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在
⑴ 請問:「新課程」,新在哪裡謝謝解答
■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陝西師大附中副校長李鴻認為,新課程注意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總量上進行了精簡,克服了以往深、重、難的弊病;在選擇內容時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努力提升學生生活質量,克服了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傾向和「偏」的弊病;加強了課程與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聯系,富有時代感;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克服了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傾向;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的發展;新課程進一步強化了課程的選擇性,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間;新課程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克服了以往以書本為中心的傾向等等。
西大附中校長楊曉雲認為,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突破性地解決了一直困擾著學校的教學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成功地實現了課堂教學中價值本位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新課程強調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西安市26中校長葉同心說,這次改革是以轉變教學理念為先導,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突破口,以轉變教學方式為手段,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全面改革,將極大地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⑵ 《新課程》雜志的目錄是設在後面嗎
⑶ 新課程標准在那裡可以下載
http://www.ks5u.com/
你先去看看
⑷ 新課程在培養目標方面產生了什麼重要變化
新課程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一、新課程是針對我國新課改而重新編寫教材和設定教學科目的統稱,有新的大綱相配套;
⑸ 高中新課程新在哪裡
凸顯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指導思想和課程改革目標 新課程對高中課程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強調普通高中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功能定位,跳出了長期困擾高中課程的升學與就業雙重任務定位的困惑,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把課程的功能聚焦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上,凸顯了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的同時,提出了高中課程的具體改革目標: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教育質量監測機制;賦予學校充分而合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 構建以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為基本特徵的新的課程結構 高中新課程從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突出選擇性和多樣性,力圖構建既體現基礎性又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課程結構。歷次高中課程改革主要關注的是科目結構的平面調整,缺少對於上位的學習領域和下位的模塊等不同層次結構的整體關注,從而使得科目的設置顯得依據不足,缺乏有深度的整體結構視野。 高中新課程設置了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大學習領域。學習領域的設置,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的綜合化趨勢,有利於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更合理地確定科目設置,研製各科課程標准,指導教師教學;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並學科目過多,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每一個學習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大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12-13個科目,其中,技術和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這是在學習領域的觀照下對原有高中課程設置中領域性缺失的一種彌補。 以往科目的內部結構問題一直被當作是一個教材的結構問題,而教材結構又由若干個單元組成。與教材意義上的單元相比,模塊則具有更大的綜合性和更強的相對獨立性與靈活性。模塊化設計使科目的內部結構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促進了課程內容的整合,提升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條件;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學生自主選擇並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通過制訂課程標准和多樣化的教材凸顯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 課程標準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時代性原則,體現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二是基礎性原則,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學生濃厚的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三是選擇性原則,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要。 創建選課指導制度、發展性評價制度和校本教研製度,實現課程體制與課程觀念的同步變革 高中新課程的發展要求和鼓勵學校進行制度創新,制定課程開設計劃,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和學校實際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 高中新課程選修學分i和選修學分ii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學生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選擇性,學校不僅需要加強選課指導,而且還要加強學分管理,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在制度監測框架內,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新課程要求和鼓勵學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於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⑹ 什麼是新課程
⑺ 新課程理念的概念
新課程的概復念:
一、「以人制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二、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五、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七、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八、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⑻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及新課程「新」在哪裡
【一】、「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二】、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五】、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七】、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八】、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⑼ 新課程新在那裡與以往的課程有什麼區別
對於學生來說
無論怎麼變你都是在重復:上課,做作業兩件事
⑽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