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案例
① 如何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建立學習型組織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類知識正以10倍的速度在加速發展,人們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學會生存。作為一個以學習為目的的學校,必須首先關注新時期帶給學習的新變化,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經濟的全球化,學校必須運用最前沿的學習理論——構建學習型組織,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培養教師具有開闊、前瞻的思維方式,善於學習,才能不斷增強學校的學習力和創造力,以便在世界科技、教育全球化進程中以強大的優勢立於不敗之地。
一、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實施新課程中,我們越來越體會出教師作用的重要,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與發展。
1.對教師專業化的理解。
《教師法》指明:「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門人員。」這是對教師職業專業性質的重要規定。當教師是一個「知識傳授者」的時候,教師的職業是可以被同等學歷的人所代替的,當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的時候,教師的職業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這個過程也是教師專業化的過程。為加快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進程,我們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意識、水平和素養方面通過校本培訓,做了許多的工作。但是隨著校本培訓工作的深入,我們認識到只考慮教師的專業化還不全面,應從「教師專業化走向教師專業發展」。因為教師專業化主要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而要使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的提高,還必須通過教師專業發展來實現。
2.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含義。
教師專業發展指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依教師專業結構,教師專業發展可有觀念、知識、能力、專業態度、動機和自我專業發展需要意識等不同側面。
而所有這些,在過去意義上的校本培訓工作中很難完成,必須構建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學習型組織。只有在學習型組織里,教師才能在個人學習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增強學習力;在團隊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通過深度匯談,形成和諧的學習、研究氛圍。
二、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1、對學習型組織的認識
(1)學習型組織是什麼?
1992年,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一書中,首次將學習型組織理論化、系統化,概括起來有三句話:
①學習型組織是全體組織人員能全身心投入,並持續增長學習力的組織。
②是讓組織人員體驗到工作中生命意義的組織。
③是通過學習能自我創造未來能量的組織。
簡單概括就是:學習+激勵=學習型組織
(2)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是什麼?
①工作學習化:是指將每一項工作視為一個學習機會,從工作中學習新技能,新方法,並促進專業知識的成長。強調「全過程學習」。強調不要把學習與工作分割開,應邊學習邊准備、邊學習邊計劃、邊學習邊實施。
②學習工作化:是指將學習視為一項必要工作,能每天不斷的持續學習,如同認真工作時所投注的心力那樣進行,並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強調全員學習和終身學習。
學習型組織是由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催生的。而學習型組織又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撐基石。
2、學習型組織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
教師要獲得專業發展必須學習。了解了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就可以了解學習型組織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哪些條件和環境。
(1)自我超越——堅持「三要」:要開展境界教育;要創造性地工作;要向極限挑戰。
(2)改善心智模式——做到「三個學會」:學會把鏡子轉向自己;學會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開放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3)建立共同願景——體現「三個要素」:目標、價值觀、使命感。
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願景。組織的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來源於成員個人的願景而又高於個人的願景。它是組織中所有成員共同願望的景象,是他們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著組織共同的目標前進。
(4)團隊學習——強調「團隊學習」,即不但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的開發,更強調組織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群體智力的開發。團隊學習的關鍵是深度匯談。即「思想在人們之間自由流動。」在無拘無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反思中相互支持與啟發,從而得出超過各自的個人認識。
(5)系統思考——即要動態的、本質的、整體的思考問題。
總之,要把教師看作一個「成人學習者」「反思實踐者」 ,在學校建立起一種相互合作的文化。在這一文化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的行為得到鼓勵和支持。
學習型組織為每一個人的學習和交流創造條件,通過組織內的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達到學習即工作,學習即生活的目的,使每一位教師在學習型組織里得到專業發展和成長。
三、學習型組織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建立共同願景,激發教師學習的主動性。
如果學校的辦學理念一直能在組織中鼓勵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巨大凝聚力的共同願景。因此,共同願景對學習型組織至關重要,它能為學習聚集提供能量,只有當教師致力於實現共同的理想、願望和共同關注的願景時,才會產生自覺的創造性的學習。
(1)學校的願景是教師策劃出來的。
進入21世紀後,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全新的課程,帶來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內容,全新的教育方式和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做為教師必須首先適應這種變化,重新思考新時期應該怎樣做教師?為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更快地成長,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制定出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計劃和發展目標。而這些要成為教師自己的事情,必須要教師自己來設計。為了把思考的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交給老師們,我們首先希望教師從思想上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並逐步樹立了3個觀念,增強了6種意識。即樹立了全人教育觀,新的人才觀,新的學習觀。並增強了:超前意識、品牌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主人意識,創新意識。為將新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我們還提出了「新、活、放、精、實、優」的「六字」辦學理念,並把它做為學校工作的總目標、總要求。這些都為幫助組織中的教師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形成科學、先進的價值觀創造了條件,使全校教師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拼搏。
(2)學習從需要開始。
要提高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必須首先讓老師們在學習中產生需要。我們首先從教師應如何將生命價值和職業價值融合起來開始,通過討論、讓教師學會進取,勇於追求,並將自身的優勢和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將個人興趣與工作緊密結合,在學校工作中產生興趣,產生需要,在需要中學習、反思。當教師把生命價值與職業價值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教師的學習才真正具有了動力。每個人都有發展的需求,當發展的困難和問題被解決時,發展才有了希望,在希望中更加自信,繼而產生更大的發展慾望。學習型的組織為著教師的發展不斷創設氛圍和機會,讓每個人在組織中通過學習產生興趣和需要,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2、將「做中學」做為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模式,提高教師的學習力。
教師的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促進人的發展,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因此我們認為教師的學習「做中學」 似乎比專門的講座,短期培訓更有效果。它體現出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諸多抽象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變得富有生機而且易於掌握。所以「做中學」更能體現出學習的實際價值,而「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形式也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教師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動態式學習。
「做中學」就是邊實踐,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學習人員和形式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隨時隨地的,有時可以自我反思,有時也可以一對一交流,有時可以幾個人合作探討等等。這種動態式學習體現了學習的及時性、靈活性和實效性。
比如我們針對學校教師集中學習時間困難,教師自學時間少,信息、資料不足的情況,學校教科室每周選編一些最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可借鑒用來指導實踐的學習資料,每周一個學習專題,供老師們學習、研究之用。教師自學完後,要寫出簡短的學習反思小結。學校跟蹤檢查,監督學習效果。
另外,我校堅持每天都有開放課的做法,相互聽課、評課,讓老師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和吸納他人的意見,採取參與式學習的方法,讓老師們積極參與討論,共同提高。圍繞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教師每月舉行一次座談會,談感想,說做法,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形成了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良性循環。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2)開放式學習。
在信息化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必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和新時期教育帶來的新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在迅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開放式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①走出去。學校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業務幹部、教師赴外地學習、考察。上學期,在學校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學校派十幾名實驗幹部教師分別到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河北等地參加全國「小班化」工作研討會和其它與新課程有關的會議,將他人的好經驗帶回來。
②請各級專家指導。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先後請市教科所、區教育中心、區督導室、教育科領導和專家來到我校進行講座、培訓。
學校還為每位教師的成長搭設平台,多渠道的培養和鍛煉教師,形成人才的互動。本學期學校外派兩名教師外出學習和鍛煉。張超老師作為青島市第三批赴貴州扶貧的教師,赴貴州任教鍛煉,這是繼市實驗外派教師後給我校教師的一次鍛煉、學習的機會。也是我校開放式學習的具體體現。
(3)問題式學習
我校的團隊學習從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首先引導教師尋找和發現研究中的問題,通過研討等形式對問題的性質和成因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們通過自我反思,與同事交流,吸納他人的意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團隊學習時,老師們就課程改革與課堂學習方式研究的關系?如何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與職業價值的內存統一?教師專業發展之我見。你工作,你快樂嗎?等問題進行了大討論。實踐證明唯有面對疑難問題,教師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促使教師去尋找觀察問題的各種視角,建構分析的理性框架,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同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提高、升華的過程。
(4)案例式學習
教師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貼近他的教學實際,這樣才具體、生動,才有價值。這就需要在學習中用教師自己或教學身邊的事例,通過研討,分析,得到啟示,有新的發現,並取得新的成果。
而案例式學習就是用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具體事例與他人交流,這些是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深刻的,又是經過反思的,對他個人來講是提高升華的過程,對其他老師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校堅持讓老師們根據課堂教學實踐,每周撰寫《實驗日記》真實記錄下自己在學習與實踐中的點滴體會。每周的案例交流大家從中得到啟示,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下面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初二年級美術老師在實驗日記中寫到:上兩周,初二年級美術進行的是欣賞一單元的學習。課後,我請同學們寫篇關於本單元的美術評論,內容哪怕只是一句話、一份感想都可以,但千萬不可畏難不寫,這畢竟是孩子們第一次寫美術評論,要求盡量放低。
當孩子們的美術評論一份份展示在我眼前,我驚訝,我滿心喜悅,我不由為孩子們的潛力,為他們的可塑性贊嘆不已。憑什麼?!看吧,有的孩子明顯是查閱了資料,選取了部分內容進行了抄寫。盡管只是看到那些很專業,語言極流暢的文字,但想到他們在課後、課前認真查閱了資料,分析、提煉內容,又認真選抄的樣子,我心中竊喜: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又上了一個台階!要知道,他們兩周前還在用驚奇的目光回應我提出的作業要求:預習,查找有關資料。
盡管做的這么好的孩子只是少數,盡管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能夠通過預習向大家介紹、交流有關知識的孩子還是少數,但我對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會有更好的表現充滿信心。有一位同學的評論就給了我很大的希望:「……通過這兩課的學習我知道,要查找有關資料,一定要找!……」
對於「讓預習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手」這一研究課題,我從孩子那裡得到了自信,看到了光明,我也要把這份自信與光明送入孩子的心中。
以上只是老師們在進行案例交流中的一例,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到很多好的東西,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5)互動式學習。
互動式學習就是在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家長之間交流、互動式的學習、研究。學校的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學生、家長的看法和想法,這就需要老師與家長經常交流、互動,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家長也會更理解學校的教育思想。只有這樣,學校的教育工作才能被學生及家長所接受,才更有教育價值。
如:學校以《你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有哪些》等為題向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率達100%。經調查,學生願意在玩中學,游戲中學,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學校還在實驗教師中開展學習方式及指導策略的調查、分析。教師結合年級、學生等實際情況,選取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談指導策略,並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通過這種方式,真正使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各個方面對此課題研究達成共識,為實驗教師完成實驗任務創造了條件。同時廣大教師也從學生、家長方面反饋的情況得到了啟示,為進一步實驗打好了基礎。
(6)風格式學習。
過去學校組織學習統一要求、統一模式比較多,這樣失去了每位學習人的個體學習的需要和特點,很難形成每個人的學習成果。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習反思的差異所體現出的學習風格就不同。為讓每位老師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他們自身潛能,我們提出了風格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因人而宜的,不同的教師學習的內容和要求都不相同,這樣的學習能夠通過學習和研究,形成每個人的教學風格,也可以使老師們在不同方面取得不同教學成果。
如擔任四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的李莉老師,在課堂上敢於放手,大膽運用「小組合大組,共同來研究」以及「你組問題我組答」等合作學習方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
陸香娜老師在社會學科中成功運用了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生們走進書城、走進社會,查閱資料,收集信息,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變學生的被動學為積極主動的自主參與式學習,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陸香娜老師的評價特色;沈鳳妹、趙建忠等老師的指導小組學習等種種好做法都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相信繼續總結,不斷完善,肯定會推出優秀成果。
通過學校的精心培養加上教師的自身努力,現在學校已初步形成一支頗具研究意識及教研實力的教師梯隊。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也有年富力強的青年力量,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師層次。這些教師勇於改革,大膽創新,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不斷研究出新成果。
(7)目標式學習
學習要因人而宜,同時也要有明確的目標。在制定學習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新課程實施時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還要研究教師自身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為此學習目標必須本著:分層要求,長遠規劃的思想。我校在進行研究中
①提出了分層發展的學習要求
對教師學習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但起點不同,發展的水平就各有差異,我們制定了分層發展的學習計劃。首先是由教師自定學習目標,教研組進行指導互評,學校提出希望和要求。
②堅持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提出終身學習要求,鼓勵教師不斷進修提高專業技能和理論素養。
提高所教專業的專業水平,掌握整個專業知識體系。對教材的理解,要跳出教材看教材,研究教材在整個專業體系和學生的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總之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找到了他們的相同與不同就會更綜合地看一個具體問題,這對於老師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3、為教師搭設超越自我、實現共享的平台。
在學習型組織中為讓每位教師超越自我,學校創造條件,搭設平台讓老師們去不斷學習,自我超越,並在組織中資源共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1)超越從課堂開始。
每個人要想超越自我,就是要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新目標、新要求,這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發展。而課堂是體現教師自我價值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教師要想超越自我,必須首先從課堂開始。
在實施新課程中,老師們為了超越自我,提出了帶著新教材,走進新課堂的要求。就是要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給新課堂注入生命的意義,讓書面的知識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讓「死」的內容「活」起來,讓平面的文字立體化。選擇最佳的學習方式,並將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相匹配,形成互動、共存的關系。這是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體現超越自我的新嘗試,也是教育改革中邁出的新步伐。
(2)超越必須去探究。
新課程改革留給教師很多空間讓教師去創新、去探究。根據學校實際我們學校有的老師選擇了「小班化教育如何體現個性化」進行探究,有的選擇了「新學習方式的學習策略」研究,有的選擇英語的生活化、技能化、國際化問題進行探究。這些課題都是當前教育改革中比較前沿的問題,對這些課題的探究既能推進教育改革,實踐教育創新又能實現教師自我超越和專業發展。
(3)搭設資源共享的平台
A.在「做中學」的研究中,教師有多種形式可以相互交流、資源共享。為了充分挖掘校內資源,根據學校幹部中名師多的特點,我們提出了校長、幹部出系列示範課的要求,為教師的研究做出表率。
在學習型組織中幹部是組織者也是學習者,幹部不再只是聽課、評課,更要走上課改的最前線,轉換新角色,走進新課堂,體驗新課改,教師不再只是被動聽幹部評頭論足,而是對幹部評頭論足。這一舉措一方面讓老師成為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幹部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教師搭設資源共享的平台。
B.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鼓勵教師閱讀國內外教育專家的有關著作,學校每月月底舉行一次「好書評薦」活動;學校校園網也開設「書苑」欄目,內設兩個版塊「好書推薦」和「七嘴八舌」全校教師均可在此發布消息、闡明觀點。
C.學校校園網開設了教師論壇欄目,就教師的素養,教師專業化,以及有關課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問題展開討論與爭鳴,在教師中形成了研究的風氣。論壇主題:①課程改革歷時一年半,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②你的教學質量觀是什麼?你認為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③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它與你的生活是什麼關系?④以你所教學科為例,談談你對過程性評價的認識。
D.在校園網上建立「每日一讀」專欄,向教師推薦有關文章,使教師及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動態和最新科研成果。
E.學校開展了「三個一」活動,教師每月自讀並向其他教師推薦一本好書;每月在論談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每月參與一次深度匯談。教師建《讀書筆記》、《實驗日記》、《教育隨筆(案例)》、《匯談心得》。
F.學校注意加強校際交流。學校由於班額少,一個級部一門學科只有一位或兩位教師任教,給教研活動帶來了諸多的困難,而教師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校非常注意加強與兄弟學校的聯系,通過交流、探討,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G.學校實行外出教研、學習匯報交流制,便於教師互相溝通。
H.進行課堂教學評優展示活動。在各教研組互相聽課的基礎上,推選出本學科示範課,每學期召開一次觀摩課展示活動,通過交流、探討,達到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各種形式的學習和交流活動,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設了平台,實現了學校的資源共享。
四、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習型組織的最顯著特點是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只有堅持在工作中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也只有把學習象工作一樣形成自覺的行為,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這里指的學習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學習,而是一種重新回味和再創造過程中的學習,是把接收到的信息和理念與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相結合去補充、修正自己的知識,然後加以創新。這樣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從這樣意義上講,學習型組織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有利於實踐教育創新,推動教育的發展。
五、學習型組織——現代化學校管理新模式
學習型組織是新時期校本培訓工作的新模式,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好形式,同時也是學校現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在構建學習型組織中,學校的管理實行人本管理,從規范管理走向自我管理,從有管理的管理走向無管理的管理,讓制度成為每位教師自我約束,自我行動的准則。
在管理中學校提出了「四滿意」工程,即對外讓社會和家長滿意,對內讓學生和同事滿意,學會服務,學會尊重,學會彼此欣賞。
構建學習型組織讓我們找到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明確了時代發展給教育帶來的新變化和「學習」所包含的更深遠的意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創建學習型的社會呼喚著學習型的組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學習型組織。讓我們以構建學習型組織為切入點,走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為建設一支適應新時期需要的教師隊伍,推動學校教育的改革,實現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而努力。
② 幫忙找一個實踐活動案例
弘揚文瀾精神,建設文瀾文化,提升文瀾中學辦學品位
——在第四屆教代會上的工作報告
趙關軍
各位代表,各位老師:
受大會主席團的委託,向全校教師作題為《弘揚文瀾精神,建設文瀾文化,提升文瀾中學辦學品位》的工作報告,請代表們審議.
一,2004學年工作回顧
在過去的一學年裡,文瀾中學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人本觀念,構建和諧校園.在夯實德育根基,全面實施大德育工程;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升辦學品位;自覺規范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重視校園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堅持"科研興校"方略,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績,學校又一次被評為市屬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市教科研先進集體,還被評為省示範家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國先進學校,市師德群體創優活動先進集體,以上成績的取得是文瀾中學一貫堅持"抓根本,創特色,全面提升辦學品位"的結果.
(一)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根本,加強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素質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重要途徑.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在於領導班子,根本在於教師.文瀾中學領導班子,黨政工通力合作,廉潔行政,精誠團結,求實創新;文瀾中學的教師和諧共事,樂於清貧,敬業奉獻,甘為人先.一年內群體師德創優活動又有了新發展.以年級為單位的文明處室評比常抓不懈,每月進行的"月考評"將"關心政治,積極向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奉公守法,遵守紀律;履行職責,敬業奉獻"作為考核內容,經常鞭策教師自覺履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為人師表,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配合市政府的"雙爭"活動,學校在學生中廣為宣傳的同時,也要求全體教師牢記公民基本道德,市民守則的基本內容,經書面閉卷測試;教師的優秀率為100%,今年五一節前,校長室向全體教師布置了假期作業:撰寫教育思想大討論文章一篇,5月8日,假期結束,100%的教師上交了作業,文瀾教師自覺完成校長室布置任務的態度和自覺投入教育思想大討論的熱情可見一斑.
在文瀾中學,有令必行,積極進取的風氣蔚然成風:上級部門分配給學校的無償獻血指標總是超額完成.年初教育局要組織應急獻血隊伍,分配給本校的指標是2名,在校內一經發動,報名的達53人,受到市教育局的表揚;一年來,積極靠攏黨組織,遞交入黨報告的青年教師已達20多名,黨員的隊伍在不斷擴大.通過每年一次的黨員民主評議活動和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在進一步發揮.
在努力提高教師政治思想素質的同時,學校十分注重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業務進修,繼續教育的參與率為100%.自2004年以來,我校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的參考率,合格率均居市屬中學首位.教師中本科學歷已佔64%,較上一學年又有了新的提升,在市屬中學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市教育局在市屬學校開展了教師基本功大比武活動,本校教師成績喜人:在優質課評比中本校教師獲一等獎4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並獲省一等獎1名,市一等獎2名;在市屬中學案例分析評比中本校教師獲一等獎2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8名;在2004年市教育局組織的基本功比武中,本校教師獲一等獎4名,二等獎8名,三等獎8名,在上學期期末剛結束的案例評比中本校教師又獲一等獎7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9名.在市屬中學中均處領先地位.
今年,在浙江省教育廳,教科所組織的"萬人百課"評比中,本校的趙卓青,徐強兩位老師脫穎而出,在全省的20堂優質課中佔了兩席.展示了文瀾教師的實力.
在切實提高教師的素質的過程中,學校十分重視優秀教師經驗的傳播和青年教師的培養.經三屆三次教代會通過的"名優教師評比方案"已在校內實施近兩年,兩年來,第一批選上的"校內名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為全校教師樹立了榜樣,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評選目的.名優教師的評選要繼續搞下去,隊伍要再充實,經驗有待進一步總結.與此同時對新教師的培養也下了功夫.通過師徒結對,外派學習,每學期的匯報課評比,不少青年教師在迅速成長,站穩了講台.
以提高教師素質,加強隊伍建設為主旨的師德群體創優活動成效顯著,學校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
(二)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規范辦學行為
第八次課程改革於2003年9月開始實施.2004學年,我們經歷了新課程改革的第二個年頭.新課程改革為全體文瀾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提供了舞台.這是教師自我發展難得的契機.一年來,初一,初二年級的全體教師積極吸取2003學年初一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繼續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精心備課,認真施教,向課堂45分鍾求最佳的教學效益,努力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的"四個轉變":即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與學的關系,轉變教師的教育行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校教科室引導初一,初二教師及時總結經驗,所編印的簡報《課程改革在文瀾》已編輯了九期,每一期簡報都介紹文瀾教師在新課程過程中的點滴經驗和自我感悟.這份簡報既展示了文瀾教師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的務實態度,又為全體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尋求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借鑒.由於學校十分重視新課程改革,制訂了"全員參與,分步實施"的實施方案,使新課改在文瀾校園穩步推進,並收到明顯的效果.一篇篇符合新課改理念的論文,結題報告應運而生;一堂堂優質課在市級,市屬級評比中嶄露頭角;尤其是前面提及的趙卓青,徐強兩堂課,令省級專家,評委耳目一新,難以取捨,最後打破常規,一校二課入選"萬人百課",這是我校教師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並取得豐碩成果的明證.
今年上半年,教育廳,市教育局相繼出台了《切實減輕中小學過重課業負擔》的新規定,對傳統的"應試教學","填鴨式教學"發起了挑戰.學校堅決貫徹落實上級的文件精神,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採取了七條新的舉措:1,統一思想,落實行動;2,建立"減負"工作責任制,確保減負措施落實;3,深化"強活動,促'減負'"的理念;4,給"減負"後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文化空間;5,提升教師素質,提高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效率;6,學生"減負",教師"減壓"雙不誤;7,召開家長會,取得家長的支持.
同時學校在控制學生作業量,控制學生在校時間,按大綱規定開齊開足各門課程,減少考試次數,不濫印,濫發講義,復習資料,規范收費等方面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在市教育局督導室,教育局聯絡員及德育監察小組平時的督查,考評中獲得好評.
規范辦學行為,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自我發展的空間,學校十分重視體育,文藝工作.體育組在上好體育課的同時,每月組織小型多樣的班際體育比賽,讓有一技一長的體育尖子發揮才能,在市屬學校的各類體育比賽中均取得好成績,學校被評為市屬學校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全體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目前學校有市屬級以上課題22項,正在研討探索中,學校又一次被評為教科研先進集體.
(三)以大德育工程為龍頭,強化德育特色
本校的大德育工程已實施多年,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大德育工程已成為本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並在全市教育系統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大德育工程為龍頭,學校的德育隊伍網路建設一年來進一步深化.我們聘請稽山派出所所長宣立新同志為法制副校長;聘請南方法律事務所主任羅興榮同志為法律顧問;聘請稽山派出所聯防大隊大隊長及轄區民警樓立信為法制輔導員;還聘請原北海小學老校長王炎武,婦聯錢青青,市教育局潘偉興等同志講師來校講課.在校內我們在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的同時,積極推行"導師制",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號落到實處.我們還進一步規范家長學校的辦學行為,按計劃開課,並組織家長撰寫家庭教育小論文,經評獎結集成冊.以上做法受到市婦聯領導的高度評價,被評為浙江省示範家長學校.
分部把家長會開到村頭.和青年教師利用休息時間送教到家等活動在媒體均有報導.一個以學校為核心,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大德育工程網路已在我校形成.
在政教處,團委的精心組織下,學校的德育活動既豐富多彩又有實效.上學期開學初,我們在市屬中學率先開展"弘揚民族精神月"啟動儀式,聲勢大,影響面廣.與此同時我們開展了行為規范達標月活動,尤其對初一新生在自行車停放,集會紀律,就餐紀律,學習習慣,衛生習慣,愛護公物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收效明顯;去年文瀾中學建校十周年,我們開展了一系列以弘揚文瀾精神,文瀾文化為中心的紀念活動:歌詠比賽,藝術節活動,班隊活動等都搞得有聲有色.配合市政府的"雙爭"活動,我們組織學生上街宣傳,並進社區"你丟我撿",以中學生的文明行為向市民進行"雙爭"宣傳,告別陋習,爭做文明紹興人;從去年寒假開始,我們精心部署了"誠信教育"讀書活動,《我鑄誠信》讀本人手一冊,並於今年三月份中旬與經濟開發區工商局再次聯合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宣傳活動.各班級的"誠信教育"主題班會,也精彩紛呈;今年三月,《三月春風在文瀾》系列活動搞得扎扎實實,文瀾中學的文明行為在校園,在社區廣為弘揚;五月份,政教處又精心組織的初一,初二學生赴仙遐山莊,平水度假村附近,名人廣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開闊了視野;我們還按市教育局要求組織學生觀看全國蹦床比賽,全國跆拳道比賽,全國排球比賽,從中學習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我們還請來了中央電視台"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來校演出,精彩的表現,感人的場面,讓學生接受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教育;七月初,我們請王炎武老先生來校進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講座,讓學生了解60年前中華民族經受的空前浩劫和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頑強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得以升華.
大德育工程其中一項子工程是幫困助學工程.一年來校團委先後兩次發起"高張捷——讓我們來幫助你"愛心捐款活動,師生累計捐款45000餘元,紹興各大媒體均有過報道.同時每學期初全校師生都慷慨解囊,踴躍捐款,充實愛心基金,用於資助本校貧困學生,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安心學習.我校的社區教育活動歷年來都開展得扎扎實實,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今年暑假前紹興市市屬學校社區教育部署會在我校召開,作為先進典型,我校的歷年做法與今年的部署在大會上作了介紹,尤其是"團隊在社區"工作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大德育"工程的繼續深化,貫徹了以 "德"治校,以"德"為本,育人為先的學校管理宗旨.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收效明顯.國家級督學鄧偉石,市督學謝國勇,徐錫來在來校視察時,市德育工作考核組來校考核時,都對我校的德育工作的鮮明特色給予高度評價,學校再次被評為市屬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四)以改善學校硬體設施為突破口,注重文化建設
近幾年來,市教育局對文瀾中學關愛有加,投入大量的財力用於文瀾中學的校舍改造和環境美化.
繼2003年兩校區建成塑膠田徑場以後,去年上半年,分部綜合樓竣工,緩解了學生就餐無餐廳和學生集中開會無場地的矛盾;去年下半年本部教育綜合樓,分部風雨操場相繼竣工,使本部本來比較擁擠的教學用房,行政辦公用房變得十分寬暢,使分部學生在下雨天也有了體育活動場所;與此同時,我們還於去年暑期對本部教育樓進行了全面整修;今年暑期本部進行辦公室改造,部分課桌更新,分部的全部舊課桌重新覆面油漆;市教育局還撥專項資金40餘萬元用於裝備本部新電腦教室和本分部各一個多媒體教室.據粗略估算,近三年來教育局用於文瀾中學硬體建設的投資已逾千萬元.此外,今年暑期學校自籌資金近20萬元用於教師辦公室的空調和電腦設備的添置,目前我校教師的辦公條件不能說最好,但也可以與設施先進的學校相接近.
在較大規模的校園建設過程中,學校十分重視以弘揚範文瀾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的宣傳輿論陣地均以"文瀾"命名:文瀾人電視台,文瀾人廣播台,文瀾人報,文瀾人文化走廊,範文瀾廣場,範文瀾紀念室……,一個個小記者,小播音員,小節目主持人,小編輯活躍在以"文瀾"命名的宣傳陣地上,施展才華,培養能力.
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召開全市以名人命名學校校長會議,與會50餘位校長來校參觀範文瀾廣場,範文瀾紀念室,文瀾人文化走廊,聽取學校"以弘揚範文瀾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為題的介紹,兄弟學校的校長們給予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以高度的評價,該篇介紹文章還發表在紹興教研2005年第二期和《中國德育》雜志上.
為進一步弘揚文瀾精神,學校提出了"文瀾名言上牆,文瀾故事入書,紀念範文瀾活動系列化"的口號,並廣泛聯絡範文瀾先生的後人及生前好友,徵集范先生的有關資料,准備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次裝修範文瀾紀念室.文瀾名言上牆,文瀾故事入書的工作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實施.
(五)以服務育人為主旨,完善學校管理
學校工作無小事,任何一項工作的疏忽都會影響教育秩序的穩定和教育活動的開展.所以學校加強了對各項工作的管理.而管理本身就是服務,為教育服務,為師生服務.
總務處進一步加強財產管理,健全校產清產核資制度,定期對學校財產進行造冊清點,並落實賠償制度.在2004年暑期市屬學校清產核資的檢查中受到市教育局計財處的表揚.
校財會部門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上學期紹興市審計局來校進行抽查,經整整一天的認真審計,本校因帳目清楚,票據齊全,無經濟違規行為而受到充分肯定.
總務處還效力於新食堂的嚴格管理,在食堂衛生,飯菜質量上勤加督促,要求食堂人員以師生利益為重,把食堂辦好.經幾次問卷調查,就餐學生對食堂滿意率本分部均在95%以上.
校醫務室,校出納,本部實驗員,圖書管理員都能每月定期到分部上班,為分部教師做好服務工作.
安全工作至關重要.對於安全工作可謂逢會必講,提醒全校師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十一項安全制度,謹防事故發生.校治安安全領導小組經常召開會議,定期對校舍和消防設施進行檢查,尋找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2004年學校又一次被評為市治安安全先進集體.
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項工作也都加強了管理.本分部均開出心理保健課,各配備高標準的心理咨詢室一間,校信息技術中心幾次為教師上課,對課件製作方法給予指導.秉承服務育人的宗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在條件改善的前提下,必將對學校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同志們,回顧2004學年,靠全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文瀾中學的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2005學年又將來臨,衷心希望全體文瀾人一如既往,精誠團結,為文瀾中學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2005學年工作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市委五屆四次全委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觀,與時俱進,堅定信心,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二)工作目標
1,繼續深化大德育工程,保持2004學年市屬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的殊榮,爭創市級德育先進,爭創省級德育先進.
2,全面開展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3,繼續加強以範文瀾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弘揚文瀾精神,打品牌,創特色.
(三)工作措施
1,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切實加強支部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
① 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於已8月上旬在我校扎實開展.全體黨員經過參加學習動員會,優秀黨員事跡報告會,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報告會,認真學習必讀教材,認真參加討論,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理論,教育理論水平.以此為契機,校黨支部應嚴格按"活動方案"有計劃地開展下階段的各項工作.要通過先進性教育活動,使黨員的素質進一步提高,黨支部的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進一步增強.
② 要繼續抓好全體教職工的政治理論學習,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全體教師進一步發揚文瀾教師樂於清貧,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和不甘落後,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要在2004學年在市屬中學優質課評比,基本功比武,案例評比取得優異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鑽研業務,提升文瀾教師全員業務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③ 要繼續抓好新教師的培養,通過師徒結對,定期開出匯報課等形式,幫助新教師迅速站穩講台.
④ 要繼續完善名優教師制,充分發揮名優教師樹立學習榜樣,傳授教學經驗的作用.
2,以四屆教代會的召開為動力,繼續推進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進程.
本校第三屆教代會已屆滿期,根據教代會的章程,我們於新學年開學前召開第四屆教代會,進行四屆工會委員會換屆選舉.
① 教代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全體教代會代表,全校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在教代會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通過積極撰寫提案和認真參加小組討論等形式,對學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對學校的重大決策提出批評和建議.大會主席團和大會提案組將對代表們的提案和小組討論中提出意見進行認真分析和梳理,責成有關部門及時整改,使提案項項落實.
② 新一屆工會委員會應充分發揮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職能,在平時經常性地聽取廣大教工的意見,並及時向學校黨政反饋.發動和組織全校教工為文瀾中學的進一步振興和學校教學質量全面提升作出積極的貢獻.
③ 在四屆教代會討論通過的旨在提高新增設備,設施使用效益,減少浪費的幾項新制度,全體教師務必自覺執行.
3,以深化大德育工程為核心,切實加強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德育工程建設是文瀾中學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作為課題《大德育工程的實踐與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項研究與實踐遠未結束,必須深化下去.
① 要繼續完善大德育工程的網路建設,進一步發揮校外德育隊伍的作用,開好社區教育委員會2005年年會.
② 要繼續辦好家長學校,在持久上下功夫,在規范上做文章.
③ 要繼續實施好"導師制",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口號進一步落到實處.
④ 要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在2006年年初,召開班主任工作研討會,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藝術和班級管理水平.
⑤ 要利用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文瀾精神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全校性活動,年段活動,班隊活動都應精心設計,力求實效.
⑥ 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校文瀾人電視台,文瀾人廣播台的管理必須堅持"教師指導,學生為主"的原則,讓學生發揮一技之長.校文瀾人報,文化走廊要多宣傳學生的作品,展示學生的特長.
⑦ 要繼續部署好社區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鍛煉成長,"團隊在社區","在社區入團"要進一步抓細,抓實,並及時總結經驗.
⑧ 要繼續抓好幫困助學工作,關愛困難學生.為困難學生生活,學習解除後顧之憂.
⑨ 建立後進學生成長檔案.發動黨員教師與後進學生結對,在思想上引導,學業上幫助,生活上關心,促使後進學生健康成長.
⑩ 進一步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採取正規課堂教學與平時心理咨詢室心理矯治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掃除心理上的障礙.
4,以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為舞台,不斷加強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科研.
2005學年,新課程改革將在初中三個年段全面啟動,這對全校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① 要繼續加強學習,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目的,意義和主旨,將新課改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育行動.
② 已經參與一,二年新課程改革的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利用電腦查找優秀的教案,案例,結合自身的實際,編寫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③ 第一次嘗試新課程教學的教師,應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學跟上新課改的步伐.
④ 要進一步加強教研組建設.教研組,備課組的每次活動都要有明確的主題,切入口要小,研討必須深刻,力求每次教研活動對每一個成員都有收獲.
⑤ 繼續堅持文瀾教師"人人有課題,人人出成果"的口號,爭取更多的市級課題乃至省級課題立項.目前已立項課題,應按立項時的打算,規范運作,爭取早出成果.
⑥ 校教科室要繼續出好"新課程在文瀾"簡報,及時總結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點滴經驗與體會.
⑦ 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潛能,讓學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及論文寫作,繼續深入開展"探究式"綜合實踐活動.
⑧ 繼續積極參加省,市實驗學校研究會的各項活動,在紹興市實驗學校研究會充當好領頭羊的角色.
5,以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目標,深入開展校園文化,體育,藝術活動.
上學期,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對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問題作出了新的規定.進一步端正辦學方向,規范辦學行為,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新的學年,我們仍應在"減負"上做好工作.
① 堅決執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減負"的有關規定.
② 按大綱規定開齊開足各門課程.
③ 嚴格按教育局規定,控制學生在校時間,控制考試次數.
④ 教師精心備課,切實提高課堂45分鍾質量.
⑤ 進一步落實教務處在控製作業量上所作的有關規定,精選作業,不濫印,濫發講義,練習卷.
在學生"減負"的同時,要深入開展校園文化,體育,藝術活動.
① 繼續加強弘揚範文瀾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上學期提出的"文瀾名言上牆,文瀾故事入書,範文瀾紀念活動系列化"的口號要落到實處,讓全校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受到範文瀾精神的熏陶.
② 要上好體育課,音樂,美術課,要經常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藝術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長身體,長才幹.
③ 要舉辦好一年一度的藝術節,讓更多的藝術苗子嶄露頭角.
④ 要大膽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爭取早出成果,出經驗,在市屬學校獲得推廣.
⑤ 校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田徑隊要堅持經常有序的訓練,爭取在市屬比賽中再創輝煌.
6,以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為主旨,繼續做好後勤服務,教育保障工作.
① 後勤人員必須進一步樹立"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觀念,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為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提供優質的後勤保障.
② 學校新增設備後,要抓緊做好財產登記,進一步健全校產保管責任制,使學校的清產核資工作繼續處於先進行列.
③ 財會人員要繼續健全財務制度,嚴格遵守財經紀律,當好校長參謀,提高學校經費的使用效益.並積極迎接今年下半年即將進行的財務審計.
④ 本部後勤人員每周定期去分部值班的制度要堅持下去,為分部教師做好服務工作.
⑤ 要進一步辦好食堂,切實加強新食堂管理,加強對食堂人員的教育和監督,力爭今年下半年本分部兩個食堂都達到"A級"食堂的標准.
⑥ 校醫務室在給師生看病,供葯提供方便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全校衛生工作的管理,監督力度,要不定期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例行體檢,切實提高師生的健康水平.
⑦ 本部的圖書,儀器,電教均已搬入新樓,應進一步要健全管理制度,確保各類設備的使用效益.
7,以學校工作無小事的理念為導向,努力提高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
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應學會彈鋼琴,把各項工作抓實.
① 要十分重視安全工作,全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必須按年初簽具的安全責任書規定的各項條款落實安全措施.
② 要切實抓好學校的衛生工作,創建整潔,美觀,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要嚴格做好計生工作.
③ 要重視"人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教育.
④ 要抓好檔案工作,力爭通過市一級檔案室的考核評估.
⑤ 要切實加強行風建設,繼續創建家長滿意學校.
⑥ 要充分發揮校工會,校女工委員會,校團委,校少先隊大隊部的作用,引導全校師生為學校工作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奮斗.
文瀾中學辦學已經進入第十一個年頭,積前十年的辦學經驗,靠領導班子的精誠團結,靠全體文瀾教師和諧共事,敬業奉獻,以上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一定能條條落實,文瀾中學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③ 新課程改革學科背景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
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
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
「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
(一)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
(二)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
(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
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
1.把握好「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2.要力求自然。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
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剛剛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試用),時隔幾年,是否有必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制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制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2.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做出准確的概括並非易事,在這里,我們只談對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時代發展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
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從20世紀如年代起,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傳統內涵,「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也把知識經濟稱為「學習經濟」。
④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最佳答案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
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
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
「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
(一)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
(二)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
(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
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
1.把握好「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2.要力求自然。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
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剛剛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試用),時隔幾年,是否有必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制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制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2.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做出准確的概括並非易事,在這里,我們只談對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時代發展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
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從20世紀如年代起,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傳統內涵,「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也把知識經濟
⑤ 怎樣理解"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並舉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
目前新課程實施存在誤區,教師被動地接受教育理論、課程改革、專業發展等相關培訓,教育部門和學校往往採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論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師的主體性沒有被尊重,積極參與的意識,往往成為游離於教師主體之外、與教學生活脫節的外在之物。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並在思想深處從陳舊的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使自己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主體存在,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
一、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主動性
時下提起「主動性」,常常與學生「超級鏈接」,即:學生的主動性不發揮出來,就不是科學的教學。這是對的:但仔細想一.想,其實教師也應該有一個「主動性」問題,沒有教師的主動性,就沒有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在本質上強調立足於實踐,在實踐中研究、 探索;因而作為教學實踐主體的教師必然要參與課程研究,而且要扮演雙重角色:教師和研究者。顯然,課程成功與否,教師是關鍵。為使新課程方案與具體教育情境相互適應,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要成為一個主動的、積極的執行者。教師積極的、理智的、主動的改革,是課程實施成功的基本保證,所以,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地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每一位教師身體力行地參與新課程決策和實施,使每一個教師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自主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追求的目標。以此類推,在教師的工作以及專業成長過程中也應該充分發揮其自主性。
教師是落實課程計劃、執行課程標准、使用新教材的主體。作為課程實施者,也就決定了教師在課程中有絕對的發言權。如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並確定,其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顯然這些原則的貫徹和體現,第一線教師最有體會,教師的意見最有說服力。在一綱多本、乃至多綱多本的課程體制下,教師在一定的教育規律和教育原則指導下,結合班級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課程方案、教材實施教育。這是教師應有的權利:學校在對課程的執行過程中,應允許教師自主地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揮他們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發現工作的興趣和價值,享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效地將管理的「他控」變為「自控」。
教師只有充分的發揮自主性,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和發展,實現創新教育,創造性地推進課程改革。
三、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創造性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特費里德·海納特曾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要有創造型的教師」。由此可見,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創新作用是關鍵。
本次課程改革力圖改變課程幾乎被政府和學科專家「壟斷」的局面,逐步從專家制定課程走向教師開發課程。新課程在教學的廣度、深度上給教師留下很大的創造空間,多用「範例」來體現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求教師結合本地實際進行選用或重建。新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指令和規定」的教學內容,正確地認識轉變教學行為,需要教師付出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沒有教師對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創造」,就跳不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工作模式。如果教師仍然用照方抓葯的老辦法教新教材,結果必定是新瓶裝陳酒。教師只有充分發掘自己的創造力,主動吸納新思想並不斷創新教學思路,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而創新教學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創造不是胡編亂造,新思想也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故意「作秀」。新課程反對假借「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掌教學隨意化和簡單化;也不允許為了「包裝」一兩節公開課而犧牲常規課的「優秀」行為。
⑥ 簡要敘述,在案例的教學過程中,突出體現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哪些理念
自2課程改革以來,作為實施學校素質教育和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把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把提升學生學習技能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積極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在探索實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數學教師必須要把教學新理念落到實處,下面談談本人在課改中的幾點做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用學生語言、心態去教育學生,傳授知識。 我們的教學基本上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極大的妨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影響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只有富有創造力的教學主體,才能煥發學習主體的創造活力,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以往的時候,教材怎麼編寫,教師就怎麼教。而如今,我在教學時,都仔細學習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對教材有針對性的取捨,靈活多了。教師也不再是教學的主角,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提倡獨立思考,密切注意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知識,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知識應用的意識,善於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鼓勵學生和培養學生愛動手、敢動手、敢動腦。教師要做符合新課程要求的課程改革的實踐者、研究者、推動者。 二、關注學生,尊重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每個學生都有著探求和掌握數學學科知識的迫切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依據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向學生展示小學數學中的充滿趣味的操作性內容,讓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中所發生的問題,指導學生對新舊知識加以聯系,通過對相關內容內在聯系的分析、整理、歸納。讓學生形成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的知識系統,提高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在活動中,還要體現出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創設學生交流學習心得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學習討論中科學地分析身邊的數學規律.從而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消除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知識的畏難情緒,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改變評價方式,使師生關系更融洽。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評價方式單一,使學生畏懼老師,不敢說真話。現在評價多元化。學生、家長也可以評價老師。老師的評價語言也變得豐富了。另外,我放低身段,做學生家長的朋友,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取得學生心理上的信賴,學生樂於和你交談,傾訴。如今,學生非常喜歡我的課,課上可以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學習知識。師生處於平等的地位。與家長的關系也非常融洽,取得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使教育教學更上一層樓!
⑦ 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試卷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請網友速傳!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考試試卷
特別提醒:全卷共10道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鍾。
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義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並注意吸收校內外的其他力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校本研究。更進一步說,「校本研究」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核心研究力量,理論工作者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研究制度。
2.新課程中的教學觀的基本內涵
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沒有師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自身得到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建構的過程。
案例的基本結構
答:案例的結構包括:
(1)主題與背景。主題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每個案例都應有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或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時代意義,體現改革精神;應是對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的客觀描述。
(2)情境描述。它應是環繞主題,剪裁情節,引人入勝。是案例的構成主體;撰寫時要注意幾點:描寫要真實具體,有細節,不能從「預設目的」直接跳到「結果」;寫作者要正視自己可能對描述對象存在的偏見,既要反映真情實感,又不能陷於感情宣洩;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案例,反映縱向的變化或橫向的比較。
(3)問題討論。寫作者或研究者根據案例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或困境提問,以使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進而提出基於自己觀點的解決方法。
(4)詮釋與研究。這是案例的評析部分,是案例寫作者或研究者從理性的角度對之進行總結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議供讀者借鑒或參考。應從多角度解讀,回歸到教學基本層面。
4.學生發展的內涵
答:學生發展的內涵是指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這里的發展既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也包括過程方法方面的發展,既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求知與開發智力無疑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但不是惟一任務。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對於哪些因素影響著教師的專業化進程,雖然沒有定論,但是,良好的知能結構、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反思,成為優秀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
良好的專業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結構,一般是「底部寬厚(即有廣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堅挺(即有雄厚的專業功底和優良的從事任教基本功)、頂部開放(即具有良好的開放的觀念意向和學會學習、不斷獲知的本領)」。
而一位新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的專業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專業引領。有一個專業人士進行恰當的引領,更能加速新教師成長的步伐。
反思與交流的習慣、能力和機會,強調有優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對自己做學生時期的體驗的反思,對自己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經驗及教訓的總結與反思等。同時,強調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適當機會,包括對自己在學生時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反思教學。因為:
1.反思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反思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探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3.反思教學中的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法,也就是一種教師通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研究。
4.反思教學也是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過程。
反思教學不及只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
其中,支撐教師不斷對教學反思的,是基於「關懷」的倫理觀、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教學觀等三種基本觀念。
2.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要闡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其核心在於教學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這里,所謂「最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通常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至少不低於同類的一般水平。當前倡導的「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實際上在於倡導教學要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這里,有價值是回答了教學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學的價值體現在是否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學是否做對了應該做的事情,教學的效果體現在達成了學習者所要實現的目標;有效率回答了教學是否做到了盡可能的好,教學的效率體現在學習者用最少的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達成最佳的效果(至少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學是否有長久深遠的感染力、穿透力與親和力,教學的魅力體現在實際的教學能吸引學習者繼續學習。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課堂提問體系,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誘發學生課堂學習的原動力。
強化師生積極互動的層次與 參與的質量,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發展。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時間,減少無效、低效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科思維的層次和水平。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提高。
3.簡要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答:1、 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體現課程的均衡性: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和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果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提倡選修課。
3、 課程內容改革: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打好基礎,注重學習的過程、方法和探究。
4、 學習方式的變化: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 評價功能的變化: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擺正教學與考試的關系,不能以考試來代替評價。
6、 三級課程管理:改變過去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點?
答: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對於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列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案例分析題(每小題16分,共32分)
閱讀下面的案例,回答有關的問題:
有人搞了個別開生面的測試——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請被測試者回答這是什麼。結果,當問到機關幹部時,他們一個個面面相覷,都用求救的眼光看著在場的領導。領導沉默許久,說道:「沒經過研究,我怎麼能隨便回答你的問題呢?」當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時,他們鬨堂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只有傻瓜才回答的問題。當問到初中學生時,一位尖子學生舉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卻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評。最後,當問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時,他們異常活躍地回答:「句號」、「月亮」、「燒餅」、「乒乓球」、「老師生氣時的眼睛」、「我家門上的貓眼」……事後,老人給這次測試起了個題目:「人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
(1)讀完之後,簡單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這樣的結果與我們的教、學方式有關嗎?若有,是什麼?並請思考這份材料對你的教學方式改變的啟示是什麼。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師的日記:
作為一個初中數學教師,我在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 一直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認認真真地教好書,學生在統考中能取得好分數是我的自豪;課本給什麼,我們教什麼,自己並沒有很強烈的創新意識。雖然「歲歲年年人不同」,但卻「年年歲歲花相似」。
但是,課改來了,它以銳不可當之勢席捲了中國教育界;大浪淘沙,我們別無選擇。逃避、應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無法應對。一卷五顏六色的新書攥在手上,很多從未謀面的新角色出現在眼前,有別於從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現方式寫在字里行間……。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組的報告似乎是「洗腦」的開始,也許兩天的講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於激活了很多人對「課改」兩個字的思考;教研員或嚴肅或嬉笑地又具體化了許多的要求,願聽也好不願聽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輪學生活躍在我們的「七年級」課堂上,摸著腳底的石頭試著水深水淺小心翼翼地過河,逐漸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體會新課程的理念,細細地琢磨每一節課的切入點、呈現方式、情景設置,時不時發幾句牢騷同時又甜蜜蜜地享受處心積慮地誘導下的學生們悄然發生的變化。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已投身於中國教育的一場巨大的變革當中,我們一不留神成了可貴的「先行者」。
新課程剛剛實施不到兩個月,實驗區第一次研討會在貴陽召開,作為貴陽地區代表,我帶著自己稚嫩的一節課《從不同方向看》參加了會議,這節課後來進入了教育部北師大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光碟系列,獲得光碟製作評比三等獎。在這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實驗區的老師們談得更多的是教學中的困惑和對課本編寫者的意見和建議,但我相信所有與會者都獲益匪淺;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課改實驗研討會,這一次的規模、深度和收獲確非第一次可比,教師在逐漸成熟,課改在逐漸深化,好多新的思維成果、漂亮的課、成功的做法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專家們的報告又一次給大家「洗腦」,從理論上又「升華」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淺的論文《課改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經歷與探索》在這次會議上獲得了一等獎。在我看來,青島會議較之貴陽會議,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標志著這套新教材已經擁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課改的理念並積極投身於這項事業的日趨成熟的教師隊伍——而這,對於中國教育正經歷著的巨大變革來說,是多麼可貴又是多麼必須呀!
帶著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潛心記錄的東西,平凡的教學工作多了一個心眼,多了幾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點滴總結自己的教學所得,記錄學生的精彩表現(他們的確經常帶給我許多驚喜)。就這樣《意料之外——一堂沒有完成計劃的課》誕生了,這完全是某天一節真實的課堂實錄,是我的學生們的精彩演繹,這篇文章讓我在全市和全國的評比中都拿了一等獎,謝謝我的學生們。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逐漸地摸索到一些經驗,在實踐中鍛煉自己,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積累起一筆可貴的財富。課改給了我們一個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課改是一個契機,當挑戰來臨時,機遇也隨之而來,重要的是迎接挑戰的勇氣和行動;我們不能墨守陳規,我們需要時時更新自己,這樣,當挑戰來臨時,也就不那麼被動了。
透過這個案例,你能獲得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簡要闡述你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認識。
⑧ 教師資格證考教育觀內容嗎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職業理念這部分內容一直作為考試的重點,尤其是教育觀這部分內容,教師資格考試有三種題型,包括單選題、案例分析題和作文,該知識點主要以單選題和案例分析題兩種形式出現。單選題主要考察對於教育觀的理解,通常以案例反選的形式出現,有時也會考查其地位和作用;案例分析題主要以教育教學實例為題干,在理解教育觀內涵的基礎上對題干進行分析和作答,提問方式常為「請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老師的行為」。考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不僅要明確知識的含義,同時也要了解案例題中如何分析答題要點。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素質不同觀點的影響,具體的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觀主要包括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兩部分。
一、素質教育內涵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發展教育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所以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教興國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在單選題中,如果題干描述「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麼」或「素質教育是以什麼為根本宗旨」,則考查的是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體現了教育公平。我們強調的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在單選題或案例分析題中若題干描述「學校分為重點校和非重點校,班級分為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教師按成績排座」,「只給學習好的學生發學習資料」等,則教師的做法違背的是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若題干中描述「教師能夠對班級內的學生一視同仁」,則教師的做法正確,遵循了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
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如果題干中描述「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則違背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若題干中描述「教師既關注學生的成績,又促進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則遵循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大體相同的基礎上,每個人由於先天稟賦、環境影響、接受教育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存在多樣的個性,我們把人的個性看做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反映,是共性與差別性的統一。因此,教育在重視人的發展以外,也應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表裡的關系。若題干中描述「教師以統一標准要求所有學生」,則違背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若題干中描述「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否定,扼殺學生想像力」,則違背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一原則。
二、新課改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善於表達自己對知識的見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知識只能解一時之困,而學會學習才能終身受用無窮。教師應當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基本的學習的過程和學科研究方法。若題干中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題干,則體現了該知識點。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新課程改革之前重視教學的結果,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造成了應試考試的弊端。而現在強調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就應該讓學生經歷過程。學生在經歷過程中就會犯錯誤,這也要求我們老師要能進行容錯教育,在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若在案例分析的材料中體現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或實踐過程,說明該教師具有重結論更重過程這一教學觀。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新課程改革之前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視了人的情感體驗。而現在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本身,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若題干中體現教師能關注到學生的家庭情況或心理變化,說明該教師能做到將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常作為案例分析答題的理論依據,也會以理解性單選題出現,偶爾也會以單選題形式考查新課改的具體要求。考生應該深入理解教育觀的內容,並且能夠學會梳理材料,分條列點作答,靈活應對考試題目。
⑨ 如何理解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大社會背景下的幾個關鍵詞
最佳答案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⑩ 新的歷史課程以什麼為核心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
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
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
「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
(一)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
(二)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
(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
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
1.把握好「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2.要力求自然。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
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剛剛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試用),時隔幾年,是否有必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制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制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2.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做出准確的概括並非易事,在這里,我們只談對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時代發展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
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從20世紀如年代起,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傳統內涵,「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也把知識經濟稱為「學習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