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課程
㈠ 1、結合自身體會,談談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挑戰和要求
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看法
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偏遠山區,其實還是難以推進,速度較慢的一項工程。但是有些老師和管理者始終認為,我們實施新課程從根本上沒有擺脫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是新課程是在舊教育思想與觀念中不斷繼承發揚與創新的結晶。加拿大教育專家邁克
㈡ 談談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挑戰和要求
1、結合自身體會,? 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三個挑戰。一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評價觀;二是教學行為的改變,要求教師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注重幫助和引導,學會反思,學會合作;三是角色的轉換,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研究者和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發展個性的能力。教師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塑造學生的靈魂;就能將自身的優秀素質內化為學生的素質,變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師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會關心、會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2)教師應該具備一種反思的能力。過去教師工作往往被當作一種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作來看待,先觀摩別人的課,然後自己模仿。這種技能的訓練是由外到內的過程,沒有關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因此,必須有一個肯定教師個性化發展的評價觀:教師的成長是個性越來越鮮明的過程,要在發展中體現出每一個教師的個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一個好的課件製作還得靠教師,因為他最熟悉學生,他創造出來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因而是最有價值的。(4)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教師的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2、請結合實際分析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體現了自身的諸多特徵:(1) 綜合性與開放性——探究學習的一個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分科學習的弊端。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探究學習提供了綜合學習的機會,通過圍繞某個問題組織多方面跨學科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並且,探究學習的許多內容是學校無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使在同一主題下,研究的視角或切入口也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因而教師和學生須要更多地發揮創造性。(2) 主動性與自主性——探究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學生主動地發現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從選題、組織課題組,到實施研究、撰寫課題報告都是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只是承擔指導者的角色。(3) 探究性與創造性——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最基本方式。廣大中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發展時期,探究學習也正適合他們的個性發展,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對未知的結論層層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學生創造性的發揮。(4) 實踐性與過程性——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整個探究學習的始終。學生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獲得直接經驗,並在探究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對於接受學習,探究學習更注重學習過程,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從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 互動性與靈活性——探究學習是一個多向互動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學習主體和學習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生生間的交互學習來進行探究學習。同時,其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和合作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靈活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6) 層次性與超越性——學生參與探究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在專題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有的專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得較為緊密,有的專題更偏向學術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安排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在強調層次性的同時,也強調要發揮超越性的一面,要讓學生大膽地懷疑,大膽地猜測,從而創造性學習,不斷地向自我挑戰和超越自己。3、舉例說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對策一,需要進一步弄清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對策二,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位置;對策三,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流程;對策四,選用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4、結合實際闡述現代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單元、課題、項目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即具體的教學要求,比如要使學生知道某個概念、明白某種原理,或掌握某項技能等等。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輸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也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務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語文學科中講讀那些帶有文藝性的記敘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應該通過提供某些情景的媒體,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喚起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節的想像,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提供條件,使之加深理解和體會。又如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概念、法則和公式都比較抽象,要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理解,應該提供生動、形象、富於變化的媒體教材,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3)根據學生變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徵。比如,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直觀形象的思維和記憶要比邏輯抽象的思維和記憶發達,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對他們可以較多地使用電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軟體要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色彩鮮艷,最好多配以動畫,每節課使用的次數不宜過多,解釋要細致一些;使用錄像和電影也宜選用短片,動畫鏡頭可以多一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發展起來,感知的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注意力持續集中的時間延長,為他們選用的教學媒體就可以廣泛一些,傳遞的內容則增多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認識的分量,重點應該放在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上,同一種媒體連續使用的時間也可以長一些。另外,在兩種效果接近的媒體中進行選擇時也可以適當考慮學生的習慣和愛好。
1.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 進取心強是青年教師心理狀態的主流。但是,對於多數青年教師來說,由於他們主觀上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心理准備不足,對教師工作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認識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素養,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業務能力較弱,一時難以適應教師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緒波動和情感變化較大。再加上教師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誘惑,更增強了他們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強度,進而阻礙了他們迅速進入教師角色。
2.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廣大青年教師追求的心理目標。他們處於青年時期,情感豐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氣,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師表,熱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但是,由於他們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內涵認識不深,對為人師表要求的艱巨性復雜性的心理准備也不足,往往呈現出心順了大幹一場,心不順就對付一陣的心理狀態,缺乏對學生動之以情深於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的循循善誘精神。這種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們在初涉教師角色中,表現出情緒不穩,情感起伏較大的特徵。
3.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沖突 勇於競爭是當代青年教師顯著的心理特徵。他們渴望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參與平等競爭,施展才華學識。但是,由於他們一方面初涉社會,人生閱歷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能力較弱,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在初級階段既想盡快勝任教育工作,參加講師評聘,又考慮必須認真處好上下級和同事間的關系,加之客觀上職稱評聘、獎金分配、分房等「論資排輩」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使他們既渴望參與平等競爭,脫穎而出,又苦於成家立業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擾,時常發生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激烈沖突,往往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煩惱、憂郁的心理失衡狀態,個別的導致神經官能症或心理變態的發生。
(二)成熟階段的心理沖突及其形成因素
青年教師在走向成熟階段中,集中表現為完善教師人格的心理沖突。據調查分析,此階段青年教師大體有三類設計方案,其心理沖突具體表現及其形成因素為:
1.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大多是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基於種種主客觀因素,他們較早地確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較為融洽,進而在教學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因此,他們下定決心,再接再厲,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力爭再上一層樓。他們的心理狀態,集中表現為進取心理與焦慮心理的矛盾,有時因某種挫折或困惑,表現出過度緊張和急躁不安的情緒。
2.先緊後松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晉升為講師,表明自己在初級階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餘何不鬆弛一下!可見他們的心理特徵,集中為甘居中游與不甘落後的心理沖突,突出表現在自以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師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教學生活發生重大變故時,會產生一些情感振盪和情緒起伏。
3.放慢完善教師人格型 在初級階段中,有少數教師較長時間陷入不切實際的旋渦之中,他們遲遲進入不了教師角色。後幾經掙脫,方減輕些心理沖突,終於評上了講師,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轉移興趣中心,熱衷於家庭生活,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至於完善教師人格就慢慢來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麼苦自己為宗旨,進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們的心理特徵是追求安逸與害怕落伍的沖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適當的心理調節對於緩解青年教師的心理沖突,解決青年教師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師人格,進而提高青年教師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二、進行心理調節,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一)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分為外部心理調節與自身心理調節兩方面,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屬於外部心理調節范疇。可以這樣講,各級學校黨政領導歷來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工作,在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從當前世界經濟競爭和科技進步,從我國加快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面臨著希望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來看,還有些工作亟待改善。
1.切實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 首先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特徵,要把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滲透於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諧、催人奮進的工作氛圍,從情感上感化人,讓青年教師處處體會到領導的愛心,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其次,組織他們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如座談會、討論會、報告會、演講會以及體育娛樂活動,培養他們集體主義觀念、事業心和責任心,幫助他們建樹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此外,建立定期與青年教師談話制度,各級領導要做到經常與青年教師談話,及時排除他們的消極心理,幫助他們緩解過度的緊張、焦慮、困惑情緒。這些措施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尤為重要。深入細致地做好他們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創建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於他們早日進入教師角色,完善教師人格,獻身教育事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 一要加強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特別要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這是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少走彎路,早日成為合格教師的必經之路。二要完善導師制。要聘請治學嚴謹、師德高尚、教學科研功底扎實的老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三要開展教學、科研方面的各類競賽活動,讓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實踐中,在相互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四要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學校要有計劃地選派優秀青年教師進修,攻讀各類學位,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
3.主動為青年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生活條件 改善教工食堂、住房條件、幼兒園工作,加強後勤優質服務,緩解他們的後顧之憂,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處理上下級、同行以及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問題,滿足他們多種心理需要。
4.要重視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 大力表彰出類拔萃的青年教師,宣傳他們的教學、科研成果與思想進步的表現,在晉升職稱、選拔幹部、評選先進、改善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傾斜政策,對有貢獻的青年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敢於獎勵,敢於破格提升,創造機會和條件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激發他們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㈢ 談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
這場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在這場變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任何一項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老教師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教師要就要改變自我。面對這次改革,我對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談一點體會。一、我們教師的角色將要發生這些改變
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互教互學"。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解,按自己的要求「標准化」
。而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的對話」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教學要真正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創造過程。
據專家分析,在新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①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②教師個人的知識,③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例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將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當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惟一的角色了。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還要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那麼,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二、再者教師還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以往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新課程課程教學中要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還要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將打破班級界限,根據課題的需要和興趣組成研究小組,由於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語文、地理、歷史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這里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實驗員、圖書館員之間的配合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現在已不能適應新課,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比如,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僅要幫助課題組的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要力圖獲得比學生更為豐富、詳盡的資料,才能對課題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准備。另外,無論哪一門學科,哪一本教材,你都會感到其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高度體現了學科的交叉與綜合。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必須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
在新課程中,將出現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那麼,哪些是課程資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等。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呢?拿體育設施來說,可以想辦法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比如,欄架可以用來跨欄,也可以用作投射門;利用跳繩可以做繩操、鬥智拉繩等;還可以製作簡易器材,改造場地器材,合理布局使用場地器材。對運動項目資源的開發要對現有運動項目進行改造,對新興運動進行開發,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資源進行開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源遠流長的民族體育文化,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大力開發和利用的寶貴資源。還要對課外、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包括家庭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少年宮體育活動、業余體校訓練、區、縣體育競賽、體育俱樂部活動、節假日體育活動競賽等等。利用空氣,可以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利用陽光進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開展游泳運動;利用荒原進行步行拉練、野營;利用雪原進行滑雪、滾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學習騎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開展登山運動;利用沙丘可以開展爬沙丘、滑沙等運動。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體育課帶來無窮的樂趣。三、如此教師要有一些新的教學技能
要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以前,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當然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都要具有。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准,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成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備齊的教科書,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這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兒童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過去,教科書是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如今是從學生喜歡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入手選擇內容,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這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四、這樣我們的教學方法也要發生一些變化
新課程教學方法要求重「學生發展」;重學生「學」;重學習「過程」;提倡差異性教育。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發生改變,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現在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總之,新課改給無數的年輕教師帶來了機遇,教材隨意選了,教學方式創新了,評價教師的標准也變化了。以前的課堂教師從頭講到底,而新課改後,教師變成了一個謙虛的傾聽者,他們成為學生的向導。這種變化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此,我衷心地祝願老師們在新課程的改革洪流中能具有自己的特色,猶如魚兒得水一般去接受新課程改革!
㈣ 談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㈤ 談談自己對於機遇新課標教學內容如何取捨的認識
語文的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訓練,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索質。而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本文就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如何使語文課堂更具生命力提出幾點看法。
㈥ 反思余文森教授談如何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開篇一段非常經典;「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追求目標。」其實我校教師老齡化,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分層次讓學生學好,怎樣讓學生「會學」「好學」是我們追求的更高目標,達到優質教學的目的,我們在努力著,努力著。 一、 余文森教授在本文講到「深刻」不是讓我們只把教材寫到教案上,而是真正吃透教材,善於歸納總結,善於評價學生的學,注重學習效果,逐漸在語言上達到精練、風趣、幽默,達到和諧與愉快的境界,在板書上精心設計,力求圖文並茂,直觀性強,歸納到位,把復雜的知識體系以知識網路、口訣、順口溜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同學們樂學,同時備課下真功,把課上明白,上簡潔是一種智慧,又是一種藝術。可能一句風趣的話,一幅流暢的板畫,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能讓學生茅塞頓開,終生不忘,其實這就是優質教學。如果講的大多數學生走神了,甚至睡著了,何談藝術?何談優質? 二、 同一學科,同一節課,不同的授課者,風格不同,我們鎮小的語文教師賈學東老師風趣幽默,妙語連珠,課堂教學達到舉一反三,諸類旁通,講練結合,一節課彈指而去,既學到知識,又得到快樂,這就是余教授所提到「獨到」。薜梅晶的英語課善於利用批改手冊,讓不會的學生起來回答,讓會的學生給他們糾正,一堂課學生全參與,「兵教兵、兵練兵」是組織教學的「無影高手」,這也是獨到,我們辛寨教研室始終在不斷開發這些獨到的東西,滲透到優質教學研究中來。 三、我自任教生物以來,就樂意用愉快、和諧的方法來上課,且上課前認真搜集所有知識體系,同時也讓學生刀在課前到大自然中去找標本,找材料,課外還讓學生定期收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電視節目,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到知識,老師是「廣博」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應用者,實踐者,通過點撥、發問、觀察得到結論,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廣博」者,教師才是最高明者。 四、 啟發是有條件的,有的啟發有形,通過指點讓學生悟,讓學生答,讓學生思,而有一種無形的啟發那就是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比如:過去辛寨鎮有一個石庄小學,有個張老師書法寫的好,她教出的學生個個方塊字寫的美,還有現在初三高秀香老師普通話說得好,整個班級學生的普通話都很好,三年下來變成了無數個「高秀香」,個個語言准,吐字清。而有的老師自己寫得好,不管學生寫的怎樣,自己說的普通話好,不管學生說得怎樣,從何「啟發」? 五、談到機智,其實就是應變能力。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教學預設之外「突發事件」,如何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機智,趙庄小學的賈桂芹老師教三年級語文識字課「真」字落下一道「一」,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寫錯了,賈桂芹老師立即說,我故意寫錯的,看看有沒有同學發現,這個同學值得表揚,我們一塊改過來。這種「弄拙成巧」就是機智。用余教授的話就是「以智取勝」。六、提到絕招,我從事生物教學十年,我的絕招1、語言藝術性2、繪畫能力強。為此曾經跟美術老師王富慶學簡筆畫,且課前總要在辦公室的黑板上反復演練,三年下來,每到上生物課,什麼人體輪廓、魚、兔子、蝗蟲等都信手而來,學生都很佩服。語言上親切,風趣,幽默,生物課像上評書課,引人入勝,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能夠讓學生都認可,樂學好學你的學科,那才叫絕招。 文森教授的《怎樣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講座。 他精彩的演講,深入淺出,使我受益匪淺。 余教授從有效教學的研究定位,有效教學的內涵詮釋和有效教學的策略案例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在聽了余教授的講座使之後使我認識到,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就是有效教師,那麼如何成為一名有效教師,張教授也做了詳細闡述,那就是:一、激勵性人格,首先要熱情,其次要熱心幽默,最後是可信任感;二、以成功為導向;三、專業品行。反思自己過去的有些教學行為,真有點坐井觀天、閉門造車的感覺,要重新來思考問題,那就是怎樣積累自己的經驗,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力求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就像張教授說的,要經常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教學是否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通過張教授的講座,我首先更新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
㈦ 談談你對「新課程」的「新」的理解
他的出發點應該是想培養一些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在摸索中歸納知識,發現規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新課程中,很多知識點前面都會有個探究,然後才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通過這種方式,理論上講,課堂的互動性會更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有所提高,通過探究得到的知識,還能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㈧ 淺談新課標下的教師觀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招聘新
所謂「教師觀」,是指關於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它既包括對教師職業性質、職責和價值的認識,也包括對教師這種專門職業的基本素養及其專業發展的理解。在備考教師資格考試過程中,教師觀作為高頻考點,重點要作為材料分析題備考,但是也不排除考察單選題。重點掌握以下內容。
1.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2.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教師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在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過程中,必須將教師觀主要的觀點進行背誦,這樣才能在答題時得心應手。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根據教師觀答材料分析題的思路。
第一,我們在做材料題時要先讀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作答更有針對性;
第二,讀完材料以後,首先要對材料中的教育現象或者教育問題進行評析,是符合了教師觀的理論還是違背了教師觀的理論;
第三,分條列點的寫出材料中體現的教師觀理論以及對應的教育現象或者問題;
最後,要對整個材料進行總結概括。
總之,建議在答材料題的時候按照「總—分—總」的形式作答。
【試題練習】
材料:
大學畢業後,曲老師到一所農村中學當歷史老師,至今已有八年了。在此期間,有的同事調到條件更好的學校去了,有的則步入了職業倦怠期,有幾所條件更好的城區學校想引進他,但他總是拒絕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明白農村孩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這里的孩子離不開我。」
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曲老師經常翻閱各種期刊雜志,以及時了解歷史學科的新信息,他還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為了提升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曲老師不斷學習科學研究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解決了一些教學問題。
曲老師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當教師僅靠大學時代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他堅持每天至少進行一個小時的閱讀,多年來從未間斷過,他的閱讀范圍很廣,除了研讀歷史領域的經典著作之外,他還廣泛學習法學、地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曲老師的行為。
【解析思路】
第一,對曲老師的行為進行評價,顯然他的行為符合了教師觀的要求;
第二,回憶教師觀的理論,並結合材料綜合評價曲老師的哪些行為體現了教師觀的要求;
第三,進行總結概括。
【參考答案】
該老師的教育行為符合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的相關要求,是值得我們贊賞和學習的。
首先,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強調,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材料中,曲老師通過閱讀各種期刊雜志,了解歷史學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學習科研方法,解決教學問題。
其次,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強調,教師在對待自我上不斷反思。材料中,曲教師自知大學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也體現了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再次,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強調,教師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強調要合作,材料中,曲教師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合作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新課程理念看待教師職業,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才能做好教書育人。
㈨ 淺談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
由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思,因此,我國掀起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高潮。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新課程改革呢?我覺得,關鍵在於更新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教學只有更新了觀念,才有可能有全新的教學行為。 更新教師觀 1、「權威性」向「民主性」轉變 面對新的形式,教師必須確立這樣一種觀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要載體」,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而是幫助學生處理各種信息、幫助學生學習、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更重要的是解惑、啟疑,教育肩負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考。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當是一位參謀、一位顧問、一位幫助發現問題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差教師向學生奉獻真理,好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真理」,教師要實現由「權威性」向「民主型」轉變。 2、「經驗型」向「反思型」轉變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要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面對日益深入的新課程改革,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期教師專業化發展與成長的迫切需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的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要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這樣,教師才易於面對各種紛繁的教育教學現象、問題,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強調,不寫教研文章的老師只不過是經驗型的,而常寫者極有可能是創造型。寫得多、寫得好的未必是名師、大師,但不寫者則一定不是名師、大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成為著名教育家的。他贊成不斷反思總結、勤奮寫作,教學日記積累了無數本。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反映了反思對教師順利成長的重要作用。試想,一個教師教了幾十年書,教育教學實績平平,歸究原因恐怕與他因循守舊、不善反思是有密切關系的。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們只有由「經驗型」轉向「反思型」,才能更好的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 更新學習觀 傳統的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喪失,導致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它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程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九年或十二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想像和指望他會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基於此,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它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倡導適合時代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應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人。但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教」,以「教」為中心、以「教」為基礎,淡化忽視了學生。學生的自主性喪失了、萎縮了。為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強調自主學習,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夥伴,並給學生創造優良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擁有充分自主的學習時間。這樣,學生擁有充分展示的平台,他們的潛能會得到充分挖掘。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旦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就能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依賴走向自主,離開戒備走向自我接受,離開束縛走向創造。 2、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合作學習成為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那麼,教師如何倡導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呢? a、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價值。在合作學習時,要選取課文中沒有直接告知,而要通過推想才能得出結論的問題或概括性強又提到節骨眼上的有意義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樂於合作,也需要合作。 b、合作學習的分工要明確。為了確保合作學習順利進行,小組內必須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如匯報員、記錄員、檢查員、整理員等,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這樣,能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的學困生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驗自身的價值。 c、合作學習的時間要充分。合作學習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小組中每個成員積極主動的閱讀、探索、分析、補充、歸納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 d、合作學習的組內要競爭。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教學效果明顯高於單純競爭的教學效果。作為學生個體,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也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才能在競爭中取勝。學生好勝心強,哪一組也不甘落後,為了比其他組學得更好,每一位組員都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組內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與鼓勵,思維的伙花會不斷閃現。 3、強調學習的探究性。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經歷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都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替代「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學習方式「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