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口漆树中学成绩
『壹』 求一篇关于湖北地理、文化的演讲稿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处于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为6,050万人。全省设有武汉(副省级城市)、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地级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县级市,1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武汉市。
【历史沿革】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年表
新石器文化遗存、夏商周--湖北
(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沙窝陈林寨、燕矶侧船地、七窑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遗址出土商代青铜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铜器大都有氏族铭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庙楼塘、华容码头、沼山金老坟、葛店平顶山、段店城子山、涂镇金盆地、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负刍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战死,刘邦为其立荆王庙。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公元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黄鹤楼 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公元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公元271年(吴建衡三年),吴监池司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间流传“孟宗哭竹冬生笋”故事。
两晋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浚率巴蜀之军克武昌,进逼建业,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
公元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公元307——312年(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乡、洪道乡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药池、琴床石、葛店斗牛观、白鹿矶等遗迹。
公元381年(东晋太元六年),高僧慧远挂锡寒溪,于吴王避暑宫故基建寺,倡“净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灵泉寺”。
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车胤卒,葬燕矶车湖。胤幼贫勤学,囊萤照读,传千古佳话,后封临湘侯。植物学家、武昌人戴凯之著中国第一部《竹谱》。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萧纶于樊山建无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宝二年),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平侯景之乱,大败侯景于芦洲。
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县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浒镇筑城塘城。又筑武昌县城。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
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来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参谋,登南楼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孟浩然、刘长卿、常建、岑参、钱起、卢纶游历武昌,留诗甚多。
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元结辞官隐居武昌,自号“漫郎”,撰《退谷铭》、《抔湖铭》、《广宴亭记》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八分体书铭刻于崖,世称“三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楼夜》、《悲吴王城》等诗。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
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泛舟南来,游憩于樊口、西山。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等。苏辙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诗文。元佑元年,苏轼于汴京作《武昌西山诗》,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三十余名士唱和。西山寺“东坡饼”为江南名点。
公元1078——1085年(宋元丰年间),潘鲠居樊口开酒肆,史称“潘生酒”。诗人潘大临从苏黄游,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传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秋,黄庭坚重游西山,写有《松风阁》诗(原件为书法史珍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张耒、秦观、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诗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宁年间),奖劝农桑,武昌人口比唐时倍增。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书“清峰古刹”匾额。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谌谦建文星塔,次年在凤凰台建凤台书院。乾隆年间书院重修,更名“古凤鸣寺”。
公元1570年(明隆庆四年),知县李有朋建凤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抗倭名将、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楼”遗址。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云南知州,后归隐西山,建积烟楼、冷光亭,著有《吴游草》、《诗经匡说》、《史讽韵语》。
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三月地震,绵亘地动二千余里。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马迹乡李华率农民起义。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武昌人邬明昌辞钱塘令归隐峒山,峒山有“邬进士墓”。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县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风阁、庾亮楼;始纂修《武昌县志》。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浒镇创办全县第一家铸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长岭人张裕钊考授内阁中书,历任武昌勺庭、江宁凤池、保定莲池、襄阳鹿门等书院主讲。其书法衍为宗派,并传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彭大士、柯一贵、王安德等聚众于灵溪、马迹山区反清,号称“三十六王”,与太平军相呼应。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鸣和任内阁中书,曾为太子侍读,帝赐御书“门生天子”匾额。著有《澹灾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县宗景藩捐俸银购回桑苗,倡导植桑养蚕织绸,人称“宗公桑”、“宗公绸”。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兵部尚书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闸、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武昌人黄大华著《东汉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种历史分类详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废书院,办学堂,改寿昌书院为武昌高等小学。
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武昌邮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梦春、朱茂春“同胞三进士”传为佳话。
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意大利神甫来武昌,建城关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兴办寒溪学堂,民国元年改名寒溪中学。泽林人程清泉创制轧花机和人力纺织机,在全国工业机械促进会上获银质奖。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成立县商会。
中华民国(公元1911——1949年)--湖北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义。吴兆麟被推举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后授陆军上将)。胡廷佐、胡廷翼、马荣、徐达明、程正瀛、周德胜、余品龙等八十余名鄂州籍志士参加进攻督署和阳夏之战,功勋卓著。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
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
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王遇甲组建第一家官商企业鄂城铁矿有限公司。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夏,段店人刘伯垂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回湖北创建中共武汉支部。
公元1922年(民国十一年)。吴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闸、民生闸。
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设立烟酒事务局。如意斋石印馆开业。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国民党鄂城县党部分别成立。
公元1927年(民国十六年),城关集会庆祝北伐胜利。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移驻鄂城,并整编独立第十五师。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共青团鄂城县委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葛店人范鸿劼与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叶挺率第二十四师追剿叛军夏斗寅部师次鄂城。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葛店人张金保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开设鄂城电报支局。
公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张南生创办震寰电灯公司。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进入鄂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长江水位26.1米,粑铺大堤溃口。
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盛浩如组织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杀害于长岭。陈扶生开办震亚机器米厂。
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武汉至鄂城电话线架通,设立鄂城电话局、葛店电话所。武汉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车。城关首映无声电影。
公元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28日,日军飞机四次轰炸鄂城。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五师率民众浴血奋战。 10月23日,鄂城沦陷。王水、况公仆、王苏等组建梁湖抗日游击队。
公元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进犯梁子,造成高桥惨案。
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中共鄂南中心县委遭日伪袭击,造成葛店夏家榜惨案。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抗日锄奸,开展游击战争。
公元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新四军五师挺进鄂南,会战谈家桥。日伪军下乡扫荡,制造郭家垱惨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编辑本段]【湖北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编辑本段]【人口宗教】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 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点。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相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有一条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107条。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航空: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宜昌、襄樊、恩施、老河口都有民用机场,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辟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
铁路: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枝线、枝柳线及武大线等等,省会武汉有直达省内各地的列车,此外还有直达北京、郑州、天津、洛阳、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长沙、柳州、广州、南昌、石家庄等市。
公路:湖北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路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时也将铁路和水路运输连接起来。湖北省内正在建设多条高速公路,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有从黄梅县到黄石的黄黄高速公路和黄石至武汉的武黄高速公路和从武汉经荆州至宜昌的汉宜高速公路。其他还有武汉—襄樊—十堰、武汉—信阳(河南)、荆州—荆门—襄樊、宜昌—利川、武汉—赤壁,武汉一英山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水运: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总长达1000多公里,因而湖北省的长江航运是非常发达的,上至重庆,下至上海都有客轮可达,沿途串起了许多个省市。近年来,由于航空、铁路和公路客运的发展,水路客运渐渐冷清起来,但春运期节,水运还是一个主要的交通载体。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19世纪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贰』 2009第8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 (急求~~~)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我(鲁)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不。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靠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拼命)作战?”庄公说:“(我待人不错)凡是衣食之类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分一些给别人(臣下)。”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跟从(您去拼命作战的)。”庄公说:“(我在祭祀鬼神的时候)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不敢虚报浮夸,总是按实数(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对鬼神不说谎这种)小信用,还不能得到(鬼神的)信任,鬼神不会(因此)保佑(您打胜仗)。”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率领鲁国军队出征)。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攻齐国军队)。曹刿(阻止)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又阻止)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印迹,又登上车前的轼木认真眺望敌情,(然后)说:“行了。”(庄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要凭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的。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土气耗尽,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埋下伏兵(假装逃跑,因此没让您下令追击)。我仔细察看发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的败了)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②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③关于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它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④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 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①写曹刿与乡人对话,交待“请见”的原因;②写曹刿与庄公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①抓住有利战机,后发制人;②判断敌方真实动态,详察敌情)
3、主旨:本文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4、用原文回答:
①曹刿请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忠之属也”指什么(第一段中含有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全篇的文眼是(全文的关键词语是):远谋
④曹刿追击敌人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⑤曹刿认为克敌制胜的有利战绩是:彼竭我盈。
⑥曹刿阻止庄公追击(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了对话的背景。
6、鲁庄公提出将要迎战的条件是什么?表明了什么?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中,前两者说明鲁庄公把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表现鲁庄公的“鄙”。而政治上取信于民,才是这次作战想要取得胜利的保证。
7、曹刿与鲁庄公的第一次对话,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
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体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何以战”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表现曹刿重远谋,结构上承上启下。
9、“既克,公问其故”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曹刿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战机,也表现出庄公的“鄙”;结构上承上启下。
10、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论述作战取胜的两个因素。
抓住有利战机,后发制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详察敌情。
11、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时把事情一下做完。)再衰三竭(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1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曹刿从哪些方面论战?
①先决条件;②出击的时机;③追击的时机。
1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①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②战争应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敌情。
③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5、曹刿高超的指挥(军事)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适时出击与适时追击。
16、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用“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用“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证据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17、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描写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作铺垫,“远谋”还是全篇的文眼;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8、用自己的话说明文中哪些部分表现了庄公的“鄙”?
①没有准备就急于应战;②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上;③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④“既克”而“不知其故”表明庄公完全是军事上的门外汉。
19、第一段结尾“战则请从”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为下文写曹刿亲临战场指挥作铺垫。
20、试分析文中曹刿和庄公的人物形象。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从容镇定的品质;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因此,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1、读完本文,你从曹刿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心;②临战的从容镇定;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22、文章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
23、你怎样看待曹刿乡人的想法?
乡人不关心国家大事,不足取。
24、简述本文安排材料的特点。
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25、再举出3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牧野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萨尔浒之战、辽沈战役等。
回答者:58.68.138.* 4-29 20:08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这是恶作剧,不料想你们竟然一心要杀死我。看来,这狐妖一说也是由人的作用才兴盛起来的呵!”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