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實施課程
㈠ 幼兒園教學實施方案
北京紅纓幼兒園中班健康活動:學開車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發展幼兒動作的靈敏性和協調性,初步學會倒退走。 2、了解一些交通知識,知道要遵守交通規則。 3、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活動准備:正面是綠色,反面是紅色的紅綠燈一個。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幼兒成四路縱隊站好,跟老師學動作,老師做上肢,下蹲、體轉等動作讓幼兒模仿。各種隊列練習。 二、基本部分 1、交代任務以及要求: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們玩一個新游戲——「靈活的汽車」,小朋友們當汽車司機,聽老師說「倒車」,你們就做倒退走的動作;老師說「向前開」,你們就向前走;老師說「停」,你們就停住不動。開汽車時,不能碰撞。各路縱隊集體游戲2-3次,必要時教師先示範,讓幼兒模仿玩法。 2、活動:「倒車進庫」。把幼兒分成四組,報號,並提醒幼兒記住自己的號碼。玩法:當教師說:「一號車進庫」,每組的第一位幼兒就在兩隊之間的空間倒退走到隊尾排好,其餘類推。游戲兩次。 3、游戲:「紅綠燈」。教師邊講解邊示範:當老師出示紅燈時,幼兒停住不動;出示綠燈時,幼兒自由分散地「開車」;當老師兩臂上舉,兩手心向後擺動,幼兒向前開車;老師兩手心向前擺動,幼兒倒車。提醒幼兒注意老師發出的信號。游戲三次。 三、結束部分小結游戲情況。
㈡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 教師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必須注意的七個問題 什麼是整合?整合是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者們在有關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迄今為止,國內已有幾種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課程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範圍內進行整合的「經驗模式」,以主題方式進行整合的「主題模式」,以及以項目為方式進行整合的「項目活動模式」。結合自身教改實踐,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必須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整合課程觀念要堅持辯證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課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劃分也是相對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階段的課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尤其是我們的幼兒園課程。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式,要麼片面強調整合或分科的優點,要麼試圖取代對方,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決問題的關鍵立足於人是整體、教育是整體、生活是整體的觀點,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整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課程目標要堅持發展性 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後讓幼兒模仿的枯燥教學方法,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玩具。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就很有興趣的和它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得非常帶勁,有時還發出歡快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圓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地問:「你的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 「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鴨媽媽不見了,小鴨回頭找媽媽喲」;「我的小鴨和你們都不一樣,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這位教師趁熱打鐵: 「小鴨怎麼會做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通過擺弄探索,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地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鴨了。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始至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得輕松又自然,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是孩子們自己的畫。 的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存在。幼兒園的課程關注的不是應教給幼兒哪些知識,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麼,或者說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分科或分領域的教育,往往導致教師只注意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教育價值。如:在數學課或語言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活動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社會性的問題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幼兒發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標、認知性目標與情意性目標的制定都應該關注幼兒的發展。 三、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不僅表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而且需要構成系列。比如,教學《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還整合了其他相關教育內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設計《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創造性游戲《小兔家的工作》、繪畫《可愛的小兔》、折紙《蘿卜》等。這一系列教育內容都是與小兔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有助於培養孩子感受、理解、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者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將他們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和社會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組織,選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進行系列性整合。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首先:選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於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最易於孩子的理解和表達。選擇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孩子們會關心「神州五號」,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談論「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的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使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而且也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第三: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述、運用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思維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斷地得到鍛煉。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得到整合。這類內容如「家鄉的高層建築」「神奇的電腦」「我見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懸浮」等。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現:家長每天詢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沒有認出幾個字,或是沒有學會幾個美麗的形容詞,或是沒有認識幾種動物,那就會認為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從而質疑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家長不只限於詢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還應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 雖然整合課程強調重視孩子的興趣和與孩子在互動中生成課程,但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最近興趣點,還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每個主題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計劃。不僅如此,我們幼兒園同事之間還常常共同討論一個主題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再根據各自的強項來分工,以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安排,更好地讓幼兒了解資訊、形成概念和獲得技能。整個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配合。只有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剛確立時,孩子們的相關表達均比較貧乏。如果通過師生互動「你說我也說」、生生互動「大家一起來」、家長與孩子
㈢ 如何促進幼兒教師有效理解正式課程
一、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可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激發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引導教師主動參與到課程設計、審議、實施、評價過程中來。
二、幼兒園還可根據課程評價及反思,定期組織教師對課程願景進行修訂,以使其更加豐富、合理和適宜。
三、鼓勵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幼兒園的課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鼓勵教師及時總結已有經驗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幼兒園課程,以逐步形成適合本園幼兒發展需要、切實可行、具有特色的課程方案。
四、幼兒園要為教師提供集體學習研討的時間和空間,確保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質量。
㈣ 教師應該怎樣組織與實施幼兒的教育活動
一、教育的途徑 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多層面面的運作過程,包括顯著性課程、理想課程、潛在課程和隱性課程,顯著性課程是指幼兒園在實際中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飲食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或策略,教材內容、物資環境、管理、規章制度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可以隱性在課程標准、大綱之中;理想課程是顯著課程的理論應該努力的方向.隱性課程所蘊涵的教育觀、兒童觀、知識觀、學習與發展觀等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取向,並制約著整個課程的運作.潛在課程是指學習者從學校的組織形式,學校環境及教師教學方法中得到的經驗,包括一系列的態度、感覺、傾向和價值.隱性課程是指有意識地迴避那些不符合教育目標、不能教給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或過程.這四個層面的課程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沒有理想課程則教育過程無統整和方向,」流於雜亂縣城支離破碎;沒有顯著性課程則原則和計劃變得好高騖遠,不能實現;沒有潛在課程則課程變成一個愚人天堂,只有學習活動,而沒有人在接受教育. 因此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多種形式的,並縣城有機地整合在教育過程之中.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教育的基本途徑有: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這些活動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起著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戲反映生活,反映學習,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組織好幼兒一日生活是招待教育方案、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方案中體現的觀念、教育要實現的目的、任務、內容和要求,主要是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來實現的. 1、教學活動 我們強調教育過程中幼兒的主動性,但並不能削弱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幼兒由於其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使得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教育兒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幼兒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根據幼兒園教育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綱要》提出的教育內容和基本要求,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向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幼兒雙主體作用,主張教與學、活動與指導的有機統一.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不敢提教學,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既不考慮哪些知識是幼兒必須掌握的,也不考慮如何幫助幼兒整理、擴充、提供其自然、零散的日常經驗,使之概括化、系統化.雖然幼兒園課程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不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但一些生活必需的知識還是需要掌握的,幫助幼兒將其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系統化. 2、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入園、進餐、睡眠、盥洗、間歇活動、自由活動、離園等與幼兒的生活直接相聯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講,身體的發展、基本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生活活動在幼兒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活動中飲食了多領域的豐富的教育內容.生活活動是幼兒獲得經驗、體驗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五一節.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很多是通過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各種生活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等.幼兒在園的生活必須使幼兒感到安全、快樂. 3、游戲活動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這是幼兒教育區別於學校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於幼兒來說游戲不僅是玩,也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生活.幼兒通過各類游戲,不僅可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能力、解決總是的能力以及想像和創造力,而且游戲時是幼兒感到最快樂的時候,在游戲中幼兒可以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系,緩釋情緒,促進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對兒童的發展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游戲中幫助幼兒,成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幫助他們做出恰當的選擇,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和游戲空間,為幼兒良好的游戲條件,使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自我的發展. 4、學習環境 環境的教育作用是潛在的,兒童的發展是在其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對於兒童,環境是會說話的,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模式,「環境是我們的第三位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環境對於幼兒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誘發幼兒積極的行為. 5、家庭與社區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物,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發揮優勢互補,充分調動家庭的因素以補充教育資源.使家長和教師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接受教育. 二、活動形式 1、集中性的活動 主要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依靠教師通過教學把內容傳授給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解釋、演示、表演等形式,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展現給幼兒. 2、分散性的活動 分散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分散性的活動,而根據《綱要》精神要把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要發揮各領域之間的事例作用,還有幼兒的養成教育、習慣的培養,對幼兒好奇心的滿足,能力的培養等,單靠集中性的活動是秀難做到的.要對兒童進行個性的培養,我們更應該發揮分散活動的作用.分散性的活動更能體現幼兒的個性,更能發揮教師對幼兒的個別指導作用. 3、獨自活動 當幼兒自己在一個他認為安全的狹小空間里,他會發揮自己自言自語及想像的能力,做著自己最高興的事情.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也體現出對幼兒的尊重. 4、區角活動 為了幼兒的充分活動,在區角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在幼兒自願的情況下自主選擇,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學習、去發展.在活動區里,幼兒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容易形成對未知事物積極的探索態度,有利於幼兒形成自信心,讓幼兒的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5、自由活動 為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孩子自由交往的需要,對於成長中的幼兒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三、教學方法 「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而且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人的各個方面.在這樣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生,改變過去教育「無人」,而重視人在教育過程中地位,人的感受,人的收獲,怎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培養學生把學習當成對知識的征服,而不是記憶那些符號.過去我們研究教學方法更多的是研究教師如何教,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的要領應該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應該站在兩個角度去研究教學過程.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組織的程序 找到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法與幼兒的發展切合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需要、幼兒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幼兒的教育內容以實現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我們的教育要通過幼兒真正參與社會生活來進行,在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習慣,鍛煉思想,並激發他的情感和情緒,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使幼兒逐漸積累經驗並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跳出過去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好像只有孩子正襟危坐,老師將一知識內容在課堂中向幼兒講清楚才是教育. 首先,教師
㈤ 如何利用環境實施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本質在於它是幼兒的課程,是幼兒的活動,是幼兒「問題—解決」的過程。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針對幼兒行為的親歷性、行動性、即時性、整體性、真實性與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發起、延續或終結。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始終來自於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環境」一般包括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園本文化、家庭環境以及周邊的自然、社區的環境等,本文所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班級環境。
一說起幼兒園的環境,我們頭腦里立刻會浮現出一幅幅美觀整潔、活潑可愛的畫面。確實,教師精緻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設計能給幼兒美的享受,但孩子們一般不敢去動,因為怕弄壞了而導致老師的批評。另外,常常有老師在創設環境時會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當」,全都羅列在各個區域中,整個教室堆的滿滿的,結果孩子沒有了活動的空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環境卻沒有體現出教育的價值。這樣的環境創設其實是老師在唱獨角戲,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會給幼兒造成一種「心理疲勞」,創設的環境缺乏教育價值。
瑞吉歐教育理念認為:創設的環境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樂園,孩子是環境真正的主人;教師則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主動學習樂趣的合作者,更是為孩子提供主動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學習進程的導師。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和不斷的學習、反思,我認為環境的創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的預設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必須有預設,而環境的創設同樣要有預設。課程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支持,環境創設得是否合理將影響到課程的進行。
1、 環境的創設要依據課程的目標。
將創設環境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依據目標增加或減少材料,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
2、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瑞吉歐教育理念提出:教師要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洞察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需要和興趣。如在開展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時,當時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剛剛搬新家,孩子們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我的家」,同樣家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我們將「我愛我家」的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了解自己和社區的關系,我們和孩子一起創設了「中五班小區」,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區,有自己的家、幼兒園、超市、售樓部、銀行等,每個孩子都扮演一種身份,在「小區」中快樂的生活、學習。
3、環境的創設考慮各領域的整合。
《綱要》明確的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要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如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結合各領域的要求,我們提供了便於幼兒交往的各個區域,提供了各類統計表、製作材料、社區及世界著名建築圖片等,讓幼兒在與環境的「親密接觸」中,其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備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能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敏銳而積極的反應,促使他們在主動建構中得到發展。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是大量的製作材料,特別是小朋友在戶外參觀收集的小樹葉、樹枝等,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寶貝」,我們又請來建築系的大哥哥,和我們一起利用這些材料設計自己夢想的家,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盎然,不斷有問題涌現:「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環保的?」「為什麼好多屋頂會設計成尖頂的?」「旋轉樓梯怎樣設計上起來才不會頭暈?」……在大哥哥的幫助下,「中五班小區」終於落成了,而隨後而來的生成活動不斷產生,如小區命名、小區的綠化、小小售樓部等等。
(2)創設的環境能支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幼兒與教師、同伴的積極互動提供現實條件,便於幼兒在交往中主動學習。如當孩子們創設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時,發現很多問題:「幼兒園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該是圓頂的。」「幼兒園里應該有小朋友。」「科技大樓應該有個標記,要不然大家會找不到的。」……在幼兒的提問和討論中,我們生成的活動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創設的環境應具多功能性、挑戰性和變化性,使環境始終能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指導性,能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2、 材料來源於幼兒、教師、家長。
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開展過程中,以「中五班小區」作為展示孩子興趣和經驗的窗口,通過活動區游戲、集體活動、社區活動、家長參與等活動,環境的創設應成為一個設計――實施――調整――生成――再實施的發展過程,幼兒、教師、家長積極地參與其中,課程的內容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
三、幼兒經驗的豐富
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兒童建構過程的支持或妨礙,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時機,則應把握兒童的建構過程,這種建構的前提是幼兒經驗的豐富。結合主題活動我們開展了參觀社區、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築知識」等活動。活動中幼兒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了解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常識。
四、環境的調整
豐富而適宜的環境資源可為幼兒提供無盡主動探索的機會,幼兒會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中主動思考、主動交流,幼兒生成活動也隨之而來,環境的創設也將根據幼兒學習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例:在組織幼兒去小朋友家做客時,小朋友又提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可以打電話,提前問一問。」 「可以設計一個路線圖,我們看地圖去找。」「可以請叔叔阿姨來接我們。」……於是我們又開辟了「請到我家來作客」的主題牆,展示孩子們和家長製作的各種路線圖,孩子們可以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還有的孩子利用各種材料在進行測量,原來他們在尋找「最佳路線」呢!
三、環境的延續
正如馬拉古奇所說:「我們的學前學校的牆壁會說話,也有記錄作用。」環境以它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下實施課程的過程,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而舊問題的解決又孕育出新的問題,環境也將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在環境創設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對環境的教育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幼兒園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在課程內容與組織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們的環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賦予我們所創設的環境更多更積極的教育價值,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家庭」的氛圍,讓環境伴隨幼兒一起成長,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之家」。
㈥ 幼兒園園本課程實施徵求教師意見表
對幼兒園管理的建議目前,在我國幼兒教育改革中,幼兒園內部的管理受到空前的重視:「園本課程」的開發,幼兒教師專業化,孩子在園中的生活、學習狀況的改善等等。而家長作為幼兒教師的最好合作者之一,有效地參與到幼兒園管理中卻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家長的合作成為目前幼兒園管理中的一項「未充分利用資源」。一、家長與教師在幼兒教育中存在的矛盾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幼兒園管理和教學的各種不滿,幼兒教師對比常常感到頭痛。請聽下面兩位幼兒教師的「傾訴」:有時候,面對家長提出的尖銳批評,我只能不停地為自己辯護。我總是感覺到有人在對我的工作指手畫腳,告訴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於是,我感到很沮喪,甚至惱怒。(一位中班幼兒教師)對於家長的不滿,我會忍不住生氣和心煩。但我只能保持鎮靜,盡力給家長解釋,來緩和氣氛。(一位大班幼兒教師)眾所周知,良好的幼兒教師和家長的關系有助於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中更好地生活、學習,能使幼兒教師在實踐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正如美國教育社會學家威拉德?沃納所指出的「從理想的觀點出發,家長和幼兒教師在以下兩方面享有共同點:都希望事情朝著最有利於孩子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上,他們卻生活在不信任和敵意的環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卻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發的沖突不可避免。」二、家長與教師矛盾的症結所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關心他們自己的孩子,而教師必須考慮班裡所有的孩子。家長出於對自己孩子的過分關心,常常會對幼兒教師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而且總是堅持認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孩子朝夕相處,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孩子的問題上,他們最有發言權。●一位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藝術潛力,要求教師應「因勢」多加「利導」,多給予孩子課堂表現的機會。而教師卻認為,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潛力,應該盡量公平地給予每一個孩子機會。●一位家長抱怨,在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沖突時,教師偏袒另一個孩子。●一位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由於與同班的孩子在游戲中不能很好合作,而遭到教師的批評,是壓抑了自己孩子的個性。●一位不懂現代教育方法的家長要求,教師應採用他建議的教育方法,原因是,他覺得他的孩子在家表現很好,在幼兒園里卻相對較差,他認為是教師的教育方法「有問題」。●一位對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家長背著孩子所在班級的教師,向園里另外的教師尋求育兒指導。教師對上述家長的做法感到十分反感和心煩。教師認為自己在幼兒教育方面受過專門訓練,取得幼教專業學位,並具有專業知識的教育工作者,更懂得兒童的心理,採取的教育方法更為有效。而且有一些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已多年,在工作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他們覺得在幼兒園兒童的教育中,家長應該給予他們尊重與支持。一位幼兒教師說:「你想想:如果是你,干一件工作已經很久了,卻有一個不從事這個工作的人來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你會怎麼想?他有什麼資格來指導你,你能聽他的嗎?」教師會認為:●在孩子間發生沖突時,家長常常會出於感情的原因,傾向於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幼兒園里,兒童在集體中應該學會更好地與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而不是一味地任性。●幼兒園教師對兒童的教育應考慮到所有孩子的進步,而不是偏向某一個。●對於自己班上的孩子的問題,家長應該和自己協商,而不該越過自己去請教別的其他的教師。三、家長與教師矛盾的解決途徑——讓家長有效地參與幼兒園管理(一)幼兒園管理對家長開放家長對於幼兒園管理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對幼兒園整體規劃的不了解。由於缺乏對幼兒園管理的整體性眼光,他們總是從自己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看問題,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對此,幼兒園應實行各級管理體制公開化、透明化,讓所有的家長了解從幼兒園全體孩子的角度出發所制定的各項管理措施及具體規劃。並請家長對於幼兒園的整體規劃提出建議,而不是僅僅建議教師如何對待他自己的孩子。讓家長站在幼兒園管理者的角度考慮每一個孩子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二)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促進幼兒園現代化管理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應利用兒童入園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主動出示孩子每天的活動記錄,有哪些突出表現;與家長一起為兒童制定共同的學習任務;向家長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現,個性傾向等等。任何一種方式都有不可能是萬能的,而當採取多種多樣方式進行溝通,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會見效。重要的是要讓家長產生信任和理解,家長和教師彼此都能從對方那裡學習有關兒童教育的經驗和知識。(三)大眾傳媒的宣傳家長常常基於他自己孩提時代的經歷來批評今天的幼兒園管理。他們不了解最新幼兒教育管理趨勢、先進的管理方法。大眾傳媒在這一方面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電視里的少兒節目多以兒童娛樂為主,對於普及幼兒教育的新方法宣傳不夠,應通過介紹國內外一些先進幼兒園管理的實際事例來做一些普及宣傳,讓家長了解當今幼兒管理的最新趨勢,以使家長對幼兒園管理提出有價值的改進建議。幼兒園的現代化管理離不開家長的有效參與。為了讓家長理解和支持幼兒教師的工作,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幼兒園應對家長敞開大門:讓每一位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四)抓家園合作,促幼兒和-諧發展當前,幼兒園與家庭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幼兒園也正在實踐著家長工作。在工作中,我們認識到家園合作是一種雙向互動,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相互配合。因此,我們積極開展了家園合作教育活動。1、幼兒學習成果展覽。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接受教育,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孩子的進步。舉幼兒學習成果展覽的目的就在於向家長匯報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情況,讓家長對幼兒園放心,並給他們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進行幼兒成果展覽時,我們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進步,既有音樂、舞蹈、繪畫,也有識字、計算、英語,還有良好品德的展現。我們要讓家長從孩子的表現中,不僅看到孩子的進步,更從中學習到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並將它運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2、接送交談。在日常接送孩子過程中,教師與家長主要交談一些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以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還有成功的經驗。3、家園聯系冊。每月一次的家園聯系冊,成為家園固定的一種聯系方式。它能較全面地記錄孩子在園在家的生活衛生習慣、動作發展情況、學習能力、語言發展、行為習慣等。4、參與管理活動。我園成立了家長委員會,請家長委員會的同志們向幼兒園反饋家長的意見,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決策和監督。撰寫家庭教育經驗文章,有力地促進了家園合作。5、開展親職教育活動。通過開展以家長會和家長園地為主要形式,以宣傳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如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與愛子觀;宣傳科學的育兒方法和原則;幫助家長學習如何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親職教育活動,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幫助和進行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家長素質和家教質量關於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與管理工作的意見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認真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進一步調動幼兒園自主開發課程和管理課程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和優化課程體系;逐步提高我區幼兒園的課程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使我區幼兒園課程建設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特色化。二、課程開發的目標和原則(一)課程開發的目標1.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通過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幼
㈦ 幼兒園老師怎樣安排課程怎樣教
小班《可愛的兔子》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的甚至練得非常熟練,到正式上課時變成了排練後的演出。
最近去鄉鎮聽課,發現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試教時用自己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問那老師:「你正式上課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嗎?」她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你試教時為什麼不用別的班的孩子?」她說:「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納悶:管不住孩子,課堂中出現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戲重要嗎?因為在我看來,虛假的課堂欺騙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我能理解這些老師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