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程改革
Ⅰ 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就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或理念的課堂。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完全自主的學習是我們的理想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逐步掌握自主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幫助他們逐步學會自我評價與自主監控,最終實現課堂的完全自主性。
二、 實現自主學習的策略
1.創設各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採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盡量避免我聽你講、我問你答的傳統模式。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我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也應該在變。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喚起學生發自內心的自我主體意識,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一直感覺到比較枯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做游戲、小比賽以及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學習《軸對稱現象》這一節中,在網路平台上通過對美麗的世界中存在的軸對稱現象的描述,觀看各種軸對稱的圖片,使學生們沉浸在軸對稱的意境中,讓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明確這節課要研究的主題。接著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並歸納圖形的共同特點,我又列舉生活中的一些軸對稱實例,提高了學生認知軸對稱現象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來,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理解周圍的事物,使數學知識注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和寬松的課堂環境。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歸屬感,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走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一起解決問題,從而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解決,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學生個人目標的實現。
2.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盡可能的為他們提供學習的資源,能讓學生做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給學生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的進行學習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同時,教師還要盡可能的照顧到個體差異,分配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對於後進生,盡量布置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從而滿足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需求,逐漸培養學生自主選擇的習慣和能力。
3.採取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構建自主學習的平台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探究,教師要積極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向他們提供可得到幫助的環境,培養他們遇到困難時向教師、向同伴求救的意識和能力。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於一般概念、疑難問題先讓學生獨立鑽研,然後通過集體或小組討論,這樣的討論活動有助於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採用探究式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樣有助於鼓勵學生自己獨立鑽研,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例如,我在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的性質》這一節時,我首先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一些常數比較簡單的一次函數的表達式,緊接著我提問:你們認為黑板上這些一次函數大致有幾個類型?學生在討論一會以後說出四類,即k>0,b>0;k>0,b<0;k<0,b>0;k<0,b<0。我讓學生在板書的函數中不同類型各選了兩個,我們來畫出這八個函數的圖像,我把任務分配給了8個小組,每組1個,6人一組。然後,我走到學生中進行巡視和指導。在確認學生畫完的情況下,我提出了要求:請同學們組間比較一下八個函數圖像,它們在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一樣嗎?學生很顯然觀察到不一樣。我又提出問題:它們的位置不一樣是由什麼要素決定的?學生通過思考發現是由k、b的取值確定的。我又圍繞學生剛才的回答,你能得到圖像或函數的那些結論?學生在進行探究討論後得出一次函數的圖像的性質。最後,我對學生剛才的探究結論進行優化組合。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非常充分,通過充分的過程探究,學生得出圖像的性質。在這段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中去體驗、經歷、內化知識,收到了好的效果。
4.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自主性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主要與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有關。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需要經過多次的重復,如果總是老師說什麼,他們才去做什麼,學習上就會很被動。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講非常重要。培養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後學習中自主學習的習慣。我在上課前都要求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但時間長了我發現有些學生往往不願預習或者不會預習。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預習的效果常會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困難。最後,我想出了一個辦法,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這樣就形成了學生自主管理的氛圍,他們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縮小了差異,提高了課前預習的效果,從而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三、實現自主學習,教師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實現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中,知識是通過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性學習的活動中去。
2.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和人際關系
很多情況下我們上課都是在嚴肅的環境下進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更不要說進行自主學習。事實上,學生都希望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放下思想負擔,敢於大膽說出自己的「無知」。使他們意識到在這里承認自己知識的不足或學習中的過錯是很平常的事。
3.做好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評價工作
評價有助於學生樹立自信心,可以使學生更積極、主動、負責的進行自主學習活動。通過評價,使學生調整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同時,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和完善。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並從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Ⅱ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部分老師仍然不能創造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數學探索的機會。在課堂教學時仍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習的主人——學生。缺少更多的考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時常存在。針對以上情況,現結合我在工作中的探索、學習過程,談幾點關於課改新理念怎樣更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認識。
一、轉變觀念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每位教師要正確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從心理上根本就不能接受新課改理念,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對應試教育還存在許多的幻想,一有機會出去聽課學習,回來後總是抱怨這樣的課我可學不來,這樣上課怎樣讓學生考出高分。也就出現了出去聽課當作任務來完成,讓我去,我就去,去了干什麼別人就不知道了。殊不知,當前的教育形式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展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全面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在有機會參與聽課學習時,應更多關注每節課的精彩之處、成功之處,為我所用。平時多看一些教育類書籍、報刊或雜志,例如:《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小學數學》、《山東教育》、《濱州教育》等雜志、報刊,還可以多參與網路交流學習。自己創造機會努力汲取更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日積月累就會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做到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
有很多人到現在還誤認為我們的課程改革不要學生取得好成績,只要讓學生活動就是運用新理念。我個人認為這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扭曲,新的課程改革不是不讓學生學習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轉變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不再運用單純的教師講解。因此,我們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實踐與反思,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使自己更好的落實新課改的各項要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盡到自己的責任。
二、認真細致分析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有很多教師在還沒有明確教學內容與目標的情況下就匆匆進行上課,看到那裡講到哪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一般出現如下情況。
(一)不能明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圖形與位置》一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左右》時,就錯誤的將課題書寫為單元標題《圖形與位置》,甚至還有的書寫《有趣的游戲》。
(二)由於沒有把握好教學目標,導致活動設計不合理。例如:《認識左右》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是:1、結合現實情境,能辨別前後、上下、左右,初步學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2、經歷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相對位置,並通過與同伴相互交流,初步體驗空間感和方位感。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一般大致為:活動一:通過學生「指鼻子」游戲,初步感受認識左、右等方位詞。活動二:初步用左、右方位詞解決問題。例如:你的右邊有什麼?等。活動三:結合生活中左右的應用來區分左右。例如:靠右邊走等。活動四:在此基礎上,老師可設計一個猜左右手的游戲,來認識兩個人相對時,這兩個人的左、右是相對的。活動五:藉助拍手游戲,來認識上下、前後、反正等。活動六:可設計上下樓梯或交通規則的問題對本節課進行拓展應用。可有的上課教師在一節課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就只有一種活動,練習指左右,全班做、同桌互相說著做,輪流兩個同學到台前做,比比誰說得好,教師也不再進行深入引導學習。就這樣一節課就匆匆完成了,看著這節課還很緊張、活躍,但是到底這節課學生真正能明白多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多少就很難說了。我想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課教師沒有吃透教材、教參的要求,沒有嚴格圍繞教學目標有序地開展活動,沒有真正的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巧妙創設學生活動,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恰當的空間和時間。
一節精彩的課,與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學生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只有教師做好前期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才不至於每節課教師不住的講,學生不斷地聽。首先,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合理。例如: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方向》一課時。在解決本節課的重點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時,有這樣兩種處理方式。
片斷一:
師:你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嗎?
生:沉默。
師:邊說邊畫坐標圖,並邊標方向邊說,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師: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好,現在我們翻到某某頁,看情境圖,到桃花村怎麼走?
(隨後教師藉助情境圖自己提問題,讓學生來解決。這樣做不但沒有很好的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有益的探索活動,同時也沒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片斷二:
師:誰能說出我們教室的東、西、南、北方各有什麼?
生:回答。
師: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准備了一張同樣的紙,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我們教室東、西、南、北方的事物寫到上面,小組共同來製作一張我們教室周圍 的事物分布圖。
生:小組活動,學生製作地圖。
師:製作完的小組坐好,老師就知道你製作完了!
學生邊商討邊急忙製作。
師:將製作好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隨後將其他小組製作的地圖也都貼到黑板上。
生:看到自己小組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都很興奮。
師:那個小組能介紹一下自己小組製作的地圖表示的方向?
生:回答。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不同?
生:有的上面表示北,有的上面表示東,有的上面表示西,有的上面表示南。
師:我們每個小組都是描述的同樣的事物,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生:在紙上表示的方向不一樣。
師: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製做的地圖別人能看懂嗎?
生:不容易看懂。
師:對啊,也就是給我們的交流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通常啊,在地圖上一般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針對上面兩種情況:前者認為還探索什麼?探索是這樣,不探索也是這樣。探索還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個題呢!而後者充分認識到讓學生探索的價值,對於成人來說當然都是很簡單的問題,而對於7、8歲的孩子來說這就不是一個簡單問題了。很多專家都指出,我們並不是讓學生去創造,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創造這個結果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不斷地向裡面塞東西。知識是學不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才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創設學生探索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其次,有的教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在聽課的過程中,遇到有的教師為應付聽課,設計了許多的環節,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剛說完開始,不等學生展開活動。就問完成了吧?好,我們開始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就慢慢的把探索結果進行講解,學生只是一個陪襯,課後交流時上課老師一是擔心學生探索不出來;二是認為時間不夠。
有很多老師也片面認為只要上課無論什麼內容都得探索,只要不探索就不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想這就要根據所傳授知識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一些數學概念、加減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等,直接告訴學生就行了,沒必要進行探索。像剛才所說的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或開放性的問題,可採用探究的方式進行解決。
四、用心關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變化。
有一項調查證明學生所獲得的信息有55%以上是通過聽覺以外所獲得的。有一個學生回家以後這樣對家長說:「如果老師能夠面對我微笑一次,也會給我鼓勵和希望,我就一定會努力進取」。我想這些都提醒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應珍惜每分每秒與學生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很多成功的老師,不但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細微變化,通過豐富的體態語言與學生取得交流。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及時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喜歡上你所上的課。哪怕是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都會讓你的付出獲得驚人的回報。
五、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探索交流活動
俗話說得好:「真理越辯越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學習,與同科教師不斷地進行交流,一定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例如:積極參加校內教研、聯校教研等活動,還可積極進行網上教研交流等。雖然每個人的課堂教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只要找到問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參與教研交流活動,找到努力的方向。
總之,教師是新課改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能否落實的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認識提高了,只有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了,只有教師切實投身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中來,才能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圍繞「三維目標」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Ⅲ 如何評價此輪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作為課堂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探究性課題上的合作者,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正確的數學論證手段,教導學生重點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並最終形成思維上的具體。
當前的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的新特點。作為基礎學科,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將「研究性學習」列入了課程計劃,並充實了向量、概率統計、微積分等初步知識。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在實踐中既拓寬了數學教師自身的知識面,更能使教學貼近實際。
二、終身學習,提升素養
高中基礎學科新課程改革適應形勢、面向未來,服務於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縱觀數學新教材,重點增加了學生對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以及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培養,其中的觀點闡述、體例論證、內容銜接均比以前有了顯著改進。值得注意的是,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標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東西少了,標准新了,要求高了,與實際結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來,數學教師難以再靠吃老本來維持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了,課堂呈現出開放的動態型。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研究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為了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加強知識量的積累,並逐步實現質的飛躍。作為高中數學教材的實施者,在吃透大綱,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慮新舊知識的縱向延伸與橫向聯系,瞄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不同點與新知識的生長點;要努力學習數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數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有意識地拓寬相關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學科的溝通與融合。此外,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創設問題情景,重視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尊重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可能問題或突發情況有備而來,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隨意性、片面性和主觀性。最終實現由單一數學專業知識結構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在內的高度統一復合型知識結構轉化;由封閉型結構向開放型結構轉化;由對知識的被動接納型結構向主動創造型結構轉化。通過對新知識的主動選擇與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激發興趣,改進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改進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數學教學的特點與藝術性,進一步發揮非智力因素的潛在影響。在授課中重視數學思想和數學背景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和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數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識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藉助科技,豐富手段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基礎學科,教學內容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製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體和直觀性教具,有利於其有效實施。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的轉達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過去認為生澀難懂的數學知識,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此外,與教材相配套的掛圖、圖片、模型、幻燈片也增加了視覺信息傳遞效果。Internet的發展使數學網路教學成為可能,應運而生的數學電子教科書等網路教學資源也為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與交流帶來了方便,有利於學生豐富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五、明確目的,改善評價
中學基礎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涵養、身心健康、勞動技能等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重在發展個性。作為評價教學成效的評價機制應與之相適宜。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高中數學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在新的教學框架下,要求數學教師切合實際,轉變評價標准理念,重點把握評價的參與原則、過程原則、綜合原則和激勵原則,建立全新的既兼顧成績又能發現和發展學生潛能的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數學課程設計、完善數學教學過程。其中要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完善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為核心的教學評價標准。
Ⅳ 新課改數學怎麼教
要提供寬松學習氛圍
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能消除學生恐懼的心理障礙。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毫無顧忌、毫無壓力的情感氛圍下才能對所學的知識、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時敢說敢做。
要建立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這種關系體現在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了解、指導學生的探索研究,經常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流,如「誰想說」「誰願意說」「我很榮幸,我和某某同學想到一塊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熱愛每一名學生,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關系。師生關系融洽與否,主要取決於教師。教師應把自己和學生的關系定位於朋友的關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愛」的氣氛,使師生感情融洽。教師應充分利用時間和學生交流,讓學生敢於當著老師的面說出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在課堂上能大膽地充分發表自己對教學的意見和想法,盡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
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把優、中、學困的學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進行異質合理搭配,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個人想法,一起質疑探究,同時及時反饋糾錯,再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進行交流,並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加以解決。
要鼓勵學生敢於說「不」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發現老師授課時的「錯誤」,用非常簡單的理由指出老師的「錯誤」,進而發展到讓學生即使在對自己的想法尚不確定時,也敢於說出來,再由同學們來判斷是否正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植樹小組每人每天種8棵樹,照這樣計算,5人4天一共種多少棵樹?」(用兩種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種,先求出5人1天種多少棵,再求5人4天種多少棵;第二種,先求出每個人4天種多少棵,再求5人4天種多少棵。教師故意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用兩種方法解決,等教學完所用方法後,提問學生:學完這道題,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學生就會提出問題:是否只有這兩種方法呢?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經過討論後得出結論。
要創設各種創新機會
1.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意識。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在教學中創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處於一種主動、好奇、活潑的能動狀態。例如,教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連減,把兩個減數合並為一個減數的簡便運算),教師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全班同學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買東西。商店的規則是:售貨員每次同時賣兩種物品,哪個同學先算出他用100元買兩種物品後所剩的錢,那兩種物品就賣給他。售貨員出示物品的價格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學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創新意識,使計算變得簡便。
2.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給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邊思維、邊創造,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時,教師可以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合起來教。上課前,教師發給學生幾組大小、形狀各異的圖形:普通的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各兩個,要求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後分類,說說哪幾類已經學過,哪幾類沒有學過。教師說明沒有學過的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再要求學生動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最後,要求就這幾類圖形說說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畫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總之,我們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讓他們用創新的精神去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合作,主動應用,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Ⅳ 初中數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什麼時間提出的
修訂數學新課程標准,以解決21世紀我國公民的數學素質問題:
1、實用目標:幫助公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2、社會目標:使公民能夠明智的參加公民事務;
3、職業目標:為公民找工作、就業或學業務做准備;
4、文化目標:傳遞人類文化的主要因素.
Ⅵ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何新要求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Ⅶ 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怎樣解決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近幾年來,通過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實行,給基礎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推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不少,筆者近幾年來對我國數學教改的理論與實踐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發現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時,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有必要提請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從根本上加以解決,數學課改便難以走上正軌的出路。下面筆者對數學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一點簡單的闡述。
一、數學教改的存在的問題
1、數學新課改精神落實不到位
目前通過數學新課標的學習,不少教師也重視新課改的指導定神,盡管也提到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著眼點只在知識。能夠落實的也只是知識目標。部分教師也許是因為「慣性」,也許是因為新的課程理念還未形成,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是從概念到概念,就知識講知識,不能把知識與應用、知識與能力結合起來,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只注重落實知識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標准》規定的三維目標的落實。例如,在講初一年級有理數運算時,由於只注重得出正確的結果,強調運演算法則、運算順序,而對生活中列舉事例不夠,更是對整體的運算律或簡化運算注重不夠,而把數學引入生活中更能對發展學生運算能力卻更為重要。教材中是作為重點來處理,但(課程標准》上並沒有規定這個知識點,故全書不出現結論。教材上這樣安排著眼點在於學生的參與及過程的體驗,是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能夠得出大致的正確結論即可。至於結論是否完整、表達是否嚴謹,並不是本節內容所強調的。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恰恰是只注意到概念與法則的教學上,只注重了知識的目標,而忽視了其實踐教學。
2、忽視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目前數學教改活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便是重視知識和解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極為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識則是學生在走向社會後通過自學來獲得。所以教學活動中要重視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不僅僅只適用於語文教學。
由於受到升學率的沖擊,在高、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迫於各種社會壓力,目前教改實踐中很多採用的是灌知識,講題型,遞游於題海,教改老師有口難言,學生疲憊不堪。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被忽視了的問題。
3、教改過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創新或急於標新立異
很多教師對教改的認識不足,因此在教改問題上方向不明,對於教學、教研、教改問題上不能正確處理這三者的關系。此外,有些教師缺乏創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將別人的教改經驗盲目地加以移植,結果只能導致失敗。
4、部分學校教改過程不能堅持到底,易受外界左右
在教改過程中,有些教師在教改上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正當他們准備大顯身手的時候,卻被上級委任了校長、主任之類的行政職務。這樣經常外出開會、學習,忙於行政事務,在業務工作上用非所學,結果兩敗俱傷。或者一旦取得一點成績,便到這里作報告,那裡介紹經驗,最終使教改成為曇花一現。
以上便是在教改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要使教改達到預期的目的,有必要通過對以上問題作出分析以採取措施,使數學教改得以順利進行,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面對數學教改出現的問題應採取的措施
要使教改能順利地按計劃地進行,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尋求教改中出現的問題而採取解決的措施。依筆者之見: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1、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及業務的學習。
對教師而言,加強理論及業務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論的模糊必然導致實踐的盲目,教學中的無效勞動主要是由於理論上的偏頗所致。
首先,教師要加強哲學的學習,教改過程中要以辯證的觀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其次,教師要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須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得以進行,否則便不能使教改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業務學習方面,教師要不斷地加強本學科的學習,同時還應了解數學學科的最新發展與動向,這樣才能與教材同步,與學生同步,與時代同步。
2、教師應加強對教學法的研討
要使教改取得成功,教師必須熟悉各種數學教學法及其特點,並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目前各地教改在教法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總結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3、教師必須端正思想,提高認識
教改是教育事業的百年大計,它需要教師付出的不僅僅是一年或幾年的勞動,而應當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終身的求索和奮斗,教師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知難而進。同時教師教改的方向要明確,目標宜具體:要通過教改實驗使學生在較少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促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以全面發展。
4、同科教師通力協作,聯合攻關
個人的時間、精力和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動能順利地實施進行,同科教師要通力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使全體教師能參加教改,聯合攻關,有利於教改向縱向深入發展,這就必須杜絕和防止文人相輕,同行相嫉妒的不良現象,老教師不要以有較強的實踐經驗而自居,青年教師也不要因為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自傲。
5、教師講解中要注重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
新教材在九年級下冊才正式引入證明,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正式開始。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訓練的時間太短,學生演繹推理能力達不到要求,這將給高中教學帶來不利因素。三年實驗結果也可證實這一現實。如我市某年數學畢業卷的壓軸題是;△ABC是⊙0的內接等邊三角形,D為⊙0上的一點,AD與BC相交於E,連結BD,AE=4cm,ED=lcm。求:(1)∠D的度數;(2)AB的長。」該題應是一道較簡單的題目,但評卷後的抽樣統計結果是:該題得分率為28.6%。確實反映出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薄弱。因此,在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上,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在八年級《四邊形》一章開始,加強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二是在搞好實驗、合情說理的前提下,滲透演繹推理,三是將《證明》一章的教學提前;四是加強幾何分析法的教學,提高學生演繹推理能力。
新的教學理念是:注重學生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對學科探究的興趣和熱愛,教學中貼近生活、社會,密切聯系實際,體現學習方式和師生關系的轉變,突出學生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探究樂趣。只要我們廣大教師,對影響教改實驗中的的問題引起重視、作了分析,我們離新課改的要求就會越來越近。
Ⅷ 數學新課改改那那些地方
做了重大修改的地方
1. 前言
原來課標的前言不太像前言。我們數學組光是自己搞了,也不管別人,反正就按我們的想法做了。我們覺得課標要說是干什麼的。非常好,這次《義務教育法》也把課程標准寫進去了,所以前言就好寫了。前言完全改了,基本的定位是這樣的:「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和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是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我們是根據《義務教育法》稍微改了一點兒。
2. 基本理念
把過去的數學標准中前言的闡述放在了基本理念中。這個變動很大。我們重新闡述了數學。我們用比較短的語言闡述了數學。接著闡述了數學教育,數學是這樣的,那麼數學教育是什麼樣的?用較大的篇幅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按照這個思路重新把前面的一段「帽兒」寫了,比過去的篇幅更大一些。希望闡述更清晰。
在基本理念這兒,我們也進行了很大的修改,對這個問題仍然是爭論不休。過去的基本理念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爭論得很歷害的原因是:什麼叫做有價值的數學,什麼叫做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我們一開始就有個標准:寫得要明了、明確、規范。需要檢驗,而且很難解釋得很清楚。我們研究的數學到底是有價值還是沒價值,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有價值還是沒價值?還有必須的數學,你怎麼知道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不必須的。後來我們把這句話改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年總理講話說:「人人都獲得教育,人人獲得良好的教育」。我們比總理寫得早。
而且我們在後面的教學建議中解釋了。什麼叫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
理念中還有一個講課。我充分理解這件事情,當時寫標準是為了突破過去的東西,所以寫的時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強調學生的獨立學習。非常強調活動,所以老師講課幾乎一個字也不提,太偏了。一個好的教學是什麼呢?第一條,除了知識傳授之外,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第二條,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至於你用什麼形式教學、怎樣教學,每個老師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如果把教師教書的風格定死了話,課沒法上,老師有自己的性格。不能強調每堂都從生活引入,20分鍾學習討論,30分鍾最後怎麼樣。有的知識適合這樣做。有些知識適合那樣做,不一樣,不能硬性規定,但得有個准則、原則,在理念這個地方,把這些事情講清楚。
還有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使用。當然很重要,但不用每一課都用多媒體,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教育仍然是很重要的。
3. 設計思路
我們理清了設計思路。過去的標准設計思路寫得不夠清楚。在數學的設計思路中,主要是對幾個目標性動詞的解釋,設計思路中必須講清楚。數學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識:「數量關系」「幾何關系」「隨機關系」,那麼主要起名是「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幾何這個永詞還應該出現。在美國已經不講平面幾何,仍然把這方面的內容叫幾何。還有「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個方面的內容。起名非常難起,「綜合實踐」與「數學與代數」放在一起,後來起了個名字「四方面課程」?因為在大學里也會把建模作為一門課。四方面課程進行了認真地闡述,闡述是很困難的。我們做了非常認真的闡述,你要想把數與代數講清楚,把圖形與幾何講清楚。
我們也定了個原則,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都談到了,而且都談清楚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課程對這四方面內容如何進行設計談清楚了。為了編教材和為了老師把握。
內容中的一條主線必須談得非常清楚,「數與代數」是什麼?然後把它的核心思想統一起來。經過反復篩選,「數與代數」涉及到四個核心思想,一個是「數感」,這是小學階段。第二個是「符號意識」,知道使用符號在數學中是很重要的,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抽象,用符號能夠進行運算和推理,並且知道用符號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果是有一般性的。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寫進去了。我們在寫的時候,腦子里一直想的是與農村中小學老師對話,我一定我寫的東西讓他能夠懂,讓他能夠把握。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學數學老師能夠知道這些。
幾何是什麼呢?首先要培養幾何觀念,埋頭幾何直觀,還培養推理能力。
統計與概率是什麼呢?培養知道用數據來說話,通過調查研究得到結論。他也知道數據是隨機的,這次調查得到這些東西,下次調查到其他東西。但是,通過大量調查,從中可以找到規律性的東西。
綜合與實踐是什麼呢?是培養學生過程經驗很重要的載體。通過綜合與實踐,能夠把知識系統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是很重要。但這一課,我們建議不要太多,而且綜合與實踐這樣的課不一定一堂課完成,可能通過一周來完成,讓學生調查、思考,再在一同中讓孩子們經常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們認為闡述還比較清楚,給一些中小學老師看了,很高興,過去不是很清楚的,現在很清楚了。
4. 目標
第四個,目標的改動非常之大。過去數學強調的是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53年提出,到56年寫出之後,一直成為中國數學教育的核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沒,使得中國數學基礎教育在世界是影響很大,我們的孩子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實。但是我們缺少了創造性的東西。我們加了兩個,一個是基本思想,另一個是基本活動經驗。成為四基。
為什麼要加「基本思想」呢?我們總結我們國家五十年的數學教育,數學的基本思想,不光數學,在其他科學也是。就兩個:一個是演繹,一個是歸納。演繹的思想來自亞里士多德,他在《工具論》中的「三段論」。他的基本思想有兩個,第一個說話要有出發點,就是在爭論事情時,有公認的前題,後來演變到公理化體系。第二個,它的推理邏輯是有大前提、小前提。典型的例子是:「犯人都得死,蘇格拉底是人,功格拉底得死」。我們五十年這種思想研究得特別小。已知A,求證B。A也是一個確定的命題,B也是一個確定的命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歸納的思想。歸納的思想是在文藝復興特別是新工業以後開始,這種思想的總結是培根,在《新工具論》中給出。後來有人研究因果關系,麥爾給了很好的組織。中國的嚴復把它翻譯過來。歸納的思想是這樣的:在這一類物體中,很多都有了這個結論,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推想。歸納中含有類比思想:凡是有性質A、B、C的,都有性質D,我發現了一個新的東西,它有性質A、B、C,那麼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質D?愛因斯坦說:我們的科學能夠得到現在這么大的發展,得益於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古希臘人創造的演繹,還有一件事情是因果關系的探討,實質說的是歸綱的思想。歸納思想需要通過演繹來證明是不是對,無論如何,歸納思想可以用於發現新的結果,這種思想在我們五十年的數學教育中幾乎沒有教。
比如雞兔同籠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太難了。它們差了兩條腿,我們改了四條腿的椅子、三條腿的凳子。按照規律嘗試,最後試到需要的結果。數學過去一開始就講道理,有三條腿的怎麼樣,有四條腿的怎麼樣,一下子就把方程式給出來了。事實上我們要注意這樣的事情,老師太聰明了,學生就該笨了。老師講課不能太聰明了,老師都知道結果,要引發學生思考,你一下把給出來了,學生還探討什麼?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
除了我說的核心思想,還有知道數形結合思想,等量替換思想。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過去的數學教育不注意思想是不行的。必須老師在腦子里形成思想,必須在教書的過程中把應該貫穿的思想貫穿了。不然,創造性思想怎麼培養?創造性思想方法一點兒沒有不行。
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學校對農民工和農民的素質情況進行了調查,設計了一些問卷給農民工。答一道題給十塊錢,他們都可願意了。我們調查了一萬份的。差的不是數學,也不是物理,差的是中文。中文最差,一篇文章就是讀不懂啊,不知道啥意思,他也不能把自己思考的東西說出來,寫出來,他思考得清楚不清楚我不知道。我們中文教是有毛病,你無論如何都我們的孩子把文章讀懂,把事情想清楚,並且能夠表達出來。我們帶研究生的時候也是,其實數學結果都得出來了,就是寫不好啊。
過去說中文沒有思想方法,我不信。中文應該有思想方法,應該能夠幫助孩子們把思想理清楚,把思維理清楚,把前後能夠闡述清楚。所以我認為中文的大綱也應該好好改。真的,不論如何,要教孩子把話說明白嗎。我這是調查的結果,結果使我非常吃驚。也怪他們偷懶了,沒好好學,但是他們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度沒忘啊。真得下點功夫,讓孩子們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質。我的意思是說別的學科也有類似這樣的問題。
還有一個基本操作經驗,剛才我說過程很重要。幫助學生思考經驗積累,問題提出的經驗的積累,創新性活動的積累。這樣的話,才能使得我們國家成為創新國客的未來,創新國家。
目標這塊過去兩個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發現問題,把問題提出來,然後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數學上能夠提出來很難,提出來後能夠用數學符號把它表達出來,這是比較難的。
5. 進行了內容的刪減
幾何剛才提到要「精而深」又砍掉了知識點,我們真砍掉了。包括一元不等式的應用,我們認為太難了。
6. 案例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並且用較大的篇幅闡述案例,讓老師領會課程標準的思想是什麼,領會提出知識點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這些案例有的是我編的,在編時,我的腦袋裡就是與農村的中小學老師對話,我在給他們講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怎麼教能教能教得更清楚。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下的功夫幾乎比正文還費時間。把例子想好,能夠說明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識點本身,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我們做課標從小學一直到初中三年級,可以有這樣的問題,從小學一直到初中三年級,不斷地出現,但是,隨著他們知識的增加,隨著視野的增加,對問題分析的深度不斷增加。我們舉出了這樣的例子來解釋我們的思想。
7. 實施建議
實施建議完全重寫了。過去關於編寫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是按學段寫,發現不合適,我們把它們去掉了。我們是按基本的思想寫,緊扣基本理念來寫。比如,第一,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問題,基本根據理念來寫。第二件事情,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第三,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接著第四個問題,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凡是要寫新的東西時,篇幅就得大,舉例子得多了。
傳統的都知道的事情,雖然少寫點兒,但是要寫到。然後,注意如何在教學中注意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發展、培養。第六,教學應該注意幾個問題,預成和生成,事先備課備得怎麼樣,講課時遇到情況如何處理。還有,如何面對全體學生和個別學生的關系。如何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如何使用教學技術與關系。我們把它們完全按核心思想,而不是過去那樣按學段來寫。按學段來寫要寫出層次,不然會重復。
主要是這七個方面。
Ⅸ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如何教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很多數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好數學奠定基礎。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做好學習這件事必不可少而且尤為重要。以前教師上課要求學生課上坐好,不交頭接耳,積極思考,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而這些看似簡單的習慣學生卻總是被動的去執行,這並帶動不了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固然不會提高多少。新課改後的教學不再局限於以上簡單的形式,我們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勇於提出問題,敢於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看法,樂於與人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學習。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促成,教師要耐心引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體會接受,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扎實基礎,受益匪淺。
二、學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翻看數學課本,我們不難發現,課本中的例題及彩色插圖基本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聯,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我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入課題,創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數學所帶來的樂趣。
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和枯燥感,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成功,體驗課堂的樂趣。同時,還可以使教師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心裡中,和他們一起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與帶來的快樂。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
新課改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知識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實行再創造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四、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作業
4.1設計童趣性的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們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如:可以設計一些故事,創設一些情境等一些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融入到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4.2設計探索性的作業
完成數學作業不只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如:觀察作業、調查作業、實驗作業、小組合作作業等形式。
4.3設計生活性的作業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4.4設計自主性的作業
五、適時的課堂評價激勵
教師課堂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於適得其反。因此,評價時的動機應選在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信賴之時。
5.1瞬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激勵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更重要的一點,評價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縱向評價。考察受教育者個體進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學生個體自身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調整心態和評價行為,不斷進步。激勵性評價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受,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在課堂中,讓不同的學生全力投入、充分發揮,獲得發展。
5.2延緩評價,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能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應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等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延緩性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論證。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如:當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按標准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當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當在學生理解得不夠准確,表達不夠完整時,教師運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思考,進行比較,進而排除謬誤,獲取真知。
5.3多角度評價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激勵,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對激勵的渴望更甚。在實施激勵性口頭評價時,要用發展的觀點,以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對學生學習數學的任何一個方面的進步,無論其現狀何等不理想,離教育目標有多遠,都應該通過評價加以肯定,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發展。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去評價學生,並且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及對教師的評價時,都要從多個角度去評價。
總之,在新課改春風的吹動下,我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新時代、適應新課改、適應每一位學生。
Ⅹ 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打造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高中教學的基本模式已經從以往死板的填鴨式教學中逐步脫離出來,教學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明顯的改變,教學的重點已經不是教師如何去教,而是學生如何去學。建構主義提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近年來一直在嘗試用「導學綱要」作為自己教學的主導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定教、當堂訓練」,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理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導學綱要」這一策略,能夠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為主體地位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教師則藉助「導學綱要」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並保證有效性。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一、提高「導學綱要」的含金量,優化課堂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在於「導學綱要」編制,一份優秀的「導學綱要」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導學案的設置上,筆者力求精雕細琢,有很好的使用和保存價值。
1.「導學綱要」的設置要求
(1)明確的教學目標。「導學綱要」必須呈現一堂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落腳點要小、精、有層次。
(2)合理的容量安排。在內容上,以學生自學為主;在問題設計上,注重梯度和難度把握;在操作上,保證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以不斷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3)恰當的教學設計。整體的教學設計應避免教師一講到底的「滿堂灌」。教師應通過適時啟發、點撥、總結,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力訓練。能力訓練是對一節課學習的反饋,題量、難度要適中,有層次感,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完成。
2.導學案的使用要求
巧用導學案,將「導學案」與預習提綱、課堂筆記、錯題本合而為一。「導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即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集備知識而設定了方法步驟的方案。
(1)「導學案」就是預習提綱。教師在課前下發學案,學生進行預習,課上教師探尋學情,進行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再學習。
(2)「導學案」就是課堂筆記。
上課時,教師通過反饋信息,討論、解疑等方式,抓住學生學習的困惑點和共性點,採取個體發言、同位探討、小組討論、共同論證等多種討論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對於難度較大的重點問題,教師要作為案例,講清思路、明晰事理、觸類旁通、精講點撥、歸納總結。
(3)「學案」就是錯題本。學案中的習題應該是教師精心選編的題目,可以說既全面又經典。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前自學、合作學習時可用黑筆,課堂及課後修改時用紅筆。學生也可在原題下的空白處記錄自己做錯的原因分析,最後按教師的正確思路,一步步規范地將原題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
二、學案導學+小組互助,積極打造高效課堂
課堂永遠是學校教學永恆的主題。因此,我們分章節積極嘗試「學案導學+小組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力爭提高課堂效率。具體分五個環節:學生課前預習、小組內展示或討論、師生互動教學、達標檢測、課後鞏固。其中以第一個環節為主,它既是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環節又是目標環節,更是根本環節,引導學生把握好第一環節就抓住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本質。當然,對於五個環節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及當堂內容的多少、難易程度進行適當調整。
小組合作的具體做法是根據成績將小組成員分為A、B、C三個等級,在導學案的當堂檢測完成後,由每個小組C級組員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然後由B級組員檢查並作出修改,最後由A級組員進行點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以小組為單位,以此激勵小組合作的良性運轉。
三、善於反思,積極寫好教學後記
實踐證明,善於反思,寫好教學後記是准確診斷課堂效率的有效之路,它能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經驗,使教學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筆者的教學後記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記成功的做法。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成功之處,例如,充滿吸引力的課堂導入、有趣的對話、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設問、幽默的講解、成功的臨場發揮、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啟示以及精彩的教學設計和授課片段、恰如其分的媒體應用等。將教學過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能達到預期效果和引起學生共鳴的做法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成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學經驗。
2.記失誤之處。將課堂中出現的不足或一時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後記中,然後進行認真分析、思考,仔細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亡羊補牢,使之成為以後教學工作的前車之鑒。
3.記課堂靈感。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的開展、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的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具有瞬時性與很高的參考性,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為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
4.記學生的困惑、創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想辦法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解決困惑,也就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另外,有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獨到的見解或新奇的問題,給課堂增添異彩,有時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甚至優於教師預先設想的方案。我們在給與其鼓勵的同時,應在課後及時記錄,充實完善。
總之,「導學綱要+小組合作」的研究實踐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也是高中數學教學和學習方式改革的方向。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數學課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組織學生進行「導學綱要+小組合作」時,我們要較好地處理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結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探索,從而達到既強化思維訓練,又突出培養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