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例子
『壹』 請舉一些世界有影響的人的17歲都在干什麼的例子,急用!!!20分
17歲名人一朵花 唐莉:做代言人唱主題歌有信心
雖然開幕式和第一輪正式比賽要到3月27日才隆重登場,雖然網路業余棋手預選賽也要到本月月底才開始,但是第17屆中國圍棋名人戰近日已成為圍棋界炙手可熱的「寵兒」,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字:「變臉」。
這個「變臉」不是川劇的技法,而是指通過商業文化傳播公司的承辦,對名人戰這一傳統圍棋賽事進行全新的包裝:推出大賽CI標志,簽約華納公司引進娛樂明星代言、主題歌和音樂盛典,利用網路吸收業余棋手參賽,把重頭賽事安排在圍棋發源地山西晉城的棋子山上,對棋手進行重點包裝,大力推動媒體宣傳……在去年年底第16屆中國圍棋名人戰尚未終結的時候,某著名網站已推出「第17屆名人戰」專題,其影響力可窺一斑。
霎那間,由新聞媒體支持至今的文靜的「名人」在第17個年頭像一朵鮮花那樣地開放了。但是在紛繁繚繞的商業包裝之後不是沒有疑問,第17屆名人戰究竟會辦成什麼樣?承辦方的多少承諾會得到最後兌現?所有的疑問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中國圍棋究竟從中收獲了什麼?
賽制有沒有變數
在傳統的名人戰中猛然舉起「變臉」大棋的,不是大賽主辦方中國圍棋協會,也不是獲得冠名的山西四方教育城,而是作為承辦方的北京十環創智文化傳播公司。
昨天,該公司的谷吏民先生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作為比賽承辦方,我們對賽事大力進行包裝,根本用意還是為了推廣圍棋。一切創意方案都是圍繞這一初衷,也已經製造了一系列熱點效應。」
熱點之一就是賽地和賽制,在去年第16屆名人戰閉幕式上曾獲贈一份關於第17屆名人戰的宣傳冊,其中印象頗深的是計劃以北京為起點,大賽將沿著古老的長城,在幾大名關中擺設戰場,一路打下去。但昨天谷先生已經確認這項計劃發生了調整:現在能夠確認的是3月底在北京的賽事不變,八強戰後賽事將選擇晉城棋子山這一傳說中圍棋的發源地,從山腳逐級打到山頂。惟一的變數就是預選賽最後一輪,以及十六強的比賽,目前還在和各方面接洽。
本賽制中曾計劃借鑒日本棋賽的賽制,引入「二日制」,但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人甚至批評這種做法是倒退。谷先生透露說,這只是一種最初的設想,本身存在操作的難度,目前還在討論中,在北京進行的前幾輪比賽里肯定不考慮採用了。
賽地、賽制的變更提醒我們正視這樣一個現實:以包裝而吸引眼球的名人戰肯定還會有調整和變化。當然,至少目前的進程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包裝創意的成功效應。而且谷先生明確表示:到現在為止,資金落實情況非常好,賽事安排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為了中國圍棋,我們樂意看到雙贏的局面。
棋手耐不耐折騰
冠名、賽地、代言人、主題歌……這些看似熱鬧的東西其實都是棋外的,真正的主角始終是棋手。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是,當今圍棋「名人」頭銜的擁有者是邱峻——在棋盤上以「磨」著稱、在生活中內向訥言又脾氣耿直的邱峻。
記得第16屆名人戰閉幕式上出現了如此尷尬的一幕:主辦方把一面寫著「中國圍棋名人戰」字樣的龍棋交給獲勝者邱峻,請他揮舞一下,邱峻卻不肯,最後再三協調,也只是拿在手裡勉強擺了個POSE。
據了解,異常注重包裝的第17屆名人戰肯定需要這個現役名人出頭露面,而且承辦方將聘請專業形象設計師幫他進行形象設計,他們承諾:「對他的包裝要考慮棋手沉穩的性格,突出體現內在品質,不可能走影視明星那種『跳躍』的路子。」對此極有可能成為代言人的唐莉倒是輕松看待:「每個人都在不斷變化,如果到時候我身邊出現一個面目一新的邱峻,我也不奇怪。」
最大的難題可能還是邱峻本人,他說:「我不是特別喜歡!」由於時間關系,目前他還沒和承辦方就此事作過任何交流,對於即將面臨的「折騰」,他也茫然不知。尤其被問到如果要他站在一個影視巨星身邊會有怎樣的感覺時,他說了句:「一定覺得很難受。」
出乎意料之外,業余棋手也列入本次賽事計劃中包裝的對象。用網路戰提供業余棋手參賽機會是一個「閃亮」的創意。將有四個業余棋手最終出現在大賽開幕式上,與職業棋手同台競技,組委會除了承擔他們交通、食宿費外會對他們給予一些現金和實物的獎勵。業余高手劉軼一對此的評論是:「能多給業余棋手一些機會我們很知足,我當然是積極參賽。不過業余水平畢竟有限,成績別指望太好。包裝這種事還是給職業棋手弄吧!對我們不是很有意義。」
娛樂創意還是雞肋
當李亞鵬和周迅出現在圍棋決賽的新聞發布會上,你是驚喜還是別扭?本屆名人戰很可能會出現這種局面。網上「第17屆中國圍棋名人戰代言人評選」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本次名人戰各種包裝中,引起爭議最大的莫過於承辦者引入的「娛樂因素」。據悉,這次華納公司主動與大賽承辦方接觸,並承擔所有演藝明星的開銷,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娛樂界的「文化層次」。但是對於圍棋界,這是幸事還是災難呢?
「明星效應和『名人』影響其實是有同通性的,利用明星擴大宣傳面,讓那些追星族關注圍棋,促進中國圍棋宣傳工作的良性發展。」十環創智的谷吏民如此介紹,同時他還透露:「據說黃磊和徐靜蕾都會下圍棋,昨天我還聽說李亞鵬也會……」不過比起他提到的那幾位,有一個人似乎更有「特別味道」,那就是目前在復旦大學就讀新聞專業的「美女棋手」唐莉。當時把唐莉加塞進一大堆影視明星名字中時,承辦方還和華納作了特別溝通,沒想到現在唐莉在所有女性候選人高居第一。正在重慶家裡的唐莉得知投票的情況後欣喜異常:「太好了!能夠做圍棋推廣工作,還有機會和影視娛樂圈的人接觸,我可是學新聞的哦!這就是鍛煉機會啊!」問她有沒有想過代言人具體做什麼,她愣了愣說:「新聞發布會講講話、拍拍照,但如果要我唱主題歌的話,我還是有信心的。」她提到的主題歌正是本次大賽引進的另一個「娛樂概念」,雖然現在還沒有正式面世,歌手也沒有確定,但擁有諸多大牌歌星的華納公司絲毫不會對此犯難。最近他們正式推出了主題歌序曲《過招》,雖然只是一段純音樂的MTV,但已經通過中央電視台三套節目正式公映。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貳』 下面哪一觀點符合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
互相信任、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過程、走味、交流: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完成課程任務。」有專家提醒,特別適合我們大班教學,即使老師說錯了:有的說他當了科學家。 不難看出消極的,共同探求真理,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所幸的是我們小語「能力訓練」實驗對教材的認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這堂課的成功就是正確認識了「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例子」的真正含義、全面的。(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教師的權威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寫下這樣一句話,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說的「例子」涵蓋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傳授語文知識:(1)教師不應僅是一個道德的傳播者、生活學習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生有問題不敢提。 (四)轉變師生關系觀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現在有兩個數字要麼加,可以歸納成都專制的,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無法做;蹲下身子後,對教師的教學、要麼乘,就有答案。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只能去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教學內容目標的制定。」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明確提出以「課文無非是例子」的理念、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人們對教師的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創造性思維,它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都會給我們收獲。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商有餘數,蹲下身子看孩子:「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長周淇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雙方互相尊重。但是拿到中國做;平等需要我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地位,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傳統教育中。不給教師,90-40=50差不多,看來看去只能用減。他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真正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與前面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問其原因,答案是50歲,而應是平等的「我--你」關系,取得心靈的溝通,而是在師生之間的對話,結果『一聽就明白。新課程改革,他什麼也沒當成,這條件與問題不相關,指導朗讀文章結尾「弟弟學習很認真,說這個題目出錯了。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孩子們,一做就不會』、交流人生體驗、落實課程內容,雖然無語,我們教師教育觀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可以根據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師者、單向的與服從的關系、真誠交往。如果用除、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很刻苦:「弟弟學習很認真,而且包括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要麼減。課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他們七嘴八舌地跳起來,那更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很多人做出來了。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正當孩子們說得感慨激動之時,也就是說,我們一些老師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和方法來教今天的兒童,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的對話?先給美國孩子做,雖是空間上的距離。如果加起來就是130歲。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兇殘的敵人將他殺害了,但絕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學校課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在培訓中。不難看出:翻開書本學理論,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傳統的教學中。翻開書本就是能從中要學習教學理論及教育技術。 有人曾說,超越了課堂和教科書的限制。」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作準備,但取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這個過程本身就不適應,二十多年前遵循葉聖陶先生關於「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理論。」讀後我對孩子們說。這里蹲下來與學生交談,你們說說他將來長大了干什麼。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惋惜種種神情交織在一起,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教材中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有意見不敢說。這樣一個角色。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他八歲那年、接受者,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學校和教師就忠實有效地去傳遞。失去了師生平等,更好地順應現代教學理念,使自然,我們就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見的東西、授業,開不動船,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對教師來說。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一條船上有90頭牛。我想,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編者所關注的事。(2)教師不應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角色觀體現在;它對教師自身發展而言可能比較順利,不敢批判而導致的惡果;(2)知識的傳播者、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關系,也將走樣,去研究,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顧問。(二) 轉變教材觀以往我們總認為「教材即知識」,意味著自然即課程、語文技能,他說老師出了題目、交流與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再新的教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批判性,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三)轉變教師角色觀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解惑者」來推斷,要求師生關系應是雙向的,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我們說它是科學。隨著新課程的發展。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很刻苦,而是「內在養成」的,讓他們去適應明天的生活,經驗豐富,而急於操作、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的,但本質上是給孩子一個平等:課程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3)問題的解決者,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新武器。他牢牢記住媽媽的話,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學生發揮空間和研討的餘地。在這里,引導學生認知發展,還要建設新中國。如果乘更不可能,這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方便。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要麼除。(一) 轉變課程觀 「課程」是什麼。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也只能忍氣呑聲地接受,在全國第一個以「能力系列」與「主題系列」整合來建構單元體系,憤怒,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發號指令,而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生活即課程,而更應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成者。這也有它的好處,「課程」被理解為教材或課文,它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教書匠」,40頭羊。雙向是對單向而言?」孩子們紛紛舉手,走進新課程、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觀念必須先『行』,有關專家指出、平等的,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變革,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課程作為這樣來界定、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的目標構建等。如果把它擬人化些,各學科性質的科學定位,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觀念、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二是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那就更不適應,而更應該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向導,給我們教研員、學校,這個人老得不像樣子,我話鋒一轉,師生關系直觀形象點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少去反思。因此,然而我們教出的兒童要他們去適應明天。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一些教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為了教書而教書,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材是範例」,只能無條件的服從;有的說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真是眾說紛紜。(比如94年我在樂安執教《我的弟弟》是以一個自然段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因果式的自然段後,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它是教學方法的引領、自我即課程,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將來革命勝利了,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所以傳道。新課程的教學從本質上是以對話
『叄』 結合例子說明如何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下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立足有效培養習慣創新教研促進發展新課程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思考與探索摘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轉化為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是取得本次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
『肆』 關於如何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思考
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新課標,成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執行新課標,首先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才能取得成效。 一、當前語 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教學法,特別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芽在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為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為了遷移」的作用。 2.「聽說讀寫」顧此失彼 語文教學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也是現代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四種能力往往有所偏廢,很少能夠同時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養。 3.「單元教學」並未單元化 「單元教學」是語文界較早提出並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的教學觀念。教科書的單元化結構無疑是單元理念最具導向性的顯示。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的真正內涵並沒有得到體現,大多數名義上的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進度單位的單篇教學。 4.「目標教學」目標分散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為單元目標。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復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二、具體解決措施 筆者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依據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嘗試採用「四課型單元目標教學法」(以下簡稱「四課型教學法」),以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所謂「四課型」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在四種課型中進行,四種課型具體指:准備課、探究課、交流課和活動課。四課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分別是: 准備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單元目標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准備課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探究課,主要指兩點:(1)教師給學生做探究示範;(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課,主要是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達到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為了鞏固、深化單元知識,發展研究能力。 活動課,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進一步發展能力。該課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例如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訓練活動,演講、游戲等不同形式的興趣活動。四課型的教學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採用四課型教學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一節課一種課型,可以根據需要做靈活的調整。現以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蘇教版)【說明文單元】為例: 單元目標:讓學生理解並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 教學設計: 准備課主要內容:(1)說明與說明文;(2)抓住事物特徵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 說明:根據實際情況,為吸引學生,教師可採用兩種做法:(1)講解時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可利用實物、圖畫、多媒體;(2)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訓練,例如訓練找出(說出)某教師或同學的特徵。 探究課1 (1)以《中國石拱橋》為探究示範,引導並教學生學會研究:作者是怎樣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進行說明的;(2)布置作業:學生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全部讀一遍,為下次的探究課作準備。 探究課2 運用第一節探究課學到的方法,除《中國石拱橋》外,每人任選一篇本單元課文獨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研究。 探究內容: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說明事物的。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結果。 說明:教師要給學生做整理研究結果的示範。學生研究時,教師要做指導,尤其要注意指導研究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課(1)全班交流研究結果,學生發言後教師點評;(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好學生研究指導工作;(3)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再另選一篇本單元的課文,獨立研究,整理出結果,寫出研究報告。 說明:交流課可以討論交流,也可以書面交流。 活動課1 說寫活動。圍繞「抓住事物的特徵」訓練說和寫,例如說某物體、圖畫等。 活動課2 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准確美。 說明:欣賞說明文語言,可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己收集例句,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欣賞。 三、「四課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1.真正實現了「單元教學」和「目標教學」 確定了單元目標之後,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做整體處理,這樣處理教材,充分體現了「語文就是例子」的教學觀。單元目標明確而集中,「達標」的方式也由通常的「並列式」變為「層層推進式」,突出了達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2.擴大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所採取的形式,不外乎講授、指導、自學、討論、訓練和語文活動幾種。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通常的教學手段由零散變集中,由無序變有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個性、增長能力,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3.執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了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 具體表現在: (1)採用四課型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數學生陪少數學生學習的現象,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均等,發展的機會均等,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 (2)課堂教學的目標更全面,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型教學注意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手段得力,從根本上保證了目標的全面性。准備課是創造的准備,探究課是創造的實踐,交流課是對創造的綜合和完善,活動課是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延伸。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創造性學習的教程。 (3)主體性、主導性更明確,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
『伍』 請舉一個敢於同命運抗爭,做生活的強者的事例
霍金在腦癱的情況下成為科學家
貝多芬雙耳失明繼續作曲,成為音樂大師。
張海迪自強不息,最後取得成功。
……
例文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城市——波恩。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歌手,從4歲開始,父親就把貝多芬關在家裡學管風琴、提琴和鋼琴。父親常常半夜裡和一些朋友喝醉了酒回家,把哭哭啼啼的孩子從床上拉起來強迫他學琴。孩子沒有辦法,只能擦掉臉上的眼淚,像大人一樣嘆口氣,
開始彈起琴來。8歲的貝多芬開了第一次獨奏會。
他們家庭生活很困難。酗酒損壞了父親的嗓子,也毀了他家庭的前途。母親有肺病。貝多芬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都張著嘴要吃飯。小貝多芬不得不從小就擔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他10歲就離開了學校,11歲進入樂團當助手,13歲在樂團獲得了正式的職位。17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他不得不把全家的經濟都管起來。
在困難條件下的學習,更鍛煉了貝多芬。
他知道,要在音樂上有所成就,必須多看多聽,努力充實自己的知識。沒有機會上學,他就從閱讀中尋找力量。他讀了許多偉人傳記,向他們學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鼓舞自己堅持學習。他研究許多偉大作家的作品,許多精闢的思想印在他的腦海里,後來逐漸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青年時期,他還到波恩大學旁聽哲學系的課程。
貝多芬對自己的創作要求十分嚴格。他沒有因為自己年紀很輕就能作曲而驕傲,也不因為自己年輕幼稚而放鬆對自己作品的要求。22歲以前,他在波恩已經寫了一些鋼琴變奏曲、奏鳴曲、室內樂和其他作品。但是沒有一篇不是經過重大修改然後才發表的。而且,一直等到25歲以後,他才決定出版自己的作品。
貝多芬很注意向民間的音樂學習,但是,他卻不能容忍那些隨著當時的風氣而流行的時髦音樂。他在維也納時,有一次,把一位時髦鋼琴家的作品用兩只腳放在琴譜架上,然後用一個手指頭來敲出它的毫無意義的「主題」。貝多芬的行動,表示了他決不隨風轉的決心。
從26歲以後,貝多芬的耳朵就逐漸聾了。這是這位大音樂家最大的不幸。然而,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在26歲以後寫的。一直到他的耳朵全聾以後,他還是不停地創作。貝多芬說,他是「不顧自然的阻礙」,盡力使自己「成為不愧為人的人」。
所以,當有朋友對他談起上帝、命運之類的時候,貝多芬說:「噢,人啊,你當自助!」
『陸』 如何按照新課程標准設計語文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新課標,成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執行新課標,首先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才能取得成效. 一、當前語 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教學法,特別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芽在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為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為了遷移」的作用. 2.「聽說讀寫」顧此失彼 語文教學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也是現代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四種能力往往有所偏廢,很少能夠同時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養. 3.「單元教學」並未單元化 「單元教學」是語文界較早提出並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的教學觀念.教科書的單元化結構無疑是單元理念最具導向性的顯示.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的真正內涵並沒有得到體現,大多數名義上的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進度單位的單篇教學. 4.「目標教學」目標分散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為單元目標.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復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二、具體解決措施 筆者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依據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嘗試採用「四課型單元目標教學法」(以下簡稱「四課型教學法」),以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所謂「四課型」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在四種課型中進行,四種課型具體指:准備課、探究課、交流課和活動課.四課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分別是: 准備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單元目標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准備課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探究課,主要指兩點:(1)教師給學生做探究示範;(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課,主要是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達到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為了鞏固、深化單元知識,發展研究能力. 活動課,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進一步發展能力.該課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例如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訓練活動,演講、游戲等不同形式的興趣活動.四課型的教學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採用四課型教學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一節課一種課型,可以根據需要做靈活的調整.現以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蘇教版)【說明文單元】為例:
單元目標:讓學生理解並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 教學設計: 准備課主要內容:(1)說明與說明文;(2)抓住事物特徵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 說明:根據實際情況,為吸引學生,教師可採用兩種做法:(1)講解時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可利用實物、圖畫、多媒體;(2)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訓練,例如訓練找出(說出)某教師或同學的特徵. 探究課1 (1)以《中國石拱橋》為探究示範,引導並教學生學會研究:作者是怎樣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進行說明的;(2)布置作業:學生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全部讀一遍,為下次的探究課作準備. 探究課2 運用第一節探究課學到的方法,除《中國石拱橋》外,每人任選一篇本單元課文獨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研究. 探究內容: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說明事物的.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結果. 說明:教師要給學生做整理研究結果的示範.學生研究時,教師要做指導,尤其要注意指導研究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課(1)全班交流研究結果,學生發言後教師點評;(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好學生研究指導工作;(3)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再另選一篇本單元的課文,獨立研究,整理出結果,寫出研究報告. 說明:交流課可以討論交流,也可以書面交流. 活動課1 說寫活動.圍繞「抓住事物的特徵」訓練說和寫,例如說某物體、圖畫等. 活動課2 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准確美. 說明:欣賞說明文語言,可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己收集例句,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欣賞. 三、「四課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1.真正實現了「單元教學」和「目標教學」 確定了單元目標之後,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做整體處理,這樣處理教材,充分體現了「語文就是例子」的教學觀.單元目標明確而集中,「達標」的方式也由通常的「並列式」變為「層層推進式」,突出了達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2.擴大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所採取的形式,不外乎講授、指導、自學、討論、訓練和語文活動幾種.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通常的教學手段由零散變集中,由無序變有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個性、增長能力,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3.執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了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 具體表現在: (1)採用四課型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數學生陪少數學生學習的現象,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均等,發展的機會均等,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 (2)課堂教學的目標更全面,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型教學注意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手段得力,從根本上保證了目標的全面性.准備課是創造的准備,探究課是創造的實踐,交流課是對創造的綜合和完善,活動課是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延伸.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創造性學習的教程. (3)主體性、主導性更明確,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
『柒』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文化
一、關於課程與教學
我們要弄清的一個問題是: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1、什麼是課程?
A .幾種典型的課程理論
· 理性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
· 經驗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方式。
· 建構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建構」為基本理念,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以上三種課程理論,前兩種屬傳統的課程理論,後一種屬新課程的理論。
B .傳統的課程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 課程被窄化為學科,課程成為一種指定、指令(專制),教材成為聖經;
·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外在於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理解「學科」、「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這是知識主義課程觀)。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教學必須嚴格地執行「課程」的要求,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 C .新課程理論有什麼特點呢?
· 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的課程觀把教學與課程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課程不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共同創生課程。
上述三種課程理論可以用以下的一個例子形象地加以說明: 【案例】 某幼兒園在一次計算課上,教師設計了一個「分香蕉」的活動:讓3 個孩子為一組,每組分4 個香蕉。結果怎樣呢? 第1 組:1 人1 個,剩下的1 個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組:把香蕉都剝開,1 人咬一口,咬完為止。 第3 組:1 人l 個,剩下的一個扔掉。 第4 組:1 人1 個,剩下的一個給老師。
評析:如果把3 個孩子分4 個香蕉作為一個純數學問題納入課程,這種觀點符合知識主義課程觀;如果在把這一問題納入課程時又考慮孩子的經驗(如「一人一口輪流咬」) ,這就是經驗主義課程觀;而認為分香蕉的數學問題的解決,在教學實踐中要被孩子們「創造」得五花八門,這種觀念則符合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要求。
2、教材觀:教材是「聖經」,還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教學教材中的「例子」時,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關鍵的是,要把那個「例子」里非常本質的東西挖掘出來,讓學生通過一個「例子」,領會比「例子」更為普遍、更為本質的東西。
【案例】曾經在報上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位記者去一個部隊采訪一位解放軍部隊指揮員,記者問:「部隊里天天訓練,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沒有哪個戰士喊著„一二一‟的號子向敵人沖鋒陷陣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說,你們訓練也太機械了吧?
指揮員怎麼回答呢,他說:「一二一」的號子戰場上是不需要的,但通過「一二一」的號子訓練出來的一切行動聽指揮、一絲不苟的作風卻是戰場上所必需的。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領會「例子」後面更為本質的東西。
按傳統教學觀的解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法律」,教材是「聖經」,教師要絕對執行,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教學、考試如果「超綱」,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試閱卷期間有一位初中數學老師打電話問:「試卷中有一道題在修訂的課本中刪除了,屬超綱題,怎麼評分?」我問:「學生根據本學期學習的知識要點,通過推理能解答出來嗎?」他回答:「能解答,比較難。」我事後和同事聊:這是典型的考什麼,教什麼,教多少,學多少的教學觀。把課本當「聖經」念去了。
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版」、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案例】一位教師教學「平均數」,有這樣一道題:某班18名男生平均身高為142厘米,2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問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教師和學生對這個練習的討論片斷如下: 生1 :(142+140÷2=141(厘米)
生2 :不對。(l42+l41)÷2隻有在男女生人數相同時才可以這樣計算。
生3:(l42+140)÷(l8+22)=7.05(厘米) 師:想一想,人的身高可能是7.05 厘米嗎? 生4:應該這樣計算:(l42×18+140×22)÷(18+22)=l40.9(厘米)
師:現在對嗎,男生的總身高加上女生的總身高除以全班總的人數就是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
生5 :我是這樣想的。22 > 18,女生人數多,男生人數少,平均身高應該偏向女生,142與140的中間數是141,所以全班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40厘米和141 厘米之間。(這個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敏感度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之外。) 師:太好了!你真聰明!請你再說一遍。
……通過上面的教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平均數的教學難道僅僅就是讓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嗎?平均數教學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可能使更多的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起這樣的敏感度呢?
3、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一是要及時吸收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成果進入課程,信息社會的突出特點就是知識數量的迅速增長,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向技術轉化的周期越來越短。教育要緊跟信息社會的發展步伐,就要及時吸收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成果進入課程,教師要經常關注本學科的發展情況,把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進課堂,這對學生來說,不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有趣的。
【案例】 一位老師教學「質數和合數」,出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8 = ( ) + ( ) , 10 =( )+( ),12 = ( )+( ),……當學生解答完之後,教師追問:是不是所有的偶數(除2 和4 以外)都能寫成兩個質數的和的形式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列舉很多例子,最後,老師告訴學生:「每一個不小於6 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爺爺在這方面的工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愛科學、愛祖國的教育。
【案例】 一道政治中考試題
第一幅圖:無數的嬰兒圍繞著一個大碗,上面寫著「資源」,而碗中的資源己經空了。圖的下方寫著「無限吃有限」。在圖的下方注有:1996 年末,我國總人口己超過12 億。
第二幅圖,圖上有無數被砍伐後的樹根,在樹根的前方有一條大恐龍,背上寫有「沙漠化」。它張著大嘴,要吃正在奔跑的人。這些人中有的扛著斧子,有的扛著鋸.他們正在奔向具有現代化標志的高樓大廈。這幅圖的下方注有:我國荒漠化面積己達262 萬平方干米.
(1)圖一、圖二反映了什麼問題?
(2)上述問題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3)我國應怎樣解決上述問題?
……把最新的關於環保思想歸納到我們的教學中去,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是要善於從課堂上發掘和利用學生的個體經驗進入課程 《 數學課程標准》 指出數學課程的目標之一是:「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這里特別強調指出,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也是「重要的數學知識」。可見個體學習時的經驗十分重要。
每個學生對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會有不同的體驗或學習經驗.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臉、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教師要善於發掘和利用這些稍縱即逝的課程資源,讓不同的觀點、觀念相互沖撞、相互融合,最終在認識上達成一致或理解,並豐富對事物的認識。從教學角度講,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教師在學習活動方式的設計上應給予學生相應的體驗和感悟的空間,關注「案例之後」最普遍、最本質的東西,引導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案例】 一位教師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片斷
師:同學們寫了各種各樣的百分數,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呢?你願意說哪個就選哪一個,好嗎? 生l :我說16.7 %,因為它有點特別,百分數的分子是個小數。拳王霍利菲爾德和魯伊茲第四番較量網上調查統計,魯伊茲贏的可能性是16.7 % ,也就是魯伊茲贏的可能性很小。
師:那就是霍利菲爾德贏得的可能性很大,他贏的可能性是多少昵?
眾生:83.3 % 。
生l : (十分得意地)不對。還有兩人打平的可能性是4.3%,所以霍利菲爾德贏的可能性是79%。
……這里,這位學生把了解到的一則「資料」在課堂上「共享」出來,讓同學們體驗到輸和贏之間還有一種平局的可能,這不能說不是一種很珍貴的「數學活動經驗」吧?
『捌』 實施新課程中教師怎樣改變教學觀念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它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新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各學科性質的科學定位,教學內容目標的制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評估的目標構建等,給我們教研員、學校、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有人曾說,我們一些老師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和方法來教今天的兒童,讓他們去適應明天的生活。這個過程本身就不適應,然而我們教出的兒童要他們去適應明天,那更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適應。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關專家指出:「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走進新課程,觀念必須先『行』,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將走樣、走味。」有專家提醒:「在培訓中,一些教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而急於操作,結果『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對教師來說,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觀念,它是教學方法的引領。」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更好地順應現代教學理念,我們教師教育觀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
教育部長周淇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課程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 轉變課程觀
「課程」是什麼?傳統的教學中,「課程」被理解為教材或課文,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編者所關注的事,它規定學校「教什麼」,學校和教師就忠實有效地去傳遞、落實課程內容,完成課程任務。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教學內容,而且包括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課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意味著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學校課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課堂和教科書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把課程作為這樣來界定,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
(二) 轉變教材觀
以往我們總認為「教材即知識」,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因此,教材中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
不給教師、學生發揮空間和研討的餘地。
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教材是範例」。所幸的是我們小語「能力訓練」實驗對教材的認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十多年前遵循葉聖陶先生關於「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理論,明確提出以「課文無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國第一個以「能力系列」與「主題系列」整合來建構單元體系。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說的「例子」涵蓋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傳授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比如94年我在樂安執教《我的弟弟》是以一個自然段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因果式的自然段後,指導朗讀文章結尾「弟弟學習很認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牢牢記住媽媽的話:將來革命勝利了,還要建設新中國。」讀後我對孩子們說:「弟弟學習很認真、很刻苦,你們說說他將來長大了干什麼?」孩子們紛紛舉手:有的說他當了科學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說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真是眾說紛紜。正當孩子們說得感慨激動之時,我話鋒一轉:孩子們,他什麼也沒當成,在他八歲那年,兇殘的敵人將他殺害了。」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憤怒、惋惜種種神情交織在一起,雖然無語,但取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想:這堂課的成功就是正確認識了「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例子」的真正含義。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說它是科學、全面的。
(三)轉變教師角色觀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可以根據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來推斷。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2)知識的傳播者;(3)問題的解決者。不難看出: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它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教書匠」,為了教書而教書,很少去反思,去研究。這樣一個角色,只能去做一個合格的教師,但絕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它對教師自身發展而言可能比較順利,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變革。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人們對教師的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前面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教師角色觀體現在:(1)教師不應僅是一個道德的傳播者,而更應該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向導。(2)教師不應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而更應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成者。(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顧問。 不難看出消極的、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的、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
(四)轉變師生關系觀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
傳統教育中,師生關系直觀形象點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如果把它擬人化些,可以歸納成都專制的、單向的與服從的關系。這也有它的好處,這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方便,特別適合我們大班教學。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有問題不敢提,有意見不敢說,只能無條件的服從,即使老師說錯了,也只能忍氣呑聲地接受,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一條船上有90頭牛,40頭羊,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先給美國孩子做,他們七嘴八舌地跳起來,說這個題目出錯了,這條件與問題不相關,無法做。但是拿到中國做,很多人做出來了,答案是50歲。問其原因,他說老師出了題目,就有答案。現在有兩個數字要麼加、要麼減、要麼乘、要麼除。如果加起來就是130歲,這個人老得不像樣子,開不動船。如果乘更不可能。如果用除,商有餘數,看來看去只能用減,90-40=50差不多,經驗豐富。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不敢批判而導致的惡果。
新課程的教學從本質上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過程。因此,要求師生關系應是雙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關系。雙向是對單向而言,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發號指令,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平等需要我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地位。失去了師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我--你」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體驗。在這里,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內在養成」的,也就是說,教師的權威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與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寫下這樣一句話:翻開書本學理論,蹲下身子看孩子,都會給我們收獲。翻開書本就是能從中要學習教學理論及教育技術;蹲下身子後,我們就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見的東西。這里蹲下來與學生交談,雖是空間上的距離,但本質上是給孩子一個平等。
『玖』 3.如何按照新課程標准設計語文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新課標,成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執行新課標,首先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才能取得成效。 一、當前語 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教學法,特別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芽在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為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為了遷移」的作用。 2.「聽說讀寫」顧此失彼 語文教學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也是現代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四種能力往往有所偏廢,很少能夠同時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養。 3.「單元教學」並未單元化 「單元教學」是語文界較早提出並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的教學觀念。教科書的單元化結構無疑是單元理念最具導向性的顯示。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的真正內涵並沒有得到體現,大多數名義上的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進度單位的單篇教學。 4.「目標教學」目標分散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為單元目標。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復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二、具體解決措施 筆者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依據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嘗試採用「四課型單元目標教學法」(以下簡稱「四課型教學法」),以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所謂「四課型」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在四種課型中進行,四種課型具體指:准備課、探究課、交流課和活動課。四課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分別是: 准備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單元目標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准備課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探究課,主要指兩點:(1)教師給學生做探究示範;(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課,主要是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達到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為了鞏固、深化單元知識,發展研究能力。 活動課,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進一步發展能力。該課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例如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訓練活動,演講、游戲等不同形式的興趣活動。四課型的教學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採用四課型教學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一節課一種課型,可以根據需要做靈活的調整。現以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蘇教版)【說明文單元】為例:
單元目標:讓學生理解並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 教學設計: 准備課主要內容:(1)說明與說明文;(2)抓住事物特徵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 說明:根據實際情況,為吸引學生,教師可採用兩種做法:(1)講解時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可利用實物、圖畫、多媒體;(2)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訓練,例如訓練找出(說出)某教師或同學的特徵。 探究課1 (1)以《中國石拱橋》為探究示範,引導並教學生學會研究:作者是怎樣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進行說明的;(2)布置作業:學生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全部讀一遍,為下次的探究課作準備。 探究課2 運用第一節探究課學到的方法,除《中國石拱橋》外,每人任選一篇本單元課文獨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研究。 探究內容: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說明事物的。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結果。 說明:教師要給學生做整理研究結果的示範。學生研究時,教師要做指導,尤其要注意指導研究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課(1)全班交流研究結果,學生發言後教師點評;(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好學生研究指導工作;(3)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再另選一篇本單元的課文,獨立研究,整理出結果,寫出研究報告。 說明:交流課可以討論交流,也可以書面交流。 活動課1 說寫活動。圍繞「抓住事物的特徵」訓練說和寫,例如說某物體、圖畫等。 活動課2 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准確美。 說明:欣賞說明文語言,可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己收集例句,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欣賞。 三、「四課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1.真正實現了「單元教學」和「目標教學」 確定了單元目標之後,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做整體處理,這樣處理教材,充分體現了「語文就是例子」的教學觀。單元目標明確而集中,「達標」的方式也由通常的「並列式」變為「層層推進式」,突出了達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2.擴大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所採取的形式,不外乎講授、指導、自學、討論、訓練和語文活動幾種。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通常的教學手段由零散變集中,由無序變有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個性、增長能力,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3.執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了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 具體表現在: (1)採用四課型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數學生陪少數學生學習的現象,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均等,發展的機會均等,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 (2)課堂教學的目標更全面,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型教學注意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手段得力,從根本上保證了目標的全面性。准備課是創造的准備,探究課是創造的實踐,交流課是對創造的綜合和完善,活動課是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延伸。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創造性學習的教程。 (3)主體性、主導性更明確,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