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對幼兒的影響
❶ 最近發展區 對幼兒園的課程有什麼影響
還是有選擇性的納入幼兒園課程吧!
原因:
1、對幼兒發展有好處的內容太多了,音樂、體育、美術、語言、舞蹈等等,如果這些課程都要學,會把孩子們累壞的!
貪多嚼不爛!
2、如果把上述這些有好處的課程都納入幼兒園,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是可以的。
但是對於幼兒園的設備設施和老師素質都是大考驗啊!
❷ 幼兒園環境教育對幼兒的影響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作為專門性的幼兒教育機構,幼兒園通過各種途徑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特別是其特定的環境設置,必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越來越引起廣大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環境是兒童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在早期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幼兒的生存質量得到普遍關注,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改善幼兒生存環境、提高幼兒生存質量、創造環境將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內容。
所謂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它是由幼兒園的全體工作人員、幼兒、各種物質器材、人事環境以及各種信息要素,通過一定的文化習俗、教育觀念所組織、綜合的一種動態的、教育的空間范圍和場所。這種空間范圍,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要具有保育性質,又具有教育性質;既是開放的,又是相對封閉的。它不僅受到特定的地理環境、空間方位的影響,又受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氛圍的影響。
(一)幼兒園環境的分類
幼兒園是幼兒長期生活、游戲和學習的場所。在幼兒園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僅有賴於系統的數學,更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這種熏陶和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有益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有害的。由此可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幼兒園環境從其存在形式來分,可以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其中室內環境包括教室、走廊、活動室等;室外環境包括操場、園門、門廳等。從其組成性質來分,幼兒園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幼兒園物質環境主要包括生活設施、教玩具材料設備等有形的物質。幼兒園精神環境主要包括集體氛圍、活動氣氛、心理因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它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共同構成了幼兒園環境的整體。盡管與物質環境相比,精神環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環境,但它對身處幼兒園的老師和幼兒的心理活動與社會行為,乃至這個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的潛在的影響力。
因此,幼兒園環境既包括人的因素,又包括物的因素;既包括幼兒園內部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
(二)幼兒園環境的教育作用
幼兒園環境如同教師一般,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激發性,使幼兒處於積極的探究狀態,在各種嘗試中使用材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對世界的認識;幼兒園環境也是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幼兒與物體之間互動的關鍵性因素,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
1.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的觀點,人的行為就是「刺激——反應聯結,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以預測刺激」。幼兒的認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一種刺激條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兒的某些行為習慣。一旦幼兒園環境創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就可以影響或促進幼兒特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區角活動中,教師通過地板上的小腳印提示該區角的活動人數,這種地面的創設就是對幼兒行為的預期,即暗示進入該區角人數與小腳印數相一致。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就能替代教師的指導語,成為行為習慣的提示。
根據幼兒學習興趣、內容,可以將學習內容或成果展示在幼兒園的走廊、教室內,或是在環境中創設問題情境等,通過環境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呈現學習內容,延伸學習活動,從而發揮其介入功能。
例如,在開展「我們的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把自己和家長一起搜集來的有關動物的圖片、模型等分門別類整理後,展示在教室的四周,讓人彷彿置身於動物世界之中,從而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慾望。此外,孩子們用各種材料,如小石子、磚塊、貝殼、木塊等,在戶外場地上鋪設了形態各異的小路,孩子們通過用腳踩、用手摸來感知光滑、粗糙、寬窄、長短等,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地引發了幼兒自主活動的願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與願望。
2.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所謂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一定的環境中實現的。
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幼兒與物體之間的交流少不了環境的支持與介入。幼兒園環境的諸多方面,如環境布置的內容及其營造的氛圍、活動空間的安排及活動材料的投放等,會通過影響兒童在交往過程中的情緒狀態、交往對象的數量等來影響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例如,幼兒園的教室內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區域便於幼兒在人數不同的小組中進行合作式學習,使幼兒與同伴之間的溝通、競爭與合作更容易一些,也便於教師進行觀察、傾聽和記錄;區角內的各種工具、材料和設備放在幼兒觸手可及的地方,讓孩子們在那裡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用自己喜歡的姿勢自由自在地、全神貫注地進行探索、學習;在幼兒園的樓梯下、走廊盡頭或是教室的一角設置私密空間,滿足幼兒到這個小空間里安靜地休息,或與同伴談心,使內心得到一種釋放或安慰,等等。就像馬拉古茲所言:「教育乃是由復雜的互動關系所構成,也只有『環境』中各個元素的參與,才是許多互動關系實現的決定性因素。
❸ 幼兒園教育對孩子一生影響
孩子在幼兒期是智商、情商、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里有專業的老師在生活、學習上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培養,首先會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養成與人交流、合作的品質。 所有成名人士在回憶他的受教育關鍵期時,都會說他的幼兒啟蒙教師給了他最大的幫助和指引。 那麼幼兒園期間,到底應該讓孩子學會什麼? 1.良好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識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2.強烈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松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3.獨立性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松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4.多方面的能力 a.閱讀興趣和習慣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b.繪畫、音樂與運動能力 可以在玩耍與游樂中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這並不意味著,要讓孩子通過補習班學會畫個杯子、學唱幾首歌,兒時要培養孩子藝術感知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對運動的熱情。 c.自我保護意識 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d.社交能力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❹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的重要性
優良的環境對於幼兒成長非常重要
❺ 最近發展區 對幼兒園的課程有什麼影響
對「最近發展區」的簡要評價 有助於課程樹立新型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觀。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和合作活動,它們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築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指導、激勵、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❻ 你認為幼兒園課程目標對於幼兒園教育來說有什麼意義
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上小學前的基礎教育,而且從道德,藝術,體育,智力,勞動等方面都能起到一個智慧啟蒙作用。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階段開始學習離開父母,與同齡人相處,學會遵守規則,有利於下一階段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❼ 文化對幼兒園課程具有哪些影響
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文化與幼兒園課程進行整合,既是對文化的保存、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豐富,同時文化對於幼兒體格、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❽ 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
一、教師因素:學前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執行者
學前教育課程實施效果的衡量標準是課程活動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教師作為學前教育課程的主要執行者,在幼兒課程實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園課程設計與課程目標實現等多個環節的重要聯結者。幼兒教育的理念必須通過幼兒教師進行實踐,幼兒教育的目標也必須通過教師的努力得以實現。一般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更容易實現園本課程的開發。所以,幼兒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等都是影響課程開發成功和實施的重要因素。
然而,幼兒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課程實施有效與否的重要因素。由於目前國家對幼兒園課程沒有頒發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組織編寫統一的教材,幼兒園在確立了本院所開設的課程後,主要是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目標劃定、選擇課程內容與方法等。因此,幼兒教師在課程上的時間安排、課程計劃、教學方法上的選擇都有著相當大的自由度。
當前,我國幼兒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偏低。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理論水平不足日漸顯露出來。因此,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切實提高幼兒教師入職前的教學質量,二是強化教師入職後的職業培訓,幫助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成長。
二、幼兒因素:課程實施的重要參與者
幼兒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實施對象,所以幼兒對課程實施的參與度直接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果。一個真正符合幼兒發展規律、滿足幼兒需求的課程,必然能夠吸引幼兒參與其中。幼兒是一切課程設置和實施的基礎與目標,也是最佳的課程設計者,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生成性與多變性是課程發展的重要源泉。
傳統教育強調家長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十分低下表現為教學圍繞教師展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幼兒在教學過程中則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常常被當做是知識傳輸的客體,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常常被忽略。在現代幼兒教育中,我們應鼓勵從「教師中心」到「兒童中心」。所謂「兒童中心」就是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境遇出發,引導兒童熱愛和參與生活,激發兒童潛能的全面發展,啟發兒童的智慧,培養兒童的生活實踐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的種種機遇、挑戰、挫折等。
三、園長:課程實施的關鍵指導者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園園長作為課程領導的第一負責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園長對課程質量的把關,是決定課程活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對幼兒、教師和幼兒園都起著長遠發展的影響。
首先,幼兒園的領導者要有獨特的教育理念。目前,國家對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都有統一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只是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千篇一律的培養目標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各地、各類、各級學校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幼兒園的關鍵領導者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要根據自己幼兒園具體的師生特點、教育資源與環境,確立獨特的幼兒園發展方向。例如,有的幼兒園是以突出身體鍛煉為辦園宗旨;有的幼兒園則強調文藝,發展兒童的個性與特長為主;有的注重興趣培養等等。我國有些地方的幼兒園在辦園特色方面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但還不成熟。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國的幼兒園還是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窘境,「灑向孩子的都是愛」「一切為了孩子」等,都顯得十分空洞,讓人產生空中樓閣之感。這樣延伸到幼兒園的課程開發,就會顯得沒有特色。
另外,園長作為幼兒園的主要領導者,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還要把握科學的課程觀,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決策者和引領者。課程的實施必須是根據國家和地方的規定,並結合學校的本身特點,由眾多的參與者共同完成的,而非決策者的個人行為。這就要求幼兒園的管理者有民主、開放的組織結構,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或「閉門造車」,它需要幼兒園園長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來協調,不僅需要幼兒教師廣泛積極地參與,同時力邀家長們的配合和社會的有力支持。
在面對幼兒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園長應該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通過組織教研活動,與教師們共同探討實施課程的有效途徑,真正參與到學前教育課程的實施中。
四、家長因素:課程實施的重要支持者
家長在幼兒園教育的中一直扮演支持者、配合者的角色,而今,教師們需要轉變這個觀念,真正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實施中來。為了讓家長了解現代幼兒園的管理制度與家園合作的相關信息,我園通過結合實際來達成共識,使教師與家長之間能夠分享新的理念。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廣泛徵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家園合作的效應。同時,讓家長參與到課程教材的選取,認真聽取他們對幼兒園課程的意見,讓家長代表參與幼兒園課程的決策,這都能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幼兒園課程實施是復雜、動態的過程,幼兒園應該配有相應的制度和人員對其進行管理,監督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目前常見的情形是,雖然園長會定期查看各班課程實施的情況,但更多的是只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地從教師、園長、幼兒、家長的層面深入分析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❾ 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
一、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1.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 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依靠表象來認識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表象左右著幼兒的整個認識過程。甚至思維活動也常常難以擺脫知覺印象的束縛。如兩排相等數目的棋子,如果等距離擺開,幼兒都知道是「一樣多」,但如果將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攏,不少幼兒就會認為密的這一排棋子數目少些,因為「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見,幼兒辨別數目的多少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響。所以說幼兒的思維也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要特點的。 2.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 幼兒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因而行為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在正確的教育的影響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狀況逐漸有所改變。 3.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3歲前,兒童已有個性特徵的某些表現, 但這些特徵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個性表現的范圍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動的積極性、情緒的穩定性、好奇心的強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來。幼兒個性表現的范圍比以前廣闊,內容也深刻多了。無論是在興趣愛好方面、行為習慣、才能方面,以及對人對己的態度方面,都開始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傾向。這時的個性傾向與以後相比雖然還是容易改變的,但已成為一生個性的基礎或雛形。 由於幼兒心理發展較快,以上三個基本特徵在幼兒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兒初期的心理特點 3歲,對於多數兒童來講,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正是從3歲起,兒童才開始離開父母入幼兒園,過起集體生活。這個變化比較大,兒童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而適應的關鍵,在於使幼兒與老師、幼兒園、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感情。 為什麼建立感情就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呢?這是因為小班兒童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情緒性強。 1.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小班兒童的行動常常受情緒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緒性強,是整個幼兒期兒童的特點,但年齡越小越突出。 小班兒童情緒性強的特點表現在很多方面。高興時聽話,不高興時說什麼也不聽。如喜歡哪位老師,就特別聽那位老師的話。 小班幼兒的情緒很不穩定,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看見別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來。老師拿來新玩具,馬上又破涕為笑。 了解兒童的以上特點,對教育工作有重要意義。如每年開學初,小班教師都面臨一個接待新入園兒童的問題。大多數初次離開媽媽的兒童剛入園的幾天總愛哭,有經驗的老師總是一邊用親切的態度對待每個孩子,穩定他們的情緒,一邊用新鮮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兒童喜愛的小動物等)吸引兒童的注意,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加入夥伴的行列。 2.愛模仿 小班兒童的獨立性差,愛模仿別人。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想要什麼,所以小班玩具的種類不必很多,但同樣的要多准備幾套。在教育工作中,多為兒童樹立模仿的樣板。比如,需要集中兒童的注意力時,可以說「看××小朋友學習多認真,小眼睛一個勁地看著老師呢!」一般不要批評沒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師說「×××,把你的手絹收起來!」可能會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絹。 教師常常是兒童模仿的榜樣,因此,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們樹立好榜樣。 3.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 思維依靠動作進行,是先學前期兒童的典型特點。小班幼兒仍然保留著這個特點。讓他們說出某一小堆糖有幾塊,他們就用手一塊一塊地數才能弄清,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那樣在心裡默數。 由於小班兒童的思維還要依靠動作,因此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行動,只能是先做後想,或者邊做邊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說不出自己要捏成什麼,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後才突然有所發現:「面條!」 小班幼兒的思維很具體,很直接。他們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從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對小班兒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講反話常常引起違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課時,有的孩子要上廁所,其他幾個孩子一個跟著一個學,也要去。老師不高興了,說:「都去都去!」孩子們一下就全跑光了。對兒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體,最好說「眼睛看著老師!」而不要說「注意聽講!」因為兒童不容易接受這種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四、幼兒中期的心理特點 1.愛玩、會玩 幼兒都喜歡游戲。但小班兒童雖然愛玩卻不大會玩。大班兒童雖然愛玩,也會玩,但由於學習興趣日益濃厚,游戲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中班處於典型的游戲年齡階段,是角色游戲的高峰期。中班兒童已能計劃游戲的內容和情節,會自己安排角色。怎麼玩,有什麼規則,不遵守規則應怎麼處理,基本都能商量解決,但游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還需要教師幫助解決。 2.思維具體形象 中班幼兒的思維可以說是典型的幼兒思維,他們較少依靠行動來思維,但是思維過程還必須依靠實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個蘋果加2個蘋果是5個蘋果,也能算出6粒糖給了弟弟3粒還剩3粒,但還不理解「3加2等於幾?6減3還剩多少?」的抽象含義。 中班幼兒常常根據自己的具體生活經驗來理解成人的語言。例如,他們常常認為「兒子」一詞的意思就是「小孩」。當他們聽說某個大人是××的兒子時,常常感到不可思議:「這么大,還是兒子?」為了使教師說的話能讓幼兒明白,必須注意了解幼兒的水平和經驗,避免說過於抽象的語言。語言教學中,盡量用形象的解釋來幫助兒童理解新詞。教「筆直」一詞,可以豎起一支鉛筆,「筆直」就是像鉛筆一樣直,這樣幼兒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記住。 五、幼兒晚期的心理特點 1.好學、好問 好奇是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大班兒童的好奇與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兒童的好奇心較多表現在對事物表面的興趣上。他們經常向成人提問題,但問題多半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上。大班兒童不同,他們不光問「是什麼」,還要問「為什麼」。問題的范圍也很廣,天文地理,無所不有,希望成人給予回答。 好學、好問是求知慾的表現。甚至一些淘氣行為也反映兒童的求知慾。家長、教師都應該保護幼兒的求知慾。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對類似破壞玩具的行為也不要簡單地訓斥了事,而應該加以正面引導,一面耐心講道理,一面向幼兒介紹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滿足他們渴求知識的願望。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大班兒童的思維仍然是具體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們已開始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白菜、西紅柿、茄子都是蔬菜,蘋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針是鐵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頭做的,所以能浮上來)。由於大班幼兒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應該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事物間的各種內在聯系,促進智力發展。 3.個性初具雛形 大班兒童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對人、對己、對事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顯示出繪畫才能…… 對於幼兒最初的個性特徵,成人應當給予充分的注意。幼兒園教師在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因材施教,針對各人的特點,長善救失,使兒童全面地健康地發展。
❿ 目標模式對目前幼兒園課程有哪些影響
1996年正式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明確規定: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命題確定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對幼兒園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們開展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依據。 一、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徵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是指使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成為游戲或具有游戲特徵的過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具有如下特徵。 1.游戲性 游戲性是指「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主體性素質(包括動機、情感、能力與態度等)」。「游戲性,也可用來描述和定義活動,這時,游戲性就成為活動的客觀特徵,活動可以被分為游戲性強或弱的活動」(劉焱,1999)。游戲化幼兒園課程關注課程的游戲性(指活動的客觀特徵),體現幼兒的游戲精神。游戲化課程充分利用游戲因素,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習。 2.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游戲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他們在活動中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游戲的這種特徵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以凸現。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富有彈性,為教師和幼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空間,教師和幼兒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性灌輸,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3.開放性 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的。游戲化課程和傳統課程相比,前者是開放的,後者是封閉的。因為前者關注過程,後者更傾向於關注結果;前者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後者常常是預設好的、事先確定的;前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後者對結果的期望常常是確定的。傳統課程的封閉性在游戲化課程中得以改變。游戲的開放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得到了正向遷移。比如,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設計者開始關注活動過程,幼兒有了更多到實踐活動中去操作、去體驗的機會,而這種實踐活動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兒選擇的。再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材料提供還是環境創設,都能適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層次的幼兒,體現了游戲的開放性。 4.綜合性 綜合,強調的是聯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戲相對於傳統分科課程來講,各要素及彼此間的聯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為游戲不需要人為地劃分領域;而傳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組織的,它追求的是知識和系統。幼兒在游戲中,無論是經驗的獲取還是能力的表現,都是以「整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游戲是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培養幼兒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游戲的這一特性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中突出地表現為課程設計中整合技術的運用。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堅持按生活的邏輯(因為游戲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模擬),用游戲的精神和方式去組織課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從觀念、目標、內容、資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讓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組織策略 游戲化幼兒園課程在設計 1.游戲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於課程之中 杜威指出:「游戲性是一種精神態度,游戲是這種態度的外部表現形式。」游戲化幼兒園課程並不是要幼兒園課程都以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強調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如果把游戲理解為一種精神,我認為最直接的體現是: ①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②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強調兒童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 ③關注活動的過程,將目標隱含在過程之中。用這種精神去設計幼兒園課程,把這些精神滲透於課程之中,既是游戲化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思想,又是重要的組織策略。 2.充分開發和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 幼兒園的非游戲活動是對幼兒園除了游戲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總稱。如何使幼兒園非游戲活動游戲化,許多幼教實踐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 (1)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游戲化 幼兒園游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教師常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游戲更多的是指傳統游戲分類中的教學游戲,即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等游戲。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游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某些游戲用於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游戲化程度。 (2)利用游戲因素,使非游戲活動具有游戲性 ①以游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 ②以假想的方式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進行假想,並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假想一些情節,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組織活動。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小實驗或手工制是幼兒園課程中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又一種策略。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人園後、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這類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鬆散。 ④以比賽的形式組織活動。以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是促使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劃船比賽,培養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和疊被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組和組之間進行。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游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3)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 創造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如何使之有機地融入課程,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又一策略問題。 創造性游戲對兒童發展的特殊影響是其他游戲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專門的創造性游戲時間。由於這類游戲的目的隱含在過程中,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一種漸性積淀的過程,不像音樂、體育、語言等游戲的目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