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新課程理念
『壹』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貳』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鍾,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把學生訓練成一部應付考試的工具。 (5)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重視個人的學習歷程與創造才能,激發個人多元智能的真實展現。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師: (1)建立起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倫理關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展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要努力加強本身的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 (2)創造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 要建立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師生情感關系,首先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教師一旦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 而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由於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並且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基於這種現狀教師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需要怎樣去做呢? (1)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材爛熟於心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具備教材開發能力。 (2)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課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採取有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最快的發展。 (3)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能力。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如果僅僅是教那麼幾本教材,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讓學生有更快發展的,那些優秀教師都要自己去開發一部分教材,以此來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4)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 教材的開發,是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作基礎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師將由墨守成規的執行者變為教學創新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擺脫一些固定教學模式的束縛,結果是教師成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腐觀念和制度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結果還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痛苦,難以出現師生都很愉悅的教學情境。而課程改革以後,不管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桎梏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變化與教學觀念的變化而創新我們的教學,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所以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了。教師的創新要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6、教師將由知識的保管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作為一名想開創出教育教學新領域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以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努力去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學生盡快成長的規律,尋找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的規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澳大利亞有一個曾經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學教師說過:「在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個10年,我認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個10年,我認識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學生如何進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個10年,我認識到我不是在教學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對自己進行探索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這位物理教師的話是他實踐經驗的升華,這種升華就是他不斷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智慧結晶。 (3)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按教學進程進程可以把反思劃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仔細斟酌一個問題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老師的意思,這種對提問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學前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地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後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教育的角度講,反思性教學能夠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反思性教學可以全面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的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樹立反思意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一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永不滿足的意識,不斷喚醒自己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4)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現問題後努力去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作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前進動力,這樣問題就會成為你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促使你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研究碩果。 (5)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僅僅做到以上幾方面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一名善於總結經驗的「有心人」。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都會積累下若干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關鍵是你會是否把它們整理了出來,你是否把它作為自己資源庫里的寶貴資源了,如果還沒有,請你馬上行動。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有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做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做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做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發展的知心朋友。 總之,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助於我們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標准,同時有助於我們努力地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叄』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師新課程理念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肆』 新課改的三大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教師新課程理念擴展閱讀
置綜合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徵,實施綜合課程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知識的瑣碎化問題。在分科課程中,一個教師只需要處理某一學科領域中的問題;而在綜合課程中,一個教師必須根據活動或任務的需要,選擇許多學科領域中的知識並加以整合。這對習慣於傳統分科教學的教師而言是很難適應的。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東鱗西爪,把許多知識信息機械地甚至牽強地拼合起來,從而導致知識的瑣碎化。
第二,教師的知識和經驗問題。成功地實施綜合課程需要教師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如果教師缺乏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就不可能將這些知識技能成功地整合起來,這樣就很可能導致綜合課程形同虛設。
另外,如果教師本人從未體驗過綜合課程,那麼他們實施綜合課程的難度將更大。這就要求師范教育的課程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這是實施綜合課程的必要條件。
當務之急是綜合課程的師資培訓要到位,要幫助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兩方面認識和解決綜合課程的諸多問題,提高教師對綜合課程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管理的問題。要在工作量計算、教學質量評估和學生學業考試上充分考慮綜合課程的特點,營造有利於實施綜合課程的外部環境。
『伍』 教師招聘新課程理念包括哪些內容
1.課程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國內外課程改革的趨勢及情況
2.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
3.素質教育、新的教育觀念
4.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課程、信息技術教育
5.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面臨的挑戰、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陸』 新課改要求教師應具備的十大教育理念
一、從課堂教學突破,深入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
二、重新教育中國人的理念
三、以人為本的理念
四、豐富學生生活的理念
五、少講多學的理念
六、改變學習方式的理念
七、有效教學的理念
八、提高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技術含量和藝術水平的理念
九、運用與開發多元智能的理念
十、以評價促發展的理念
『柒』 新課改理念是什麼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內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態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繫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標准」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准」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於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於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於接受學習)。
25、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並重:過程評價主要在於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別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捌』 教師招聘中的新課改理念是指哪些啊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適當進行數學開放題教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改革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前進著。新教材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然而,我們作為教師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好教材,改變過去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課堂以教師為主,對學生要求太多,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接受,在學習上依賴性強,厭學情緒明顯,學習效率低下等等。下面談談本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幾點做法。
一、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永不枯竭的動源泉。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兩千多年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自己豐富的教學實際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赫爾巴特學派甚至將興趣視為教育過程必須藉助的「保險絲」。他們都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可見,將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有識之士的共識。
(2).要使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並不只受教於老師,而且自己也獨立學習。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許多教育事實也反映出,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如果我們把每種事情都教給學生或者規定他們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會妨礙他們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現,妨礙他們的發展。比如,《打折銷售》這一節,如果課堂上就單純地出示例題,然後分析題意,給出解答過程,接著再模仿練習。最後幫學生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那麼這類問題雖然與實際生活相關,但學生卻未必有多大興趣。假若我們設計一個課堂活動,讓學生模擬商店的從進貨、定價、促銷到賣出的全過程,學生一定會非常積極踴躍,樂於去對打折銷售的過程進行分析、計算。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自然會聯想到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標價與銷量的關系,進價、標價、售價與打折和利潤之間的關系,這樣需要學生鞏固、提高的知識可能自然就解決了。
(3).要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教師往往只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最容易忽視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實際情況。教師憑想像充分准備一堂課,並依此設計如何去講授,雖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其結果往往也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如果我們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堂上交給學生恰當的主動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線段的比較,我們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線段,然後按教材介紹用圓規怎樣比較,用刻度尺怎樣比較,這時學生也許就會提出:用得著這么麻煩嗎?不是一看就知道長短了嗎?的確,在生活中,觀察法也許是用的最多的,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切合實際的觀點,甚至就可以完
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這時學生一定會提出很多不同於教材而又很實用的方法,學生的方法都應該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由於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活動的開放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巧創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情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以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才會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
(3).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徵,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其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玖』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一、語言具有魅力
1、具有較好的語言素養
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殼。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態度情感,教師應該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情感。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學生回答正確時,應該用肯定性、贊揚性的語言;學生回答不對時,應該用諒解性、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就比較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2、具有煽情的素質。
像優秀班主任李艷敏老師講的:「新時代下的老師必須具備煽情的素質」,是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鉤起孩子學習的慾望,這是老師組織好課堂、上好課的前提。一位名師必須具有煽情的能力。在數學課上能夠聽到諸如「情真真意切切、凄凄慘慘、紅花與綠葉」等悲涼的聲音,也能聽到「耶、耶、耶」的歡呼聲,可想而知,這是怎樣的課堂。這樣的課怎不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3、具有一顆等待的寬容心。
只要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就不要掠奪他回答問題的機會。在課堂上一定要學會等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一顆寬容的心。有的學生語言跟不上思維走的快。腦子里想到的不一定能及時表達出來,這時老師最需要耐心的等待,精心的引導,直到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寬容精神是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這樣的人不會喋喋不休地抱怨;賞識意識是對他人表達真誠的認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二,具有良好的肢體動作語言
「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人的態度情感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表情動作而流露出來。同樣的道理,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態度,達到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等都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和善意,使學生有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這里要特別強調微笑的價值。微笑是最能表情達意的面部表情動作。微笑能表達友好態度,微笑能使學生的心裡感到輕松。藉助微笑可以表達出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發自內心的微笑意味著:「我喜歡你們」,「對你們的回答我很感興趣」,「和你們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懂得微笑,那麼學生可能會認為這個教師對他們並無好感,或者認為這個教師冷漠無情,不好接近。
三、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還必須在課堂上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拾』 小學的新課程理念是什麼
一、 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動化。 是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觀的體現。 《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身心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1、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A、 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的素材,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有豐富的顯示背景。如「分類」、「統計」等內容的教學。 B、 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提供幫助。如二冊教材《位置》的教學,通過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乘公交車來理解前後,座位來理解左右,樓層來理解上下等等。 反思: 不要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教學的數學味。什麼是數學味?學習的素材包含有數學的內容,追求方法上的簡潔合理,如演算法多樣化。 2、 課堂教學的情境化、活動化。 A、 創設學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問題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B、 組織豐富而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自主活動中主動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反思: 數學學習活動要對學生的心智具有挑戰與鍛煉作用。 例如,百以內數的認識:估中數,拆中數,排中數。又如,認識人民幣的教學,分類,付錢可以怎麼付。 二、 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 1、 要根據學生已有基礎,合理安排,適當適度。 2、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 反思: 如何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如:1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 三、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 教材努力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 教材盡量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教學活動。 反思: 防止簡單化、片面化的理解和做法。 談論的最多的當屬「合作學習」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雖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成為新課程課堂的標志了,似乎無此便不能稱之為新課程,因此被廣泛應用。我們在很多課中看到,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管什麼問題,不管是否有如此展開的必要,教師都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喜歡哪個就說哪個,而看不到這種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與協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感覺不到學生到底在自主什麼,教師的作用到底在哪裡。於是,課堂表現為散亂的活躍。很多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連最起碼的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都不能實現 學會獨立學習和學會分享同樣重要。 小學生的合作學習通常是通過分組進行的,這種分組是對空間結構和小組組建方式的合理優化。有時按座位組合:面對面的交流,「馬蹄形」座位,「半圓型」座位;有時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或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組合,有時按興趣、愛好、關系自由組合。每種組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習情況、學習內容、學生個性靈活選用。建構主義認為,協作貫穿於學習過程的始終,而獨立學習、傾聽、交流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合作學習中教會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徵,它表現為「我能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和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空間。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學生內心感受的過程,這個過程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如果沒有充裕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學生根本無法解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在合作學習中教會學生傾聽、交流。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中之重。傾聽時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當與自己的看法發生沖突時,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進行交流。 在合作學習中教會學生互助、協作。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解決教學難點,完成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學生各自的觀察、思考,是按照各人的觀察能力、觀察習慣、思維方式進行的,受環境和條件的約束。這樣獲得的信息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但是很可能顯得粗疏或片面。為此,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團結、互助。例如,教學《圓的周長》。 「表揚」的濫用。「嗨、嗨、嗨、你真棒」是課堂上常見的表揚語。聽課中,我們常常看到,不管是什麼原因撞對了教師心中的標准答案,學生多會得到如此千篇一律的肯定。在一堂估算課里,一位老師坦率的表達了她對表揚的理解:傳統教育似乎總是一味地批評、職責、否定學生,使學生缺乏自信心。所以,這次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哪怕學生只有一小點成績,也要表揚;只要有一小點進步,也要鼓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對學生一些很小的閃光點,比如,把約等號想像為波浪,我們也給予最隆重的獎勵。如此,先開始,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對表揚而激動得無法靜心上課;但是接下去,我們即將看到的就是學生對表揚的功利性依賴,在沒有任何人鼓勵的情況下,學習便不再是學生自覺自願的活動。另一方面,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當他們有了最起碼的理性判斷能力時,就會對這些膚淺的毫無針對性的表揚感到漠然和無動於衷。表揚也就喪失了本來的意義。 關於探究學習。 事件:王老師是某小學的數學骨幹教師,幾乎每學期他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成績在本校名列前茅。自實行新課程以來,王老師也開始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但一學期下來,王老師發現學生的數學成績竟然下降了。王老師不知其中緣由,就懷疑是探究學習「惹的禍」。 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王老師理解的探究學習就是讓學生自由探究,教師不要干涉,不要控制,但最終學生的學習卻走到了教學預期的反面。這里存在一個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教學控制如何把握的問題,處理不好教學控制,探究學習的效果很難看到,師生很容易直接對探究學習產生誤解乃至偏見。 處理好探究學習與教學控制之間的關系。 如何有效控制? A、 契約控制(制度控制),長期訓練培養。 B、 情感控制,師生相互交流情感。 C、 語言控制,教師具有明顯指向性的語言,不能漫無目的的發散,教師的評價要有導向性。舉例《乘法分配律》課例。 四、 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和教學方法。 組織者、引領者、平等中的首席等等。 反思: 處理好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之間的關系。 鼓勵教師創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體現數學教學的基本思路。 如:位置教學的順序,上下,前後,左右。 認識時間,8:、12:、11:30、9:30,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時間。 五、 強調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的培養。 1、 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 如:一冊分類的教學,二冊統計的教學 2、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反思: A、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要有機的滲透在數學教學中,不應游離於數學教學。 B、 要通過數學學習的收獲,通過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而不是用課堂上的熱鬧吸引學生。 六、 對幾個具體問題的思考: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注意區分:數學學科獨有的目標和學科共有的目標。 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肢解為環節教學目標,注意環節目標的層次性和連貫性。 教材處理:慎重地取捨教材裡面的內容。 演算法多樣化:三個誤區:課堂上認為越多越好; 允許低層次的思維在徘徊;(動作思維,表象思維,邏輯思維) 對於規則和演算法沒有區別開來。 是針對整體而言的,應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但更應指導學生演算法的優化,這是數學教師的職責。不一定要在同一節課里得到優化,視具體問題而定。哪一種方法更優化,也要視具體內容而定。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