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程改革後
① 我縣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字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張老師為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自主學習、
(1)3÷15%=20, 20×25%=5.女生:5-3=2, 1-25%-50%-15%=10%, 20×10%=2,男生:2-1=1, 故答案為:20,2,1; (2)如圖所示: (3)根據張老師想從被調査的A類和D類學生中分別選取一位同學進行「一幫一」互助學習,可以將A類與D類學生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兩位同學恰好是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的概率為: P(一男一女)=
|
②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什麼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2)實施新課程改革後擴展閱讀:
1、轉變了教師觀念和角色換位。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逐步樹立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是學生『平等中的首席』,要積極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實現了角色的換位轉變。
教師從傳統教學的傳授者逐步轉向現代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實現了師生之間關系和諧、民主、平等地位。
2、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校的教學研究更加活躍,教師在進行常規教研活動以外,又進行了更多的嘗試,使教學研究氣氛空前濃厚,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實施設計的能力、評價與總結能力不斷得到提升,為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習的責任感;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從尋求不同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 我縣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胡老師為了了解班級學生自主學習、合作
(1)1,11;(2)補充圖形見解析;(3) .
④ 我州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字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某學校為了了解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樣本容量:25÷50%=50, 1 | 2 | |
⑤ 新課程改革前後課程結構的變化
課程結構上的變化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在課程結構上的最大變化是引用了「學習領域」和「模塊」兩個概念。那麼,這兩個概念與傳統的「科目」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呢?它們有什麼聯系,又有什麼區別?
解讀:學習領域的設置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的綜合化趨勢。由於每個學習領域都代表對學生不同素養的要求,所以新課程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得獲得一定學分,這可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學習科目過多,學生負擔過重,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某一個領域的課程時,允許有不同水平的選擇,這可使一般學生打好基礎,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新課程結構中的科目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目或學科,其在一個統一的新的三層結構體系中處於中間位置,是構成學習領域的基本單元。新課程的科目是在學習領域之下設置的,構成科目的模塊不同於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同一科目下的各模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不像傳統科目中各單元知識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設置這種模式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解讀:新課程在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調整的基礎上,與以往課程多是由學科課程構成不同,高中新課程從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突出了選擇性和多樣性,力圖構建既體現基礎性又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課程結構。
學習領域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和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群的發展趨勢而規劃的學習范圍。學習領域的設計借鑒了國外高中課程設置的成功經驗,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系,從更宏觀的層面為課程結構的改善提供了保證。學習領域設計合理了,科目設置才可能合理。
科目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是學習領域的構成單位,性質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構成一個學習領域;科目結構主要是科目之間的聯系,在其之下,是科目內的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學科結構」。眾所周知,學科結構問題通常被當成是一個教材結構問題,而教材結構問題又往往被當作是教材內容的增減問題,教材或科目在形式上到底應以什麼方式存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它卻關繫到學科的價值走向,是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改革必須予以關注的。新課程在這一點上作了一次極具創造性的探索,即在科目之下設模塊。如果說設置學習領域更多是給教師和學生以價值引領的話,那麼,將科目分解為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若干模塊則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調整上的重大舉措。
為什麼要設置模塊?如何理解模塊所體現的價值?
解讀: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模塊是構成科目的基本單元,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的設置可以解決原有高中課程結構中缺乏多樣性、選擇性等問題。模塊是基於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為了有利於學生靈活選擇課程,實現有效學習,這次新課程改革將通常學生要持續2年~3年才能學完的科目內容分解組合為若干相對完整的模塊,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與建議。在新課程的模塊化設計下,不同的模塊有著不同的主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相對獨立,在每一組模塊系列中,學生可以選擇從任何一個模塊開始學習,甚至可以在模塊之間進行跳躍選擇。模塊的這種靈活性特徵增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
設置模塊的教育價值在於:第一,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第二,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增強了課程的可選擇性,增加了課程內容的靈活性。第三,模塊的設置可以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性,有利於形成有個性的課程學習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第四,模塊的設置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促進學校課程特色的生成。
新課程增設了哪些新的課程門類?增設這些課程的意義在哪裡?
解讀:在普通高中課程實質性結構改革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學生藝術素養和技術素養的重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個人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技術在促進文化融合和人們的理解與溝通方面也顯得日益重要。技術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其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增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其實踐能力和信息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技術課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亮點所在。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發展趨勢。信息技術課程在現行課程計劃中就有,而通用技術課程則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根據國家課程方案,通用技術課程設有9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分為技術與設計Ⅰ和技術與設計Ⅱ,每個模塊2個學分,共4個學分。選修模塊7個,分別為電子控制技術、建築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製作、現代農業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
新課程將「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領域,並努力倡導綜合化的藝術課程,將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與傳統的音樂、美術課一起納入學校課程,這無疑從結構上彌補了以往高中課程不重視藝術教育的一大缺陷。
課程內容的變化
怎樣理解新課程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這句話?
解讀:新課程內容的確定強調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原則,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從高中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實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把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全人格作為基本的課程目標,並以此為標准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從而提出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要體現其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時代性意味著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體現時代精神,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基礎性意味著高中課程內容應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同時,選擇那些超越不同歷史時期而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知識;應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選擇那些跨越不同地域、民族與文化的共同知識與價值觀;應致力於為每一個高中生的終身學習及畢生發展奠定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基礎;強調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選擇性強調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每一科目內所提供的選修內容應豐富多彩,富有內在吸引力。
新課程為什麼特別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
解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生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首次引入學分制
引入學分制的意義是什麼?
解讀:普通高中客觀上要求採用新的課程管理制度――學分管理,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學分來記錄學生在相應課程領域的學習情況,以及所達到的發展程度。學分制是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規定了學生在高中三年學習期間各門課程要獲得的學分和學生應獲得的總學分,以學生取得最低必要學分為畢業標準的彈性課程管理制度。它既是一種彈性化管理制度,又是一種量化的管理手段。這種新的課程管理模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變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業務專長,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於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此前,有媒體對學生總學分達到144個方可畢業解讀為,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就是說,如果學生在高二年級修夠了144個學分那他就可以提前畢業,這樣理解正確嗎?怎樣正確理解學生修夠144個學分方可畢業這句話?
解讀:「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應該是學生三年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即達到普通高中畢業的學分要求。
《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均要獲得一定的學分、三年內總學分達到144個以上,並參加甘肅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且在高中三年內綜合素質評定合格以上,省教育廳才予以頒發甘肅省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這說明學生獲得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必須在高中學習三年,且要同時具備達到三個條件。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只是達到畢業資格的一個條件。
根據選修Ⅰ和選修Ⅱ的學分說明,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選修Ⅰ雖然是選修課,其實還是國家課程,而選修Ⅱ才是學校自主開設的校本課程?
解讀:是的。必修和選修Ⅰ都是國家課程,由國家制訂統一的課程標准,並使用按照課程標准編寫的教材,只是必修課程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而選修課程Ⅰ學校可以按照國家課程標准要求創造條件開設供學生選擇,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選修Ⅱ沒有具體的國家課程標准和教材,只有學分要求。選修Ⅱ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實踐和辦學特色,自主開發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是專題或活動類的課程,一般不提倡編寫校本教材。
每一所普通高級中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風格和校風、學風、教風,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均有可能性。各學校要根據《甘肅省普通高中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導意見》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發掘本校的課程資源,豐富學校課程內涵,以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風格。
⑥ 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的內容有什麼
本輪課程改革是在歷次課程與教材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充分考慮到現代社會發展、信息技術進步與學生性質變化等因素,確立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提出六項具體的改革目標。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及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⑦ 我市自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張老師為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自主學習
(1)(1+2)÷15%=20人; (2)C組人數為:20×25%=5人, 所以,女生人數為5-3=2人, D組人數為:20×(1-15%-50%-25%)=20×10%=2人, 所以,男生人數為2-1=1人, 補全統計圖如圖: (3)男生共9人,中位數為第5人的調查情況,故為B,眾數為B; 女生共11人,中位數為第6人的調查情況,故為B,眾數為B; |
⑧ 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張老師為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自主學習、合作
解:(1)3÷15%=20, 20×25%=5 女生:5-3=2, 1-25%-50%-15%=10%, 20×10%=2, 男生:2-1=1, 故答案為:20,2,1; (2)如圖專所示: 。 |
⑨ 西寧市教育局自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張老師為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
解:(1)(1+2)÷15%=20人;
(2)C組人數為:20×25%=5人,
所以,女生人數為5-3=2人,
D組人數為:20×(1-15%-50%-25%)=20×10%=2人,
所以,男生人數為2-1=1人,
補全統計圖如圖;
統計圖中有關知識點:
一、頻數分布直方圖:
1.頻數與頻率:每個對象出現的次數為頻數,而每個對象出現的次數與總次數的比值為頻率。
2.頻數分布表: 運用頻數分布直方圖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幾個常用的公式:各組頻數之和等於抽樣數據總數;各組頻率之和等於1;數據總數×各組的頻率=相應組的頻數。
畫頻數分布直方圖的目的,是為了將頻數分布表中的結果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來。
3.頻數分布直方圖:
(1)當收集的數據連續取值時,我們通常先將數據適當分組,然後再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
(2)繪制的頻數分布直方圖的一般步驟:①計算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極差),確定統計量的范圍;②決定組數和組距,數據越多,分的組數也應當越多;③確定分點;④列頻數分布表;⑤畫頻數分布直方圖。
二、常見的統計圖:
常見的統計圖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三種,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具體選擇用哪種統計圖,要依據統計圖的特點和問題的要求而定。
1.條形統計圖:
(1)條形統計圖是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根據數量的多少畫成長短不同的直條,然後把這些直條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條形統計圖又分為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2)特點:能夠顯示每組中的具體數據;易於比較數據間的差別;如果要表示的數據各自獨立,一般要選用條形統計圖。
(3)繪制方法:①為了使圖形大小適當,先要確定橫軸和縱軸的長度,畫出橫軸和縱軸;
②確定單位長度,根據要表示的數據的大小和數據的種類,分別確定兩個軸的單位長度,在橫縱、縱軸上從零開始等距離分段;③用長短(或高低)不同的直條來表示具體的數量,直條的寬度要適當,每個直條的寬度要相等,直條之間的距離也要相等;④要註明各直條所表示的統計對象、單位和數量,寫上統計圖的名稱、制圖日期,復式條形圖還要有圖例。
2.折線統計圖:
(1)折線統計圖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根據數量的多少描出各點,然後把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以折線的上升或下降來表示統計數量增減變化。
(2)特點:折線統計圖能夠清晰地顯示數據增減變化。如果表示的數據是想了解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情況,那麼就採用折線統計圖。
(3)繪制方法:①根據統計資料整理數據;②用一定單位表示一定的數量,畫出縱、橫軸;③根據數量的多少,在縱、橫軸的恰當位置描出各點;④把各點用線段按順序依次連接起來;
⑤統計圖中的數據是不是統計資料整理的數據。
3.扇形統計圖:
(1)扇形統計圖用圓表示總體,圓中的各個扇形分別代表總體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佔總體的百分比的大小,這樣的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
(2)特點:扇形統計圖中,每部分佔總體的百分比等於該部分所對應的扇形圓心角的度數與360º的比。如果表示的數據是想了解各數據所佔的百分比,那麼一般採用扇形統計圖。
(3)繪制方法:①先算出個部分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
②再算出表示個部分數量的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③取適當的半徑畫一個圓,並按照上面算出的圓心角的度數在圓里畫出各個扇形
④在每個扇形中標明所表示的各個部分數量名稱和所佔的百分數,並用不同的顏色區別
⑤寫上名稱和制圖日期。
三、各類統計圖的優點:
條形統計圖:能清楚表示出每個項目的具體數目;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反映事物的變化情況;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總體中所佔的百分比。
⑩ 簡述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一)課程改革的背抄景1、國際上襲日趨激烈的競爭。2、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1)日本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參與社會和國際的意識b、獨立思考的能力c、為學生掌握基本內容創造一流的教育環境d、鼓勵每處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2)英國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於精神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培養交往能力,數的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進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3、國內基教課程體系不適應素質教育發展需要。原課程存在的不足:(1)課程目標注重的是知識目標;(2)教學內容多雜,知識多、難度大,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3)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學習量偏小;(4)教學過程過於強調學科體量,違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