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學生觀
⑴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專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目標
新課屬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⑵ 新課程與課程改革試題
課程資源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與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⑶ 在新課改下,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1、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2、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
4、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
5、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展示交流作品
⑷ 教師資格證:如何把握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觀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核心指的就是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其基本內涵包括: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這里,針對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學生發展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上,我們應當利用這些規律(如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針對該考點,一般來說是以單選題考查為主。
2.學生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把學生看做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做到對每個學生不拋棄不放棄。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中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實踐中,啟示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也就是不僅要看到學生身上的不足,還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才能不斷促進學生成長。該考點在案例分析題中也需要作為作答論點進行備考。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在長期的學校教育中,有些老師重智育輕德育,重做事輕做人,重理論輕實踐。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並非獨立的個體,而只是片面的學習機器,並以以這種觀念和方式培養學生,最後所培養出來的人無疑會有很大缺陷。每個學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其實我們教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針對性的方法因材施教。也是需要考生以材料題備考。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學生不是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承認並正視現代學生群體特徵以及與成人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啟示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是責權的主體,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針對這個內涵,可以作為選擇題和材料題備考。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觀歷來都是考試的重點,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要加以重視。
⑸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很久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課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隨處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虛浮課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教師能「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二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三是教學模式的轉變。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四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明確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五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非常明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過去學生長期習慣了的模仿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機械接受現成結論的學習方式等悄然發生了轉變。
總之,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任務;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下大力氣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惟一依據,而應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即使是考試,也應方式多樣,應逐漸減少標准化考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
我們堅信,有了順應時代的新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質的、不斷探索新教法的廣大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精彩演繹,語文教育繁花盛開的春天必將到來。
⑹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觀點的主要內容
1.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
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學習)D引導者(學習),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新課程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A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B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准」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准」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准」做出的規定應具體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課程標准」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范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標準是「羅馬」,教材是「道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麼簡述新課程提倡的學生觀。
核心是自主學習,倡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從被動的學習中走出來,自己探索學習,老師引導,學習要求自主性,自發性,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學生潛質,以培養出:自主創性能力強,學習自主能力強,思維領域寬的,能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的新時代現代化學生。
⑻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
⑼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9)新課程改革的學生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⑽ 教師資格新課改下的學生觀
一、考情
新課改下的學生觀這部分內容在教資《綜合素質》中主要考查單選題和材料分析題,考試中佔比比較大,特別重要,需要考生在備課時先將知識點牢記,再進行理解。
二、考點
其中,學生觀需要牢記於心,下面的3條具體解釋中有五角星的需要記憶,在材料分析題中應用較多。
記憶口訣:兩獨一發
三、習題
1.王老師經常讓同學們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認真,不僅找出作文中的錯別字,而且從語言表達、篇章結構、思想主題等方面進行評價,王老師則及時給予點評。王老師的做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 )
A.發揮了學生的調控性
B.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性
C.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D.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
【答案】C。解析:王老師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大家互相批改作文,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2.有一天,我請學生讀課文,只有四名學生舉手,我說:「楊萌你讀。」她大大方方讀起來,等她坐下,我說:「還有誰願意讀?」 一個舉於的都沒有了,是什麼原因呢?
課後,我就這一問題與學生聊起來。一位學生說:「老師,您每堂課總是先提問楊萌,我們這些無名小卒沒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讓楊萌先回答已經成了習慣。她的語文功底好,回答問題准確嚴密,簡潔利落。
下午,我組織了一次「為老師出主意」的班會。大家暢所欲言,我詳細記錄大家的想法。收獲了好多方法,我還請大家通過打電話,發信息、發郵件形式繼續提建議。
以後的課堂互動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話不流暢,我會引導他組織語言;有的學生不站起來回答,我就讓他坐說,有的學生內向、聲音小,我就到他身邊聽清楚後復述給大家……
後來我又嘗試讓學生參與組織教學,共同探索出了「辯論教學」「說書學」「戲劇教學」等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形式。慢慢地,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問題:請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我」的教育行為。
【參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為踐行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了班級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第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材料中老師對待膽小的、內向的、說話不流暢的學生並沒有直接放棄,而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相信他們能夠變好,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體現了這一學生觀。
第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學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進行教育。材料中教師針對不同學生採取區別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尊重了學生的的獨特性,體現了這一觀點。
第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 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材料中老師嘗試學生參與教學,共同探索出了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改的學生觀。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立意義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