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
㈠ 小學科學課程的課程性質是什麼
小學科學課程的課程性質,這個其實就是與屬於一種科普類的知識吧,讓孩子了解一下科技方面的知識
㈡ 小學科學課中我們學習到了哪些科學技能
科學教育專業學生抄主要學習統一的科學概念和原理,掌握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三大領域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具有從事科學課程教學與研究開發的基本能力。
這個專業一般在 師范類院校 或者綜合性大學 才會有。
下面給一個課程內容給你參考,具體不通學校不同。
㈢ 小學科學課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195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系,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余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
㈣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㈤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㈥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學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㈦ 小學科學課程的重難點是什麼謝謝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即能達到教學的實效性,又能充分地發揮課堂教專學的主陣地的作屬用。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運用新的理念進行教學,就會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學中的新的經驗,將這些新的教學經驗逐漸生化在課堂教學中,就一定能在教學實踐中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做法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