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jsp案例分析课程标准

jsp案例分析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1-02-18 02:45:25

『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问题,是案例分析,

应该是让老师做的吧!我不太懂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简单谈谈看法:
(1)这个内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以容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他预想的课程状况被打乱,不能灵活变通。而且忽略了普遍性,只针对这一个学生教学。
(2)如果我是这个老师,当这个学生第二次能快速地给出正确答案时我会好好地表扬他一番,然后把话题转向全班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明,看来他很善于动脑,他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但是其他同学是否也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呢?”“哦,大部分同学还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这位同学,让我们一起带领同学们来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吧!”从而引入新课题。

『贰』 如何开发案例分析课程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专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属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叁』 如何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来分析案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肆』 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一、 什么是“案例”?什么是“教学案例”?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案例是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某些内在的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的真实记录。
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教学案例分析。
二、 教学案例分析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能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形成工作,
教学与研究一体化,它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份学量的最终目标是调整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实践智能。
三、 教学案例分析的意义
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开展教学案例分析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
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2、 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
师的专业成长。
3、 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听课、
评课教研活动的实效。
4、 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
研究的实效。
四、 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教师有描述案
例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深入反思。课堂教学案例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课堂观察。2、访谈与调查。3、教学回顾。
五、 教学案例分析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
和处理的经过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或就他人提供的已有“案例”,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
分析者应当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通过相关的调查,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在此,研究者要熟悉相关的《教学课程标准》和有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时,可以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可以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也可以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
教学案例分析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学理论文献的查阅,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伍』 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分析

1.研究主题的选择
案例研究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一般来说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确定主题——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主题——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活动等。另外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等都可以确定研究的主题。
研究者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要熟悉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有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还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案例研究的方向、研究任务,即初步确定案例的内容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或是教学技能的研究。
一般来说,案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往往需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即研究的事件是否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选择的事件对学生是否有较大的情感影响(心灵是否受到震撼)?关键事件再现了前人(或自己)过去成功的行为吗?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研究的主题如果反映以上的一些内容,那么这样的案例研究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主题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学科特点的体现: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质属性的抽象、数学结论的推广等;(2)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探究:如数学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等;(3)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如数学板书与电子屏幕的展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数学语言的训练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数学知识模式化教学的优劣等。
2.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是教师自己对教学对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片断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这两种观察的目的都是为了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课堂观察方法不限于用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利用各种工具如照相、录音、摄像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

『陆』 JSP课程设计

我不知道你学了多来久jsp
用JSP语法做一源个系统 --- 有这样提问的?
JSP(JavaServer Pages)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
它是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htm,*.html)中插入Java程序段(Scriptlet)和JSP标记(tag),从而形成JSP文件(*.jsp)

数据库要用Microsoft Office FrontPage 2003 ---请问 这个工具怎么设计数据库?

还是多学习学习吧。。 不要什么都 拿来主义

『柒』 如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分析教学案例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英语。因此教师应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评价,尽量是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运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感觉学习的喜悦。

『捌』 怎样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其实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生知识点的过程写下来。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专学对象的属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玖』 如何写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1

图2

图3

图4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由于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 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就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创新能力。

第四个环节:挖掘勾股定理文化价值

师: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见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数学猜想、数学推断、数学论证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勾股定理最早记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古代的《周髀算经》,在我国古籍《九章算术》中提出“出入相补”原理证明勾股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成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欧式几何的核心定理之一,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数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甚至美国总统也投入到勾股定理的证明中来。它的发现、证明和应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人文内涵,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精神,欣赏数学的美。

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构建起具有丰富内涵的目标体系,课程运行中的每一个目标都可以与三个维度发生联系,都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获得教育价值。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案例2:年前,在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配套练习册》第70页,遇到一道填空题:

例:设a、b、c分别表示三种质量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图①、图②两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第三架天平(图③)也处于平衡状态,则“?”处应放 个物体b?

a

a

b

c

图① 图②

a

c

?

图③

通过调查,这个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填上了答案,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解,我需要讲解一下。

我讲解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一.引导将图①和图②中的平衡状态,用数学式子(符号语言——数学语言)表示(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建模):

图①:2a=c+b. 图②: a+b=c.

因此,2a=(a+b)+b.

可得:a=2b, c=3b .

所以,a+c = 5b.

答案应填5.

我自以为思维严密,有根有据。然而,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却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1这样思考的:

假设b=1,a=2,c=3.所以,a+c = 5,答案应填5.

学生这是用特殊值法解决问题的,虽然特殊值法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思维表层上。面对这个教学推进过程的教学“新起点”,我必须深化学生的思维,但是,还不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必须保护好学生的思维成果。因此,我立刻放弃了准备好的讲解方案,以学生思维的结果为起点,进行调整。

我先对学生1的方法进行积极地点评,肯定了这种思维方式在探索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当那几个同样做法的学生自信心溢于言表时,我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怎么想到假设b=1, a=2, c=3?a、b、c是不是可以假设为任意的三个数?”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可以是任意的三个数。”也有的学生持否定意见,大多数将信将疑,全体学生被这个问题吊足了胃口,我趁机点拨:

“验证一下吧。”

全班学生立刻开始思考,验证,大约有3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b=2,a=3,c=4时不行,不能满足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

“b=2,a=4,c=6时可以。结果也该填5.”

“b=3,a=6,c=9时可以,结果也一样。”

“b=4,a=8,c=12时可以,结果也一样。”

“我发现,只要a是b的2倍,c是b的3倍就能满足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结果就一定是5.”

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推理得到了训练,对特殊值法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进而得到a=2b,c=3b .所以,a+c = 5b. 答案应填5.

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继续抛出问题:

“我们列举了好多数据,发现了这个结论,你还能从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本身,寻找更简明的方法吗?”学生又陷入深深地思考中,当我巡视各小组中出现了“图①:2a=c+b. 图②: a+b=c.”时,我知道,学生的思维快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接轨了。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和“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我们可能先选取一个起点切入教学过程,但随着教学的展开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教学“新起点”。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中生成的;不是按预设展开僵硬不变的,而是在动态中调整的。

3.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案例3:一位教师的习题课,内容是“特殊四边形”。

该教师设计了如下习题:

A

O

F

E

B

H

G

C

题1 (例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题2 如右图所示,△ABC中,中线BE、CF

交于O, G、H分别是BO、CO的中点。

(1) 求证:FG∥EH;

(2) 求证:OF=CH.

O

F

A

E

C

B

D

题3 (拓展练习)当原四边形具有什么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正方形?

题4 (课外作业)如右图所示,

DE是△ABC的中位线,AF是边

BC上的中线,DE、AF相交于点O.

(1)求证:AF与DE互相平分;

(2)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 = DE。

(3)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DE。

F

G

E

H

D

C

B

A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第一题(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观察后,进入证明教学。

师:如图,由条件E、F、G、H

是各边的中点,可联想到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所以连接BD,可得EH、

FG都平行且等于BD,所以EH平行

且等于F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证明过程。

只经过五六分钟,证明过程的教学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觉得不难。但让学生做题2,只有几个学生会做。题3对学生的困难更大,有的模仿例题,画图观察,但却得不到矩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有的先画矩形,但矩形的顶点却不是原四边形各边的中点。

评课:本课习题的选择设计比较好,涵盖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等数学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画图(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活动,研究数学;(2)沟通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实现转化,添加辅助线;(3)由于习题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解法的多样性,因此思维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广度。

为什么学生仍然不会解题呢?学生基础较差是一个原因,在教学上有没有原因?我个人感觉,主要存在这样三个问题:

(1)学生思维没有形成。教师只讲怎么做,没有讲为什么这么做。教师把证明思路都说了出来,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剥夺了学生思维空间;

(2)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没有揭示数学的本质。出现讲了这道题会做,换一道题不会做的状况;

(3)题3是动态的条件开放题,相对于题1是逆向思维,思维要求高,学生难把握,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修正:根据上述分析,题1的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

首先,对于开始例题证明的教学,提出“序列化”思考题: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2)本题能否直接证明EF∥FG , EH=FG? 在不能直接证明的情况下,通常考虑间接证明,即借助第三条线段分别把EH和FG的位置关系(平行)和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一下,那条线段具有这样的作用?

(3)由E、F、G、H是各边的中点,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知识?

(4)图中有没有现成的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如何构造?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1)激活知识;问题(2)暗示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渗透间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3)、(4)引导学生发现辅助线的具体做法。

其次,证明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归纳:

我们把四边形ABCD称为原四边形,四边形EFGH称为中点四边形,得到结论: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辅助线沟通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实现了转化。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沟通了中点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这种沟通来源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又是以中点四边形的边为中位线的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由此可感受到,起到这种沟通作用的往往是图形中的公共元素,因此,在证明中一定要关注这种公共元素。

然后,增设“过渡题”:原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教师可点拨思考:

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结合本题特点,你选择哪种方法?考虑一个直角,即中点四边形一组邻边的位置关系。一组邻边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化,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也随之变化。

根据修正后的教学设计换个班重上这节课,这是效果明显,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解题的成功,几个题都出现了不同的证法。

启示:习题课教学,例题教学是关键。例题与习题的关系是纲目关系,纲举则目张。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揭示数学思想,归纳解题方法策略。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激活、检索与题相关的数学知识。知识的激活、检索缘于题目信息,如由条件联想知识,由结论联系知识。知识的激活和检索标志着思维开始运作;

(2)在思维的障碍处启迪思维。思维源于问题,数学思维是隐性的心理活动,教师要设法采取一定的形式,凸显思维过程,如: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分解题设障碍,启迪学生有效思维。

(3)及时归纳思想方法与解题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数学习题教学,意义不在习题本身,数学思想方法、策略才是数学本质,习题仅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载体,因此,方法策略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题1的归纳总结使题2迎刃而解,题2是将题1的凸四边形ABCD变为凹四边形ABOC,两题的实质是一样的。学生在解题3时,试图模仿题1,这是解题策略问题。题1条件确定,可以通过画图、观察发现,题3必须通过推理发现后才可画出图形。

4. 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案例1:一堂公开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了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情况,提出两个问题:

(1)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教学。老师们对此有何评价?

C

B

A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这样设计:

如图,在△ABC和△A?B?C?中,

(1)已知∠A=∠A?,补充一个合适的

C?

A?

B?

条件 ,使△ABC∽△A?B?C?;

(2)已知AB/A?B?=BC/B?C?;补充一个合适的

条件 ,使△ABC∽△A?B?C?.

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

案例2:一堂讲菱形的判定定理(是讲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课,教师画出图形后,有一段对话:

师: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互相垂直平分吗?

B

C

A

D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那么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

生:是的!

师:能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结论吗?

生:能!

老师们感觉怎样?实际上,老师已经指明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四边形的边相等,学生几乎不怎么思考就开始证明了,所谓的“导学”实质成了变相的“灌输”。虽从表面上看似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无益于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这样修正一下提问的设计:

(1)菱形的判定已学过哪几种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选择哪种方法更简捷?

案例3:“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

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

(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