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中小學課程建設

中小學課程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8 04:15:15

Ⅰ 關於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的組織實施

(1)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提高思想認識,明確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要加強領導,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計劃地使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2)全國普通高級中學最遲於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城市初級中學最遲於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於2003學年開始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其他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於2005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
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最遲於2005年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其他地區的小學最遲於2010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各地各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爭取盡快實施上述規劃目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提前實現以上規劃目標。
(3)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財力情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用於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並保證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有所增加。專項經費來源可明確規定為:財政撥款、部分教育設備費、部分城鄉教育附加費、部分勤工儉學收入。還可採用多種方式籌集經費(如貸款),爭取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4)要做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 使教師能夠適應新的課程教學的要求。各地要根據文件精神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編寫培訓教材。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培訓體系,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培訓。
附件:教學內容(略)

Ⅱ 小學學科課程在學校課程建設中處於什麼位置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Ⅲ 如何提高教師 拓展課程開發能力

拓展性課程如何建設?專家教師把脈中小學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






自2015年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後,拓展性課程成為了中小學辦學中的突出內容。各校圍繞拓展性課程做了不少文章,校園也因此多了不少孩子的歡笑。


但是拓展性課程在建設過程中,一些現實問題不斷凸顯,這些問題值得深思。11月22日,由省教育廳教研室、省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開發研究中心、市基礎教育教研室、江干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等單位舉辦的省2016年中小學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活動在市江干區景華中學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位專家、教研員、老師參加,為「疑難問題」把脈會診。


據介紹,本次研訓活動為期兩天,由拓展型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學校拓展性課程與建設考察和多層面支持課程建設研討三大板塊組成,主要圍繞「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拓展性課程的建設」這一主題進行研討。


把脈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


明確「拓展」背後的核心內容


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柯做了題為《深化課改背景下的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報告,深入分析了「為什麼要建設拓展性課程」「什麼是拓展性課程」「如何建設拓展性課程」這三大問題。


他認為,課改成功有三大表象,分別是教育實現與國際接軌、教育改革中優秀模式頻出和教育領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引領者。


對於中小學要開設拓展性課程的原因,柯說了三點,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是現代義務教育內涵發展的需要,也是配套普通高中課改的需要。「現在已經進入『私人訂制』時代,課程也可以。」


柯指出,現在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非常迷茫,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呢?「因為中小學不重視孩子興趣特長的發展,導致最後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會什麼,能幹什麼。」他說,從小讓孩子學會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選擇空間,能為其未來職業規劃打下基礎。


那麼,何為拓展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又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柯介紹,基礎性課程是學生統一學習的課程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而拓展性課程則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培育學生的興趣特長。


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必須明確三點,選擇性、層次性和實踐性。「拓展性課程的開設不能給孩子太多壓力,要盡量『壓縮』,讓孩子不費勁兒就能會學。同時,學校在開設拓展性課程的時候,還要考慮是否對孩子發展有用。在利用各項資源的同時,延伸和豐富拓展性課程的內容。」


在柯看來,拓展性課程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實踐體驗、合作學習的機會,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此外,他強調,拓展性課程的開設要與特色辦學區分開來,這是學校在建設拓展性課程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的問題。「人人必修並不屬於拓展性課程。」


「拓展性課程並不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門能力,而是一般能力。」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凱博士闡述了「拓展性課程拓展什麼」「素養是什麼」「如何建設素養本位的拓展性課程」三個方面的內容,強調了基於「素養本位」進行拓展性課程的建設。


王凱又以東城中學、桐鄉崇德小學等學校的拓展性課程開發為例,提出學校要建立校本素養導向的育人目標,要完善素養本位的學校課程框架和梳理課程資源與對應的素養目標,構建拓展性課程群,打破拓展性課程之間不成體系的現象。


王凱說,拓展性課程到底在拓展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思考。比如魔術課,這么課的開設並不是讓學生個個都當魔術師,而是以魔術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即「交際魔術」拓展性課程;再比如國際象棋課,以國際象棋為載體,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即「思維國象」拓展性課程。


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拓展性課程其實拓展的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學校在建設拓展性課程之前,確立校本的核心素養,並以此來統領拓展性課程的建設。


拓展性課程咋建設?咋評價?


江干區這幾所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近年來,江干區在拓展性課程的常規管理和課程建設中積極行動,拓展社會資源,變革區域評價方式,形成了「社團型」、「項目型」、「特色型」、「實踐型」、「共享型」、「整合型」等拓展性課程類型。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建設中,江干區是如何做的?


在研訓活動的學校拓展性課程與建設考察板塊中,分別從「活動」到「課程」、從「特色」到「課程」、從「社團」到「課程」和基於「學科」的整合式拓展以及「基於個性發展的拓展性課程評價」等內容向與會人員展示了江干區幾所學校拓展性課的建設情況。


其實,拓展性課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初對拓展性課程的理解非常混亂,很多學校把語、數、英、科等列為基礎性課程,把地方、綜合實踐以及校本課程列入拓展性課程,這種分類是錯誤的。但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江干區各校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


從課程到活動,杭師大東城中學的「五水共治」活動,經過三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具有綜合課程的形態。如今已建構了「水與生命」「垃圾與文明」「霧霾與發展」「藝術與成長」四個主題課程;景華中學則將「春遊」活動逐步拓展為以「湖畔少年」為主題的綜合性課程,設計了「湖畔詩人」、錢塘健兒、運河懿人、E城慧人、新城潮人等五個系列主題。


從特色到課程,景芳中學把特色課程「拼搏足球」分成ABC三級。A級普及型,整合在體育課中實施,並且在大課間、班級足球賽等學校各種活動中予以滲透;B級為興趣型,為社團課程,選課走班;C級為特長型,每周安排特定課時予以訓練,不僅要有興趣,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潛能和特長。ABC體現分類的要求,均是拓展性課程。


從社團到課程,立足學生興趣特長發展,升級原有社團,形成選課走班的「社團課程」體系。采荷三小和青少年發展中心建立協作機制,青少年發展中心每周四下午推出十多門體藝和實踐類課程向學生開放。


基於「學科」的整合式拓展性課程建設主要路徑是學科教學的重組、優化、整合。比如丁信小學的「數學繪本閱讀和數學實驗」,丁荷小學的《繪本閱讀與生活》,再比如基於體育學科的拓展,四季青小學的「短式網球」市體育特色和校本教材與拓展性課程、彭博小學和夏衍小學「足球」市體育特色和拓展性課程開展,杭師大東城小學「擊劍」拓展課程建設等。


那麼,拓展性課程建設好後,評價又該如何實現呢?這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一探索上,采荷三小的做法值得借鑒。采荷三小拓展性課程的評價圍繞課程設置的「目標」進行。也就是說,不是一朝前走,還要不段回望「當初為何設置該課程」,根據目標制定評價體系,有據可依。


市江干區教育局副局長費蔚介紹,幾年來,江干區堅持「基礎性課程重整合、拓展性課程重選擇」,全面優化基礎性課程設置,豐富拓展性課程建設,關注整合與共享,著力打通學科和學校壁壘,深化課程體系變革。


在全國率先推出「品德+」德育整合課程,優化德育方式,提高育人實效。構建「江干區拓展性課程資源管理系統」,開展「精品課程」評選,加大區域精品課程推廣力度。「目前已建立50門區域精品課程,開放資源,供全區各校通過在線學習實現優質課程共享。」費蔚說。

Ⅳ 最新學校如何抓好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及思想教育

教師是課程改革主力軍。教師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課改成敗。只有創新意識、敢想敢創造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創造性的學生;只有個性的教師 ,才會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因此,建設教師隊伍、完善教師隊伍,發展機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師綜合素質關鍵。我學習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後,深得啟發,我想就其中的「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來談談心得體會:
一、 建設教師隊伍要構建合理評價機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體會到,課改也得到大家廣泛支持。但在學校里,在新聞媒體中也屢屢看到,學校加班、加點,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體罰學生等違規現象。造成這些現象原因有多種,但其中重要原因還是「升學率」是學校一切工作指揮棒。考試成績還是評價教師好壞重要指標。教學任務繁重,升學壓力過大,工作超負荷運轉,是當前許多中小學教師真實生存狀態。愛因斯坦曾指出:「負擔過重必然膚淺」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習,接受了新理論。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壓力太大,教師往往不敢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方法去教學。
建設教師隊伍,要對教師工作構建合理評價機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功能。」評價是改進教育教學的動力和源泉。目標是為了促進教師工作。評價是為教育教學服務,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要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不要把評價當做篩選與甄別的工具,要把評價功能轉向為導向、激勵等功能。評價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思想要關注個體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差異,激發個體和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為輔。
二、建設教師隊伍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製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師,要適應 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同新課程一起成長,以適應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養成健康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一代新人。」這些,學生應具備素質,教師首先要具備。然後才能教得好學生。教師「一次教育終身受用」,單一性思維已落後於時代。以教師為中心,「師道尊嚴」,思想必須揚棄。教師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制。建設教師隊伍要針對教師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樣,培訓學習機制,學校要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三、建設教師隊伍要完善以人為本和民主管理機制
教育面向的主體是學生,進行課改的對象也是學生。而看學生成績優劣,更多時候,還是從考試中來衡量。所以現在眾多家長觀念還未轉變,他們還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是能得高分、滿分。家長們普通認識,考上名牌大學才有希望。家長們這一觀念和態度,不但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也會產生一定壓力。建設教師隊伍,要為教師工作努力營造寬松向上的內外環境, 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首先學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大力宣傳素質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長普遍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教育改革是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以德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重點」。其次,學校要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要完善以教代會。民主管理機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師,體現民主。要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積極支持者、推進者和具體執行者。教師只有在寬松文化氛圍里,才敢於表達思想,才有可能與他人合作,積極探索改革途徑,尋找穩妥方法,從而敢於改革,勇於嘗試,使得課改有條不紊地進行。
課程改革是循序漸進過程,只有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才會讓這一處處滲透「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預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課程改革成功。

Ⅳ stem課程建設方案怎麼融合到中小學學校

stem課程建設方案怎麼融合到中小學學校吧。以創造力和創新型思維的學習為主,建立與增強的訓練,在具體形象思維、直觀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游戲化和體驗化的方式開展,強調在創作中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

Ⅵ 結合我國教育實際談談中小學應該如何進行課程建設

我國中小學進行的課程建設,現在使用的課程都是非常好的適合當代小孩子小學生的需求。

Ⅶ 如何規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提升工程規劃書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求,根據《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三通兩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決定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簡稱「提升工程」),根據我省教師教育信息技術實際,制定本規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教師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精神及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提升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提高教師隊伍教育教學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服務教師,統籌規劃。堅持以服務全省廣大中小學教師為宗旨,在教育部的統一要求和指導下,由省教育廳統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具體組織實施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按需施訓,注重實效。充分結合我省教育教學特別是教師信息技術實際,遵循教師專業成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規律和教師需求設計培訓項目,組織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三)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導向,以通過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心,提高全省中小學教師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理論和知識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
(四)測評驅動,積極創新。堅持行政統籌,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指導,推進工程實施的管、辦、評分離,引入社會資源,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把改革創新貫穿於工程實施的始終,通過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測評,以評促學,以評促用,建立培訓、測評、應用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機制,實現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統一。
三、總體目標
在教育部的統籌指導下,根據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體系,從2014年起,按照先易後難、先骨幹後全員、逐步推進的原則,分年度、分層次組織開展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到2017年,完成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培訓工作。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建立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機制,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推動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全省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培訓
1.確定培訓對象。培訓對象為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2017年前達到退休年齡的教師自願參訓,參加了2013年「國培計劃」遠程培訓項目並選擇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專題的教師可不參訓。重點加強各級專兼職培訓者、中小學校長和教研員等骨幹隊伍以及農村教師的培訓。
2.統籌培訓項目。根據教育部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培訓項目,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與本省教師培訓資源的融合,採取短期集中、遠程網路、技能大賽等方式,設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網路信息技術提供課程資源,培訓骨幹培訓者和共建培訓平台,擴大優質資源輻射范圍。
3.創新培訓方式。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習特點,有效利用網路研修社區,推行網路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要強化情境體驗環節,確保實踐成效,使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應用、邊提升;建立學習效果即時監測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堅持底部攻堅,積極推動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建立以校為本的常態化培訓機制。推行移動學習,為教師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便捷有效學習提供有力支持。採取「送教下鄉」和「送培上門」等方式,為不具備網路條件的農村教師提供針對性培訓。健全中小學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確保研修質量。
4.強化培訓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校長繼續教育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年培訓人數不得少於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總數的20%,每五年教師接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不得少於50學時,2014—2017年各市(州)培訓分年度規劃任務數(見附件2)。省教育廳規劃制定分年度培訓項目,引入招投標機制,遴選省內外具備資質的機構單位承擔當年培訓任務和測評工作。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分認定,推動學分應用,激發教師參訓動力。各市(州)、縣(區、市、特區)要通過專項培訓和專題教研,建設教師選學服務平台,組織開展本地區教師全員培訓,對未參訓或培訓學時不夠、測評考核不過關的教師,要結合職稱、評優、評特等教師專業成長制定相應的懲處措施,督促教師參訓。各級要完善專項培訓體系,做好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相關培訓的有機銜接。
5.提高培訓實效。各地各培訓機構要建立國家與地方、公辦與民辦、普通與特色、一般與優質的共建共享資源服務平台,匯聚各地各方面培訓課程資源和培訓服務信息,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與學科知識、與教育教學實際、與教師專業成長等緊密結合,建立優質資源遴選機制,推動資源交易與交換,提高培訓內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對通用性強的優質資源進行加工升級,建立基於互聯網的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台,探索開展教師培訓MOOC等網路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利用合作項目引進和開發優質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庫。各地要重點建設典型案例資源,支持中小學與高校及教師培訓機構合作,加工生成性資源,開發微課程資源,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匯聚本地資源,與國家平台實現互聯互通。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將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重點通過現場診斷和觀課磨課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用結合。
(二)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
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指南,開發、引進適合我省實際的測評工具,建立網路測評系統,組織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測評,為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測評服務。測評主要採取教師網上自測方式,通過案例開展情境測評,以評促學,以評促用。不具備上網條件的教學點、村級小學各地結合實際可採取其他方式進行測評。各地要根據測評數據及時調整提升工程實施計劃,確保全體教師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訓機構要根據測評數據制定完善培訓方案,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小學校要分析測評數據,找准短板,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教師要根據測評結果,明確自身不足,查漏補缺,合理選學。
(三)推動教師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各地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示範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和優秀課例徵集等活動,充分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應用氛圍。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示範性網路研修社區和示範校等舉措,推動信息技術應用綜合創新。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省教育廳在教育部的指導下負責全省提升工程實施的組織管理,成立貴州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1),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於省教育廳廳教師工作處,成立執行機構(設在省廣播電視大學),負責組織管理的具體工作。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指導和評審等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招投標、管理及相關協調工作,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實施精細化管理。各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相應機構,安排專人負責本地區「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將「提升工程」實施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教育「9+3」計劃等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結合起來,充分整合教師培訓、教研、電教和科研等部門資源,依託各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等培訓基地,加強對中小學校的指導,開展本地區全員提升培訓。中小學校長是本校提升工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資源,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經費保障。省級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管理平台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和能力測評等工作。在「國培計劃」專項經費中切塊用於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市(州)、縣(區、市、特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本地教師全員培訓,要加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硬體投入,為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基礎保障。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資金,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三)制度保障。各級要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管理辦法,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開發並運用測評工具,制定完善測評辦法,開展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要充分發揮社會培訓測評機構和成熟技術的作用,充分授權培訓機構與國家平台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合作,整合其它優質資源。要建立完善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升教育信息技術。
(四)監督保障。教育部將通過信息管理平台對各地工作進行動態監測,定期通報監測結果。實行測評分離,以保證培訓質量和評估實效。省教育廳將採取專家評估、網路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實施的監管評估工作。將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落實情況納入教育「9+3」計劃督導評估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考核驗收重要內容。各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重點加強中小學校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監管評估。

Ⅷ 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實施好什麼為主要內容

教育部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
教師[2013]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根據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要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教師培訓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控薄弱等突出問題。為主動適應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求,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現就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增強培訓針對性,確保按需施訓。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實施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為主要內容,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需求為工作目標,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各地要將上述要求貫穿於培訓規劃、項目設計、組織實施、質量監控全過程。根據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提高培訓和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等教師發展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實行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制度,建立與中小學校共同確定培訓項目的新機制。
二、改進培訓內容,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各地要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技能作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典型教學案例為載體,創設真實課堂教學環境,緊密結合學校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技能培訓。實踐性課程應不少於教師培訓課程的50%。要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准、師德教育和信息技術作為通識課程,列入培訓必修模塊。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國家制訂教師培訓課程標准,建立資源共享平台,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強優質課程資源建設,重點建設典型案例和網路課程資源,積極開發微課程。
三、轉變培訓方式,提升教師參訓實效。各地要針對教師學習特點,強化基於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通過現場診斷和案例教學解決實際問題,採取跟崗培訓和情境體驗改進教學行為,利用行動研究和反思實踐提升教育經驗,確保培訓實效。改革傳統講授方式,強化學員互動參與,增強培訓吸引力、感染力。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大力推動置換脫產研修,將院校集中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訓、優質中小學「影子教師」實踐和師范生(城鎮教師)頂崗實習支教相結合,為農村學校培養骨幹教師。要採取多種培訓方式,加大體育、音樂、美術等師資緊缺學科專兼職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的培訓力度。
四、強化培訓自主性,激發教師參訓動力。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探索建立教師自主選學機制,建設「菜單式、自主性、開放式」的選學服務平台,為教師創造自主選擇培訓內容、時間、途徑和機構的機會,滿足教師個性化需求。建立培訓學分認證制度,學時學分合理轉化。建立教師培訓學分銀行,實現教師非學歷培訓與學歷教育學分互認。將培訓學分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教師考核和職務(職稱)聘任的必備條件,激發教師參訓積極性。
五、營造網路學習環境,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各地要積極推進教師網路研修社區建設,推動教師網上和網下研修結合、虛擬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的混合學習;開展區域間教師網上協同研修,促進教師同行交流;培養網路研修骨幹隊伍,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師培訓常態化。要推動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推進高等學校、培訓機構與中小學結對幫扶,引進優質培訓資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豐富研修主題,通過集體備課、觀課磨課、課題研究等方式,促進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切實發揮校本研修的基礎作用。鼓勵各地建設教師培訓創新實驗區,推動培訓模式綜合改革。
六、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增強為教師提供優質培訓的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建設培訓專家庫,並實行動態調整,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優秀培訓者隊伍。要注重遴選一線優秀教師作為兼職培訓者,將其承擔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定的培訓任務計入教學工作量,並建立工作績效考核機制。高等學校兼職培訓者要積極把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和中小學一線教師培訓需求。專職培訓者要切實深入中小學校開展研究與實踐,原則上每年不少於2個月。國家建立培訓專家庫信息管理平台,實現各地培訓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訓成效評估。培訓者團隊主要從培訓專家庫中遴選,一線優秀教師所佔比例不少於50%。各地要為專兼職培訓者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加大專兼職培訓者培訓力度,專職培訓者每年研修不少於100學時。
七、建設培訓公共服務平台,為教師提供多樣化服務。培訓機構要將為教師提供多樣化優質服務作為培訓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靈活、開放、專業的培訓公共服務平台。師范院校要大力推進內部教師教育資源整合,建立與

中小學合作機制,促進培養、培訓、研究、服務一體化,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各地要依託現有資源,加快推進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與教研、科研和電教等部門的整合,建設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發揮其在全員培訓的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和服務指導等方面的功能。
八、規范培訓管理,為教師獲得高質量培訓提供有力保障。國家建設全國教師培訓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國家級培訓和各地培訓的動態監測。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記教師參訓學時學分,加強學員選派管理,建立培訓項目招投標機制,對培訓經費使用等進行全程監控,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教師培訓食宿安排要厲行節約,不得安排與培訓無關的參觀考察活動。培訓機構要建立學員培訓檔案制度,及時將學員培訓情況反饋所屬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
國家制訂培訓質量標准,定期開展培訓質量評估,發布年度監測報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專家評估、網路匿名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監測培訓質量,公布評估結果,並作為培訓資質認定、項目承辦、經費獎補的重要依據。培訓機構要做好培訓績效評價,跟蹤教師參訓後實踐應用效果,不斷改進培訓工作。
國家將教師培訓作為對各地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市縣教師培訓的專項督導,定期公布檢查結果。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教師培訓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各地要將落實培訓經費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確保培訓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中小學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5%安排培訓經費,保障經費投入。

Ⅸ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建設中存在的熱點問題

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從教師的專業知識來看,現行師范院校課程的設置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知識的養成。目前,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過於強調各核心專業的學科知識,專業基礎課比例過大,而與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情景教學知識相對應的教育專業課程比例過小。這使得師范院校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評價、教學實驗、多媒體教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訓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師范院校學生發展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與入職後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2.從教師的專業道德來看,社會對教師的道德期待和教師自身的道德要求之間尚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師德滑坡、職業怠倦等現象,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與教師職業道德操守相背離的行為。
3.從教師的專業訓練來看,同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比1997年大約提高了5~19個百分點。截至2005年,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已經分別提高到98.62%、95.22%和83.46%。但是,這仍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存在著差異,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難以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4.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來看,大多數教師缺乏必要的在職進修與培訓。我國教師隊伍龐大、狀況復雜,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缺乏必要的專業再教育。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時,感到力不從心、束手無策,他們亟需在學習與研究中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5.從教師的專業自主來看,忽視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現象尤為普遍。在我國,人們過分強調了教師的義務,卻忽視了教師在專業領域應享有的權利。例如,教師無權決定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無權制定自己專業發展的計劃,無權對其培訓課程進行選擇,無權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與教學、課程的設置等等。目前,我們過多地強調教師的自律意識,忽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這既嚴重地阻礙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又容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
6.從教師的專業組織來看,我國純粹由教師組成的教育專業組織力量薄弱。目前,我國以提升教學的專業性、改善教學人員的利益、促進公共教育事業發展為宗旨的教師組織尚處於初創階段。它們在影響政府教育決策、為教師爭取福利方面的力量還比較薄弱,更談不上為教師專業化設立各項標准,為教師提供各類專業的發展空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