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優點
1. 新課程理念下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課堂教學評價,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情況進行了解,對它的價值做出判斷。這種判斷,可能並沒有一個非常統一的標准。這里我僅從評價一堂的角度來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課堂教學一般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即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並得到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突出,教學過程是否合理並富有思考,教學教學的基本功是否扎實、具有個性化特點。「表揚和鼓勵」為契機,激勵學生給他們自信
一、 教學目標
評價一堂課時要看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是否落實。在教學中,教學目標要做到合理,並要落實,始終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
1.教學目標合理、落實
教學目標的組成。老師們要理解目標的組成,要清楚一堂課、一個階段教學的目標是什麼?這離不開鑽研《標准》,離不開鑽研教材,也離不開了解學生。教學目標的組成,按照《課程標准》,它有四個領域:第一個是知識與技能,第二個是解決問題,第三個是數學思考,第四個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四個領域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這個目標要具體、清晰、可評價。第二個層次我們稱為思維與情感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抓住本節課中最沖突的部分,最突出的那一條,要突出重點,具有一定的彈性。教學目標的落實。在一堂課中既要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標,同時也要落實思維與情感的目標。
2.新的基礎觀。
《目標》體現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是新的基礎觀。傳統的基礎觀,把它理解成為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面是比較窄的。新的基礎觀不僅包括了知識和技能,又包括解決問題、數學思考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構成了一個新的基礎觀。
3.新的發展觀。
《目標》中體現的第二個重要的觀念是新的發展觀。按照《課程標准》的理念,這個發展是指學生全面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要淡化的內容。在加強一些內容的同時也需要對知識進行一些梳理,突出最本質的東西,淡化一些內容。要淡化在以後的發展中自然解決的問題。教材當中有「前後左右」等問題,這個內容其實不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重點是透過這些內容的學習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思維,所以一堂好的幾何課,一定是要在學習這個內容的背後,讓我們看到學生幾何思維的遞進,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思維容量不夠的話,學生就會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 二、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是不是調動起來了?這將關繫到是否改變了那種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況。它的目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探索、嘗試、創新和思考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模仿,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1.考查一節課是否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的幾個方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我經常說一句可能是不太恰當的話,但是它能說明問題,就是與其把一匹馬拉過來讓它飲水,不如讓它感到口渴。讓學生感到對知識的口渴,所以從問題情境出發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對知識的口渴,感受數學知識的必要性。
2.避免幾種情況
滿堂灌。即教學以教師講授作為基本形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學生練,教師講例題,學生模仿,成為了數學教學的基本方式。它的實質是教師牽著學生的思路走,結果是學生的大的智慧得不到發展。
過度練習。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練習要講有效性,同時也要避免「熟能生厭」和「熟能生笨」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套教材中的題目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際上目前各套教材都在發生著變化,那就是正在從「熟能生厭」轉變到「熟能生趣」。同時我們也要克服「熟能生笨」的情況,如果說把一些應用題分成很小的一些類型,讓學生跟著進行模仿、操練,長此以往的話,學生思考的空間是不大的,他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所以教材中也反映著這樣一種趨勢就是從「熟能生笨」走向「熟能生智」。
三、教師的教學策略
1.避免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生態應該是一種多樣化的有效的學習方式的組合。因此我們提出要避免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很好的,比如討論。但是不能單一地使用這種學習方式,一節課如果從討論到討論,再到討論,那是不行的,它應該是多樣化學習方式的有效的組合。因此,對課堂學習,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學習。學習有三種層次,一是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是行為的變化,在這種學習當中,強調練習、強化、反饋;第二種學習觀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它強調理解。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研究理解性教學。第三是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探索、實踐。三種學習觀,一個是練習、一個是理解、一個是探索,它們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三個層次。
2.關注教學的互動性
老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教學的互動性。互動性可以首先理解什麼是教學,什麼是數學教學。教學我們概括過,叫師生互動,共同發展。什麼是數學教學,《標准》里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但是對數學活動的理解現在存在一些問題,有的老師認為數學活動就是操作的活動,就是具體化的活動。實際上數學活動的本質是指數學思考的活動,如果你做一道題時,在做積極的探索、進行數學的思考,那就叫數學活動;如果你沒有進行思考,只是在操作,那還不是數學活動。因此,課堂教學要強調互動性 四、「表揚和鼓勵」為契機,激勵學生給他們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我們應該堅信雖然每個學生都有缺點,當然也都有優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同時,創造一個鼓勵性的環境。 總之,實驗中我們發現對學生子既要賞識,也要批評,關鍵在於激勵要有度,批評要有方。激勵評價為主,批評為輔。有時批評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只要講究藝術
2. 1、與傳統的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哪些新的特點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類獨立的課程 它與學科課程一起 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完整的課程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不是某一學科的一種教學活動 而是與學科課程處於同一層面且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從這一層面理解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具有嚴密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 強調以學生的各種經驗、社會實踐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 以主題研究與實踐的形式對各類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 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合作精與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對應於分科課程 它是一門綜合課程 對應於學科課程 它是一門經驗課程。概括起來說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傳統課外活動的升華與發展。 學校傳統活動是以某種特長活動為主的實踐活動 如體育活動、唱歌跳舞、繪畫書法、科技活動等等 他注重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特長與興趣 而綜合實踐活動則是面向全體學生 使全體參與學生都參與的活動課程 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如「奧運在我心中」這一綜合實踐課例 不僅可已搜集奧運會的歷史、精神、奧運項目、舉辦城市、歷史意義等知識 還可以動手製作精美的圖畫卡片、製作電子幻燈片 組織設計吉祥物等活動 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與學習 進一步激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樹立長遠的奧運理想。因此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於傳統學校活動的單一性的特點 它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合作精與和綜合實踐的能力等。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科課程的整合與生成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 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 對應於學科課程 它是一門經驗課程 它與其他課程具有互補性。與其他課程相比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 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生成性。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所決定的。每一個班級、每一所學校都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 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 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性的一面。但是 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卻是生成性 這意味著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 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機械裝配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 新的目標不斷生成 的主題不斷生成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 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 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3. 中公教育的新大綱課程有什麼優點啊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中公教育哈爾濱分校
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374-2號
電話:0451-85957080818283
您可以致電咨詢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4. 新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優點有哪些
一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二是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三是有利於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發現學生的潛能;四是可以通過師生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等。
5. 化學新課程探究性實驗形式有哪些,各自有什麼優點
助人為快樂之本,第一時間來幫TA[摘要] 高中化學新課程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加強了實驗的內容,實驗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強調實驗的環保安全,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實驗功能,強調了科學探究實驗的作用。實驗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的核心方式,是改善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化學實驗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動力。化學教師應轉變實驗教學觀念,去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主動探究實驗的方法,深入探究實驗的原理,同時做好實驗探究教學的反思,以順利完成化學實驗教學,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 新課程;化學實驗;特點;探究性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不僅僅是理論的附屬物,更是這門學科的基礎和靈魂,玻意爾正是從實驗這個角度確立了化學,以及它在近代科學中的地位。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實驗的形式和功能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它在與理論的交織中共同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在新的一輪課改中,作為化學教師,我們不應把實驗課當成是從屬於理論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當成與元素周期表、物質結構、氧化還原等方面的化學知識同樣重要的一個部分進行教學。我國著名的化學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說,「在化學教育中強調化學實驗,無論如何都不會過分;化學實驗室是學生學習化學最有效和收獲豐富的場所」。化學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主要途徑。但長期以來,在實驗課教學中普遍存在偏重實驗的操作和動手能力,忽視對實驗目的、原理的理解;強調按「本本」做實驗,忽視獨立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實驗教學與能力培養脫鉤,導致學生對實驗的最初興趣逐漸平淡,實驗的探究功能將會被淹沒。而高中化學新課程立足學生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構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目標體系。強調了實驗的重要性,加強了實驗的內容,實驗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強調實驗的環保安全,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實驗功能,強調了科學探究實驗的作用。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掌握科學的一般過程與方法,是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面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化學教師應轉變實驗教學觀念,體現新課程化學實驗的改革特點,大力推行探究性實驗課的教學,使科學探究作為一種理念滲透到化學教學的方方面面,去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主動探究實驗的方法,深入探究實驗的原理,同時做好實驗探究教學的反思,以順利完成化學實驗教學,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價值。
一、新課程高中化學實驗的特點
隨著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以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科層面的有效實施和落實,廣東省2004年開始實行教材改革,高中化學採用人教版的標准實驗教科書。新教材由兩個必修模塊教材和六個選修模塊教材組成,所涉及的內容基本覆蓋了初等化學的所有領域。化學實驗改革是化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有關實驗及其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強調了實驗的重要性,選修模塊教材還專門開設了《實驗化學》的課程。對於化學實驗改革,不能就實驗談實驗,而應當將其置於整個化學甚至理科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加以思考。下面讓我概括一下新教材化學實驗及其教學改革的一些新的理念。
(一)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加強實驗的內容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科學規律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發現、探究和反復驗證形成的。化學研究主要用的是實驗方法,實驗是學習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所以,學化學也離不開實驗。掌握實驗方法以及完成化學實驗所必需的技能,是學好化學的關鍵。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實驗,有實驗、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等等,選修本還專門開設了《實驗化學》課程,以對實驗進行系統的學習。新教材的實驗教學內容淡化了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的區別,實驗的設計非常有趣味性,而且強調有條件的學校就讓學生人人動手做實驗。教學中,教師只要積極引導,就能實現人人動手的目標。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以及通過自製儀器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等手段來動手多做實驗,這樣,既訓練了學生運用化學實驗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形成了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具有批評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較強的參與意識及實驗內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興趣,從而更好的掌握化學知識。
(二)實驗貼近生活、貼近社會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化學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新教材化學實驗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新教材中除編寫了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必學內容外,還編寫了能源、材料等的利用與人類進步的關系等閱讀材料,又如安排「家庭裝修如何選用材料」、「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等實踐活動。選修課專門開設了《化學與生活》的課程,從「關注營養平衡、促進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護生存環境」等四個方面來闡述了生活中與化學的密切聯系。《實驗化學》還安排了「污水處理、海帶提碘、飲料的研究」等非常有實際應用意義的實驗。這些都使學生初步了解能源、材料、營養物質等這些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與人類進步的關系,從中體會化學的作用和學習化學的重要性。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興趣,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無處不化學;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清楚所學的知識能力用於做什麼和怎麼做;同時對化學的本質和價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於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以及經濟效益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三)強調實驗的安全環保作用
化學給人類的衣食住行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新教材的實驗非常注意環保的問題。例如,教材從引言開始,就注意結合有關內容滲透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又如必修一第四章,結合SO2和NO2等性質的介紹,採用學習、實驗、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資料卡片、科學視野等相結合的方式,從大氣、水、土壤以及居室、食品等方面相對集中地介紹了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問題,使學生了解化工生產等雖然可能會給環境造成污染,但最終防治污染還需運用化學原理和化學的方法。《化學與生活》專門開設了「保護生存環境」的章節,詳細講述了如何利用化學方法來改善大氣質量、污水處理和實現垃圾的資源化等。另外,新教材也刪掉舊教材中一些毒性較大的實驗,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求盡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質,盡量選擇污染少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裝置;在無法避免使用或者產生有害物質和污染的情況下,實驗方案中包括有效的保護和消害處理措施。在保證實驗效果的前提下,鼓勵進行微型化實驗,盡量減少實驗試劑用量,以使操作安全,污染減少,如《實驗化學》中的「氯氣的生成及其性質的微型實驗」,利用表面皿與玻璃片之間形成的一個相對密閉的小氣室,使生成的少量氯氣在密閉空間擴散,與各試劑液滴迅速反應,現象明顯,並可防氯氣泄漏。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綠色化學的觀念,強化實驗安全意識,不僅利於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同時有利於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養成。
(四)拓展實驗功能,強調科學探究實驗的作用,展現創新能力
以前教材驗證性實驗過多,探究性實驗偏少,二者比例關系失衡,導致各自的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新教材改變了驗證性實驗「照方抓葯」式的設計,倡導結合所學知識對「驗證性實驗」進行探究。由此安排了大量的科學探究實驗,著重學習和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將實驗技能的訓練與培養,置於實驗探究活動之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實驗探究活動上,啟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把實驗和化學原理的學習結合起來,重視預習、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三個環節,勤於思索,勇於實踐,有條不紊地進行探究。訓練學生能對實驗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能運用比較、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學變化的規律。在積極、主動的實驗探究活動中,形成化學實驗技能,使實驗技能的訓練成為實驗探究活動的結果之一。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於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究過程,只有親身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真正地體現了實驗探究的艱辛,學生才能對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實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以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化學新教材強調實驗的重要性,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在實驗的形式上體現了課改的理念,反映現代實驗教學改革的特點,如介紹現代實驗技術,安排相當數量的應用型實驗、研究性實驗和微型實驗,體現了它的時代性和探究性,還有就是教科書以多種形式強調實驗安全,又體現了它的安全性。新教材這些特點帶給我們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法,化學實驗是進行化學學科探究性教學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實驗課教學,以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探究性實驗課教學已成為當前化學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特徵與含義
「探究」即探索(觀察)和研究(思維加工),這兩個要素與運用(遷移)一起,構成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按照探索——研究——運用的程序安排教學。讓學生在探索情境中觀察事物,在研究過程中進行思維加工,在實際運用中發生知識遷移。
6. 新課改比傳統特點有那些優點
傳統教育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強調掌握知識的數量和准確性,強調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事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的積累過程。優點在與知識的記憶和在現。缺點學生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不到發展和培養
7. 自考本科的優點
自考本科的優點如下:1、就業
雖然我們常說能力和學歷是能力更重要一些,但是在就業方面,學歷就是你的一塊敲門磚,就是你的這個磚能不能敲到這個磚。很多企業雖然對外聲稱喜歡能力者,但是你去應聘你不是本科連個面試機會都沒有。自考本科大部分企業還是承認的,所以考了自考本科你就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2、工資定級
就是例如一家企業專科進去可能就是3000元但是本科就會有4000這就是差距,學歷還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你就會想,你們能力明明就差不多,為什麼他會比你高出這么多,這就是學歷的差距,考了自考本科,你也就是本科,這樣以後你也不會那麼自卑了。
3、人事改革
專科升職的機會是很難的,如果你是本科,如果還是985211你的職業生涯會順利很多。因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代表的是公司的門面,肯定是要拿得出手的員工。所以本科對於人事改革還是很重要的。
自考通過率本身就很低,如果是在職人員的話,工作上的時間都已經佔大部分了,也沒有精力去學習新的知識。選擇報班是一個提高通過率的方法,選擇明世教育可以幫助學員找到正確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快的通過自考本科。
8. 新課程實施以後,小組合作學習在各小學課堂教學中盛行,請問有關專家,合作學習到底有哪些優點
合作學習中的合作需要探究
福建漳平新橋中心學校 黃大權
《小學教育科研論壇》03年3期P17頁刊載了姚遠老師的一篇《小學語文合作學習實效性研究》的文章,該文寫道:據有關資料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的使用率達到98.3%,幾乎堂堂都有小組討論。語文課使用這種形式的頻率最高,少則1次,多則2、3次,每次小組討論持續在2—4分鍾。有人截取了語文課小組討論的12個教學片斷進行分析,發現只有38%的小組討論具有積極效果;還有54%的小組討論是成效甚微或流於形式的花架子;有8%的小組討論則是浪費時間的無效勞動。上述研究資料,一方面說明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的可喜現象;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探索中還是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
筆者認為影響合作學習質量低效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合作主體方面的因素。比如學生的合作學習態度、習慣;個人合作學習的心理傾向;及個人參與合作學習必需的自身素質、能力和知識水平等。
二是合作主導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的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組織合作學習的能力、調控合作學習進程、有效評價合作學習情況。
三是合作學習的技術方面因素。比如合作小組的搭配、合作問題的設計、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及掌握傾聽、發言、討論、交流、爭論、闡述等合作學習交流的技巧。
而解決合作學習低效的對策,目前老師們主要也是在合作學習的形式、機制、技巧等討論的較多,而較忽視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合作需求的探究。筆者認為,應該把影響合作學習低效的各種因素,看成一個整體,並抓住這個整體的核心來探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合作學習低效問題。而這個核心就是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合作學習的需要。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都具有人際之間的心理要求。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也認為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渴望得到歸屬與愛。兒童渴望與小夥伴建立友誼,建立合作學習關系。
因此,筆者認為,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調動學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學生把「要我合作,變成我要合作」。一旦激起了合作學習的慾望,合作學習的低效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就是哲學上講的: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是通過內因才起作用的。上述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內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合作學習的心理傾向這一因素。第二、第三方面,影響合作低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對合作學習情況的評價反饋和設計合作學習的問題。
本文就針對這幾個最重要的因素談談如何通過探究外因,達到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因需求,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合作學習低效問題。
一、任務驅動法。
教師在學生合作前,布置或共同協商出本課或本環節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先自主探究後,產生必須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的合作內驅力的方法。實踐證明,任務過於簡單,或過於深難,學生都不易產生合作內驅力,而只有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具備能密切聯系學生固有的技能點和相關的知識點,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的,最易讓學生產生合作內驅力。比如:教學現行人教版第九冊《草原》第一段,(以下版本相同)我們提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作者如何表現蒙古草原獨特的美的?」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寫景的片斷分析並不陌生,探究時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但是一者,草原美景對南方學生是陌生的;二者,要求從語言運用和形式的表現來分析,比以往有了更高一些的要求,單靠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學生是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就迫使學生要藉助於老師、同學的幫助和合作才能進行。這就產生了合作內驅力。再比如,讓學生用課本劇的方式來體會《狼和小羊》中狼和小羊的性格特點,學生們也必須用到合作,才能進行,這些都較好地運用了任務驅動法。
二、責任承擔法
通過讓學生承擔各自的學習責任,產生了為負擔責任而必須合作的方法。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的成員分工一定要明確,各自的責任也一定要分清楚,這類似於「包干」,教師可以採用隨機提問小組中的某個成員,根據他的表現來評價小組的質量。也可以採用個別測試的方式,即在學習時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交流、互相幫助,但是,教師在檢查小組的學習質量時,卻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測驗,爾後,綜合每個學生的測驗成績來評價小組的活動。這樣,任何一個組員不好好學習都會影響到全組成績。老師們都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好勝心理,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一旦有了關乎全組利益的責任,他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去完成,去尋求同伴的幫助,而為了整組的共同利益,同伴也會熱心給予幫助,合作完成。責任承擔法就是利用學生這種心理,把個人責任和全組利益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達到共同進步,互惠互助的目的。這種由集體合作產生的群體壓力促使每個組員認真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之中,可以避免出現成員不參與群體活動,逃避工作的責任的現象。
三、評價激勵法
教師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水平及運作情況作出正面的、積極的、激勵性的評價,達到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內聚力,從而產生合作需要的一種方法。斯萊文認為:"人際間獎勵結構是指同伴的成績之於個體的重要性。在競爭性的獎勵結構中,如按正態曲線對學生評定等次,一個學生的成功註定了別人相應地失敗。在協作性的獎勵結構中,一個學生的成功同時幫助別人成功,學生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正性(positive)的互賴關系。」合作學習主要是利用正性的獎勵結構來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因此,教師在對小組的集體成果進行評價和認可時,應避免使用諸如:某某同學演得最好;某組某同學匯報的最具體;某個小組的組長組織的最好等贊揚個人的評價。即使某同學的確表現優秀,教師表揚時也應從小組角度來進行表揚。通常更應該多使用像:某個小組演得最好;某個小組匯報的最具體;某個小組組織得最好,某個小組分工最明確等,而對小組間互評時,教師要常提醒小組推選出的代言人將:我認為某某小組怎麼樣怎麼樣,改為我們小組認為某小組怎麼樣怎麼樣;我覺得某小組如何如何,改為我們小組覺得某小組如何如何。這樣一改,就暗示學生,老師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的。讓學生感到為了小組的利益和為了小組的成功,不僅要關注自己怎樣,更要關注自己小組所有成員怎樣。從而激發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合作的需要,強化了生生合作的動機。另外,在小組評價時,應採用提高分計分制,即在分組前,教師按平時成績和表現給每個學生定一個基礎分或等級。小組合作學習後,學生通過獨立測驗得到分數或等級與他們各自的基礎分或等級相比,根據他們達到或超過自己基礎分或等級的程度來計算出每個學生的得分或新的等級。然後將小組成員的個人得分相加,從而構成了該小組的分數或等級,達到標準的小組可以獲得認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獎勵。由於學生們是因為比自己的過去做得更好而受到獎勵。而並非將他們的成績與別人的成績相比較而受到獎勵,因此對每個學生來說,這既不太難,又不太易。只須藉助合作就能做到,合作的需要也就容易產生。通過合作得到成功和獎勵,又會激發學生下一次的合作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基礎分或等級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幾次測驗以後,基礎分或等級也得隨著學生的進步,而提高、變化,使學生永遠保持一股「沖勁」。有時,小組成員也要跟著作適當的調整,讓全班各組繼續保持競爭的均勢。
四、問題調動法
針對學生認知、能力、興趣、好奇、喜歡探究等特點,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合作需要的一種方法。
1、設計發展性的問題。
所謂發展性問題就是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設計的問題。維果茨基將兒童最近發展區界定為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成人的指導或與能力更強的同夥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可見兒童間在彼此最近發展區內合作,會表現比單獨行動更高級的行為。因此,當教師設計的發展性問題切入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時,學生的心理易處在憤悱狀態,急需幫助,合作的需求也就給調動起來了。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促進合作學習質量的提高,強化了下一次的合作需要。比如:上例《草原》中的設計:作者是如何表現蒙古草原獨特的美的?就是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設計的發展性問題的。
2、設計探究性的問題
小學生具有好奇、喜歡探究、好表現自已等心理特徵,設計探究性問題就是要讓學生探究知識發現的過程,而有了發現,不論是對是錯,不論是淺薄還是深入,也不論是獨到還是庸俗,學生總愛向老師和同學炫耀一番,這是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的。這時學生的合作探討的需求便產生了。比如:教學第十二冊《草船借箭》一文,我設計了: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嗎?這個探究性的問題,馬上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自願組合成合作小組,有的提供三國資料,有的找出如何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還有的認真勾劃文中詞句。他們的探究也很有新意。比如,有的認為:魯肅並不忠厚,他沒有把諸葛亮借船的事如實向他頂頭上司周瑜匯報。也不把周瑜告訴他的一些話告知諸葛亮。而有的學生則從三國小說中找出描寫魯肅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認為魯肅的本性是忠厚老實的。這種探究,已經初步涉及到如何抓住典型事例來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了。這原本是大學中文系才運用的知識啊!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
開放性問題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創造的心理態勢。由於開放性的問題產生的是多元解答,學生能通過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閱歷、素養等去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學生們總想和同學、老師述說、交流,以便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才能,維護自尊,獲得自信,贏得同學的尊敬,在班裡取得相應的地位。因此,開放性的問題能誘發學生的合作動機。比如:第五冊《亡羊補牢》當講到,那個人已經發現羊少掉是因為羊圈破了個窟窿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文中的那個人如果是你,這時,你會怎樣做呢?請先獨立思考,爾後小組討論,結果在小組中,學生討論得非常激烈,出現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像:我假扮成老虎躲在羊圈裡,嚇死老狼;我可以在羊圈口或窟窿處挖個坑,鋪上泥土,活捉惡狼;我在羊圈周圍拉上電線,用電線電死老狼等。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思維相互交鋒、碰撞,收獲很大。他們渴望著下一次的合作學習。
4、設計矛盾性的問題
學生身心的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克服自身矛盾沖突的過程。在教學中通過設計矛盾性的問題引起學生認知、情感、生活經驗等的矛盾沖突,製造懸念,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於解決的迫切心理。這時,老師及時地讓學生們合作探究,正切合他們的心理所需,當然能收到合作的高效。比如:第九冊《大瀑布的葬禮》在開講時,我設計了:「葬禮」只有講為某人舉行的?而這篇課文講的「葬禮」卻是為大瀑布舉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上的沖突,他們迫不及待閱讀課文,找尋因果,為下一步調動合作內需打下了基礎。有時也可以設計情感沖突的問題,同樣也能達到調動學生合作需求。
5、設計辯論性的問題
針對小學生好勝、好強、好表現、喜爭論的特點,在教學中設計辯論性的問題,符合學生心理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合作心理需要。比如:在教學第九冊《珍珠鳥》一課時,我設計了:信賴,是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呢?還是不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辯論性問題,讓學生在獨自充分思考基礎上,再分正反兩方展開合作交流,最後組織正方、反方辯論賽。整堂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針鋒相對、踴躍發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合作,學生是非常樂意的。
總之,要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認為:一方面要把影響合作效率的各種因素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另一方面要圍繞學生的合作需要這一整體的核心來取捨影響合作學習效果的因素,進行研究。否則,學習上的合作學習與體育運動等其他類的合作又有何差別呢?
9. 新課程改革的優點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9)新課程優點擴展閱讀
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