果樹,開辟了一條綠化帶,創設了兩個園型的花壇,栽種塔柏樹,真正做到了陽春蔥籠滴翠,盛夏鮮花似錦、涼秋紅楓似火,寒冬松柏長青。置身其中,給人以秀麗清雅、生機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優美、恬靜、整潔的校園,不僅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和美的享受,發揮了育人的作用。
2、師生精神文化的營造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學校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的氛圍,無疑會對師生心靈熏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為此,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善於運用學校的種種設施,活用教學資源,以增多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大自然機會,讓學生暢游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前瞻性名言、古訓,均為我們揭示出讀書文化的重要性。為此,我校開展的作文、數學、美術、音樂、書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興趣小組活動,開放圖書館的圖書資料,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並定期舉行一些讀書比賽,學生創作手抄報,開展美術、書法、作文課外活動等。把學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學校開辟的二個欄目:《才藝大比拼》,《放飛想像》,《遨遊蒼穹》,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同時,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安全衛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助人為樂、團結協作;勤奮好學、不斷進取。一股正氣尉然成風,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在教師中成立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開辟問題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進行研討。通過這些群眾性組織的構建,既能做到把師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健康活動上來,又可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再者,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少先隊活動是主要育人載體,這種育人活動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點擴散和滲透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之中,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能力,較易為學生接受。鑒於此,學校與集新的果林場進行定期掛鉤,充分利用這個實踐基地,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了解果樹栽培種植的技術,懂得管理果樹,同時也受到勞動思想教育,不僅豐富了校園課餘生活,而且對於穩定同學情緒,陶治情操,培養健康心理,開闊眼界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於形成祥和寬松的校園氛圍,對於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創設和諧的校園心理氛圍
和諧的心理氛圍是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融通。師生間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被理解、被關注、被接納、被支持的寬松環境,讓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老師的愛,用愛心澆灌花朵。近幾年來,我校利用業務學習時間,學習師德師規,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以名人為表率,開展敬業愛崗,無私奉獻、依法執教等系列活動,並開展了如何處理偶發事件,如何實施減負的大討論,創造性地總結出本校的工作方法。特別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的教師應有了正確的育人觀,學會了欣賞學生,懂得尊重學生,能夠善待學困生,甚至要偏愛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我們的教師是採用傾斜政策的辦法,即:增加一點感情投資,優先一點學習指導,多給一點鍛煉機會,放寬一點表揚獎勵。使他們感到教師的關注和期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鼓起了上進的勇氣,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與壓力,讓他們同樣享受到做為人的尊嚴與待遇,這也正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
三、形成規范的校園生活氛圍
規范的生活氛圍指學生生活的規范化,包括文明得體的行為舉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規范的生活氛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法律修養;有助於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習效率;有助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指導,制約行為的正確思想的形成;有益於學生的身體健康。規范的生活氛圍來源於嚴格而科學的管理。我們制定了《集新小學生一日常規》、《集新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優秀中隊評比細則》、《班主任考核細則》、《五有五無評比細則》、《文明班級評比細則》等規章。有了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否則,規章就只是一紙空文,對學生缺乏規范作用。我們利用少先隊值日員檢查落實。每周一公布,還開展規范教室、文明班級評比活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我們每學期規定開學初的第一個月為日常行為規范強化月。通過看、練、比的方法,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
21世紀的學校是開放的學校,它將不再是閉關自守的,而是存在於社會大文化背景下,它與社會上的各種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充分利用各種德育陣地,加強與社區的交流與互動,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努力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例如請老協、關工委來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開座談會、講座、心理輔導課,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共建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農村、工廠,進行實習、考察,調查研究。做好家校聯系,辦好家長學校,及時向家長宣傳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能與家長緊密聯系,接受群眾的監督,與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許多家長能夠為了改善學校辦學環境,支持學校課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
校園文化的建設,既包括軟體的、精神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含有硬體的、環境建設的因素。在深化課程改革的活動中,我們要力求突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校園是一塊凈土,在這里只有書聲,只有快樂。為此,我們要營造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文化,使學校成為師生舒展心靈、放飛想像的處所。使教師在充滿人情味校園文化中,懷著快樂的心情為學校工作,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學生能夠拓寬發展空間,胸懷遠大理想,讓師生用智慧啟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與被點燃的火種交相輝映,從而使校園成為師生不斷學習、交流和提高的場所。使師生時時處處都感受到知識殿堂的神聖,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

Ⅶ 誰有社區文化建設的校本課程設計

一、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提出的背景

1.國家教育政策

1.1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解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高中生要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還指出「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

1.2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體現 :

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規定:每個普通高中學生在三年中都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個學分才可以畢業。

2.當前我國人才素質現狀

新華網關於《我國人才素質面臨三大挑戰》的評論中提到:我國人才素質所面臨的三大挑戰是:「誠信度、創新力和實踐力」。

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幾年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加論壇的48個國家中,中國「人員素質」排行第40位。由此可見,中國也許可以出現全世界頂尖的人才,但其人才金字塔的基座卻難以令人放心。

武漢大學曾進行過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人才」課題研究,研究表明:近七成的用人單位認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才能力中最為重要的,其次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可見,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實干」。但是「實踐力」的缺失確實是我國人才素質面臨的重要問題。比如:相當規模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崗位,而不得不成為「啃老族」, 究其原因,金融危機以來全國以至全球范圍的企業效益下滑,從而緊縮規模或者乾脆倒閉,使就業崗位減少是一個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大多數停留在書面,動手能力卻被忽視,使得學生即使掌握了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說起來一套一套,在實際的操作技能上卻縮手縮腳,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只給知識,不給機會的教育讓我國的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而以「個人意識膨脹,社會責任感缺乏」為表現的「誠信度」和「創新力」的不足同樣是制約我國人才與國際人才市場接軌的重要因素。

3.對於國際社區服務發展趨勢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設理論基礎的幾點思考

3.1國際社區教育發展的趨勢

美國有關部門規定,中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志願服務,否則不能畢業。賓夕法尼亞州就有兩位中學生,因無法證明自己曾在社區志願服務60小時以上而不能參加中學畢業典禮。馬里蘭州教育廳則規定,全州所有中學生都要志願服務於社區或參加各類志願者活動25小時以上。達不到這一標准,任何學生不論任何理由均不能畢業。而要想進入斯坦福、柏克萊加州大學、西點軍校這樣的名牌大學,必須在申請就讀時提供為他人服務或為社區服務的證據,如果證據有力,入讀這些名校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傳統的社區服務開始走向服務學習,服務學習不同於社區服務,其特點在於重視學習因素的服務,它把社區服務和課程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有計劃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在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的同時,並促進服務者知識、技能的獲得即能力的提高,使其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並有能力服務於社會的人。在服務學習中,社區服務和知識的學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所以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或志願活動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服務學習是學校課程和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中要進行有計劃的對服務體驗的思考,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融服務與學習為一體的經驗教育方式。而根據服務學習所立足的理論基礎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式,其中作為主導的模式為:慈善模式、公民參與模式和社群模式。

3.2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方案的理論基礎

根據我國的國情特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特點,我校將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理論模式立足於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

社群模式是以社群為思想基礎,其核心是反對新自由主義把自我和個人當做是理解和分析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變數,而是主張個人及其自我最終是他或所在的社群決定的。社群主義認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社群本是政治分析的基本變數,個人及其自我最終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決定。社群既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必需。用公益政治學代替權利政治學是社群主義的根本主張。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以追求社群(社區)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統一為目的,旨在教育學生認識到個人是社群(社會)的組成部分。以及個人利益能夠通過追求集體利益而實現,進而引導學生幫助社區解決公共問題,從而推動社區的發展,同時強化學生的社群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項目的發起和組織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社區合作完成。社群模式以追求各個利益,實現共同受益為目的。並且在開展過程中以「自願」形式為主,既有課程化項目,又有非課程化項目。

學生與社區及其工作人員是一種建立在培養學生責任感和發展社區基礎上的「互動互惠」平等關系,學生通過自身知識能力或是與社區的合作完成公益項目,最終實現多方受益,從結果上看,項目的完成意味著創造了社區公共利益,學生們通過項目發揮了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優勢,做到學以致用,豐富了社區服務經驗,並且再為公共謀利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也創造了自己的公共生活利益。社區則通過項目使公共問題得到解決,有利於整個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此類服務學習項目的評價,一般既關注學生參與產生的服務效果,也關注學生與社區共同的互動反思,只有實現了多方受益才能夠成為高質量的項目。

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其優點在於:有助於學生形成社群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參加服務學習的學生認為他們對社會做出了貢獻,點燃了他們日後參與到社區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基於以上的幾點思考,結合我校這些年來在社區服務活動實開展所總結的經驗的基礎上,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方案如下:

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總目標:

1、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2、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關心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培養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3、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本領,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結協作意識。

4、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5、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三、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內容及實施步驟:

1.校內可開發課程資源:

基於社區服務課程的要求,三年需要10個工作日,我校按每個工作日5小時的服務時間計算,高中三年需要完成5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課程。

同時我校作為一所寄宿制的學校,所以具有學生在校時間較長的特點,充分的開發校內資源,將校內資源設置為給學生提供社區服務課程的項目就是一個非常現實可行的方法。它能更好的滿足課程資源開發要求:相對的穩定性,要具備較高的可預期性,滿足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需要等的基本原則。所以校內社區服務的課程設置如下:

(一)社區服務課程表

學 校

姓 名

班 級
(照片)

社區服務課程地點
社區服務課程項目
社區服務課程時間
表 現(簡單評述)
部門簽字

(蓋章)
學生工作處

回訪情況

優秀
良好
合格

1、圖

書館
圖書上架

借換書服務員

分 書




植物養護

植物澆水

2、實驗室
清洗實驗用品

擔任實驗用品的准備工作

3、郵政

代辦所
派送報紙

4、心理咨詢室

接待員

5、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心

講解員

6、團委
學業指導

技能指導

培訓指導

7、網管

中心
網路維護

電腦維護

8、校辦
校史館的講解員

9、其它

(二)校園內社區服務課程設置的實施設想:

1、高一年級:

(1)課程內容:高一年級時建議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表》當中1~5項社區服務課程項目的社區服務學習。通過在各個部門提供的不同的社區服務的崗位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2)課程目標:

①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熟悉學校的校園資源,能夠更好地做到對學校資源的充分利用。

②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培養學校歸屬感和校園主人公的意識。

③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認識和體驗。

(3)課程實施步驟:

①高一年級開學初始,每位新生領到《社區服務課程表》(1張×10份)。

②課前准備:學校在新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之前,會對新生進行課程表使用的培訓,以及會安排各部門負責人員為同學們進行課前培訓。

③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周一~周五)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內容可以自選。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進行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2、高二、高三年級:

(1)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課程表》6~8項的課程內容提供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在這個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和高二、高三的同學

(2)課程目標:

①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高二(高三)學生通過對高一新生提供社區課程實施的課前培訓,提升高二、高三同學校園責任感,培養學生作為校園管理者的管理意識。進而提高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②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低年級的同學提供電腦技能等的技能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③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新生進行校史講解。讓學生體驗到他們對學校作出了貢獻,點燃他們日後參與到校園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④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運用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為他們人提供服務,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提升社會資本的存量。

(3)、課程實施:

經過高一一學年的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進入高二以後,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在班會課時間。(例如:高二(1)班為高一年級新生提供圖書館社區服務課程課前培訓,那麼主持這周高一每個班的班會課的人就是高二(1)班的同學,以此類推)。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和低年級以及需要幫助同學提供社區服務,進而達到社區服務學習課程的目標。

2.校外可開發課程資源

對於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基於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原則:立足社區,立足周邊的原則,建立「學校是社區中的學校」的意識。

同時立足於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而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融合的實踐型教學模式,要基於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透過計劃性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的反思過程,在服務中學習,不同程度上謀求促進學生倫理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態度上的某種改變,使服務者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我校的校外社區服務課程設置如下:

課程標題:「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

課程內容:高一年級學生走進無錫市惠山區頤養院開展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這個服務學習的環節,以陪老人們聊天為主要形式,重在對老人精神關心、關注。

課程目標:

1、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達成我校的德育母題之一的——善的教育的意圖。

2、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與老年人交往的實踐能力,提高與老人溝通的能力,

3、在與老人聊天為主要形式的服務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活動形式中培養團隊合作的品質。

4、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課程實施過程:

1、課前准備工作: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主要的形式是想讓學生通過聊天的形式對老人的精神生活給予關心和關注。那麼正確的談話技巧,和對聊天對象——老人們情況的調查了解是課程實施之前的重要的准備工作。

(1)材料准備:

Ø 專職心理教師准備《與頤養院老人有效溝通的知識資料》

Ø 頤養院老人情況資料收集

(2)、學生的動員准備:各個班級在走進頤養院之前的班會動員

(3)、學生能夠與老人聊天的技能准備:

Ø 專制心理教師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談話技巧的指導

Ø 學生在班會課上分組進行情境模擬

Ø 班主任(專制心理教師)現場答疑

2、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流程:

(1)選課人員:全體高一年級學生社區服務課程的必修課程

(2)時間管理:

Ø 利用節假日時間,以學生自願留校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形式開展

Ø 基於我校高一年級班級數一般為18~20個班級不等,所以原則上每2周組織1~2各班級的同學分批次到頤養院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Ø 時間長度:2~3小時

Ø 教師安排:

固定帶隊教師:

學工處主任:負責和頤養院的院長協調和統一的組織管理工作

專制心理教師、團委負責老師:負責配合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

新綠電視台的負責攝像老師:負責做好學生課程開展視頻資料的攝像工作

流動帶隊教師:

各班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

目前為止,經過社區服務課程開設之前充分的准備,以及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嚴密規劃和社區服務課程過程中規范的操作,「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成為了我校學生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的重要載體

Ⅷ 當前大力推進的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與課程建設之間是什麼關系

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教師學生文化提高,以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我國教育質量良,培育四有人才。而課程建設則是前者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礎的部分,隸屬於教師建設。

Ⅸ 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這樣做:

  1. 定期在校內開展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或微視頻欣賞等活動。

  2. 在校園中修建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建築物或者名人牆,書寫他們的語句。

  3. 在校園中張貼中國傳統文化的剪貼畫、卡通版文字等知識。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上小學的孩子們來說,也具有獨特的意義,可以在他們的開蒙時期得到啟發和渲染精神。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