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原則
⑴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有哪些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⑵ 幼兒園課程設置應該符合什麼原則
(一)課程的本質是活動 與陳鶴琴、張雪門的課程本質觀相比,張宗麟對課程本質的理解更為寬泛。他指出,「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的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集,3 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動。」(同上)關於幼稚園課程的劃分,他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兒童的活動劃分,課程包括五個方面: (1)開始的活動,即幼稚生初入園時必須養成的習慣,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習慣,如放手巾、認識教師和同學,以及初步的禮節等; (2)身體活動,既強健身體的習慣與技能,如各種衛生習慣、跑步、跳、爬等; (3)家庭的活動,如反映家人之間的關系、禮儀,以及家庭事務的活動; (4)社會活動,即養成公民素質的教育活動,包括各種節日、同伴關系的活動等; (5)技能活動,是培養兒童適當表現自己的活動。另一種是按學科劃分課程。具體劃分為音樂、游戲、故事、談話、圖畫、手工、自然、常識、讀法、識數等十個科目。其中每一個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項目。如音樂包括聽琴、唱歌、節奏動作、彈奏樂器,游戲包括個人游戲和團體游戲,故事包括聽、講和表演,圖畫包括自由畫、寫生畫和臨摹畫,手工包括紙工、泥工、縫紉及竹木,讀法包括認字、短句故事等。「總之,無論以兒童活動分類或以科目為課程之單位,教師決不可拘泥於某時當教何種課程,致使貽削足適合履之譏也。」 (二)幼稚園課程的來源及其特點 幼稚園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會的希望。但由於六歲以下是幼稚生與社會發生的關系比較少,滿足其自身的需要則更為重要。對幼稚生來說,「在身體上各種動作,大致能做,而心理上之發展尤為迅速,求知、想像、模仿……諸般活動,件件勃發,幼稚園課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35頁)課程內容來源有四: (1)兒童自發的活動; (2)兒童與自然界接觸而產生的活動; (3)兒童與人事界接觸產生的活動; (4)人類流傳下來的經驗,合乎兒童需要的部分。這四個方面的活動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具有完整的目的,形成合理的課程。 怎樣釐定幼稚園的課程?幼稚園的課程應有什麼特點?張宗麟認為,「生活便是教育,整個的社會便是學校。」這是釐定一切學校課程的總綱領。幼稚園課程的釐定也要根據一般的課程標准,但是,由於幼稚生的生理與心理還不成熟,釐定課程時還應注意以下四點: (1)多注意動的工作,為兒童提供充分的動的機會; (2)鼓勵幼稚生多與自然界接觸,保持他們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3)要多注意兒童個體的小社會,為兒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4)多注意餓餓兒童的直接經驗。 根據以上原則,編制課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幼稚園的課程不能用科目來編制; (2)教師對幼稚園的課程要有一個通盤計劃,在充分觀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礎上,決定課程內容; (3)每一個課程單元,長短不拘,但要段落分明; (4)教師的責任是擬訂大綱,預備教材,指導兒童進行活動,而不是強迫兒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兒童去做。 (三)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 張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園的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他的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他認為,幼稚園課程中應增加「社會」科目,因為幼稚園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社會性,幼稚園的兒童之間也進行社會性交往。而且,「幼稚園的一切活動,由廣義說來,都是『社會』。其中最有獨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園的『自然』決不是『純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與人生有密切關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會』了。」 那麼,確立幼稚園社會化課程的根據是什麼?張宗麟指出,「無論哪級教育的課程,只有兩個根據,好像人類只生了兩只腳。這兩個根據,一個是成人的生活---社會;一個是孩子的生活。」(283)社會是極其復雜的,整個的社會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去的歷史的關系,二是現代的各方面關系,三是影響於未來的情形。學校課程也就要包括這三個方面。但是,幼稚生年齡還小,對於社會的經驗還很少,幼稚園要把整個社會都做非常不容易的。不過,孩子們對小團體的生活卻是能領悟的,並且能作到單純的「互助」、「合作」等。這些需要孩子的直接經驗。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沒兒童能夠「領悟任何人生的、物質的、以及社會集團的、現代狀況的一切,這種種領悟的能力,只有他自己的經驗所能給予的。」(284)因此,設計幼稚園課程的社會科目,需要了解幼稚生的社會。 那麼,幼稚園兒童的「社會」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呢?張宗麟指出,幼稚園兒童的社會不同於成人的社會,它實際上是幼稚生的「生活狀況」。幼稚生的生活狀況是由直接經驗組成的社會,脫離了兒童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和其周圍的社會環境,是難以理解兒童的「生活狀況」的。然而,幼稚生的生活彼此之間是差異實在是太大了。課程設計者只能根據普遍的情況,來制訂富有彈性的社會課程。 社會化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7類活動: (1)關於生活衛生、家庭鄰里、商店郵局、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和名勝古跡等方面; (2)日常禮儀的學習和演習; (3)節日和紀念日活動; (4)身體的認識活動和基本衛生活動; (5)健康和清潔活動; (6)認識黨旗、國旗和總理形象的活動; (7)各種集會和社團活動。為了能充分保證社會課程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實施社會活動時應做到:(1)注重培養兒童互助與合作的精神;(2)培養兒童對他人的愛憐情感;(3)培養兒童具有照顧他人的品質;(4)使兒童明了生活的根源。
⑶ 張宗麟認為幼兒園課程設置應遵循哪些原則
幼稚兒童每天在幼稚園的時間,全日為五個半小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半,下午一時至四時。中國中部某幼稚園春天的日課表就明確規定:倘若兒童九時以前到園安排他們進行戶外游戲等……十時二十分至三十分進行木馬、蹺蹺板、滑梯、鞦韆、運動台等戶外活動……下午二時四十分至三時進行游戲活動……三時三十分至四十分從事游戲等戶外運動。 至於教育方法,張宗麟認為不要有呆板的分節規定(如每時應教何種功課),但是教師應該胸有成竹,在繁重作業之後,引導兒童作輕便的活動;在桌間作業之後,引導兒童作戶外的運動;……並可相機在某種活動之後,間以幾分鍾的休息,以調節兒童的身心。每半年舉行「體格檢查」一次,每月舉行「體高、體重檢查」一次,每日舉行「健康並清潔撿查」一次。兒童身體上的缺陷和各種疾病,教師應該設法補救。教師不但應有母親和師長的智能,並須具有看護的身手,治病的常識。教師對於兒童的身體、性情、好尚,以及家庭、環境……都應注意。最好備一本小冊子,將觀察所得的記錄起來,以為研究和施教的資料。 張宗麟為南京鼓樓幼稚園置辦了車子(單柄拉車、小推車、雪車、腳踏汽車、小汽車、三輪腳踏車、黃包車等)、搖馬、雙兔、滑梯、鞦韆、皮球、游戲架(獨木橋、斜梯子、繩梯、雙木滑梯、椅子鞦韆、鞦韆、平台)等幼兒游戲設備,每天利用這些設備安排兒童做多種多樣的游戲,增強他們的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活潑他們的精神
⑷ 簡述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答案有兩個一個是目的性原則、適宜性
答:1.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邏輯順序指的是根據學科本身的系統及其內在的聯系組織課程內容, 心理順序指的是 以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
2. 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縱向組織指的是按照課程組織的某些准則,以先後順序排列課程內容;橫向組織指的 是按「廣義概念」組織課程內容,即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連 為一體。
3. 直線式組織與螺旋式組織
直線式組織指的是將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後聯系的直線, 使前後內容互不 重復;螺旋式組織指的是在不同的階段,課程內容會重復出現,但是這些重復出現的內容 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加強。
⑸ 幼兒園課程組織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重潛力培養,重素質培養,重心裡健康. 一定不要把小學教育拿到幼兒園來,這是極端錯誤的. 另外要多吸引家長參與,教育是多方面的.不過這個要合理適度.
⑹ 幼兒園綜合性課程的設計原則是什麼簡答題
不管以哪種方式綜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在結構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化程度。 結構化程度高的綜合性課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程的行為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可能成為各學科教育活動的湊合,從而使綜合性課程成為"大拼盆";相反,結構化程度低的綜合性課程,則能比較理想化地反映以兒童為中心,以課程的過程原則為取向,以活動過程為評價依據的課程特徵,在這種課程中,教育活動打破了學科的界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經驗相符合。 應該看到,綜合性課程的長處在於能夠通過綜合化的方式而實施較低結構化的課程。
⑺ 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遵循哪些原則
重潛力培養,重素質培養,重心裡健康. 一定不要把小學教育拿到幼兒園來,這是極端錯誤的. 另外要多吸引家長參與,教育是多方面的.不過這個要合理適度.
⑻ 選擇和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⑼ 幼兒教育原則
幼兒教育原則是以「體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發展」理論為核心,培養孩子的九大成長目標: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
(9)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原則擴展閱讀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自小開始,為終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更進一步來看,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不要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認清人生的意義,明白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讓教育培育出生活的強者,這個強者不是物質上的強者,而是道德上的強者。
採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採取孩子易於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贊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