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幼兒園課程論答案
①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形成性考核冊答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作業1參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有教育意義。
2、應用性,實踐性
3、整合性。
4、了解與把握新事物,善於調整自己,並與不同的人建立融洽關系;遵守社會規范的能力,根據信息決策的能力。
5、社會化。
6、自我中心。
7、關聯的需要。
8、親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
9、安全型兒童。
10、共情。
11、言語指導和行為訓練。
12、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動作再現過程。
13、童年早期經驗;「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簡述題
1、簡述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任務。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任務有三:一是總結歷史發展中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思想及實踐經驗,以為今天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思想資源。二是研究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問題,揭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原理與規律。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務。三是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提高幼兒教師從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水平和效果。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研究的最終任務。……
2、簡述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
(1)兒童社會認知發展是一個逐步區分認識社會性客體的過程 首先,嬰兒的社會認知的發生是一個逐步區分認識社會性客體的過程,即區分認識人類客體與非人類客體、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自我與非我的過程。其次,這一過程還表現在兒童不同情緒情感、行為意圖及社會規則的認識上。塞爾曼認為,在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中,能否區分他人有意與無意行為是早期發展中的關鍵一步,之後兒童才能逐漸理解人們在同一行為中可能有多種意圖。在此基礎上,兒童發現對於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和反應,也就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2)兒童社會認知各方面的發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兒童對自我、他人、社會關系、社會規則以及對人的情緒、情感、行為意圖、態度動機、個性品質等的認識並非同時開始,發展也是非等速的。其發生發展的總趨勢是從認識他人到自我,到相互關系;從認知情緒到行為,再到心理狀態;從認識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而同一年齡的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也是有差異的。
(3)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遵循認知發展的普遍規律,但不完全受認知發展的影響
研究者也認為,兒童社會認知發展與一般認知發展並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認知發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證明,兒童智商與其觀點采擇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為當兒童的一般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後,個體社會認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4)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水平與社會交往密切相關
兒童社會認知的對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構成的社會關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會環境。兒童不僅是認知者,而且是積極的行為者,他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認知社會的。已有研究表明,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與其社會交往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兒童同伴互動對社會認知有促進作用。其次,兒童交往的需要和動機與兒童社會認知的水平有密切的關系。
3、電視可能給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哪些?
這種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1)電視有可能使兒童在認識上與現實產生距離。電視雖然是來自於現實,但是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其中可能有很多與現實不符的內容和畫面。兒童由於理性思維能力還處於低級階段,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們長期接觸這樣的舅母,就很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和誤解。2)電視可能會影響到兒童現實的交往關系,影響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看電視是在戶內進行的,兒童看電視越多,相應的戶外活動時間就會減少,親子間、同齡人間的接觸也會減少,這樣可能影響到兒童現實的社會性交往,進而影響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電視節目可能導致兒童學習模仿,對社會性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電視節目中,存在相當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適合兒童觀看的內容,如暴力、兇殺、毒品等內容,而電視節目中不清晰的價值導向也使兒童更容易產生模仿行為。而一些電視節目也有可能刺激兒童已有的內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滿情緒,使兒童出現憎恨、反叛等心理,進而產生一些問題行為。除電視之外,計算機和網路也日益成為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因素。作為教育者,應趨利避害,利用這些現代化媒體的長處,避免它們可能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4、簡述幼兒教師的積極期望與恰當要求如何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皮格馬利翁效應清楚地說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產生的教育影響。在幼兒園階段,由於幼兒基本上還處在他律階段,非常看重成人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也會有想作一個「好孩子」的願望,因此,教師對幼兒的期望和要求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社會化。
研究觀察表明,當幼兒教師對兒童有高期望時,在情緒、身體語言、口頭語言、教學材料、贊揚和批評等不同水平上,教師都表現出這種高期望。如會更經常發出微笑、點頭、注視兒童、談話、提問、提供更多的游戲學習材料等積極行為。而被教師寄予希望的兒童,在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的基礎上,與教師更容易形成融洽的關系,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教師,對待學習,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反之,被教師漠視,處於低期望狀態的兒童則更容易表現出一些消極的行為。5、簡述幼兒自我評價發展的趨勢
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趨勢是:從輕信和運用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幼兒初期,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只是成人評價的簡單再現,而且不加考慮地輕信成人對自己的評價。此後,兒童對成人的評價不輕易再現,如評價不正確,兒童會有反抗的表現。一直到幼兒晚期,幼兒才開始出現獨立的評價。而且,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比較簡單,一般是兩分法的評價方式,如「好」與「不好」;「聰明」與「笨」等,很難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細致的區分。由此,幼兒園教師在對兒童進行評價時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觀。而且盡量少給孩子定性的評價,避免孩子因為老師的評價而對自我評價產生偏差。
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在幼兒階段,兒童的行為由於還受情緒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在對自我進行評價時也會顯示出情緒化的特徵。
學前兒童的自我評價主要還停留在自己外部行為的評價上,如學前兒童基本能評價自己的外貌特徵(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評價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還比較低。
6、簡述發展生態學關於建構有教育意義的環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則。
(1)集體教養環境能否增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取決於:自然環境是否限制兒童的活動機會;是否有足夠的物品玩具可利用於兒童的自發活動中;成人是否有足夠的機會參與兒童活動中;成人與兒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夠激勵兒童完成任務的活動;成人能否為兒童從事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創造和保持機會。(2)對於某種學習或規則來說,真正的發展在於兒童的知覺與行為能遷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環境系統的活動中。由此,課程設計要盡量考慮提供促進遷移練習的機會。(3)對於幼兒自身的活動來說,幼兒在微觀系統中與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關系參與時,其促進兒童發展的功能發揮更有效。這意味著,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調動支持幼兒園教育的社會關系越多,越有利於兒童發展。(4)對於角色意識的培養來說,在環境中活動時承擔的角色對角色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影響;(5)對社會適應來說,生態變遷往往是發展進程中的轉折點,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論述題1、試論述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其他領域課程的關系
陳鶴琴先生將五大領域比喻為人的五指,息息相連,五指活動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縮,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徵,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張教育的網,它們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中。不過在這一張網中,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起著核心與靈魂的作用,為其他領域提供方向與價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的一種恰當關系,學會做一個人格健全有益於人類的人。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我們不僅讓兒童學會科學的認識與探究客觀的世界,還要認識到人類與客觀世界的關系,以及人類對客觀世界所承載的責任;幼兒語言教育也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正確與流利的表達,還要教孩子學會表達真誠與善意;幼兒藝術教育不僅僅讓孩子學生欣賞與創造美,還讓孩子體驗與領會人性之美。這些關系的層面,人性的層面就是社會教育需要關注的,因而,社會教育存在於所有領域課程之中。(4分)
這幾者的關系我們可以用一個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為軸心的椎體來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體的三面分別是語言、科學、藝術教育,椎體的軸心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從這一圖示可以發現幾大領域是相互支撐、相互滲透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極大地依賴於其他領域的內容,但它處於課程領域的中心與核心地位。(4分)
我們認為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作為一個獨立地課程領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義,而不是實踐上的意義。課程實施中,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對兒童教育是自然應當是整體的。不過對課程領域的相對區分也有它必要的實踐意義,雖然我們強調幼兒的學習要更多遵從幼兒生活的邏輯,而不是知識的邏輯,但生活與知識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有組織的教學中按照幼兒知識學習的特點組織教學也是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因為不同類型知識的學習有其不同的特點與方法,如品格、態度的學習與語言或操作技能的學習就有很大的不同,作為教育者自然要根據不同知識的學習特點來設計不同的教育活動,採用不同的影響方式,這才能保證教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這種區分從教的角度看是幫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學與恰當的教育意識。不過在實踐中,教育者越是能將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與實施,那對兒童的發展就是越有益處的。(4分)
有自己的言之成理的獨特觀點(3分)
2、試論述幼兒教師如何才能為孩子創設一個積極的精神環境?
(1)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積極交往的氣氛,增加交往的機會。例如,對於剛入園的兒童,教師可以讓他們互相介紹自己,使他們逐漸消除陌生感的膽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別人的需要,學會共情。(4分)
(2)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幼兒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在生活中或學習中出現了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之間互相幫助解決。如一個幼兒摔倒了,教師可以讓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來;一個幼兒的手工總是做不好,教師可以讓做得好的幼兒教他;幼兒之間出現了爭執,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己解決,提高協調的能力。(4分)
(3)還可以通過節日慶祝活動、故事會、合作游戲等活動形式,使兒童增進了解、增進友誼,把班級建成一個團結、溫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兒園中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也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之間互相關心、合作可以使兒童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時也給兒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學習機會。因此教師之間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當著孩子的面說別的老師壞話,不詆毀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級教師乃至全體教師之間,都應盡力為幼兒創造一個寬松、溫情的精神環境。(4分)
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獨特觀點(3分)
四、分析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
親子關系是兒童自出生後最先接觸的人際關系,對父母行為的模仿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方式,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的概念解釋了兒童模仿的過程,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兒童直接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獲得並仿造出一連串新的行為,並且觀察到他人行為產生的後果,也就受到了一種「替代強化」。(3分)兒童模仿父母的行為、態度的機制是復雜的。有的學者認為兒童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情感接納或者避免懲罰,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兒童的這種行為是受動物性本能的驅動,試圖通過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來獲得對周圍環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應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兒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樣。(3分)教育者既要與家長溝通讓他們明白自身行為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也要在幼兒園中通過一定的活動(比如角色扮演,講故事的方式讓濤濤學會尊重幫助、關心與照顧我們的人)(4分)
五、應用題(每小題10分,共10 分)
評分標准:知道相應的能力與知識要求(3分),能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3分),並制定出客觀可行的學習與改進計劃(4分)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作業2參考答案(第三至四章)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定向;調控
2、社會發展需要。
3、價值性,合宜性。
4、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相關學科知識。
5、幼兒的興趣與生活經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
6、隨機性和無意性,情感驅動性。
7、參觀法。
8、行為練習法。
9、試誤與練習,強化練習。
10、講述法;不便直接感知或無法直接感知。
11、共情訓練法,類似情緒。
12、潛移默化。
二、簡述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簡述幼兒社會教育目標建構的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即建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時,要確立一種層次結構的整合觀。這種整合觀包括橫向的類別整合與縱向的層次整合。橫向的類別整合包括兒童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三方面發展目標的整合,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是這三方面的協調發展,避免只重認知而忽視情意和行為發展的現象。是一個整體,它應當包含避免只重知識傳授而忽視情感培養和行為習慣培養,要把三者有機的協調起來。橫向的類別整合還包括各教育系統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整合,即家庭、社會與幼兒園的社會教育目標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縱向的層次整合主要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各層級目標的整合,即各相連層級間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
2、簡述幼兒社會教育的總目標及其特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就社會領域提出以下總目標:「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幼兒社會教育總目標的特點有:第一,規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學習結果導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擴充性。
3、簡述幼兒園與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問題。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取得家長的信任。
(2)時有效地與家長溝通。
(3)持家長與幼兒園之間教育觀念、教育態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長資源。
(5)要爭取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決策。
4、簡述應用行為評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行為評價法的運用需要注意:
(1)根據正面教育原則,行為評價法應以表揚為主,對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進行正向引導。
(2)行為評價要及時、一致。一方面行為反饋要及時出現在學前兒童好的或不良的行為之後。
(3)評價要具體,避免空泛。
(4)強化手段不能運用得過於頻繁。
(5)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個性的學前兒童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6)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5、積極意義上的良好環境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在物質上是豐富和多樣的。
(2)在氣氛上是寬容和接納的。
(3)在制度上是明確的和必要的。
(4)在設計上是具有某種傾向性或暗示性的。
6、簡述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選擇的生活性與適宜性的內涵及其運用要求。
生活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應當盡可能從兒童的生活出發,選擇基於兒童生活經驗與生活實際,並能豐富兒童生活經驗的內容。適宜性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根據目標,兒童發展及社會文化發展需要選擇有助於幼兒發展,同時也能為幼兒所理解的內容。前一原則是從學習的經驗基礎提出的,後一原則是從學習的發展水平提出的。根據這兩條原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應當注意:(1)選擇幼兒生活需要,並為幼兒所熟悉的內容。(2)選擇幼兒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兒發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